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罗振玉与古器物学

罗振玉与古器物学

举报
开通vip

罗振玉与古器物学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 00 9 / 1 226   罗振玉与古器物学 杨小召 侯书勇 摘  要 : 在近代学术史上 ,“罗王之学 ”有着极大的影响 , 但学界“抑罗尊王 ,甚至灭罗存王 ”。然则罗振玉不仅在促 使王国维转向经史之学研究上有着重要作用 ,在保存传承 古代文物、典籍方面亦罕有其匹 ,其本身的学术研...

罗振玉与古器物学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 00 9 / 1 226   罗振玉与古器物学 杨小召 侯书勇 摘  要 : 在近代学术史上 ,“罗王之学 ”有着极大的影响 , 但学界“抑罗尊王 ,甚至灭罗存王 ”。然则罗振玉不仅在促 使王国维转向经史之学研究上有着重要作用 ,在保存传承 古代文物、典籍方面亦罕有其匹 ,其本身的学术研究亦有 不小贡献。文章仅就罗氏在金石学向考古学转变过程中 提出的“古器物学 ”略作述评。 关键词 : 罗振玉 ;金石学 ;古器物学 ;考古学 中图分类号 : K2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490X (2009) 1 - 226 - 03 作  者 : 杨小召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 ;侯书勇 ,历 史文献学博士 ,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讲师 ;成都 , 610064 十九世纪后半期 ,传统的金石学得到了很大发展 ,古器物 出现的范围、数量较以前得到极大的扩充 ,已不再限于金石 ; 研究者也大量增加 ,出现了分门别类的搜集与研究。到了民 国初年 ,金石学开始向古器物学、考古学、史学等领域转向。 在此过程中 ,罗振玉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罗氏对于古器物、 古代典籍的搜集、流通与研究都有重大贡献 ,尤其是搜集、流 通之功 ,深为学人称道 ,被誉为“传古第一人 ”。但对其在研究 上所取得的成就 ,学界尚认识不足 ,“世之言罗王之学者 ,率虚 罗实王 ,抑罗尊王 ,甚至灭罗存王 ”[ 1 ] 。从罗振玉的著述及 罗、王往来书信来看 ,罗氏在研究上也取得很大成就。罗氏著 述丰富 ,涉及领域甚广 ,我们无力作全面评述 ,这里仅就他对 铜器及其铭文的研究以窥其古器物学研究之一斑 ,以观其在 近代学术界的地位。 一  生平与著述 罗振玉 ,初名振钰 ,字叔宝 ,后改名振玉 ,字叔言 ,又字叔 蕴 ,号雪堂 ,别署室名甚多 ,晚号贞松老人 ,其著述多署“雪 堂 ”、“贞松堂 ”等。1866 年生于江苏淮安 ,祖籍浙江上虞 , 1940年卒于旅顺。罗氏生当晚清 ,熟读经、史、小学典籍 ,嗜好 金石 ,深受乾嘉考据学方法的影响 ,早年即勤于著述 ,如《读碑 小笺》(1884年 )、《存拙斋札疏 》(1885年 )、《眼学偶得 》(1891 年 )、《干禄字书笺证 》( 1891年 )等 ,得到时人很高评价 ,如晚 清宿学汪梅村称赞《存拙斋札疏 》“书不盈一卷 ,而考证极多精 核”[ 2 ] ,由此可见罗氏早年已具甚深的经史小学素养。