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德推脱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变量

道德推脱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变量

举报
开通vip

道德推脱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变量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Vol. 18, No. 4, 671–67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671 道德推脱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变量 杨继平 1,2 王兴超 1 高 玲 1 (1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太原 030006) (2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太原 030031) 摘 要 道德推脱是指个体产生的一些特定的认知倾向, 这些认知倾向包括重新定义自己的行为使其 伤害性显得更小、最大程度地减少自己在行为后果中的责任和降低对受伤目标...

道德推脱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变量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Vol. 18, No. 4, 671–67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671 道德推脱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变量 杨继平 1,2 王兴超 1 高 玲 1 (1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太原 030006) (2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太原 030031) 摘 要 道德推脱是指个体产生的一些特定的认知倾向, 这些认知倾向包括重新定义自己的行为使其 伤害性显得更小、最大程度地减少自己在行为后果中的责任和降低对受伤目标痛苦的认同。对道德推 脱的概念、测量进行了介绍, 并对其影响因素、影响后果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最后, 指 出未来研究应该重视完善测量工具、构建道德推脱影响因素模型、强化纵向研究范式和加强道德推脱 的干预研究。 关键词 道德推脱; 不道德行为; 攻击行为; 组织腐败 分类号 B849:C91 层出不穷的各种丑闻与不道德事件使得人 们不禁要问:人为什么会做出不道德行为?而对 不道德行为的最好解释存在于潜在的心理过程 之中(Messick & Bazerman, 1996; Tenbrunsel & Messick, 2004), Bandura (1986)从社会认知理论 的角度首先提出了道德推脱 (Moral Disengage- ment)的概念 , 并试图运用道德推脱来解释这一 潜在的心理过程。目前, 道德推脱已经成为社会 心理学和组织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本文 将回顾这一系列研究 , 并尝试展望未来的研究 方向。 1 道德推脱的概念 道德推脱是指个体产生的一些特定的认知 倾向 , 这些认知倾向包括重新定义自己的行为 使其伤害性显得更小、最大程度地减少自己在行 为后果中的责任和降低对受伤目标痛苦的认同 (Bandura, 1986, 1990, 1999, 2002)。 Bandura (1986)认为, 道德自我调节功能可以通过八个相 互关联的推脱机制失效 , 这八个推脱机制分别 是:道德辩护、委婉标签、有利比较、责任转移、 责任分散、忽视或扭曲结果、非人性化、责备归 因。图 1 显示了道德推脱在不同有害行为上的道 德自我调节过程的选择性脱离机制。必须明确的 是 , 此图仅仅是表示道德推脱的不同机制产生 收稿日期:2009-09-12 通讯作者:杨继平, E-mail: jpyang@sxu.edu.cn 作用的示意图 , 而不是他们产生作用的先后顺 序的过程模型 (McALister, Bandura, & Owen, 2006)。 Bandura (1990)还认为 , 道德推脱可以解释 为什么正常人做了不道德行为而没有明显的内 疚和自责。根据这一理论, 大多数人都建立了个 人道德行为标准 , 这些标准起着自我调节作用 , 可以引导良好的行为和制止不良行为, 而与这些 标准相抵触的行为会导致个体的内疚和自责。因 此, 个体的行为通常是与其内部的道德标准相符 合的, 但是这一自我调节功能只有在被激活时才 能起作用。在 Bandura (1999)的进一步研究中发 现, 道德推脱在道德自我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 用, 可以使道德自我调节功能有选择地激活或失 效。当个体违反其内部道德标准时, 可以通过道 德推脱使道德的自我调节功能失效, 进而摆脱内 疚和自责, 因此, 具有高道德推脱的个体更有可 能做出不道德行为。 前三个推脱机制——道德辩护、委婉标签、 有利比较——通过对应受谴责行为的认知重建 ,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道德可接受性 (Bandura, 1986)。如, 在当今社会, 大多数人认识到伤害他 人是错误的。然而, 通过道德辩护, 个体可以对 伤害他人的行为进行重新解释, 使之在道德上看 似是合理的。委婉标签是指个体通过道德上中立 的语言使原本应受谴责的行为变得似乎不再那 么有害甚至是有益的。如, 欺骗商业竞争对手被 -672-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 称为“战略失实陈述”、在战争中杀害平民被称为 “附带损害”(Bandura, 1999)。有利比较主要是指 个体把不道德行为与更有害的行为进行比较, 使 原先不可接受的行为变得看似可以接受。 