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68 人体咽鼓管解剖学新进展

168 人体咽鼓管解剖学新进展

举报
开通vip

168 人体咽鼓管解剖学新进展168 人体咽鼓管解剖学新进展--三维重建和测量 168 人体咽鼓管解剖学新进展--三维重建和测量 郑雅丽  郭继周  摘 要: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咽鼓管的解剖提出新的概念,他们用对咽鼓管的颞骨作成组织切片,通过计算机进行三维重建.将咽鼓管分为六个部分:咽口部,中间部,近峡部,峡部,峡后部及鼓室前部.并对咽鼓管弯曲度,倾斜度与临床的解剖关系进行了研究.现就国外近年有关文献进行综述,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单位:郑雅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100730)       郭继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

168 人体咽鼓管解剖学新进展
168 人体咽鼓管解剖学新进展--三维重建和测量 168 人体咽鼓管解剖学新进展--三维重建和测量 郑雅丽  郭继周  摘 要: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咽鼓管的解剖提出新的概念,他们用对咽鼓管的颞骨作成组织切片,通过计算机进行三维重建.将咽鼓管分为六个部分:咽口部,中间部,近峡部,峡部,峡后部及鼓室前部.并对咽鼓管弯曲度,倾斜度与临床的解剖关系进行了研究.现就国外近年有关文献进行综述,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单位:郑雅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100730)       郭继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100730)  参考文献: [1]Proctor B. Arch Otolaryngol,1967;86:503~514 [2]Sade J et al. Arch Otolaryngol,1985;242:247~255 [3]Sudo M et al.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1998;107: 547~554 [4]Sudo M et al.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1997;106:583~588 [5]Spauwen PH et al. Cleft Palate Craniofac J,1991;28:217~219 [6]Park K et al. Yonsei Med J,1992;33:159~167 [7]Sando I et al.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1986 ; 95 :267~274 [8]Suzuki C et al. Acta Otolaryngol, 1998;118:837~843 [9]Sade J et al. Adv Otorhinolaryngol,1988;39:18~36 [10]Sade J et al.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1989; 98:630~634 [11]Doyle WJ et al.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1980;89:49~57 [12]Honjo I et al. Acta Otolaryngol,1981;91:85~89 [13]Honjo I et al.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1980;89(Suppl) :25~27 我国在中耳炎病理研究上取得突破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在3月11日召开的全省中耳炎研究新进展学术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会上,向来自全省各地的170余名耳科医师报告了他们在中耳炎病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突破。这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和临床诊治上的准确验证,标志着各种疑难性中耳炎的诊治不再成为耳鼻喉科的一大难题。     中耳炎是临床最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医学界以往对其的病理研究只着重于组织形态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和分类,因而导致对于中耳炎的认识和临床诊治仍处于较为滞后的阶段。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张全安教授等人在广泛研究当今中耳炎病理理论的基础上,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中耳炎研究中心的500多个全耳朵的各种类型中耳炎颞骨连续切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长达4年的光镜组织病理学研究。     发现中耳炎病理过程中内通风引流阻塞、渗出液及肉芽组织的形成是导致慢性中耳炎发生和发展的元凶,而要预防慢性中耳炎的产生和对中耳炎进行彻底治疗,改善内通风引流、引流渗出液和清除肉芽组织则是最关键的环节。而要对中耳炎做出正确、及时的诊断,薄断层CT诊断则是很重要的技术手段。     在对中耳炎的治疗中,他们采取乳突术腔管取代咽鼓管通气和黏膜收缩剂疗法以改善中耳通气功能;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清除中耳病灶以改善中耳的内通风引流;对鼓膜穿孔中耳炎病例,制定了将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区域由中耳腔区向后转移至上鼓室、鼓窦乳突区,并通常作耳后切口,以尽早准确清除阻塞病变,引流后部区域积存的炎性积液,并保存了患者的听觉功能;根据滞留渗出液的吸收、机化与肉芽组织形成,是同时发生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病理过程的特点,他们提出了“渗出—肉芽型中耳炎”的新的临床诊断名称,对长期保守治疗不愈的渗出性中耳炎患者,若确定有肉芽组织形成,则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并提出在肉芽组织形成之前彻底引流炎性渗出液是防止慢性中耳炎形成的关键。     