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4、42式简化太极拳

24、42式简化太极拳

举报
开通vip

24、42式简化太极拳 二十四式太极拳 一、起式 二、左右野马分鬃 三、白鹤亮翅 四、左右搂膝拗步 五 、 手 挥 琵 琶 六、左右倒卷肱 七 、 左 拦 雀 尾 八 、 右 拦 雀 尾 九 、 单 鞭 十 、 云 手 十一、单 鞭 十 二 、 高 探 马 十 三 、 右 蹬 脚 十四、双峰贯耳 十五、转身左蹬脚 十六、左下势独立 十七、右下势独立 十八、右左穿梭 十九、海底针 二十、闪通臂 二十 一、转身搬拦...

24、42式简化太极拳
二十四式太极拳 一、起式 二、左右野马分鬃 三、白鹤亮翅 四、左右搂膝拗步 五 、 手 挥 琵 琶 六、左右倒卷肱 七 、 左 拦 雀 尾 八 、 右 拦 雀 尾 九 、 单 鞭 十 、 云 手 十一、单 鞭 十 二 、 高 探 马 十 三 、 右 蹬 脚 十四、双峰贯耳 十五、转身左蹬脚 十六、左下势独立 十七、右下势独立 十八、右左穿梭 十九、海底针 二十、闪通臂 二十 一、转身搬拦锤 二十二、如封似闭 二 十 三 、 十 字 手 二 十 四 、 收 势 传统武式太极拳练习五阶段 太极是一门学问,它要求人们客观、辩证、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它是以万事、万物的本身皆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哲理为基础的一种思想认识。我们把这种对待事物 的思想认识称为太极思想。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思想与人体运动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它是一个科学的人体辩 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势势处处、时时刻刻都包涵、体现着人体内的阴阳变换、虚实相间和刚柔 相济。武式太极拳的训练注重整体身法和气势,要求举手投足立身中正、松静自然、虚实清楚、上下贯穿、 八面支撑。它对身法的要求极严、极细、极微、极妙,无一不符合人体的科学要求和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正如乔松茂先 生所言“⋯⋯它科学地集拳术、力学、导引、传统哲学为一体”。凡学者只有严守身法——立身中正,充分 努力地体现出这一风格和特点来,由学架子到改架子;由改架子到走顺架子;由走顺架子到技击的运用; 由技击的运用到无畏无敌的精神境界。它是一个循序渐进、节节升高、逐步完成和长功的过程,它须在师 父的正确的言传身教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步步提高。它不仅仅是身体的简单运动,更重要的是内在 的精神冶炼、身心合一。它的外形功架势势符合力学的科学原理,它的内涵机理处处渗透着人体机能的运 动规律,它势势均与拳理接骨斗榫、毫厘不差。练功走架的感觉如咖啡提神又如美酒陶醉,只要坚持按要 求锻炼就可形成太极身法,必能达到固本培元、增强体质、防身御敌、技艺超群和祛病延年之功效。 练武式太极拳原本没有阶段划分,或准确的讲,它的阶段之间是相互渗透不可以分得清清楚楚的,是 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里为了学者便于掌握,让初学者在心中有一个大概的框架,本人根据个人体会将 练习功架的过程分五个阶段来阐述,以便同好参考指正。 第一阶段:掌握功架的阶段 这一阶段属于打基础、学架子阶段,主要在架子的名称顺序和外形规范、姿势准确上下功夫,每一动 势都要立身中正。立身中正,顾名思义就是在走架子的运动中,身体竖好,中正不偏,不可前仰后合、左 歪右斜、挺胸腆肚和弯腰驼背。武式太极拳的立身中正是指头顶百会穴与支撑腿的脚跟上下串成一条直线 与大地垂直。就外形来看,其身体有微微后靠(仰)的样子。学武式太极拳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重心点,掌 握住立身中正的要求,势势提起精神,把头抬起来,把身子竖起来,有八面支撑的气势,眼睛和心思要用 在洞察敌情的变化上,做到顺随忘我。这对初学者来讲不可能一下子掌握,也不可能一下子把自己长期习 惯性的动作改正。这是个努力方向。只要走架练拳就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守住“立身中正”这个最基本的 要点。每一动势都要留心,都要平心静气,想好了,认为姿势准确了再做下一个动作,在学拳架中要努力 做好动作之间的衔接。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势势有顶天立地之气势,犹如一根立木能顶千斤压力。如果 刚开始练拳不把身子竖起来,不但达不到好的效果,而且对往后功夫的提高影响也很大,或者说将永远也 达不到武式太极拳的上乘功夫。为什么说不把身子竖起来就练不好拳技呢?因为不如此,就不能上下贯穿, 就谈不上立身中正,也就没有八面支撑的气势,从身体外形上讲不符合力学原理;从身体内部来说身体受 力不均,气血流动就不能很好地协调。而且由于身体的歪斜会不自觉地做出无谓的体能消耗,如此连自己 的稳定都成问题,何谈御敌呢?俗话说的“低头哈腰学艺不高”就是这个道理。开始学拳必须像学书法写楷 书一样,要一笔一画、横平竖直、有棱有角、势势规规矩矩,手脚要依附身体,勿自伸缩,力求守住身法, 在架子正确的前提下练习,切不可潦草从事。飞一势要有走一势的效果,走一个架子要有走一个架子的效 果。刚开始,在规矩的框子里手脚感觉呆板,没有灵活性,但只要守住身法坚持习练,慢慢地形成习惯, 为下一步凝固架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初学初练武式太极拳架必须要慢,只有慢才能有时间静下心 来体认,用心体会出和掌握住拳架所要求的身法。这种练功方法看起来严格了些、学起来吃些力、有束缚 感、进度慢了点,但这种严格的练法是今后在拳艺上能够得心应手的基础。如果一开始不注意姿势的准确 度,不立身中正、不严格苦守身法,一开始就想快、就想用努劲,其结果本末倒置,以后进步就慢了。所 以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拳容易改拳难。 第二阶段:改架子阶段 这是凝固架子锤炼自己的阶段。所谓改架子就是改正自己在练拳过程中不符合拳理要求的姿势,使之 走向正确。这一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学完架子后的继续。在第一阶段学拳架的过程中如果学得较慢、较细, 掌握得较好、身法毛病较少的话,那么这一阶段将会稍省些力;如果在前一阶段学得比较粗,只是在学拳 架时大概地顺了下来,那么此阶段必须一点点地校正。