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铜器断代及鉴定

青铜器断代及鉴定

举报
开通vip

青铜器断代及鉴定 青铜器简史 1、青铜器简史 远古 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制品是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单范铸造的 青铜刀,装饰较少,反映出远古先民纯朴的审美意识。 夏代 (21世纪 B.C~16世纪 B.C)的青铜器中已经有了象征身份等级的礼器,与礼制的政治 制度相呼应。 商代 (16世纪 B.C~11世纪 B.C)青铜器发展到鼎盛,大型器物迭见,花纹繁缛精致,并有 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 西周 (11世纪 B.C~776B.C)青铜器与礼制的结合...

青铜器断代及鉴定
青铜器简史 1、青铜器简史 远古 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制品是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单范铸造的 青铜刀,装饰较少,反映出远古先民纯朴的审美意识。 夏代 (21世纪 B.C~16世纪 B.C)的青铜器中已经有了象征身份等级的礼器,与礼制的政治 制度相呼应。 商代 (16世纪 B.C~11世纪 B.C)青铜器发展到鼎盛,大型器物迭见,花纹繁缛精致,并有 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 西周 (11世纪 B.C~776B.C)青铜器与礼制的结合更加紧密,冶铸技术日趋成熟,出现了长 篇铭文,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春秋战国 (776B.C~221B.C)时青铜器一改过去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风格纤巧、清新,普遍采用更高水平的 制作工艺,极富地方性和生活色彩。 秦代 (221B.C~1840A.D),礼器比重大减,钱币、度量衡和铜镜经过更新、创制,成为中国 封建社会青铜器的主流,在漫长的时间里,中国的青铜器铸造技艺一直保持着其他国家望尘 莫及的水平。 汉代 (1)西汉初期(高祖至景帝)的青铜器,基本为素面。鼎主要承自秦式,但一般三足 更矮。 (2)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西汉武帝至东汉章帝)是汉代青铜器最发达的时期,也是 汉代青铜器新风格最终形成的时期。 (3)东汉中晚期(和帝至献帝)青铜器又有了新的变化。此时青铜器的特点是器物比 以前轻薄,错金银技术在装饰中几乎消失,鎏金仍多,鎏金器也出现了细线阴刻云纹。总之, 两汉时代青铜器的内容极其丰富,在器物用途上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在器物的特征上 强烈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时代风貌。 隋唐 隋唐以后,青铜器作为一个大类,已经为铁器及各类其他手工制品和陶瓷所取代,渐渐 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2青铜器重要种类 1.“簋”是古代用来盛放稻、黍、稷等食物的食器,相当于现代的饭碗。古代的人们在宴饮 时是席地而坐的,簋放在席上,所以簋的圈足下面多附有三(四)足或方座。在商周时期,簋是 很重要的礼器,在祭礼时与鼎配合使用,一般是四簋五鼎,六簋七鼎,八簋九鼎相配,标志身份 地位的高低。簋的基本形状为圆腹,圈足、侈口,两耳或四耳,耳部或作小兽状、或作鸟状,或 有垂环,变化较多。 2.“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流行于商代早期到春秋晚 期。 3.“罍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 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流行于商晚期到春秋中期。 4.“觯”(音质)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流行于商晚期到西 周早期。 5.“卣”是一种酒器,专用以盛放祭祀时使用的一种香酒,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 6. “爵”爵的常见形制为深腹、圜底、三尖足、前有流、后有尾,侧面有把手,口沿上有 的分立两柱。