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考试

举报
开通vip

教师资格考试 [第三章]一、P31中世纪大学 创建于12世纪。萨莱诺大学(意大利,1231);博洛尼亚大学(意大利,1158);巴黎大学(法国,1180);牛津大学(英国,1168);剑桥大学(英国,1218)。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 二、P35赠地学院 1864年南北战争后,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土地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1890年又颁布第二次《赠地法案》,继续向各...

教师资格考试
[第三章]一、P31中世纪大学 创建于12世纪。萨莱诺大学(意大利,1231);博洛尼亚大学(意大利,1158);巴黎大学(法国,1180);牛津大学(英国,1168);剑桥大学(英国,1218)。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 二、P35赠地学院 1864年南北战争后,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土地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1890年又颁布第二次《赠地法案》,继续向各州赠地学院提供资助,到19世纪末,赠地学院发展到69所。后多成为州立大学。 三、P36-37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什么能够后来居上? 1、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和二年制专科教育,形成适应大众化教育所需要的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型的庞大高等教育体系,以多规格人才满足社会和个人多样化需求; 2、在高等教育的运营机制上充分利用市场法则,在行政管理上合理地划分了中央、地方和大学管理权限,在校内管理上较好地处理了社会参与和大学自治的关系; 3、社会和高校都有较强的危机意识,联邦政府在逐步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保持本国霸主地位重要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介入高教事业的力度。 [第二章]一、P14《大学》 《大学》:教育目标在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具体途径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P22洪堡… 1909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研促进教学”的原则。 三、P23大学服务社会的起源 大学直接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缘起于19世末20世纪初的美国。 四、P24-25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 1、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科技进步、文化传承的要求愈来愈高,因而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愈来愈强烈、愈来愈直接。 2、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广泛的社会服务,有助于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状况,以便针对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和确定科研方向;有助于促进高校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有助于加速科研成果向产品、商品的转化,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高校的更好发展。 3、现代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范围十分广泛,由生产到生活遍及社会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卫生、文化等各个方面。服务对象既有政府部门,也有工厂企业,乃至个人。随着高校社会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服务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其中主要的形式有:教学服务(委托培养、推广教育、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科技服务(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信息服务(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装备服务(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中心)。总之,教育推广、人力培训、决策咨询、技术转让等诸多形式均为高校服务社会的途径和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五、P15-20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 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其基本性质是指高等教育在与其它类型的教育进行比较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既反映出教育的本质特点和一般特点,又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5个基本性质)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专业性;学术性;公益性;主体性。 [第一章]一、教育科学的对象与性质 1、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2、教育科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同时与自然科学存在大量的交叉; 3、教育科学是一个学科群。 [第四章]一、P62什么是高等教育大众化? 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二、什么是终身教育? 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的各个年龄阶段,而不是只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终身教育”要为每个社会成员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提供学习机会。 ※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再是训练儿童和青少年,而是使所有的人终身受教育; ※教育已经不只限定学校教育,而是包括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切教育形式; ※教育的内容已经不限于传授和储存知识,而是要努力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 ※教学过程正在发生变化,学习过程正在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教师的作用也在起变化,由权威性地传授现存的知识,转变为更多的是判断学习者的需要,设计学习环境,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三、P61什么是高等教育现代化?(三个方面) 1、观念的现代化。一是继承和发扬经典大学理念,包括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统一、教授治校等;二是认真研究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范围内产生的新的高等教育理论和思潮,包括大众化、多样化、终身化、私营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等,从中吸取营养,从国情出发,为我所用。 2、制度的现代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和就业体制等。 3、观念和制度的现代化,最终保证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体的现代化。 [第五章]一、P73-79试述制订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的提出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目的就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教育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2、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论。既一致(互为存在的条件、互为发展的条件、在互动中发展),又矛盾(发展机会的矛盾、发展取向上的矛盾)。 3、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二、P94-97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必备的知识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是知识目标要设定的内容,而科学知识的分类则是设定知识目标的根据,对知识内容的选择与更新,对课程目标的细化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皆有重要的意义。 2、能力目标。不同的人在能力结构上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其各种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独立性、适应性、创造性、不平衡性是能力的本质属性,是评价能力的根本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思想品德目标。