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认同的策略_论鸳鸯蝴蝶派的自我确认

认同的策略_论鸳鸯蝴蝶派的自我确认

举报
开通vip

认同的策略_论鸳鸯蝴蝶派的自我确认 第 35 卷 第 3 期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年 5 月 Vol. 35  No. 3 Journal of Sout 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 , 2009 3 认同的策略 :论鸳鸯蝴蝶派的自我确认 胡 安 定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西南大学 文学院 ,重庆市 400715) 摘 要 :鸳鸯蝴蝶派针对新文学的批判与指认 ,做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与自我认同策略 ,由此与新文学 形成了复...

认同的策略_论鸳鸯蝴蝶派的自我确认
第 35 卷 第 3 期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年 5 月 Vol. 35  No. 3 Journal of Sout 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 , 2009 3 认同的策略 :论鸳鸯蝴蝶派的自我确认 胡 安 定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西南大学 文学院 ,重庆市 400715) 摘 要 :鸳鸯蝴蝶派针对新文学的批判与指认 ,做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与自我认同策略 ,由此与新文学 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关系格局。鸳鸯蝴蝶派一方面通过群体意识的建立 ,以社团、杂志聚集同志 ,致力于自身经 典化、合法化叙述的建构 ;同时也试图以模糊新/ 旧、雅/ 俗来解构新文学的等级划分 ,这种模仿新文学的策略 , 对于拓展其生存空间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此外 ,新文学对鸳鸯蝴蝶派由初期的断然拒绝到后来的部分 接纳 ,鸳鸯蝴蝶派对被新文学肯定的感激涕零 ,体现了二者之间复杂的权力关系。 关键词 :鸳鸯蝴蝶派 ;新文学 ;认同 ;群体意识 ;权力关系 中图分类号 : I207. 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841 (2009) 0320162204   自新文化运动初期一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 ,虽 然新文学的目标与任务在不断调整 ,但鸳鸯蝴蝶派 始终是其“假想敌”,在“新文学”/“旧文学”、“人的 文学”/“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进 步的大众文艺”/“封建的小市民文艺”等一系列对 立中 ,新文学与鸳鸯蝴蝶派被一次次加以区分 ,二 者的界限逐步划分出来 ,鸳鸯蝴蝶派的形象慢慢被 勾画、明晰起来。那么 ,作为被新文学指认对象的 鸳鸯蝴蝶派究竟采取了怎样的应对策略 ? 显然 ,鸳 鸯蝴蝶派的命名界定与形象建构 ,除了新文学的指 认 ,其自身认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新文学 权力的确立 ,并不仅仅是通过它自身的强力推行而 达到的。正如葛兰西所说 ,霸权结构中的支配与被 支配并非决然对立的二元关系 ,而是具有平衡性、 互动性、间接性的关系特征 [1 ] 。作为不断被指认的 对象 ,鸳鸯蝴蝶派经历了在调整中进行认同和应对 的过程 ,由此与新文学形成复杂的互动关系。 从居于文坛中心位置到接受新文学的等级划 分 ,从自诩“不朽之篇”、“醒世之用”到以“旧派”、通 俗定位 ,鸳鸯蝴蝶派明显经历了一个蜕变的历程。 新文化运动初期 ,在提倡再造新文明、改造社会的 “新文学”观照下 ,新文化阵营对民初黑幕与言情小 说进行了严厉批判 ,将之视为旧思想、旧意识的代 表。批判所及的作家作品都被纳入“鸳鸯蝴蝶派” 这一旗帜之下 ,二者界限由此开始划分。