首页 茶馆面面观

茶馆面面观

举报
开通vip

茶馆面面观《茶馆》面面观 《茶馆》面面观 老舍(1899——1966),满族人,出生于北京,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     老舍先生在“五四”时代就已经开始文学创作,但真正的文学活动是1926年在英国开始的。     这一年他发表了以讽刺幽默见称的第一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抗日战争以前,著有长篇小说《赵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曰》、《二马》、《猫城记》、《骆驼祥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等,其中《骆驼祥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为了适应抗日...

茶馆面面观
《茶馆》面面观 《茶馆》面面观 老舍(1899——1966),满族人,出生于北京,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     老舍先生在“五四”时代就已经开始文学创作,但真正的文学活动是1926年在英国开始的。     这一年他发表了以讽刺幽默见称的第一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抗日战争以前,著有长篇小说《赵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曰》、《二马》、《猫城记》、《骆驼祥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等,其中《骆驼祥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为了适应抗日的需要创作有意转向剧本和通俗文学,写了《残雾》、《面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问题》等剧本。此外,还创作了长篇小说《火葬》。解放战争时期,他完成了巨著《四世同堂》。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先生以巨大的政治热情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担任过政务院教委员会委员、人大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位。与此同时,他还以饱满的革命激情致力于戏剧的创作,写有《龙须沟》、《神拳》等十多个剧本,热情赞扬了祖国的新生,赞扬了党和人民的伟绩。但老舍先生这位杰出的人民艺术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林彪、“四人帮”的打击迫害,不幸致死。     他的牺牲,对我国文艺界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常听老实说,如果老舍先生活着,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每次想到这些我都觉得太遗憾了。     《茶馆》:     《茶馆》是老舍先生话剧代表作之一,写于1957年,发表于同年七月《收获》杂志上。自《茶馆》问世以来,在国内多次公演,深受观众欢迎。周恩来总理曾给于很高的评价。1980,北京“人艺”在西德等国家访问演出时,所到之处,交口称赞,载誉西欧。一些国家的评论家赞誉它是具有“世界水平”的“不朽之作”。《茶馆》在艺术上别具一格,在思想内容上,也富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它能让人们看见中国苦难昨天的同时,进而启迪人们珍惜幸福的今天,向往光辉的明天。     《茶馆》的社会背景:     《茶馆》主要写的是中国历史社会生活,旧社会人们的生活,他的社会背景是从戊戌维新后写起的,直到抗日胜利,历时近半个世纪。作品通过北京一个大茶馆的兴盛和与有关人物的升沉变化的叙写,侧面反映了这段时间的中国社会现实,并揭示了黑暗腐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必然要被推翻被埋葬的历史规律。     其中三幕话剧,每一幕都承担了一个“埋葬”任务,作者也巧妙的应用了“埋葬三个时代”,刚巧与当时的三个统治时期相一致——中国所经历过的清朝、北洋军阀和蒋介石三个统治时期。     剧本第一幕写的是戊戌政变后的清朝时代。     剧本通过政变后的一天在茶馆中发生的人和事,体现出这个时期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状况:特务、打手任意打人捕人,栽赃诬陷;就连太监都是一幅盛气凌人的样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甚至荒唐的要娶老婆;帝国主义者在大肆倾销货物、贩卖鸦片、在幕后操纵封建官吏。一些经济上困难的老百姓沦落到卖儿卖女。政治上毫无人身权力就要挨打受辱。这个时代就如剧中人所说的“你完啦!”     剧本的第二幕的开始时,是经过十几之后,中国进入了更悲惨的第二个时代,也就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剧本第二幕反映的就是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     辛亥革命虽然将清朝帝国送进了坟墓,但国家和社会并没有因此安定和进步,胜利果实落入了反动军阀手里。帝国主义列强趁袁世凯刚死,群龙无首,政局混乱之际,各各支持自己的代理人,大打内战,形成互相乱打、不讲理的局面,而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利益。特务、走狗比早年更加猖狂。同样在于路茶馆里,照样有大批的人在战祸中流离失所,男女难民乞食街头,无辜的学生被抓走。连那曾经生意兴隆的王掌柜,现在也厄运临头。茶馆“改良”后还没开张,巡警、特务、散兵游勇就接二连三的趁火打劫。都会说明这个社会是恶人的天堂,人民的地狱。它与满清一样注定要被埋葬。     第三幕写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统治下的北京成立的惨况。     经过八年抗战,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可是前门赶走了浪,后门有进了虎。日本侵略者刚走,国民党就接踵进了北京城。它们经济上已接受“逆产”为名,大肆搜刮人民财产,掠夺民脂民膏;政治上实行法西斯特务统治,疯狂反共反人民。中国人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剧本以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了以沈处长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水火不相容的阶级矛盾。     剧中的沈处长是国民党北平市党部委员、宪兵司令部的处长。它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一条凶恶走狗,是一个集官吏、流氓、强盗与医生的恶棍。它作为管理、强盗,既可以接受秦仲义的“逆产”,又可以抢夺王利发的茶馆;作为流氓,他除了本人花天酒地外,还是“花花联合公司”的董事长,专门经营北京乃至全国各大城市的买卖青年妇女的勾当。从这个人物可以看来,当时的社会的黑暗。此外,居中写了大批特务、打手、流氓、地痞之类的人,虽然他们的身份职业不同,但无一例外不是统治阶级的走狗和奴才。