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以心理的情感因素为基础,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由具体行为到自觉的信念逐步递进的。 4、体质目标。有健康的体质,懂得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很好的体能和体力,能达到一定的体能、体力标准;有一定的健身知识和运动技能。 [第六章]一、P100什么是高等教育结构? 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从高等教育结构的整体出发,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二、P103-105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1、经济因素。其作用是基础性的。主要包括生产力水平及其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产业结构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等。 2、文化传统因素。主要包括全社会的总体文化水平、由历史传统形成的民族文化特点及观点。 3、科学技术因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总体发展水平与速度、科学技术系统的规模与结构等。 4、教育因素。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人们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剧增相伴,从各个方面对高等教育提出要求并形成压力,迫使高等教育系统作出积极的反应,以尽快建立面向不同经济形态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制、结构和教育模式。 5、区域因素。当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区域性高等教育体系。 [第七章]一、P130三职能观? 即教学职能、科学研究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产生于美国,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是最重要的标志,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大学的认同。三职能观不是对前两种职能观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它们的发展和完善。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处理得好,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反之,就可能出现矛盾,甚至带来严重的问题。 二、P130-135如何理解大学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1、培养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使命。大学三项职能中,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并非大学独有,唯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职能为大学所特有,是任何其它社会组织所不可替代的。 2、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现代大学是智力、信息的集散地,是收集、整理、传播、应用和生产新知识的场所。强调培养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使命,并不否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其意义在于:一是创造新的知识;二是有利于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人才;三是获得应用研究成果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职能的延伸。由于传统的大学深居“象牙塔”之中,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延伸出一项新的社会服务职能,并给予特别强调,对于推动大学从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P137-139你如何认识高等学校的定位? 1、我国高校的定位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办学类型的趋同与办学层次的攀升。在办学类型上,普通高校都要办成综合性、多科型、学术性的大学;在办学层次上,都要办成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国内环、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这是一个问题。社会越发达,分层和分工就越精细。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各高校应该有分层和分工,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协同发展,在定位上体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同和攀升有违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我国正在实施的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战略也是背道而驰的。 2、正确认识高校定位中的问题,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高校定位中的问题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积极面表现在,一是有利于高等教育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需要各高校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趋同是竞争的前提条件。二是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攀比”的目的是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进而立于不败之地,使各高校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校际比较中为自身定位。相互攀比正是学校勇于开拓、积极身上的表现。综合分析,计算得失,高校定位中的攀比对于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效率具有积极意义。当然,高校攀比与趋同的消极作用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中的结构性浪费。定位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运用法律、政策、经济、信息等手段调整高校的定位,使高等教育高效有序地运行。 [第十章]一、P185什么是课程? 课程是一个复合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课,指的是教学内容,是教学科目的总合;二是程,即教学过程的顺序与进程。从整体上讲,课程即教学内容和进程的体系,是空间(内容)与时间(进程)的统一,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二、P190什么是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设置各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组合方式。其涵义,一是课程设置的门类,二是各门课程间质的关系与量的关系,三是组合方式。 三、P190-197优化大学课程结构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 课程结构的优化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整体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所谓课程结构的优化,是指课程体系在整体联系上达到最适宜的有序状态,并能在整体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应处理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关系: 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关系;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环节的关系;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主修专业课程与第二专业课程的关系; 先行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四、P198-199更新大学教学内容可采取哪些途径 ? 至少有以下三种: 1、讲授内容的更新。大学的讲授内容与教材内容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方面讲授要以教材为主要依据,另一方面又可不以教材为限,不仅可以有重点的讲授,还可增加教材所没有的内容。 2、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扩充新知识。大学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自学并不限于教材,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不可忽视的更新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 3、教材的更新。是更新教学内容的基本途径。一是更新对教材的观念,二是要真正反映教学内容更新的要求,三是对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确实优秀的教材,要加大宣传和推广的力度。 [第九章]一、P164-172简要分析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1、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献身高等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真诚关心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为人师表,示范、表率、教人、感染人、榜样、导师) 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调节者。(教师是主导者,发挥主导作用:教学过程功能发挥的大小,效果如何,教师这个要素起着主要的、关键的、方向性的作用。必须要有权威作为基础和保证:一是法律制度所赋予的权力,二是因自己拥有的专门知识产生出来的专家性权力) 3、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反思者、创造者。(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发送教学效果,大学教师要努力成为教学活动的反思者、创造者,成为研究型教师。教师面对的是永远变化的环境、变化的个体,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展开。反思教育经验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成为反思型教师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除了具有专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P174-180如何理解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大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积极参与是前提,积极推动是角色定位的更高要求。学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参与者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建构学习主体,学生必须在建构学习主体中发挥推动作用。教学活动是“教”与“学”双边互动、以教促学或助学的活动。大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积极推动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和探究性。 2、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性、探究性的学习者。在大学教学中,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独立性,这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教学的过渡性和职业倾向性所决定的社会客观要求。由于大学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大学生当然具有参加科研、探索新知的责任。在知识观和大学学习文化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知识探究的主体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总之,在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全力作用下,大学生不可逃避地要成为具有独立性、探究性的学习者。 [第八章]一、P146什么是教学?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目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组织进行的人为的可以控制的系统。 二、P148什么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在教学条件下学生认识与发展的过程。 三、P155-157试分析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1、大学教学的专业性。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之上的专业性教育,它在性质上不同于普通教育,在程度上又高于中等专业教育,可用“高”、“专”二字概括。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实现大学生学习和发现结合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教学过程特殊本质的重要表现。包括教师的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结合和学生的学习与科研的结合。 3、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本身就包含着独立性的因素;没有学生一定程度的学习独立性,就形成不了教学过程。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智力的发展以及学习内容的不断加深和扩展,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必然由较低的水平向较高的水平发展,即以教师指导下的独立学习为主(自学)的阶段。 四、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和可为? 1、应为(正确认识和处理六个关系,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 ※在教育思想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使大学教学过程由单纯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学习与发现相结合的过程。 ※在教育目标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发展和平均发展的倾向,确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 ※在教学内容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使教学内容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正确认识和处理讲授与自学、学习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方法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并使科研真正进入大学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由学会学习到进入科研,由自学达到治学。 ※在教学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关系,变刚性管理为弹性管理。 2、可为 思想上……… 方法上……… [第十一章]一、P201什么是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其本质是师生联系方式与科学方法的统一,也是教学方法的对象特点与学科特点的统一。 二、P211-215如何运用讲授法?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激发动机、同步思维,结构严谨、说理深刻,虚实结合、表述生动,注意反馈、及时调整。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运用问题法(矛盾分析法); 运用逻辑方法; 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及直观的方法; 运用教学语言; 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 指导学生的听课方法。 三、P231-239结合实际,谈谈教学方法的选择、组合和运用 。 1、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需要及可能的条件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是教学目标(知识、智能、意向心理品质、思想品德、体质等)、学科性质(专业分化与设置)与知识形态(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描述性知识、技术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事实知识、方法知识与原理知识,该看则看,该练则练,该讲则讲,该自学则自学)、学生发展水平(知识、能力、思想、心理素质及生理等)、时间与物质条件等。 2、教学方法的组合,就是为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发挥教学方法的综合效应,克服单一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包括组合的层次性(科类、专业、课程)和组合的形式(包容性组合、互补性组合、量化性组合) 3、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是根据已经选定的教学方法,围绕有效性,努力提高运用的水平,以争取达到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和效率。影响因素有教学法的基本修养(教学法理论、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与技能)、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运用中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教学方法运用中的情感因素等。 [第十五章]一、P314-315什么是问题研究? 问题研究是大学管理干部和教师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路径,围绕着具体问题展开,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最终能全部或部分地解决问题。 二、P305-314大学的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 1、现代科研的特点 高度的创新性; 高度的探索性; 高度的综合性; 高度的组织性; 高度的风险性。 