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言符号_任意性_与_象似性_辨证

语言符号_任意性_与_象似性_辨证

举报
开通vip

语言符号_任意性_与_象似性_辨证 2008 年第 5 期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15  2008 总第 235 期 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o1235   [收稿日期 ] 2008 - 04 - 19   [作者简介 ] 于飞 (1971 - ) ,男 ,吉林长春人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博士研究生 ;张绍杰 (1955 - ) ,男 ,吉林磐石人 ,东北师 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博士生...

语言符号_任意性_与_象似性_辨证
2008 年第 5 期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15  2008 总第 235 期 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o1235   [收稿日期 ] 2008 - 04 - 19   [作者简介 ] 于飞 (1971 - ) ,男 ,吉林长春人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博士研究生 ;张绍杰 (1955 - ) ,男 ,吉林磐石人 ,东北师 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文学博士。 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辨证 于 飞 ,张绍杰 (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摘  要 ]“任意性”作为语言符号的本质特征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引发了诸多研究者的质疑 ,有学者主 张用“象似性”取代“任意性”。“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概念 ,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索绪尔结构语言 学中对“任意性”原则的反动。“象似性”对理解人类认知本质有重要推动作用 ,与之相关的隐喻研究经历了从 修辞手段到人类认知工具的发展。认知科学的发展催化了象似性与隐喻研究的融合 ,尤其是在分析书面语篇 中两者可以体现出极其强大的解释力和创造力。混合模型将隐喻与象似性结合起来 ,提供了分析语篇的一种 新范式。尽管这种认知语篇分析法揭示了书面语篇的高度象似性 ,可是它依然不能推翻索绪尔有关语言符号 任意性特征的论断。“象似性”不能取代“任意性”,从事认知科学研究的学者存在对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的误 读和片面解读。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有相对任意性和绝对任意性之分 ,两极之间存在一个连续体 ,二者并非二 分对立。“象似性”早已包含在索绪尔的“相对任意性”之中 ,它不可能作为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的对立面而存 在。   [关键词 ] 隐喻 ;象似性 ;索绪尔 ;任意性   [中图分类号 ] H0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6201(2008) 05 - 0133 - 06 一、“象似性”溯源 在认知语言学中 ,“象似性”被作为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任意性”原则的反动来看待。国内外研究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 ,“象似性”研究起源于皮尔斯。他断言 :“在每个语言的句法里 ,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 ,都具有合乎 逻辑的象似性”[1 ] 。皮尔斯提出了符号三分法 ,表明了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三种联系方式[2 ] 。他率先对 非语言符号进行了系统描述。符号学家观察到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象似关系之后 ,这种思想便开 始向语言学领域渗透 ,只不过由于当时“任意性”在语言学界占统治地位 ,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理据性”、 “相似性”、“可论证性”没有受到应有重视。 语言符号“象似性”问题从 20 世纪 60 年代才受到众多语言学家的关注 ,雅各布森、格林伯格、库珀 和罗斯、鲍林杰、切夫、迪克森、海曼、斯洛宾、雷科夫、兰格克、吉汶、韦日比茨卡、泰勒、西蒙、恩格勒、德 莱塞等先后对此进行了研究[3 ]409。国内外语界对此问题先以介绍为主 ,近来步入实际探讨和分析之 路 ,许国璋、沈家煊、林书武、胡壮麟、严辰松、杜文礼、王寅、文旭等都对“象似性”问题进行过介绍或探 讨。有的学者还运用“象似性”理论进行对比研究 ,并将“象似性”研究与文体学结合起来 ,将“象似性”看 做一种重要的辞格 ,为语言研究增添了一项重要课题[4 ]333。 关于“象似性”的定义 ,目前尚无统一认识。王寅将“象似性”定义为“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 ·331· 指之间映照相似的现象”[4 ]404。由此可见“象似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单位 (音、形) 本身 ,而且还表现在语 言单位的相互关系 (结构)中。