他们虽然都是社会残渣,但比当时社会上任何善良正直的人生活得都好,也比他们的父辈更有“出息”。正如小唐铁所说;“我们是应运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真是如鱼得水!”     在群魔乱舞、鬼蜮横行的同时,广大人民以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更加灾难深重。学生无端遭受毒打;教师穷得吃不饱肚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名厨师找不到工作,只好去给人满为患的牢狱里做饭;名义人混不到饭吃,好东西都失传了;。尤其是茶馆主人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这三个同病相怜的老朋友碰在一起,他们一腔悲愤无处发泄,为了悲悼自己的不幸,三个老人异常悲伤地自撒纸钱,自唱葬歌,来了一个自奠自葬。这个场面含义也非常深奥,作者在让他们埋葬自己的同时,也埋葬了万恶的时代。     在这一幕里,作者除了“埋葬”之外,哈通过抗大利和西三游击队这一方面,透露了康顺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王大栓、周秀华等人投奔游击队等情节,展现了中国人民不愿做奴隶的光明前景,中国将走上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茶馆》的人物:     《茶馆》的创作特点是一人为主,而不是以事为主。     在《茶馆》众多人物中,茶馆主人王发利是贯穿全局的主要人物,也是老舍先生着力刻画的形象之一。它在体现老舍先生的创作意图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王利发从二十岁继承父业,成为裕泰茶馆的掌柜,到抗日战争后茶馆被抢夺,悲愤而死,一生经历了“三个时代”。他有过兴盛,也有过没落,结局是悲惨的。他的悲剧不在于他本人,而在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是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所吞噬了的一个人物。     作为一个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是很称职的。他是旧社会里的精明、经验丰富的北京茶馆老板的形象。为了生意兴隆和发财致富,他的教导:“在界面混饭吃,人缘顶要紧”,因此他待人接物,圆滑、变通,谁也不得罪。凭着这一条,他与来茶馆的三教九流的人物都相处得很好,茶客们乐于来他的店里喝喝茶、歇歇腿,消磨打发无聊的时光。这使得裕泰曾一度生意兴隆。王利发的精明干练,还表现在善于适应形势,顺应潮流。每逢逆境,他就用“改良维新”的办法来应付他。     在第二幕,由于进入民国,生意中落。为摆脱困境,它大动脑筋“改良”——原来专门卖茶的店铺,现在部分改成公寓,还兼包伙食。店面装饰也撤掉了财神龛,拿走了醉八仙的话,换上了广告上的是壮美人,可做也换成了小桌和藤椅。正如他自己说:“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到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评书也不叫座了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断“改良维新”的一生。王利发性格中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凭着丰富的社会经验,清醒地认识到:在政治不清明的年代,议论时局、朝政是非常危险的。     到了抗战胜利,国民党再度统治北京时,茶馆以破破烂烂地不成样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万利发本人“钱也光,人也老,身上剩了一件破棉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还有那些流氓特务,都不允许他的茶馆在开,他无法逃脱被黑暗社会吞没的命运。这时的王利法,因为时代所不容,以前的处世经验一条都不灵验了。“改良维新”的设想还没有来得及实行,就被人扼杀了;“莫谈国事”的结果,去高的“国事盈门”——三皇道找他要人,特务找他要钱,沈处长、小刘麻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找他要房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在这“三管齐下”、八方受气的情况下,王利发再也没法活下去了,终于悲愤的上吊而死。王利发这种结局,说明在三座大山压迫下,小资本阶级想要委曲求全、靠个人奋斗是不行的,“改良维新”也是没有出路的。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只有起来斗争,同广大人民一起改变这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常四爷也是贯通三幕话剧的重要人物。他开始是个有“铁杆庄稼”特有的旗人,随着清政权的崩溃,他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以卖蔬菜和花生为生。尽管如此,因他的思想和性格与社会格格不入,结果仍然逃脱不了沉没的命运。这个人生性刚强耿直,有正义感、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国心。青年时因感到国事日非,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捕坐牢。后来又郁结着仇恨洋人的愤懑情绪,参加了义和团。他一生只盼望国家象个国家,不受外国人欺辱。可是盼了一辈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国家越来越不像样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这是他悲凉也心灰意冷。加之,他的出身和经历,又不可能是他卷入当时已兴起的反国民党的斗争中去,也不能从革命者那里看到光明的未来,于是他只有在绝望中沉没。     秦仲义是一个深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他二十岁就主张实业救国,国富裕民,雄心勃勃的办起了工厂,颇有作为的干过一番事业。但他的实业救国的道路,也像王利发的“改良维新”一样,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从剧本中我们看到,秦仲义的结局是很凄惨的。灯塔过了几十年之后再出场时,他早年那少年气盛的风貌,已换成了疲惫、衰老,一幅下世的光景。他的工厂财产已被国民党当作逆产没收拆卖。一个曾是财大气粗的资本家,变成了唯有牢骚满腹、一腔悲愤的穷光蛋。秦仲义的下场,是那个时代民族资本家的必然结果。     此外,剧中上场的人物还很多。他们有的屡进屡出,有的瞬息即逝。出身经历五花八门,思想性格因人而异。他们的命运遭际尽管各不相同,但无不随着时代在深沉变化。这众多人物,虽然作者着墨多少不一,但无不具有鲜明的性格。这一大帮栩栩如生的剧中人物,是使《茶馆》艺术生命之花常开不败的一个重要基础。 《茶馆》的时代与冲突 《茶馆》所反映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它所描写的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遭 际命运,又怎样揭示这一时代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向呢?