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文二稿

论文二稿

举报
开通vip

论文二稿密 级 本科生论文开题编号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本科生 毕业论文 论 文 题 目: 明朝太监王振掌权原因探析 本科生姓 名: 吴学会 指导教师姓名: 张振国 学科(专业): 历史学(师范) 年 级: 07级2班 学 号: 07160069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2011年4月制 中文摘要 明朝太监王振掌权原因探析 [摘 要] 中国的宦官制度源远流长,宦官制度自产生至灭亡,前后达数千年之久。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特殊身份和特殊地位,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重要影响。明...

论文二稿
密 级 本科生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开题编号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本科生 毕业论文 论 文 题 目: 明朝太监王振掌权原因探析 本科生姓 名: 吴学会 指导教师姓名: 张振国 学科(专业): 历史学(师范) 年 级: 07级2班 学 号: 07160069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2011年4月制 中文摘要 明朝太监王振掌权原因探析 [摘 要] 中国的宦官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源远流长,宦官制度自产生至灭亡,前后达数千年之久。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特殊身份和特殊地位,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重要影响。明朝作为一个宦官专权达到巅峰的朝代,一个有着“太监帝国”之称的王朝,要研究明史,就不得不研究明代的宦官。而对于王振——明代历史上第一个掌权干政的太监的研究,更是不可或缺。本文从王振的生平和掌权的过程,对王振的掌权原因进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进而透析出,以王振为代表的明代宦官群体对明朝历史的影响。 [关 键 词]王振 干政 原因 探析 明朝太监王振掌权原因探析 吴学会(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 历史系 07160069) 绪言 宦官制度始终与君主专制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整个奴隶制时代和封建制时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被冠以各种各样的名称,如:“寺人”、“宦官”、“阉人”、“腐人”、“中官”、“貂珰”、“太监”等。而这些称呼的外延和演化就更多了,如:宦寺、阉寺、貂寺、妇寺、中貂、内貂、阉宦、宦奄、内使、宫监。中国的宦官制度源远流长。根据现有资料推测,大约早在初期奴隶社会的夏、商时期,王室的宫廷中就开始出现宦官制度的雏形。其出现较早,到明代时规模和权力达到最盛。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群体最庞大的朝代,也是宦官权力达到最顶峰的王朝,为此历史学家称之为“太监帝国”。因此,研究明代的历史不得不研究明代宦官制度。对明代宦官及其制度的全面研究,客观的评价,是透视明代国家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运行和推动明史深入研究的重要突破口。 有明一朝,在王振之前对明朝的朝政还是干预甚少的,只能算是皇帝行使皇权的御用工具。其一是大多王朝建国之初,开国皇帝及其子孙多数深刻体会到前朝亡国的经验教训,前朝灭国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为了避免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重蹈前朝之覆辙,大多皇帝在开国之初往往殚精竭虑地处理政务,积极的投身于重建王国的伟大事业上。明朝的皇帝也不例外。尤其是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事必躬亲,恨不能每件小事都亲自处理,唯恐皇权旁落。自史书上记载,朱元璋在撤消了宰相一职后,他每天处理的文件多达四百多份。