接下来的三个推脱机制——责任转移、责任 分散、忽视或扭曲结果——发生在个体掩盖或扭 曲有害行为的影响时(Bandura, 1986)。当个体认 为他们的行为直接来自权威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时(如老板告诉 我这样做), 会将自己行为的责任归因于权威人 物 , 并否认自己在不道德行为中的责任。此外 , 集体的不道德行为可能会引发责任扩散, 因为没 有一个组织成员认为个体应该为集体的不道德 行为承担责任。这两个道德推脱机制在组织中特 别适用, 因为个体会认为自己是按照权威人物的 要求在做事(如改变一份报告中的数字), 而且行 为的有害后果的责任往往会分散到组织中。个体 也可能会通过对某一特定行为后果的扭曲, 使其 即使做了该行为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内疚和自责。 如, 客户可能会告诉自己:不报告对自己有利的 财务错误并不会伤害到其他任何人 , 因为“这点 钱对像 X这样巨大的公司不会有任何影响”。 最后, 非人性化和责备归因两个机制可以通 过降低对受害者的认同而摆脱道德的责备。因为 一旦个体通过在认知上把一些人认为值得贬低 , 从而使自己的内部道德标准和自责情绪不被激 活 , 那么就会对这些人进行长期的伤害。同样 , 责备归因通过罗列受害者的过错而使自己免除 责任。 Bandura 的道德推脱理论并不是全新的心理 学观点, 以往研究已发现, 个体会将行动的责任 转移到其他更强势的人的身上或将责任分散到 集体决策上。但其独特贡献在于通过对道德自我 调节功能失效的解释, 将这些认知机制组合成了 一个清晰而连贯的理论 (Detert, Treviño, & Sweitzer, 2008)。 2 道德推脱的测量 有关道德推脱的测量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 面: (1)运用 Bandura, Barbaranelli, Caprara 和 Pastorelli (1996a)编制的道德推脱问卷进行测量, 并进一步验证其结构维度和信效度 ; (2)基于 Bandura 的道德推脱理论和问卷编制的适合于特 定领域和一般公民的道德推脱问卷。 道德推脱的概念及其八个推脱机制均受到 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 因此, 早期道德推脱的 测量基本上围绕着 Bandura等人(1996a)开发的道 德推脱问卷而展开。Bandura 等人(1996a)编制了 32条目的道德推脱问卷, 八个推脱机制的每个机 制下面包含 4个条目, 如“为了保护朋友而大打出 手是无可厚非”, 问卷采用李克特 3点评分(“非常 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他们针对 799 名意大利 10~15 岁儿童的探索性因素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的结果发现, 问 卷为单维结构, 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 0.82, 对 另一个样本的研究也发现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Bandura, Barbaranelli, Caprara, & Pastorelli, 1996b)。在 Bandura 等人(1996a)编制出道德推脱 道德辩护 有利比较 委婉标签 忽视或扭曲 结果 非人性化 责备归因 合理行为 有害行为 犯罪 责任转移 责任分散 图 1 道德推脱在不同行为中的道德自我调节的选择性失效机制(Bandura,1986) 第 18卷第 4期 道德推脱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变量 -673- 问卷不久, Paciello, Fida, Tramontano, Lupinetti和 Caprara (2008)就运用追踪测验的方法来检验问 卷的稳定性, 通过对 366名青少年(14~20岁)每隔 2年的 4次测验, 验证了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为了探讨该问卷在其他群体中的适用性 , Pelton, Gound, Forehand和 Brody (2004)对 245名 美国亚裔单亲母亲家庭的孩子进行了调查, 基于 孩子在理解委婉语言上的难度, 作者删除了委婉 标签的 4 个条目,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 剩余 28 个条目的道德推脱问卷为单维结构, 且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 0.82。Kiriakidis (2008)针对 152 名男性少年犯的研究也发现, 问 卷为单维结构 , 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 0.87。 Detert 等人(2008)针对 307 名大学生样本的研究 也显示, Bandura 等人(1996a)的道德推脱问卷具 有良好的信效度 , 对语言进行了部分调整之后 , 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在每个推脱机制上 删除一个因子载荷最低的条目 , 最后形成了 24 个条目的高阶单维结构大学生道德推脱问卷, 其 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 0.87。通过在不同群体中 的测验证实, Bandura 等人(1996a)的道德推脱问 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随着道德推脱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展, 研究者 根据研究内容和对象的不同, 依据 Bandura 的道 德推脱理论, 并参照其道德推脱问卷编制了多个 适合于特定领域的道德推脱问卷, 如军事领域、 组织领域、犯罪领域和体育运动领域。 McALister (2001)将道德推脱的测量推广到 军事领域, 他首先编制了个体在支持军事行动中 的道德推脱问卷, 问卷共有 15个条目, 为单维结 构, 也包括八个推脱机制, 通过对 128 名美国和 芬兰中学生、73名美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 问卷 具有良好的信度, 问卷在不同性别、国家的内部 一致性信度系数在 0.85 至 0.90 之间。