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温庭筠禅思想论析

温庭筠禅思想论析

举报
开通vip

温庭筠禅思想论析 2006年第 5期 No. 5 2006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J inan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总第 124期 Sum No. 124  [收稿日期 ] 2005 - 10 - 20  [作者简介 ] 杨遇青 (1979—) ,男 ,陕西省绥德县人 ,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思想史及宗教哲学研究。  ①据曾益等《温飞卿诗集笺注》,温氏缅怀古大德有诗有十余首 ,其中提及...

温庭筠禅思想论析
2006年第 5期 No. 5 2006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J inan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总第 124期 Sum No. 124  [收稿日期 ] 2005 - 10 - 20  [作者简介 ] 杨遇青 (1979—) ,男 ,陕西省绥德县人 ,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思想史及宗教哲学研究。  ①据曾益等《温飞卿诗集笺注》,温氏缅怀古大德有诗有十余首 ,其中提及支遁的有卷七《赠越僧岳云》、卷九《盘石寺留别成公 》等 ,提 及竺法深的有卷七《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僧泰恭院二首》,提及慧远的有卷四《题西明寺僧院》、卷八《和赵嘏题岳寺》等 ,提及慧能的有卷八《宿云际寺 》、 卷九《访知玄上人》等。  ②温集中咏及白莲社的诗共有八首 ,如《赠越僧岳云二首》中写道 ;“应共白莲社 ,相期松桂下。” 【文学研究 】 温庭筠禅思想论析 杨遇青 (南开大学文学院 , 天津 300071)   [摘  要 ] 温庭筠游历佛寺 ,广结佛缘 ,与宗密禅师瓜葛颇深 ,明显受到了主张“直指知见 ”的荷泽宗禅 思想的影响。文人对宗教思想的诠释是自由的。温庭筠还广泛接受了《庄子 》、《涅槃经 》和洪州宗的影响 ,旗 帜鲜明地反对坐禅 ,重视直心自得的体证 ,认为人在世俗生活中就可能得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使他的禅思 想向“自然适意 ”的方向发展。但是 ,温庭筠执著于“诸行无常 ”的“生灭法 ”,始终无法臻于“寂灭为乐 ”的禅 理的终极境界。 [关键词 ] 温庭筠 ; 禅思想 ; 宗密 ;《涅槃经 》; 洪州宗 [中图分类号 ]  I20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5072 (2006) 05 - 0110 - 05   禅宗的迅速崛起乃至风靡天下 ,是中唐之 际的重要文化现象。从南能北秀到荷泽神会 , 再到马祖道一、一花五叶 ,禅宗在中晚唐基本完 成了它内在理路的转变 ,建立起了完全中国化 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方式 ,并得到了中晚唐士大 夫的广泛认可。因此 ,《传法正宗记 》卷七说马 祖道一是“以其法归天下学佛者 ,然当时王侯大 人慕其道者 ,北面而趋于下风 ”。[ 1 ]750温庭筠生 逢其时 ,不可避免地受到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 一 温庭筠是晚唐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与李商 隐、贾岛等声名相埒。但他的生平却仕途偃蹇 , 沉沦下僚 ,因此游历佛寺、结交僧侣隐士、赠唱 酬答是他的生活和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 2 ]113 从曾益等笺注的《温飞卿诗集笺注 》来看 ,温氏 游览寺院、酬答禅僧的诗作有近 3 0首 小学必备80首古诗四年级上册必背古诗20首小学四年级必背古诗20首四年级必背古诗20首四年级上册古诗20首 ,占了不 少篇幅。