不管怎样,改架子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也是练 功自律的相持阶段,这一阶段,如逆水行舟,只有坚持不辍,才能过此关口,必须在长期的习练过程中, 逐步克服自己潜意识中不断出现的、不符合武式太极拳科学规范的习惯性动作。在习练过程中仍然要慢不 要快,要把握好重心,身心投入,时时刻刻按照动作的变化规律去细心体会,特别强调把精神集中在每一 姿势的体会上,用心感觉姿势是否正确,也可面对墙壁上的大镜子观看自己的运动姿势,切忌低头去看自 己的动作而影响拳架的气势和整体性。每一动势,先问自己,身子是否竖起来了?重心把握好了没有?周身 协调好了没有?虚实做够数了没有?每势是否按照起、承、开、合的步骤做了?手和脚的位置是否恰切顺随, 如有不合即速改正,如此反复锤炼,尽量在走架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刻刻留心、势势留意,以自己的重 心为轴为根,折叠转换,连贯协调,不可中途断线,更不可走流水架。从而使自己的身法逐步地形成周身 一家。 第三阶段:走架子的阶段 这是在架子逐步改正后凝固成“周身一家”的架子。这时的拳架走起来比较顺,每一动势,身法均符 合武式太极拳“立身中正”的要求和规范,已经守住了太极拳的基本身法。立身中正,举手投足无过不及, 行功走架如长江大河,连绵不断,前一个动作的完成,既是下一个动作的基础,也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 周身一家,上下相随,起伏得当,开合有致,虚实相间,气完势整。整个走架子过程中,不可以架子顺了 而精神懈怠,要提起全副精神、全神贯注,利用架子的顺随逐步加强练拳的力度,此阶段要多磨练、细磨 练,炼精、炼细、炼灵、炼出对敌意识,为了找到所要得到的感觉,此阶段仍然要慢,在慢中找到技击意 识和感觉,由于顺随的拳架长期磨练,从而为下一步技击的运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技击阶段 在拳架走顺以后,不再为校正架子费心劳神,也就是说自己的身法已经完全符合武式太极拳的要求, “立身中正”再不是口头上的了,而是成为自己的良好习惯,举手投足皆合拳理,此阶段仍要坚持按照武 式太极拳要求习练。此时的练法要逐步将精力转移到增强敌情上来,每一动势问自己,对手用大力击来, 我何以对之?以何迎之、胜之?也就是说,对手击来我怎样用太极身法拿住敌人,控制住对手。这一阶段要 在走架子时把无人当有人,势势制敌,在与人打手时把有人当无人,势如破竹。正如前辈李亦畲先生论述: “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人,按定彼劲,彼自跌出。”这句话很形象,它是功夫 上乘时与敌人交战时的真实感受和写照。“自己安排得好”,一方面有自己运用得当的意思;另一层涵义是 说自己有实力安排好,这是因为经过长期习练,自己身法中正,重心稳固,功夫纯青。试想以自己长期习 练形成的有八面支撑之气势的劲力和刚柔相济的太极身法去迎接来犯之敌,有什么可以安排不好呢?“人一 挨我”,指对手稍挨上我,我内里如同触电一样警觉。“我不动彼丝毫”,是指我外表不动让对手认为我没有 警觉,而内里在做迎敌的调整,这里的“不动”并不是不动,而是外表好像没动,而内里却以足够的劲力 在运动,在做吃住对手重心的行动。“趁势而人”,由于前面的“不动”麻痹了对手,所以在时间的准备上 我先于对手,我已经暗中吃住了对手的重心,此时对手大势已去,可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处境。此时,我 可以明着让对手感觉到自己的重心被我完全控制,试想对手的重心都被掌握和控制住了,还有什么不好解 决呢?所以“按定彼劲”,我以八面支撑的的正中气势向一个连自己重心都控制不了的对手施加压力,对手 感到了压力和威胁后,自然要做本能的反抗,但想反抗又无法抗拒的时候,其身子僵化,这股僵劲顶来, 我便顺着这股僵劲顺势发放,所以“彼自跌出”,对手便随着我的发放顺势被抛跌出去。整个技击过程是客 观的,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而不是主观臆断强行的结果,它是对手让你怎么打就怎么打,而不是你想怎样 打就怎样打。这便是武式太极拳的技击妙处。 第五阶段:无畏、无敌的精神境界阶段 这是功夫上乘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是前四个阶段的体现,达此阶段后再不须为掌握拳架、走 顺拳架、如何御敌等身法和意识上下功夫了。也就是说防身御敌已经是自己的良好习惯和潜意识的本能动 作。此时并不是说不须要练功了,此时练功有心旷神怡的忘我境界。古拳谱说:“练功一日、技精一日。” 又说:“功弥久而技弥精亦。”现在的练不是原来的时时势势依规矩的练,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依规矩、破 规矩,破规矩、还要守规矩的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练功或实战时身法要守住,精神要放开。虽然放 开了,但身法永远是太极身法,也就是古拳谱所说的全以“气”而言。这里所说的“气”是一种气势,是 从精神上而言的,并不是指呼吸之气或一般意义上的空气,这是一种感觉,而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拳无定向、身心相随,这时的拳,不单指拳头狭义的概念,而是广义上的整个太极身法。周身上下处处是 拳,挨哪儿,哪儿发,神志专一,气势鼓荡,精神贯注,有遇敌欲吃之势意,真正形成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的上乘功夫。 练武式太极拳不但使人技艺超群、延年益寿,更重要的可使人陶冶情操、改变气质、处事祥和、遇事 冷静,有脱胎换骨之感,提高生命质量。 总之,传统武式太极拳主要是从身法而言的。只有练成太极身法才有可能练成武式太极拳的上乘功夫。 要想练成太极身法,就必须紧紧把握住“立身中正”这一贯穿在太极拳运动中自始至终的基本要求。切记, 没有“立身中正”,就没有八面支撑,更谈不上阴阳、虚实的变换和刚柔相济的发放。所以,凡练武式太极 拳者必须牢记和紧紧把握住这个要点,只要按此要求去做就能一步步达到成功的彼岸,领略太极拳艺术的 魅力。 太极拳十大要论 第一章 理 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 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 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於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 此公例。