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能削弱

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能削弱

举报
开通vip

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能削弱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能削弱——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刍议 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能削弱——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刍议 戴文平 摘要 文章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忽视文学性的倾向及其危害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必须加强语文学科文学 性教学的见解。认为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教育功能。同 时,文章还探索了加强语文学科文学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语文教育;文学性 * * * 说来也怪,中学语文这一学科,现在竟然成了不受一些人欢迎的学科,一些学生认为枯燥无味,提不起他 们的兴趣、学起来没劲,甚至...

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能削弱
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能削弱——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刍议 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能削弱——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刍议 戴文平 摘要 文章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忽视文学性的倾向及其危害作了全面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提出了必须加强语文学科文学 性教学的见解。认为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教育功能。同 时,文章还探索了加强语文学科文学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语文教育;文学性 * * * 说来也怪,中学语文这一学科,现在竟然成了不受一些人欢迎的学科,一些学生认为枯燥无味,提不起他 们的兴趣、学起来没劲,甚至一些语文教师也觉得教起来没有意思。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丰富多采,以形象见长的语文学科为什么竟然使他们觉得索然寡味,以至受到他们的冷落呢?原因固 然是多方面的,但多年来语文教育中忽视语文学科的文学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 中学语文教育忽视文学性,表现在诸多方面。 首先,表现在教材选编上的严重失误。其一,重语文训练而轻语文教育。片面地强调“语文是工具”,导 致课文的选用和知识短文的安排全部服从于“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一些文字粗糙的文章,从实用角度而 被选中;一些文质优美的文章即使选用了,也只是被看作是语文训练的工具,不是从进行语文教育、塑造人的 角度出发。其二,重普通文轻文学作品。为了训练需要,大量选用普通文,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不见了,初中 教材尚好一些,高中教材尤为严重。仅以高中第五册为例,就选编了两个应用文单元,共6篇课文,占全册课文 总量的25%;仅选录了一篇外国文学作品(《警察和赞美诗》),还只是个自读篇目。许多优秀的名家名篇,不 能登上中学语文的“大雅之堂”。据统计,高中六册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仅占11篇,不到总量的8%,象 雨果、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狄更斯、果戈理、托尔斯泰等世界闻名的大作家,学生只能从教材注解中知道他 们的名字,有的连注解也未提到过。前些年,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可见到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狄更斯 的《穷人的专利权》、果戈理的《泼留希金》、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节选),现在这些作品也都在教 材中销声匿迹了。其三,选文重政治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轻艺术标准。为了让选文在政治上无可挑剔,领袖文章和一些政治性 很强的文章占了很大比例,仅领袖文章在高中教材中就占了10篇。 其次,表现在升学 考试试题 高中音乐教师业务考试试题学前班考试试题docoffice办公软件考试试题班组级安全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银行业从业资格考试试题 设计上的偏颇。从试题类型比例看,检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试题多, 检测学生文学修养方面的试题少,前些年检测的文学常识类题目,近些年显著减少。再看阅读选文, 试卷 云南省高中会考试卷哪里下载南京英语小升初试卷下载电路下试卷下载上海试卷下载口算试卷下载 中的 许多现代文和文言文不重文采,如1990年考卷中现代文阅读选文是三个人学习文言文的发言,枯燥无味。1994 年文言文阅读选文是选自《宋书·孝义传》,更是语言晦涩,乏味得很。加上近些年实行标准化考试,百分之 六十以上题目只须选择答案,不大容易检查出学生的文学修养。为了适应这种考试,各类练习如洪水猛兽在中 学横冲直撞,许多学生整日穿行于ABCD,跋涉于题海之中,象陷入了“八卦阵”,穷于应付,疲于奔命,严重 地影响了学生语文实际水平的提高。 二 当前中学语文界忽视文学性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这种倾向,忽视了课文中文学作品的认 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削弱了语文课文和语文知识的美育功能,情感教育功能和培育学生文化素养、 思想素养的功能。长此以往,危害无穷。 第一,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来以形象见长、集各类体裁于一身的语文学科,应该是学生非常喜 爱的学科,可是由于过分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选文又不大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缺少 趣味性,使许多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把语文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 第二,造成学生语文修养的低下。