这些作品中 ,温氏热情地缅怀了支遁、 竺法深、慧远、慧能等前代大德 , ①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了对 结社白莲、相期松柏的衷心向往。②其中 ,禅思 的诠释与表达虽如吉光片羽 ,但仍有荃蹄可寻。 特别是他与荷泽宗大师宗密过从甚密 ,为我们 理解温庭筠的佛禅信仰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宗密禅师于会昌元年 ( 841 )圆寂后 ,温庭 筠曾故地重游 ,写下了《重游东峰宗密禅师精 舍》缅怀大师 : 百尺青崖三尺坟 ,玄言已绝杳难闻。 戴顒今日称居士 ,支遁他年识领军。暂对 山松如结社 ,偶因麋鹿自成群。故山弟子 空回首 ,葱岭还应见宋云。[ 3 ]78 诗中温庭筠用支遁和达摩来比拟宗密禅  第 28卷  第 5期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师 ,表达了对宗密的无限敬意和深切怀念。如 何来认识温庭筠与宗密的关系呢 ? 从诗中我们 可以得出这样的信息 :一、宗密是温庭筠的长 辈。既是“重游”,温庭筠显然不止一次造访过 宗密精舍 ,“故山弟子 ”应当包括温庭筠自己。 二、但宗、温二人维持了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温庭筠敬称宗密为支遁 ,而自称“领军 ”。领军 是指晋人王洽 ,字敬和 ,官领军 ,与支遁为方外 友。三、从“玄言已绝”一句来看 ,温庭筠应该亲 聆过宗密的教诲 ,至少对宗密的思想耳熟能详。 温庭筠与宗密的关系还可以从其它诗中得 到旁证。在温庭筠集中 ,《寄清凉寺僧 》与《重 游东峰宗密禅师精舍》先后相连 ,从内容到风格 有许多相似之处 ,其诗曰 :“石路无尘竹径开 ,昔 年曾伴戴顒来。窗间半偈闻钟鼓 ,松下残棋送 客回。檐间玉峰笼夜雪 ,砌因流水长秋苔。白 莲会里如相问 ,说与游人是姓雷。”[ 3 ]78两诗同 作于终南山寺 ,同是追忆禅寺生活 ,同把“白莲 社”作为缅怀或向往的理想生活 ,又同以戴顒自 许 ,疑是姐妹篇。在《寄清凉寺僧 》中温氏追忆 早年在清凉寺游寓的生活 ,《五灯会元 》记载 , 宗密曾“北游清凉山 ,回住雩县 (今户县 )草堂 寺”, [ 4 ]105可能温庭筠在宗密禅师“北游清凉 山”的时候就相识了。在卷八《宿云际寺 》一诗 中 ,温庭筠自称“东峰弟子远相寻 ”,或可以认 为 ,此处的“东峰”,就是《重游东峰宗密禅师精 舍》诗中宗密驻锡之处。此外 ,温庭筠集中有 《东峰歌 》、《清凉寺 》诸诗 ,描写寺边蓝溪或玉 溪的景致 ,情调略近 ,可见“东峰 ”是其经常游 寓之所。同时 ,我们注意到 ,诸诗中涉及的地名 位置相对集中 , ①诗的内容、用典和情趣亦有许 多一致处。因此 ,这些诗或可能与“东峰 ”宗密 有着原始的联系。  ①据曾益等笺注 ,东峰一作圭峰 ,在终南山 ,今不可考。会昌元年正月六日 ,宗密灭寂后 ,火葬于此。“云际寺 ”即云际山大安寺 ,在户 县东南六十里 ;《寄清凉寺僧》中提到“檐向玉峰笼夜雪”,玉峰即是玉山 ,在蓝田县西三十里 ,均属终南山。今蓝田与户县交界 ,蓝溪、 玉溪应当俱指同蓝田玉山之溪。 二 宗密是中唐著名的僧侣学者 ,系荷泽神会 的第五代弟子 ,又是华严宗的大师。温庭筠亲 聆宗密禅师的教导 ,执弟子之礼 ,因此 ,他接受 宗密的禅思想、深味禅学三昧是完全可能的。 从《宿辉公精舍 》一诗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 信息 : 禅房无外物 ,清话此宵同。林彩水烟 里 ,涧声山月中。 橡霜诸壑霁 ,杉火一炉空。拥褐寒更 澈 ,心知觉路通。[ 3 ]163 这首诗清幽淡远 ,空明沉寂 ,显然是受到了 禅思想的影响。禅舍简朴素雅 ,内无长物 ,作者 与禅师进行了一宿的对话 ,互证心印 ,兴致高 远 ,不堕俗流。这种禅思想的交流和印证中 ,作 者是否有所体悟 ? 当然是有的。 “杉火一炉空 ”是中唐以后禅宗比较流行 的隐喻。前辈高僧百丈怀海就曾通过炉火之喻 来启发溈山灵佑 :即使熄火死灰 ,也一定可以拨 灰见火 ,佛性的火种是人们本自具足 ,生生不息 的。[ 4 ]520在这里 ,温庭筠的解释是有所不同的。 温氏笔下旺盛的杉火 ,终归要灰飞烟灭 ,变得冰 冷 ,隐隐寄寓了诸象虚妄、一切皆空的大乘般若 智观。