但这些批 判几乎没有引起“鸳鸯蝴蝶派”作家们的任何反响 , 因为此时他们掌握着众多发表阵地 ,拥有无数读者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迷 ,并且拥有道德优越感 ,对新派人物行为举止 多有指责讽刺 ,如程瞻庐的《新旧家庭》中留学生出 身的新式教师赵先生 ,在讲台上满口“德谟克拉 西”、“劳工神圣”、“男女平权”,实则可以为一个铜 板而敲打车夫 ,在家异常惧内。 迫使鸳鸯蝴蝶派作家直面新文学群体的是市 场问题 ,作为以卖文为生的职业报人与作家 ,产品 销量为其命脉所系。民初鸳蝴小说读者 ,很大一部 分是青年学生 ,按恽铁樵推测 :“弟思一小说出版 , 读者为何种人乎 ? 如来教所谓林下诸公其一也 ;世 家子女通文理者其二也 ;男女学校青年其三也。”[2 ] 新文化/ 新文学刊物的影响有一个逐步扩大的过 程 ,1918 年《新青年》杂志销路还不太好 ,鲁迅 1 月 4 日致许寿裳信中说 :“《新青年》不能广行 ,书肆拟 中止。”但过了一年 ,《新青年》、《新潮》销路增加 ,影 响扩大。随着新文化影响逐渐扩大 ,各地新文学/ 新文化社团纷纷成立 ,新文化书刊纷纷出版 ,书刊 能起到标识身份、划分群体的文化标签作用 ,阅读 《新青年》、《新潮》等鼓吹新文化的杂志成了“新青 年”的身份标志。 鸳鸯蝴蝶派市场明显受到冲击 ,1920 年 ,鸳鸯 蝴蝶派老牌杂志《小说月报》在销量不景气的情况 下 ,被迫进行半革新。主编王蕴章希望“应文学之 潮流 ,谋说部之改进”[3 ] ,设立“小说新潮”栏目 ,请 沈雁冰等撰稿 ,但主要仍是程瞻庐、周瘦鹃等人的 261 3收稿日期 :2008210220 作者简介 :胡安定 (19752) ,女 ,安徽桐城人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博士研究生 ;西南大学文学院 ,讲师 ;主要研 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译作与创作。半革新后的《小说月报》销量仍步步 下降 ,到第十号时 ,只印 2 千册 ,连成本都不够 ,这 无疑是促使商务印书馆决定全面改革《小说月报》 的一个重要因素。1921 年 ,沈雁冰接手《小说月 报》,将已买下的林译小说与周瘦鹃等人作品弃之 不用。鸳蝴文人失去了一个经营 10 年之久的发表 阵地 ,导致他们对新文学的攻讦 ,袁寒云、胡寄尘等 在《晶报》、《最小报》上发表一些冷嘲热讽并涉及人 身攻击的文章 ,如袁寒云讽刺改版后的《小说月报》 不但没有阅读的可能 ,连包酱鸭的资格也没有 ,因 为“印的字 ,太臭了些”[4 ] ,将新文学对他们的批判 视为因饭碗问题而生出“同行嫉妒”[5 ] 。 鸳鸯蝴蝶派最初的反应显得有些近似谩骂 ,随 着新文学批判逐步展开 ,界限渐渐明晰 ,他们也在 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首先是群体意识的建立。 在组织方面 ,民初作家之间的关系一般较为松散 , 彼此交往有很大地域因素 ,他们多为苏州、扬州与 常熟人 ,同乡之间彼此提携 ,小说、文集出版时 ,互 相题名、作序、写评以及吹捧推销的广告词 ,徐枕亚 成名后就热衷于为别人作序题名。由于相似的文 人情趣、气质和思维方式 ,因文字交往而形成相对 固定的人际关系网络。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宗旨 或声称什么派别 ,虽有一些作家是南社成员 ,但更 多地在于诗酒风流的传统士大夫情调 ,而非关文学 宗旨。五四以后 ,新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 新文学作家继续了新文化运动初期对鸳鸯蝴蝶派 的批判 ,通过这些批判 ,加强了内部的团结 ,使自己 的文学主张更加清晰 ,并达到了提升知名度与社会 影响力的效果。正是在此背景下 ,鸳鸯蝴蝶派文人 的群体意识逐步建立起来 ,1922 年 ,范烟桥、郑逸 梅等在苏州成立星社 ,虽然并无成文的章程 ,无非 因“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而雅集[6 ] 。后来在上海成 立青社 ,两社成员部分交叉 ,性质类似 ,都是“杯酒 联欢 ,切磋文艺”[7 ] 。虽然很多被认为是鸳蝴代表 的作家都没有在这两个社团之内 ,但其显然受到了 新文学社团的启发。 报纸杂志也是鸳鸯蝴蝶派文人聚集的重要阵 地 ,民初杂志《小说丛报》、《礼拜六》等经常登载主 要作者的照片和主编合影 ,以此推介“明星团队”, 便于读者对杂志有一个整体认识。五四以后 ,这些 杂志更喜欢以种种别出心裁的方式推出自己的创 作群体 ,《半月》杂志将自己比作一座花园 ,作者是 园中的鸟 :周瘦鹃、严独鹤 ;花 :江红蕉、严芙孙 ;木 : 徐半梅、张碧梧等 [8 ] 。