教材选编,缺少文质优美的文学作品,覆盖面小,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 少,使许多学生知识面狭窄,语汇贫乏,文学素养差,提到许多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都茫然无所知,简直有 点“举秀才,不知书”的情形。1994年高考试卷中提到的李汝珍著《镜花缘》、拜伦著《唐璜》,这么一些起 码的文学常识,竟然难倒了一大批学生。让学生填写“桃李不言”和“他山之石”成语的下句,不少学生出了 考场,竟对教师说“从来没见过这些成语”,可见学生孤陋寡闻到了何种程度。较之五六十年代,学生们阅读 文学名著的兴趣也有所下降,学生争读文学名著(象当年争读《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样) 的热烈场面比较少见了,这与语文教育中削弱文学性不无关系。 第三,削弱了语文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学语文课在中学教育中义不容辞地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 务。它对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共产主义道德”,都起着不可低估 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个中学生的成长,品德的形成,世界观的树立,首先得益于语文课,在这一点上, 其影响甚至超过政治课。而这些影响和教育,大都通过文学审美作用得以实现。不难想象,如果削弱了语文的 文学性,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也就无从谈起。过去语文界曾流行一种说法:“不能把语文课变成文学 欣赏课。”笔者并不反对,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语文课具有文学欣赏因素。如果完全消除文学欣赏因素,也就 完全否定了文学的审美作用。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深深地打动学生感情,使他们在欣赏过程中,得到感情上 的满足,认识上的深化及美学的享受的。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才能充分发挥它陶冶情操、塑造灵魂 的作用。 三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当前必须坚决纠正忽视语文学科文学性的倾向,必须强调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功能。 首先,强调语文的文学性,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一词出现于建国初。“五四”以后,小 学语文称为“国语”,中学语文称为“国文”。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编审教科书时,吸收了叶圣陶先生的意 见,改称“语文”。什么叫“语文”?历来看法不一,《新华词典》解释为:“1.语言和文字;2.语言和文学 的简称。”而叶圣陶先生解释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语文 教育书简》)笔者认为“语言文学”之说更贴切些。前三则解释并不矛盾,都强调语言因素,也都确认了语文 的“文学因素”。“语言文字”中的“文字”决不是专指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当然包括用文字写成的文学作 品;叶老提到的“书面语言”则当然包括文学作品。语文学科在任何时候都包含文学因素。 但是,前些年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却争论不休,许多语文研究者否认语文的文学性,他们可以肯定语文学科 的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就是不承认文学性。1981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学法》 (何深等编著)指出,“中学开设语文课的意义,主要在于使学生掌握语言——这个人类交际的工具”,“语 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就是只字不提语文的文学性,这种认识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我们认为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正确的提法应是:语文是一门思想性、文学性很强的基础工具课。 提到“文学性”,人们不禁要问,文学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文学,就是通过形象、典型来认识生活、反映 生活的,这些形象具有生动性、可感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创作包含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强烈的爱憎 。作家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对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创造出比自然和生活中的美更高更理 想的美。这样,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获得更高更强烈的美感,得到更大的愉快和满 足。正因为如此,选入课本中的优秀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念,进而陶冶他们 的情操,培养他们的优秀品德,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艺术不仅作用于学生的理 智,而且影响他们的情感,因此艺术有助于培养信念。……越是依靠情感为基础、信念就越坚定。所以艺术在 道德教育中起着这么巨大的作用。”文学的审美功能当然也是如此。 其次,从语文教育的任务看,更有必要强调文学性,进行文学审美教育。语文教育,既有传授语文基础知 识的任务和培养语文能力的任务,也有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同时,还具有进行文学审 美教育的任务。语文,确实是中学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但仔细分析起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 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政治课更是首当其冲,历史、地理课也责无旁贷;“开发智力”也决不是语文学科的 “专利”,任何一个学科,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更是“义不容辞”。