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李学勤 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

李学勤 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

举报
开通vip

李学勤 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 闷今 考古发现 与古代姓氏制度 李 学 勤 中国先秦时期人名的结构 , 与秦汉以下 颇多不同。 先秦人名有姓 、 氏 , 有名 、 字 , 有的 有爵 , 在死后还有溢。 这种制度到秦代以后 即已改变 , 如先秦的姓—姚 、 妨 、拟 、子 、 姬 、姜等 , 和后世的姓—赵 、钱 、孙 、 李等 , 性质和范围都有差别 , 早为学者熟知。 近代研究 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的学者多注意人 名 结 构 , 特别是姓 、 氏的变迁。 最近逝世的马雍同志 曾说 � “ 在文化史的领域内 , 姓氏制度的沿革 应当是一个值得探...

李学勤 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
闷今 考古发现 与古代姓氏制度 李 学 勤 中国先秦时期人名的结构 , 与秦汉以下 颇多不同。 先秦人名有姓 、 氏 , 有名 、 字 , 有的 有爵 , 在死后还有溢。 这种制度到秦代以后 即已改变 , 如先秦的姓—姚 、 妨 、拟 、子 、 姬 、姜等 , 和后世的姓—赵 、钱 、孙 、 李等 , 性质和范围都有差别 , 早为学者熟知。 近代研究 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的学者多注意人 名 结 构 , 特别是姓 、 氏的变迁。 最近逝世的马雍同志 曾说 � “ 在文化史的领域内 , 姓氏制度的沿革 应当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姓氏是标志社 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 , 当社会结构 发生重大变革时 , 这种符号的形式及其应用 法则亦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 , 姓氏制度的沿 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性质的转变。 � ” 《国语》韦昭注云 � “ 太史掌氏姓。 ”� 说 明姓氏在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 , 由太史专门 管理。 《周礼》说小史有“奠系世 ”的职责 , 注 云 � “ ‘系世 , 谓《帝系》、 《世本》之属 。 ”� 《帝 系》, 司马迁称之 为 《帝系姓》, 以为孔子所 传� , 今存《大戴礼记》中� 《世本》, 定型于战 国末� , 现有辑本 , 两书均为有关古代姓氏的 重要典籍。 东汉王符《潜夫论》有《志氏姓》篇 , 应肋 《风俗通义》有《姓氏》篇 , 都专记姓氏。 后者 已佚 , 现在看到的是辑本� 。 后来的学者也 有对先秦姓氏作深入研究的 , 如顾炎武《日知 录》就有一些精辟论断 。 他的研究多依据《左 传》, 这是由于 《左传》所见人名多而详尽系 统 , 又有不少有关姓氏制度的珍贵记载。 近 年 , 有学者曾对《左传》人名作 出比较细致的 分析 � 。 出土的甲骨 、金文包含许多人名 , 足资研 究。论述这种古文字材料中姓氏的 , 先推昊其 昌先生的专著《金文世族谱》� , 以及罗福颐 先生四十年代初在 《艺文志》杂志上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 《三代吉金文字中所见女姓》等。 