所以,有如此勤劳不倦的皇帝,别说是宦官想从中作梗了,就是文武大臣也无从下手啊。 那么,自英宗时王振开始掌权之后,明朝的宦官群体开始“觉醒”向他们的前辈“王振先生”看齐。为此,明朝后期宦官专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如曹吉祥、怀恩、汪直、刘瑾、魏忠贤等祸乱朝纲的大宦官。从而,也就形成了明朝宦官帝国的历史现象。 而王振,作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个专权的太监,必然有其崛起的深刻原因。为此,本文结合明代的社会现状和政治制度特征,对明朝独有的政治模式——太监专权现象进行研究。以王振这个典型的进行详细的阐述。 (怎么取舍上下两段?) 鉴于汉、唐王朝宦官干政的历史教训,明王朝在建国初期吸采取了各种措施,力图改革政治弊端,抑制以往各朝代宦官干政的现象。不留余力的打压宦官势力。《明史·职官志》:洪武十七年铸铁牌。文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置宫门中。又敕诸司,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禁止宦官参预政事。不仅如此,洪武期间,还下旨规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官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旦,衣食于内庭”,“内臣不许读书识字”(1) 据史书记载,明代的宦官,最初除了做奴才的份儿外,无任何权力可言。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明确规定宦官由吏部管理,宦官机构归外廷衙署管制,明显的抑制了宦官势力的发展。再加上朱元璋对那些违法预政的宦官的的严厉惩处方式。由是可知,明朝初年,宦官的权力跌入了历史的低谷,不仅不得干预朝政,与官吏交通,甚至连置产业的权力也没有。据《明史·宦官传》:“有内侍以久事内廷,泛言及朝政,即日斥还乡,终身不齿。”可见,朱元璋对宦官的防范措施不可谓不严。 朱元璋当政不久,就又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成为空前的封建专制的独裁者,并将此规定制度化,让子孙后代依样画葫芦:“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实际上,即便是有丞相协助处理政务,朱元璋也已累得疲乏不堪,仅每天的奏疏,就令他头晕目眩,难以将息。如今,废除中书省,罢丞相,揽大权于一身,日理万机,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这种情形难以持久,其结果是不得不依赖宦官。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阉寺之人,朝夕在人君左右,出入起居之际,声音笑貌,日接乎耳目,其小善小信,皆足以固君心。”(2) 历史上,明朝时期的中国,君主专制也就是皇权,迅速发展,较以往各个朝代得以空前加强。然而,令人觉得讽刺的是,偏偏天不遂其愿在这样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却造就了历史上愈演愈烈的宦官专权的“太监帝国”——明王朝。那么,为什么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还会出现宦官专横的局面呢?今天我们就从明朝历史上的第一个掌权的太监王振的掌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析。 一、明朝太监王振及其掌权 (一)王振的生平 据《明史》记载:“王振,蔚州人。少时自阉进宫,并被选入内书堂。曾在东宫侍奉英宗,任局郎。初,太祖禁中官预政。自永乐后,渐加委寄然犯法辄至极点。”“及英宗立,年少。振狡黠得帝欢,遂越金英等数人掌司礼监,导帝用重典御下,防大臣欺蔽。于是大臣下狱者不绝,而振得因以市权。” 故史称王振“狡黠得帝欢”深受英宗的器重,开始一步步的掌握大权。但那时候, 太皇太后贤明, 正委政于内阁。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 都是累朝元老, 王振心中忌惮他们, 所以不敢肆意妄为到正统七年(1442) , 太皇太后逝世,而杨荣先已逝世, 杨士奇因儿子杨稷被判了死罪而居家不出, 杨溥也已老病,而新的阁臣马愉、曹鼐名望较轻,王振逐渐“嚣张跋扈不可制”:排斥辅政大臣,勾结内外官僚;盗毁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的铁牌,使宦官公开地走上政治舞台;大权独揽后,疯狂敛财,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翦除政敌手段阴险毒辣。