之后 , McALister等人(2006)在探讨“911事件”对一般公 民支持军事行动态度的影响时, 编制了 10 条目 的道德推脱问卷, 问卷分为道德辩护、极力贬低 伤害、否认责任和非人性化四个维度。Aquino, Reed, Thau和 Freeman (2007)参考 Bandura等人 (1996a)的道德推脱问卷, 编制了个体在对战争认 知和情感中的道德推脱问卷, 包括道德辩护和有 利比较两个分问卷, 均有 4 个条目, 其内部一致 系数分别为 0.75和 0.86。Grussendorf, McAlister, Sandstrom, Udd和 Morrison (2002)从道德推脱的 对立面编制了支持战争中的抵制道德推脱问卷 , 共 10个条目, 针对 21个国家 5741名大中小学生 的调查显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Barsky, Islam和 Zyphur (2006)将道德推脱的 测量推广到组织领域, 根据 Bandura 的道德推脱 理论中道德辩护和责任转移两个机制编制了企 业员工道德推脱问卷, 共 10 个条目, 对 164名大 学生和 111 名 MBA 学员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均显 示问卷为两维结构, 两个维度的内部一致系数在 0.71至 0.82之间。 South和Wood (2006)将道德推脱的测量推广 到成年罪犯, 编制了 17 个条目的道德推脱问卷, 采用李克特 5 点评分, 对 132 名成年男性罪犯的 分析发现,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0。Hymel, Henderson 和 Bonanno (2005)编制了青少年欺负 行为中的道德推脱问卷, 问卷共 13个条目, 对加 拿大 494 名 8~10 年级学生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发 现问卷为单维结构 , 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 0.81。Osofsky, Bandura和 Zimbardo (2005)针对狱 警的执法过程编制了 19 个条目的道德推脱问卷, 对 246名狱警的探索性因素发现问卷为四维度结 构:道德辩护、经济和安全辩护、非人性化和否 认责任 , 四个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 0.81、0.75、0.61、0.50。 Boardley 和 Kavussanu (2007)依据 Bandura 的道德推脱理论, 首先编制了 32 个条目的体育 运动中的道德推脱问卷, 其信效度良好。之后又 对该问卷进行了修订, 通过对 992 名运动员的测 量形成了 8 个条目的道德推脱问卷。8 条目问卷 与 32 条目问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94), 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问卷也为单维结构, 效标效 度检验显示道德推脱与运动员的亲社会行为存 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反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 关 , 在两个样本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 0.80、0.85 (Boardley & Kavussanu, 2008)。 上述道德推脱问卷主要是针对特殊个体或 某一特定领域的测量, 而针对适合于一般个体的 道德推脱的测量研究却相对较少。近年来, 随着 道德推脱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超越特定领域, 在 多个领域内进行道德推脱的测量成为了一种新 趋势。Caprara, Fida, Vecchione, Tramontano 和 Barbaranelli (2009)依据道德推脱理论首先编制了 -674-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 公民道德推脱问卷, 初始问卷共有 40个条目, 信 度为 0.94。之后又形成了 32个条目的新问卷, 通 过对意大利 2395 名一般公民的测验, 将道德推 脱的测量推广到了一个更广的范围。探索性因素 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均显示问卷具有 清晰的单维结构, 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2。同 时 , 他们针对另一个样本 (n=290)的分析结果也 显示问卷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和预测效度:探索 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 公民道德推脱问卷和 Bandura 等人(1996a)的道德推脱问卷属于两个不 同的维度; 追踪研究结果显示, 个体 18岁时的道 德推脱水平对其 20 岁时的罪错行为(Delinquent Behavior)和暴力行为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 道德推脱的影响因素 首先, 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 性别、年龄 和受教育程度是研究者极为重视的变量。研究表 明, 性别差异显著地影响着个体的道德推脱水平, 其中, 男性的道德推脱水平显著高于女性。此外, Paciello等人(2008)的追踪研究还发现, 道德推脱 的性别差异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产生显著 的变化, 但道德推脱的总体水平却会随着个体年 龄(14-20岁)的增加而有显著的下降。