他们还发现多数(91%)慢性中耳炎有发病隐蔽的特点,并没有急性发病史,因而在诊断中不必如教科书所说的要把鼓膜穿孔,耳流脓和传导性耳聋作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诊断必不可少的三大症状。基于上述认识基础上所给予病人相应的治疗,都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为此,他们还将中耳炎分为早期中耳炎、慢性中耳炎、中耳炎后遗症三大类,以更符合中耳炎病理变化规律和临床实际。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这项研究由于着力于中耳炎病理动态变化机制的探讨和慢性中耳炎形成病理机理的研究,全面、准确地揭示了中耳炎病变过程的实质和规律,所获得的一系列中耳炎病理理论和学术思想,标志着中耳炎的研究有了质的突破,为临床的进一步诊治提供了极为可靠的依据。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杨龙提供 阳运康  林月秋 2005-12-13 13:07:55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6月第4卷第11期 脊髓损伤(SCI)的修复是医学界长久以来的梦想,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治疗技术的飞快发展,这一梦想已经有了实现的可能。采用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SCI已被公认为最新、最有前途的治疗方法之一。即通过基因修饰使神经干细胞表达外源性基因,然后将其移植到受损部位,使它们分泌大量的治疗性神经营养因子,防止神经元死亡并促进神经再生与功能恢复。本文拟就神经营养因子(NTF)的种类、功能与作用机理,神经干细胞的特点及功能,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神经干细胞转基因治疗方法及载体的选择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展望加以综述。 1 NTF的种类、功能及对SCI的作用机理 NTF是一类由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支配靶组织产生的能对中枢和外周神经发挥营养作用的特殊蛋白质分子,能支持受损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存活,刺激轴突的再生等。其分子量较大,不能透过血脑屏障且半衰期短,效应的发挥主要由高亲和力受体Trk和低亲和力受体P75NGFR介导 [1] 。目前已知的NTF有20余种,研究较多的有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胰岛素样神经营养因子(IGF)、神经营养因子-3,4/5(NT-3,4/5)、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等。它们兼有神经元营养和促突起生长的双重生物学功能 [2] 。Bregman等 [3] 将胚胎神经组织及多种NTF植入成年鼠颈胸段SCI区,发现NTF能促进轴突的生长。 NGF是Levi-Moutalcini R于1952年发现的细胞生长调节因子,主要作用于神经嵴起源的发育中的感觉神经元和交感神经元及前脑基底部某些胆碱能神经元。它是最具感觉和运动神经元营养活性的因子,能诱导感觉神经元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纤维延伸,使局部运动神经元纤维发芽 [4] 。BDNF最具运动神经元营养活性,与NGF有50%同源性,其对多种感觉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多巴胺能神经元以及GABA能神经元的发育分化与生长再生具有维持和促进作用。在组织损伤后阻止运动神经元死亡作用方面BDNF与NT-3有相同效应。BDNF对交感和睫状神经节不起作用,但能阻止坐骨神经横切后大量运动神经元的死亡,且能挽救脊髓半切伤后的红核神经元 [5] 。NT-3可促进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轴突生长及部分神经功能恢复,能减慢横切损伤脊髓神经元死亡速度 [6] 。GDNF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的新型神经营养因子,是目前发现的活性很强的又一运动神经元营养因子 [7] 。bFGF因与肝素亲和力高,故又称为肝素结合生长因子,其对各种体外培养神经元具有神经营养作用,表现为促进神经元的存活与生长 [8] 。bFGF对成体神经细胞有较好 的促有丝分裂作用,并影响运动神经元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上mRNA的表达变化 [9] 。许多学者已证明bFGF对脊髓神经元有选择性的促轴突生长和神经营养作用 [10,11] 。bFGF的作用谱广泛,生物学效应表现出神经系统的多功能性。Teng YD等 [12] 将bFGF注入成年大鼠胸髓损伤区,5周后发现bFGF能促使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长期存活,改善实验性脊髓损伤后的呼吸功能。 2 神经干细胞的特点及功能 干细胞是指同一世系相对未分化的细胞,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保持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分化的能力,以提供特化的细胞来补充死亡或缺损的细胞。神经干细胞(NSCs)是一种能产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潜能和自我更新并足以提供大量神经组织细胞的潜能。神经干细胞易于遗传调控,对中枢神经系统(CNS)无侵袭性,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它能重建SCI部位的神经元序列。且经NTF修饰后可加强轴突的再生。