1896 - 1904年间 ,因忙于事功 ,著述甚少 ,但金石之嗜好不减 ,数次与 友人论及金石学。1906年以后为官京师至 1911年辛亥革命 , 相继著有《唐风楼金石文字跋尾 》一卷 ( 1906年 )、《唐风楼藏 墓志目录 》一卷 (1907年 )、《俑庐日札 》(1908年 )、《敦煌石室 书目及发现之原始 》、《莫高窟石室秘录 》、《敦煌石室遗书 》、 《唐折冲府考补》一卷、《隋唐兵符图录 》一卷 (1909年 )、《殷商 贞卜文字考》一卷、《昭陵碑录补 》一卷、《周易王弼注唐写本残 卷校字记 》一卷、《隶古定尚书孔氏传校字记 》二卷 ( 1910年 )、 《殷虚书契前编》二十卷、增补《傅青主先生年谱 》、《佚籍丛残 初编》、《罄室所藏玺印 》八卷、《蒿里遗文目录 》二卷、《宸翰楼 丛书》五种十八卷 ( 1911年 )等。19世纪末 20世纪初几次重 要新材料的发现与传布 ,罗振玉多参与其事 ,且居功甚伟 ,相 关研究已不少 ,此不赘述。1911年清朝灭亡 ,罗氏东渡日本 , 以晚清遗老自居 ,专务古器物、古代典籍的搜集、整理、刊布与 研究。甲骨学方面著作有 :《殷墟书契 》八卷 ( 1911年 )、《殷墟 书契菁华 》、《殷墟书契考释 》三卷 ( 1914 年 )、《五十日梦痕 录 》、《铁云藏龟之余 》( 1915年 )、《殷墟书契后编 》、《殷墟书 契待问编 》、《殷墟古器物图录 》(1916年 )、《殷墟书契考释 》增 订本 (1927年 )等 ;金石文字及古器物著录与研究的著作有 : 《雪堂金石文字跋尾 》四卷 (1911年 )、《秦金石刻辞》二卷、《蒿 里遗珍 》一卷及《考释 》二卷、《唐三家碑录 》三卷、《芒洛冢墓 遗文》、《西陲石刻录 》一卷 ( 1914年 )及《后录 》一卷、《恒农冢 墓遗文 》、《海外贞珉录 》( 1915年 )、《殷文存 》二卷、《古镜图 录 》三卷、《历代符牌图录 》二卷、《金泥石屑 》、《石鼓文考释 》 (1916年 )、《梦郼草堂吉金图 》三卷及《续编 》一卷、《六朝墓 志》初及二编 (1917年 ) ;汉晋简牍与敦煌文书著述 :《流沙坠 简考释 》二卷、《鸣沙石室遗书 》( 1913年 )及《续编 》、《鸣沙石 室古籍丛残 》(1917年 ) ;古砖瓦与古明器著述 :《秦汉瓦当文 字 》(1914年 )、《砖志征存 》、《恒农砖录 》、《楚州城砖录 》 (1918年 )、《古明器图录 》( 1919年 )。其他有关古器物的著 录与研究著作尚多 ,此不备述。仅从上面所列著作来看 ,已可 知罗氏在古器物的研究与著录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故樊 少泉称其为“为近百年文化之结集 ”,当时日本学界亦称“罗君 在小学、金石文学方面是冠绝一世的学者”[ 3 ] 。 罗振玉虽在十多岁即嗜好金石铭刻 ,但关注的多为石刻 , 为官京师后开始搜集、著录与研究铜器及其铭文 ,其研究因多 随笔记之 ,不成系统 ,远不如石刻著述为多 ,故傅斯年认为“近 人治石刻以之证史者 ,罗振玉为最精 ,此君实石家非金文家 也”[ 4 ] 。然而即使如此 ,罗氏在铜器及其铭文方面的著录与研 究仍相当可观 ,由此亦可见其古器物研究之一斑。