《红玫瑰》以“群芳谱”对鸳蝴 主要作家进行介绍 ,将每位作家比作一种花 ,如包 天笑是莲花 ,向恺然是罂粟花 [9 ] 。通过结社与杂 志 ,这些鸳蝴文人由于近似的趣味与文学观念而集 合 ,彼此的认同感让他们在面对新文学作家们的指 斥时 ,显得从容自信很多 ,其有别于新文学的特征 也由此彰显。诚如卡尔 ·曼海姆所言 ,群体意识一 般源于群体试图认清自身在新环境中的位置的愿 望。每一个群体在试图重新界定其在社会中的地 位 ,在这种努力中 ,群体不仅必须认清自身 ,而且必 须批判地对待一系列可资利用的解释 [10 ] 。鸳鸯蝴 蝶派群体意识的形成显然离不开与新文学争夺位 置空间的因素 ,除了内部的彼此相似性 ,更多是因 为新文学的批判而使得他们走到了一起 ,可以说 , 没有新文学就没有鸳鸯蝴蝶派。因此 ,鸳鸯蝴蝶派 在对自身的评价中 ,新文学对他们的评价始终是其 重要的参考系。正因为新文学的责难与贬低 ,鸳鸯 蝴蝶派着意于自己正面形象的勾画。他们往往在 攻击新文学缺点的同时 ,刻意表明自己的优势 ,如 他们说新文学的性爱描写是“西装肉蒲团”,讽刺新 文学家居然连枚乘的《七发》也不明了 ,是“根基浅 薄”[11 ] 。显然是以遵循传统道德和旧学深厚的形 象自居。同样 ,鸳鸯蝴蝶派的自我经典化也是这种 群体意识的产物。 其次 ,针对新文学的否定 ,鸳鸯蝴蝶派努力进 行着自身的经典化与合法化叙述的建构 ,其群体自 我意识是在与他者即新文学的冲突碰撞中彰显出 来的[12 ] 。在地域方面 ,新文学往往称鸳蝴文人为 “上海滩文人”、“洋场才子”,1923 年严芙孙编撰 《全国小说名家专集》,内收包括严芙孙在内的 32 位当时有影响的鸳蝴作家 ,没有一个新文学作者 , 显然是试图打破狭隘地域局限而以“全国”眼光来 选定自己的“名家”以扩大影响 ,是有意汇集鸳鸯蝴 蝶派“小说名家”以示区别于新文学的自身存在。 另外 ,在鸳蝴派作家的描述中 ,新文学小说往往被 讥为“新式标点小说”或“欧化派小说”,无论语言或 思想都为民众所无法理解 ,他们自己则以中国传统 小说的正宗继承人自居 ,以拥有众多读者而自豪。 1922 年《红》杂志上连载的《小说点将录》,就以水 浒人物比附“近今小说名家”,从晚清吴趼人、林琴 南、曾孟朴一直到当时活跃文坛的包天笑、周瘦鹃、 胡寄尘等 ,表明鸳蝴是晚清小说的延续 ,而非新文 学所说的是晚清小说的“逆流”。如果说这些“入围 名单”的方式是经典化的典型手法 ,那么范烟桥则 更着重从历时发展中勾勒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 范烟桥是鸳鸯蝴蝶派中具有史家意识的作家 ,1927 年出版《中国小说史》,包天笑、胡寄尘、黄觉、赵眠 云、江红焦等人作序 ,将小说分为混合时期 ———周 秦之际、独立时期 ———汉魏六朝、演进时期 ———唐 及五代与宋元明、全盛时期 ———清及最近之十五 年 ;第五章“小说全盛时期”中 ,在第一节“清”的末 期 ,涉及很多鸳鸯蝴蝶派作家作品 ,如徐卓呆、包天 笑等 ;第二节“最近之十五年”,以鸳鸯蝴蝶派作家 作品为主 ,也提及一些新文学作家作品 ,如张资平、 王统照、汪静之等[13 ] ,但鲁迅却不在其关注之列。 361 社团方面则将星社、青社与文学研究会一并提及。 显然 ,范烟桥是力图将新文学与鸳鸯蝴蝶派同等看 待 ,认为新体小说与旧体小说都为小说的“全盛”作 出了贡献。后来他又在此基础上写成《民国旧派小 说史略》,只谈“旧派”即鸳鸯蝴蝶派 ,分为言情、社 会、历史传奇、武侠、翻译、侦探、短篇 (附笔记)等体 裁 ,团体有青社与星社。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往往作 为后来研究者的范围依据 ,可谓鸳鸯蝴蝶派经典化 之途的标志之作。人们对经典遵循的是一种“选择 的传统”,即根据自己的视点和趣味而作出取舍。 鸳鸯蝴蝶派的自我经典化即是在文学场域斗争中 所采取的一种“策略性构想”,这些经典名单也正可 看出他们立足于“通俗”、“旧派”的视点与角度。一 方面 ,他们从通俗性的角度 ,否定新文学的欧化风 格与思想上脱离民众接受水平 ,为风行一时的鸳蝴 “名家名作”加上为读者即“为民众”的合法外衣 ;另 一方面 ,在这些鸳鸯蝴蝶派自谱家世的追溯中 ,往 往将自己视为晚清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的正宗嫡 传 ,自称是“旧派”,其实是以继承中国传统来确定 自己的合法性。在其经典化与合法化的进程中 ,鸳 鸯蝴蝶派的群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以致有 人认为鸳鸯蝴蝶派与新文学是“井水不犯河水”,各 自为政。