在体外,神经干细胞能在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GF)和(或)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无血清培养基中不断增殖,并维持干细胞的特征。有学者报道EGF和bFGF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这些细胞可传40~50多代后仍保持干细胞的特性[13] 。神经干细胞贴壁后在含1%血清的培养液中能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被移植回中枢神经系统后,它能进一步迁移、分化,与宿主神经元整合并发挥神经功能,这完全改变了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元无法再生修复的传统观念,使得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的损伤成为当今神经科学的一个热点。研究表明,神经干细胞的移植治疗能促进GAP43mRNA的转录和ChAT阳性为主的运动神经纤维的再生,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神经干细胞的促髓鞘再生作用也许是产生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14] 。但是,神经干细胞移植回中枢后究竟对何种神经元起作用以及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损伤的机制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定量的评价。 神经干细胞一般可由胚胎中枢神经组织分离而得,并在组织培养中扩增。胚胎组织中存在各种干细胞,包括神经干细胞,现在已被分离和进行体外培养,在环境适宜时还可分化为各种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Svendsen等 [15] 报道了自小鼠胚胎和人胚组织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有前景的细胞是来源于胚胎脊髓的一种定向为神经元的前体细胞(NRPs)。在体外,这些细胞能被扩增,并且可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神经元。Han等 [16] 在研究NRPs细胞的发育过程中将其移植到脊髓损伤的大鼠模型,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初步的结果显示移植的NRPs在受损部位可存活至少1个月,并且有迁移现象。 更令人兴奋的是,神经生物学已经证实,成年哺乳动物体内也存在神经干细胞,这些干细胞一般处于静止或缓慢生长状态,在损伤之后,干细胞可以很快扩增以取代失去的细胞,同时仍保留一部分备用。如果能从病人身上分离出这种成体干细胞,诱导它们分化并指导它们进行特化发育,而后将它们移植回病人体内,这样的细胞不会发生排斥现象。进行这样的治疗,显然会降低、甚至避免使用来源于人体胚胎或人体胎儿的干细胞。从而成体干细胞显示出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嗅球粘膜处的细胞是出生后直至成年仍然保持分裂能力的神经元。但有人研究发现,嗅球内神经元轴突的生长受到一种嗅球成鞘细胞的支持,这种细胞具有许旺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征,而且还能伴随嗅球的轴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Li [17] 等进一步将从成年大鼠嗅球处取得的成鞘细胞在体外培养后植入皮质脊髓束的损伤部位,发现植入的细胞形成一个连续的“桥”通过损伤区,在再生轴突上可观察到由成鞘细胞形成的髓鞘,且轴突可长入损伤区直到已溃变的尾侧束部分。除嗅粘膜外,在纹状体、海马齿状回、小脑和脊髓等处都分离出一些神经胶质细胞。Chiasson [18] 等认为,虽然成年哺乳动物的前脑室管膜和膜下区细胞都有增殖的能力,但只有膜下区细胞具有神经干细胞的特征,即能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Johansson等 [19] 研究认为成年大鼠的室管膜细胞就是神经干细胞,此处的细胞可快速增殖,然后迁移到嗅球处。他们还观察到,脊髓损伤后,室管膜细胞能急剧增殖并迁移到损伤处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瘢痕组织的形成。这一研究结果对脊髓损伤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能确定在人类成年后的室管膜细胞中存在神经干细胞,则可用适当方法从自体内取得此种细胞(如抽提脑脊液),经体外培养扩增后作为移植物再植入患者体内,加用合适的方法诱导细胞分化为各种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将是一种有希望应用于临床的方法。 3 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神经营养因子不仅对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的存活及其突起生长有促进作用,也对神经干细胞和祖细胞的增殖、分化起一定的作用。 EGF和bFGF 2 是有丝分裂原,对神经干细胞和祖细胞的增殖起重要作用。在体外培养中,EGF可诱导来自胚胎的神经干细胞增殖,产生由未分化细胞组成的细胞球,这些细胞能表达神经上皮细胞特有的Nestin。bFGF 2 可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调节发育中的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如能诱导两类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1)双潜能祖细胞,将分化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2)单潜能祖细胞,产生仅具有神经元特性的细胞 [20] 。同时,bFGF 2 对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增殖和分化具有剂量依赖性,在一种含有低浓度bFGF 2的基本培养液中,神经干细胞呈现神经元的命运,随着bFGF 2 水平的增加则分化为胶质细胞 [21] 。