最终,王振专权乱政,导致官军大败,英宗被俘,自己也走上绝路,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砸死,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 然英宗复辟后, 仍对王振怀念不已。他采纳太监刘恒的建议, 给王振赐祭, 将他招魂下葬, 供在智化寺祭祀, 赐祠堂名“精忠”。而王振的门下曹吉祥又因夺门之功, 受到宠爱, 得以专权。 (二)掌权的过程 英宗即位后,因即位时年纪尚小,狡黠的王振博得了皇上的欢心,这样,有明一代宦官专权的第一人王振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英宗年幼即位,对王振言听计从,呼之为“先生”。 于是他依仗着皇帝的宠信,越过金英等人执掌司礼监,教唆皇上用重刑管理臣下,以防大臣蒙蔽皇上。于是大臣们被下狱的不断,而王振因此得以弄权。但那时候,太皇太后贤明,正委政于内阁。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累朝元老,王振心中对他们还是很忌惮的,所以不敢肆意妄为。 到正统七年(1442) , 太皇太后逝世,而杨荣先已逝世, 杨士奇因儿子杨稷被判了死罪而居家不出, 杨溥也已老病, 新的阁臣马愉、曹鼐名望较轻, 王振遂专横跋扈,不可控制。 他在皇城东面建宏大的府第, 修建智化寺, 耗资巨大。又兴兵征讨麓川, 西南为之骚动,侍读刘球因发生雷震而上疏陈述政事得失, 指责王振。王振便将刘球投进监狱, 派指挥使马顺将他肢解。大理寺少卿薛蠧、祭酒李时勉素来瞧不起王振, 王振便借别的过错将薛蠧陷害得几乎至死, 而李时勉竟被枷锁在国子监门前。御史李铎碰到王振不下跪, 被贬往铁岭卫戍守。驸马都尉石瞡骂家中的阉人, 王振恨他轻贱自己的同类, 将石瞡投进监狱。他恨霸州知州张需禁饬牧马校卒, 将他逮捕, 并将选拔他的恩师王铎一并治罪。又将户部尚书刘中敷、侍郎吴玺、陈王常铐在长安门。凡是触犯了他或者他所恨的人, 都被加罪贬职。宦官张环、顾忠, 锦衣卫卒王永心中不平, 以匿名信揭露王振的罪行。事发之后, 他们都被押到市场肢解,不复奏皇上。皇上正倾心向着王振, 曾经称他为先生。赐给王振的敕书, 极尽了褒美之辞。 王振的权势越来越大, 公侯勋戚称他为“翁父”。惧祸之徒争相依附王振,企望免于一死, 以致向他贿赂的人不断。工部郎中王佑因善于巴结被提升为本部侍郎, 兵部尚书徐􏳚 等人多对他屈膝行礼。他的侄子王山、王林获荫任至都督指挥。私党马顺、郭敬、陈官、唐童等人也肆行无忌。 让其入掌司礼监。王振依仗皇帝宠信,权高内阁,贿赂公行,卖官鬻爵,诛杀功臣,为了能象周公一样名垂千古,坚决要求英宗御驾亲征,最终酿成了“土木堡之变”。 二、王振掌权的原因分析 (一)王振掌权的主观原因分析 明代的宦官专权,可以说是始于王振。王振年轻的时候就是个儒生,饱读诗书,却屡试不第,既没有中过举人,也没有考中进士,甚至连秀才都不是。心灰意懒之下,他到某县任教官教书,但却依旧失意而贫困,史称“九年无功”。愤懑之下,王振做了一些违法的事,因犯罪而被充军。刚好这时候明成祖朱棣想招一批有学问的老师教授宫内妇女识字,这对戴罪在身的王振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这其中尚有一个难处,皇帝要的是宦官。倘若王振选择了前程,将永远不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人。这对自小接受儒家教育的王振来说,是一个相当艰难的选择。经过短暂的犹豫后,王振最终还是选择了净身入宫,在他人生的赌局中下了重重的一注。 儒生通常将“修身齐家治天下”作为人生最高的理想。王振入宫的本意,我们无从考证,但不外乎是摆脱经济和生活上的窘迫,以及被充军的难堪,或是他更希望就此能接近朝廷的政治权力中心,有所作为。对于王振而言,他通晓古今,自然知道历朝历代宦官在政治舞台上的作用。虽然,太祖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然而,一切不都在慢慢改变么?可以说,从一开始入宫,王振就抱有极大的野心。 王振即入宫为宦官,曾就读于内书堂。在这里我们就必须的说一下什么事内书堂。内书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正式的宦官学校,其成立标志着明代宦官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而其用具有高级官员身份且学识渊博的上层知识分子(翰林官),如徐显卿、王弘诲、成宪等,向小宦官们系统传授文化知识,并沿为定制,这在中国的封建王朝的历史上实属首次,在宦官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内书堂培养的众多“知识化”宦官,为宣德以后宦官的全面参政乃至专权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有学者估计:从宣德至崇祯的200多年里,有明一代的“知识宦官”(指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宦官)当不下15万人(3)以明朝宦官全面参政的范围和程度来看,这一数字是完全可信的。