受教育程度 也是影响个体道德推脱的重要因素, 受教育程度 越低, 其道德推脱水平就越高(McALister et al., 2006)。 其次 , 个体特征变量影响其道德推脱水平。 Detert 等人 (2008)的研究认为 , 个体的移情和 道德认同对个体道德推脱水平有显著的负向影 响 , 讥诮人格和心理控制源的运气因子对个体 道德推脱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 而心理控制源的 内部因子和权力因子对道德推脱并无显著的 影响。 最后, 个体所处的环境也是影响其道德推脱 水平的重要因素。个体所处的家庭环境会显著影 响其道德推脱水平, 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对儿 童的道德推脱水平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Pelton et al., 2004), 少年犯的道德推脱水平与其拘留后无 安定的住处有着显著的正相关(Kiriakidis, 2008)。 个体的工作环境也会影响其道德推脱水平, 针对 狱警的研究发现 , 随着其参与案件数量的增多 , 无论是从事对罪犯行刑工作的狱警, 还是从事对 受害者安慰工作的狱警, 其道德推脱水平均会有 显著的上升(Osofsky et al., 2005)。 4 道德推脱的影响后果 学者们对道德推脱的影响后果进行了大量 的实证研究, 从现有的文献看, 其影响后果可以 分为个体变量和组织变量。 4.1 道德推脱对个体变量的影响 在国外大量的研究中, 道德推脱对个体变量 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个体行为和个体 态度。 4.1.1 道德推脱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根据道德推脱理论, 高道德推脱者更容易产 生欺负行为, 一些研究者也证实道德推脱对个体 的欺负行为有显著的影响。Hymel 等人(2005)针 对初中生欺负行为的研究发现, 道德推脱对初中 生自我报告的欺负行为有显著的影响, 可以解释 总变异量的 38%。但与此相反的是, South 等人 (2006)对成年罪犯的研究却发现 , 完全是欺负者 和既是欺负者又是受害者的罪犯的道德推脱水 平显著高于那些完全是受害者的罪犯, 欺负行为 对道德推脱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且通过道德推脱 的部分中介作用进而影响到其感知的社会地位 重要性。 通过道德自我调节功能的选择性失效, 高道 德推脱者即使攻击了他人也不会有明显的内疚 和自责, 因而会有更多的攻击行为和罪错行为。 Bandura 等人(1996a)运用路径分析的方法探讨了 道德推脱与儿童攻击倾向、罪错行为、亲社会行 为等变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道德推脱对儿 童的攻击倾向、罪错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对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内疚感和复原力有显著的负 向影响, 并且道德推脱可以通过攻击倾向、亲社 会行为、内疚感和复原力的中介作用进而影响罪 错行为。他们的另一项研究也证实, 道德推脱与 儿童的攻击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Bandura et al., 1996b)。Pelton等人(2004)的研究也发现, 儿童的 道德推脱与其攻击行为和罪错行为有显著的正 相关, 且在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罪 错行为之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Kiriakidis (2008) 对少年犯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果, 少年犯的道德 推脱水平显著高于一般儿童。 来自追踪数据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关系。 Paciello 等人(2008)通过长达 6 年的追踪研究证 实:不同道德推脱水平的个体在言语和身体攻击 行为、暴力行为和内疚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道 第 18卷第 4期 道德推脱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变量 -675- 德推脱与言语和身体攻击行为、暴力行为之间有 显著的正相关, 与内疚感有显著的负相关, 且青 少年早期的道德推脱水平可以显著地预测其后 期的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发生的频率。Caprara 等人(2009)进行的追踪研究结果也显示, 个体 18 岁时的道德推脱水平与其罪错行为和暴力行为 有显著的正相关, 并且可以很好地预测其 20 岁 时的罪错行为和暴力行为。 Barsky 等人(2006)针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 , 道德推脱中的道德辩护和责任转移与个体的不 道德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 随后他们对 MBA 学员的研究也得出了一致的结论, 且绩效 目标导向在道德辩护与不道德行为之间存在显 著的调节作用。Detert等人(2008)的研究发现, 道 德推脱与个体不道德决策有显著的正相关, 在控 制了性别、移情、道德认同等变量之后, 道德推 脱对个体不道德决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4.1.2 道德推脱对个体态度的影响 道德推脱不仅可以影响个体的攻击行为, 而 且还会影响到个体对攻击他人的态度。已有研究 发现, 个体的道德推脱水平会显著地影响其对军 事攻击另一个国家的态度, 即高道德推脱的个体 更加支持军事打击行动。McAlister (2000)的研究 发现, 不同道德推脱水平的个体在反对军事进攻 伊拉克的态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道德推脱水平 越高的个体反对军事进攻伊拉克的比例越低。