至于长流和尾的造型,主要在使其平衡,又对称美观。爵的整体造型舒展空灵,如 同凌空飞翔的麻雀,反映了匠师的巧思。 7.“鼎”常见器形为圆腹、两耳、三足、呈盆、盂状,也有少量呈斗状的四足方鼎。一般都 较厚重。人们在尊崇鼎的价值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它本来的用途,其实它是一件炊器,多用于祭 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 8.“矛” 刺兵,用于刺杀。矛头由身、骹两部分组成。流行于商到秦时期。 9.“斝”(音甲)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流行于商到西周早期。 10.“觚”是一种饮酒器,盛行于商代,其基本形制为长筒状身,大喇叭形口,斜坡状高圈 足。据专家考证,饮酒时如需温酒而饮则用爵,不需温酒而饮则用觚,所以觚、爵常配对而出, 成为当时礼器组合形式的核心。 11.“鬲”(音历)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春秋中期后十分盛行。 12.“壶”盛酒或盛水器。有圆形、方形、扁形等多种形状。流行于商代,到汉代以后都有。 13.“铙”(音挠) 乐器。形似铃,有中空短柄可安木把,使用时口朝上,以锤敲击。商代 晚期到西周初期使用。 14.“盉”(音禾)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 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盘之间有链相连接。流行于商晚期到西周时期。 15. “盘”是一种水器。形制较小的盘也用于盛水洗手,大型的盘则可用来洗浴。一般是浅 腹,圆形,有足,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 16. “戈” 勾兵,由戈头、木或竹柲,柲冒和铜鐏四部分组成。有直内戈,曲内戈等几种 形式。流行于夏到战国时期。 17.“刀” 作为兵器, 或作为工具。流行于商早期或西周中期。 18.“兕觥”(音四公)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由流和鋬,盖做 成兽头或象头形。流行于商晚到西周早期。 19.“钺 ”(音月)兵器或刑具,用于砍杀。形状像后来的大斧,有穿,安有长柄。流行于 夏商周三代. 20.“钟” 祭祀时或宴飨时用的乐器。有甬钟、钮中等几种形式.流行于西周东周时期。 21.“匜” (音仪)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 的带盖。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 22. “圃盨”铜簋体圆深腹,双兽耳,方口唇,圈是,颈部正反两面各有一凸兽首,左右均 饰兽面纹,足饰兽面纹。 23.“铎”(音夺)铎为大铃,有柄有舌,振舌发音。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24. “豆” 成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盛行于春秋战国 时期。 25.“玺印 ” 秦代时皇帝印称玺,官吏及一般人称印,汉代又称“章”和印信。印有官印 和私印,作为官方书信往来和私人交往的佳证。 26. “炉” 焚香用的。上有盖,下有底座,盖上常雕镂成山峦形,上有人物、动物。 27.“镜” 照面用的。一般作圆形,照面的一面磨光发亮,背面大多铸有钮和纹饰。除圆镜 外也有方形镜、菱边镜、葵边镜或带柄手镜等。 28.“鼓” 用于占战争指挥进退或用于宴飨乐舞中。有横置的两面鼓,也有筒状,底中空形 的。历史较早,商周时期始用。 29.“胄”(音宙)作战时代的盔,又称兜鏊。圆帽形,左右和后部向下伸展,胄顶有插缨 饰的管。流行于商到战国时期。 30. “剑 ” 属于短兵器,可手持和佩戴。有身和茎两部分组成。流行于西周早期到春秋战 国时期。 31. “缶”(音否)盛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缶。流行于春秋中 期到战国早期。 32.“盨”(音须)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流行于西周 晚期,春秋初期消失。 33. “冰鉴”战国前期 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34.“钟” 祭祀时或宴飨时用的乐器。有甬钟、钮中等几种形式.