近几十年 , 新发现材料 日益丰富 , 且多得 自考古发掘 , 可 与遗址情况联系考察 , 为探索古代姓氏制度 提供更多条件。 已有学者有鉴于此 , 如盛冬 铃 《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 义沙� , 便是很好的论作。 本文根据文献和近年考古发现 , 对古代 姓氏制度几个疑难问题试作讨论。 关于古代姓氏制度的原则 , 应以《左传》、 《国语》几段重要记载作为依据 。 《国语 · 周 语下》记周灵王 二十二年 � 公元前 � �� 年 � 太 子晋的话 , 说 � “ 唯有嘉功 , 以命姓受祀 , 迄于天下 。 及其失之也 , 必有惜淫之心间之 , 故亡其 氏姓 , 踏毙不振 , 绝后无主 , 湮替隶困。 夫 亡者岂繁无 宠� 皆黄 、 炎之后也 , 唯不帅 天地之度 , 不顺四时之序 , 不度民神之 , 义 , 不仪生物之则 , 以珍灭无撒 , 至于今 不祀。 及其得之也 , 必有忠信之心间之 , 度于天地而顺于时动 , 和于民神而仪于 物则 , 故高朗令终 , 显融昭明 , 命姓受氏 , 而附之以令名。 ” 据此 , 姓 、 氏都要经过命赐。 如唐 、 虞时 , 禹有 功 , “ 皇天嘉之 , 柞以天下 , 赐姓日拟 , 氏 日有 夏气四撒有功 , “ 命以侯伯 , 赐姓日姜 , 氏 日有 吕” , 合称“一王四伯”。 太子晋所说带有一定神话色彩 , 但命赐 第 � 期 姓氏可参看《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 � �� 年 � 众仲的话 � “ 天子建德 , 因生以赐姓 , 昨之土而 命之氏。 诸侯以字为溢 , 因以为族。 官 有世功 , 则有官族 , 邑亦如之。 ” 族就是氏� 。 从这段话知道 , 赐姓命氏都属 于天子的权利。 由此类推 , 诸侯在其统治范 围内 , 也有命 氏的权利。 众仲所讲“ 因生以赐 姓” 是什么意思 , 前人见解不同 , 杨伯峻先生 曾加罗列� 。 无论如何 , 按照《左传》、 《国 语》, 姓氏的取得必须通过命赐的手续 。 由上述记载还可了解 , 在古代社会中并 不是人人都有姓氏。 姓是只有具备一定身分 的人才能有的 , 如《周语下》所说 , 一旦沦为隶 圃 , 姓也失掉了。 《左传》昭公元年 �公元前 �� �年 �子产引“ 志曰 � 买妾不知其姓 , 则 卜 之 ” , 正是因为妾如同隶困之流 , 身分卑贱 , 不 能有姓 , 能否作为异姓与之通婚 , 只好听凭 占 卜。 至于氏 , 得自世功官 邑 , 身分低贱的人 自 然也无从具有。 众所周知 , 古代的姓和婚姻制度有密切 关系 , 同姓不婚是当时社会 的 一 条 重 要 原 则 �这一点不能以那时有个别例外现象来否 定 � 。 因此 , 姓是世代不变的 , 只要一定的身 分得以维持 , 姓就将传流下去 , 直到该姓的人 员灭绝为止。 氏则不同 , 往往改变。 这是由 于 氏是家族的标志 , 与宗法有关 , 宗法规定小 宗五世则迁。 , 同时又有命氏 、别族等特殊情 形 。 所谓别族 , 用现在的话说便是分家 。 例 如《国语 · 晋语九》载 , 晋卿智宣子将立智瑶 为嗣 , 同族大夫智果劝阻 , 不听 , “智果别族于 太史 , 为辅氏。 及智氏之亡也 , 惟辅果在。 ”可 见那时可以到太史处登记分家 , 从而取得新 的氏。 如上所述 , 古代的姓在长时期间沿续不 变 , 事实上 , 当时的姓数量是很有限的。 比 如传说黄帝之子有二十五人 , “其得姓者十四 人 , 为� 二姓 � 姬 、 酉 、祁 、 己 、滕 、哉 、任 、荀 、 嘻 、姑 、 俊 、依是也。 ” � 前人 考证 , 其间荀姓绝 无可考 , 酉 、滕 、裁 、 俊 、 依五姓也没有多少材 料。 。 春秋时代的姓 , 见于文献的 , 据统计不 过二十一姓� 。 《金文世族谱》以青铜器铭文 补充 , 新找到的只有几个姓。 