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闵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闵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举报
开通vip

闵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二篇 全面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上海市闵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14日闵行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闵 行 区 人 民 政 府 目 录 TOC \o "1-2" \h \z \u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的主要成就 1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 9 第三章 贯彻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12 第四章 明确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 15 第五章 形成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 17 第六章 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城区 22 第七章 构筑城乡统筹的发展格局 26 第...

闵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二篇 全面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上海市闵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14日闵行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闵 行 区 人 民 政 府 目 录 TOC \o "1-2" \h \z \u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的主要成就 1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 9 第三章 贯彻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12 第四章 明确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 15 第五章 形成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 17 第六章 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城区 22 第七章 构筑城乡统筹的发展格局 26 第八章 创建智能高效的智慧闵行 31 第九章 构建成熟完备的城市功能 35 第十章 创建低碳宜居的生态城区 38 第十一章 完善保障民生的公共服务 44 第十二章 加强和谐有序的社会管理 52 第十三章 发展区域特色的城市文化 58 第十四章 增强改革开放的发展动力 62 第十五章 加强规划纲要的实施保障 68 闵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 70 附录 《纲要》图、表、专栏索引 72 闵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年至2015年),是闵行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全面调结构和深度城市化、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重要规划,是闵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指导性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共闵行区委关于制定闵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十一五”回顾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出新步伐。“十一五”时期,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区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区级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364.4亿元、379.4亿元和125.3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86倍、1.95倍和2.02倍,年均分别增长13.2%、14.2%和15.1%,综合经济实力继续保持在全市各区县前列。二、三、一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得到巩固,新能源、民用航天航空、先进重大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加快发展,“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和“国家(上海)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园”两个国家级产业基地获得批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4.9%,比“十五”期末提高7.8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步增强,连续四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被列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市前列。大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挂牌。 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城市功能逐步完善。配合建成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嘉闵高架道路(一期)、S32高速公路、闵浦大桥、闵浦二桥等重大项目,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优化,开通社区巴士、建立慢行系统、建设道路连通工程等措施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道路总长度、公交线网密度持续增加。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两规合一”,完成“城中村”和旧村宅改造4399户、旧住房综合整治1169万平方米、违法建筑整治570万平方米、二次供水改造1600多万平方米。城市综合管理和服务大联动机制成效明显,城市网格化管理覆盖150平方公里。圆满完成迎世博和服务保障世博会各项任务,市容市貌明显改观。深入实施第三、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 基本完成吴泾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全区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2.5%,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左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获得“国家生态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区”等荣誉称号,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 表1-1 生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类 别 主 要 成 绩 节能降耗 “十一五”前四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6.9%,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 污染物减排 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十五”期末下降了50.6%和41%。1283家污染源单位完成截污纳管改造,新增工业企业污水全部纳入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环境保护 完成2900条段河道综合整治,村宅河道整治率达到95%,基本消除黑臭现象。 拆除或清洁能源替代燃煤锅炉55台,全区累计建成基本无燃煤区70.9平方公里、扬尘污染控制区60.6平方公里。 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实现全覆盖,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十五”期末的78%提高到98%,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得到集中安全处置。 循环经济 莘庄工业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1家国家级、3家市级、79家区级单位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绿化建设 新建绿地约500公顷,建成立体绿化30公顷。 