2、大学科研的特点 学科齐全,门类众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能满足大科学交叉综合研究的需要; 大学学术思想活跃,后备力量充足,能满足大科学探索和创新的需要; 大学是信息集散地,满足大科学对信息的需要; 大学研究承担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适宜于原创性研究; 大学教师广泛开展自由选题的研究,大学是小科学的研究基地。 [第十四章]一、P274什么是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评估是指对影响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估,既包括办学水平的评估,又包括教学质量的评估。狭义的教学评估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师的教进行系统检测,并评定其价值及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既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所有有效教学与成功教学的基础。 二、P293-297试述大学教师教学评估应遵循的原则 1、评价机制: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整)与同行评议相结合; 2、评价过程:与校园文化相兼容; 3、评价技术:一致性(空间、时间、知识)、全面性(各个方面、某一方面的各种因素、各类学生)与简单性(方法简单,最简单的是最好的); 4、评价策略:原则性(客观、公正、准确)与灵活性(辩证)相结合。 [第一章]一、P1-2什么是心理? 心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P9-10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主要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科学。 三、什么是实验法? 实验法是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四、举例说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是什么? 1、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帮助人认识自己的科学。 2、内容。 个体心理结构; 个体心理与行为; 意识与无意识; 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五、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科学。其任务即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1、研究、揭示学生“学”的心理规律,以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学习理论,使学生能运用这些规律提高自己的学习成效,包括: 研究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结果的性质与结构; 研究学生学习的分类; 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 研究学生学习的条件。 2、研究、揭示“教”的心理规律,为确立合理的教学原则和建立完善的教学理论提供心理依据,并帮助老师配合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提供适当的教学事件,提高教学效率。 六、结合实际谈谈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结合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来回答。 [第二章]一、什么是心理发展? 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直到死亡,其间发生的有序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部分。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两部分。认知发展指个体认识事物的活动与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的活动;社会性发展指人的情感、个性、兴趣、爱好、价值观、世界观等社会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二、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性心理发展的核心,是人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是个性的核心部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三、什么是智力? 智力是处理抽象概念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 四、什么是三元智力理论? 三元智力理论由美国的斯腾伯格提出,由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分亚理论等三个部分有机组成。 五、什么是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人为,人类的认知并非一元,而是多元。加德纳认为,人类有七种不同的智力,即:言语能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 六、结合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谈谈如何发展大学生创造性思维 高校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增大信息量,并着重注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以促进知识的领会、保持与应用; 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与创造思维的能力,从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选题,学会从事科研的步骤和方法; 组织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获得成绩; 高校不仅有优秀的师资队伍,还拥有大量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条件都促进着大学生的认知发展。 七、结合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谈谈教师如何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 1、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在自我认识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更加主动自觉,能全力探索自我,关注自我,确立自我。自我概念比较完整,既重视自己的外貌特征,更重视自己的品质与才能,既有具体的描述,也有抽象的概括,并且日益稳定。 (2)在自我体验方面:大学生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社会性情感迅速发展,有高尚的情操,他们爱国爱民,见义勇为,但情感上有两极性与文饰性,表现形式常有波动,时而情绪高涨,自豪、自满、自负,时而情绪低落,自怜、自责、自怨。 (3)在自我调控方面: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中的意志部分表现在大学生行为的目的性与自觉性有明显提高,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愿望强烈,能制订相应的目标与计划,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界干扰,大学生在自我控制上有明显的独立性与反抗性,成人感强烈,要求摆脱成人的约束与控制。 2、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自我意识的最高体现,是大学生按客观要求对客体我实施的教育,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为了完善自我而自觉进行的思想和行为的控制活动。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2)引导大学生不断开发自我; (3)引导大学生积极接纳自我; (4)引导大学生努力完善自我。 [第三章]一、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化。 二、什么是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探索得出结论。其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只呈现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独立地得出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三、什么是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指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即当前的学习任务在一定意义上与学生认知结构的有关观念适当地联系起来了,包括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四、简述加涅学习结果分类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加涅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把学习分为五类: 1、言语信息。指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信息(“是什么”)。 2、智慧技能。指运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怎么办”)。 3、认知策略。指运用符号对内调控的能力。 4、动作技能。