般若思想和佛性如来藏思想 ,是禅宗理 论的重要内容 ,只有用般若智慧破除一切虚妄 , 习禅者才能洞彻本来面目 ,发现自家宝藏 ,达到 涅槃妙有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 :“拥褐寒更澈 ,心知 觉路通。”诗人拥褐而坐 ,迫人的寒气忽然使得 诗人心灵洞澈 ,了然于胸 ,体会到炉火成烬、万 象俱空的般若之智。中国佛教讲“觉 ”义 ,觉就 是悟 ,是对佛法的的大义的心领神会。温庭筠 对佛法的体认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 从这句诗 来看 ,他对禅思想的领悟与宗密确有密切联系。 在参悟禅理的过程中 ,温庭筠提到了心灵 所具有的“知 ”的作用。在荷泽宗的典籍里 , “知”似乎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语词。宗密在《禅 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一记载 :“今时学禅人多 疑云 :达摩但说心 ,荷泽何以说知。”而《宗镜 录》更是直言 :“天台专勤三观 ,江西举体全真 , 马祖即佛是心 ,荷泽直指知见。”这一“知 ”字也 ·111·        杨遇青 :  温庭筠禅思想论析 2006年 9月   成了荷泽一系与其它宗系分别的标帜。宗密在 《圆觉经略疏钞》卷四中说 :“知之一字 ,众妙之 门 ,若虚己而会 ,便契佛境。”宗密的“知 ”是处 于无分别境界的空寂之心 ,是人的精神本原与 反思基础。荷泽一系有意在内心自性与外在现 象之间加上了一个“知 ”,这个知既是阻隔心体 与外在尘缘的一道门户 ,又是“能监万象 ”而万 象不现其中的那面镜子。[ 5 ]254 - 258神会在答礼部 侍郎苏晋问时 ,曾说 :“本空寂体上 ,自有般若智 能知 ,不假缘起。”[ 6 ]67温庭筠讲“心知觉路通 ”, 正是在体证了万象虚妄 ,如杉火炉灰的般若智 后 ,一切归之于寂灭 ,然后于“本空寂体上 ”,通 过“众妙之门”的“知”,体会到了某种湛然长寂 却又灵明不昧的智慧。①  ①《祖堂集》卷十八记载 ,中唐洪州宗大师南泉普愿明确地说 :“道不属知不知。” 葛兆光在《中国禅思想史 》中讲这个“知 ” 既是寂然不动、寥然空廓的一片浑沌 ,又是无所 不知洞察一切的一面明镜 ,与外在现象既相关 又无牵惹。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 温庭筠 的体验是这样的 :“林彩水烟里 ,涧声山月中。” 在寥落空廓的大自然中 ,林彩在水烟里春荣秋 谢 ,山月在涧声中暮升晨坠 ,有色同于无色 ,有 声宛若无声 ,它的色彩和声音是大自然本身的 色彩和声音 ,而观察者却有一颗寂然不动的心。 宗密云“净水无心 ,无像不现 ,像非我有 ,盖外质 之去来。”水烟无心映见林彩 ,诗人又何尝有心 听见涧声呢 ? 三 文人对宗教思想和经典的诠释 ,往往是自 由的。温庭筠师事宗密 ,基本上接受了荷泽宗 的禅思想 ,是可能的。但这仍然不妨碍他的思 想发展过程是动态性和兼收并蓄。在《却经商 山寄昔同行友人 》中温庭筠流露了不同的思想 苗头 ,兹录其前四句如下 : 曾读逍遥第一篇 ,尔来无处不恬然。 便同南郭能忘象 ,兼笑东林学坐禅。[ 3 ]94 这里温庭筠运用《庄子 》的逍遥游意来旗 帜显明地反对“坐禅 ”的渐修方式。可以认为 , 温庭筠对禅的理解与《庄子 》有着重要联系。 这可能涉及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支遁的影响。 支遁是东晋著名佛学家 ,是即色论的代表人物 , 又是当时解释逍遥义的名家。温庭筠在诗中屡 屡表达了对支遁的倾慕和敬意 ;二是牛头一系 的禅思想的影响。温庭筠曾久客金陵 ,金陵牛 头山在中唐曾是禅学重镇 ,牛头禅学以说“空 ” 道“无”为终极 ,其修行以直行放任为方便 ,主 张自然适意之禅 ,体现了中国禅最显著的老庄 化的色彩 ;三是洪州宗的影响。荷泽宗和洪州 宗自中唐以来相继代兴 ,为确立南宗禅在中国 的重要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臻于温庭筠 的年代 ,荷泽宗和牛头宗的影响已日渐式微 ,洪 州宗的思想却风行天下。温庭筠的禅思想受到 洪州宗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荷泽宗的禅思想 ,在倡导“顿悟 ”的同时 , 并没有完全否定渐修的方式。