只有“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 语文能力”、“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才为语文学科所独有,才真正体现出语文教育的特色。对于前两项任务, 人们不会有什么争议,对于“文学审美教育”则大有探讨之必要。 年龄稍大点的语文教师们都记得,1963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有一句大家印象很深的话:“不要把语文课讲 成文学课。”这无疑是针对1956年文学、汉语分科教学而言的,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我们决不能因为这种提 法而否定语文课的“文学”的性质,否定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走向另一个极端,危害可就严重了。“ 文革”期间不是提出什么“马列主义进课堂”、“政治挂帅”、“突出政治”等口号吗?“复课闹革命”时, 语文教材就是《毛主席语录》和《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一书,完全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后来有了语文 教材,也是“领袖文章一大半,文学作品靠边站”,语文教育深受其害,成了“十年动乱”的“重灾区”。 再次,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看,语文教育“文学性”的特点,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文学审美教育从未中 断过。我国古代并没有“语文”这一学科,但语文教育却古已有之,它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结合进 行,主要通过儒家经典、蒙学读物、诗歌和文选来体现。 所谓“儒家经典”,主要是指《四书》、《五经》等,大都是一些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和诗歌。至于“蒙 学读物”,许多已失传。宋代广为流传的《三字经》、《百家姓》,虽为识字之书,但也都是些琅琅上口的韵 文。诗歌选本则有宋代的《千家诗》和清代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大都为诗歌文学的精品。 文选,则有南朝萧统编撰的《文选》,选录了452篇名家作品,是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荟萃。而清代吴楚材 、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收录文学作品320篇,更是集中了我国古代文学之精华。 开创私人办学先河的孔子曾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可见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多么重视。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具有鲜明的文学特色。 1898年,“百日维新”运动中,“语文”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秦 定学堂章程》,成为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癸卯学制。当时即给语文学科定名为“ 中国文学”,更是突出了文学性。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当时在教育总长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其中 规定:“国文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 。”“涵养文学之兴趣”即强调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旗帜多么鲜明。 解放后,1956年我国教育部制定的《汉语文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 品的能力”。1986年制定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重申,语文课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中学语文教育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文学课本选用了大量文质优美的文学作 品,并介绍一些文学发展史和文学理论知识。这种尝试虽有严重缺陷,但是,在突出语文学科文学性方面作出 了开创性的探索,也给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以深刻的启迪。 总之,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能削弱,必须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功能。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要对语文教材开刀。语文教材在重视训练的同时,必须强调语文教育,重视文学 审美教育功能。教材的选编要突破单纯为语文训练服务的老框子,要增选古今中外各种流派的名家著作,要增 加课文篇目,开拓学生眼界。其次要改革语文高考试卷,要增加文学鉴赏类题目和考查学生文学修养的题目。 再次要强化中学语文教研活动,改进教研指导,改变当前以应试指导和综合训练指导为主,忽视对文学作品教 学指导研究的状况。 〔责任编辑 邵京起〕一,教材的时代化 二,讲解的肢解化 三,资料的格式化 四,考试的标准化 流驻心灵的一泓清泉——语文教学应渗透文学性 语文,通常指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总称,而文学性,则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但是长期以来,语文界对于语文教学究竟要教一些什么,语文教学的根本使命究竟是什么还争论不休。身为语文教学一线的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履行其文学育人的功能,增强受教者的文化素养,提高其对生命的关照意识和人文情感,从而真正实现提高我们人生品位的终极目的。而文学是什么呢?它正如划过长空的一颗星斗,照亮的不仅是跋涉者前进的方向,更照彻了黑夜中迷茫者的心灵;亦如空寂的山谷婉转的一声莺啼,给人的不仅是清灵的视听娱悦,更营造一份旅途中劳顿的慰藉。文学,永远是人类灵魂的栖息地,是人精神的祭坛。它就象永远流在我们心灵的一泓清泉,澄澈着我们蒙尘的心,使之历久弥新,经久不涸。因此,用文学性来灌溉语文教学的园地,充分显现其文学性育人的功能,已经显得刻不容缓。