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儒家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儒家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举报
开通vip

儒家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外伦理学史】 儒家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祝士明 曲铁华袁媛’ (摘要)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儒家在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上,最 核心的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其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可以归纳为仁生爱物、取物 以时、取物不尽。该思想不仅对丰富和发展我国当代生态道德教育理论,建构科学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具有重 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可以为当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提供理论指导,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儒家 生态道德教育 天...

儒家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外伦理学史】 儒家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祝士明 曲铁华袁媛’ (摘要)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儒家在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上,最 核心的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其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可以归纳为仁生爱物、取物 以时、取物不尽。该思想不仅对丰富和发展我国当代生态道德教育理论,建构科学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具有重 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可以为当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提供理论指导,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儒家 生态道德教育 天人合一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B8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10)01—0072—05 中国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尤其是它对教育的极度重视与推崇已被普遍认同。 有学者说:“在中国古代的各种学术流派中,没有哪 一个学派像儒家学派那样以教育为重心来建立思 想体系;在世界各种文化中,没有哪一种文化像儒 家文化那样以教育作为立国的根本。,,[u从“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 个为学入世的逻辑体系出发,儒家尤其注重道德教 育。道德教育思想可以说又是儒家教育思想体系 的重。D。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一定社会调节人 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 行为准则的总和”C2J。长期以来,我们对儒家有关 道德思想的发掘、整理和倡导似乎仅偏重于前两 者,即“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和行为准则”,而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 规范和行为准则”,亦即生态道德。其实,儒家思想 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对其进行 深入的挖掘、梳理,不仅对我国当前建立科学的生 态道德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提高 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保护当今环境、促进人与环 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生态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儒家生态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以其对人与 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为哲学基础的。人与自然的 关系在古代中国被称为“天人关系”。儒家思想家 们在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上,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天 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起源于周代,经先 秦至明清,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为历代儒家学 者所提倡、阐释和发展。 孔子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 何言哉?”(《论语·阳货》)在他看来,“天”就是自然 界和四季轮回、万物消长的自然规律。在天人关系 上,孔子认为,天人之间具有某种相通性,人可以取 法于天、效法于天。一则要不言而行、不言而信,用 实际行动对他人或事物产生潜移默化的有益影响; 二则要依时依序行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孔子在评 价尧时就说:“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 语·泰伯》),赞扬了尧依循“天”而治国的作为。 战国中期,孟子提出“莫之为而为者,天也” *作者简介:祝士明,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天津300072);曲铁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 130024)f袁媛,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吉林长春 130024)。 72 万方数据 量澎局天J稻2010年第1期 (《孟子·万章上》)的观点,认为天就是客观必然 性。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由于人性本善,而人的 善性是天赋的,善端与生俱有,因而天人相通。孟 子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 也就是说,人可以通过“尽心”、“知性”、“知天”而 “顺天”、“事天”,即遵循而非违背客观必然规律。 到了战国末年,《易传》在孔孟思想的基础上提 出了理想人格应是“与天地合其德”的思想。它说: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 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 时”,认为人与自然界应和睦相处,达到人与自然和 谐统一的“天人合一”境界。《中庸》在前人的基础 上更详尽地发挥了“天人合一”精神之天人相通的 观点,认为:“唯天地至诚,故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 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 以与天地参矣。”