优质资源加快引进,社会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制定了社会事业发展与改革整体政策框架,组建上海闵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引进各类优质社会事业资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均衡、协调发展,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成立社区学院和职业教育联盟,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办、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被评为“全国现代学校制度先进实验区”。建立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区域医疗中心为支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药品管理综合改革,开展社区重大疾病的健康筛查,户籍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签约建档率达到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区级统筹管理,参合率达到98.8%。精神文明创建取得新成绩,七宝镇荣获“全国文明镇”称号,古美路街道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3个村荣获“全国文明先进村”称号,卫生局和七宝中学被评为“全国文明先进单位”。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形成“金秋闵行”社区文化节等文化品牌,春申文化广场建成运行,区档案馆建成国家一级档案馆,基本建成区群众艺术馆,有线电视实现全覆盖。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03万平方米,体育项目社会化运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成功举办网球大师杯赛等重大体育赛事。 类 别 项 目 教 育 向明中学浦江分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实验学校、上海上师初级中学建成开学。建成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迁建区教师进修学院和群益职校。 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市二中学签订了教育合作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启动建设华师大紫竹基础教育特色园区、上师大附中闵行校区、市二中学梅陇校区等学校。 组建七宝中学教育集团、闵行中学教育联盟、闵行职业教育联盟(集团),在实验小学、明强小学等学校实施一校多区管理模式。 卫 生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华东医院闵行门诊部建成投入使用,完成第五人民医院门急诊改扩建工程。 第五人民医院引入市卫生优质资源建成复旦大学血液病研究中心暨上海道培医院、华山神经外科(集团)医院。与社会力量合办区中医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区中心医院二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 表1-2 教育卫生优质资源持续增加 社会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率先建立民生指标体系,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民生实事项目优先得到落实。“十一五”时期年均新增本地劳动力就业岗位超过3.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指标以内,各类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7.8%。全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8000张,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达到11600人。着力建设保障性住房,率先启动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试点和单位租赁房建设。社会管理不断加强,探索实行重大决策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大调解”机制,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国防后备力量和国防教育不断加强,连续四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分别提高到“十五”期末的1.7倍和1.9倍,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七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图1-3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长 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序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成效。工业反哺农业、生态补偿、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等政策措施有效推进。农业经营规模化综合率达到64%,设施粮田、菜田面积达到2万多亩,成立7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交”,农村生活用水全部纳入城市供水系统,70%的自然村庄完成改造工程。探索开展新型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建成102个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村卫生室、129个标准化村文化活动室和41个农民健身家园。累计新增3.8万个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岗位,实现农保区级统筹,解决了黄浦江水源地涵养林、浦江片林农民的镇保问题,农村基础养老金标准进一步提高。 图1-4 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强 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完成社会团体、直属企业与党政机关分离改革。完善区属国有(集体)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开展社会事业“管办分离”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十一五”时期新增内资注册资金1155.5亿元,区内6家企业在深圳中小板上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十一五”时期累计吸收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外资78.0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54.4亿美元,出口商品总额达到785.0亿美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公司、外资研发机构分别达到20家、7家、21家。 图1-5 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就 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公共财政预算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推行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编制改革试点,公共预算审查监督制度、招投标机制得到完善。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初步建成区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建立项目审批信息跟踪监察系统。行政审批事项由440项调整减少为310项,行政收费事项减少105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断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完善,行政效能第三方评价工作有效推进。 二、“十一五”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闵行积极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转型双重挑战,努力探索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上海发展要求、具有闵行特点的发展新路,形成和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统筹协调,保持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始终坚持二、三、一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始终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广泛应用,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步增强。始终坚持加快城市化和统筹城乡发展并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综合管理和服务大联动机制初见成效,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很大进步。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百姓。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始终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闵行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总体上看,机遇和挑战共存,机遇大于挑战。 