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 而劲归於一,夫所谓 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俯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 破之 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 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 内外相连,前後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 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动,如 龙如虎,出乎而尔, 急加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 全无 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後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 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机之内 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 不期然而己然。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工以久练而後成,观 圣门一贯之学,必俟 多闻强识,格物致知,力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可 急就, 按步就序,循次渐进,夫而後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 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 肢百骸总归於一气矣。 第二章 气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 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 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主於一,何分为二?所 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 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 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 升 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 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 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 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 不能无出入,而所以 为对待迥还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贯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 拘焉 耳。 第三章 三节 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惟分为三节 而论,可谓得其截法:三节 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头为 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 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 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腿言之,膀为恨节,膝为中 节, 足为梢节。以臂言之,膊为恨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 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观 於此,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 有三节也,要之,既莫非三节之所,即莫非著意之处,盖上 节不明,无依无宗, 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 至 於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 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 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 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第四章 四梢 於论身之外,而进论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 亦所罕闻,然捶以由内而发 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 而不实;不行於梢,则实而仍虚?;梢亦可弗讲乎!若 手指足特论身之梢耳! 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於五行,无关於四 体, 是无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本诸发而论气,要不可虽 乎血以生气;不虽乎血,即不得 不兼乎发,发? 骞冢  易阋印R?舌为肉 之梢,而肉为气之仁,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 量,故必舌欲催 齿,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於骨而联於筋, 不及乎齿, 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尔者,要 非齿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 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自足矣, 岂复有虚而不宜,实而仍虚之弊乎! 