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论陶渊明诗文中的道家思想

试论陶渊明诗文中的道家思想

举报
开通vip

试论陶渊明诗文中的道家思想 [作者简介]张盛桥,九江职业大学师范学院。 试论陶渊明诗文中的道家思想 ○张盛桥 (九江职业大学 师范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摘 要] 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与他的人生理想、人生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的形 成,又与作家所拥有的生活和持有的思想密切相关。陶渊明由于当时社会使他无法实现弘道济世的理想,所以在 出与入的矛盾中挣扎。为了摆脱这种矛盾,诗人到老庄哲学中寻找归宿,以道法自然、柔顺因循,潜隐退守、清静无 为,批判现实、反对世俗,返璞归真、乐于天命的态度来化解出与入的矛盾,形成了...

试论陶渊明诗文中的道家思想
[作者简介]张盛桥,九江职业大学师范学院。 试论陶渊明诗文中的道家思想 ○张盛桥 (九江职业大学 师范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摘 要] 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与他的人生理想、人生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的形 成,又与作家所拥有的生活和持有的思想密切相关。陶渊明由于当时社会使他无法实现弘道济世的理想,所以在 出与入的矛盾中挣扎。为了摆脱这种矛盾,诗人到老庄哲学中寻找归宿,以道法自然、柔顺因循,潜隐退守、清静无 为,批判现实、反对世俗,返璞归真、乐于天命的态度来化解出与入的矛盾,形成了自己的道家思想。 [关键词] 自然; 清静; 返璞归真; 道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8610(2011)05 - 0134 - 02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一个作家的现实 生活必将影响他的艺术创作:李白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 岂是蓬蒿人”的洒脱走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 舟”的消沉;杜甫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揭露 走向“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自我叹息;苏轼 由“但恐城市欢,不知田野怆”的现实关注走向“人家养子望 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的无奈发泄,等等。这些诗人他们对 生活和人生命运的关注、理解和发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他们都没有从真 正的现实生活中完全走出来,达到“我”和现实黑暗、情感痛 苦完全背离的超脱。相反王维的“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诗句却表现出潇洒有趣、闲逸自在、超脱尘俗宦情的乐园情 感,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既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诗 人超脱现实宁静的心理折射,整个诗歌充溢牧歌的情调,表 现出闲逸萧散的旨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王维的诗歌创作 思想很显然受佛家空静思想的影响,所以反映在诗歌创作中 他始终处于一种空静的境界,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与之表现了 一定程度的距离。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却不是如此。在他的诗歌中,诗人总 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诗人的存在,他的诗歌中所表现的“无 我之境”其实是一种“有我之境”,正如朱光潜在《诗论》中就 曾说,“有我之境”是移情作用的结果,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视, 物我两忘,即叔本华的“消失自我”,所以“有我之境”实是 “无我之境”,应称为“忘我之境”,而“无我之境”是“诗人在 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 是“有我之境”。可见,陶渊明诗歌所创造出来的意境,已经 始终离不开诗人的存在,而这种存在就是以一种自觉的、无 意识的方式表现的。这种表现方式正是道家那种道法自然、 柔顺因循,潜隐退守、清静无为,现实批判、形神兼养,返璞归 真、乐于天命。 一、道法自然 柔顺因循 “道”究竟是什么呢?《老子·第一章》开篇就说:“道可 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 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管子·内 业》说:“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 曰道。”《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 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 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师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 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可见归根到 底,“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之理。文学 创作是一种人生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又发 自对客观世界的感悟,正如黑格尔所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 现”,又如柏格森所说“美是意志的充分客观化”。可见在表 达主观感情时离不开客观化,离不开对自然的描写,陶渊明 的田园诗就是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官场的厌恶、 对自然的向往,道法自然,柔顺因循。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 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 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 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第二年所作,它展现在欣赏者 面前的是一幅农村的田园图景,清淡、平和、安静,富有韵味。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洋溢着诗人一种故园依旧、“吾 爱吾庐”的一往深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檐后榆柳 树影婆娑,浓阴匝地,习习清风平息了诗人心中的焦虑;眼前 —431— 语文学刊 2011 年第 5 期 桃李花荣实繁,弄姿堂前,唤起诗人心中多少欢欣。