王铭玉[3 ]405将“象似性”定义为 :“映照在语言符号系统单位和关系之间 以及语言运用过程中的、被人感知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自然相似性特征。”他认为国内学者是结合国外 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在个人理解基础上来给“象似性”下定义的 ,反映的是“象似性”概念的不同方面 ,需要 做出三点补充 : (1)应将“象似性”理解为“特征”; (2) 语言的“象似性”,不仅体现在静态的语言系统的单 位和关系中 ,而且还体现在其具体的动态 (使用)过程中 ; (3) 与基于英美分析哲学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不 同 ,整个认知语言学基础是体验哲学 ,认为认知具有体验性 ,是受身体和经验约束的 ,因此 ,在“象似性” 的定义中 ,将它的“体验性”和“感知性”加以强调是很必要的。 “象似性”研究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自然的联系 ,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热门研究 课题。它指象似符与其所指之间的可论证的相似关系 ,它与“可解释性”、“理据性”同指。象似性“不但 成为语言学和认知论的中心概念 ,而且成为交际科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中心概念”[5 ] 。“象似性”对我 们进一步了解语言的本质 ,揭示概念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 ,同时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内引发 了对隐喻的功能解析。 二、隐喻的功能解析 隐喻研究走出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研究传统 ,发展到现当代的功能性解析 ,语用学、功能语言学及 认知语言学都从不同功能视角加深了我们对语言当中这一常规现象的不同寻常的认识。隐喻理解过程 是修辞表达与修辞接受双向的修辞互动过程 ,隐喻理解首先是对隐喻的辨认 ,然后是对隐喻意义进行推 断。隐喻的辨认有时依靠一些比较明确的信号 ,有时则依靠话语中语义与语境的冲突及其性质。在理 解隐喻的过程中 ,隐喻的表达者和接受者的有效互动可以实现隐喻修辞意义的最佳审美体验。隐喻存 在于修辞学、文学作品及日常生活中 ,它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而且是语用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隐喻用简单、具体的描述来说明抽象、复杂的概念及情感 ,它是人类进行思维、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在 人类认知、理解和推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语用学家 Grice 通过对人们的日常会话分析 ,提出了合作原则及与其相对应的四条准则来分析人 们的言语交际 ,第一次将人们的交际纳入推理模式 ,打破了以往的代码模式传统[6 ]44 。合作原则的意义 不在于人们怎样去遵守它 ,而在于人们在违反准则的情况下 ,怎样根据准则按字面意义推断出说话人真 正的交际隐含意思。而隐喻正属于违反质的准则“—说假话”,因此听话人会根据语境理解说话人的隐 含。如 :小王上班迟到 ,同事问为什么来晚 ,小王答 :“骑牛来的”。这时这位同事根据市内交通状况 ,即 可判断小王坐的公共汽车由于高峰期 ,速度自然很慢。小王间接回答了同事的问题 ,同时也内含对公交 状况的不满。把公交车隐喻为“牛”,形象逼真。这一隐喻恰当合理 ,是人们共知、合作产生的理解。故 此 ,合作原则可以作为识别和理解隐喻的一个标准。 另一位语用学家 Searle 也对隐喻作过详细论述 ,他的理论重点在于解释隐喻是如何工作又是如何 被理解的[7 ]36。他认为隐喻同间接言语行为一样 ,要区分字面意义与话语意义。隐喻属于话语意义 ,其 基本结构为 :说话人说出“S is P”的句子 ,其隐喻意义为“S is R”。Searle 认为隐喻的理解是要对 S ,P ,R 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确定说话者和听话者何以通过“S is P”达到交流信息 —“S is R”。他从听话 人的角度出发 ,将理解隐喻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 ,判断话语有没有必要从隐喻的角度来理解 ;其次 确信必要性之后 ,利用一套原则或策略解析 R 的可能值 ;最后限定 R 值的范围 ,确定说话人想要表达的 R 值。如 Sam is a pig. 听话人会立刻判断这句话需要从隐喻角度理解 ,并且联想到猪的明显的与众不 同的特征 :贪吃、贪睡、肮脏、愚蠢等特征。如果当时情景为 :Sam 对这一简单问题未能正确理解 ,这句隐 喻当为 :Sam is stupid. 也就是说如果情景不同 ,听者要对话语做出不同的理解。另外 ,同样的 P ,由于不 同的 S ,在求解说话人想要表达的 R 值时 ,听话人也要根据对 S 和 P 的知识作出正确判断。如 :“Sam’s car is a pig. ”无论如何也不能与“Sam is a pig. ”. 同解 ,只能做出类似“Sam’s car is clumsy or Sam’s car has a pig’s shape. ”这样的释义。 对话语交际的推导模式的认知解释起源于 Sperber & Wilson 提出的《关联 :交际与认知》[8 ]306。关 ·431· 联理论区分明示意义和隐含意义。隐喻当属隐含意义 ,由语境信息构建、推理产生。说话人使用隐喻为 寻取最佳关联 ,Sperber 和 Wilson 提出的关联理论阐释了隐喻现象 ,探讨了隐喻的性质、工作机制、识别 与理解 ,提出隐喻的产生、使用和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在适当的语境下 ,寻求最佳关联从而获得最佳语 境效果的一个过程。 