但事实却没有如此简单 ,我们必须看到 , 群体意识并非意味画地为牢 ,鸳鸯蝴蝶派与新文学 的关系有着更为复杂的一面。 第三 ,由于新文学的批判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 势 ,界限同时也意味着等级 ,因此鸳鸯蝴蝶派的应 对策略就显得更加灵活复杂。他们一方面接受界 限 ,划定自己的群体 ;另一方面也力图模糊、调和这 样的等级。他们既接受新文学的权力 ,又努力使之 适合自己 ,显示了权力关系的互动性与生产性。模 糊界限即是文化权力斗争的一种方法 ,在新文学、 鸳鸯蝴蝶派原本一家的观念下 ,鸳蝴文人往往乐于 揭新文学家的老底 ,《珊瑚》杂志刊载的《新作家的 陈迹》,历数刘半农、鲁迅、施蛰存、舒舍予等曾发表 文章的民初鸳蝴报刊 ,言下之意他们其实也是从旧 文学起家的 [14 ] ,而且指责新文学作品与鸳蝴没有 本质区别 :“才子穿了西装 ,佳人剪了头发 ,放到小 说里 ,就不算蝴蝶鸳鸯了。”[15 ] 调和论更是鸳鸯蝴 蝶派的主要策略之一 ,在新文学指责他们是“旧文 学”、“旧思想”时 ,他们表明自己无新旧之见 ,并不 反对新文学 ,而且亦步亦趋地跟在新文学后面 , 1923 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小说世界》即是这种新 旧调和论的产物 ,这份杂志自我标榜是“新文学”、 “新知识”,虽也刊登林译文言小说、李涵秋笔记 ,但 大部分是新式白话 ,主要作者还有包天笑、何海鸣、 徐卓呆等。一些作品也确实学习借鉴新文学技法 与主题 ,如赵吟秋《一个研究文学的儿子》写一个现 代青年的颓废 :捧回一个骷髅 ,小心清洗后放在桌 上 ,且题了一首诗 :“聪明人 ! / 不要穷凶极恶吧 ! / 我们的将来 ,/ 都是这样。”这与新文学就有几分神 似了。《小说世界》甚至在第一期刊登了王统照、沈 雁冰的作品。范烟桥《中国小说史》提及“新体小说 作者之著名者”,就有叶劲风、华罗琛女士、徐志摩 等 ,其中叶劲风是《小说世界》的主编与重要撰稿 人 ,华罗琛女士《恋爱与义务》曾连载于《小说世 界》,篇首有蔡元培的推荐。在新文学发展初期 ,这 种试图调和新旧的努力自然遭到新文学群体的强 烈反对 ,《小说世界》出版后 ,王统照与沈雁冰都在 《晨报副刊》上撰文表示所发稿件是商务“骗稿”,为 自己作品与李涵秋等发表在同一处而愤怒。 鸳鸯蝴蝶派这种模糊新旧的策略对拓展其自 身生存空间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首先 ,他们通 过利用新文学的概念与技巧 ,极大地丰富了作品内 容 ,提升了表现技法。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 ,在民 国武侠小说的创作中 ,就有民俗、新文艺以及传统 经典这三种不同的文体形式历时性递次出现 ,尤其 是新文艺样态将武侠小说向着深度开掘[16 ] 。其他 还有如张恨水成功改良章回体就得益于新文学。 自 30 年代中期开始 ,张恨水有意进行创作风格的 转变 ,1935 年描写模特生活的《艺术之宫》就体现 了这种转变 ,在形式方面打破章回体 ,用白话小标 题 ,如“一人班之演出”、“不杀穷人没饭吃”、“未完 成的杰作”等 ,在思想倾向上对秀儿这个被侮辱被 损害的女性形象的刻画 ,以及描写穷人李三胜的正 直、万子明与赛茄子的热心 ,揭露谴责有钱阶级段 天德和艺校教授的无耻与虚伪 ,其阶级意识与新文 学有着诸多一致。其后创作的《丹凤街》、《八十一 梦》都是他在新文学影响下的写作调整 ,可以看到 新文学现实主义理论的影响。张恨水之所以既能 较早为新文学界肯定接纳 ,又能拥有无数“张恨水 迷”,与他能积极借鉴利用新文学资源有很大关系。 反之 ,如徐枕亚在民初以辞藻华丽、骈四俪六的《玉 梨魂》风行海内 ,五四以后 ,在《礼拜六》、《红玫瑰》 上发表文言小说仍然坚持类似哀情套路与叙述风 格 ,就没有什么影响了 ,到 30 年代日渐湮没 ,最终 死于贫病交加。另外 ,在对读者的引导方面 ,虽然 新文学提倡“民众文学”,但其欧化风格不能为大多 数读者所接受 ,这部分读者并非是只愿意阅读旧小 说的“封建小市民”,他们同样也希望获得新知识 , 因此 ,趋新的鸳鸯蝴蝶派杂志往往很能吸引一些读 者 ,《小说世界》的发行量就相当不错 ,在《编者与读 者》提到“第一卷一二期已经五版了”[17 ] ,读者的反 应也是“我自从看《小说世界》以来 ,得了许多新知 识 ,新文艺。所以我说他是一本顶好的参考 书”[18 ] 。由于对新文学的模仿 ,鸳鸯蝴蝶派作家们 同样关注时代热点问题 ,如五卅运动、革命文学、一 二八事变等 ,以大众通俗文化的姿态向代表精英文 461 化的新文学借用资源。