这方面的 著作有 : ( 1)著录方面 ,《殷文存 》二卷 (1916年 )、《梦郼草堂吉 金图》三卷及《续编 》一卷 ( 1917年 )、《贞松堂集古遗文 》十六 卷 (1930年 )、《贞松堂集古遗文补遗 》三卷、《贞松堂藏器墨 影 》三卷及《续集 》三卷 ( 1931年 )、《贞松堂集古遗文续编 》三 卷、《雪堂所藏吉金文字 》( 1933年 )、《贞松堂吉金图 》三卷 (1935年 )、《三代吉金文存 》二十卷 ( 1936年 )等 ,尤其是后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27   者 ,收录 4835器 ,书中拓本多精品 ,鉴别谨严 ,印刷精美 ,是当 时金文拓本集大成之作 ,不足之处在于除了拓本和目录外 ,有 关器形、出土地、著录、收藏及考释等方面的情况皆付诸阙如 ; ( 2)研究方面 ,多是随笔记之的跋尾 ,较零散。1920年以前的 相关研究多收入《雪堂金石文字跋尾 》, 1920年以后的多收入 《辽居稿 》、《辽居乙稿 》、《丁戊稿 》等文集 ,最近多由萧文立先 生编入《雪堂类稿 ·丙 ·金石跋尾 》,此外《金泥石屑附说 》、 《殷虚古器物图录附说》、《雪堂所藏古器物图说 》、《待时轩传 古别录附说 》、《古器物识小录 》、《古器物范图录附说 》等也有 相关研究。 二  金文研究与名物新证 在《〈三代吉金文存 〉序 》中 ,罗振玉谈到 :“前人考古彝器 文字者 ,咸就一器为之考释 ,无会合传世古器文字分类考之 者。今宜为古金文通释 ,可约分为四类 :曰邦国、曰官氏、曰礼 制、曰文字。”[ 5 ]说明罗氏已经意识到前人研究金文的局限 ,并 指出新的研究方向———综合传世古器文字作分类研究 ,但其 本人在具体研究上并未循此路径 ,而仍如前人作短札、跋尾 , 研究重点仍以文字考释为主 ,间亦论及史实、礼制等。 (一 )文字考释 在甲骨文考释方面 ,王国维曾称赞罗振玉“观其学足以指 实 ,识足以洞微 ,发轸南阁之书 ,假途苍姬之器 ,会合偏旁之 文 ,剖析孳乳之字 ,参伍以穷其变 ,比较以发其凡。悟一形繁 简之殊 ,起两字并书之例 ”[ 6 ] 。罗氏亦将此种方法运用于金文 考释中 ,或纠正《说文 》之误 ,或证成许说 ,或补正前人所释 ,或 纠正前人误释 ,或提出新说 ,在此试举几例以见其凡。 罗氏甚为重视许慎《说文 》在金文考释中的作用 ,认为“金 文与许书互证 ,乃得其谊 ”。如匄字据金文证成许说 ,“鼎中 ‘用匄眉寿 ’之 ,从人从亡 ,他金文亦多如此作。案《说文 》 匄作 ,与此形异 ,然洨长于匄文下 ,引逯安说 , 人为匄 ,证 以金文之从 人作 ,正合 ”[ 7 ] 。纠正了许书之误。再如据金 文、今隶对照《说文》古文等字形订正克字字形之讹 ,指出“《说 文 》屡经传写 ,讹误甚多 ,不但可据古金文订正 ,亦有可据今隶 参证者。是在细心人领取耳 ”[ 7 ] 。再如据金文指出《说文 》追 字所从之 乃古师字 ,其中“从师之字 ,多为曲解 ”[ 7 ] 。 (二 )史实考证 在用金文考证古史方面 ,罗氏论述不多 ,多在金文跋尾中 附带提及 ,因而不深入、不成系统。但罗氏对有些问题的考 证 ,引起后人很大的争论 ,亦可见其识之锐 ,下面择要介绍于 下。 1. 康宫问题 夨彝载有“甲申明公用牲于京宫 ,乙酉用牲于康宫 ”,罗振 玉以为“用牲告庙也。京宫殆镐京之宫 ,告武王 ;康宫 ,殆告康 王 ”,注中言“康宫屡见 ,古礼器扬敦‘王在周康宫 ’,鬲攸从 鼎、同君夫敦‘王在康宫太室 ’,颂敦‘王在周康邵宫 ’,寰盘 ‘王在周康穆公’,均谓康庙 ”。由此 ,罗氏断定夨彝当在康王 之后 ,康宫问题成为铜器断代的主要标准之一。