交际的目的不是让听话人复制说话人的思想 ,而是改变听者的认知环境 ,交际的过程是改善说话人 与听者的双方共有的认知环境的过程 ,交际的成败取决于共有认知环境的优劣 ;交际是明示 —推理的进 程 ,话语的理解就是要再现话语的关联性 ;关联有两层含义 ,即关联性和关联度 :一个假设当且仅当它在 语境中产生语境效应时 ,它在这个语境中才具有关联性 ;关联度的大小取决于语境效应和处理努力 ——— 同等条件下 ,语境效应越大 ,关联度越大 ,语境效应越小 ,关联度越小 ;同等条件下 ,处理努力越大 ,关联 度越小 ,处理努力越小 ,关联度越大 ;当语境效应与处理努力达到合理平衡时 ,话语具有最佳关联 ,人们 在交际时追求的是最佳关联而不是最大关联 ;最佳关联假设指出 ,说话人有意向听话人表明一组假设具 有足够关联 ,值得听话人处理 ,明示刺激是说话人能够用来传递该组假设的最佳关联刺激 ;关联的第一 原则表明 ,人类认知常与最大关联相吻合 ;关联的第二原则表明 ,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设想它本身具 有最佳关联 ;关联理论是在假定话语具备最佳关联的基础上进行的 ,听话人通过扩充语境的推理寻找符 合关联原则的话语释义[9 ]19。 关联理论认为说话人之所以使用隐喻是为了寻求最佳关联 ,这种解释符合人类追求最大认知效率 的心理和交际中“经济原则”的客观事实。说话人对听话人选择语境的限制越严 ,隐含越强 ;限制越松 , 隐含越弱 ;没有限制 ,就没有隐含[10 ]129。隐喻的理解就是在强隐含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弱隐含的过程。 弱隐含的获得依赖于听者对隐含前提的构建 ,前提不同 ,弱隐含迥异。不同的接受者对同一隐喻会有不 同的理解。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和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 ,广泛存在于日常话语中 ,但由于不同民族的生 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差异 ,隐喻的含义有时并不完全相同 ,这种差异性决定了隐喻理解的多样性。语 境因素对理解隐喻至关重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概念系统、认知结构和不同的经历 ,因而会 对同一隐喻做出不同解释。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对隐喻作出阐释 ,为隐喻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 角。隐喻普遍存在于言语交际之中 ,语言的发展实际上是非隐喻化的过程 ,语言符号本来的隐喻意义逐 步演变为它的象征意义[11 ] 。认知学家将它不再作为修辞手段 ,而是将其看成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 ,将 它作为人类认识自身、认识世界、将世界范畴化的必要工具[12 ] 。那么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概念“象似 性”与“隐喻”又有何关系呢 ? 三、隐喻与象似性的关联 作为认知手段的隐喻和象似性的关联是认知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对它们之间关系与相互作 用的研究起源于皮尔斯对象似符的范畴化。皮尔斯[13 ]将“象似”符按其复杂程度分成 3 个小类 :影像 (image) ,该符号与其对象单纯是属性上的相似 ,如照片 ;拟象 (diagram) ,此类符号的各个组成部分与对 象各个部分之间相似 ,如地图 ;隐喻 (metaphor) ,这类符号与对象之间存在一般的类似关系 ,是一种通过 此物与彼物的平行性来反映所指物特征的符号。例如句子“他是个乌龟。”就是个隐喻符号。隐喻符号 代表着最高、最抽象的相似性。隐喻研究经历了修辞学视野内的研究、语用解释及作为认知手段的发展 历程。“隐喻与象似性”曾在第 15 届语言学家国际会议上进行专题讨论。论文作者从皮尔斯符号理论 观点出发研究隐喻和象似性 ,研究词汇 (包括词素和语法的辅助成分) 的象似性 ,研究隐喻与类比、与普 遍语法的关系 ,极大推进了象似性研究。Hiraga 首次将“隐喻与象似性”的动态交互作用运用于语篇分 析 ,这为从认知角度解释语篇语义提供了一个范例[14 ] 。 Hiraga 通过对隐喻与象似性的功能解析 ,主要探讨了语篇何以有特定的口头、结构或视觉形式来表 达一定的意义 ,他将语篇分析纳入符号学视野 ,有助于从认知角度分析语篇和深化对语篇生成意义过程 的理解。作者详细分析了隐喻与象似性的交互作用 ,分析涉及英日两种语言的诗性语篇的语音象征性、 语音相似性、日常话语的词序、曲折变化形式、语义变化、书写系统和电子通讯 ,同时试图通过实例论证 来反驳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的本质特征的论断 :语言符号基本上是非象似性的或者说是任意的[14 ]3。 ·531· 关于隐喻与象似性互动关系的研究对理解书面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关系做出了一定贡献 ,尤其为研 究诗性语篇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Hiraga 将 Turner 与 Fauconnier[15 ]的“混合模型”与 Jacobson[16 ]的结构分析相结合来阐述英日两种 语言诗性文本中隐喻和象似性的复杂工作机制 ,在方法论上应该算作一大创新。此外 ,将隐喻与象似性 融合来分析书面语篇有三点贡献 :首先 ,通过对诗性语篇和语标型书写系统的分析 ,展示了隐喻和象似 性的联系 ,证明了隐喻和象似性是调节书面语言形式与意义关系的重要动因 ;其次 , Hiraga 首次将隐喻 和象似性结合起来分析诗性语篇 ,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范式 ;再者 ,参照象似性 ,重新评价了 书面语的地位 ,为将书面语纳入更广阔的研究视野提供了理据。Hiraga 的研究有助于有关诗性语言理 论的发展。通过对诗性文本中隐喻和象似性的认知运作机制的考查 ,为理解普通语言中的象似性和隐 喻现象提供了启示 ,加强了语言学理论中对人类认知过程本质的认识。