Vescovi等 [22] 在培养人胚胎间脑神经干细胞时研究了两种因子的浓度关系,通过多个浓度组合发现,单独应用bFGF 2 和EGF时,神经干细胞在培养一段时间后即死亡,而只有将两者同时使用方可刺激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当这些细胞因子被撤除后,再用其它的特定因子处理,神经干细胞将会向特定细胞类型分化。bFGF 2 和EGF对神经干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并不相同。有研究表明,bFGF 2 在神经干细胞增殖的早期阶段发挥促有丝分裂的作用,使神经干细胞获得对另一作用更强的促有丝分裂因子EGF的反应性,在增殖后期,EGF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刺激作用明显增强 [23] 。 人类神经干细胞可以有效治疗脊髓损伤模型 (2005-09-21)     依据9月第19期《美国科学院学报》电子版上的一份报告称:人类神经干细胞可以取代受损的细胞,并能够改善小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功能。   “为治疗脊髓损伤带来了希望,但是后面的路还很长”加利福尼亚大学的Cummings博士说,我们的研究虽然使得受损小鼠的功能得到改善,但是没有治愈这些小鼠。   Cummings博士向脊髓损伤的小鼠的受损部位注射人类神经干细胞,观察这些小鼠组织学和功能学上的进展情况。   人类细胞在受损的小鼠脊髓中成功存活并广泛植入,在移植17周后,在其白质和黑质中持续存在。注射的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神经元,并形成突触,没有导致胶质瘢痕的形成。   注射有人类神经干细胞的小鼠报道指出,在注射人类神经干细胞16周后,小鼠协调运动功能和迈步能力有恢复的迹象。   “据我们所知,”研究者们说,“这是小鼠接受干细胞移植后进行行为学追踪研究时间最长的一项研究。”   采用靶向人类干细胞的毒素治疗小鼠,导致小鼠前肢功能的下降,这表明至少功能的部分恢复是移植细胞与宿主细胞相整合的结果。   我们的研究成功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细胞被移植到免疫失调的小鼠,目前,我们在大鼠身上正在进行相同的试验,同样也需要环孢菌素进行抑制。   Cummings博士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说:未来将采用联合疗法,脊髓损伤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任何一种单一的疗法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神经干细胞在治疗实验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Progression on repairing experimental spinal cord injury by neural stem cells   张辉    尹宗生 添加到阅览室 阅读软件下载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2005年03期 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体外分离神经干细胞(NSC)获得成功,给脊髓损伤(SCI)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大量应用NSC治疗实验性SCI的研究中,对于NSC的应用主要有三种方法:①单纯的NSC移植;②以NSC为载体的转基因治疗;③NSC联合生物材料的应用.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试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应用NSC治疗实验性SCI研究的近期进展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综述. 咽鼓管三维重建和测量的初步研究 www.shouxi.net  于亚峰 周维镕 包雪平 李敏 胡振民  2006-4-14 10:10:00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新) 2005年2月 第25卷 第4期 关键词:咽鼓管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measurement of Eustachian tube   YU YaFeng1,ZHOU WeiRong2,BAO XuePing3,LI Min3,HU ZhenMin3   1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06,China,2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3Department of Radiology,Affiliated Hospital,Nantong Medical College,Nantong  215006,China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optimum index and parameter of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Eustachian tube and to measure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healthy adults Eustachian tube for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udy.METHODS: Five integrated dry skulls (including integrated Eustachian tube bone portion) were scanned by helix CT 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was made.The lengths and angles of dry skulls and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were measured.Thirty normal volunteers (male 16 and female 14) were used as control