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新儒家精神向力探论

当代新儒家精神向力探论

举报
开通vip

当代新儒家精神向力探论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版 �成都 � , � � � � � � � � � � � � 中国哲学史 当代新儒家精神向力探论 段 吉 福 � 、 , � 一 “为往圣继绝学 ” � �、 � � � 一 当代新儒家的自我体认 粗 虽说对当代新儒家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 , 我们还难以清晰地把握 � 但是 , 就其思维方 式而言 , 我们可以从其 “态度的同一性 ” 中揭出其内在的逻辑理路 � 现代化是世界范围内抵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 中国的现代化取向是必然的 、 毫无炭义的 � 不 过 , 现代化是中国自...

当代新儒家精神向力探论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版 �成都 � , � � � � � � � � � � � � 中国哲学史 当代新儒家精神向力探论 段 吉 福 � 、 , � 一 “为往圣继绝学 ” � �、 � � � 一 当代新儒家的自我体认 粗 虽说对当代新儒家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 , 我们还难以清晰地把握 � 但是 , 就其思维方 式而言 , 我们可以从其 “态度的同一性 ” 中揭出其内在的逻辑理路 � 现代化是世界范围内抵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 中国的现代化取向是必然的 、 毫无炭义的 � 不 过 , 现代化是中国自己的现代化 , 而不是亦步亦趋的 “西化 ” 。 、 正如 “欧洲现代化思想是希腊 思想的延续 , 希腊思想是 �欧洲 � 现代化思想基础” 一样 , 现代化必须要有其思想的保证 , 离 开了思想的滋养 , 现代化无从催生 � 中国的 ·“现代化的程序应从内在的思想着手 � 而不是从 外在开始。 ” 也就是说 , 我们必须承认 , 礴立洪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 ” , 以此作为中国现代化 的思想基硷‘� 厂 一 �一 ℃ 一 ‘ � 一一 然耐、 犹如文化本身就有许多迷雾疑云一样 , 一 中国文化是什么 � 如何把握中国文化的固 有特质 � 在当代新儒家看来 , “所谓 ‘中国文化 ’ 即是以儒家为传统所决定的一个文化方向 、 文化形态 。” 儒家传统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位性的地位 。 所以 , 确立 、 承认中国文化的现代价 值 , 亦即承认 、 确立儒家的现代意义 、 现代使命 , 相信儒家传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 “泉头 活水 ” � 、 � · � � 结论 ‘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然是濡学时复兴 , 、是维持儒家这个中国文化的主位性 , 重建 中国现代化的文化精神 � 舍此路径 , 中国即使现代化了 , 此中亦无中国文化 , 亦只不过是个 “殖民地 , 的身份 ‘ � � � � � 当然 , 当代新儒家的这种思维方式 、 逻辑理路 , 不是几个思想家 、 哲学家闭门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斋突发 的顿悟奇想。 在其观念的背后 , 隐含着深层的文化—思想背景 , 它支撑着当代新儒家的运思 , 决定着他们的精神向力和文化选择 , 条分缕析 , 约有下列诸端 � 第一 、 作为当代新儒家文化理论基础的文化决定论 。 此处所谓 “文化决定论 ” 是指这样 一种信念 � 文化的问题必须谋求文化的解决 , 有关文化问题的探讨 , 也将为关于社会变革的政 治理论提供形上根据 , 并在终极意义上决定着社会变革所能达到的水平和深度 � 当代新儒学是中国二十世纪伴随着历史的演进 、 更替而兴起 、 发展起来的文化思潮 。 在 其发端之初 , 一 当代新儒家所遭遇的现实境况是· � 近代以来 , 帝国主义入侵 , 西方文化的挑激 , 中华民族面临荐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机 , “生存还是毁灭” , 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揪心的焦虑 。 � 一 � � 当代新儒家看来 , 这场由帝国主义入侵而挑激的民族危机 , 其根本的实质乃 “是一个文化的 危机 ” , 即两种不同特质的文化相遭遇而发生的一场冲突 。 这场冲突是长期封闭自足的中国文 化在其参与世界现代化进程中 , 不可避免的 � 即如现在 , 中国社会虽然有了较大的变革 , 但 是 , “今日的中国间题 , 乃是世界问题 , 其最内在的本质是一个文化间题 。 ” 因而 , 摆脱民族 危机 , 复兴民族生机 , 超拔新生 , 走向现代化 , 其根本的解决 , “最要紧的是思想之改革—文化运动” · � 文化是 “人类客观梢神生命之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 , 是 “民族生活的样法” 。 它既是形上的意义象征 , 又 是民族存在的内在基础 , 是维系着民族生存的 “慧命” � 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传统中 , 文化是 其根本 , 是其核心 , 所有的其他因素都因文化而展开 � 惟其应该注意的是 , 从来没有一个统 一的 、 抽象的文化实体存在 � 各民族由于其所处的环境 、 空间 、 时间不同 , 而表现出不同的 生活样法 , 追求着不同的精神生命 , 故而形成了不同特质的文化价值取向 � 因而 , 每一个民 族都有它 自身独特的文化 。 “如果人们真的要寻求适用于一切具体的 、 个别的现代社会 �文 化 � , 势不能不通过高度的概括 , 其结果则只能流于一些空洞的形式 , 而失去了经验的内容 。 ” 按此循下 , 则民族危机的解决 , 现代化的努力 , 只能靠民族文化的复兴与重建来实现 , 绝 不能否弃自身的文化传统 � 在这种理论的导引下 , 当代新儒家自觉地扛起复兴 中国文化这面 大旗 , 弘扬儒学精神 , 诊释儒学的现代意义 , 乃属必然 � 第二 、 当代新儒家同感共认冬侈斯翠这一历史文化事实· 十九世纪中叶 , 西方文化向古 老的中国文化发起了挑战 , 作为对这场挑战的回应 , 首先是早期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物对传 统儒学繁文绷节的纲常礼仪相当严厉的批评 , 再转而是民国初年以 《新青年》为中心的反儒 批孔运动 , 他们视擂学为中华民族危机的罪魁祸首 , 是进步的障碍 , “似乎一讲现代化 , 就得 反传统文化 , 就得打倒孔家店 ” � 以至于发展到这样的境地—传统文化几成绝唱 ,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 , ‘儒家 ’ 一词代表的是一种旧学说或旧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 而 ‘现代化’ 一词所指的则是从旧 到新的一种改变 , 或对新环境的一种适应 ” 。 总之 , “儒门淡薄 , 收拾不住 。 ” 在人们的心 目中 , 儒学传统已是陈旧落后的表征 , 是不能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一种历史的产物 , 理应为人们所抛 弃 。 “近半个多世纪之内 � 中国的社会结构有了极大的变革 , 虽说还有一些老先生在奢谈孔孟 , 只怕完全引不起青年人的兴趣 。 现在的青年人感觉连大声疾呼地反抗— �如 ‘五 · 四 ’ 人物一样 �—早已被处死的儒家思想都是多余的了 � ” 非但中国人如此看待儒家 , 西方的一些汉学家也如是观 , 如列文森在其 《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的巨著里 , 就如此断言 � “仍然挺 立着的正统儒者 , 已经逐渐被淡忘了 。 始时 , 他们的思想是一股势力 , 是活生生的社会的产 物和思想支柱 � 结果 , 在产生它并需要它的社会开始瓦解之后 , 它成为一片阴影 , 只栖息在 一些人的心底 , 无所为地只在心底像古玩般地被珍爱着 。 ” 通过儒学在近代命运的沉重反省 , 当代新儒家认为 , 儒学传统的没落黑败 , 不仅仅只是 一个思想学派的不幸 , 而是标志着中国文化的衰落和不幸 , 更进一步言 , 它是中国人 自信心 的丧失 , 造成了 “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 ” , 出现了文化上的断裂 。 国人精神遭受到一次前所未 有的 “意义危机” �道德、 存在、 形上的迷失 � , 象九秋寒风中漂泊的蓬草 , 失去了道德的内 驱力 , 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 失去了意义的目标 , 现代化尚未开出 , 精神的支柱早 已倒覆 。 