之 后, 他的另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 处于高道德推 脱水平的个体持有军事打击伊拉克和南斯拉夫 的态度的比例更高, 但呈现抵制道德推脱的劝阻 信息可以显著地改变其支持军事打击伊拉克和 南斯拉夫的态度(McAlister, 2000)。Grussendorf 等人(2002)对 15个国家大中小学生的研究也发现, 不支持对潜在敌人进行军事打击的学生的道德 推脱得分显著低于支持对潜在敌人进行军事打 击的学生的道德推脱得分。McAlister等人(2006) 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显示, 道德推脱的道德辩护、 极力贬低伤害和非人性化机制对支持军事打击 伊拉克的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同时道德推脱 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支持军事行动之间有显著 的部分中介作用, 人口统计学变量通过道德推脱 对支持军事行动的间接作用大于其直接作用; 同 时还发现, 道德推脱的道德辩护、极力贬低伤害 和非人性化机制也对支持军事打击可能藏有恐 怖分子的教堂的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Aquino 等人 (2007)研究也发现 , 道德推脱与选择杀死 “911 事件”的策划者的态度有显著的正相关, 且 道德推脱也可以显著地降低个体由于看到美国 士兵虐囚事件的报道而引起的消极情绪, 但道德 认同在这两者之间均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此外, Scott, Vollum和 Longmire(2004)的研究 还发现, 道德推脱分别对将虐待动物当作犯罪、 惩罚虐待动物者的态度上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4.2 道德推脱对组织变量的影响 国外有关道德推脱对组织变量的影响主要 集中在组织腐败上, 研究者多是从员工道德推脱 与组织道德推脱两个方面来探讨道德推脱对组 织腐败的影响。 Moore (2008)在分析和整合了已有理论与实 证研究的基础上, 构建了如图 2 所示的员工道德 推脱在组织腐败中的作用模型。在组织腐败的开 始阶段, 高道德推脱的员工更可能会为了组织目 标和利益而做出不道德决策, 而其道德意识的缺 乏将有利于这一作用过程的发生。那些为了组织 利益而做出不道德决策(行为)的员工一般在组织 中会得到更快的晋升, 同时, 这一晋升过程会激 励员工为了组织目标和利益不断地做出不道德 决策, 而这一过程的持续进行最终将会导致组织 腐败。 已有研究表明, 不仅员工的道德推脱可以通 过一系列的作用机制促使组织产生腐败, 而且组 织在产生不道德行为、违法行为时, 也会和个体 一样运用道德推脱机制来摆脱其内部的道德不 安和外部的道德谴责。Bandura (2000)率先将道德 推脱的理论运用在组织腐败的研究中, 并运用质 性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四个不道德商业事件(博帕 尔事件、福特宾托事件、雀巢事件和三里岛事件) 中组织所运用的道德推脱机制, 发现它们所运用 的推脱机制分别为:有利比较、非人性化、责备 归因; 道德辩护、责任转移、忽视或扭曲结果; 道 德辩护、忽视或扭曲结果; 委婉标签、责任分散、 忽视或扭曲结果。之后, White, Bandura 和 Bero (2009)为详细分析一般组织中常用的道德推脱机 制及相应的比例 , 对四个行业中 365 家组织的 1000 多份案例(1920~2000 年)进行了质性分析 , 结果发现:组织中运用比例最高的道德推脱机制 为忽视或扭曲结果 (35.6%), 之后是道德辩护 -676-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 (19.7%)、非人性化(11.3%)、委婉标签(10.6%)、 责备归因 (10.0%)、有利比较 (8.4%)、责任转移 (4.4%)、责任分散(0.0%)。从已有的研究中我们 可以发现, 组织几乎不运用责任转移和责任分散 机制来进行道德推脱, 这一点是与个体运用道德 推脱机制的重要差异。 图2 道德推脱在组织腐败中的作用(Moore, 2008) 5 问题及展望 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 国外关于道德推脱的 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然而也存在着 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这成为该领域未来研 究的发展方向。 5.1 完善测量工具 道德推脱问卷的结构与理论基础不一致。根 据道德推脱的八个推脱机制, 道德推脱问卷应该 呈现八维结构, 且 Bandura 在编制问卷时也在每 个推脱机制下面设有 4 个条目, 但因素分析的结 果却显示问卷呈现单维结构, 这与 Bandura 的理 论构想并不一致。而 Osofsky 等人 (2005)和 McALister 等人(2006)却均发现道德推脱问卷为 四维结构, 即这些基于 Bandura 的道德推脱理论 的八个推脱机制而编制的道德推脱问卷并未呈 现出八维结构。因此, 未来研究需要开发出一个 更为完善的道德推脱问卷, 使之可以清晰地区分 出道德推脱的八个机制。 同时, 目前国内研究中还未发现针对道德推 脱的问卷编制和相关的实证研究, 因此这一领域 在国内仍属空白。社会文化的差异会对个体的道 德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些在西方文化中认为 是不道德的内容 , 在中国可能并非是不道德的 , 如重视“关系” (李晓明, 王新超, 傅小兰, 2007)。 这种道德上的认知差异会对道德推脱的测量产 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未来研究需要根据中国文化 背景下的道德认知特点, 编制出适合中国本土文 化的道德推脱问卷。 