人把握了“天地至诚”的本性,修养 身心,发展人的本性,发展万物的本性,从而就能助 万物之生长,就可以与天地并立为三,实现天、地、 人的和谐发展。 先秦儒家最后一位杰出代表苟子认为“天行有 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E"·天论》)。“天”是 具有独立不依的运行规律的自然界。“天有其时, 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苟子·天 论》),主张人和天各有不同的职分,强调入不与天 争职,即不要违天、逆天,而要顺应天的规律,“应之 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苟子·天论》)。 汉代大儒董仲舒将儒家古典的“天人合一”思 想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认为:“事物各顺于名,名 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 察名号》),并认为,人由天而生,“人副天数”,若“以 类合之,天入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入是 天的副本,人和天其实是同一类的。因此,他根据 前人“同类相应”(《周易·乾卦·文言》)的理论进 而提出“天人感应”的理论,强调天象的灾异变化是 上天对皇帝的谴责、警告,若皇帝不施以措施改正 就会伤败乃至亡国。“道之大原出于天”,所以,“圣 人法天而立道”(《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列传》第 二十六)。 儒家学说发展到宋代更趋于成熟,“天人合一” 思想也进一步发展。张载第一个直接而明确地提 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他说:“儒者因明至诚,因 诚至明,故天人合一”(《正蒙·乾称》)。人只是天 地万物中的一员,人要胸怀天地,要与天地万物相 与互友,要与自然和谐统一。二程提出“仁者以天 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 上)的思想,认为有仁德的人应该将自己与天地万 物视为密切相关、休戚与共的整体,与其和谐共处, 而不是视其为与己毫无干系的单独存在而滥加 对待。 到了明清之际,王夫之、戴震等儒者对“天入合 一”思想作了进一步阐述。如王夫之在《周易外传》 中提出“圣人尽王道而合天德。合天德者健以存生 之理”,将先前儒家用来指称自然、自然规律的“天” 明确上升到“天德”的理论高度,并以其和“人道”, 而非简单的“人”,使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在 理论上更趋于精致。 由上可见,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儒家学者 们又,-j-“天入合一”有着不同的解说,因而“天人合一” 思想蕴含着取法于天、天人一体、天人相通、天人感 应等诸多具体的内涵。但是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就是都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入应该以和谐的态 度来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儒家学者们也正是以此 为哲学基础来构建生态道德教育的思想Pit.系。 二、儒家生态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儒家思想认为,“惟人万物之灵”(《周书·泰誓 上》),“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德也,食味、别 声、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 (《TL记·礼运》)。人的优越性就在于其道德理性, 在于其能以合乎天地准则而又有道德的方式对待 他人及它物。因此,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从 入的“优越性”入手,儒家学者们构建了内涵丰富的 生态道德教育思想体系。总体看来,其包括三方面 的基本内容:仁生爱物、取物以时和取物不尽。 (一)仁生爱物 儒家从“天人合一”思想出发,认为“天地之大 德日生”(《周易·系传辞》),而“夫大人者,与天地 合其德”(《易传》)。即,天地的本性是生生不息地 生养万物,而人所应追求的价值也应是从珍爱生命 出发,促进万物生长繁衍。所以,其生态道德教育 "/3 万方数据 2010年第1期兰籀局爻J∥ 思想首先注重的是在道德情感方面培养人对自然 界万物的仁爱之心。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记载孔子说:“开蛰 不杀当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当仁也。”《史 记·孔子世家》亦记载孔子听说晋国两位有才德的 大夫被杀,大发感慨:“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 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何则?君子讳 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尚知辟之,而况乎丘 哉。”他把“恕”、“义”、“孝”等人际道德规范扩展到 自然界,把杀人和刳杀动物都看作不义行为,教育 学生要“好生勿杀”。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的思想,就是人不 仅要爱亲人、爱人类,还要将x,-J"人的这种仁爱情怀 推及物类。珍爱草木、禽兽等自然界之万物。以对 动物为例,他说:“恩足以及禽兽”(《孟子·梁惠王 上》),“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 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 王上》),即珍视生命,反对任意残杀动物。 宋代的儒家学者进一步发展了以孔孟为代表 的古典儒者的仁爱观。张载认为,“人但物中之一 物耳”(《语录》),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 铭》)的观点,即人只是万物中的一员,因此,万民都 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朋友,所以,人类应像对 待自己的亲朋好友一样对待万物,仁爱万物。程颢 认为,“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只是以 生为道。继以生理者,即是善”;“生之谓性。万物 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tg,斯所谓仁也”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天地生育万物,万物表 达自然之勃勃生意,所以若能认识和遵循这种“J-I=.” 的道理,以仁爱之心养护万物,便是善德。朱熹也 说:“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天地 之心以为心者也”,“此心何心tg?在天地则盎然生 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朱文公文集》 卷六十七)。自然界以生长养育万物为其心性,人 和物的生长也都以此性为本性。这种心性是什么 呢?对大自然来说,就是使万物生机盎然地生长; 对人来说,就是关爱他人,养护万物。 清代的戴震也继承了这一思想,指出:“仁者, 生生之德也。所以生生者,一入遂其生,推之而天 下共遂其生,仁也”(《孟子字义疏正·仁义礼信》)。 74 综上观之,儒家所倡导宣扬的生态道德情感就 是“仁生爱物”。所谓“仁生爱物”就是取法“天”的 “生生之德”,不管是对有生命之物,还是对无生命 之物,都要高扬仁爱之心,惜生爱物。 (二)取物以时 孔子对谷物瓜果之类坚持“不时,不食”(《论 语·乡党》),并认为“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 孝也”(《礼记·祭义》),将是否按时节砍伐树木、猎 杀动物看作是否“孝”的表现,可见其时儒家在生态 道德教育方面对“取物以时”教育的重视。 孟子谒见梁惠王,阐述其王道思想时明确提出 了勿夺天时、依时而动的观点,并论证了这在安家 治国方面重要的基础作用,认为这是“王道之始”。 