由此可见,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的明代宦官,主要集中在有职有权的上层宦中。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就整个明代宦官阶层而言,他们所占的比重仍然是有限的,大量的普通宦官仍然是目不识丁者,从事各种杂役,处于宦官的下层,但相对于明代以前的各朝和其后的清朝来讲,明代宦官的总体文化水平无疑是最高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明代的宦官之祸比以往朝代更加严重,而那些有限的、部分受过教育的宦官,都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质,为其擅权干政提供了有利条件。换句话说,明朝的这一制度,直接促成宦官开始通晓文墨,更是让如司礼监掌印太监、秉笔太监有机会参与政事,祸乱朝纲。(4)为此,王振虽是一名宦官,但却颇通经书,有一定的文化涵养。史称王振“狡黠”善于伺察人意。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及至英宗年少即位,王振于是以明王朝第一个专权乱政的宦官的身份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试问,宦官无数,为什么偏偏是王振脱颖而出呢?这就得追溯到他个人的角度来分析了。 前面已经说过了,王振略通文墨,曾在家乡教过书,并且由儒士当上教官。王振在永乐一朝的行为,已经不可考,但是很显然,在成祖朱棣这样的英主下,王振以宦官的身份想有所作为是不可能的,尽管因为他的博学多识,已经成为众多宦官中的佼佼者。 机会一直到宣宗朱瞻基时才逐渐显露。宣宗朱瞻基在紫禁城设立内书堂,挑选可靠能干的宦官入堂读书,王振便是其中之一。他以前本来就是个书生,通文墨晓古今,已经有先天的有利条件,所以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内书堂宦官中的佼佼者,宫中都称呼他为“王先生”。宣宗朱瞻基很喜欢王振的文人气质,任命他为东宫局郎,服侍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朱祁镇。朱祁镇此时还是一个小孩子,博学的王振因而成为朱祁镇的启蒙老师。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王振开始对朱祁镇具有了很强的个人影响力和支配力。这种影响力和支配力,后来在朱祁镇当上皇帝后,开始显露在对明朝国政的影响上。 王振是宦官中少见的文人型太监。而且史书记载王振“狡黠得帝欢”。朱祁镇从王振听说了不少闻所未闻的事,因此非常尊敬王振,甚至有些害怕,尊称他为“先生”。这亲切的称呼直到朱祁镇后来当上了皇帝也没有更改过。而王振与朱祁镇的关系,还不仅仅是师生那么简单。朱祁镇越来越离不开王振,这不仅仅是因为王振手段如何的高明。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莫名其妙的所谓的缘分。从后来朱祁镇对王振无以伦比的恩宠来看,更多的应该用投缘来解释。 [从这些史实上我们可以知道,王振是一个地道的儒士,那也就意味着他同样有着那个时期儒生的抱负和迂腐。然而他成了一个宫廷的小内侍。在这种尴尬的境地和身份的压迫下,权利的争取成了他对自己人生的另一种执念。 一定的文化基础成了他掌权的第一个条件。 而第二个条件就是王振这个人的狠戾。这从他自行阉割入宫就可以知道。试问哪个正常人可以对自己下得了手,而且是亲手毁了自己的尊严呢?然而他却做到了,也就是说他虽然深谙孔孟之道却抛却了礼义廉耻,倘若他一朝得势,结果可想而知。宣德年间,他肆机等到不识字的太监刘宁离京公干之际,把原本属于刘宁的司礼监职务。从此王振凭借着自己的“狡黠”和“头脑”登上了司礼监的头号太监。(与狠戾无关)} 第三个条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王真是个谨慎小心,而且颇有政治手腕的人。当然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聪明。当时,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登上皇位的时候,此时深受小皇帝依赖的王振不但没有恃宠而骄,大发威风。相反的他反而变得更加谨慎,更加知进退了。首先就表现在对小皇帝孜孜不倦的教育上。一次小皇帝与一个小太监一起玩球,见到王振来了,马上就停下不玩了。可是第二天仍逃不过这位“王先生”的谆谆教诲。