第五章 五脏 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 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 肝,脾,肾也。心属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属木, 而有曲直之形。脾属土,而有敦厚之势,肺属金,而有 从革之能。肾属水,而 有润下之功。此及五脏之义而犹准之於气,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讲拳术者, 要 不能离乎斯也。其在於内胸廊为肺经之位,而肺为五脏之华;盖故肺经动 , 而诸脏不能不动也。两乳之 中为心,而肺抱护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经之位也 。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而两乳之下, 右为肝,左为脾,背之 十四骨节为肾,至於腰为两背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又为诸脏之根源;故 肾 足,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焉。此论五脏之部位也。然五脏之 存乎内者,各有定位,而见於 身者,亦有专属,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大约 身之所系,中者属心,窝者属肺,骨之露处属肾,筋之联 处属肝,肉之厚处属 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 快如 风,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罄者也。 第六章 三合 五脏既明,再论三合,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 台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 肩与膀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 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膀相合,右肩与左亦然。以头与 手合,手与身合,身 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 执非 内合。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 百骸悉在其中矣。 第七章 六进 既知三合,犹有六进。夫六进者何也?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 骸莫不体此为向背,头不可 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 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於腕,机关在腰,腰不 进则气馁,而不实矣; 此所以腰贵於进者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索然无能为矣;此 所 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共为六进,此六进者,孰非 著力之地欺!要之:未及其进, 合周身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全无 抽扯之形,六进之道如是而已。 第八章 身法 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 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 不返。横,则理其力,开拓而莫阻。高,则扬其身, 而身有增长之意。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促之形。 当进则进,弹其力而勇往 直前。当退则退,速其气而回转扶势。至於反身顾後,後即前也。侧顾左右, 左 右恶敢当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为之也。察夫人之强弱,运乎己之机关,有 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 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随时以转 移,岂可执一而论。时而宜进不可退,退以馁其气。时而宜 退,即以退,退以 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亦实以助其进。若反身顾後。而後不觉其为後。侧 顾左右, 而左右不觉其为左右。总之:现在眼,变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 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命而行矣。 身而怯,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 可置而不论乎。 第九章 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 应战,对战,本诸身。而所 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於手。而所 以为手之转移者,又在於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 动之机,抑扬伸缩,非 步何以示变化之妙。即谓观察在眼,变化在心,而转变抹角,千变万化,不至 穷 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强可致之也。动作出於无心,鼓舞出於不 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 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 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其斯之谓欤!且步分 前後,有定位者,步 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後步亦随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 作後 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 有定位矣。