但 Hiraga 并不能通过隐喻与象 似性在语篇当中的工作机制来有力反驳索绪尔有关语言本质特征的论述 ,反而存在对索绪尔“任意性” 语言观的误解。Hiraga 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特征的批判 ,代表了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者的普遍看法 , 以下我们将依据索绪尔普通语言学视野内有关理论 ,指出他们对“任意性”的误读和片面理解。 四、任意性视野内的语言象似性 尽管“象似”派学者可以通过隐喻 —象似性在书面语篇中的工作机制来从认知角度成功地解释语 篇的意义生成过程 ,其反驳索绪尔有关语言本质特征的论证过程却存在以下失误 : 第一 ,诗性文本作为独立体裁可以很好地体现出象似性特征 ,可它不具有代表性 ,它甚至不能代表 文学作品这一较大范畴 ,更不用说其他体裁的语篇。另外 ,语标型书面语的独特性也不能代表人类语言 的普遍性问题。 第二 ,Hiraga 存在着对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的片面理解。尽管她试图通过实例论证来反驳索绪尔 有关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论断 ,但在面临大量任意性现象时 ,却得出了一个折衷论断 :象似性和任意性两 极中间存在一个连续体。事实上索绪尔早已在教程中指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征存在绝对任意性和相 对任意性之分。“一切都是不能论证的语言是不存在的 ;一切都可以论证的语言 ,在定义上也是不能设 想的。在最少的组织性和最少的任意性这两个极端之间 ,我们可以找到一切可能的差异。”[17 ]184 [18 ]65索 绪尔指出限制着任意性的可论证性包含在要素之间相互的句段关系及要素与要素聚合成类的联想关系 里[17 ]181 - 184。绝对任意性更多的与语言的词汇相关联 ,而相对任意性则更多的与语法相关联。相对任 意性属于语法层面 ,语法应包括词法和句法 ,词法研究词的内部结构和构词。索绪尔的语言符号指的应 是语素 morpheme ,包括由自由语素形成的词。在语言的初始状态下应以单语素词为多 ,所以语言符号 的产生机制 ,从这一点上说是任意的[19 ]34。语言在发明之初应多以单音节自由词素为主 ,如英语中的 基本词汇就是这样[20 ]53。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应该承认语言基本上是任意性的这一事实。在索绪尔的 研究视野内 ,语素属于语言符号。符号以组合和聚合方式存在 ,并对任意性予以限制[21 ]148。 不同的语言或同一语言的不同层面其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的比例都是不同的 ,索绪尔从来未 否认过句法层和语篇层上的理据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只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而说的[3 ]34。 第三 ,认知学者看待任意性问题的视角不同于索绪尔。符号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媒介表达语义[22 ] ,口语和书面语应分别属于听觉和视觉范畴。Hiraga 是从书面语这一视觉媒介审视语 言的 ,而索绪尔是在听觉层面上来界定语言符号的。索绪尔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将语言研究重点 转向了口语[23 ]12。索绪尔所谈及的语言符号是指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体[17 ]101。语言符号属于听觉 范畴 ,是心理表征现象。他关于语言二重性特征指的是声音和意义 ,也就是说任意性指的是人类语言音 义的结合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而非视觉形象与其象征意义间的关系[24 ] 。语言符号中确实存在拟声词和 声音象征的现象 ,在这样的构词中理据性大于任意性 ,可这样的构词是少数的 ,并不影响任意性论断。 “象似”派学者试图通过汉语语标型书面语层面上的理据性来反驳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 论断。他们存在错误认识 ,文字不等于语言 ,语言在几百万年前早已有之 ,可是人类关于文字记录的历 史还不过一万年。他们的论证前提基础存在问题。我国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 80 %是象形字 ,其余依 ·631· 次是指示、会意和形声字[25 ]85。也就是说我们的老祖宗在造字时 ,不是任意的 ,而是寻求理据 ,这应是 更大研究领域符号学应谈及的一种现象而非语言符号学的问题。如果我们抛开书写记录形式 ,而从索 绪尔的视角出发看汉语的语音表征与概念之间关系 ,恐怕我们要支持索绪尔的观点。从共时角度来看 , 语素 (由音素组成)与概念间关系是任意的。 Hiraga 生存在表意文字社团中 ,她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 ,从书写系统的角度看待语言而不能从语言 发明的初始状态下考查语音和意义之间关系 ,这一点偏离了索绪尔的理论前提。索绪尔的论断如果站 不住脚 ,那么我们能用它的反动论断 :“语言符号是象似的或有理据的”吗 ?[25 ]显然不妥 ,在绝大多数语 言符号无理据这一事实面前 ,在考虑语言符号的初始形态和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语音形式的情况下 , 我们只能同意索绪尔的观点。索绪尔的任意性观点必须通过综观其理论框架内来谈。现代语言学的特 点之一是理论构建 ,看某一理论是否可接受 ,要看其是否具有连贯性 ,是否可以自圆其说。书面语产生 以后 ,语言的形式表征为听觉和视觉两种媒介。