and they were checked by otoscope and audiometry (including pure tone screening audiometry and acoustic immitance).Their bilateral Eustachian tubes with Valsalvas action were scanned by helix CT 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was made.The lengths,breads and angles of Eustachian tubes were then measured.RESULTS: Clear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images of Eustachian tube,parameters of radiology and some data of anatomy were obtained.The whole Eustachian tube was displayed in 20 of the 30 volunteers.CONCLUSION: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Eustachian tube is feasible.The data acquired from the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images of Eustachian tube are beneficial to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research.   【Keywords】 Eustachian tube;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tomography,xray computed;measurement   【摘要】 目的: 探讨咽鼓管三维重建的影像学指标和参数,测量正常成年人咽鼓管的三维空间结构,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5具完整的干燥头颅骨的咽鼓管骨性段进行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同时测量实物和三维图像上的咽鼓管长度和角度并对比.同法对经耳科检查正常(包括耳镜检查、纯音测听、声阻抗)的30例成年志愿者(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20~42岁)在捏鼻鼓气时行双侧咽鼓管螺旋CT扫描,进行三维重建.在三维图像上测量咽鼓管的长度、宽度、角度.结果: 获得了清晰的咽鼓管三维重建图像和相应的影像学参数以及一些解剖数据.其中20例正常人咽鼓管全长显示,其余人部分显示.结论: 咽鼓管螺旋CT三维重建是可行的,所获得的正常成年人生理状态下咽鼓管的解剖数据对临床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咽鼓管;三维重建;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测量   0引言   咽鼓管是连通鼓室和鼻咽的管道,它的功能是平衡中耳腔和大气之间的压力.它大部分时间是关闭的,但在张口、吞咽、呵欠、歌唱时,借助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和咽鼓管咽肌的作用,管腔会开放.这种正常的开-闭功能对中耳、咽鼓管起保护、通气、引流作用.咽鼓管与分泌性中耳炎、鼻咽癌等许多疾病关系密切.功能性或器质性咽鼓管功能障碍均可以引起分泌性中耳炎,鼻咽癌等肿瘤常侵犯咽鼓管,且咽鼓管自身有一些疾病临床难以发现.另外,咽鼓管功能障碍与否还决定鼓室成形术的预后.所以耳科医师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方法能安全无创、详细逼真地显示咽鼓管,并作了许多探讨.近年来有人采用耳纤维内镜来观察咽鼓管[1],但终因其局限性和技术复杂,难以推广.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应用尸体颞骨标本切片来进行咽鼓管的三维重建和测量,也获得了大量的对临床有用的数据,但与活体比较,终有不够精确之弊.所以活体咽鼓管的三维重建,将对临床咽鼓管疾病的研究有较大意义.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标本选取5具完整的干燥头颅骨(咽鼓管骨性段均保持完整),由南通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选择健康成年志愿者30(男16,女14)例,年龄20~42岁(均经过耳镜检查和听力筛选为正常者).仪器和设备为: 美国产的GSI 16纯音测听仪 ;丹麦产的Madsen Electrics ZODIAC 907声阻抗仪;Siemens公司Plus 4螺旋CT;Siemens公司的3DCT图像处理工作站;Siemens公司的sqi RT3D图像处理软件.   1.2方法对5具完整的干燥头颅骨进行螺旋CT扫描,获得了能完整显示咽鼓管骨性段的影像学参数.挑选包含有咽鼓管层面的图像(30~40幅),将他们传入图像处理工作站,并用sqiRT3D软件处理,获得了一系列三维图像.对成年志愿者进行耳镜检查和听力筛选,均行纯音测听和声阻抗检查.筛选条件为: 双耳外耳道通畅、干净,鼓膜无穿孔,双耳纯音听阈均<20 dB,声阻抗均为A型曲线.对满足条件的正常成年人30例(男16,女14)例,年龄20~42岁,在捏鼻鼓气(Valsalva法)同时行双侧咽鼓管螺旋CT扫描,并挑选每幅包含有咽鼓管层面的图像(150~200幅),将他们传入图像处理工作站用sqiRT3D软件处理, 获得三维图像.由于捏鼻鼓气时其手臂会影响到图像,故我们采取双鼻腔用鼻塞(游泳时所用)填塞致不漏气.   影像学参数参考了Naito等[2]提出的以外耳道与第一切牙连线为基线,并确认了此条基线能显示咽鼓管全长.其他参数: 扫描范围从外耳道至鼻咽部,螺距10,层厚10 mm,重建厚度03 mm,电压140 kV,电荷240~300 mA·s, 矩阵512×512,显示野20 cm, 扫描时间15~20 s,准直器宽度1 mm.   重建方法是将每幅包含有咽鼓管层面的二维图像进行重建(干燥头颅扫描约30~40 幅图像,正常人约150~200幅图像).