在 这样一种历史的观照之卞, 当代新儒家带着 “斯道沦丧 , 舍我其谁 � ” “为往圣继绝学 ” 的文 化使命 , 拯救国人的精神危机 , 重振濡学 , “本着’儒圣的智慧与道路 , 来消融这一切 , 以畅通 � � 门 � � � � � 户� � , 户 � � � , , � �� � � � 中国哲学史 中国的文化使命 。 ”从传统中寻求复兴民族 、 通向现代化道路的真理 , 为儒学争得应有的地位 � 他们相信 , 儒家传统 “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 一直有而且今天奶有自强不息的生命力” , 经得起 现代性乃至 “现代以后 ” 的挑战而不致失去它存在的依据 。 它可以在吾人的照护之下 , 结出 繁盛的 “花果” � 前提是我们首先应从本心上 “必须先能超越个人 自己之主观的生命心灵 , 而 有一肯定尊重客观的人类生命心灵之敬意 ” , 对儒学怀一种同情与敬意 , 犹如 “西方学人对待 柏拉图取敬之如神明的虔诚态度 ” 一样 , 肯定儒学乃系无数中国人以其生命心血所写成 , 而 为一客观的精神生命之表现 。 第三 、 诱发当代新儒家精神向力的第三个契机 , 是近代以来 “科学主义 ” 悠肆而造成的 精神的紧张 。 近代以来 , 西方文化的挑激 , 以儒学为中国思想和文化提供参考框架的功能相对减弱 , 各 种西方思想流派酒入中国 , ‘掀起了关于历史 、 语言 、 哲学和社会大论战等意识形态的冲突 。 中 国思想界对待现代西方文明的复杂成分的热情和渴望 , 正象过去把儒学的价值态度 体系和中 国人生括中的佛教 、 道教方面综合起来理解—而不细分其差别—一样 , 现代的人们为他们所信奉的西方现代文明都贴上了完全科学的标签 。 科学精神取代了儒学精神 , “自从中国讲 变法维新以来 , 没有一个 自命为新人物者敢公然毁谤 ‘科学 ’ 的 ” 。 人们相信 , 科学是人类理 智的最高成就 , 唯有科学可以把人类引到美善的人间天堂 。 在科学主义信奉者眼中 , 科学造 就了近代西方的政治革命 , 推动了社会的物质文明 , “即如言奥远的哲学 , 言感情的美学 , 甚 至瞬息万变的心理 , 琐碎纠纷的社会 , 都一一立在科学的舞台上 , 手携手的向前走着 。 ” 西方 科学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 并不在于它的移植应用 , 而在于它取得了无上尊荣的地位 。 无论懂 与不懂的人 , 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 , � 都不敢公然表示对它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最终 , 它成了 人们讨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力武器 � 当代新儒家在其发端之初 , 即对这种科学主义的泛滥不以为然 �, 这种心理的紧张与对立 早在 � � � � 年 “科玄论战” 中就显示了出来 。 以梁漱溟 、 张君励为代表的新儒家认为 , “科学 无论如何发达 , 而人生问题之解决 , 决非科学所能为力 , 惟赖诸人类之自身而 已 � ” 在他们的 观念中 , 文化是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所组成 , 科学能够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 、 利用 自然 , 以 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 , 然而对人的另一方面的渴求—精神—诸如解决人生存在的意义 、人生观 、 人的价值等问题 , 科学则无能为力的 � 他们决非要否定科学创造之成果 , 而是要为科 学划清界限 , 打破 “科学万能 ” 的迷梦 , 用以追求道德精神象征为特质的中国文化 , 去拯救 人类精神的迷失 � 他们坚持认为 , 在干枯的理智主义之下 , 窒息了生生不已的文化生命 � 在 科学主义阴影笼罩之下 , 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宜告失落 , 人类历史文化 , 化同于自然界的 化石 � 因而 , 以引进科学来取代传统儒学 , 拯救民族危机 、 , 摆脱文化困境的 “唯科学主义” , 只能导引中国人误入歧途 。 解决中国的文化矛盾 , 探索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道路 , “只有从中国 之思想或哲学入手 ” , 这样 “才能照明中国文化历史中之精神生命 ” , 蓬勃民族的生机 � 当代新儒家坚持认为 , 民族生命与民族文化是一体合流的 。 民族生命 , 要 由民族文化来撑 开 , 才有其健动不已的内在活力 。 若文化生命挺立不住 , 则民族生命必将若存若亡 � 因而 , 他们 自觉地站在儒学立场 , “为夭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 , 为往圣继绝学 , 为万世开太平 ” 。 �张载《西 铭》�, 以畅通民族文化生命的本源为大任 , 完成了在学理上 、精神追求上的自我确认 � �一 � � 二 、 “返本开新 ” � 当代新儒家的精神特征 基于上述的 自我确认 , 当代新儒家开始了看似孤 独而寂寞的心灵之旅 � 从梁漱汉的新孔字 到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对儒家传统的改造 � 从贺麟“心理合一 ”的新心学到牟宗二谋求分析 一与经 验相统一的新心学对儒学的纠缪拔误 �从蔡仁厚对濡学 传统现代意义的确认到杜维明儒学 自 我创造性转换的努力 , 所有这一切 , 标示着当代新濡家精神追求的鲜明待征 �一返本开新 。 “返本开新”在当代新儒家思想中 , 是一个具有纲领性的理论架构 。 对它全面而深入的阐 述 , 首推牟宗三为其《道德理想主义 办一书所写的“序” 。在这篇重要的文献中 , 牟宗三指出 , 儒家 传统的当代发展 , 必须做到 � “二 、道统之肯定 ’, � “二 、学统之开出 ’, � ‘·三 、政统之继续” , 即所谓的 “三统之说” 。 第一之 “道统 ”即民族生命之本源 , 它是生生不己 、一脉相传 、奔腾不息的川流 � 第 二 、第三之“学统 ” 、 “政统 ”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科学与民主 当代新儒家并不否定 、排斥科学与 民主 , 相反 , 如牟宗三所说 � “我们处在这个时代 , 若想 以 自己的生命 , 承当甲田文化发展的道 路 , 则对于西方文化不能不正视 , 对于科学问题不能不正视 , 对于政体问题不能不 一正视⋯ ⋯这 不是炫博 , 作学究 , 乃是文化生命的承当问题 。我正在迫 切之感中 , 步步把生命贯注到这些方面 上 , 期望畅通中国的文化生命的 。 ” ��� 生命的学问》�换句话说 , 所谓 “返本开新 ”即“由内圣开出 新外主 ” , 而其核心在于“返本 ” , 在于 “道统 ” 。 事实上 , 从 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 当代新儒家在 “道统 ”上所下的功夫 ,远远超过了他们对“学统之开出 ” 、 “政统之继续 ”所作的努力 。 因此限于 篇幅 , 笔者仅就 “道统 ”问题在本节作一个初步的探索 。 “统者贯穿承续义 , 故曰垂统 , 亦曰统绪 。 “所谓 “道统 ’, 即是指精神追求的终极 目标 , 或 作为一个群体共同担当的道之传统 。 各个民族有各 自的道统 � 西方的道统是基督教 � 印度的 道统是印度教和佛教 � 在中国 , 道统则主要表现为孔孟所开创的儒学 。 这个以儒学为表征的 中国道统 , 在历史上经历了先秦原儒 、 汉代新儒与及宋明理学的儿期发展 。 但就其纂本内容而 言 , 儒家精神是一种道德精神 厂是对内在道德伦理的一种迫求 。 孔子言 “仁 ” ‘ 言 ‘龟忠恕之 道 ” , 孟子言 “人禽之辨”—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 几希 。 庶民去之 , 君子有之 。 舜明于庶物 , 察于人伦。 ’由仁义行 , 非不 泣义也 。 ” � 《孟子 · 离娄下 �� —言 “性善 ” 。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 在亲民 , 在止子至善 ” � � 熨大学》� 总之 , 儒家文化的终极关心问题 , 是如何成德 , 如何成就人品的问题 。 中国文化即围绕着这一核心而展开 。 然而 , 对当代新儒家来说 、 他们对儒学传统精神内涵的特殊理解 , 并非仅仅停留欢� �上述 的认识上 。 正如他们倾向于从形上意义的层面来理解和把握我们民族近 代以来所遭遇困 文化 危机一样 , 他们确信 , 只有通过对形上意义的追求和探索 , 重建国人的终极关怀和价值信念 , 才能从根本上使我们民族摆脱近代以来所面临的危机和困境 。 他们的这种努力 , 一 方面是计 对这样一种流行观念 , 即认为历史上的儒家哲学只不过是 一堆道德规范 印 一套 产、伦纲常哭 �一 , 缺乏内心之精神生活上的依据 � 另 一 方面 , 则 “是由于在旧的社会体制已经瓦解 , 阵学在狱 俗的层面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怀疑和批刘的估况下 , 只有强调 �写家思想的超越意义 才浇挺 一、其 精神价值 。 ” 在这一点上 , 熊十力最 一早显示出了他深邃的眼光 。 与梁漱溟强调精神文化对物质 文化的优越 , 并着力提倡伦理梢 神不同 , 熊十力着重了精神价值中形而上的一面 。 