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 ,语言是发音、拼写/ 书写形式和意 义的结合体 ,可是字母文字的书写系统与语义之间依然存在任意性因素 ,即使是语标型书写系统的汉字 对今天的学习者来说也不再有往昔繁体时期的典型理据 ,对本族学习者来讲也要付出努力才能学得 ,而 不能习得。有学者曾提出改变我们的书写系统为字母系统以更好的标记词语的发音 ,我国曾为没有书 写系统的少数民族语言创造文字采用的就是拉丁字母标记语音。从索绪尔研究视角看 ,语素是由音素 构成 ,有了文字之后外显于拼写或书写形式 ,文字产生后应归属于视觉范畴 ,语篇布局应属于更广的符 号范畴。文字表达本身仍属于符号 ,尽管汉字表意仍存在相对任意性 ,可它不能代表语言初始状态下的 汉语本身的任意性 ,因为文字不等同于语言。 第四 ,由于语言受经济原则和抽象的句法规约等因素的制约 ,这就使语言符号任意性问题在语标型 书写系统中也得以有力体现。汉字形体象似性主要表现在象形、指示、会意三种造字现象中 ,可现代简 化汉字却使汉字与语义之间关系呈现出更大的任意性。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 自此口语与书面语共存。语言符号的能指包括了语音形象和视觉书写形象 ,尽管像汉语一类的表意文 字与语义之间关系不是任意的 ,但汉字的语音与意义之间仍是不可论证的。儿童能习得语言 ,可是文字 却不能习得 ,只能通过努力学到。文盲不会读写可他们能听说。语言应指音义结合体 ,而作为副产品的 记录语言的文字 ,一旦形成 ,便会促使书面语的产生 ,书面语便会对语言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五 ,语言具有社会规约性这是不争的社会事实 ,可是这一规约性 ,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 ? 人类语 言的起源与发展 ,是语言学中一个艰难又充满魅力的课题。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提出了语言起源的一些假说 ,但对于语言发展的史前面貌 ,则无从推测。我们 不是古人 ,无法完全弄清语言的初始状态到底如何 ,只能靠推理接近真理。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那么 这一系统自然是由语言符号组成 ,符号间的组合与聚合关系将符号组织起来。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有相对任意性和绝对任意性之分 ,两极之间存在一个连续体 ,二者不是二分对 立 ,从不同视角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我们从最小的意义单位词素 (语言的构成要素) 出发来看 待语言 ,那么我们就会完全支持索绪尔的论断 ;如果我们从词法、句法或者语篇角度出发来看待语言 ,语 言就会体现出相对任意性。象似性早已包括在索绪尔的相对任意性之中 ,它不可能作为索绪尔语言哲 学思想的对立面而存在[21 ] [26 ] [27 ] 。 [参 考 文 献 ] [ 1 ] 沈家煊.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 ] .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1) :2. [ 2 ] Peirce ,C. S. Collected Papers[ C] .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 3 ] 王铭玉. 语言符号学[ M ]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 4 ] 王寅.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 M ]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 5 ] 文旭. 论语言符号的距离拟象性[J ] . 外语学刊 ,2000 (2) :71. [ 6 ] 于飞. 从语用视角看隐喻的理解[J ] .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2) . [ 7 ] 束定芳. 隐喻的语用学研究[J ] . 外语学刊 ,1996 (2) . [ 8 ] Sperber ,D. &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 . Oxford :Blackwell ,1986. [ 9 ] 李海辉. 隐喻的关联性解释[J ] . 外语教学 ,2000 (2) . ·731· [ 10 ] Blakemore ,D. Understanding Utterance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M ] . Oxford :Blackwell ,1992. [ 11 ]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 . London :Arnold ,1994. [ 12 ] Lakoff ,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13 ] Peirce ,C. S. (1931) .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 C] . Selection in R. E. Innis ed. Semiotics :An Introductory An2 thropology[ C] . Bloomingt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5. [ 14 ] Masako K. Hiraga. Metaphor and Iconicity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Analyzing Texts.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 15 ] Fauconnier , Gilles and Mark Turner.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16 ] Jacobson ,Roman.