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 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 死无憾也”(《孟子·梁惠王上》),即要求人们遵循 自然规律,生产和开发要以时而为。 《礼记·月令》对儒家取物以时的生态思想进 行了系统而具体的阐述:“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 履巢,毋杀孩虫胎天飞鸟,毋唐,毋卵,毋聚大众,毋 置城郭,掩骼埋黹。是月tg,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 殃,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 理,毋乱人之纪。”总之,当春萌夏长之时,不仅禁止 破坏鸟兽之巢穴,杀取或伤害鸟卵、虫胎、雏鸟、幼 兽,也禁止人们各种间接有害于自然生长的行为, 如战争、兴土木等。所禁的行为对象不仅包括动 物、植物、也涉及山川土石。 苟子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再次论证了取物以 时的思想。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 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 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 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 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 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 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苟子·王 制》)。苟子直接将取物以时的思想定位于制度层 面,而不仅将之作为一种思想观点,表达了其不可 不行的严肃性与紧迫性。 汉代的贾谊也主张:“草木不零落,斧斤不入山 林”,“龟育不入庙门,鸟兽不成毫毛不登庖厨”(《新 万方数据 量譬局交J∥2010年第1期 书·礼》),对一切自然资源都应该取之有时。 从上可以看出,儒家学说虽然倡导“仁生爱 物”。但并不是一味地禁止或绝对地非议杀生,而是 主张有时可为而有时不可为,即要按照大自然四ed" 更替的节律、按照万物养成生息的周期来猎兽伐 树,取之自然。简言之,就是“取物以时”。 (三)取物不尽 儒家在向大自然“取物”方面,不仅主张要“合 四时之序”,遵循万物生长发育的周期节律,还强调 为了维持自然界的可持续性,要适可而止,不能贪 得无厌,以防“天谴”。因此,“取物不尽”是儒家生 态道德教育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 孔子教育学生要“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 语·述而》),可以钓鱼,但不可以截流网鱼l可以射 鸟,但不可以猎击鸟巢,即不要对鸟兽一网打尽。 孟子不仅主张“数罟不入湾池”,即不能用细密 的渔网捕鱼,还以齐国牛山的光秃为例,形象地分 析了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给自然生态带来的 恶劣影响。他说:“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 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 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 彼濯濯也”,进而得出“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 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的结论。 儒家取物不尽的生态规范不仅是对民众而言, 也是对君王而言。《礼记·王制》论天子诸侯的田 猎之札。日:“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要求天子 诸侯打猎的时候只“围其三而不合”,即放动物一条 生路,不狂捕滥杀,不赶尽杀绝。《大戴礼记·易本 命》就直接警示帝王:“好坏巢破卵,则凤凰不翔焉; 好竭水搏鱼,则蛟龙不出焉;好刳胎杀夭,则麒麟不 来焉f好填溪塞谷,则神龟不出焉。故王者动必以 道,静必以理;动不以道,静不以理,则自天而不寿, 妖孽数起,神灵不见,风雨不时,暴风水旱并兴,人 民天死,五谷不滋,六畜不蕃息。”如果君主们做了诸 如坏巢破卵、过兴土木之类的事情,象征天下太平的 吉祥灵物就不会出现,这预示着天下将乱,各种自然 灾害也会频繁降临,民不聊生,从而危及政治稳定。 《淮南子·主术训》和《吕氏春秋·应同》都阐 述过这种“取物应不尽,否则遭天谴”的理论。它们 还从正面论述了若能“取物不尽”而又“取物以时”, “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 若烟云”(《淮南子·主术训》),因为“水泉深则鱼鳖 归之,树大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吕 氏春秋·功名》)。这也说明了生物种群之间的相 互依赖。 总之,儒家“取物不尽”的核心思想是:只要在 取之于自然的同时又能爱护、珍惜自然,遵循自然 的规律准则,不恣意妄为,天地间就会出现生机勃 勃、太平繁荣的景象。 三、儒家生态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儒家生态道德教育思想从先秦到明清,历经两 千多年不断地改进、完善,是历代大儒留给现代的 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它无论对现今的生态道德 教育,还是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环境可持续发 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丰富的现实意义。 (一)是构建当今生态道德教育体系的哲学 基石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 方法、手段不断高明,程度不断加深,这在促进人类 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 了严重的破坏。虽然各国政府对此采取了一些应 急性的措施,并制定了一些强制性的法案,但事实 证明,环境恶化依然在逐渐加剧。由此看来,仅仅 依靠法律条款似乎并不能使全球环境恶化得到遏 制,还需要全人类的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与形成, 并自觉按照生态道德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因 此,只有依法、依德综合治理环境才能使环境问题 得到“标本兼治”。但由于长期以来,道德教育的内 容主要关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人际道德教育,而 忽视了生态道德教育,所以,科学的生态道德教育 体系亟待建立。 儒家生态道德教育思想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哲学基础,教育内容则基 本上涵盖了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即涉及道德内 容、道德情感、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并且儒家的 生态道德教育思想有着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些 观点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借鉴与应用价 值。现代生态道德教育理论的构建必须依据科学 的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 可持续发展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石。儒家生态道德 教育体系强调的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理论 75 万方数据 2010年第1期兰篷与爻J∥ 为我们建立科学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提供了弥足 珍贵的思想基础,其中的丰富思想和内容无疑可以 成为构建当今生态道德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石。 (二)为当4'-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提供了理 论指导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今环境保护具有 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首先,从宏观战略层面看, 国际社会和各国法律制定机构在讨论制定环境保 护的法律法规时,可以依据儒家生态道德思想,考 虑是否适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凡是违背这个准则 的法律条款都应予以废除。其次,在微观操作层 面,各级环境保护与执法部门对于人们的各类行为 的管理与指导,包括企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行为, 都应以是否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依据,规范 和指导企业生产与人们的日常行为。 儒家生态道德教育思想中的核心内容“4_-生爱 物”、“取物以时”和“取物不尽”更是规范与指导人 们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的有力武器。因为一旦接 受这种思想,人们就会认为,人只是自然界万物中 的一员,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人类应 像对待自己的亲朋同胞一样对待万物,爱护动物, 爱护植物,爱护自然界的一切。在利用各种资源为 人类服务时,要首先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 规范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样,人类就不会为自己 的贪婪而滥杀动物乃至他人,就不会为自己的私利 而无节制地破坏开采自然资源,就不会因为只顾眼 前的利益而肆意破坏自然环境。人们在利用自然 界的一切为自己服务时都会按照自然的规律有节 制地索取,同时为后代的发展留有充足的余地。所 以,儒家的生态道德教育思想为当前生态环境的保 护与改善提供了直接的帮助,成为当今生态环境保 护-U改善的理论指导。 (三)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宇宙万物都有X-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这种规 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万物之间相互 影响、相互依存,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是一个动态的 开放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个个体必须按 照这个运动链固有的规律进行运动,才能保障整个 运动链的持续运转。一旦某个个体违背了自身的 运动规律,那么整个系统就会失去平衡,这个个体 的生存环境必将遭到破坏,其生存将变得非常困 76 难,直至在这个运动链中消亡,新的动态平衡系统 代替旧的系统。儒家的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就是从 宇宙整体出发,科学地分析了天、地、人的运行规 律,提出了“天入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只是自然界 中的一员,人和自然是统一的、密切相关的。“制天 命而用之”,它倡导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效法于 天,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遭到天的惩罚。 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可 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正确认识环境及环境 问题,使人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热爱自然环境,使 人的行为自觉与环境相协调,促使人的行动符合人 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仁生爱物”、“取物以时”、“取物不尽”,这些丰 富的思想是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指导思想。健康的环保意识的形成是科学的环保 行为的基础。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土壤,是自 然界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具有不可再生性;自然 环境是人类之根、人类生存与发展之母,是人类的 起点与归宿;自然环境作为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 质,与人类的生存、生活、发展密切相关。人们要想 更好地生存,必然要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资源促 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的发展相和 谐。人类只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去保护生态环境,才 能享受大自然给予的美好生活。所以,儒家生态道 德教育思想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强调人的自觉与 自律,强调入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 调发展,从而在行动上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 发展。 总之,儒家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对生态环境的改 善既有现实的意义,又有长久的影响。通过对人们 实施儒家的生态道德教育,可以树立人们爱护自 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可以规范人们爱护环境与保 护环境的行为,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入、 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E1]朱汉民.儒寥人文教育的审思[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社,2001;1. [2]中国大百科全书E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234. 责任编辑:杨义芹 万方数据 儒家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作者: 祝士明, 曲铁华, 袁媛 作者单位: 祝士明(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天津,300072), 曲铁华,袁媛(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 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刊名: 道德与文明 英文刊名: 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 年,卷(期): 2010(1) 参考文献(2条) 1.朱汉民 儒家人文教育的审思 2001 2.中国大百科全书 198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dywm201001015.aspx
本文档为【儒家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803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0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8-17
浏览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