郭沫若不同 意罗说 ,认为“康 ”为对周王溢美之称 ,非专指康王 ,凡有“康 宫 ”者不一定必为康王之后。唐兰则赞同罗说 ,并有更深入的 讨论。康宫问题自罗氏发其凡 ,郭、唐二氏继之互相辩难 ,已 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至今仍有不同意见。 2. 周公问题 罗氏初疑夨彝“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 ”为“命周公 旦摄政 ”,后“既见成周及康宫字 ,乃至为成康以后物 ,文中之 周公 ,盖公旦后人之为卿士者 ”,并引《史记 ·鲁周公世家 ·索 隐》“周公元子就封于鲁 ,次子留相王室 ,代为周公 ”为证 ,进而 认为“‘子明保’犹《洛诰 》‘明保予冲子 ’、《多方 》言‘大不克 明保享于民命 ’,‘王命周公子明保 ’,盖命周公掌邦治 ”。郭沫 若不同意罗说 ,认为“依此解释使整个铭语全不可通 ”,从多方 面考证明保为周公子 ,即鲁公伯禽。今学者多同意明保应为 周公子 ,但对于周公是否为周公旦、明保是否为鲁伯禽及夨彝 年代仍有争议。 罗氏对于金文中史实的考订大率类此 ,其考证亦有不少 错误之处 ,但从其对上述问题的考证可以看出 ,罗氏能把握问 题关键 ,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他方面的考证尚多 ,如《颂鼎跋 》 考出 即古祈字 ,知古“祈祷之事 ,殆起于战事 ”,“此字不但可 以补正许书 ,且可见古代祈祷之原始 ”[ 7 ] 。凡此等等 ,皆给人 不少启发。 (三 )名物新证 罗振玉多次谈到古器物学 ,不仅对古器物学研究的范围 与内容作了新的阐述 ,而且在具体研究中亦取得不小的成就。 在《与友人论古器物学书 》中 ,罗氏首先谈了宋代以来古 器物的研究情况 : “考宋人作《博古图 》,收辑古器物虽以三代 礼器为多 ,而范围至广。逮后世变为彝器款识之学 ,其器限于 古吉金 ,其学则专力于古文字 ,其造诣精于前人 ,而范围则转 隘 ”。接着 ,谈了“古器物 ”名称的提出及其与金石学的关系 : “古器物之名 ,亦创于宋人。赵明诚撰《金石录 》,其门目分古 器物铭及碑为二 ;金蔡珪撰《古器物谱 》,尚沿此称。嘉道以 来 ,始于礼器外兼收他古器物 ,至刘燕庭、张叔未诸家 ,收罗益 广 ,然为斯学者率附庸于金石学也 ,卒未尝正其名。今定之曰 古器物学 ,盖古器物能包括金石学 ,金石学固不能包括古器物 学也。方今地不爱宝 ,古器日出 ,此斯学发达之时也 ”。随后 , 从“类别 ”与“流传 ”两方面谈了古器物学的“考究之法 ”。就 “类别 ”言 ,可分为十五目 ,即礼器、乐器、车器马饰、古兵、度量 衡诸器、泉币、符契鉩印、服御诸器、明器、玉器、古陶、瓦当专 瓮、古器范、图画刻石、梵象 ,“他若殷虚之古骨角蚌甲象齿之 类 ,并可考求古生物学 ”,所论包罗甚广 ,远超出传统金石学范 围。对于每一目研究的内容及前人研究概况 ,罗氏也作了简 单介绍。就“流传 ”而言 ,可分为四目 ,即“鉴定 ”、“传拓 ”、“模 造 ”与“撰述 ”,并分别介绍了各方面的情况 [ 8 ] 。 在具体研究中 ,除了《古器物识小录 》外 ,《俑庐日札 》、 《俑庐日札拾遗》、《金泥石屑附说 》、《殷虚古器物图录附说 》、 《雪堂所藏古器物图说》、《待时轩传古别录附说 》、《古器物范 图录附说 》等著作 ,皆体现出罗氏在古器物学研究方面所取得 的成就。