还有就是王振每次去内阁传旨时,都假模假样的装做不敢进去,三杨就会请他进去,让他坐,至此赢得了朝中的中坚大臣的好感和尊重。不可不为之精明啊。 王振在朱祁镇心目中地位愈来愈高。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朱瞻基病死,九岁的太子朱祁镇登基为明英宗。八个月后,英宗朱祁镇便任命王振入掌司礼监。这个职位是明朝宦官二十四衙门中最高的,司礼监设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及秉笔、随堂太监等名额。提督太监统仪礼刑名,兼督东厂。掌印太监统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太监为辅,并统领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等事。凡有政事,先由内阁大学士票拟办法,上达皇帝,要由太监批朱,又称“批红”。这种制度给宦官弄权造成了极方便的条件。 至此,王振不仅得到了钱财和名誉,而且无限的权势和地位都近在眼前。蛰伏多年的雄心壮志开始蠢蠢欲动了。 (二)王振掌权的客观原因分析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个封建朝代,君主专制主义制度达到了顶峰,在封建社会进入末期的时候,然而,这种专制体制就却为宦官专政创造了莫大的条件。在本朝宦官干政的时间之长,于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先后出现了如王振、刘谨、魏忠贤这样的祸乱朝纲的大宦官,使得明王朝逐步走向了衰弱。这里我将对宦官专政的客观原因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一些分析。 (1)当朝的皇帝因素 历代的王朝,都有这样的一个定律:随着国家的稳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财富的增多,大多数帝王不会像开国皇帝那样励精图治,勤于政治,而是夜以继日的声色犬马,置国家事务于不顾,逐渐的远离政治,把权力下放给他们所信任的人。从而导致大权旁落,出现了宦官专权,外戚掌权,党派之争的现象。 明朝于东汉和唐朝后,再度出现了宦官干政的现象,而且呈愈演愈烈的趋势,甚至出现了后来的以“九千岁”自诩的大宦官魏忠贤。这也成了明朝与其他朝代的最大不同之处。那么,我们就从明代皇帝的角度来看看,王振是如何逐步的掌权的。 首先,要归功于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是最鄙视宦官的。加之,朱元璋本人又生性多疑,权力欲极强。他先后诛杀有功之臣,之后又于洪武十二年杀了丞相胡惟庸,借此机会撤消中书省,把权力高度集中在自己的手里。朝政无论大小,事必躬亲。对功臣尚且如此,更不会重用那些在历史上臭名昭著而又地位卑微的宦官。 更为关键的是,朱元璋本人深谙历代宦官之祸所带来的危害。朱元璋对侍臣说:“此曹止可供洒扫,给使令非别有委任,毋令过多。”(5)又说:“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法则检束,有功则骄恣。”(6)朱元璋又规定宦官不可以读书认字,不让宦官具有擅权干政的能力。把宦官干预政治的可能性降为最低。“初,太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7)史载洪武十年(1377年)一位侍奉他多年的忠心耿耿的老太监,无意说了一句略微涉及政事的话。就立刻被朱元璋将其罢归乡里。“有老阉供事久,一日纵容语及政事,帝大怒,即日斥还乡。”(8) 从这些历史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为了在大明朝断绝宦官专权的可能简直是煞费苦心。为了提醒后代的子孙,更为了警告宦官集团不要干预政治。“洪武十七年铸铁牌。文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置宫门中。又敕诸司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9)由此可见,在明代初年,宦官的权力几乎是跌入了历史的低谷,没有给宦官任何可以干预政事的机会和可能。但是事实并不是完全按照朱元璋的个人意愿发展的。反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他自己费尽心血,不遗余力推行的极端君主专制,为日后宦官干预政治埋下了种子。使明代成为宦官之祸最为惨重的一个朝代。(10) 朱元璋为了守住得来不易的江山,铲除了妨碍他专权的最大障碍,成为空前的专制独裁者。并且将此制度化,让其后代子孙延续继承,朱元璋立下祖训“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11)这些措施虽然达到了集权的目的,但是,以太祖一人的精力是根本我发处理不完这些文件。