我们主要采用了下面一些方法: ① 多平面重建法(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② 多层面容积重建法( multiplanar volume reconstruction,MPVR),包括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最小密度投影法(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nIP);③ 容积重建法(volume reconstruction,VR);④ 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阈值上限0~+20 Hu,下限为-200~0 Hu.   对咽鼓管长度、宽度、角度的测量,首先在干燥头颅标本上测量咽鼓管的骨性段长度和角度.测量长度时利用直尺和游标卡尺测量,测量角度使用量角器.在三维图像上应用软件也测量了咽鼓管骨性段的长度和角度.把上述方法应用于正常成年人三维图像,分别测量咽鼓管的骨性段、软骨段、峡部的长度和宽度,并得出了咽鼓管的总长.因为咽鼓管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一定弧度的曲线.所以我们测量是分段的,最后相加所得总长(它应比咽口和鼓口的直接连线要长).咽口定位于咽鼓管后唇,鼓口定位于鼓环前上边的部位,每个口的中心定位于咽鼓管腔上方和下方连线的中点.同时测量了咽鼓管三维角度(与矢状位、冠状位、水平位之间的角度以及骨性段和软骨段之间的角度).具体角度测量方法: 与水平位所成的角度即沿水平面划一直线,再沿咽口和鼓口的中心点划一直线,两者之间的夹角.与矢状位所成的角度即沿头颅中线作一直线,再沿咽口和鼓口中心作一直线,两者之间的夹角.骨性段和软骨段之间的角度即沿咽口中心与软骨部中心作一直线,再沿鼓口与骨性部作一直线,两者之间的夹角.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采用 x±s 表示,数据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   2结果   5具干燥头颅的10侧咽鼓管骨性结构均能被完整清晰显示(Fig 1,2),而且在实物上测量的解剖数据与在三维重建图像上所获得的解剖数据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ab 1).正常人咽鼓管有20例完全显影(Fig 3),其余为不完全显影.左侧和右侧的解剖数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b 2),所有项目均测量3次.   图1-图3 (略)   表15例干燥头颅咽鼓管骨性段解剖测量 (略)   表220例正常成年人咽鼓管三维重建完全显影的解剖测量 (略)   3讨论   咽鼓管结构隐蔽,一般难以窥见,虽然人们目前采用了很多方法,仍然无法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咽鼓管.本研究从咽鼓管的影像入手成功地获得活体咽鼓管三维重建的图像.本研究的前提条件是要找到清晰显示咽鼓管的影像学基线.Naito等[2]在应用超导型核磁共振成像时,发现以外耳道与第一切牙连线为基线(该基线和咽鼓管长轴平行)时,能够清楚地显示咽鼓管的全长.而Robert等[3]也指出咽鼓管与Virchow平面的角度是338°(平均26~44°),与骨性硬腭平面为34°(平均24~44°),这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定位咽鼓管的方法.我们证实了在以外耳道与第一切牙连线为基线,进行活体咽鼓管三维重建是可行的.所测得的结果与以前学者的结果大致相同,不过我们反应的是活体的数据.Sade等 [4]把咽鼓管分为6个部位,即咽口部、中间部、近峡部、峡部、峡后部、鼓室前部,指出咽鼓管狭窄部在近峡部和峡部,偏软骨部.我们通过图像也发现峡部是咽鼓管中最窄的,咽口和鼓口都较宽.Sudo等[5]通过计算机辅助的三维重建和测量的方法研究了9例正常人咽鼓管标本,结果咽鼓管的软骨部、结合部和骨部,其平均长度分别为(236±43),(30±19)和(64±26) mm.咽鼓管峡部在软骨部,距离咽口(205±42) mm,距离结合部咽部边缘(31±16) mm,峡部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面积是(065±02) mm2;Ishijima 等[6]测量了11个正常人(年龄3 mo~88岁)的咽鼓管标本,发现成人咽鼓管长度是(3700±416) mm.我们测量了20位完全显影咽鼓管的解剖数据,结果以右侧为例,软骨段(254±009) cm,骨性段(138±011) cm,总长(393±035) cm,与国外所测结果略有差异.咽鼓管解剖结构因人而略有变异,例如咽口的形态,我们观察到咽口形态多种多样,有裂隙型、椭圆型、三角型等.陈文文等[7]就把咽口的形态分为宽敞、狭小、缝隙3种类型.屏气时,中耳正常者的咽口大多数是宽敞的、开放的,相当多的正常人咽鼓管深部还保持着一定开放度.咽口是咽鼓管最宽的部分,位于鼻咽部的侧壁上,距下鼻甲后端10~15 mm,所以如咽口较小、鼻部有阻塞性病变压迫咽口将更易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并非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一定弯曲度的,这已被人们认可[3].但它是如何弯曲的,有不少学者研究过,却没有具体数据.Sudo等[8]在对咽鼓管标本的弯曲度和倾斜度进行了计算机三维重建和测量后,发现咽鼓管是向上凸起的管道,大多数凸起部位是在咽鼓管的上壁.它的弯曲程度随腭骨的发展而变化,但未指出具体角度.我们的结果是以咽鼓管的三维角度来说明问题.还以右侧咽鼓管为例,它与水平位所成角度为(5035±559)°,与冠状位所成角度为(4525±632)°,与矢状位所成角度为(4020±451)°.我们同时还测了骨性段和软骨段的角度为(16615±350)°.峡部为咽鼓管骨部与软骨部的结合处,我们通过三维图像的显示认为咽鼓管的最狭窄部就在峡部.它的结合方式是骨性段和软骨段呈钝角以锯齿状斜面牢固结合(Fig 3).本研究对咽鼓管的周围结构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咽鼓管咽肌及脂肪筋膜组织显示不清楚,需要行MRI.腭帆张肌是咽鼓管扩张的主要肌肉,腭帆提肌收缩有助于关闭咽鼓管而起保护作用.这些结构的正常也是咽鼓管发挥正常功能的重要前提.   咽鼓管的解剖与咽鼓管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而咽鼓管功能障碍可导致许多疾病.