流行于西周东周时期。 35.“簠”(音甫)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 有盖。流行于西周末期春秋初期。 36.“敦”(音队)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原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敦。盛 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 37.“角” 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流行于商中期到西周早期。 38“觚”(音姑)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形。流行于商早期到西周早期。 39.“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流行于商晚期。 40.“钲”(音征)行军乐器,也叫“丁宁”。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用时口向上,以锤 敲击。西周晚期以后,十分流行。 41.“句鑃”(音勾吊)祭祀或宴飨时用的乐器。形似铎,体较长,用时口向上,以锤敲击。 战国时期使用,流行时间较短。 42.“錞于”军队中使用的乐器,又称錞。形如上大下小的圆筒,上有钮,钮常作虎形。始 于春秋时期,流行于战国到西汉前期。 43.“戟” 是戈矛合体的兵器。兼有勾刺两种作用。流行于商到战国时期。 44.“钺 ”(音月)兵器或刑具,用于砍杀。形状像后来的大斧,有穿,安有长柄。流行于 夏商周三代。 45.“弩” 弩是古代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弩机就是装置在弩的木臂后部的机械。构建包 括牙、郭、望山、悬刀。流行于春秋晚期到汉代。 46.“镞”(音足)即箭头。有双翼和三棱等多种形式。从夏以后,直到秦汉以后都有发展]。 47.“軎”(音卫)和辖(xifi 音侠) 车上部件。軎呈长筒形,套在车轴两侧。軎上和轴端有 一横穿的孔,插入略呈条形的辖,使軎固定在轴端不致脱落。 48.“衔” 即马嚼子。一般由两根铜条组成,铜条两端各有圆环,一端互相联结,另一端在 马咀外侧,有辘与之相接。辘作圆形或方形,中央有孔。 49.“毂”(音古) 安装在车轮两侧的轴上。 50.“轭”(音扼) 一首两脚,作人字形分叉。轭首系在车衡上,轭脚架在马颈上。 51.“銮铃” 车上饰物。安装在轭首或车衡上方,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为扁圆形的铃, 下部为长方形的座。 52.“当卢” 马头部饰物。比较多见的一种中部略圆,一端延长,一端分出两角。 53.“马冠”系在马额上的饰物。一般作兽面形。 54.“犁铧”即犁头。形状一般呈等腰三角形,近似近代木犁上的铁铧。 55.“锄”除草疏苗农具,古代也称为耨。形似铲而较宽,有銎可安曲柄。 56.“镬”破土起土农具,古时也称为镨。体较长大,顶端有长方銎,可安柄。 57.“锛 ”古亦称斤。砍削木料的工具。 58.“尺”计算长度的工具。 59.“量”计算体积的量器。有长方形、长圆罐形、椭圆形、圆形、方形等形状。 60.“俎”(音祖) 切肉案子。形状为两端有足的长方形平板,有的板面微凹,有的板面上有 几个十字形孔。 61.“熨斗” 熨烫衣服的用具。圆腹、平底、宽口沿,有长柄。 62.“锭斗”用于温羹。器身作盆形,下有三足,附长柄。 63.“带钩”扣拢腰带的钩。常见的有棒形、竹节形、琴面形、圆形和兽形小带钩。 64. “慊”收割农具。一般为弯月形。 3、青铜器的断代 商代青铜器特点: 商代青铜器的花纹多为平纹、二层花纹、三层花纹的;图案则是被夸张与改造过的各种 动物形象,二层花纹的纹饰多是窄而凸,常为夔龙纹,空间填上细回纹。三层花纹的纹饰在 器物上凸起,旁边凹下去的空间填上细回纹,这是三层花纹的特点。 商代铜器的又一特点: 方圆、卣、簋、壶等,足内多是平底,且有凸形网纹,网纹为菱形组合。商代铜器上多 有铜钉,这是器物铸造后,用铜水补孔形成的。商代铜器也有用分铸法的,但较少。如器物 上的耳、兽头,可先分别铸好,再放在铸器模上,在浇铸器体时铜水便会将其与器体联结成 一个整体。在商代还没有大、小焊接技术,以铜焊铜(即大焊)是战国以后才有的。 周代青铜器特点: 周代铜器从铸造工艺来看,比商代铜器粗糙,带铭文的较多,如周代的虢季子白盘,兽 头环,平糙纹,铭文多达百余字。盂鼎,腹是至素纹,口下是兽面纹、夔纹,铭文达二百多 字。此外铜簋、豆等等,多数是糙纹,铭文二三十字的举不胜举。 春秋时代铜器特点: 同西周铜器相近,但花纹已有所演变进化,出现了瓦棱纹、鱼鳞纹、蛇纹、爬兽纹,等 等。 