从清末到解放战争之前,是由封建社会变为半 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由受剥削、受压迫到逐渐觉醒、抗争、起来掀掉压在 他们头上的三座大山的时代。剧本描写的三个时期,都被这个时代的特点贯穿着,深化着,通过各 阶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他们升沉变化的命运显示出来。因此,结构庞大而不散,人物众多而不乱。 70多个上场人物中,有清宫的太监,吃皇粮的旗人,吃洋教的教士,主张实业救国的资本家,藉 “改良”而谋生存的商人,破产的农民,军阀的军官、大兵、警察,还有一大批依附于清朝、军 阀、国民党的社会渣滓:特务、流氓、打手、相面的、拉纤的、女招待等等。还有一个像一片沉重 的暗影主宰、君临在一切人头上的人物,他不出场,但随时随地都可感触到的,那就是帝国主义。 这些人物,有的贯穿三幕,也即三个时期,如王利发、常四爷、康顺子,完成其性格的发展和命运 的归宿。茶馆老板王利发,随着三个时期的变化,不断地进行着“改良”。所谓改良,就是适应时 代变化的形势,做生存挣扎的努力。但终于逃不脱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产阶级的魔掌而趋 于灭亡。常四爷在第一幕中是个有“铁杆庄稼”特权的满族旗人,到第二幕第三幕,他成了卖蔬菜 卖花生米的贫民;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从原来的阶级中分化出来,成为贫苦的自食其力者,但还 是逃不脱毁灭的命运。康顺子这个贫农的女儿,15岁就被卖给庞太监做老婆,清朝灭亡,她走出太 监的家,最后投向中国最光明的地方——北京西山八路军抗日根据地。有的只出一幕,如马五爷、 庞太监;有的只出两幕,如秦仲义、松二爷、唐铁嘴、二德子、刘麻子。他们的出场虽没有贯穿全 剧,但他们在剧中承担的任务——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阶层在这动荡、变化的时代的历史命运, 并没有中断,仍在生活的明流或潜流中继续着,直到最后完成。比如说,那个威风的、吃洋教的马 五爷,官府见他惧怕,流氓见他也毕恭毕敬,他只在第一幕出场,但他的影子,在第二幕中以帝国 主义作靠山的封建军阀、第三幕里通过小刘麻子的嘴说出来的那位美国话比中国话还说得好的国民 党特务官僚沈处长这些潜在的反动势力身上,不是都还可以感触得到吗?又如仅在第一幕末尾出场 的庞太监,第二幕康顺子出场交代他已死了,到第三幕,这个封建余孽的余孽,他的侄子和侄媳, 同会道门、国民党特务勾结起来,梦想复辟登基,充当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爪牙走狗。这 里我们还须提到,一、二幕中出场的二德子、刘麻子、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在第三幕中由他 们的儿子小二德子、小刘麻子、小唐铁嘴各自继承了父亲流氓打手、买卖人口、江湖骗子的职业。 有的同志说,这是不是血统的世袭?我觉得不是这样。他们的子承父业,既是艺术处理上的需要, 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也含有象征意义。只要细看一下就可以清楚,二德子这个一般的打手,到小二 德子成了破坏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的学生运动的政治打手;刘麻子这个以拉媒、说合、买卖 人口为生的“纤客”,到小刘麻子成了为国民党特务搞情报、统管妓女、舞女、女招待的“花花公 司”的“经理”;那个以迷信相术骗人糊口的唐铁嘴,到小唐铁嘴成了庞家复辟的道会门组织中的 “天师”;宋恩子和吴祥子,从清政府的特务、军阀的特务,到小宋恩子、小吴祥子,又成了国民 党特务,他们的敲诈勒索,狡诈残忍,比乃父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不是“龙生龙,凤生凤,老 鼠的儿子会打洞”,也不是简单的职业承袭。他们子承父业,并且“发扬光大”,是时代变化的产 物,而从父子两代的变化中,反映出中国社会由封ǖ桨敕饨ā胫趁竦氐闹鸩缴罨墓獭K? 我觉得对二德子们的这种父子两代的处理,不是缺陷;相反,它是一种巧妙的、别出心裁的构思, 不是臆想的而是从生活中来的构思,富有时代特色和艺术独创性的构思。 这么多的人物,通过他们的相互关系——同情和斗争,通过他们的命运变化,交织成一幅时代 生活的画面。这是一个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买办、流氓特务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的时代,也 是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灾难深重、反抗斗争的时代,这是一个无情地死亡的时代,也是热烈地新生 的时代。我相信每一个观众在看完演出以后,心里都会有沉重和愉快、憎恶和同情两方面的感受。 当你看到康顺子、王大拴、周秀花、王小花奔向西山的时候,当你看到那些邪恶势力即将被阳光驱 散,在中国大地上消失的时候,当你看到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三个老头,在茶馆中为他们自己 也为这个时代撒起纸钱、唱起葬歌的时候,不能不引起这种复杂的感情。作者让生活的事实告诉你, 该灭亡的必然灭亡,该新生的正在新生,这是历史无情的法则,生活本身的辩证法。 《茶馆》中的人物 以人物命运的沉浮变化,来反映时代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趋向,是《茶馆》深刻思想性的鲜明 体现。剧中7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大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 义势力及其奴才走狗;另一类是在这“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各阶层的人们。前者如西太后的宠奴庞 太监,吃洋教的恶霸马五爷,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军阀警宪,以及在清王朝、军阀、国民党卵翼下的 鹰犬爪牙、特务宋恩子、吴祥子,流氓黄胖子,打手二德子,人口贩子刘麻子,江湖骗子唐铁嘴等 等。这些邪恶势力张着血口吞噬着弱者的血肉,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里像病菌一样滋生、蔓延。第 一幕出场的庞太监,残害农村姑娘康顺子,帮助西太后镇压维新派。第二幕时他已经死了,然而他 的阴魂未散,到第三幕他的侄子和侄媳又承袭他的衣钵,组织反动会道门,勾结国民党沈处长,妄 图以康妈妈(康顺子)为钓饵,追查八路军康大力,镇压革命运动。吃洋教的马五爷虽只在第一幕出 现,而他的徒子徒孙却绵延不断,那个美国话比中国话说得还好的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的沈处长,可 以说就是马五爷的忠实门徒。至于小二德子、小刘麻子、小唐铁嘴,就比他们的老子更有“出 息”:二德子只不过是个流氓打手,而小二德子却成了为帝国主义国民党正式收买的政治帮凶;刘 麻子不过是个人口贩子,小刘麻子却成了为沈处长搞情报的探子,成了统管买卖妇女的“花花公司” 的“经理”;唐铁嘴不过是以相面为生的江湖骗子,小唐铁嘴却成了反动组织“三皇道”的“天 师”。其他的社会渣滓如小吴祥子、小宋恩子等,也都青云直上、飞黄腾达。老舍先生让这些人间 丑类“子承父业”“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这个艺术构思的含义是相当深刻的。