在这种借用中 ,二者关系显 得极为复杂 ,一方面借用即承认新文学的优势地 位 ,另一方面以假乱真的模仿又能混淆视野 ,有着 解构精英/ 大众等级的目的与作用。 综观新文学对鸳鸯蝴蝶派的指认与批判 ,在新 文学标准里 :新、为人生、为大众 ,已隐含权力等级 关系 ,符合这些标准的即为正确 ,不符合即为错误 与低级 ,文学秩序中的等级结构由此建立。鸳鸯蝴 蝶派试图通过模糊界限从而打破这种等级结构 ,进 而质疑新文学标准的合法性。这种行为自然不能 为新文学所容忍 ,所以 ,不难理解为什么在 20 年代 对鸳鸯蝴蝶派“靠近”他们 ,新文学显示了近乎独断 的拒绝态度。同样 ,在新文学地位已确立稳固后 , 对于鸳鸯蝴蝶派的态度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宽容 , 1936 年《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上 ,左翼作家也接纳了鸳鸯蝴蝶派作家中的代表人 物包天笑与周瘦鹃参与签名。除了大敌当前的同 仇敌忾 ,也与这种权力关系的构成有关。30 年代 , 当年批判鸳蝴的“主将”郑振铎与张恨水同车 ,提到 茅盾对《啼笑因缘》的肯定。而周瘦鹃、张恨水两人 对这种容纳的反应也显得别有意味 ,周瘦鹃将列名 视为“一生莫大的光荣”而“永永不会忘怀”[19 ] ;张 恨水对那“一段旅途”念念不忘 ,于茅盾 50 寿辰之 际 ,特意撰文追忆 [20 ] 。两人的感激涕零某种程度 上反映了新文学等级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确立 ,以及一些鸳鸯蝴 蝶派文人对这种权力关系的认可与接受。 总之 ,作为群体意识逐步明确的鸳鸯蝴蝶派 , 对于新文学权力无论是认可还是消解 ,始终是从自 身生存立场出发的。因此 ,不能单纯地从新文学的 叙述立场来看鸳鸯蝴蝶派的文学历史价值 ,而更应 从鸳蝴自身如何应对新文学的指认与批判 ,以及寻 求自我认同的策略等诸方面去勘察二者之间纠结 缠绕的复杂关系 ,只有这样 ,鸳鸯蝴蝶派才会逐渐 祛除一贯僵硬的灰色形象 ,而一个客观、全面而身 影摇曳的鸳鸯蝴蝶派才会在现代文学天幕上重新 亮呈出来。事实上 ,无论是新文学对鸳鸯蝴蝶派 “旧文学”、“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封建的小市民文艺”的批判 ,还是鸳鸯蝴蝶派整合 群体、自我经典化以及调和新旧解构等级的应对 , 都是文学场中争夺位置空间的策略 ,反映了现代文 学中权力关系的复杂性。正是这样的对立与互动 , 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提供了一幅丰富的文学图景 ,从 而形成纷繁多样的文化生态。 参考文献 : [ 1 ]  彭体春1 文化霸权[ G]/ / 王晓路 ,等1 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1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 [ 2 ]  恽铁樵1 答某君书[J ]1 小说月报 ,1916 ,7 (2)1 [ 3 ]  本社启事[J ]1 小说月报 ,1920 ,11 (10)1 [ 4 ]  寒云1 小说迷的一封书[ N ]1 晶报 ,19222082121 [ 5 ]  星星1 商务印书馆的嫌疑[ N ]1 晶报 ,19222092211 [6 ]  范烟桥1 星社感旧录 [ G]/ / 芮和师 ,范伯群 1 鸳鸯蝴蝶派文 学资料1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1 [7 ]  郑逸梅1 记过去之青社 [ G]/ / 芮和师 ,范伯群 1 鸳鸯蝴蝶派 文学资料1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1 [ 8 ]  半月园志[J ]1 半月 ,1923 ,2 (1)1 [ 9 ]  慕芳1 文苑群芳谱[J ]1 红玫瑰 ,1925 ,1 (32)1 [ 10 ]  卡尔·曼海姆1 卡尔·曼海姆精粹[ M]1 徐彬译1 南京 :南京 大学出版社 ,2002 :1671 [ 11 ]  施青萍1 此亦直译乎[J ]1 最小报 ,1001 [ 12 ]  肖伟胜1 郭沫若浪漫诗学的现代性批判[J ]1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5) :571 [ 13 ]  