该书有的新姓 其实还可读释为原有的姓 , 如“ 宿妩 ”实即“宿 飒 �风 �” 。 由此看来 , 如果认为甲骨 、 金文中 有好多未见的姓 , 是不可能的。 王国维先生说 � “据殷人文字 , 则帝王之 批与母皆以 日名 , 与先王 同 , 诸侯以下之批亦 然。 虽不敢谓殷以前无女姓之制 , 然女子不 以姓称 , 固事实也 。” 认为女子称姓 始 于 周 人 � 。 后来胡厚宣先生等不同意此说� 。 对 于甲骨 卜辞和一些金文中的“ 妇某” , 大多数 学者主张下一字是姓 , 或说是氏族。 我 自己 以前写的小文也曾持类似说法� 。 认为“妇某”下一字是姓 , 也就是说 , “ 妇 好”是“ 好�子 � ” 姓 , “妇拼劫 是“ 拼”姓等 , 有以 下三点不易解释的地方 � 第一 , 如果下一字是姓 , 卜辞有妇名近 百 , 应当不少是互相重复的 , 实则很难举出。 第二 , 如果是姓 , 至少一 部分应当和文献 所见女姓相合。 古书里的夏商女子 , 如妹喜 、 姐己 , 均属常见之姓。 实则“ 妇某”下一字很 少能比附文献女姓 , 只有“ 妇好刀 , 但“子”又是 商姓 , 违反了同姓不婚的原则。 第三 , 如果是姓 , 而且各王 一置都有 , 应当 在各时期 卜辞中反复出现 , 实则除目前有争 论的历组 卜辞的妇好 、 妇拼 、 妇女 、 妇鼠分见 于武丁时 自、 宾两组 卜辞外 , 罕见其例 。 �我 们认为历组是可以早到武丁时的。 � 《殷墟文字乙编》��” 腹 甲可附于自组 , 版上有七个批名 � “女比戊谴 。 妃戊娅。 批癸 蝇。 女比戊妒 。 女比辛蝉。 女比辛娣。 女比乙噎 。 ” 其 中“批辛娣”又称“妈批 �辛 �” , 见同书 � �� � , 可以看出是整个的称谓 , 不 能 把 “批辛” 同 “妈”分开 。 另外 , 《库方》�� � 是一片无名组 脚骨 , 辞为 � 考 古 “ 其幸她癸映 、批 甲赎 , 重…… ” 以上共九个批名 , 其所系从“ 女”旁的字没有 一个重复的。 这样的批名所系的字 , 相 当于“ 妇某” 的 下一字。 关于此点 , 有一个明显的证据。 殷 墟妇好墓发现后 , 有些学者认识到著名的后 母戊大方鼎时代应予提前 , 并推想后母戊即 武丁时的妇妍� 。 不久 , 果然在《小屯南地 甲 骨》中找到“批戊娇”之名� 。 这片无名组脚 骨是《南地》� � ! , 辞为 � “王其又批戊拼讥 , 王受又。 饥 、小辛 , 王受又。 吏批戊拼小辛 , 王受又。 ” ‘批戊”和 “妍”不能分开读 , 是很清楚的 。既然 “女比戊拼”即“ 妇拼” , 不妨类推上面引的九批 在生时也可称为“ 妇谴” 、 “妇娅 , 等等。 “谴” 、 “娅 , 等都是女子的名。 商代 甲骨 、 金文中少见女姓 , 不等于 当时 没有女姓 , 只是在 卜辞和器铭里不常应用罢 了。 不过 由此可以证明 , 当时的姓不会很多 , 恐难大大超出文献所见各姓的范围。 氏的数量当然比姓要多许多倍 。 得氏时 用什么字 , 有怎样的原则 , 前人有不少讨论 , 如清代学者王梓材所述� , 已相当详细。 总 的说来 , 用先人 �主要是祖父� 的字作为氏 , 最 为常见 , 此外以国 、 以邑 、 以官为氏也很普遍。 诸侯以其国名为氏 , 如《左传》哀公二年 晋定公称为“晋午” , “ 晋”氏“午 ”名。 朝臣以 其封邑名为氏 , 其例不胜枚举 , 从原则说和诸 侯以国为氏是一致的。 甲骨 卜辞中的人名 , 特别是 卜人 �或称贞人 �名 , 很多学者认为是 方国名、 氏族名 , 这样就不是名而是氏了。 是 否如此 , 需要仔细分析。 应当说 , 卜辞人名的结构是比较复杂的 , 不能一概而论。 以宾组最习见的人名 自般 、 址麒 、 望乘为例。 自般 , 大家多认为“ 自�师 � ” 为官职 , “般 ”是名 。 址截 , 《天壤阁甲骨文存》 第 � 期 �� 作“ 伯威” , “ 址”是氏 , “ 伯” 是爵 , “ 戮” 是 名。 “望乘 ”似不能这样解析 , 《尔雅 · 释草》 “望乘车” , 郝豁行以“ 望乘” 为一名� , 其说可 供参考。 