战国初期铜器特点: 战国初期的铜器与春秋时期的类似,但到中后期就大不相同了。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 已经掌握了鎏金、银的技术和镶嵌的技巧,在这时的青铜器物上右面发现旋工、铆钉、打眼 的痕迹,也有了雕錾花纹及铭文的痕迹。从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花纹、铭文上看,各朝代交替 时期的器物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到中后期,就逐渐分道扬镳了。 汉代青铜器特点: 汉代青铜器很多都是素纹,大部分还是铸造的,也有的花纹、铭文是用錾子雕刻的。比 如汉代的鎏金杯子、奁、盒、碗等用具上的花纹,多是雕刻的。 汉代以后至唐代铜器特点: 汉代以后至唐代的铜器,铸造的花纹很多,其中有打料的铜、金、银器,并且也有了大、 小焊的技术。 4、青铜器辨伪 1.铸造辨伪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极大部分是用陶范法铸成的,后代未知此法,作伪者只能用蜡模(失 蜡)的方法铸造。由于当时作伪的人,只讲究器手的外形,还不知道古人铸造 的原理的方 法,因此,特别青铜器是否用陶范法铸造,对于确定青铜器的真伪,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这 里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对商周青铜器铸造方法的全过程,要有确切的了解。后代伪器的 铸造方法和古代用陶范法铸造完全不同,因而伪器所呈现的铸造现象也不相同。观察是否用 陶范法铸造青铜器的主要方法,是的看青铜器是否有块范对合的痕迹,即是事有“线”,了就 是看应该合范处是否留有对合的范痕。在商周时代,任何一件青铜容器,它的块范拼合的痕 迹都有一定规格,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也会有所改变,而任何一件块范铸造的青铜器, 要想在拼合的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高手,也难免做到天衣无缝。有的器纹饰不 多,表层互助组面较大,合范痕迹容易修饰 ,但在隐蔽处,如鼎的耳内和腹下部,还会遗 留痕迹的。但是用蜡模法伪造的青铜器,表面较精细,少数甚至可以达到与陶范法铸造的效 果差不多。失蜡法能铸造各种开头和有特殊装饰的器,不需要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 早期伪造的青铜器是没有任何痕迹后。后期的失蜡法是在模上贴蜡片,所贴蜡片不合缝,铸 成后所显示痕迹,甚至倒使人误认为范线。贴蜡的方法是先塑模,在模上紧贴一层蜡,其存 度是待铸青铜器的厚度,在蜡上刻花纹并经修饰,蜡片也可以模印后贴上去,再逐层涂上细 泥,在蜡片分块的以合处,会产生微小的不接合或错位的条痕,这一情况在青铜器上的范痕 是凹陷的。新铸之器一般的重于原器,这是通常伪器或仿制品埋藏在地下 2000多年而经过 长期文化腐蚀是不同的。 经过数千年缓慢腐蚀的青铜器,因为发氧量,使表面略有膨胀, 比重下降,而伪铸品没有这一过程,就显得较重。另一方面,伪器的蜡模制造都略厚于原器, 仿伪者往往未见原物,因而蜡胎的成型也未能如原器壁之薄,这是一个先天的毛病,因而伪 铸之器一般都厚于原器,以上两方面因素叠加起来,伪品就明显地重于原器了。 古代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表面光洁度好,纹饰甚至纤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气温孔,更少 铜液灌注有到而产生缩孔的情况。而失蜡和翻砂铸造的伪器,经常在表面出现某些砂眼,有 的甚至产生缩孔等铸造缺陷。如不了解这一点,很可能错误地以为砂眼和缩孔是旧铸的特点。 2. 器形辨伪 每一类青铜器,随着时代的不同,都有它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如鼎是青铜器中的大类, 自商代二里冈期到汉代,流行的时间最长,但每个时代鼎的形状都有不同的特点。全面掌握 时代各类器的形制特点,是青铜器鉴别知识的基础。伪器可以分为直接铸造和拼凑改造两类。 直接铸造的又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铸造的伪器,它的器形和铭文均有所本,尽管 模仿得并不准确,但也有一定水平。第二种则是毫无根据的杂拼,意在作奇,稀见为贵。直 接铸造的伪器,有的器形或铭文只有部分有所本,部分故意改了样。