它以压迫者越 变越凶残无耻的反动历史,和被压迫者越变越穷困悲惨的事实所形成的强烈对比,鲜明地昭示了这 一铁的事实:帝国主义加紧控制清王朝和新老军阀,而清朝统治者、新老军阀更加压榨人民。这就 准确地反映出旧中国由封建社会,日益深重地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悲惨过程,宣告了那 个人间地狱必将崩塌的前景。 《茶馆》中贯穿全剧的重要人物,如茶馆掌柜王利发,原来享有清朝特权、后来变为自食其力 劳动者的旗人常四爷,搞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饱经风霜的贫农女儿康顺子等, 他们虽 然属于不同的阶级或阶层,但都受着“三座大山”的压迫,他们性格的发展和命运的归宿,都包容 着丰富的社会内容,闪烁着鲜明的时代色彩。王利发苦心经营裕泰茶馆,一向委屈求全、圆滑应变, 顺应着三个时代的更迭,不断地苦心“改良”,在激流险滩中拼命挣扎,以求生存。然而军阀混战 带来的商业萧条、军警特务的敲诈勒索、国民党官吏伴同地痞流氓对茶馆的强行霸占,终于把他逼 得悬梁自尽了。资本家秦仲义搞了一辈子实业救国,到头来他的工厂被国民党当作“逆产”没收了, 拆毁了,他只从工厂的废墟中拾回几个机器零件和一支写过宏伟蓝图的破旧钢笔。在帝国主义、官 僚资本主义的重压下,民族资本家秦仲义的破产是不可避免的。王利发和秦仲义,一个是小资产阶 级的代表,一个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都是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口中之食,是那个时代的牺牲 品。原来享有吃皇粮特权的旗人常四爷,由于洋人侵略促使封建社会解体,他失去了“铁杆庄稼”, 变成了卖菜、卖花生米的自食其力者。他正直、豪爽,凭着单纯的仇恨洋人的心理,参加了义和团, 打过洋鬼子。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他不可能投身于彻底消灭旧制度的群众斗争中去,因此也像 松二爷一样泯灭了。只有康顺子和她的养子康大力,才是那个时代的掘墓人。康顺子这个15岁就卖 给庞太监做老婆的贫农妇女,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从支持康大力到跟随康大力,投奔到北京 西山八路军根据地,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正是从本质上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关系, 体现了劳动人民觉醒和旧社会灭亡的规律。总之,《茶馆》中的各类人物,他们的生与死、浮与沉, 反映出时代的本质,揭示出历史前进的总的趋势。正如作者所说,《茶馆》就是“用这些小人物怎 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 变迁”。 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      《茶馆》上演后,有劳不少朋友来信,打听这出戏是怎么写的等等。因忙,不能一一回信,就在此择要作简单的答复:   问:为什么单单要写一个茶馆呢?   答: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 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问:您怎么安排这些小 人物与剧情的呢? 答: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我采用了四个方法: (一)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故事虽然松散,而中心人物有些着落,就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了。此剧的写法是以人物带动故事,近似活报剧,又不是活报剧。此剧以人为主,而一般的活报剧往往以事为主。 (二)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员扮演。这样也会帮助故事 的连续。这是一种手法,不是在理论上有何根据。在生活中,儿子不必继承父业;可是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看出故事是联贯下来的,虽然一幕与一幕之间相隔许多年。 (三)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这么一 来,厨子就像厨子,说书的就像说书的了,因为他们说的是自己的事。同时,把他们自己的事又和时代结合起来,像名厨而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顺口说出这年月就是监狱里人多;说书的先生抱怨生意不好,也顺口说出这年头就是邪年头,真玩意儿要失传……。因此,人物虽各说各的,也顺带着看见了一点儿那个时代的面貌。这样的人物虽然也许只说了三五句话,可是的确交代了他们的命运。 (四)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这样安排了人物,剧情就好办了。有了人还怕无事可说吗?有人认为此剧的故事性不强,并且建议: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主,去发展剧情,可能比我写的更像戏剧。我感谢这种建议,可是不能采用,因为那么一来,我的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抱住一件事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别人霸占就已垮台 了。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 住。   问:请谈谈您的语言吧。   答:这没有多少可谈的。我只愿指出:没有生活,即没有活的语言。我有 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里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即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唐铁嘴说:已断了大烟,改抽白面了。这的确是他自己的话。他是个无耻的人。下面的:“大英帝国的香烟,日本的白面,两大强国侍侯我一个人,福气不小吧?”便是我叫他说的了。一个这么无耻的人可以说这么无耻的话,在情理中。同时,我叫他说出那时代帝国主义是多么狠毒,既拿走我们的钱,还要我们的命!   问:原谅我,再问一句:像剧中沈处长,出得台来,只说了几个“好”字, 也有生活中的根据吗? 答:有!我看见过不少国民党的军、政要人,他们的神气颇似“孤哀子”装模作样,一脸的官司。他们不屑与人家握手,而只用冰凉的手指(因为气亏,所以冰凉)摸人家的手一下。他们装腔作势,自命不凡,和同等的人说起下流话来,口若悬河,可是对下级说话就只由口中挤出那么一半个字来,强调个人的高贵身份。是的,那几个“好”字也有根据。没有生活,掌握不了语言。 《茶馆》的命运  1956年8月,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等人听老舍朗读《一家代表》剧本,曹禺 敏感地注意到其中第一幕茶馆里的戏非常生动精彩,而其他几幕相对较弱。经过商 量,曹禺他们认为不妨以茶馆的戏为基础发展成一个多幕剧,通过茶馆反映整个社 会的变迁。   