总之:捶以论势而握 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於步,灵与不灵亦在 於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第十章 刚柔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 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 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 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然刚柔既分,而发用亦自 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谙 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於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 无 柔则还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 随,腾,闪,折,空, , , 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 武岂可忽耶。 太极拳内功的几种练法 台阶上,两脚齐肩宽,脚掌踏平,小腿垂直与大腿成 90度。背脊要直,全身放松、心情安定,进入练功态。 一、脚呼吸法,又称"踵提呼吸法",简称"踵息法"。 练习方法:提脚跟。意注脚跟,要轻轻慢慢的往起提脚跟(此时感觉小腹上翻)忘掉脚跟转想脚大趾,轻轻 慢慢的往起翘脚大趾(此时感觉小腹下翻。小腹之上翻下翻谓丹田内转,亦称翻江搅海)然后忘掉脚大趾 再想提脚跟,之后再提脚大趾。如此一提一翘,反复练习 9次。 提脚跟时为吸,翘脚大趾时为呼,是谓脚踵呼吸法,属高层次的呼吸法,非常人用口鼻呼吸。古人云:" 圣息以踵,由脚踵而头顶一气呵成。"提脚跟时督脉升,翘脚大趾时任脉降。其养生作用不言而喻。 技击作用:在稚手时,拿人时则提脚跟,发人时则翘脚大趾(指前脚、虚脚)。 二、运睾丸 练习方法:意注睾丸。睾丸要轻轻慢慢的向上抽提(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关闭)。然后松时睾丸(此时 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都开)。这后再提,再松,如此反复练习 9次。女子运会阴穴,也是一提,一松。或运 乳头(黑圈以内部分)亦可。 睾丸属翘脉(阴翘,阳翘),翘脉是管人体升降的。体用:做"金鸡独立"势时,提睾丸,做仆步下势时松开 睾丸。 三、胎息法(肚脐呼吸法) 练心方法:意注肚脐。收肚脐,稍停。松开肚脐,稍停。如此一收,一松,反复练心 9次。 感觉:当在收肚脐时,感觉左右两肾在往左右两侧开、当松开肚脐时,感觉两肾在合。 肚脐为神阙穴,内联五脏六腑。此法也是锻炼内脏的方法。 技击应用:在推手时,拿人时则收肚脐,发人则松开肚脐。 四、劳功呼吸法 练习手心相对一尺侧置于膝上,展指凸掌心劳宫吐气,然后空手心劳功吸气。如此一展一空,反复练习 9 次。 感觉:当做劳宫呼吸时,涌泉也在同步呼吸,因手心脚心关窍相通。 技击应用:在推手中发人时,要展指凸掌劳宫吐力,抓筋闭脉时,要空手心气贯指梢,甲欲透骨。 健身作用:十指连心,手指通内脏,练指掌同时也在练内脏;手是人脑的外在表现,练手指同时也在锻炼 人脑,脑是人体重点保健部位。 五、鼻尖人中呼吸法 练心方法:意法鼻尖,转想人中,再想鼻尖、复想人中。如此反复练习 9次。 感觉:当想鼻尖时,感觉肺叶张开,当想人中时,感觉小腹之丹田充实。 想鼻尖为吸,想人中为呼。 健身作用:练此法可醒脑提神,宽胸畅怀。 技击作用:在推手时,在拿人时则想鼻尖,发人时则想人中,意想人中则气长,气长则功夫长,长短相差 一秒钟则决定胜负。 六、眼晴呼吸法 练习方法:收眼神(看鼻根),放眼神(先往远放,然后看耳朵,左眼看左耳,右眼看右耳,看不见也看)。 然后再收眼神看鼻根(看不见也看)再放眼神。如此一收一放,反复练习 9次。 感觉:收眼神时,两手腕、两脚腕无力,放眼神时,两手腕,两脚腕有劲。 保健作用:练习此法,可调整眼晴的屈光和视野,改善眼区的血液循环,增强视神经功能。眼区也是内脏 全息区,故此法对内脏也有益处。 技击应用:在推手中,发人是则放眼神,拿人时则收眼神。 七、顶心旋转法 练习方法:意注百会穴,百会一有感觉(得气感)然后转想右、前、左、后沿四神聪旋转三圈(意念转), 之后反转三圈(即右、后、左、前)最后转想百会穴,随即忘掉。转想肩井、曲池、合谷、千手指梢、活 动活动手指。功毕。 功用:(1)培养提顶(顶头悬、虚领顶劲的感觉)。可使身体平衡稳定。(2)培养 头手结合,顶打人的习惯性。 八、四肢穴道呼应法 练习方法:意想右劳宫,转想左涌泉;意想右曲池,转想左阳陵;意想右肩井,转想左环跳;意想左肩井, 转想右环跳;意想左曲池,转想右阳陵;意想左劳宫,转想右涌泉;意想左曲池。转相右阳陵;意想左肩 井,转想右环跳;意相右肩井,转想左环跳;意想右曲池,转想左阳陵;意想右劳宫,转想左涌泉⋯⋯如 此四肢大关节穴道左右交叉呼应,来回反复 3次。 功用:打通四肢穴道,培养内外三合的意念习惯,增强条件反射的灵敏性。在推手时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周身一家,浑身如牵线,出合劲,出整劲,增强打击效果。 以上八法,全属意念训练。磨刀不误砍柴工,平时养成习惯,临战防卫反应自然。到时只取一种自感得意 的方法即可,不必全顾。须知"得一,则万事毕"。以一法代万法。以一念代万念。以不变应万变。"一觉独 照,万籁俱寂。" 四十二式太极拳 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和普及,各种形式的太极拳竞赛活动日益频繁,迫切需要有一个规范、统一的 竞赛套路,为此,中国武术研究院于 1989 年组织了国内著名教练员、太极拳名家和部分优秀运动员,在 原有的四十八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了四十二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该套路 1990 年定为亚运会武术比赛的 规定内容,随后不仅成为国家正式比赛项目,而且在国外迅速得到推广,目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受到许多太极拳爱好者欢迎。 四十二式太极拳吸收了陈、杨、吴、孙式太极拳动作,以杨式太极拳为主,动作外形严格规范,气势 舒展大方,劲力刚柔相济,速度匀速有变,形成了综合性的特点。四十二式太极拳在动作布局上各式太极 拳动作有所穿插,第一段以杨式动作为主,外形舒展大方,柔和缓慢;第二段突出了吴式太极拳的手法、 孙式太极拳的步法以及陈式太极拳的发力动作特点;第三段以杨式云手为主,兼有吴式提膝攀收勾脚尖的 动作;第四段以四十八式太极拳中的第四段为主体,表现杨式特点。 