以前,即便有中书省左右丞相协助处理政务,朱元璋也累得疲乏不堪,如今,废除中书,罢了丞相,他不得不每天不停的处理公务,有时一天甚至处理三四百件。这样造成的连锁反应也是极其严重的。一直对宦官干预政事深恶痛绝的太祖皇帝在不知不觉中将宦官当作了助手,继之使之参与政治活动。 其次,要归功于明成祖朱棣 接着明王朝就上演了一幕幕的宦官头目为祸的历史讽刺剧。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中,这道铁的纪律起了一个微妙的变化,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开始把宦官视为心腹,当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朱棣声称:“朕一遵太祖训,无御宝文书,即一军一民,中官不得擅调发。”(12)换言之,只要在皇帝控制的范围内,宦官自可做主。于是明代宦官悄悄登上了问鼎权力峰巅的第一步。“ 朱棣之所以任用宦官,委以大权,是因为在夺取皇位的“靖难之役”中,他靠勾结受建文帝压迫的宦官而掌握了建文帝的动向;在围攻南京时,又与宫内的宦官里应外合取得了胜利,登上了皇帝宝座。因此,朱棣上台后,害怕会有失意的宦官像出卖建文帝一样出卖自己,所以不惜背叛祖训,拉拢宦官。而朱棣自己的宦官,如狗儿等,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得非常勇猛,率军与南兵对冲,为朱棣在战场上立了功。 于是,明代的宦官悄悄地迈开了问鼎权力巅峰的第一步。朱棣先后派李兴使暹罗(今泰国),郑和下西洋,侯显使西域,王安等督军营,马靖巡视甘肃。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增设东厂,委任宦官主持,专门侦察刺探臣子民众情形。这样,宦官可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以及刺探臣民隐情,大权在握,为后来的专权提供了条件。 最后,就是王振最应该感谢的大恩人英宗皇帝。 英宗登基极早,对于幼时时刻陪伴着他的王振,很是信任。重用王振,不断委以重任。当时上有太皇太后,下有三杨,号称治平,后来太皇太后及杨荣、杨士奇相继去世。王振开始为所欲为,竟然把太祖铁牌摘了下来。从现存的画像看,英宗白净且目光柔和。当时的他还是个一脸天真的少年。他的一生似乎都心软、耳根子软。这对皇帝来说即是好也是坏,关键看是谁在他的耳边说话。不幸的是,在他耳边说话的恰恰是王振这个有野心的大宦官。而英宗又不负王振的期望,很是尊敬他的“王先生”。直到瓦剌来攻,王振怂恿英宗亲征,终导致“土木之变”的发生。 《明史》中记载:英宗复辟,顾念振不置。用太监刘恒言,赐振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赐祠曰精忠。而振门下曹吉祥复以夺门功,有宠颛政.也就是说,在英宗复辟后,仍对王振怀念不已。给王振赐祭, 将他招魂下葬, 供在智化寺祭祀, 赐祠堂名“精忠”。而王振的门下曹吉祥又因夺门之功, 受到宠爱, 得以专权。此行此举,不禁令人唏嘘,这英宗皇帝还真是大智若愚啊。江山被王振闹腾丢了,还得给人立牌位上香呢! (2)明朝制度因素。 一、君主专政是宦官干政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皇权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制度。 明朝建立以后,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明王朝的永远巩固,先后诛杀功臣,后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又杀了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中书省,将六部直接归与自己控制,这样国家的行政权力、军事权力和司法权力都集中于皇帝手中。前面也已提到朱元璋对宦官干政深恶痛绝。但是非常奇怪的是朱元璋这样严格的控制宦官干政,后来宦官干政却非常的严重,其最根本原因是这种绝对的专制主义权力为宦官干政埋下了祸根。 宦官之所以成为明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是出于皇权的需要,是君主独裁专断的必然结果。具体呈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君主独断专行,不生其劳,故分事权于宦官。其二,当皇权受到威胁时,君主对权臣深怀疑虑,就利用宦官夺其权制其威,达到上下相维的政治格局。其三,皇帝疏于政事,而把大权交付给宦官。 所以说,宦官专权是高度的郡主专制制度所带来的最大弊端。 二、完备成熟的宦官制度本身——宦官专权的症结所在。 