这一类人名可单称名 , 并不单称氏 , 卜人名和前文讨论的妇名一样 , 在不同 时期罕见重复的 。武丁时宾组 卜辞有 卜人何 , 凛 辛、 康丁时何组 卜辞也有 卜人何 , 然而字的 写法不同� 。 前者应依唐兰先生释何尊的意 见 , 隶定为“ 厕为。 我们知道 , 古代 卜史之职常 为世袭 , 以受特殊教育 。 假如 卜人名是氏 , 必 有许多重复现象 , 实际不是如此。 陈梦家先生《殷虚 卜辞综述》曾指出 , 卜 人有时称为“ 卜某” , 如 卜宾 � 卜出、 卜竹等。这 与周代 卜人 , 如必左传》所见 卜堰 、 卜徒父 、 卜 招父之类同例 , 下一 字应当是名或者是字。 子组 卜人椒 , 或认为即妇桃 � 自组 卜人 由�或释为叶 �即小臣由 , 出组 卜人中即小臣 中� 。 由文例看 , 这些也应当是名或字而不 能是氏。 卜辞还有好多“ 子某 ” , 其下一字也常 一育 学者认为是方国 、 氏族。 “子 ”下面一字确有 若干同于地名的 , 如子妻与地名妻 , 子熹 一与地 名纂 �戚 � , 但古人名字与地名偶同 , 或取地名 为名 , 文献多见 , 并不表示其人和该地有任何 特殊关系。 古书里也有 “子某” , 如《左传》、 《国语》、《论语》所见甚多 , 都是名或者字。 由 此推论 , 卜辞和一些商代金文的“子某”也应 为名或字 。 金文的“子某 ”也有不是指个人的 , 如《三 代吉金文存》� � , �� , � 尊 , 铭末有“子黑 ” , 确 系族氏。 铭文只记“子某”二字的 , 如 “子支 舒 �篡 , 《三代吉金文存》� , � , �� 、 “子蔓气鼎 , 《三 代》� , �� , � � , 是否指个人 , 尚难定论。 在文献 中也有很多以“子某” 为氏的 , 如齐有子襄氏、 子雅氏 、 子尾氏 , 鲁有子服氏 、 子我氏 、 子士 氏 , 卫有子伯氏 、子行 氏 、子王氏等 � 。这是由 于当时 习惯于以先人之字为氏的缘故。不过 , 在讲到子某氏的某个 人的时候 , 绝不能称他 为“子某气而应提到他的名或字 , 如卫大夫子 我羽人 、 卫国的子行敬子 、 魏国的子伯先 、 秦 大夫子玉房等等。 总之 , 不管是文献还是 卜辞 、 金文 , 称个 人极少单称其氏的。 单称氏 , 无法区别父子 兄弟 , 不能作 为个人的标志 。 很多单字或几个字的金文将字写得很图 象化 , 前人有的指为族徽 , 有的认为是文字 画。 其时代始于商 , 到西周仍有 , 个别的甚至 晚至春秋初年。 高明同志《古文字类编》以 甲 骨文字与这类字对比� , 已证明它们都是文 字。 关于这种金文的性质 , 容庚先生在《商周 彝器通考》的《铭文》章中已发其端倪 , 说明如 册霎�于省吾先生释为“ 举勺 、 奋等都可冠于 名前。 这显然类于氏。 这种图象化的文字常常缀于铭 文 末 尾 。 我们看下列金文 � “ 伯瓢父作宝鼎 , 其子子孙孙永用。 井。 ” 《三代》� , � � , � “ … …用作联文考厘伯宝蹲鼎 , 子子 孙孙其万年永宝用。 奠井。 ” 《三代》� , � � , � 井或奠井是西周常见的氏 , 也缀于铭尾 , 可证 那些图象化文字也应是氏。 这种金文有些与发现地点可相联系。 一 个例子是 �� ! 年 山东寿光益都侯城 出土 的 一批商末青铜器。 , 铭多作“ 己 ”或“ 己业” 。按 寿光西周时为纪国 , 金文作“ 己 ” , 这次发现说 明当地商代已称为己 , 在姜姓纪国受封之前。 “ 重孙字与“并 ”音义均同 , 《左传》载纪地有郑。 又一个例子是 �� � � 至 �� � 年河南罗山 后李商代晚期墓葬所出青铜器� , 七座墓中 很多器物有 “息” 字铭文 � 。 罗山与息县邻 接 , 后者周代为息国 , 《三代》�� , �� , � 息伯卤 的“ 息”字正与后李铭文相同。 这又说明在姬 姓息国受封之前� , 当地已称为息。 和上一 例的“ 己”一样 , “ 息” 在铭文中是器主的氏。 �� � � 年陕西扶风庄白出土 的一 坑 西 周 青铜器 , 器主世系有七世可考 。 