5.2 构建道德推脱影响因素模型 迄今为止, 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推脱对 其后果变量的影响上, 但是我们对道德推脱的影 响因素却了解甚少, 现有的研究仅涉及到人口统 计学变量、个体特征变量和个体所处环境的部分 变量。这些研究为继续探讨道德推脱的影响因素 模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未来研究还需要 进一步关注个体层面(如道德意识、人格、动机)、 家庭层面(如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组织层 面(如组织气氛、从事的工作性质、领导者的道德 判断能力)以及社会环境层面(如社会气氛、社会 道德判断标准)对道德推脱的影响 , 构建道德推 脱的影响因素模型, 并明确其作用机制。这一模 型的构建与运用将会对学校德育工作、企业伦理 组织腐败 持续过程 组织晋升 为组织目标而做出不道德决策 易于发生阶段 开始阶段 缺乏道德意识 道德推脱 第 18卷第 4期 道德推脱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变量 -677- 管理、社会道德风气引导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 指导和可行的实践操作。 5.3 明确员工道德推脱在组织腐败中的作用 以往有关道德推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 年欺负行为和攻击行为上 , 随着 Caprara 等人 (2009)编制了公民道德推脱问卷 , 道德推脱的研 究进一步推广到了商业和管理领域。而近年来 , 层出不穷的企业丑闻及社会转型对我国企业伦 理的冲击 , 使得我们必须关注企业伦理。因此 , 探讨员工道德推脱在组织腐败中的作用、进一步 明确其作用机制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Moore (2008)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推脱 在组织腐败中的作用模型, 这为今后的实证研究 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而对这一模型的实证研 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员工的道德推脱在组织 腐败中的作用路径和机制, 这将使得我们可以更 加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组织腐败。 5.4 强化纵向研究范式 已有的纵向研究显示, 个体的道德推脱水平 会随着年龄的增长(14~20 岁)而有显著的下降趋 势(Paciello et al., 2008), 但是道德推脱的这种下 降趋势与个体道德发展之间的关系却少有研究 者关注。道德推脱的这种变化是否受到个体道德 认知发展的影响呢?在不同的道德发展阶段, 个 体的道德推脱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这 就要求未来研究必须采用时间跨度更广的纵向 研究范式, 探讨个体道德推脱在道德发展整个阶 段的特点与变化趋势。 5.5 加强道德推脱的干预研究 已有研究发现, 在呈现抵制道德推脱的劝阻 信息之后可以显著地降低个体的道德推脱水平 (McAlister, 2000), 但目前有关道德推脱的干预 研究却很少。因此, 今后有必要加强对降低道德 推脱水平的具体干预措施、策略及相关机制的实 证研究, 探索如何通过教育与培训来有针对性地 降低个体的道德推脱水平。同时, 在进行干预研 究时还必须考虑到个体道德推脱与道德发展的 关系, 要结合个体在道德发展不同阶段的道德推 脱水平和特点进行干预研究。有关道德推脱的干 预研究不仅有利于道德推脱理论本身的发展和 完善, 也有利于各实践领域更加有效地运用道德 推脱的相关研究成果, 切实减少个体、组织和社 会的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李晓明, 王新超, 傅小兰. (2007). 企业中的道德决策. 心 理科学进展, 15(4), 665–673. Aquino, K., Reed, A., Thau, S., & Freeman, D. (2007). A grotesque and dark beauty: how moral identity and mechanism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fuence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reactions to wa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3(3), 385–392.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ndura, A. (1990). Mechanism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 W. Reich (ed.), Origins of terrorism: psychologies, ideologies, states of mind (pp. 161–191).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ndura, A., Barbaranelli, C., Caprara, G. V., & Pastorelli, C. (1996a). Mechanism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exercise of moral agenc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1(2), 364–374. Bandura, A., Barbaranelli, C., Caprara, G. V., & Pastorelli, C. (1996b). Multifaceted impact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on academic functioning. Child Development, 67(3), 1206–1222. Bandura, A. (1999).