神会承认“人有 利钝故 ,即有顿渐。”[ 6 ]93他在答蒋山义法师问 众生为何有见佛性不见佛性的差异时 ,就转回 “渐修”一路 ,说“众生虽有真如之性 , ———若无 人磨治终不明净。”[ 6 ]83宗密亦在《禅源诸诠集 都序》中讲“显顿悟资于渐修。”[ 4 ]107在为萧俛 作的注释中 ,宗密形象地说“顿圆如初生孩子 , 一日而肢体已全。渐修如长养成人 ,多年而志 气方立。”[ 4 ]109所以按照宗密的禅学理路来发展 是不可能走到反对“坐禅 ”的极端的。真正旗 帜鲜明地反对坐禅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是洪州 禅。《古尊宿语录》卷一记载马祖悟道事曰 : 一日 (师 )将砖于庵前磨 ,马祖亦不 顾。时既久 ,乃问曰 :“作什么 ?”师云 :“磨 作镜。”马祖云 :“磨砖岂能成镜。”师云 : “磨砖不能成镜 ,坐禅岂能成佛 ! ”祖乃离 坐云 :“如何即是 ?”师云 :“譬牛驾车 ,车若 不行 ,打牛即是 ? 打车即是 ?”又云 :“当学 坐禅 ? 为学坐佛 ? 若学坐禅 ,禅非坐卧 ,若 学坐佛 ,佛非定相。于无住法 ,不应取舍。 汝若坐佛 ,即是杀佛。若执坐相 ,非达其 理。”马祖闻示诲 ,豁然开悟。[ 7 ]2 马祖的禅从“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 ”,破 ·211·  第 28卷  第 5期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除一切繁缛禅观 ,奠定了彻头彻尾的中国禅“自 然适意”的思想基调。洪州禅简截痛快的禅风 迅速流布天下。《祖堂集 》卷三记载中使杨光 庭听了本净禅师的“即心即佛 ”论就恍然大悟 说 :“京城大德皆令布施、持戒、忍辱、苦行等到 求佛 ,今和尚曰 :无漏自性本自具足 ,本来清净 , 不假修证 ,故知前虚用功尔。”[ 5 ]319从此 ,禅思想 的主流既不是苦苦的“凝心入定 ,住心看净 ”, 也不是追求“不作意 ”以达到无念 ,而获取顿 悟 ,而是“饥来即食 ,困来即眠 ”、“热即取凉 ,寒 即向火”的平常无事之心 ,甚至如“呵佛骂祖 ” 的禅风也盛行开来。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下 ,温 庭筠主张“无处不恬然 ”,嘲笑“坐禅 ”苦修的方 式 ,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四 在《题僧泰恭院二首 》中温氏流露了对禅 思想的进一步的认识 ,兹录四句如下 : 忧患慕禅味 ,寂寥遗世情。所归心自 得 ,何事倦尘缨 ?[ 3 ]157 饱受“忧患 ”是温庭筠倾慕“禅味 ”的重要 原因。但温氏扪心自问“所归心自得 ,何事倦尘 缨。”世间诸事应该是直心自得 ,任运自然 ,了无 牵绊 ,那么作者又何须对尘缘万象产生厌倦之 意呢 ? 这里可以推测温庭筠禅思想的两个方面 的问题 :一是重视本心自得的体证 ,而没有提及 “知”作用。大珠慧海初见马祖 ,参求佛法 ,马 祖当即喝曰 :“自家宝藏不顾 ,抛家散走作么 ! ” 慧海对曰 :“阿那个是慧海宝藏 ?”马祖答道 : “即今问我者 ,是汝宝藏 ,一切具足 ,更无欠少 , 使用自在 ,何假外求 ?”慧海于言下“自识本心 不由知觉 ”,欢喜踊跃。[ 4 ]154这里温庭筠体会到 了心中一切具足、不假外求的道理 ,从而以“不 由知觉”的“自得”之心 ,离开了荷泽宗的“直指 知见”。二是温庭筠显然认为只要体认到了心 灵一切具足 ,不需要远离“尘缨 ”,也可以体证 “禅味”。在洪州宗的禅思想里 ,世俗世界就是 佛国净土 ,人只要认识到了“佛是自性 ”(慧 能 ) ,就可以“移西方于刹那间 ,目前便现 ”,西 方净土被消解掉了 ,人在世俗生活中就可能得 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宗密在《圆觉经大疏 钞》卷三之下里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洪州宗的思想是“触类是 道而任心”。即 :“起心动念 ,弹指磬咳扬扇 ,因 所作所为 ,皆是佛性全体之用 ,更无第二主宰 , 如面作多种饮食 ,一一皆面 ,佛性亦尔。”[ 5 ]328 温庭筠显然意识到按照禅宗的理路 ,在世俗生 活中随顺自然就可以显示了生活的真谛 ,不必 远离尘缨无所拘牵就可以得到心灵的自由。