老作家康濯去世前与笔者在病房闲谈时,谈到老舍创作《茶馆》的一件小事:   那时老舍先生正在写《茶馆》,受当时公式化、概念化影响,写起来不顺畅。   老舍先生说,在美国时就考虑写一个北京的茶馆,写一个时代。他描述了第一 幕情节,大家一听叫好,第二幕写了民国、国民党时代。老舍发愁的是怎么写下去: “最大的问题是解放后的茶馆怎么写?现在茶馆少了,没有生活了。想去四川看看, 但不能把四川搬到北京来。戏拿不出来呢?”我们说:“老舍先生,别写这一幕了。” 他很惊讶:“不写可以吗?”“当然可以。”“不写就不写。”他把手杖一立,起 身说:“走,解决了我一个问题,我要回去写了。”(1990年12月13日口述)   老舍躲在家中埋头写作,还没写完,就着急地把于是之找来,兴致勃勃地谈了 笔下快呼之欲出的王利发这个角色。他说:“我这个掌柜的,可是从小演到老,二 十几岁演到七八十,一共得有好几百句台词呢!”被老舍这么一说,于是之就有了 一股创作冲动。等剧本一公布,他赶紧写了一篇很长的申请书,一再恳切地希望: “就让我演吧。”   听老舍朗读新作《茶馆》,是在剧院前厅二楼北侧会议室。大家一致认为一幕 超出一般水平,曹禺反复说了这么一个意思:“古典”、“够古典水平”。然而与 会者对后两幕觉得还不行,需要做进一步修改。老舍极为诚恳地表示:“希望大家 帮助,尤其是第三幕反映的年代,我当时不在国内,对情况不甚熟悉,更需大家帮 助出主意。”   于是之曾在一篇《论民族化》学术文章的提纲中,提到曹禺院长在接触到《茶 馆》第一幕时那种狂喜的状态。曹禺告诉于是之:“我记得读到《茶馆》第一幕时, 我的心怦怦然,几乎跳出来。我处在一种狂喜之中,这正是我一旦读到好作品的心 情了。我曾对老舍先生说:‘这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到1957年12月2日,老舍来到剧院205会议室,向全体演员朗读新作《茶馆》。 年底,侥幸躲过反右一劫,被传为“不戴帽子的右派”的焦菊隐以戴罪立功的态度 来到排练场,心情郁闷的他把一身本事都用到《茶馆》中。   老演员叶子向笔者讲述了人艺那些带来无限感慨的旧事:   当初,曹禺、焦菊隐、赵起扬、欧阳山尊4个大头,一心想把人艺弄成莫斯科艺 术剧院,把这看作是他们的共同理想。可惜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到了文革就彻 底乱了。有人给江青写信,有人又想把别人打成走资派。这是他们4人悲剧的地方。 焦菊隐以为在文革后期没事,穿着整整齐齐的衣服去看人艺的新戏,可是没人理他, 戏演完了没人请他开会。他失望极了,抽烟很凶,心情压抑,后来得了肺癌。   从我看来,焦菊隐不像个导演,他是水平最高的批评家、欣赏家,品位最高。 需要好剧本、好演员,怎么演他不告诉你,但他知道哪不成。坐在沙发上抽烟说话, 训人直哭,对演员要求高,骂演员太厉害,一个动作让你演十几遍,有时过于苛刻。   他跟老舍没有私交,是面子上的事,但两人相互是尊重的。有时焦菊隐没商量 就改了台词,老舍心里有意见。老舍就一次一次来听,你们提,我自己改,不叫你 们改。老舍坚持要出文学本,也有保持自己东西的意味。   应该说,老舍认真,焦菊隐较真,戏排出来就有个样子,水平很高。(1998年 10月14日口述)   在看完《茶馆》连排之后,老舍于1958年3月5日来到演员中间,针对表演所存 在的一些问题,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角度,坦率地谈出自己的看法:   王掌柜的口要“老”点,少年老成,能干得不得了。   穿灰大褂的不要坐在房口,这样没人敢进茶馆来。   松二爷的话要“润”,说得有滋味,寻着人叫好的意思,恍然自得。   二德子走路不对,架子大,不像一般戏里的打手。   唐铁嘴,走要溜,像打侄上坟的穷生。   卖女儿的戏没做足,不是很感动人。   秦二爷是个人物,戏已交待清楚。   常四爷是旗人小官,身体壮,有正义感。那时看到大清国不成的人很少,承袭 满族人跑马射箭。   太监,说话漂亮,态度柔和,雅。   刘麻子、人犯,应付人一人一样。   逃兵,我们现在看了他们的可笑。当时的兵相当讲究,有他们聪明之处。(摘 自北京人艺1958年《老舍先生看茶馆连排意见》记录手稿)   焦菊隐对老舍写人物的大手笔和看人世的眼光极为推崇,欣赏老舍又刁又狠的 点评,认为这些三言两语恰恰能帮助演员们开窍,有一通百通之效。在老舍讲评后, 他再次强调《茶馆》中人物的重要性:“许多人在这部戏中就是一两分钟戏,要使 观众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要叫观众心里叫好。这个戏不是看故事,是要看人的。”   1958年3月5日北京各文艺团体抢着落实大跃进指标。北京人艺参照了青年艺术 剧院的跃进指标,立即做了调整,定下全年演出场次为950场,创作220件,经济自 给并上缴五万五千元,辅导10个工厂、农村、学校文艺点。当天组织全院人员敲锣 打鼓、鞭炮齐鸣到全国文联“报喜”。《茶馆》在此时悄然排演,建立了以童超为 队长,马群、胡宗温为副队长的演出队。4月份坚持在首都剧场演出,一演就是49场。   越来越火热的大跃进气氛如何能容忍《茶馆》的存在,文化部某官员7月10日来 到剧院,在党组扩大会上大加指责说:“《茶馆》第一幕为什么搞得那么红火热闹? 第二幕逮学生为什么不让群众多一些并显示出反抗的力量?……”他发出警告: “一个剧院的风格首先是政治风格,其次是艺术风格,离开政治风格讲艺术风格就 要犯错误。”   当时担任剧院党委秘书的周瑞祥对当时场景记忆犹新:   刘××越级跑到人艺开党组会,说话很严厉,大批一通。整整批了一个上午, 点了于是之等好几个人的名字。党组的人心里不服也不敢说,只能决定停演。刚好 当天晚上预定苏联专家彼得罗夫来看《茶馆》,由老舍、梅兰芳陪同,只好等到第 二天停演,否则当天就要求退票。   没跟老舍先生说明真实的停演原因,没说党内的事,只说要轮换节目。(1998 年10月21日口述)   1958年停演前后,各种非议已经接踵而来。   老演员郑榕告诉笔者,剧中秦二爷有这么一句台词:“我的工厂封了。”就有 领导说那不是指工商业改造,不是与党对着干吗?(1998年8月26日采访)   欧阳山尊在剧院领导层的位置听到外界的批评意见很多,其中有全剧结束时3个 老头撒纸钱是为新社会唱葬歌,剧中秦仲义有句台词“这支笔原是签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的,现在 没用了”,说是影射公私合营,污蔑新社会一天不如一天,等等。   在北京人艺保存的《茶馆》档案中,笔者发现其中夹杂着《读书》1959年第2期, 里面有一篇署名文章《评老舍的〈茶馆〉》,字里行间划了很多圆珠笔、铅笔的线 条,表明不少人认真地读过这篇颇具代表性的文章。   文章充满十足的火药味,体现了当时的主流思潮,足以让人们三思而后怕:   王利发是一种典型的奴隶性格,难道不应该予以批判?作者对此没有有力量地 给予批判,反而在最后通过王的自白,把他的这种行为美化了。   作者笔下的几个劳动人民形象也是消极的,不会斗争,逆来顺受,显然没有劳 动人民的爱憎分明的情感。   剧中出现了不少迎合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趣味,如太监买老婆、两个逃兵合娶老 婆的畸形故事告诉今天的读者,究竟有多大的现实教育意义?   (摘自《评老舍的〈茶馆〉》   不知道老舍看到这类文章有何感想?但是,老舍的不舒服是可以想象到的,甚 至暗地里会有些气恼、不安。不过,跟以往一样,他对这种“批评”基本上持回避、 沉默的态度。   据《北京人艺大事记》记载,1963年4月2日那天上午全院召开《茶馆》复排动 员大会,当晚《茶馆》试妆、连排,老舍前来观看。4月4日上午,再次在人民剧场 连排,请有关方面审查,老舍依然兴致颇高地再看一遍。   剧院的人发现,老舍此次看后话语不多,不像以往那么爱说话。舒乙告诉笔者, 老舍回家后,对《茶馆》加红线问题依然不言语,难于说出内心想法。   