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perpetuation of inhumaniti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3(3), 193–209. Bandura, A., Caprara, G. V., & Zsolnai, L. (2000). Corporate transgressions through moral disengagement. Journal of Human Values, 6(1), 57–64. Bandura, A. (2002). Selective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exercise of moral agenc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1(2), 101–119. Barsky, A. J., Islam, G., & Zyphur, M. J. (2006).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participation on unethical work behavior. Ibmec Working Paper, wpe–14. Boardley, I. D. & Kavussanu, M. (2007).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moral disengagement in sport scale.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9(5), 608–628. Boardley, I. D. & Kavussanu, M. (2008). The moral disengagement in sport scale-short.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6(14), 1507–1517. Caprara, G. V., Fida, R., Vecchione, M., Tramontano, C., & Barbaranelli, C. (2009). Assessing civic moral disengagement: dimensionality and construct valid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7(5), 504–509. Detert, J. R., Treviño, L. K., & Sweitzer, V. L. (2008). Moral disengagement in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a study of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3(2), 374–391. -678-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 Grussendorf, J., McAlister, A., Sandstrom, P., Udd, L., & Morrison, T. C. (2002). Resisting moral disengagement in support for war: use of the “peace test” scale among student groups in 21 nations. Peace and Conflict: Journal of Peace Psychology, 8(1), 73–83. Hymel, S., Henderson, N. R., & Bonanno, R. A. (2005). Moral disengagement: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bullying amo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8, 1–11. Kiriakidis, S. P. (2008). Moral disengagement relation to delinquency and independence from indices of social dysfun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25(5), 571–583. McAlister, A. L. (2000).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opinions on war with IRAQ. International Joural of Public Opinions, 12(2), 191–198. McAlister, A. L. (2001). Moral disengagement: measurement and modification.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38(1), 87–99. McALister, A. L., Bandura, A., & Owen, S. V. (2006). Mechanism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 support of military force: the impact of Sept. 11.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5(2), 141–165. Messick, D. M. & Bazerman, M. H. (1996). Ethical leadership and the psychology of decision making.