四十二式太极拳布局合理,动作数量、内容组别符合规则要求,在编排动作上也表现出一定难度;特 别是近年来,又对难度动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大大增强了竞赛的可操作性。 练四十二式太极拳应该注意:练习风格应以杨式为主,对于其他式的动作这里也按杨式化处理,但是 仍要保留原动作的基本造型及基本特点。如“掩手肱捶”还要发力,但与陈式中的发力在动作的手型、步 型上有所变化;再如“玉女穿梭”虽然吸收吴式的平云手法,但是身型上以中正为主,不做吴式的“斜中 寓正”等等。 动作说明 第一段 一、起势 1.并脚站立:身体保持自然直立,两脚并拢;两手轻贴大腿侧,头颈端正,胸腹舒松,精神集中,呼吸自 然,眼视前方(图 7-3-1)。 2.左脚开立:左脚向左轻轻开步,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手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与肩同宽,手心 向下(图 7-3-2)。 3.屈膝按掌:上体正直,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下按,落于腹前,掌膝相对(图 7-3-3)。 学练要点:重心放在两腿之间。两臂下按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屈膝要松腰、松跨,臀部不可凸 出,两臂要沉肩垂肘,手指自然微屈。 二、右揽雀尾 1.丁步抱球:重心左移,身体右转,右脚外撇;右臂屈抬,手心向下,左手翻转向右划弧至右腹前,手心 向上,两手相对如抱球状;重心右移,左脚收回右脚内侧;眼视右手(图 7-3-4)。 2.弓步棚臂:上体左转,左脚上步,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手前棚,与肩同高,手心向内,右手下按,落 于胯旁,手心向下,两臂微屈;眼视左臂(图 7-3-5)。 3.丁步抱球:上体微左转,右脚收至左脚内侧;左手翻下右手翻上,两手成抱球;眼视左掌(图 7-3-6)。 4.弓步搠臂:上体右转,右脚向右迈出一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右臂前搠与肩同高,左臂下 按,落于左胯旁;眼视右臂(图 7-3-7)。 5.两掌前伸:右掌前伸,掌心向下,左掌同时翻转前送(图 7-3-8)。 6.后坐下捋:重心后移;两掌向下后捋至腹前(图 7-3-9)。 7.转体搭手:右臂屈肘横于胸前,掌心向内,左臂搭于右腕内侧,掌心向外(图 7-3-10)。 8.弓步前挤:重心前移成右弓步;两手同时向前挤出,两臂撑圆;眼视前方(图 7-3-11)。 9.扣脚旋掌:重心左移,上体右转,右脚上翘;右臂屈肘平划弧至右肩前,左手随右腕划弧(图 7-3-12)。 10.丁步按掌:右脚内扣落地,上体微右转,重心右移,左脚收回,脚尖着地成丁步;右掌向右立掌按出, 掌心向外,左掌附于右腕内侧;眼视右掌(图 7-3-13)。 学练要点:棚、捋、挤式要做出杨式的特点,舒展大方;云手要做出吴式的特点,圆活细腻;下按中的跟 步要表现出孙式的轻灵。棚出时,两臂前后均保持弧形,搠出、松腰、弓腿三者必须协调一致。下捋时, 上体不可前倾,臀部不要凸出,两臂下捋须随腰旋转,仍走弧线,左脚全脚掌着地。向前挤时,上体要正 直,挤的动作要与弓腿相一致。 三、左单鞭 上体左转,左脚向左迈一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掌变勾,左掌经面前翻转向前推出,掌心 向前;眼视左掌(图 7-3-14)。 学练要点: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时,要随转体,边翻边推出,上下肢动作要协调一致。单鞭时,上体保持正 直,松腰,两肩下沉,左肘与左膝上下相对。 四、提手 1.扣脚摆掌:重心右移,上体右转,左脚内扣;左掌向右平摆划弧(图 7-3-15)。 2.虚步合提:重心左移;右勾变掌,两手微提,上体右转,右脚提转,脚跟着地,脚尖上翘,成右虚步; 两手相合,左掌合于右肘内侧;眼视右掌(图 7-3-16)。 学练要点:收右脚与上肢合抱要协调一致。虚步时,右脚跟着地,两臂微屈,沉肩垂肘,身体保持正直, 要缩胯收臀,用腰带动来回摆掌。 五、白鹤亮翅 1.转身抱球:上体左转,右脚稍后撤,脚尖内扣;两手向左下方划弧,同时插抱,左上右下(图 7-3-17)。 2.转腰带掌:重心后移,上体右转;两手合转(图 7-3-18)。 3.虚步分掌:上体左转,左脚稍内收,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右掌上提,左掌下按,两臂成弧形;眼视前方 (图 7-3-19)。 学练要点:虚步时,上体保持正直,缩胯收臀。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右手至 于右额前,掌心向内,左掌按于左胯旁,掌心向下。 六、搂膝拗步 1.转体划弧:上体左转;右手随之向左向下划弧至头前下落(图 7-3-20)。 2.收脚托掌:上体右转,右手向后划弧至右前方,左手向右划弧至右肋旁;左脚收回(图 7-3-21)。 3.弓步搂推:上体左转,左脚上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手搂膝,右手推出;眼视右掌(图 7-3-22)。 4.撇脚转体:重心右移,左脚外撇,上体左转,右手随之向左划弧,摆至左肋旁,左手向左上划弧,举至 左前方(图 7-3-23)。 5.收脚托掌:同前收脚托掌,惟左右相反(图 7-3-24)。 6.弓步搂推:同前弓步搂推,惟左右相反(图 7-3-25)。 学练要点:搂膝、推手与左腿上步屈膝弓步要协调一致。弓步时,两脚横间距离约 30厘米。推掌时,须沉 肩垂肘、坐腕舒掌,身体不可前俯后仰,要以腰带动两臂运转。 七、撇身捶 1.转身分掌:重心后移,右脚外撇,上体右转;左手前伸,右手向后(图 7-3-26)。 2.收脚挂拳:左脚收回;左手握拳,落于腹前,右手向前划弧,附于左臂内侧(图 7-3--27)。 3.弓步撇拳:上体微左转,左脚上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拳经面前撇打,拳心斜向上, 右手附于左臂内侧;眼视左拳(图 7-3-28)。 学练要点:收脚与上肢划弧要协调配合,弓腿撇拳要随腰转动,上下一致。 八、捋挤势 1.扣脚变掌:重心稍后移,左脚尖内扣,上体右转;左拳变掌,右掌向右划一平弧,收于左臂内侧(图 7-3-29)。 2.转体抹掌: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掌平抹划弧穿出,掌心向下,左掌落于右肘内下,掌心向上(图 7-3-30)。 3.收脚捋掌:两掌后捋,右掌至腹前,左掌至胯旁,右脚收回(图 7-3-31)。 