诗人在 同无知的草木交流着感情,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 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昔日的“尘网”、“杂尘”一切都没 有,代之的是“复得返自然”。全诗“久”与“三十年”相映, “樊笼”与“尘网”相映,“自然”与“性”相映,而以一“返”字 点明了“魂兮归来”的乐趣。是的,官场销蚀了诗人的半生, 玷污了自己的“清节”,而今天,离开了自己厌恶的官场,回到 了自然,这种思想就是道家思想自然的回归,它体现了道家 道法自然、柔顺因循的思想。 二、潜隐退守 清静无为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是 东晋的大司马,祖父陶茂做过太守,父亲陶逸也做过地方官, 外祖父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到了诗人时期,家道早已中 落,生计极其艰难。诗人少年时期由于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 响,对统治阶级抱有某种程度上的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 志。他试图以儒家积极用世的精神和儒家的道德修养来解 决现实生活的矛盾。他在《怀古田舍》这样写道:“先师有遗 训,忧道不忧贫。”这个“道”就是儒家精神。他的曾祖父陶 侃积极进取务实的精神对他的人格有了很大影响。但是,当 时的社会使他无法实现弘道济世的理想,因而他一生都在出 与入的矛盾中挣扎。为了消除这种矛盾,他只好到老庄哲学 中寻找归宿,以老庄达生、外物的思想排解痛苦,更以疾伪贵 真、返于自然的意念来追求理想。道家思想救济了他那颗孤 独而寂寥的心,于是他由衷地仰慕“自然”与“本真”。这种 “自然”与“本真”在他生活中的表现出潜隐退守、清静无为。 饮酒(其五)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 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儒、道两家思想,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入 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可以达到相通 和互补,所以,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 张弛相济,进退自如。诗人虽然也经过这样的过程,但是他 与其他文人又有显著的区别,这就是由儒到道,最后彻底为 道,这首诗就体现出诗人潜隐退守、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语就把自己那种潜隐退守、 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道破,使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产生空灵之 感,使人身临其境、若在其中。 三、批判现实 反对世俗 道家思想提倡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确实有对现实 社会的否定。因为老子所处的年代是春秋末期,封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刚 刚萌芽,奴隶制度渐渐衰落,社会极度不稳定,所以老子提倡 一种保持自我的乌托邦思想。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当时战 争不断民不聊生,庄子虽然当时也任职,但是时间不久,他平 生只要靠自力为生,经常陷于贫困之中。可是他却极端蔑视 功名富贵、拒绝为当权者用。“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而自快,无 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 子列传》)。章太炎说:“孔学本出于老。”因为“老聃是百家 的元祖”,可见道家对其他百家都有影响,这种影响就是对现 实的批判。但是这种批判一种是道家与现实不合流,一种是 儒家千方百计去改造;一种是道家的逃避现实,一种是儒家 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道家的归隐与儒家的 “独善其身”达到了契合。这种契合在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中 表现出来的是批判现实反对世俗、安贫乐道崇尚自然。 饮酒(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 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 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 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这首诗就是借酒抒怀、寄托感 慨。特别是诗的最后六句,诗人通过对田父的回答来表达自 己对现实的批判:我深深地感谢老人家的善意劝告,但是自 己的禀性、气质不能与世俗相谐洽;揽辔回车、再入仕途,诚 然可以跟着人家学,可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和初衷,岂不是太 糊涂了吗?咱们暂且快乐地喝酒吧,我的车是不能回转的。 语气虽然谦恭而委婉,但是所表示的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决心走隐逸之路的态度却是那样的坚决。 四、返璞归真 乐于天命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的学说而有所发展。他认为道的 最高原则是自然,而所谓人治则是对人的天性的戕害。他以 自然的准绳来衡量社会,衡量人生。反对对社会的人为治 理,反对世俗的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感官享受的价值观念,而 主张摒弃儒家所谓的仁义,让人们返璞归真,恢复自然天性,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种特殊的方法进行修炼,来与道冥合, 从而提升人格,使之成为能够突破自然的束缚,得以“乘天地 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游于无穷者”(庄子《逍遥游》) ,在无 限的时间与空间中获得绝对左右的“真人”。庄子的这种 “返璞归真”的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非常深,使他形成了自己 的人生哲学:人秉受天地之灵气而生,就应该避免世俗的牵 扰,隐居山林、躬耕田园最符合人的本性。而世俗的名禄好 像罗网和藩篱,束缚人的本性,只有回到自发的状态与自然 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自由。这是对老庄哲学的直接继承。如 《归去来兮辞》(最后一段) :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 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 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辞赋的结尾,抒发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他乐 于隐居心理的剖白。