如说“匕之名目与形制 ”。罗氏认为 ,“古匕旧无传世 者 ,有之 ,自《陶斋吉金录 》始 ,但陶斋不知为匕 ,而称之曰勺。 勺为容器 ,匕则以取肴胔 ,用不同 ,故制亦殊 ,勺深而匕浅 ,固 不容混也。予往岁得昶仲无龙匕 ,锐末 ,与陶斋藏匕同 ,此匕 则末为圆形。盖锐者以匕肉 ,此为鱼鼎之匕 ,鱼熟则烂 ,不适 锐匕 ,故末圆也。⋯⋯匕之为物 ,知而明之 ,自予始也。”[ 2 ]再 如“銮和 ”考。“古銮辂有銮和之饰 ,《诗 ·秦风 》正义谓銮和 所在经无正文 ,故经师所说不同 ”,然后引出几种说法 : 1.《诗 ·蓼萧 》“和鸾雝雝 ”传认为“在轼曰和 ,在镳曰鸾 ”,《史记 · 礼书》集解引服虔注、《说苑 ·说丛篇》等皆持此说 ; 2. 鸾在镳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28   《诗 ·列祖 》笺、《后汉 ·明帝纪 》及《张衡传 》注持此说 ;其他 异说尚有不少。“今以传世实物考之 ,则鸾在镳之说信而有 征。予先后所见之銮凡十余 ,其状均作 ,横梁上有四穿 ,盖以 系于革带而载于马首。《释名 》则谓銮系于马衔之两边。考勒 之制 ,上络马首 ,下连于衔。观今之銮状 ,则但可施于首 ,固不 能安衔之两边也。至銮与和并为铃 ,乃一物因所在之处而异 其名 ,故《礼记 》经解銮和皆铃也。⋯⋯今和之传世者 ,予所见 甚多 ,下有跗 ,为方凿 ,旁有穿 ,殆以施丁上 ,为椭轮 ,中心凸起 而内衔丸。宋人误以为舞铙 ,阮文达公始释为和。其施之车 上 ,以意度之 ,殆安之衔之两端 ,其云在轼尤近似。若云在軓 , 据阮氏《车制图考 》,軓在輈之近式曲处 ,不可于此施铃也。然 则谓銮与和并施于车者 ,以实物验之 ,殆不如銮在镳和在衡之 说之确矣 ”,并证以刀之有铃者 [ 8 ] 。 从上面考证过程看 ,罗氏先罗列诸说 ,观其异同 ,然后对 照出土实物 ,以纠其偏谬之处 ,也就是将文献记载与出土实物 互证 ,既可考证器物的名称、功用 ,又可以纠正文献记载及前 人研究谬误之处 ,承继了清代程瑶田、阮元、吴大澂等学者治 学思路与方法 ,其他如《〈说文 〉鐲铃钮铙四字段注订 》、《〈说 文 〉锭镫二字段注订 》等皆此类之作。 三 古器物学与近代学术转向 如上面所谈 ,针对晚清以来传统金石学的迅猛发展 ,罗振 玉明确提出了古器物学 ,就其研究范围、内容及“考究之法 ”作 了发凡起例 ,并在具体研究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实为斯学 “肇启山林 ”[ 9 ] 。然而 ,古器物学并未如罗氏所言“斯学之前 途 ,当有与出土古器物而日新者 ”,而是循此路径研究者日少 , 此当与近代以来考古学与史学的快速发展有关。 罗氏虽较清代学者仅作“彝器款识之学 ”研究为进步 ,开 始注意未有文字记载的古器物 ,并亲自调查殷墟古器物出土 情况 ,甚至“拟筹得一二万 ,即开掘靖远古城 ,即以开掘所得古 物 ,售以充振 ”[ 9 ] ,但他关注的仍是“古物 ”,而对于如何“开 掘”即近代考古学的田野发掘不甚清楚 ,也就是李济所强调的 “必须经过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搜求、采集及发掘 ,最详细地纪录及可能 地校勘 ,广泛地比较 ,方能显示它们的真正的学术价值 ”。