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思想意识多元化的时代,语文教育更要自觉履行其文学性育人的功能,这不仅是新时期语文教学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更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任。 缺乏文学性的语文教学活动,就好比荒草丛生的田野没有了鲜花的点缀,荒凉而无生机;浩瀚无垠的大漠缺少甘泉的浸冽,枯寂而乏灵气。语文本来是最能吸引学生的一门学科,最能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感染、意的激发。但作为语文教师,有时却不得不直面这样的现实,语文在中学生心目中日渐冷落。他们常常醉心于时尚的英语,灵活的数学……语文有时甚至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但如果一味地从学生或社会影响去找原因,这显然是不全面和客观的,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优劣,也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方家多有成见,我不想赘述。我只想说,让我们全体语文教育工作者都积极的行动起来,将文学性引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增强语文教学文学育人的功能,使语文学习“风情万种”,情识并茂,则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悲壮”而又责无旁贷的使命。 中学生时期,正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正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肩负育人重责的重要时期。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却用条分缕析的讲解来取代文学对人的教育功能。众多的“模式教学”使语文教学的形式归于单一,教学过程缺少对文学性的涵咏、体悟,更遑论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了。而语文教学一旦失去了丰厚的文学底蕴,必将使受教育者——学生缺少对文学性的感受、品味和体悟,从而减少或者完全丧失文学育人的功能。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增强文学育人的教育功能方面,谈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做起。 一、文学圣火,燎原生命——培养教师的激情 语文教学有别于理论学科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其生动性、形象性,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形象思维高于理论思维的特点。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以情激情,感染学生。看春花秋月,喜意孕怀;观惊涛骇浪,壮怀激烈;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觅;歌大江东去,抒壮志情怀……教师的激情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关爱。很难想象一个视教书为“副业”的人,对教书育人会充满激情,对语文教学会品味诗情画意,对学生会施以温情关爱。有的教师执教《荷塘月色》,先讲背景,再寻找线索,后分析荷塘与月色的写作特点,平铺直叙的讲解,条分缕析的论证,全则全矣,但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朦胧美与作者淡淡的忧愁交织的诗情画意则无影无踪。这样的一堂课,除了给学生留下只鳞片爪的印象和枯燥的概念术语,还会有什么?这样的讲授,岂非将作品的文学性抛诸九霄之外? 其实,语文教材中许多经典的例文给教师文本教学的再创造活动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足以让我们激情奔放,游目骋怀。如《水调歌头.大江东去》的壮美与豪放,《雨霖零》的婉约与柔情,《声声慢》的寻觅冷清与凄戚,《背影》的绵长回忆与感激,《故都的秋》的俊冷与痴恋等等,都值得语文教师以激情去挖掘,去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这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有了激情,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教学活动也就有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星星之火,竟成燎原之势。有了对文学的激情,必将使生命之炬高擎不灭! 二、海纳百川,含英咀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文本,大多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凝聚,其中蕴涵着丰富而博大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学活动就是借用这些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涵养他们的情操。文学作品独特的审美趣味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学生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这是任何行政手段、政治教化所难以匹敌的。大凡有成就的人,无不具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与他们广泛的涉猎人类精神文化产品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有密切的关系。英国大教育家斯宾塞说:“就教育塑造性格来说,强迫训练是不符合道德法则的,而且也是枉费心机。……教育所能实现的道德上的效果,必须通过情感教育而不是通过理解教育来实现。”因此,语文教学如果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是舍弃了语文教学的精髓,也就是淡化了文学的育人功能。为此,有人提出,语文课改的趋势应该是“复兴失落人之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与铸造”,此言当矣! 那么,增强语文教学的文学育人功能对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 首先,必须坚持不懈的学习。这里所说的学习,非专指专业方面的学习,而是泛指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但是就目前而言,语文教师的读书状况令人堪忧。《中国教育报》曾做过一个关于教师读书的调查,结果很不理想。许多教师只是在看一本参考书,一本参考书外加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仿佛就有了永远的看家本领。这种教师学习状况,是一种纯自然状态下的小作坊式的教学状态。