他要为 � � � � � 目曰 � � � � � � 曰 � 目 � � � � 一如‘� � � � � � ”‘曰‘� 一一 、 公 � � 中国哲学史 “万化大原 、 人生本性 、 道德根底 ” 奠定更深厚的基础 , 以此抗衡物化功能意识的浅薄 、 浮夸 。 其后继者牟宗三 、 唐君毅则继续推进 , 为儒学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构筑本体论的根基 。 因而 , 表现在哲学研究上 , 他们对传统 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心性论格外重视 , 认为 “此心性之学 � 正为中国学术思想之核心 , 亦是中国思想中之所以汽天人合德之说之真正理由所在 ” � “乃通 于人之生活之内人之与外及人之与天之枢纽所在 � ” 他们把儒学心性论规定为 “道 德的形上 学 ” 、 “内在 自我超越的精神 ” 、 “中国人文精神的核心 ” , 并加以改造 , 发掘和弘扬传统儒学的 基本精神 , 恢复儒学的形上智慧 , 重建儒家的形而上学 。 对儒学心性论的重视 , 对形上意义的追求和探索 , 当代新儒家在人们面前展示出了一幅 如此壮丽的景观 � 梁漱溟 、 熊十力援佛入儒 , 融合陆王心学 、 唯识宗名相学和柏格森生命哲 学 , 建立了生命哲学和体用不二的心性本床论 � 冯友兰 、 贺麟 、 张君肋发扬宋明理学 、 贯通 中西哲学 , 建立新理学 、 新心学和心物平行的心性理论 � 唐群毅 、 牟宗三继承梁 �漱溟� 、 熊 �十力 � 援佛入儒的方法 , 又重新引进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康德的道德哲学 , 建立了良知价 值主体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形上学的心性学说 � 杜维明 、 成中英 、 余英时则利用现代西方哲学 新思落侄释中国传统哲学 、 谋求人文价值和本体诊释学的心性思想 � 全面展示 当代新儒家的 这种精神努力非本文所能胜任 , 但我们可以指出 , 当代新儒家的这种追求与传统的儒学心性 论相比较 , 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 第一 、 当代新儒家继承了程朱 “性即理 ” 和陆王 “心即理 ” 的本体论 , 认为中国传统儒 学是夭人合德的宇宙本体哲学 , 它把天地生生之德与人性内在地统一起来 , “宇宙秩序即道 德 秩序 , 道德秩序即是宇宙秩序 � ” “仁与天为一 , 心性与天为一 , 性体与道体为一气 真正达到 了 “体用一源 , 显微无间 ” 的境界 , 它既不同于西方传统的 自‘然本体论 , 也区别于西方现代 的人本主义哲学 , 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 形成了内外合用的政治思想 、 诚明能合的人生修养 , 知 行合体的社会实践哲学 。 但与此向时 , 他们对西方哲学并不一概拒斥 , 而是尽可能地吸取某 些西方哲学的本体论观点 , 来改造宋明理学的心性本体论 � 如牟宗三之对于康德 , 唐君毅之 对于黑格尔 , 成中英之于分析哲学等 。 第二 、 当代儒家强调本体论与方法论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 强调 “理性为体 , 理智为用 ” �梁漱溟� “直觉为体 , 理智为用 ” �牟宗三 � 。 超越了朱陆 “先立其大 ” 和 “格物致知 ” 的论 争 , 从认识论的高度来探讨直觉与理智的关系 , 力图找到一种既把握本体 , 又不忽视现象的 方法 。 在他们看来 , 理性直觉具有实践理性的意义 , 既能逆觉体证形而上的仁体 、 心性 、 性 体与天体 , 又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实践领域 。 而逻辑理智则只有纯粹理性意义 , 只能分析现象 而不能把握本体。 从体用论的意义上说 , 一切现象都不过是本体的显现和作用 , 因此 , 哲学 的任务是把握本体 , 然后才能正确认识现象 。 这就是直觉为体 、 理智为用的原则 � 如果脱离 了本体去追求现象 , 就为迷以逐物 , 不务反识本心 。 实际上 , ·他们是主要发挥了陆王 “当下 即是 ” 的直觉方法 , 又试图在 “直觉为体 、 理智为用” 的前提下 , 把程朱的 “格物致知” 方法 纳入其中。 并且又试图用中国传统心性之学的道德理性直觉包容西方哲学的科学理智分析 。 第三 、根据上述思路 , 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将 “夭理 ”与 “人欲 ”对立起来的做法 , 进一步将世 界分为“本体世界”与 “物理世界” , 或“价值世界”与“事实世界 ” , 认为一本体世界和价值世界是 真 、善 、美和道德形上学的根据 , 是人生价值意义之所在 , 只有用实践理性的直觉才能达到 , 这 才是哲学的首要任务 , 而科学只能用理智分析的方法去认识物理世界 、事实世界 。