7月7日,周恩来在乘飞机外出之前匆匆看了一遍《茶馆》,临走前只是简单地 告诉焦菊隐等人:《茶馆》这个戏没问题,是一出好戏。如果还有点意见的话,只 是第一幕发生的时间是否往后放一点,现在写的时间是戊戌政变以后,放在辛亥革 命前夕就更好了。   细心的周恩来随即又叮嘱道,这个意见不要向下传达,以免说不清楚耽误事情。 他表示,要亲自告诉老舍先生。   从后来《茶馆》演出很快夭折来看,周恩来或许已经没有机会亲口向老舍提出 修改意见。   人艺党委秘书周瑞祥回忆道:“总理先说了这部戏没问题,后来又推荐我们演 《年轻的一代》。我们见形势逼得很紧,报上不让发演出报道,只好就收了,自个 儿撤了《茶馆》。”(1998年10月21日采访)   于是之形容头两次演《茶馆》气氛太压抑,几乎连头都抬不起来。刘××批评 之后,《茶馆》剧组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1963年重排时,心有余悸的焦菊隐花了很大力气抓红线问题,他说:“加的红 线都是主要的戏,是为了提高戏的思想性。要搞好红线,才能压住那些表现旧的、 要否定的生活的戏。”(搞自1963年4月4日焦菊隐与演员谈话记录稿)   一向持艺术至上、唯美观点的焦菊隐居然能想到加进“革命”红线,实在是当 时被残酷斗争之后企求自身保护的结果。老舍曾在初稿第二幕中,加进学生在茶馆 开会,结果被抓走的一段戏。剧院讨论这些红线段落时一直觉得别扭、生硬,而焦 菊隐那时走得比老舍还远,对“革命化”、“斗争性”要求之迫切反映出运动对人 畸形的压力。   新整理出的学生戏很快打印出来,依次揉进了演出脚本中,成为1963年演出的 一个醒目亮点。比如给剧中人物秦仲义加了这样几句话:“你告诉大家,我仗着年 轻气盛,还想富国裕民。可是真给人家说中了,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手指,就把我推 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   从北京人艺档案室保存的当年铅印本里,还可以看到生硬加进的红线“段落”:   演讲学生:同胞们,请大家看看政府当局吧!正当各国列强要瓜分我国的生死 存亡关头,政府当局甘愿做亡国奴!……   王掌柜: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中国是一盘散沙,我们要唤醒民众。(高 呼)誓死不做亡国奴!   结尾一幕   学生甲:老人家,城门打开了!   学生乙:我们的队伍进城了!   (二人将“反饥饿”、“美军滚出去”的标语贴在墙上,学生们的歌声雄壮。)   那一次老舍来看重排的《茶馆》,没有多说什么话。演出后,当年北京人艺党 委秘书周瑞祥只听到寡言的老舍淡淡地谈到了几句红线问题:我对这个情况不熟悉, 你们看着办吧。   (摘自《畅销书摘》2000年第11期,原载《人有病天知否》一书,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0年9月出版) 论《茶馆》与话剧民族化     中国话剧的民族化是从抗战时期开始的。在这之前,无论是春柳社的外国戏,还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搞的话剧,都没有真正表现出中国的民族特色。抗战时期,话剧面向群众,战争动乱把剧作家和群众紧紧的连系在一起,无论是前方还是后方,话剧作品都能象别林斯基所说,把“那个时代中最真实的东西,用最完满有力的方式表达出来。”   解放后,中国话剧的民族化迈开了步子,田汉、老舍等创作出弥漫着浓浓民族气息的作品如《关汉卿》、《茶馆》与《龙须沟》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内容上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特色,在形式上也融汇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特点。尤其是老舍的《茶馆》,以高度的民族思想特色及完美的艺术构思,1989年秋天在欧洲演出时获得各国评论家与观众的热烈赞誉,谢幕长达36次。曹禺更称《茶馆》为“深刻的经典作品”。   《茶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民族化的一个里程碑。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茶管》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中国话剧民族化的内涵。 老舍的民族文化意识          1930年,老舍从新加坡回到中国。这个时期的老舍,因着时代潮流的转变,在创作上也进入了另一个阶段。三十年代的中国,寻求真理的阶段已经过去,历史正进入实践的时代。外来思潮如何运用于中华民族,是当时所提出的新课题,主导的时代意识不再是世界文化意识,而是民族文化意识。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新的民族危机很快使整个文学界都归依到民族文化的旗帜下,从“民族革命文学”、“民族的革命战争文学”,到“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起先是宽泛而不确定的民族文化意识,很快发展为一个具体明确的时代性观念。这个时候的老舍,在这种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下,就创作了充满民族文化意识的《茶馆》。 《茶馆》植根于中华民族土壤      别林斯基曾经把民族化的实质归结为真实地、深刻地描绘现实生活。他认为,民族化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而内容是起主导作用的。他特别强调反映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而老舍的《茶馆》,正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中。   三幕剧《茶馆》写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并且是在带着满族文化气息的北京文化氛围中,思考着民族近代历史的变迁。《茶馆》生动而精练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系及军阀混战中的民国社会以及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老舍以裕泰茶馆的变迁为背景,王掌柜为经线,以出入茶馆的各种人物为纬线,织出了中华民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广阔而多彩的画面。《茶馆》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悲剧性的时代:王利发“做了一辈子顺民”、“老没忘了改良”,常四爷“一辈子不服软”,秦仲义“财大业大心胸大”,三个人地位、思想、性格不同,但始终是善良正直的,然而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不得不自己为自己送葬。是的,《茶馆》是一出悲剧,一出感伤的,现实主义的悲剧,这悲剧表现了中国历史中的善恶冲突,另一方面也宏扬了被那黑暗时代所扼杀的正义与善良。   《茶馆》和鲁迅的《药》一样,也是一帖医治“国民劣根性”的“药”。为了强化疗效,老舍埋葬了一个时代还不住笔,接着又第二个、第三个“可诅咒的时代”。他揭示了刘麻子、唐铁嘴、二德子、宋恩子、吴祥子一代害人的“劣根性”,又痛挞了子承父业的小刘麻子、小唐铁嘴、小二德子、小宋恩子、小吴祥子一辈人变本加厉的“劣根性”,说明了在那三个时代中,社会一年比一年更反动、更野蛮、更腐朽。   