指习得的、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操作动作能力。 5、态度。指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性。 加涅认为,教育目标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他用这五种学习结果来解释教育目标,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虽然具体教学目标各有侧重,各有差异,但都包含在五种结果之中。加涅要求每一门学科都要按照五种学习结果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这一学习结果分类对老师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五、简述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因此,通过对强化的控制就是控制人的行为。不同的强化程式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模式。连续强化在教新反应时最为有效,但在这种强化下的行为容易消退。间隔强化比连续强化具有更高的反应率和更低的消退率。定时强化由于有一段时间间隔,随之会出现较低的反应率,但在这段时间间隔的末了,反应率会迅速上升。定比强化对稳定的反应率比较合适,而变比强化则对维持反应的稳定性和频率最为有效。教师在教学强化时应注意: 1、遵循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的活动的强化物,即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强化学生去参与不喜爱的活动; 2、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强化物的选用要因人而异,因年龄特征而异; 3、教师在进行新知识教学时,要即时强化。 六、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的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由人过去对外界物质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认知结构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学习就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一切知识都是按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2、学习应注重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 3、提倡发现学习。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教学中不应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让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究者,老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责成的知识,是促进学生去思考并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不是建造一个活的小型藏书室。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的学习理论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三个重大转变:从行为主义向认知心理学的转变,从实验室研究向课堂研究的转变,从学习研究向教学研究的转变。 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们今天教学改革有怎样的启发意义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观点为: 1、学习过程是个人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以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建构个人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在教师或他人的协助下,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过程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因此,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2)是一个独特的建构意义的过程,知识或意义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3)学习的建构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方面,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进行建构;另一方面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加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学习并不是简单地信息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2、作为学习的结果,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解释则是由我们个人自己决定的。知识并中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一是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通过学习,学生所建构的知识结构是网络化的认知结构,而不是直线或层次结构。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试图实现学习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应用,这些观点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章]一、什么是学习动机? 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和调节学习活动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力量。 二、什么是耶尔克斯—多比森定律 ? 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会使作业成绩下降;最佳的动机强度与作业难度有关。对于简单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就要求有较强的动机;对于难度适中的作业,取得最佳成绩要求有中等强度的动机;而对于很难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则要求有较低强度的动机。 三、什么是认知内驱力? 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四、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如果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能力这种不可控的因素,就会表现出习得性无助。 五、简述几种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 1、强化动机理论。强调外部力量(表扬、奖励、批评等)在引起学生学习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2、成就动机理论。主张人们的学习等行为主要是受一种成功的驱力所推动。 3、自我实现动机理论。认为人的学习等行为是由于自我实现的需要所推动。 4、成败归因动机理论。认为人的学习等行为的产生与存在受到自己对其行为成败归因的影响。 5、自我效能感理论。 强调自我效能感对人的学习等行为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用。 6、自我价值理论。重视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六、结合大学生的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其学习动机? 1、爱护与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学习兴趣与学习需要。 (1)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进行理想主义和积极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 2、帮助学生建立恰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感与自我价值感。 (1)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避免学生因归因不当产生的习得性无助感。 (3)适当开展竞赛,培养学生的好胜心与荣誉感。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五章]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也称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普遍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也出现在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中。 二、什么是正迁移 ? 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三、什么是逆向迁移? 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四、什么是纵向迁移? 也称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影响。 五、简述几种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 1、形式训练说。