一、发展机遇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绿色经济和新兴产业将成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等给闵行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闵行区依托在上海新一轮产业结构中的有利位置加快产业升级步伐。长三角高铁时代带来同城效应,有利于闵行区进一步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依托优质科教研发资源,形成助推长三角产业升级的研发创新和高端服务支撑平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赢得先机。世博会成功举办及后世博效应逐步释放,有利于闵行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功能,优化生态宜居环境,加快推进闵行黄浦江沿岸开发。虹桥商务区开发建设加快步伐,有利于闵行进一步发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增强总部经济承载功能和高端服务集聚功能,为建设上海现代服务业新高地奠定基础。浦江镇被列为第二批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为全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率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增速减缓、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我国将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上海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商务成本攀升、传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等问题,闵行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仍较艰巨,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亟需进一步破解,人口导入压力进一步加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任务十分艰巨;节能减排与加快发展的矛盾仍需解决,城市管理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资源配置不够均衡,部分地区“城中村”、旧村宅、旧住房改造任务艰巨,城市公共安全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仍需进一步推进,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防范社会风险等各项任务十分繁重。 “十二五”时期,闵行发展将呈现五方面的阶段特征,尤其是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启用、虹桥商务区开发建设、后世博效应显现等,对闵行未来影响深远。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闵行科学发展。 第三章 贯彻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于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和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大局,以“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现代化新闵行”为主题,以“全面调结构、深度城市化”为主线,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着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智慧、生态、宜居新城区。 二、基本要求 ——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作为“全面调结构、深度城市化”的主攻方向,围绕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立足闵行产业基础,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探索绿色经济发展路径,努力形成符合闵行实际、在国内外和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作为“全面调结构、深度城市化”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闵行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深入推进“三区联动”,积极支持“中国原创”,不断扩大紫竹国际创新港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建设研发高地、人才高地。 ——必须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把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作为“全面调结构、深度城市化”的基础性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交通体系,完善城市管理机制,不断丰富城市的商务商业、创新研发、文化休闲等综合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水平,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不断增强城市的安全性、有序性、便捷性,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把持续改善民生作为“全面调结构、深度城市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大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深化和拓展“大联动”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必须进一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调结构、深度城市化”的重大任务, 坚持以城带乡、均衡发展,以浦江镇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为契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民长效增收机制,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必须扎实有效推进依法治区。把依法治区作为“全面调结构、深度城市化”的重要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维护司法权威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建设法治城区。 第四章 明确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 综合考虑基础条件和未来发展环境,闵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到二〇二〇年,闵行区要基本建成与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经济发展繁荣活跃、城市管理智能高效、公共服务完善均衡、社会建设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幸福、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 到二〇一五年,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提升,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现代化新城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具体是: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达到8%左右,综合经济实力保持在全市各区县前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三、一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左右。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格局基本形成,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区域创新活力显著增强,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取得较快进展,自主创新体系更趋完善,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劳动者素质稳步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左右。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智慧闵行”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城市综合管理和服务大联动机制实现全覆盖,集中城市化地区“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低碳城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建成生态文明试点区,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稳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较快提高,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3∶1,新增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投融资、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明显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能级显著提高。 