结尾紧承上文“感吾生之行休”委婉自 问,引领下文的自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两句从反 面作答,重在言自己无意富贵,而以不羡“帝乡”作陪衬,诗人 又一次点明自己的生活理想:“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 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他既不想与世俗同流合 污来取得富贵,也不指望飞临仙境来逃脱人生的苦难,他所 追求的只是投身自然,从周围的事物中,寻找种种人生可爱 的妙趣,保全心灵任意自得的境界。辞赋的最后,直接抒发 自己乐天安命的情怀:“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 种听其自然、乐天知命的思想, (下转第 158 页) —531— 古文观止 张盛桥 / 试论陶渊明诗文中的道家思想 手段和教师合作与反思的不同方面统筹考虑兼顾 ESP 教学 的效果、效益以及教学的效率问题进行建构。在深入探究的 其取向、特征和策略后,可以得出三点启示: 1. ESP教学的有效性体现教育过程中以学习者学习需 求为出发点的课程理念,体现动态的课程与教学观,统筹兼 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深化了 ESP教学有效 性的内涵。传统的 ESP教学仅立足于从语言教学描述性知 识出发探讨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忽视了从程序性知识分析课 程与教学的动态适应,缺乏从教师素养、教学环境、学生发展 等多角度的全面分析。将有效教学理念融入 ESP 教学丰富 了 ESP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发展了 ESP 教学有效性的外延, 建构了 ESP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概念。 2.对 ESP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建构将为进一步开展 ESP 教学的实证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评价工具。传统的教学有 效性注重学习成绩的量化考核,缺乏对教学生态体系中课 程、教学、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整体考量,功利性、片面 性表象严重。ESP有效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满足学生需求 为根本,综合考虑教学的效果、效益和效率,使教学有效性评 价多元化、科学化。 3.通过对 ESP有效教学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对教师的专 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专业能力不仅要求 ESP教师具备 语言知识,同时需要拥有一定的专业学科背景,在教学实施 中需要具备多重的教学技能,通过不断反思促进专业发展。 而目前国内外 ESP教学现状表明,语言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 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必要保证,这也是 ESP教学有效性的瓶 颈所在。培养适合 ESP教学的语言教师和开展有效的教师 合作将成为确保有 ESP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 【参 考 文 献 】 [1]Hyland,K.,Hyland,F. Go for Gold:Integrating Process and Product in ESP[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2 (2) :225 - 242. [2]陈晓端.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2005(8) :57. [3]崔允氵郭.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 [J]. 人民教育, 2001(6) :46. [4]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运用[J].教育研究, 2000(12) :54. [5]蒋向勇,邵娟萍. ESP 教学特征与教学策略[J]. 江西教 育科研,2007 (12) :116. [6]刘法功.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 与外语教学,2001 (12) :153. [7]李 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宋秋前.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 (1) :39. [9]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0]薛忠祥. 20 年来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研究述评[J]. 教育 科学研究,2009(11) : 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 20. (上接第 135 页) 正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声的反抗,是诗人人生态度的 表现。 综上,陶渊明通过用他的田园诗和辞赋来表现自己隐居 田园生活的乐趣,展现了他内心的理想世界,即建立一个和 谐、安宁的理想社会,过着丰衣足食、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 他这种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处世态度和处世方法,为历代文 人士大夫提供了人生解脱的最佳方式。如:杜甫的“焉得诗 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 陆游的“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读陶诗》) ;元好问的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三十首》其 四)。可见,诗人是深受后代文人士大夫推崇。 【参 考 文 献 】 [1]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郭兴良.中国古代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朱东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5]李文初.陶渊明论略[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6]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51— 教学经纬 王嘉铭 孙二军 贾宁 / 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英语 ESP教学探析
本文档为【试论陶渊明诗文中的道家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7246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7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8-18
浏览量: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