要知道,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步伐日益加快,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不断涌现,如果我们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那么,我们僵化的知识体系如何帮助学生构建起崭新的知识框架,语文课又怎能赢得学生喜欢,甚至难以想象在教学活动中的那种呆板和枯燥,更遑论教学活动对人的教育和影响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读书,无以教书;不充实自己,无以育人。教师不仅要关注世界政治、科技、社会动态,也要研究教育理论专著,让自己的生活中有不竭的清泉,也要让这清泉在理性的渠道中自由的流淌。当然,传统名著更要细研,不能断章取义。为了教一段文,就读一本书,这种应付式的仓促应对的结果,只能使语文教学变得枯燥而苍白。读书是一种涵养,浸淫于古今中外文化大师营造的精神家园中,我们的心灵会变得纯净而柔情,我们的心胸会变得浩瀚而广阔;读书是一笔财富,陶醉于精神世界的悲欢离合,我们便拥有了追求真善美的勇敢和坚毅,也铸造起了抵御假恶丑的钢铁长城;读书是一种追求,它能激励文人在人类文明的冲撞中,不满于苟且的现实,张扬起开拓进取的风帆,在继往开来的擎天伟业中上下求索。不读书,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不会教书,不会育人,不敢走上那神圣的三尺讲台。 其次,教师的眼中应有“人”。没有了学生,也就无所谓老师。这里的“人”是活生生的,他们不仅为现在而活,也为将来而活。生命旅途的每个阶段都是有意义的,有精神的,有趣味的。当我们的语文教学漠视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追求的人的存在,而指向单一、枯燥的题山题海之时,语文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本真,而走向了虚无。这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也是语文教师的悲哀。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回归“以人为本”的主题,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在品读经典中,激活学生与作品、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发学生心灵的呼唤,感情的激发、智慧的启迪,从而积淀成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久而久之,这些美好的知识、高尚的情操会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精神资源,引领学生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 第三,充分挖掘文本“诗意”。诗意存在于生活之中,诗意蕴藏于文本中。语文教师就应该象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收,并串联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的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爱莲说》中称赞的君子风度;《天净沙.秋思》中透示的怀乡情愫;《道士塔》中的爱国与激愤;《孔雀东南飞》中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叛逆……篇篇优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领悟了,才能以此引导、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去深味人类文化的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教学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涓涓溪流,汇成汪洋大海;含英咀华,塑造多情人生。有了对文学的人文意识,必将使我们的人生情育无限! 三、大道于隐,润物无声——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 要实现教学活动的育人功能,教师就不能总是高高在上。语文教学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语文教师也不应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应与学生建立起一同学习,成长、进步的伙伴关系。只有在民主的课堂上,才会启迪开学生的思维之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谱写出诗意的旋律,也才能“润物”与“无声”之中。教师如果不能更新观念,构建起“自主、探索、互动”式的学习模式,在学习中总是扮演知识权威的角色,那么,语文教学势必走入死气沉沉的死胡同。做教师的应该明白,今天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来源异常广泛,他们的思想也异常活跃,在他们年轻狂热的心中,没有什么绝对的权威,也不需要绝对的权威。他们需要的不是命令和呵斥,他们喜欢的是平等的交流、真诚的理解、合作式的对话。如果我们把教学活动建立在民主、合作、探究的平台上,那么,语文学习就会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师生在相互的交流中会获得更多的理解,文本在自由探讨中会获得新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师生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是创造语文文学育人功能的一个重要保障。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当我们敞开胸怀,真诚的拥抱每一个学生之时,必将是语文教育功成名就,润物无声之日! 当然,对于文学性的品悟绝非一蹴而就之功,它需要一个长期“积淀、酝酿和发酵”的过程,这也是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我想也正因为如此,方显文学育人之任重道远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文学的世界,就应该是“新雨”后的空山;“文化苦旅”中跋涉者的心灵,就应该如青石上潺湲的甘泉。只要是文化的参与者,就应该让心中流驻这一泓清泉!当亘古的《国风》吹过,当千年的玉门再次箫响时,但愿踽踽的世界里,我们都不再只是一具游魂!
本文档为【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能削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9393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0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7-29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