其前几世器 物铭末有“ 木羊” , 后改称微氏 , 就不再用“ 木 羊 ”了� 。 由此也可看出这种文字其实是 氏。 上述所谓族徽的金文 , 相当不少例子带 有“ 亚”字 , 有的“ 亚” 字写得很大 , 把其他字容 纳在内。 “亚刀 的意义久已成为争论的难题 , 这里试提 出几点解释。 有些金文中的 “亚某” 也见于甲骨 卜辞 , 如《美集录》�� 零铭“ 亚旁” , 卜辞《殷墟文字 甲编》�� � 云 � “ 乙 巳 卜何贞 , 亚旁以羌 , 其 御用 。 刀字体也很相似 。 从 卜辞可知 , “ 亚”是 文字 , 不是装饰或符号 , 同时应先读 “亚” , 如 “ 亚旁 ” , 而不能倒过来读成“ 旁亚气 卜辞的 “ 亚某” 有的显然是 人 名 , 如 亚 嗜” 、 “ 亚早”等� 。 《殷墟书契前编》� , �� , � 子组 卜辞云 � “ 辛巳 卜贞 , 梦亚乍启 余 刀 , 若 。 ” 这个梦中出现的亚常只能是具体的个人。 但 是金文中的“ 亚某” 大多是氏 , 这也应当是用 先人名或字为氏的结果。 殷墟西区一七一三号墓出土了一组商末 青铜器� , 其中亚鱼鼎铭为 � “ 壬申 , 王锡亚鱼贝 , 用作兄癸蹲 , 在 六月 , 惟王七祀翼 日。 ” “亚鱼刀合书 , “ 鱼刀字在“亚” 字内。 同出有盖 爵铭为 � “ 辛卯 , 王锡寝鱼贝 , 用作父丁彝 。 ” �盖 � “亚鱼。 ” 器主称“亚鱼” , 又称 “寝鱼” , 简报已指 出“亚” 是爵称 , “寝” 是官职 。 卜辞 、 金文中有“ 多亚” 、 “ 马亚” 、 “多马亚” 等。 《殷契萃编》��� � 云 � “ ……以多田 、亚 、 任… … 即 以亚 同田 、 任 �男�并举 � , 所以亚大约就是亚 旅 , 即众大夫。 。 袅可能是管理宫寝的官 � , 相当《周礼》的宫伯之类 。 商代器铭还有些器 主称寝的 , 如 寝莫 《啸堂集 占录》� , � 鼎 寝孜 《商周金文录遗》巧 � 篡 寝小指 《殷契佚存》��� 、 � �� 雕骨 考 古 气 ��卜 � �� � 年 , 第 � �� 一�。� 页 � 王利器 � ‘风俗通义 校注 》 , 中华书局 , � � � � 年 , 第 �夕�一� , , 页 。 方炫探 � 《左传人物名号研究》 , 台湾政治大学 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 � � � 年 。 吴其昌 � 《 金文世族谱札 商务 印书 馆 , � � � � 年 。 盛冬铃 � 《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 的意义》 , 《文史》第十七辑 , � � � � 年。 李学勤 � 《释多君多子 》 , 《 甲骨文与殷商史》第 一辑 , �夕� � 年。 杨伯峻 � 《春秋左传注》 , 中华书局 , � �� � 年 , 第 � �一 � � 页 。 李学勤 � 《古代的礼制和宗法》 , 《中国 古代文化 史讲座 》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 � � � 年 , 第 � � �一� � � 页 。 同� 《晋语四》 。 秦嘉漠 � 《 世本辑 补》卷七上 , 《 世本八种》 , 第 � ��一�三� 页。 顾 栋高 � 《春秋大事表》 卜一 《 春秋列国姓氏 表 叙��� 王国维 � 《 殷周制度论》 , 《观堂 集林》卷十。 胡厚宣 � 《殷代婚姻宗法生育制度考》 , 《甲骨学 商史论丛初集》 , 齐鲁大学国学 � 研究 所 , �� �斗 年 , 第 � � 页 。 李学勤 � 《论殷代亲族制 度》 , 《文史哲》 �� � � 年 第 �� 期。 同 � 仁。 《安阳殷墟五号墓 座谈发言》唐兰发言 , 《考古 , �� � � 年第 � 期。 