第五章 形成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二、三、一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方针,按照“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原则,体现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着力扩大内需,调整优化投资和出口结构。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各类产业园区为载体,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一、形成具有较强集聚功能的产业布局 以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都市农业产业园为依托,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 优化制造业布局。推动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漕河泾出口加工区向高端化发展,把紫竹科学园区创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促进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国家(上海)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园形成规模效应,提升莘庄工业区的综合竞争力,更加重视推动江川、吴泾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空间布局。到“十二五”期末,园区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效益达到5亿元/平方公里。 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抓住虹桥商务区开发契机,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轨道交通重要站点,体现特色,错位发展,加快建设南虹桥商务区、七宝生态商务区、莘庄商务区、南方商务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启动建设剑川商务区、元江商务区,形成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 建设生态精品农业园区。按照浦东现代农业、浦西休闲农业的发展定位,加快建设生态、精品农业园区,形成现代都市农业空间布局。 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以培育、集聚、提升为方向,努力建设成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集聚区。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能级提升和技术改造,继续发展都市型工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到“十二五”期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 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新能源、民用航天航空产业。围绕太阳能、核能和风能三大发展领域,以新一代太阳能电池产业为核心,着力提升新能源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建成上海新能源产业基地核心区。围绕民用航天航空主导产业、航天航空技术应用两大领域,加强民用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商用飞机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建设成为国家民用航空发动机研发、民用飞机客户服务、航空电子研发制造基地。 提升先进重大装备、电子信息产业能级。重点发展发电设备、输配电设备、重型装备、轨道交通设备、数控机床及机电一体化设备、节能环保成套设备、汽车整车制造及零部件等领域,基本构筑起技术自主化、设备成套化、制造集约化、服务网络化的新型重大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巩固先进重大装备制造业强区地位。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计算机整机制造、平板显示、新一代移动通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领域,培育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产业,建设上海先进信息制造业高地之一。 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研发、医用器材制造、国际医疗服务三大领域,加快新型疫苗、生物化学新药等研发,做强医用器材和生物制药设备制造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企业,力争把闵行建成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区之一。重点研发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和先进高分子材料产品,力争在重点关键新材料和零部件的制备技术、工艺技术、新品种开发技术及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上实现突破性进展,建成上海新材料集成创新基地和高端制造基地。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切实抓住虹桥商务区开发机遇,结合制造业升级和存量土地调整,围绕满足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以城市功能提升、市场需求引导和新技术应用为带动,扩大服务业规模,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推进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初步建成上海现代服务业的西部核心区域。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总部经济功能载体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总部、地区总部、运营中心、研发中心等总部经济形态,形成上海西部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制造业升级优势和存量土地调整契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成果转化、战略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等商务服务业,培育发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业。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形成交通发达、交易便利、服务完善的社区商业网络,着力发展现代商业、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完善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家庭服务业。“十二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左右。 努力培育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高端特需医疗、康复疗养、旅游医疗等国际医疗服务业,努力构建由国际基础教育、国际高等教育和国际职业培训等共同构成的较为完整的国际教育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综合会展等新兴服务业。 提升发展传统服务业。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提高商务商业地产开发比重。整合旅游资源,加快建设高星级宾馆,发展观光旅游业。 四、着力发展“生态精品”现代都市农业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高水平组织化生产为主线,以高水平设施建设为方向,以高水平科技为支撑,形成以精品农业为品牌、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格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到“十二五”期末,农业经营规模化综合率达到90%以上。推进一批生态农业模式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具有闵行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精品农业企业和产品,建设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生态休闲旅游农业集群。