温 庭筠的思想显然已趋近于马祖一系禅风的 精髓。 这种即心自得、任运随缘的禅风 ,本质上和 《涅槃经 》所阐释的“寂灭为乐 ”的精神境界是 灵犀相通的。然而 ,温庭筠真正感受到的也只 是世事无常的沉痛 ,而始终无法臻于任心自得、 身心解脱的禅理的终极体验。这从温氏对《涅 槃经》中“半谒”之谶的吟咏中可以得到一些信 息。在《寄清凉寺僧》中温庭筠提到“窗间半偈 闻钟后”。顾予咸补注 ,“半偈 ”是指《涅槃经 》 中天帝释向菩萨口说偈语云“诸行无常 ,是生灭 法”。“[ 3 ]78 ”半谒“之语在温庭筠诗中凡三次出 现 ,分别见之于卷七《题僧泰恭院二首 》、卷九 《盘石寺留别成公 》和该诗 ,可见温氏对这句偈 语是体会至深的。若上文的考证成立 , ”半偈 “之谶与宗密或有关系。在《题僧泰恭院二首 》 中 ,温庭筠写道 : ”昔岁东林下 ,深公识姓名。尔 来辞半偈 ,空复叹劳生。“ ”[ 3 ]157诗中温庭筠回 忆了他少年礼佛的经历 ,深公或即寓指宗密禅 师。从这些诗中看温庭筠在饱阅人世沧桑之 后 ,重新拾起了皈依禅门的愿望。“叹劳生 ”、 “微生竟劳止 (《题僧泰恭院 》之二 ) ”和“忧患 ” 成了温庭筠体证禅学的基本动机。《涅槃经 》 产生于大乘“空”的思想成熟以后 ,是阐释妙有 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经典。《涅槃经 》中如 来藏学说中蕴含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 人皆可成佛、涅槃具常乐我净四德等旗帜鲜明 振聋发聩的主张 ,成为禅宗思想的灵性的源头。 志道在研读《涅槃经 》十载有余 ,仍然不能明白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 这句偈语。慧能指出 ,只有不区别凡圣 ,不执著 涅槃的无生无死 ,时时顺应各种感官所起的作 用 ,心中又不执著于这些作用 ,才能体会到真 ·311·        杨遇青 :  温庭筠禅思想论析 2006年 9月   实、永恒、极乐的寂灭。[ 8 ]381 - 382正如天帝释只讲 到“诸行无常 ”的生灭法 ,而并未提及“寂灭为 乐”的终极境界 ,显然 ,温庭筠的“半谒 ”之谶中 包含了对人世沧桑的难以言表的深切沉痛。温 庭筠饱经忧患 ,深味世事无常之感 ,他显然无法 超越甚至倾心沉湎于生死幻灭 ,因此对于这“半 谒”反复咀嚼涵咏 ,体会至深是不难理解的。然 而 ,生灭无常只是佛陀对下根人的说法 ,诸法实 相空虚 ,无有对待生灭才是法界究竟。作为传 统文人 ,温庭筠怀着儒者济世入世希望 :他自许 “经济怀良画 ,行藏识远图 ”, [ 3 ]120“自笑漫怀经 济策 ,不将心事许烟霞 ”, [ 3 ]82虽然屡试不第 ,仍 然“知有杏园无路入 ,马前惆怅满枝红 ”, [ 3 ]101徘 徊眷恋 ,不舍离去 ;温庭筠对世俗与人生充满热 爱与眷恋 :“情为世累诗千首 ,醉是吾乡酒一 樽”。[ 3 ]201因而 ,即使他身栖佛门 ,仍然心寄魏 阙 :“衡阳寺前雁 ,今日到长安 ”。[ 3 ]164涅槃妙有 的生命智慧是建立在诸法虚妄的理论基础上 的。由于对仕途与红尘的眷恋 ,温庭筠深切感 受到诸法生灭的苦痛 ,却不能领悟实相空虚的 真谛 ,已落第二义 ,未达究竟 ,无法出离生死苦 海。涅槃妙有思想对无常的消解 ,洪州禅“自然 适意”的生存境界 ,对温庭筠而言犹是可望而不 可企及的。 温庭筠广结佛缘 ,体证禅理 ,对禅宗境界有 着较为深切体悟和向往。但他对禅宗思想的接 受是自由而随意的 ,禅宗思想对温氏的影响也 是有限的。温庭筠在《题僧泰恭院二首 》中讲 “出门还有泪 ,看竹暂忘机 ”,他的“忘机 ”之心 只是偶然萌动 ,真正的“尘缨”和“忧患”是难以 释怀的。该诗中还讲“浮生一笑稀 ”,故作达观 状。但在《经李处士杜城别业 》中温庭筠写道 : “百花情已老 ,一笑事难忘。”看来浮生之事在 于温庭筠是无法真正地解脱的。这首诗中温庭 筠又说 :“白社已萧索 ,青楼空艳阳。不闲云雨 梦 ,犹欲过高唐。”[ 3 ]156对于温庭筠而言 ,白社与 青楼对他的精神寄托都是有限的 ,虚幻的。温 氏前瞻后顾 ,上下求索 ,却两处茫茫皆不见 ,成 空成幻的伤感郁结心头。但他显然更愿意在尘 世中寻求心理满足 ,而不愿选择遁迹空门。那 么温庭筠的精神寄托究竟在何处呢 ? 显然 ,晚 唐险恶的政治现实是不能给予他任何实现政治 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机会的 ,他只能在白社与青 楼之间 ,徘徊驻足 ,浅唱低呤 ,成了摇摇欲坠的 大唐王朝的又一微薄的祭品。 [参考文献 ] [ 1 ]新修大正大藏经 :卷五十一 [ Z ]. 台湾 :台湾佛陀教育 出版社 , 1972. [ 2 ]刘尊明. 禅与诗 ———温庭筠艺术风格成因新探. [ J ]. 人文杂志 , 1989, (6). [ 3 ]曾益 ,等. 温飞卿诗集笺注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 社 , 1998. [ 4 ]普济. 五灯会元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97. [ 5 ]葛兆光. 中国禅思想史 [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6. [ 6 ] ]杨曾文. 神会和尚禅话录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96. [ 7 ]赜藏主编集.古尊宿语录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97. [ 8 ]吴言生. 禅宗思想渊源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2001. [责任编辑  吴奕锜 ] ·411·        英文摘要 2006年 9月   effect, dep rivation right does not give correspond2 ing compensation. Since the personal burden mechanism and national burden mechanism are different, our country should adop t the American ownership safe system and lead into business standing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Key words: Compensation mechanism; public re2 liance; national credit; business credit; title in2 surance On L eg isla tion of C iv il Prescr iption in Ch ina GE C he ng2shu L aw School of W uhan U n iversity, W uhan 430072, Ch ina Abstract: Civil p rescrip tion has been accep ted by every legal fam ily in the world, and it i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nowadays. The system of civil p rescrip tion should lie in the general part of civil code, and it should be app lied to the right of claim which can not be testified easily in our country. The starting2point and duration2change of civil p re2 scrip tion in our country should be particularized and concrete. Key words: p rescrip tion of action; legislation; object of p rescrip tion On the L eg isla tion of the Public D ebt in O ur Coun try From the V iewpo in t of M acro2Con trol ZHAN G Yo ng2zho ng Centre for Public A dm in istra tion S tud ies of S un Ya t2 S en U niversity, Guangz hou 510632, Ch