因而 , 哲学与 �一 � � 科学的区别就在于 , 哲学追求人生价值 , 运用价值理性“求知彼足以为元序 、大类 、大全之概念 义理 , 以说明宇宙与人生者 , 此即一切哲学者之所为” � 科学则追求物理变化 ,运用工具理性 。在 他们看来 , 中国哲学作为一种天人合德的价值哲学 、人生哲学 , 这正是它的优长之处 。但与科学 相较 , 中国又有忽略对物理 、 自然认识的欠缺 , 致使科学不发达 。 他们主张 , 要真正达到价值世 界与事实世界的统一就必须以中国传统的心性之学为本 , 吸取西方哲学的长处而避免其短 处 , 沟通中西哲学 ,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 三 余 论 笔者在上面对当代新儒家的精神向力作了一个提纲式的探索 。 这种探索有着极大的限制 性 � 首先 , 就当代新儒家的历史发展而言 , 它是伴随着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兴起 、 发展的一种文化思潮 , 各位思想家由于研究进路和理论关注点的不同而表现为极大的复杂性 。 这种复杂性尤其在新中国建立以后 , 港台和海外新儒家的身上 , 表现得更为突出 � 其次 , 就 当代新儒家的理论 、 思想体系而言 , 还并未显出较为完整的体系 , 而这些体系间的共相及各 别的特征也并未清楚表露 � 再次 , 就其理论意义而言 , 我们现在还有一个研究 、 吸收和消融 的过程 。 这种限制性影响了人们戏当代新儒家全面深入的理解与评价 。 但是 , 作为一种思潮 , 当代新儒家毕竟已经存在 , 并逐步产生了影响 � 那么 , 对这神思 潮如何界定与评价 , 就势在必然 � 笔者将在 《 “良知的迷惘 ” 与创造性的淦释学》中进行专 题讨论 · 在此 , 笔者所要指出的是 � 当代新儒家面对现代化的开怀 , 以弘扬儒学为帜志 , 阐发传统儒学的现代价值 , 挺立中 国的文化精神 , 从传统寻找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基雄, 这种努力是有其现代意义的 心 事实上 , 传 统与反传统 , , 始终是我们这个民族在探索现代化道路时存在着钓两大对抗模式 · 当代新儒家 立足传统 , “返本开新 ” , 试图消解这两大模式的对立 · 有益于我们抵制民族虚无主义 , 具有 一定的现实意义 ‘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 如何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 增强 民族的 自 信心 , 已是当务之急 � 在这方面 , 当代新儒家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当然我们应该 自觉 地站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 , 进行科学扬弃式的借鉴 。 附注 � 本丈是披作《保守的承诺》部份 内容的肠略论纲 、 , 护爪一于篇幅 , 丈中的引文注释不分 别标 出 � 但以下先生岭芳作和论文为笔者撰写本文 , 提供了资料和观点的 启迪 , 特此 鸣谢 � � 方充立主编《现魂析件学挥妥抓� � 茶仁厚 � 《礴家的常与变》� �� 杜维明 �《人性 兮身食我修莽》、喂擂家芯怒新论》、《析加雄的�挑战》� � � 余英时 �《中国传统思怒的现代诊 释》� � , 梁软淇 浦木西文化兀其哲学》、《人心与人生》� � � 熊十力 � 《新唯识论 》、《十 力语 要》� � � 郑家栋沐现⋯代析该学概论》、君牟宗三 对擂家形上 学的重建及其限制》� � � 胡伟 希 � 《传统与人文》伶 � 陈少明 �《该学竹瑰代转折》� � � ‘ 韩 强 � 《现代新俄学心性理论评 述 卜 � � 岁俊义编芳《评新 愧家 》� 始一中国文化书院文库 � 《当代新儒家》� � � � 宋志明 � 玄现代新礴 家研究》� � �� 岛田皮次芳 , 徐水生译 � 《熊十 力 与新濡家哲学》� � � � 成中英 � �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世纪之交的抉择 》。 、 �责任编辑 祁和晖 � � � � � � � ‘� � � � � � � 曰� � �
本文档为【当代新儒家精神向力探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4467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8-04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