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科技,落实农产品准出制度,力争在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第六章 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城区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向,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建成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以创新集群、产学研合作、科技金融为突破口,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创业服务载体,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面向国际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产业孵化基地和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一、集聚培育创新主体 集聚创新主体。重视基础研发,加强应用研发,吸引国家级和市级研究院所、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总部等落户,进一步引进和集聚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市级、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形成高端研发机构集聚效应。 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入实施“小巨人”工程,培育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潜力好的中小企业。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科技企业上市融资,继续保持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在全市领先。 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力争在新一代太阳能电池技术和工艺、大功率风机、大容量高效储能技术、卫星导航技术应用、F级IGCC系统集成技术、输配电成套设备、生物生化制品、新型疫苗、高性能金属和工程塑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实现突破。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制定技术创新目录,聚焦重大产业化项目,实施二次创新。到“十二五”期末,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700件。 二、推进科技创新资源联动 推进创新孵化载体建设。加快建设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源和产业孵化器。建立“创业苗圃—科技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的科技创新创业培育载体系统。 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支持创新型企业与龙头骨干企业合作,重点在太阳能光伏电池、智能电网、卫星导航、锂电池、大飞机、半导体照明等领域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产学研主体之间成果共创、信息互通、利益共享的机制。 深入实施“三区联动”。积极争取国家研发服务资源,加强市区联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的功能融合与联动发展,提高合作共赢的质量和效益。 三、加强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科技金融创新。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大力吸引国内外品牌创业投资基金和优秀基金管理团队,集聚创业投资、私募投资、股权投资资本。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天使基金”,加强与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和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合作。 建设公共技术平台。构建布局合理、开放高效的区域创新资源共享网络。完善创新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创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其在自主创新中的桥梁作用。 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工程。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平台,加强与银行、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知识产权咨询机构等合作,构建集知识产权评估、咨询、质押融资等为一体的机制。拓展区域知识产权服务,推进知识产权运用,加强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市民科学素养。 四、加快国际人才高地建设 推进人才集聚。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聚焦新能源、民用航天航空、先进重大装备、电子信息产业等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和资助力度,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到“十二五”期末,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35%左右。 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加快完善有利于人才发展的配套政策,建立覆盖重点园区、镇、街道的人才公共服务网络。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稳步扩大人才公寓供应规模。优化人才事业环境、生活文化环境和服务环境,多渠道解决各类人才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 第七章 构筑城乡统筹的发展格局 强化规划引领和区域统筹,实施功能区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形态。坚持把推进深度城市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构建有利于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形成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一、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实施“一轴一带三大功能区”空间发展战略。围绕上海市中心城区拓展区的发展定位,立足于不同区域的发展基础、区位特点和比较优势,实施“一轴一带三大功能区”的空间发展战略,加强各镇、街道、工业区之间的资源整合和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区域分工合理、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宜居生态便捷的发展格局。 形成城市联动发展轴和黄浦江沿岸发展带。以轨道交通五号线及其北延伸段沿线区域为城市联动发展轴,促进产业辐射、融合发展和南北联动,有效联动区内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主动承接世博会效应和全市黄浦江两岸开发战略,积极筹划建设黄浦江沿岸发展带,明确功能定位,完善规划布局,突出结构调整,建立开发机制,强化统筹推进。 积极建设三大功能区。北部高端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包括华漕镇、七宝镇、莘庄镇、虹桥镇、梅陇镇、新虹街道、古美路街道,依托虹桥商务区开发,重点建设“大虹桥”地区,使之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平台、服务长三角的高端商务中心、低碳经济发展的先行实践区和上海西部国际教育、文化、医疗中心。南部创新研发先进制造功能区,包括吴泾镇、颛桥镇、马桥镇、江川路街道、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莘庄工业区,重点建设“大紫竹”地区,深化“三区联动”,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联动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莘庄工业区,加快江川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吴泾工业区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建设紫竹国际创新港和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东部统筹城乡发展功能区,主要是浦江镇,以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为契机,着力探索和实践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不断提升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居住休闲、现代生态农业的能级。 图7-1 “一轴一带三大功能区”示意图 二、加强规划和土地管理 完善区域城镇体系。进一步落实《闵行区区域规划纲要》,优化城镇布局,完善镇村规划,实施分类推进,促进资源整合,积极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形成相对集中、相互融合、相互匹配、配套完善的城镇体系。在《闵行区区域规划纲要》和《闵行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规合一”的基础上,实现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采用国际招标等方式,高质量编制南虹桥商务区、黄浦江两岸等重点区域形态规划,加快推进规划落地。