ina Abstract: The role of public debt in our economy shall be transformed from the traditional revenued function to the macro2control one, and the law of public debt is one of the special macro2control law, which can not be simp ly thought as the de2 partment of fiscal law. There are some defects in our legislation for public debt, such as the short of the basic law, focus on market supervision and neglect of macro2control, weak harmony between the different econom ic policies, and so on. To perfect our macro2control institutions of public debt, we should be app roaching the goal of legali2 zation, harmonization and operation, and develop the legal system framework of subject, conduct and guarantee. Key words: public debt; legislation; macro2con2 trol; macro2control law The In terpreta tion of W en T ing2yun’s Zen Thought YAN G Yu2q ing College of L ibera l A rts, N anka i U niversity T ian jin 300071, Ch ina Abstract: W en Ting2yun visited Buddhist temp les and made friends with many Buddhist discip les. He had a close relation with Zen master of Zong2m i and was apparently affected by the thought of “straight speech of intellection ”of He2ze Zen Sect. He also was influenced by the books ofMas2 ter Chuangtse, N irvana Sutra and Hong2zhou Zen Sect. He apparently opposed“sit in meditation” and set a high value on“ perceiving intuitively and straightforwardly”. He thought peop le could gain freedom and detachment of m ind in the secular world. But because of his persistence in the nirva2 na method of impermanence, he couldn’t come to the ultimate realm of Zen thought which takes nir2 vana for p leasure. Key words: W en ting2yun; Zen thought; Zong m i; Hong2zhou Zen Sect; N irvana Sutra ·871·
本文档为【温庭筠禅思想论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4053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5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8-22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