是一种早期的迁移理论,来源于官能心理学。它认为人的心理是由多个生来具有的官能所组成的,这些官能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判断力、推理力、意志力等。每个官能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各种官能互相独立,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每种官能都可以当作一个单位加以训练。一个人的官能通过合理训练得到提高后,就可以在所有的情境中很好地发挥作用。 2、相同要素说。桑代克认为,两种学习“只有当机能具有相同要素时,一种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在他看来,学习上的迁移,就是相同联结的转移。两种学习情境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越多,诸如学习材料性质、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一般原则或原理等越是相同或相似,则前一种学习越能对后一种学习发生迁移作用。也就是说,在两种学习情境中含有相同的要素,就会有迁移现象发生;反之,有迁移现象发生就必定有相同的要素存在。迁移与相同要素两者不仅关系密切,而且大致成正比。 3、概括说。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泛化说或经验类化说,是美国心理学家贾德(Judd,C.H.1873—1946)于1908年提出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桑代克的理论把注意力集中放在先期与后期的学习活动所共有的那些因素上,贾德的理论则不同。他认为,在先期学习A中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B中去,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实验研究表明,知识的迁移是存在的,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知识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种情境到另一种情境的迁移是可能的。知识概括化的水平越高,迁移的范围和可能性就越大。原理和原则因其具有普遍化和概括化的作用,可以适用于一切有关问题的解决,足以加速问题解决的步伐,增进学习迁移的效用。 4、关系转换说。关系理论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也叫关系转换理论。关系理论并不否认学习依赖于学习原理的迁移,但它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要素、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结果,也就是说学习者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对情境中的一切关系的顿悟是迁移的实质。 5、学习定势说。先前学习对后继同类或相似课题学习的影响,是由在先前学习中所形成的学习定势造成的。 六、试述现代迁移理论的意义 ?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必然涉及到迁移,不可能设想在这样的学习中会有不受原有的认知结构影响的任何情形。这种学习经验又必然因改变认知结构而导致新迁移。因此,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结构总是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变量。为此,奥苏伯尔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即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包括清晰性)。 2、产生式迁移理论。认为迁移量的多寡取决于实验情境及两种材料之间的相关;表征和练习程度是迁移产生的主要决定因素;迁移量也依赖于学习或迁移时注意的指向所在。 七、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1、精选教材内容,加强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教学; 2、合理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 3、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4、引导学生加强练习等 [第六章]一、什么是知识? 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二、什么是陈述性知识? 是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是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问题。 三、什么是程序性知识? 是关于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是个体不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不能直接陈述的知识,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与否,所回答的是“怎么办”、“怎么做”之类的问题。 四、什么是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也称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 五、什么是认知策略? 是个人运用一套操作步骤,对自己的学习、记忆、注意及思维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特殊的认知技能。 六、什么是元认知? 又称反省认知,或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自我意识。 七、举例说明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1、学习过程: (1)陈述性知识学习; (2)通过变式练习,促使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规则转化为产生式系统; (3)经过大量的变式练习,达到规则应用的相对自动化程度。 2、学习条件: (1)内部条件,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陈述性知识,即相应的规则; (2)外部条件,大量的变式练习,正反例的练习,多次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应用规则解决问题。 八、举例说明策略性知识学习的条件 1、内部条件 (1)原有知识储备,储备知识越丰富,越能运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2)学生元认知的发展水平。这是最重要的内部条件,不仅是策略运用成败的关键,也是影响策略性知识可迁移性的重要因素。 2、外部条件 教师精心设计的变式练习,要把策略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策略运用的条件,从而能在新的学习中迁移。 九、结合本学科的实际,谈谈如何根据三类(语义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的学习规律,从事有关知识的教学 1、根据三类知识习得规律确定教学目标;(理工科程序性知识较多) 2、根据三类知识习得规律安排教学步骤; 3、根据三类知识学习条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学。 [第七章]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是指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二、什么是创造性? 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或某些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三、什么是发散性思维? 指人们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 四、什么是问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这样一种情景,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包括给定、目标和障碍三种成分。 1、一般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训练解决问题最流行的做法是教给学生各种不同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步骤,即训练他们的一般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 2、结合学科内容的特殊训练 采用主动接受学习的方式,辅以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和自动解决有关学科的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特殊学科的有意义学习,将大大地促进解决有关学科的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五、联系实际谈谈在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1、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1)发现法。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活动的教学方法。 (2)问题教学法。教师针对学生在生活、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寻求假设,进行实验,以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3)大脑风暴法。是把产生想法和评价这种想法区分开,以集思广益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大量产生多种主意。 