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切实加强土地管理,控制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高效利用27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严格保护4.7万亩基本农田。科学、合理使用新增建设用地,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宅基地置换等方式,利用好存量土地资源。坚决遏制新增违法用地,着力解决历史违法用地,分步骤、有计划地处置闲置土地。推进土地清理、整理和复垦,促进存量工业、仓储用地二次开发,促进工业区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 三、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浦江镇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积极破解城镇发展制度瓶颈,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浦江等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全区率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奠定基础。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建立土地延包与流转的联动机制。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工作,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在浦江镇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在马桥镇、华漕镇等基本农田保护区,试点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 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在集中城市化地区,结合“城中村”改造、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民农转非,积极引导农转非人员全面融入城市生活。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转变农民就业观念,提高征地农民就业率,鼓励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农民从事非农职业,持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适度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信用担保规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探索由镇牵头、村村联合或镇村联合等多种形式组建区域性股份制公司,鼓励农民投资入股镇、村开发新物业项目,加快形成“区建机制、镇搭平台、村有实体、户持股权、按年分红”的新格局,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农保区级统筹,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农民保障性收入。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加强农村地区配套路网建设。完善“村村通公交”,逐步统筹布局城乡公交线网和公交设施。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巩固镇村河道和农村生活污水整治成果,恢复河道生态综合功能。推进农村垃圾厢房、公厕达标改造,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农村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优化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切实做好村级财务预算、村级“四本台账”等工作,深化村务公开,加强村民代表会议规范化建设,切实提高村委会干部能力,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 第八章 创建智能高效的智慧闵行 充分吸收世博会先进理念和技术,把推进信息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和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发挥信息化对“全面调结构,深度城市化”的支撑引领作用,以提升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功能、完善公共服务,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闵行”。 一、全面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 加快建设光纤宽带网络,实现高速上网、交互式网络电视、会议电视、视频监控等业务流畅应用,到“十二五”期末,全区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覆盖率达到90%以上。打造“无线城市”,全面推进无线宽带建设及应用。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设施、服务内容和应用终端融合发展。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布局,积极推进工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型居住社区等重点区域的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基础通信管线和无线通信设施等集约化建设。 二、以信息化促进产业升级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促进工业软件的推广应用,以信息化手段优化制造流程、工艺设计、生产控制等,促进工业企业技术高端化、生产数字化和管理科学化,推动制造业能级提升。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基于互联网的软件设计、电子商务、互动娱乐、服务外包和在线视听等数字内容服务产业,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产品和技术的扶持力度,努力建设信息服务业高地。 深化区域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建立农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提供农业政策咨询、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特色农产品推广种植、农产品网上营销、农资在线购买等信息服务,逐步提高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产品监管等信息化水平。 三、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 建设城市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依托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引入全球定位、图像监控等多种资源、手段,促进区域交通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城市道路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 加强智能化环境监测系统。建立以能源监管、能耗监测、环境管理等为重点的跨部门综合信息平台,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环境监管体系。 建立智能化城市 管理体系 怎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环保管理体系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质量体系程序文件项目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整合现有城市管理信息资源,逐步实现巡防警务网、治安防控网、图像监控网、城管执法网、市政服务网等城市管理资源“多网合一”,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强信息安全监管与网络空间治理。提高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探索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相结合的网络治理机制,推动文化、工商、税务等部门执法管理向网络延伸。 四、推进信息技术的社会化应用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加快推进以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为重点的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完善便民服务网络平台,加强政府部门间的信息整合和集约化开发利用,形成政府信息互换共享、业务协同办理和网上公开服务的工作机制。 提高数字化教育水平。整合教育管理、教学业务、教学软件等教学信息资源,开展电子互动教育,构建数字化教育管理体系。 深化数字化卫生服务。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整合区域卫生主管部门、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医院,建立数字化的全程健康管理体系,完善远程会诊系统和双向卫生服务系统,探索信息化基础上的医疗卫生服务技术和管理模式。 丰富数字化文化服务内容。