范烟桥1 中国小说史[ M ]1 台北 :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1983 :24523081 [ 14 ]  彳亍1 新作家的陈迹[J ]1 珊瑚 ,1933 ,2 (8)1 [ 15 ]  说话人1 说话 (六) [J ]1 珊瑚 ,1933 ,2 (6)1 [ 16 ]  何开丽 ,韩云波1 郑证因与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叙事模式的 转变———兼与麦尔维尔的《白鲸》相比较[J ]1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6) :512561 [ 17 ]  编者与读者[J ]1 小说世界 ,1923 ,2 (9)1 [ 18 ]  交换[J ]1 小说世界 ,1924 ,3 (1)1 [ 19 ]  周瘦鹃1 永恒的知己之感[ N ]1 文汇报 ,19562102131 [ 20 ]  恨水 1 一段旅途回忆———追忆在茅盾先生五十寿辰之日 [ N ]1 新华日报 ,19452062241 责任编辑  韩云波 The Identif ication Tactics : The Self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 of Mandarin Duck and Butterfly HU An2ding (11 College of L iterature and J ournalism , S ichuan Universit y , Cheng du 610064 , China; 21 School of L iterature , S outhwest Universit y , Chongqing 400715 , China) Abstract :The School of Mandarin Duck and Butterfly had made a systematic measure replying to the criticism of the new literature scholar in order to identity themselves , which resulted in the complex relation between them. They on the one hand made a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by establishing publications so as to build up the league and classicization them2 selves ; on the other hand they tried to deconst ruct the rank between the old literature and the new literature to blur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m. Besides , the fact that they were first rejected completely by the new literature scholar and than were accepted gradually by them showed the complex power relations between the School of Mandarin Duck and Butterfly and the New Literary School. Key words :the School of Mandarin Duck and Butterfly ; New Literature ; identification ;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 power relation 561
本文档为【认同的策略_论鸳鸯蝴蝶派的自我确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0706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0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8-14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