完备的宦官体制潜藏的恶性痼疾,一旦碰到极度的专制皇权,便会迅速的滋生蔓延。明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皇权极度化的时代,为此宦官的干政亦到登峰造极之地步。(13)明代宦官机构庞杂,在京师就有二十四衙门和厂卫系统。明朝的宦官制度有一系列完备的管理制度,分别包括选用制度、管束制度、奖赏制度、病老丧葬制度等。这里我们不作详谈。 明初,内廷宦官机构开始设立。明太祖统治期间,宦官机构及有关职官设置变动频繁,宦官数量不断增加,相关机构逐步膨胀。到洪武年间,明代宦官机构及职官设置已基本形成定制。明代的宦官机构,以“二十四衙门”为基本主体。二十四衙门包括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宦官除在内廷任职之外,还能出任各种外差使职。按照原来的规定,这二十四衙门主要只是在皇帝周围服役、为其生活服务的部门。但事实上,明代的宦官已经发展成为极其重要的政治势力,不但掌管了宫廷内有关饮食起居的一般事务,还控制了全国的军政要务。   司礼监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的首席,也是整个宦官系统中权势地位最高者,司礼监“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明代第一个擅政的宦官王振、就是司礼监太监。 司礼监设立于明太祖时期,最初在二十四衙门中地位并不高。按照明代体制,内阁大臣只有“票拟”权力,就是内阁大学士代皇帝拟出对大臣章表的批复意见,然后皇帝参照内阁大学士的意见,用朱笔批出最终决定,叫“批红”。宣德年间,司礼监首领太监获得了“批红”权力,事实上成为了皇权的代言人,他们通过“批红”大权,可以暗中扩展势力,对抗内阁,进而对抗整个官僚阶层。 由于司礼监拥有代皇帝批红和传旨谕旨的权力,因而它的内部机构也逐渐完备起来。司礼监的最高长官是掌印太监,只有一人。下设秉笔太监几人,专管批红。秉笔太监中有一名负责管理东厂,称“提督太监”,位居其他秉笔太监之上,称为次辅。司礼监下设文书房,由掌房十员组成,协助掌印、秉笔太监处理通政司所进章奏、内阁票拟、皇帝的圣旨等,地位也十分重要。 可见,明代宦官的组织机构和职权都达到了最高点,职权已经渗透到了明朝社会的各个方面,二十四衙门已经大大超过以往各朝代的规模 。成熟完备的宦官制度为王振专权提够了组织和实施的条件。 明朝的科举制度——禁锢了官员的思想,导致官员的整体素质下为宦官王振专权提供了可趁之机。 明代科举考试考经义只考“本经”。永乐以后,以《四书五经大全》为标准答案,即专以程朱传注为主。答题格式采用八股文,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顺序进行,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部分又规定各有两组排比对偶的文字,故称八股。 八股文强求考生用八组排比对偶文字答题,文风倒退。明朝以科举考试取士,科举重在经义,经义以八股文为考试格式,从而导致人人学习八股文,这被称为“时文”,败坏文风。有人专门卖八股文为生,称为十八房之刻,考生只需背会几篇时文,就可考取功名。本来需要刻苦学习很多年,有人临阵磨枪,背背时文就考上了。考上的人,对本经原史,了解甚少。 明代科举考试,专以程朱传注为标准答案,禁锢了士人的思想。选拔了很多迂腐的书呆子。即使他们当上了朝廷的大官,但是在处理国家政务上常常会力不从心。他们在读书、为人、处事方面的死板、教条化,使得他们不能灵活应对各种复杂、变化莫测的局面。故而,在与宦官斗争时,没有那些不受八股文约束而只是学习实用知识的宦官奸诈、灵活。 明代设置的内书堂成为知识宦官学习的出产地。宦官知识化是宦官全面参政的基础和前提,使明代中央决策系统能够实现“以内制外”,即以内监平衡内阁权力。明代宦官知识化的途径:一是设置内书堂对小内使进行系统的教育;二是儒士被强行阉割或自宫,入宫当太监。这样明代宦官实现了知识化,为与内阁相抗衡,既而专权提供知识基础、智力支持。内书堂还有三门重要的课程,别具特色,一是“内令”,包括太祖、太宗以来明朝历代皇帝对宦官的戒谕。二是《忠鉴录》,收集了历朝历代奉公守法宦官的事迹,做为明代宦官效 法的楷模。三是判仿,是指对具体事务的处理意见,以便日后协助皇帝判达外廷奏章,批红内阁所拟的阁票。内书堂开设的这些课程,目的是培养小内使的传统道德观念和实际参政能力。(14) 宦官王振就是儒生出身,永乐时选教官入内教习事。后为皇太子讲读。凭着自己的狡黠机敏,颇得年幼的太子的信赖。逐渐的当上了司礼监太监,开始接近权力中心。再加之,那些以八股文为标准的科举制所培养出的大量无能呆板的官员,更使得思想活络又善于迎合帝心的王振从中渔利,掌握大权。总之,王振专权离不开内阁和朝臣的腐败无能。 王振掌权对明朝历史的影响 宦官本是朝廷内廷的侍从,是不得干政的,“止可使之供洒扫,给使令而已”(15)然而到了英宗一朝,王振开始掌权。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个专权的宦官。