完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图书馆智能化改造工程建设,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实现有线电视网络的市、区整合,挖掘、丰富、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建设,将文化资源开发和共享向社区渗透。 建设“数字社区”。构建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和服务信息,开展就业援助、便民服务、社区活动等,实现系统化、全覆盖的为民服务体系。 第九章 构建成熟完备的城市功能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管建并举、管理为重,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世博经验向长效常态管理机制转化,强化城市运行保障,形成有序、高效、安全的城市现代化管理格局。 一、构筑方便快捷的交通体系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重点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形成大容量、快速便捷的轨道交通网络框架。优化全区路网,道路建设从注重密度转向注重疏通,适当分离过境与境内交通,合理疏导人流与物流。加快建设越江工程,继续实施道路连通工程,加快大型居住社区配套道路建设,完善镇村道路。加大公共停车场(库)的建设力度,完善运营管理,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到“十二五”期末,全区路网密度达到3.39公里/平方公里,公交线网密度达到1.7公里/平方公里。 改善居民出行条件。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线路设置及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增加公交短驳线路和社区巴士,方便居民换乘。完善公交市场经营机制,强化协调运营的公共客运服务系统。建立安全、便捷的步行系统,进一步完善非机动车系统。 二、提高城市服务保障水平 加强市容环境治理。巩固市容环境创建成果,深化落实市容环境责任区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加大治理乱设摊、乱搭建、非机动车乱停放等城市管理顽症的力度,提高城市景观环境建设和管理水平。 保障城市有序运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新运营手段,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运营保障机制和长效维护机制。完善道路桥梁维护维修制度,提升设施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养护作业市场化、科技化水平。继续深化市政行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完善市政道路综合管理服务机制。 提高市政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增强公益、均衡发展、提高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供电、供气、供水等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保障城市正常供应。实施电力黄线规划,推进电力设施建设,提高电力供应能力,确保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实施天然气发展规划,完善区域燃气管网布局,加快农村地区和老旧公房燃气配套改造。基本完成集约化供水改造工程,进一步推进二次供水改造,加快推进闵行自来水二厂取水口上移,全面提高饮用水水质。 提高城市管理执法能力。借鉴世博会经验,完善城市管理各项标准和规范,健全城乡建设和管理协调统筹机制,完善区、镇、街道城管执法体制,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激发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拓宽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领域,丰富和完善社会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方式方法,发挥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维护城市面貌的重要作用,形成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三、加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加强生产、食品、建筑施工、运输、消防等方面的安全监管,确保城市安全。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健全全过程监管网络,加强职业危害监管。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食品安全联动信息平台,强化食品类企业的食品安全意识,鼓励社会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到“十二五”期末,重点食品抽检平均合格率达到95%以上。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监管,确保建筑工地安全施工。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着力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工作。推进城市应急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增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地震、灾害天气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区域防汛除涝排水能力,加强物资储备、减灾队伍、消防体系建设,有效应对各类灾害。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和演练,努力提高全民安全意识,提高群众自救能力。 图9-1 城市公共安全体系 第十章 创建低碳宜居的生态城区 按照控制总量、调整存量、注重长效、公众参与的要求,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广低碳技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努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区和低碳宜居城区。 一、深入推进节能降耗 加强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加快调整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劣势企业、劣势产品和落后工艺,加大工业节能技术改造力度,积极推进工业用电设备、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燃煤工业锅炉窑炉、高效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项目建设,推进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示范工程”,全面提升工业企业用能设备能效水平。以大型商场、超市为重点,开展“零售业节能行动”和商业节能试点。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发展绿色交通,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鼓励提前淘汰高污染机动车辆。健全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评审体系和监督制度,完善公共机构节能产品、技术、服务征集制度,建立跟踪、监测和优选淘汰机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强制性能耗标准和能效标识制度,进一步完善节能降耗的统计、监测及考核机制。“十二五”时期,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率完成市下达目标。 二、着力建设低碳城区 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积极发展低碳产业,有序推进传统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型。培育低碳经济规划、设计、审计、评估、诊断等服务业,鼓励企业参与碳汇交易。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改善区域用能结构,实现能源结构低碳化、生产过程清洁化。探索开展低碳试点工作,以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莘庄工业区、南虹桥商务区、七宝生态商务区等工业园区、商务区为重点,全面推进低碳发展实践区建设。以大型居住社区为重点,有序推进低碳示范社区建设。 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为重点,全面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转型,积极推动循环型服务业、循环型农业发展,逐步扩大循环经济试点的领域和行业范围。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创建上海市循环经济试点区。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利用,加强各类固体废弃物处置和利用,到“十二五”期末,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减少率达到20%。 三、不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推进全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基本消除污水管网盲区,推进旧小区及市政道路雨污混接点分流改造,到“十二五”期末,全区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7%以上。