4.上步搭手:右脚向右前方上步,脚跟着地;同时两臂交叉,收于胸前,掌心相对(图 7-3-32)。 5.弓步前挤:重心前移,成右弓步;两臂挤出,右掌心向内,左掌贴于右腕内侧,掌心向外;眼视右掌(图 7-3-33)。 6.扣脚开掌:重心后移,右脚尖内扣,上体左转;右掌翻转向上,左掌划一小弧从右前臂上穿出(图 7-3-34)。 7.转体抹掌:同前转体抹掌,惟左右相反(图 7-3-35)。 8.收脚捋掌:同前收脚捋掌,惟左右相反(图 7-3-36)。 9.上步搭手:同前上步搭手,惟左右相反(图 7-3-37)。 10.弓步前挤:同前弓步前挤,惟左右相反(图 7-3-38)。 学练要点:两掌划弧要随腰转动。两臂后捋要走弧形。弓步和前挤要协调一致,两臂撑圆。弓步时上体保 持正直,松腰收臀。 九、进步搬拦捶 1.后坐分掌:重心后移,左脚外撇,上体左转;左掌向下划弧,右掌前伸(图 7-3-39)。 2.收脚按掌:重心前移,右脚收回;右手变拳向下划弧收于腹前,拳心向下;左掌划弧收于体前,掌心向 下(图 7-3-40)。 3.上步搬拳:右脚上步,脚跟着地,脚尖外撇;右拳经左臂内侧翻转搬出,左掌下按右胯旁(图 7-3-41)。 4.转身拦掌:重心前移,上体右转;左脚向前上一步,脚跟落地,右拳向右划弧收至腰间,左掌向左向前 划弧至体前(图 1-3-42)。 5.弓步打捶: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拳打出,左掌收于右臂内侧;眼视右拳(图 7-3-43)。 学练要点:右臂搬拳和左脚上步要协调配合。左臂拦时,上体保持正直。右拳向前打出时,右肩随拳略向 前引,沉肩垂肘,右臂微屈。 十、如封似闭 1.穿手翻掌:左掌从右前臂下穿出,掌心向上,右拳随之变掌,掌心也转向上(图 7-3-44)。 2.后坐收掌:上体后坐,重心后移,左脚尖上翘;两臂后引,两掌收至腹前(图 7-3-45)。 3.跟步按推:重心前移,右脚上半步成右丁步,脚尖点地,两脚相距约 10厘米;两手前按,与肩同宽, 掌心向前;眼视两掌(图 7-3-46)。 学练要点:身体后坐时须松腰、松胯,不要后仰凸臀。两臂随身回收时,肩肘略向外松开,不要直着抽回。 两手推出和上步要协调一致,上步、跟步要表现孙式的轻灵。 第二段 十一、开合手 1.转体开掌:以左脚跟和右脚掌为轴,右转 90。,仍成丁步;两掌翻转掌心相对,屈收胸前,与肩同宽(图 7-3-47)。 2.提踵合掌:重心移向左腿,右脚跟提起;同时两掌相合,与头同宽,掌心相对;眼视两掌中间(图 7-3-48)。 学练要点:转体时,表现孙式步法和手法的特点,上下肢要协调配合。完成时,身体保持正直,两臂要沉 肩垂肘。 十二、右单鞭 1.开步转掌:右脚向右横开一步,脚跟着地;两臂内旋,两掌虎口相对,掌心向外(图 7-3-49)。 2.弓步分掌:重心右移,成右侧弓步(横裆步);两掌分开,平举身体两侧,掌心向外,眼视右掌(图 7-3-50)。 学练要点:完成时,上体保持正直,松腰收臀。横裆步要注意身体重心偏向右腿。 十三、肘底捶 1.收脚抱球:重心左移;左臂向左、向下划弧;右臂向内掩裹划弧至右肩前,重心右移,上体右转,左脚 收回;两手翻转,掌心两对,两手合抱,右上左下(图 7-3-51)。 2.上步分掌:左转上步,脚跟着地;左掌向前划弧,掌心向内,右手下落至右胯旁(图 7-3-52)。 3.跟步摆掌:重心前移,右脚跟半步,脚掌落地;左手收腰,右手向前(图 7-3-53)。 4.虚步握拳:重心后移,左脚进步,脚跟着地,成左虚步;左手经右腕上劈出立掌,右掌握拳,收于左肘 下方;眼视左掌(图 7-3-54)。 学练要点:迈左脚和两臂运转与身体左转协调一致。左腿站稳后,右脚再跟进。重心后坐和劈出立掌成虚 步要协调连贯。 十四、转身推掌 1.撤步举掌:左脚撤至右脚后,脚掌着地;右拳变掌上举,左掌翻转下落胸前(图 7-3-55)。 2.转体屈肘:以右脚跟、左脚掌为轴,左转 90º,重心仍在右腿;左掌下落,右掌屈收(图 7-3-56)。 3.上步搂掌:左脚向前偏左上步,脚跟着地;右掌屈收至右耳侧,左掌向左划弧(图 7-3-57)。 4.跟步推掌:重心前移,右脚跟上,脚掌着地,成右丁步;左掌搂膝,按于左胯旁,右手推出,掌心向前; 眼视右掌(图 7-3-58)。 5.转体屈肘:同前转体屈肘,惟左右相反(图 7-3-59)。 6.上步搂掌:同前上步搂掌,惟左右相反(图 7-3-60)。 7.跟步推掌:同前跟步推掌,惟左右相反(图 7-3-61)。 学练要点:转体要注意身体重心轻微变换。上步时要斜上步,直跟进,体会孙式特点。搂膝推掌要与跟步 要协调一致。完成时,身体要中正,两臂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 十五、玉女穿梭 1.撤步伸掌:上体右转,左脚向左撤半步;左臂向右划弧,右掌经左臂上前伸(图 7-3-62)。 2.收脚捋掌:上体左转,重心左移,右脚收回,脚尖点地;两手后捋(图 7-3-63)。 3.上步搠臂:右脚上步,脚跟着地;两手相搭,右掌心向内,左掌附于右腕内侧,掌心向外(图 7-3-64)。 4.跟步云掌:重心前移,上体右转,左脚跟在右脚后方,脚掌着地;右掌自左向前划平弧,左掌随之转动 (图 7-3-65)。 5.弓步架推:重心后移,右脚上步,脚跟着地;右掌向右向后划平弧至头前;重心前移,成右弓步;身体 右转,右掌上架,掌心向上,左掌经腰际向前推出,掌心向前;眼视左掌(图 7-3-66)。 6.后坐落掌:重心后移,右脚内扣,上体左转;右臂翻转向下,掌心向上,左掌向右划弧收于右肘内侧(图 7-3-67)。 7.弓步抹掌:重心前移,右脚落实,上体左转;左掌平抹穿出右掌,右掌收于左肘下方(图 7-3-68)。 8.收脚捋掌:同前收脚捋掌,惟左右相反(图 7-3-69)。 9.上步搠臂:同前上步拥臂,惟左右相反(图 7-3-70)。 10.跟步云掌:同前跟步云掌,惟左右相反(图 7-3-71)。 11.弓步架推:同前弓步架推,惟左右相反(图 7-3-72)。 学练要点:完成姿势面向斜方均约 30º。手推出后,上体不可前俯,手上架,防止肩上耸。架推要与弓腿 松腰上下协调一致。整个动作要做出孙式跟步的灵活圆滑,吴式云手的圆活细腻,杨式定式的舒展大方。 十六、左右蹬脚 1.后坐摆掌:重心右移,左脚内扣,上体右转;左掌翻转落于身体前,右掌收于左肘内侧(图 7-3-73)。 2.转体分掌:重心前移,上体左转;右掌穿左掌向前,左掌向下收于左腰侧(图 7-3-74)。 3.收脚合掌:上体右转,右脚收回;右掌向下,左掌向上同时划弧,两掌交叉合抱胸前,右掌在外,掌心 均向内(图 7-3-75)。 4.蹬脚分掌:左腿站稳,右脚蹬出,脚尖上勾,偏右方约 30º;两掌左右划弧分开(图 7-3-76)。 5.落脚摆掌:右腿屈收,右脚下落,脚跟着地;右掌翻转,掌心向上,左掌经腰向前划弧至右肘内侧,掌 心向下(图 7-3-77)。 6.转体分掌:同前转体分掌,惟左右相反(图 7-3-78)。 7.收脚合掌:同前收脚合掌,惟左右相反(图 7-3-79)。 8.蹬脚分掌:同前蹬脚分掌,惟左右相反(图 7-3-80)。 学练要点:身体要稳定,不可前俯后仰。蹬脚分掌时,两膝两肘微屈,力点在脚跟。