2、创造性人格及其培养 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支持学生的首创精神,对学生的新见解、新设想、新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肯定其积极价值,不能斥之以“怪”、“捣乱”等。 着重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磨砺创新意志、优化创新品格。 [第八章]一、什么是动作技能? 也叫心因性动作技能,是根据一定规则,通过骨骼肌肉的活动练习形成的自动化的动作系统。 二、什么是高原现象? 在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主要表现为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甚至有些下降,但之后会重新上升。 三、简述动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1、学习过程 (1)动作的认知阶段 (2)动作的联结阶段 (3)动作的自动化阶段 2、练习条件 (1)分配练习与集中练习。对于复杂的或连贯的动作技能来说,分配练习一般比集中练习效果好;如果是简单的或不连贯的动作技能,或者是早已学会了的动作技能,则采用集中训练法效果好。 (2)整体练习与部分练习。学习简单的动作技能最好采用整体练习法,学习复杂的动作技能最好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练习法;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低,其学习的训练水平达不到一定水平时,采用部分练习法较为合适,反之,采用整体练习法较为有效。 四、联系本学科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大学生动作技能的学习进行指导 1、明确学习的目的与目标 2、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有关的基本知识 3、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练习 4、适当分配练习次数与练习时间 5、让学生知道自己练习的结果 [第十章]一、什么是群体? 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以一定方式联系在一起并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的两个以上的人组织的人群。 二、什么是社会助长? 指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三、什么是社会惰化? 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一件事时偏少的现象。 四、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群体中的竞争与合作? 1、竞争是指为了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过程。合作是指群体中的不同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过程。 2、竞争与合作作为大学生群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3、大学生群体的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教育者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竞争与合作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与合作意识,使他们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竞争与合作,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做好准备。 [第十一章]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与心理活动过程,表现为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够有效的发挥自身的潜能等。 二、什么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在咨访双方所建立良好信赖的关系的条件下,咨询人员运用有关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与来访者进行交流、探讨、磋商,帮助来访者合理认识与对待自己,使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心理状态,形成健康人格,主动适应环境和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一种特殊教育活动。 三、什么是心理障碍? 是一种心理健康问题,介于一般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之间,主要症状体现为自我意识障碍、情绪障碍、学习心理障碍、人际交往障碍、恋爱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等。 四、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1、能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2、具有健全成熟的人格; 3、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 4、有适度的情绪反应; 5、学习与工作效率较高,热爱生活; 6、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7、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应怎样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1、主要心理问题 神经症和各种神经症症状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精神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2、辅导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专家讲座与辅导; (3)团体辅导; (4)个别心理咨询; (5)学生社团活动。 [第十二章]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是系统计划或规划教学的过程 2、教学设计是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 3、教学设计是门设计科学 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二、什么是教学目标? 1、运用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设置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意和技能三个领域。认知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级水平;情感包括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和价值观念系统化等5个目标;动作技能包括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行为、适应、创新等7类目标。 2、运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设置教学目标——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等5个领域。 教学目标应当描述学生显示他的成就时所做的事情以及怎样知道他在做这些事的。 三、什么是教学策略? 指在不同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 四、什么是教学设计观? 包括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前者一般基于行为主义、信息加工理论的心理学思想,后者基于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 五、结合本学科实际,谈谈如何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教学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特点相匹配,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包括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等。大学生间的知识、能力背景有很大差异,教师应结合本专业的知识为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充分调动他们的专业兴趣,开发他们创造的潜力,保证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六、高校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内容来选择教学策略? 1、针对知识技能的指导教学策略; 2、l针对情感领域的教学: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3、针对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4、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教学策略。 七、如何有效的选择和使用现代教学媒体? 1、一般要求: (1)媒体与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统一性; (2)媒体与教学方法的协调性; (3)媒体与学习者认知水平的相容性。 2、合理关注信息呈现技术 (1
本文档为【教师资格考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173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6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8-25
浏览量: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