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能级,加快污水厂污泥处置工程建设。推进实施河道蓝线规划,加强水系沟通和河道清淤,推进春申塘、周浦塘、俞塘等重点河道的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稳步提高区域水环境质量。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堆场、码头环境整治,规范建筑工地管理,加大扬尘粉尘污染、有机废气、餐饮油烟废气治理力度,着力控制酸雨、灰霾、臭氧等复合型污染,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0%左右。全面实施中小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改造,推进工业锅炉及炉窑低氮燃烧改造。加强流动源污染控制,逐步消除秸秆焚烧污染。 深入推进污染减排。加快吴泾工业区产业转型,配合推进江川老工业基地升级改造,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改善工业区环境质量。严格执行“批项目、核总量”的环保准入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产业地块的区域环评制度。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市下达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创新环境监管机制。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覆盖城乡的环境管理体系,推动环境管理从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区域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加强环境应急处置和辐射监管体系建设,提高环境突发事件的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能力,积极防治噪声污染和辐射污染。强化环保责任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保违法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 图10-1 环境监管体系 四、加强生态建设 加大绿化建设力度。巩固国家绿化模范城区创建成果,推进虹桥商务区、外环绿带(含闵行文化公园)、滨江绿地等重点地区生态绿化建设。结合大型商务区建设,积极推进休闲绿地建设和改造,发挥绿地综合服务功能。优化行道树品种结构,加强林荫大道建设,倡导多种形式的立体绿化。完善绿地林地网格化建设,营造社区、公园、志愿者的同创共建机制,提高绿地林地管理效率。到“十二五”期末,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左右。 图10-2 外环绿带(闵行文化公园段) 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力度。建立健全城市生态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加大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生态保护力度,确保城市饮用水安全,加大林地、水系等生态单元保护力度,加强吴淞江(苏州河)、淀浦河等区域河道生态景观和绿化建设,稳步增加全区骨干河道水面积。 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吸收世博生态与低碳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城区建设,扎实开展生态和绿色创建活动,培育和引导公众绿色生活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共建,提高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第十一章 完善保障民生的公共服务 坚持民生为本、城乡一体、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完善民生保障的制度安排,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扩大多领域、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供给,切实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培育和引进并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努力提高现有学校办学水平,建成上师大附中浦江校区、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外国语中学、市二中学梅陇校区和华师大紫竹基础教育特色园区。加强校长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专业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应用“新基础教育”成果和二期课改经验,进一步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国家学前教育发展试点,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高中教育多元办学、特色发展,依托闵行职业教育联盟平台培育职业教育品牌,不断完善区域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区。到“十二五”期末,社区教育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探索“医教结合”,重视和加强特殊教育事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保障学校公共安全,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按照创新发展的理念,以高等教育为重点,建设紫竹国际教育园区,提升华漕国际教育园区能级,扩展和增设国际学校。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探索多语种教学实践,提升区域国际教育内涵。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信息技术在教育资源、教育管理、课程教学和公共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建设一批数字化教室和数字化示范学校。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图11-1 华师大紫竹基础教育特色园区 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坚持公益性为核心,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管理、运行和监管的有效机制。深化药品综合管理改革,推进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范药品流通、监管等环节管理。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医疗保险社会化,形成覆盖全体农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健全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体系。健全疾病控制、应急救治、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继续推进健康城区建设,强化居民自我健康管理。到“十二五”期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达到95%左右。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三级医疗机构和市第五人民医院、区中心医院两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建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东院),完成区中心医院二期、市第五人民医院二期、吴泾医院二期改扩建项目,改扩建华东医院门诊部。继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到“十二五”期末,全科医师占社区临床医师的比例达到70%左右。建设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引入国际知名医疗机构和特色专科,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疗服务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医疗高端服务业。 三、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努力促进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充分发挥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带动就业的作用,促进就业稳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推进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让有志于创
本文档为【闵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401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09KB
软件:Word
页数:75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1-07-25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