分手和蹬脚要协调一 致,右臂与右腿,左臂与左腿上下相对。 十七、掩手肱捶 1.落脚掩掌:左小腿屈收,左脚落于右脚内侧;两掌掩合于头前,与头同宽,掌心向内(图 7-3-81)。 2.开步压掌:左脚向左开步脚跟擦地,上体右转;两掌翻转交叉相叠于小腹右侧,左掌压于右掌背上,掌 心均向下(图 7-3-82)。 3.马步分掌:上体转正,重心转于两腿之间;两掌左右分开,掌心向外(图 7-3-83)。 4.转体合肘:重心右移,上体稍右转;两肘内合,左掌摆至体前,右掌变拳,屈臂胸前(7-3-84)。 5.弓步冲拳:重心左移,上体左转,成左弓步;右拳向前发力冲打,拳心向下,左掌心贴于左腹部;眼视 右拳(图 7-3-85)。 学练要点:擦地时,气宜下沉,沉肩垂肘。右拳冲打和拧腰蹬腿要协调一致。冲打拳时要做出陈式抖、弹、 松的要求。 十八、野马分鬃 1.转腰下捋:上体左转;右拳变掌向下划弧至胸前,掌心向下,左掌以拇指为轴,四指顺时针向下转动(图 7-3-86)。 2.转腰棚臂:重心右移,上体右转;两手向左缠绕摆动,两臂撑圆(图 7-3-87)。 3.转腰横掌:重心左移,上体左转;两掌向左前方横列于腹前,腰腹弹性发力(图 7-3-88)。 4.转腰旋掌:重心右移,腰向右回转;两掌自右向左划弧至体前(图 7-3-89)。 5.提膝托掌:重心后移,左脚收提;左掌划一圈翻转向上,托于左膝上,右掌向下,向右上划弧横于右侧 (图 7-3-90)。 6.弓步穿掌:左脚上步,成左弓步;左掌向前穿靠,掌心向上,右掌撑至身体右方,掌心向外;眼视左掌 (图 7-3-91)。 7.转身按掌:重心后移,左脚外撇,上体左转;左掌翻转,屈臂外撑,右掌下落(图 7-3-92)。 8.提膝托掌:重心后移,右脚收提;右掌翻转向上,托于右膝上,左掌划弧横于左侧(图 7-3-93)。 9.弓步穿掌:右脚上步,成右弓步;右掌向前穿靠,掌心向上,左掌撑至身体左方,掌心向外;眼视右掌 (图 7-3-94)。 学练要点:两手要此顺彼逆、此逆彼顺、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地转动着,它代表陈式太极拳的大缠丝劲。 两掌摆掌横列与腰腹弹性发力协调一致。整个动作要表现出陈式紧松、折叠、波浪起伏之间动作的协调配 合。 第三段 十九、云手 1.扣脚摆掌:重心左移,右脚内扣,上体左转;两掌微向左摆(图 7-3-95)。 2.转体翻掌:重心右移,上体右转;右掌翻转向外,左掌向下向右划弧(图 7-3-96)。 3.转体云掌:重心左移,上体左转;左掌经面前划弧云转,右掌经腹前向左划弧云转,掌心向内(图 7-3-97)。 4.收脚翻掌:上体继续左转,右脚收回,两脚平行向前,相距 10—20厘米,两掌云至左侧翻转,左掌心 向外,右掌云至左肘内侧,掌心向内(7-3-98)。 5.转体云掌:重心右移,上体右转;右掌经面前向右划弧云转,左掌经腹前向右划弧云转(图 7-3-99)。 6.开步翻掌:上体继续右转,左脚向左侧开步;两掌云至身体右侧,右掌翻转向外,左掌云至右肘内侧, 掌心向内(图 7-3-100)。 7.转体云转:同前转体云转。 8.收脚翻掌:同前收脚翻掌。 9.转体云掌:同前转体云掌。 10.开步翻掌:同前开步翻掌。 11.转体云转:同前转体云转(图 7-3-101)。 12.收脚翻掌:同前收脚翻掌,惟最后收并左脚时,脚尖内扣约 45º落地(图 7-3-102)。 学练要点:两臂随腰转动而运转,要自然圆活,速度要缓慢均匀。下肢移动时,身体重心要稳定,不可忽 高忽低,要前脚掌着地再整脚落实。眼的视线随左右手转动,云手指尖与肩同高,掌心向内。 二十、独立打虎 1.撤步穿掌:重心右移,左脚后撤,右腿屈弓;左掌翻上,向下划弧,右掌翻下,从左臂上穿出向前伸探 (图 7-3-103)。 2.转体扣脚:重心左移,上体左转,右脚内扣;两掌向左划弧(图 7-3-104)。 3.提膝握拳:两掌握拳,左手经体侧屈臂上举至左额上方,拳心向外,右拳收于左胸前,拳心向内;左腿 站稳,右腿提起,脚尖上翘内扣;眼平视前方(图 7-3-105)。 学练要点:屈膝弓腿与前伸探掌要协调一致,上体保持平稳。两臂划弧要经腹前随腰转动。独立提膝,支 撑腿膝微屈,上体保持中正,提膝脚尖上翘内扣,表现出吴式风格。 二十一、右分脚 1.落脚抱掌:上体微右转,右脚内收,脚尖下垂;两拳变掌叠抱胸前,右掌在外,掌心皆向内(图 7-3-106)。 2.分脚分掌:右脚脚尖向右前方,展平踢出,高过腰部;两臂同时向左右划弧分开,掌心皆向外,两臂撑 举;眼视右掌(图 7-3-107)。 学练要点:身体要稳定,不可前俯后仰。分脚方向与正方向约 30º,分手与分脚动作须协调一致,右臂与 右腿上下相对。 二十二、双峰贯耳 1. 屈膝沉肘:右腿屈膝小腿回收,脚尖下垂;两掌平行划弧落于右膝上方(图 7-3-108)。 2.上步落拳:右脚前落,脚跟着地;两掌变拳,收于腰间(图 7-3-109)。 3.弓步双贯:重心前移,成右弓步;两拳同时划弧贯打,与头同宽,高于耳齐;眼视前方(图 7-3-110)。 学练要点:完成姿势头颈正直,松腰、松胯,两拳松握,沉肩垂肘,两臂保持弧形。两臂半屈成钳形。 二十三、左分脚 1.转体分掌:重心后移,右脚外撇,上体右转;两拳变掌左右分开(图 7-3-111)。 2.收脚抱掌:重心前移,左脚内收,上体微左转;两掌划弧交叉胸前,左掌在外(图 7-3-112)。 3.分脚分掌:右腿站稳,左腿屈提,左脚尖向正前方,展平踢出,高于腰部;两掌左右划弧分开,掌心向 外,两臂撑举;眼视左掌(图 7-3-113)。 学练要点:同右分脚。 二十四、转身拍脚 1.落脚转身:收左小腿,以右脚为轴,身体右后转,左脚尖内扣落地,两掌向腹前划弧下落(图 7-3-114)。 2.转体抱掌:重心左移,身体继续右后转,侧对正前方,右脚转正,脚尖点地;两掌交叉抱于胸前,右手 在外(图 7-3-115)。 3.独立拍脚:左腿支撑,右脚踢摆,脚面展平;右掌击拍,左掌向后划弧分开;眼视右掌(图 7-3-116)。 学练要点:身体右后转与右脚尖落地,和两臂划弧要协调配合。上体保持正直,不可前倾、凸臀。拍脚方 向与正前方方向一致。 二十五、进步栽捶 1.转体摆掌:右腿屈收,右脚前落,脚尖外撇,上体右转,重心前移;左掌下落至胸前,右掌下落至腰间 (图 7-3-117)。 2.弓步栽捶:左脚上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左掌向下划弧经左膝上方搂过,按于左胯旁, 右掌变拳经右耳侧向前下方打出;眼视右拳(图 7-3-118)。 学练要点:落地转身后和两臂划弧要协调一致。左弓步打拳时,要松腰、松胯,不要凸臀。 二十六、斜飞势 1.转身分掌:重心后移,左脚外撇,上体左转;两掌左右划弧分开(图 7-3-119)。 2.收脚合掌:右脚收至左脚内侧;两掌
本文档为【24、42式简化太极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9554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1-07-31
浏览量: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