如器形有所本,但是却 铸上了杜撰的铭文,或者铭文有所本,却铸在毫不相干的器上。拼凑改造的作伪,是水平很 低的作伪,如果不仔细观察,也有上当的可能。这类作伪大多是在睦的器物上作部分改造, 使人产生新奇感,从而可以获得厚利。 3.铭文辨伪 宋代以来,金石在一切文物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金石家的研究重点是文字,当作历史文 献对待的青铜器铭文,往往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那时收藏家们对青铜器的搜集,往往偏重在 铭文方面,晚清是铭文作伪的主要时期。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是另做一块铭文范, 嵌入主体内范中。有的铭文嵌得很平整,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也有嵌得较低粗糙,突出器 的表面,如秦公簋、蕞器组的铭文皆是如此。商周时代在铸造长篇铭文时,有的还要划好线 条或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铭文横行直行都比较规整,而从事在陶范上刻铭文的技工,技术很 高超,书写也很流利。 由于范土的铭文是阳线条,因此铭文范上阳文在刻完后,乘湿嵌入主体范中,字口厚度 要避免与外范接触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与主体范修正,这样阳文字的上口就大,而 铸成的铭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觉。这必须精细的观察才能发现。同时在字口内具有磨 砂玻璃那样均匀的无光感,字体笔画的转折处,呈非常自然的圆势。当然,这只是在一部分 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是如此。而后刻的铭文,有的是有所本,字体比较拘谨、呆板,字 口内有或隐或显的刀凿痕。而用翻砂法铸造的青铜器,泥料颗粒比较粗,铭文笔画的表面与 细腻的范土铸造不同。 4.青铜器声味辨伪 商周铜器多为铜墙铁壁锡铅合金,以手敲击,则发声清脆,由于在土中埋了几千年,有 一股土气味,新出土的铜器土气味更浓烈。而宋以后的伪器多为黄铜,又未氧化或氧化时间 较短,以手敲击,声音细长混浊,也无土香味,却有汗腥味,这是由于作伪者多用化学药品, 如酸盐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锈,虽经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气味。有的用石膏制作或修补的 伪器,质地轻,颜色白,用手敲击,其声嘶哑。这些只是一般规律,因铜器的合金成分、埋 藏时间长短、地区、土质等不同,轻重声音有所区别。 5.青铜器铜质辨伪 战国以前的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的青铜器。锡的成份越大,铜质的灰色色泽越浅淡。 商至战国的铜器铜质纯净,极少有沙粒。宋仿铜器,合金成分为铜、锡、铅和少量的锌,铜 色为黄中泛红。明清伪器含锡成分很少,而铅锌成分增多,铜色皆发黄,但明代伪器色为黄 中泛白,清代伪器色却是黄中透黄。因此,鉴定铜质的真伪,还要看、足、口沿、底部露铜 的质色。 5青铜器研究辅助书目 《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 《殷墟青铜器》 《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 《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青铜器集录》 《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纹饰》 《三代吉全文存》 《全文总集》 《商周彝器通考》 《殷周青铜器通论》
本文档为【青铜器断代及鉴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713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6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5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8-18
浏览量: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