李学勤 � 《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汇 编选释》 ,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 研究论文集》 , �� � 年 , 第 � � 页。 王梓材 � 《 世本集览》通论 , 《世 本 八 种》 , 第 � �一夕� 页 。 郝鳃行 � 《尔雅义疏》下之一《释草》 。 李校 � 《 卜辞贞人 何在同版中之异体》 , 香港《联 合书院学报 � 第 � 期 , 第 �一�� 页。 李学勤 � 《关于自组 卜辞的一些问题》 , 《古文字 研究》第三辑 , 中华书局 , �� 。 年 , 第 � , 页 。 同�第 �� �一�呼牛页 。 高明 � 《古文字类编》第三编‘徽 号文字》 , 中华 书局 , �� � � 年 , 第 � , �一 � � � 页 。 寿光县博物馆 � 《 山东寿光县新发现一批纪国 铜器》 , 《 文物》 �� � � 年第 � 期。 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管会 、河南省罗山县文化馆 � 《 罗山夭湖商周墓地 》 , 《考古学报》 �� �‘年第 � 期。 � � � 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岁“心“ � � �汤� � � 才 � �人口廿� �� 即 , � � �� � � � � � ! ‘�丫 � � � �� , �� � , � � � � �一 �� � � �下转 �� �页 � ��城 �� ���� 含�� 国��� 寝蓑据铭文是羊 � � 氏 , “晨”是他的名 , 可知寝鱼或亚鱼的“鱼 ”也是名。 值得注意的 是寝鱼本人作器即以“ 亚鱼” 为氏 , 这种情形 在《左传》中还有个别事例� , 但在周代只能 说是变例 , 不是通例。 商代命 氏的方式也许 和周代有所不同。 带有“ 亚”字的 氏还有别的特点 。 以殷墟 西区孝民屯墓葬群青铜器铭文而言 , 有些“ 亚 某” 集合在一起 , 如对比下列器铭 � “ 共 , 日辛。 ” � � � � � � “ 亚 � 共 , 辛 。 覃 , 乙。 ” � � � � �� “ 亚 � · 共 , 日辛。 受 , 日 ‘甲。 覃 , 日乙 。 ” 还 � � � � � 可以看到亚共 、 亚受 、亚覃三者的结合。 这应 参看以往著录中的铭文 � “亚 � 若 , 癸。 自 , 乙。 受 , 丁。 旋 , 乙。 ”� 此铭一部分在《三代》�� , �� , � 戈上分解为 � “亚若 , 癸。 ” “ 亚旅 , 乙。 刀 亚若 、亚受等习见于金文 , 有名的我方鼎就有 “ 亚若 ” , 而亚旅可能即何组 卜辞《殷墟文字甲 编》�� � 的“亚旗气 这些亚之间必然有某种 血缘关系 , 才能共同作器。 这一方面还有待 进一步探究。 注 释 � 马 雍 � 《 中国姓氏制度的沿革》 , 《中国文化研究 集刊》第二辑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 � 年 , 第 ��� 页 。 � 《国语 , 晋语九》 。 � 《周礼注疏》卷二十六《小史》 。参看吕思勉 � 《吕 思勉读史杂记 》甲峡《周官五史》 , 上海古籍出版 社 , �� � � 年 , 第 ���一� �� 页。 � 《史记 · 五帝本纪��� � 张澎� 《辑世本序》 , 《世本八种》 , 商务印书馆 , �� �� 年 , 第 �页 � 陈梦家 � “世本考略》 , 《六国 纪年》, 学习生活出版社 , � , , , 年 。 � 吴树平 � 《风俗通义校释》 , 夭津人 民出版社 , 第 �期 � � � 火 卜』卜 长预带盖多角瓶 � 件 。 直口 , 长颈 , 圆 肩 , 浅圈足。 器身有五层凸角 , 每层五角 , 规 矩地纵列成五行。 釉色闪米黄 , 开片 � 圈足不 施釉 , 胎质较松 , 淡红色。 器高 �� � � 、 口 径 � 、 底径 � 厘米 �图二 , � �。 