宦官专权干政是明朝政治的重要特征,王振在宦官干涉朝政的历史舞台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干政的范围包括政治、军事,还有经济领域。(16) 王振作为明王朝的专权的第一人,手握大权。掌握着政治、经济、司法、军事等权力,所造成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明朝的当时社会状况与其有密切联系,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就从三个主要的方面,对明代宦官王振掌权的影响做一些简要分析。 首先,在政治上擅权专政,排除异己,结党营私,加深了明朝政治的黑暗。宦官专权,必然在朝廷内部造成争权夺利的斗争。斗争结果,使政局更加混乱,政治更加黑暗。“谗馅媚主.按邪邀宠,放毒人物,妒害忠良”。开始时,张太后在世时,王振有所忌惮,然张太后去世,朝中新任的阁臣懦弱。使得王振放开手脚的祸乱朝纲。利用职权,放肆的结党营私,视朝堂为儿戏。让自己的侄子王山当锦衣卫指挥同知。正统七年十二月,太监王振矫旨以徐日希为兵部尚书。 除此之外,他还经常的残害忠良,打击异己。他先后残忍地杀害了上疏言事的正直大臣刘球。此外大理少卿薛瑄,祭酒救李时勉因为不愿与王振来往而任意得陷害他们差点致死。甚至嚣张狂妄的屈打驸马。使得腐朽的封建统治更加黑暗。 其次,就是在经济上。大多数得势的宦官小人无一例外的是:大量的受贿,贪污王法。王振也不例外。且他所聚敛的财富数量惊人。王王振败亡后,其家被籍,“得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余株,他珍玩无数”(《明史·王振传》)。大量的财富来源于各个想要依附王振这棵大树的官员们,而他们的无外乎是搜刮民脂民膏而来。为此,王振掌权对底层百姓的生活有着很坏的影响的。 最后,就是由王振导演并领衔主演的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由于在这次战争中王振的一意孤行,不顾诸位将领的正确劝导,导致明王朝的惨败。土木堡一变,英宗被俘,明朝50万军队差不多全部被歼,从征的100多名文臣武将几乎全部战死沙场。也为明王朝之后的帝位的反复更迭拉开序幕。 小结 学校三防设施建设情况幼儿园教研工作小结高血压知识讲座小结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幼儿园师德小结 : 综观明朝宦官王振掌权的全过程,以及他所处的社会背景。不难看出王振掌权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明朝的的独树一帜的制度,必然有着与之相附而生的社会现象——宦官专权。 注 释: {1}张廷玉•《明史·宦官传》,《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2}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112,1940年。 {3}方志远•《论明代宦官的知识化问题》,《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 {4}吴仕伟•《略论明代宫廷的宦官教育》,《昆明学院学报》,2009年。 {5}张廷玉•《明史》卷七四《职官三》[M]。 {6}张廷玉•《明史》卷七四《职官三》[M]。 {7}张廷玉•《明史》卷三零四《宦官一》[M]。 {8}张廷玉•《明史》卷三零四《宦官一》[M].) {9}龙文彬•《明会要》卷三九[M]。 {10}王伟•《明代宦官专权成因考略 》 第27卷第2期,2006年2月。 {11}张廷玉•《明史》卷七二《职官一》[M]。 {12}张廷玉•《明史》卷七四《职官三》[M] 。. {13}文蓝•《明代宦官制度简述(一)》,《宦官的历史》,中国文史出版社。. {14}李龙• 《论明代宦官专权的文化程度因素》,《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第12卷 。 {15}谷应泰•《明史纪事木末》,中华书局.1977年。 {16}曾碧武•《简议明代宦官干政的表现及其影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东·广州,2009年1月上旬刊。
本文档为【论文二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5178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2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8-09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