老舍通过那血泪交织的三个时代,通过五对父子承袭职业的构思,以及结尾象征性的暗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反思,对民族的未来作了展望。对国民性忍让、麻木、民族性格老化的现象,老舍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然而通过常四爷、秦仲义等人物,他在哀之怒之以后,又努力地发掘着民族自身的可贵品质。 话剧形式民族化三要素   话剧民族化除了必须在内容上反映民族精神外,表现形式的民族化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环。黑格尔曾经说过:“内容之为内容,即由于它包括有成熟的形式在内。”而且,每个民族总有自己独特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使话剧这主要由欧洲近代剧移植过来的品种,在形式上与中国的传统戏剧结合,正是话剧民族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茶馆》在形式上进行的民族化处理,是从多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一、戏剧环境的民族化;   二、戏剧结构的民族化;   三、戏剧语言的民族化。   《茶馆》所选择的场景:茶馆,本身就极富地方特色与民族色彩。茶馆虽和西方的酒吧或咖啡座性质相近,但更具中国特色。中国的茶馆南北不同,而老舍所描写的是几十年前北京的一个大茶馆。这个场景的选择,使《茶馆》一开场就弥漫了浓重的地方色彩与民族色彩。   旧中国的茶馆是个五方杂处的地方,各色人等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出入,这里有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也有下层社会的流民乞丐,甚至是黑社会的流氓打手。让这些三教九流的人物同时聚集在一起,除了茶馆,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不可能的。老舍选择这样一个地方作为戏剧展开的环境,一开场就让观众投入了浓浓的民族氛围中。   《茶馆》戏剧环境的营造,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概念。所谓意境,即突破有限的对象,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涵盖整个自然与社会。而《茶馆》正具有突破有限、通向无限,引发观众对人生、对民族、对社会、对历史的感悟。   老舍就说过:“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等,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是的,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而小社会又是大社会的缩影,《茶馆》通过裕泰茶馆半个世纪由盛到衰的过程,以及其间不同人物命运的变迁,向观众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史逼真的画卷,以及旧中国人民沉重的悲剧命运。 戏剧结构的民族化   著名剧作家田汉说过:“话剧应大胆适当地向传统的戏曲或其他兄弟艺术吸取养料壮大自己。”┚中国传统戏曲的一个特点就是写意,这与西方自亚里士多德奠定的“摹仿说”以来主张“再现”生活的特点大异其趣。老舍的《茶馆》就掌握了中国戏曲写意的特点,因而在话剧的结构与场面的处理上采取了与欧洲写实剧不尽相同的方法,并明显地具有单纯化和灵活性的特点。单纯化就是指结构简洁明朗,场面干净利落,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以虚代实、含蓄而富有内涵的特色。此外,《茶馆》戏剧结构中的停顿与“空白”,也深具中国传统艺术的韵味。停顿有每幕之间的大停顿和每个戏剧片断之间的小停顿,丰富的意境在各幕间显现,闹过后的静更有深意,更感染人;其次,每个戏剧片段之间的小停顿也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另一方面,《茶馆》戏剧结构的民族化也表现在敢于突破西方戏剧理论的定律。   首先是对戏剧“冲突律”的突破。西方戏剧一般都是在冲突的爆发、演进与激化中发展剧情,最后以解决冲突告终。《茶馆》中的冲突则或淡化,或隐去,完全不符合冲突律的规定。   《茶馆》人多事繁,众多人物间的冲突连续不断,主要包括以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为代表的正直与善良的人们与黑暗的三个时代间的冲突,但这些冲突是通过意境表现出来的,老舍采取“以偏概全”的手法,以有限展示无限。例如第二幕前国会议员崔久峰对政治彻底失望,实际上是长期、复杂、尖锐的矛盾斗争的结果;第三幕艺人邹福远和魏福喜对艺术失传表现出的刻骨铭心的哀痛,也是社会腐败、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这些形形色色的冲突乍看似无章法,实则形散而神不散,这种散漫更贴近现实,也给人含蓄和想象的美感乐趣。   其次是对戏剧“三一律”的突破。“三一律”就是欧洲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所制定的三条规则:即地点一致、时间一致、情节一致。但《茶馆》展示了极大的历史跨度和十分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其时间跨度达五十年,出场人物七十多个,展示的是众生相,包容的是大千世界。看《茶馆》犹见半个世纪的风云从眼前掠过。 戏剧语言的民族化   老舍曾经说过:“所谓民族风格,主要是表现在语言文字上。”他也说:“没有民族风格的作品,是没有根的花,它不但在本乡本土活不下去,而且无论在哪里也活不下去。”├   《茶馆》语言的民族化包括三个部分:语言的时代特色、语言的地域特色以及人物语言的民族化。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语言,三幕剧《茶馆》的每一幕就代表一个历史时期,每一幕通过人物的语言反映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例如:    第一幕:清朝末年   庞太监: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好些财主都讲维新!   第二幕:北洋军阀   刘麻子:这么一革命啊,可苦了我啦!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   第三幕:抗日战争后   秦仲义:日本人在这儿,说什么合作,把我的工厂就合作过去了。咱们的政府回来了,工厂也不怎么变成了逆厂……   以上三个人物的对话台词里,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色彩。庞太监的话里出现“圣旨”、“谭嗣同问斩”、“维新”等词,表明当时是清朝末年“戊戌变法”时期。刘麻子的话里出现了“革命”、“总长、次长”、“姨太太”、“现大洋”等词语,可以看出当时正处在北洋军阀时期。秦仲义的话里则很明显地表明当时已是日本投降以后,国民党统治时期。总之,《茶馆》让人物说出了富有时代特色的词语,透出当时的时代气息,让人触摸到了民族的时代脉搏,并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社会风貌。   语言的地域性,能形成风俗人情的乡土特色。  《茶馆》在一些关键地方选用富有地域性的词语,大大加强了话剧的民族色彩。 