‘Poetry of Grammar and Grammar of Poetry’. In Verbal Art ,Verbal Sign ,Verbal Time ,eds. Krystyna Pomorska and Stephen Rudy ,37 - 46. Minneapolis ,Min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5. [ 17 ] 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 M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18 ] Saussure , F.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 M ] . by Charles Bally and Albert Sechehaye , in collaboration with Albert Riedlinger. Transl.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Wade Baskin. New York/ Toronto/ London :Mc Graw - Hill ,1966. [ 19 ] 陈德彰. 英汉翻译入门[ M ]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 20 ] 张维友. 英语词汇学教程[ M ] .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21 ] 张绍杰. 语言符号任意性研究[ M ]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 22 ] 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 .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1) :1 - 8. [ 23 ] 杨忠. 语言学概论[ M ]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 24 ] 李延福. 符号分类概观与人类语言特征———兼谈语言个体发生对语言学习的启示[J ] . 山东外语教学 ,1994 (3) . [ 25 ] 邢公畹. 语言学概论[ M ] .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03. [ 26 ] 张绍杰 ,王克非. 索绪尔两个教程的比较与诠释[J ] .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3) . [ 27 ] 张绍杰. 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 :相互排斥还是相互依存 ? [J ] .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7) :62 - 64. A View of Iconicity from Saussure’s Perspective of Arbitrariness YU Fei ,ZHAN G Shao - ji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Abstract :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bitrariness and iconi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aussure’s general lin2 guistics so as to eliminate some scholars’misunderstanding of Saussure’s idea about language. First ,it traces the origin of the study about iconicity ,reviews the research about it and elucidates its definition. Second ,it introduces the study about the relation2 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iconicity ,summarizes the general views of metaphor and iconicity and highlights its contributions and initiation. Finally ,it refutes Hiraga’s view about languag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re’s a continuum between absolute and relative arbitrariness ,that they are not binary ,and that iconicity has already been included within relative arbitrariness and it does not contradict arbitrariness according to Saussure’s view of language. Key words : metaphor ;iconicity ;Saussure ;arbitrariness [责任编辑 :张树武 ] ·831·
本文档为【语言符号_任意性_与_象似性_辨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1156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4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8-05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