狗 � 件 。 蹲卧式。 线条清晰 , 造型生 动 , 釉色闪米黄。 器高 � � � 、 长 �� � 厘米。 鸟 � 件。 立式 , 有一底座 , 形象生动 。 釉色闪米黄 , 灰白胎。 通高 �� 、 长 �� �� 厘 米 。 � � 凤字形石砚 � 件。 取出时被损坏 , 残存大半部分 。 该石砚 由墨石制成 , 长方形 , 器身残长 � � �一� � � 、 宽 � � �一� � � 、 厚 �一� � � 、 槽深 2 厘米 。 3 . 铜钱 33 枚 。 “开元通宝” 三枚 ; “太 平通宝 ”六枚; “ 祥符通宝 ”四枚 ;“ 天禧通宝” 一枚;“皇宋通宝”一枚;“治平元宝 ”一枚;“熙 宁元宝” 一枚 ; “ 元丰通宝” 十二枚。 其余四 枚字迹模糊 , 年代不详。 性 , 南室的主人为男性 , 这是一处夫妻合葬 墓 。 这种男右女左的葬式 , 在浙江地区也有 发现¼ 。 2 . 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随葬器物的造型 特点分析 , 这是一座宋墓。 北室出土“景德元 宝 ” ; 南室出土的铜钱多数为北宋时期的 , 其 中最多的是 “元丰通宝” , 未见南宋铜钱 , 据 此 , 我们认为此墓的年代应属北宋时期。 双穴石室宋墓在我县还是首次发现 , 在 闽北地区以至我省也不常见 。 这是继 19 78 年 1 月省博物馆在我县发现单穴石室宋墓¾ 后 又一次重大发现 。 墓中出土的器物较多 , 其 中不乏精品。 这处宋墓的发现 , 为研究我县 宋代社会经济 , 民间葬俗以至研究宋代制瓷 业的发展史 , 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执 笔者 谢道华 陈建标 注 释 ¹ À ½ 三 、 几 点 认 识 “ 1 . 墓葬未发现墓志 , 墓主人的姓氏及身 世不得而知。 根据墓室面积的不同(南室比 ¼ 北室略大) 、 出土器物的不同(北室出土铜镜 , 南室出土石砚), 我们认为北室的主人应为女 福建省博物馆: 《福建顺昌宋墓 》 , 《考古, 1 9 7 9 年 6 期。 《福建建 阳芦花坪窟址发掘简 报 》 , 《中国 古代窟址调查发掘报告集》 , 文物 出版社 , 1 9 8 4 年 10 月版 。 金华地区文管会: 《浙江兰溪县北宋石室 墓》 , 《考古》 2 9 8 5 年 2 期。 峪峪 峪毛心 限心 今 峪毛 毛今 峪今 峪峪 心心今 龟心 电 峪 今峪 峪 心峪 峪 峪 龟峪 峪 毛吸 吸心 吸心 飞 (上接 257 页) 拙作 , 东周与秦代文明》中文版 第 135 页 , 英文 版 第 171 页 , 误息 为伪姓 , 附此更正 。 李学勤: 《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 《中国 历史博物馆馆刊》总 1期 , 1 9 7 9 年 , 第 30 页。 参看岛邦男: 《殷墟 卜辞综类》 , 汲古书院 , 1 9 ” 年 , 第 4 16 页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 《安 阳殷墟西区一七一三号墓的发招 , , . 考古时9a6 年第 8 期。 裘锡圭: 《 甲骨 卜辞中所见的 田、 牧 、 卫等职官 的研究》 , 《文 史》第十九辑 。 李学勤 、 唐云明: 《元氏铜器与西周的邢国卜 《考古》 1 9 7 9 年第 1期 , 第 56 页。 连肋名同志说 。 同¿ 。 同 。 @杨 蜘。 甸@母匆 第 3 期 一 2 4 1 .
本文档为【李学勤 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388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8-15
浏览量: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