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7(2), 9–22. Moore, C. (2008). Moral disengagement in processes of organizational corrup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80(1), 129–139. Osofsky, M. J., Bandura, A., & Zimbardo, P. G. (2005). The rol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execution process. Law and Human Behavior, 29(4), 371–393. Paciello, M., Fida, R., Tramontano, C., Lupinetti, C., & Caprara, G. V. (2008). Stability and chang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its impact on aggression and violence in late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79(5), 1288–1309. Pelton, J., Gound, M., Forehand, R., & Brody, G. (2004). The moral disengagement scale: extension with an American minority sample. 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 26(1), 31–39. Scott, V., Vollum, J. B., & Longmire, D. R. (2004).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attitudes about violence toward animals. Society and Animals, 12(3), 209–235. South, C. R. & Wood, J. (2006). Bullying in prisons: the importance of perceived social status, prisonization, and moral disengagement. Aggerssive Behavior, 32(5), 490–501. Tenbrunsel, A. E. & Messick, D. M. (2004). Ethical fading: The role of self-deception in unethical behavior.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17(2), 223–236. White, J., Bandura, A., & Bero, L. A. (2009).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corporate world. Accountability in Research, 16(1), 41–74. Concept, Measurement and Related Variable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YANG Ji-Ping1, 2; WANG Xing-Chao1; GAO Ling1 (1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2Business College of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31, China) Abstract: Moral disengagement is an individual predisposition to evoke cognitions that allow individuals to restructure their actions toappear less harmful, minimize their role in the outcomes of their actions, or attenuate the distress that they cause to others. The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were introduced by exploring the past research. Moreover, a great deal of empirical work of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had been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Among all, this paper also proposed the outline of the further research, such as developing more scientific measuring tools for moral disengagement, antecedents, longitudinal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research. Key words: moral disengagement; unethical behavior; aggressive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corruption
本文档为【道德推脱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变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4400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1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1-08-15
浏览量: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