一些先天性发育不良均伴有咽鼓管发育缺陷,例如腭裂患者,他们多数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所以对活体咽鼓管解剖学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咽鼓管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解释相关疾病的病因,同时对于鼓室成形术适应证的选择和预测预后有帮助.由于CT难以显示软组织,而导致一些重要结构在本研究中未能成像,所以如果能将CT和MRI联合使用进行三维重建,效果可能更好.   【参考文献】   [1] Kimura H,Yamaguchi H,Cheng SS.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tympanic cavity by the superfine fiberscope[J].Nippon Jibin Koka Gakhai Kaiho,1989;92(2):233-238.   [2] Naito Y,Hirono Y,Honjo I,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Eustachian tube[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7;113(12):1281-1284.     [3] Robert Y,Rocourt N,Gaillandre L,et al.Serial anatomy of the auditory tube: Correlation to CT and MR imaging[J].Surg Radiol Anat,1994;16(1):63-69.     [4] Sade J,Woltson S,Sachs Z,et al.Caliber of the lumen of the Eustachian tube preisthmu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J].Arch Otolaryngol,1985;242(3):247-255.   [5] Sudo M,Sando I,Ikui A,et al,Narrowest(isthmus) portion of Eustachian tube: A Rhinol computeraide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measurement study[J].Ann Otol Rhinol Laryngol,1997;106(7 Pt 1):583-588.   [6] Ishijima K,Sando I,Balaban C,et al.Length of the Eustachian tube and its postnatal development: Computedaide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measurement study[J].Ann Otol Rhinol Laryngol,2000;109:542-548.   [7] 陈文文,邓亚新,童军,等.咽鼓管钛镍支架置入治疗和预防中耳粘连四例[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37(1):55-57.Chen WW,Deng YX,Tong J,et al.Use of NiTi memory alloys in the Eustachian tube to prevent and treat adhesive middle ear[J] .Chin J Otorhinolaryngol,2002;37(1):55-57.   [8] Sudo M,Sando I,Suzuki C.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measurement study of human eustachian tube structures: A hypothesis of eustachian tube function [J].Ann Otol Rhinol Laryngol,1998;107(7):547-554.   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江苏  苏州 215006,   2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3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科,江苏  南通  215006 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三维重建的研究 于亚峰  周维镕  包雪平  李敏  胡振民  摘 要:目的通过咽鼓管三维重建来探讨咽鼓管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探索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方法随机选取分泌性中耳炎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对每例患者均进行耳镜检查和听力检查.对所有患者在捏鼻鼓气(Valsalva法)时行双侧咽鼓管螺旋CT扫描,对获得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绝大部分患者咽鼓管通气正常,未发现器质性疾病,只有少数患者(4例)发现了器质性疾病.结论咽鼓管三维重建能够揭示一些不明原因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有助于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与治疗. 关键词:咽鼓管;三维重建;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分泌性中耳炎 分类号:R764.2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99(2006)02-0286-03
本文档为【168 人体咽鼓管解剖学新进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47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9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7-27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