陈思和分析《茶馆》 老舍的《茶馆》12是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首屈一指的杰作,其突出之处在于,在与时代“共名”契合的同时,作家调动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展现出了一副旧北平社会的浮世绘,通过“茶馆”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表现了五十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在当时的现代历史题材创作中,它是将《死水微澜》式的民间叙事模式发挥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茶馆》三幕分别选取“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的三个社会生活场赴,在这三个场赴中,一方面描绘了北平风俗的变迁,另一方面三个旧时代共同表现出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黑暗势力越来越蔓延,整个社会表现出不断衰退的局面。第一幕中康梁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登台表演,一方面是拉皮条的为太监娶老婆,暗探遍布社会,麻木的旗兵无所事事,寻衅打群架,另一方面是破产的农民卖儿鬻女,爱国的旗人常四爷因几句牢骚被捕,新兴的资本家企图“实业救国”,裕泰茶馆老板左右周旋,企图使生意兴隆;在第二、第三幕的发展中,恶势力越来越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暗探宋恩子、吴祥子的后代子承父业,继续敲诈勒索,拉皮条的刘麻子的后代青出于蓝,依托当局要员准备开女招待“拖拉撕”13,庞太监的侄子侄媳组成的迷信会道门在社会上称王称霸,甚至做着“皇帝”、“娘娘”的美梦,而一些企图有所作为的良民百姓却走投无路:主张“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抗战中被日本人抢去资产,抗战后国民党当局将其当做“逆产”没收从而陷入彻底破产的境遇,做了一辈子顺民的茶馆老板王利发妄图“改良”赶上时代,生意却越来越坏,到最后连“茶馆”也被官僚与骗子联手抢去;在清朝“吃皇粮”、有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的旗人常四爷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小贩,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剧本的结尾三个老人在舞台上“撒纸钱”“祭奠自己”,走投无路的王利发悬梁自尽,这是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结局,既是对旧时代的控诉,也是对之唱了一曲“葬歌”,弥漫着一种阴冷凄惨的氛围。这是在5 0年代话剧舞台上很少出现的没有亮色的结局。   《茶馆》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 老舍选取“茶馆”作为剧本的场赴颇具匠心,他避开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描绘,只是描述这些历史事件在民间的反响,将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从而避开了时代共名的简单、僵化与专断,发挥了作家熟稔旧北平社会生活与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优势。事实上,这是在时代共名笼罩之下,民间话语表现自己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为达到这一目的,“茶馆”这一地点是一个颇具匠心的选择,“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从社会上层到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茶馆登台亮相。剧本以描写人物为主,老舍对北平口语与旧北平人物心理的熟稔,使得他能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人物肖像,制造出内在的戏剧冲突。如第一幕中松二爷、常四爷与打手二德子冲突的场面,篇幅仅占一页,戏剧冲突、人物的个性与心理发展的层次却写得有声有色。冲突刚起时,兵痞二德子企图以势压人,但并不想真的干架,所以问常四爷在“对谁甩闲话”,被对方呛了一句“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后,他被掐着短处,下不了台,就要动手打人,不料想对方轻轻“闪过”,他更加没辙,只好虚声恫吓。这时“吃洋教”的马五爷一句“二德子,你好威风啊”,马上使他收束,赶紧溜走。这个打手外强中干、欺软怕硬的性格很有层次地表现在纸上。再看松二爷、常四爷面对意外事故的反应,松二爷性格软弱,所以赶紧以大家都是“外场人”来打圆场,常四爱国、梗直、而又粗中有细,所以说话处处不让人,用“英法联军烧了园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冲锋去”,呛得对方没话可讲,但他也不想节外生枝,所以并不主动与对方动手;而只有三句台词的马五爷形象更现出作者的大手笔,他有洋人之势可依,所以一句话就制伏了二德子;以文明人自居,所以教训二德子“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但他制伏二德子并非因为同情常四爷,而是因为打架会惊扰他喝茶,常四爷骂洋人又无意中得罪了他,所以当常四爷要他评理时他冷冷地一句“我还有事,再见”就走过去。短短一页,塑造了四个性格鲜明、心理层次丰富的人物形象,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与人物性格、心理配合得丝丝入扣,委实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茶馆》中这样的场面比比皆是,如第一幕中,秦仲义与庞太监冲突的场面;第二幕中王利发与崔久峰对话的场面,第三幕中小刘麻子欺骗王利发的场面等等,无不如此,剧中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有妖怪式的庞太监、庞四奶奶、暗探宋恩子、吴祥子、拉皮条兼人贩子的刘麻子、借算命骗取钱财的唐铁嘴等社会渣滓及其后代、民族资本家秦仲义、茶馆老板王利发、早年从事革命晚年心灰意冷拜佛参禅的议员崔久峰,甚至只有一个字“藁(好)!”台词的国民党官僚沈处长等等。短短三幕戏,塑造了几十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概括了五十多年的历史,显示出老舍高超的艺术功力与艺术才能。   在结构上,《茶馆》采取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这样的结构本
本文档为【茶馆面面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5098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2KB
软件:Word
页数:27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8-25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