对 于罗振玉在传统金石学与近代考古学中的位置 ,郭沫若有较 合理的评价 :一方面 ,“罗氏在中国要算是近世考古学的一位 先驱者 ,他的搜藏与从来古董家的习尚稍有区别 ,他不仅搜集 有文字的骨片 ,并还注意到去搜集与骨片同时出土的各种器 物 ;在一九一六年他还亲自到安阳小屯去探访过一次。这种 热心 ,这种识见 ,可以说是从来的考古家所未有 ”。另一方面 , “本来罗氏所记者不过是粗枝大叶的观察 ,将来如有学术团体 能于小屯举行科学的大规模的发掘 ,则古器物之出土必且更 丰富而可信赖 ;而地层之研究 ,人体之研究 ,如有宫址或墓址 存在时则古代建筑之研究 ,与营葬习惯之研究等等 ,必更能有 益于学术的记述。然而这种事件在中国一时恐怕还不能到 来 ,我们目前也就只好把罗氏的介绍来做唯一的根据了 ”[ 10 ] 。 郭氏因当时流亡日本尚不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 古组已开始对殷墟进行发掘 ,但其评价罗振玉在这一学术转 向中所处位置还是比较公允的。当考古学随后在中国得到很 大发展时 ,罗氏所提出的古器物学因自身局限而逐渐被前者 取代。 另一方面 ,随着近代史学的发展 ,尤其是古史辨运动的兴 起 ,金石学、古器物学亦逐渐转向于史学研究 ,在研究内容及 方式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也消解了古器物学作为独立的学科 成立的基础。如稍晚于罗氏的著名金石学家马衡 ( 1881 - 1955)即认为 ,“金石者 ,往古人类之遗文 ,或一切有意义之作 品 ,赖金石或其他物质以直接流传至于今日者 ,皆是也。以此 种材料作客观的研究以贡献于史学者 ,谓之金石学。古代人 类所遗留之材料 ,凡与中国史有关者 ,谓之中国金石学 ”,强调 金石学的史学价值 ,并讨论了“金石学与史学的关系 ”,昔全文 今已缺失 ,不能见其具体观点 [ 11 ] 。由马氏 1928年发表于日本 的《中国之青铜时代 》及缪凤林《评马衡〈中国之青铜时代 〉》 收入 1930年出版的《古史辨 》第二册可见 ,当时无论对传世文 献持何种态度的学者 ,多数赞同“研究中国古史 ,其根据凡二 : 曰古物 ,曰记载 ”[ 12 ] 。但在研究上真正“开拓学术之区宇 ”、 “示来者以轨则”的是王国维 [ 13 ] 。 注 : [ 1 ] 罗振玉撰述、萧文立编校 :《雪堂类稿 ·弁言 》,辽宁教育 出版社 , 2003年。 [ 2 ] 罗振玉撰述、萧立文编校 :《雪堂类稿 ·甲 ·笔记汇刊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2003年 ,第 88、460页。 [ 3 ] 陈平原、王枫编 :《追忆王国维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1997年 ,第 344页。 [ 4 ] 刘梦溪主编、雷颐编校 :《傅斯年全集 》第七卷 ,湖南教育 出版社 , 2003年 ,第 145页。 [ 5 ] 罗振玉 :《〈三代吉金文存 〉序 》,《三代吉金文存 》,中华 书局 , 1983年。 [ 6 ]《观堂集林 》,河北教育出版社 , 2001年 ,第 711页。 [ 7 ] 罗振玉撰述、萧立文编校 :《雪堂类稿 ·丙 ·金石跋尾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2003年 ,第 11、6、5、23、24、11页。 [ 8 ]《罗雪堂先生全集 ·初编 》册一 ,文华出版公司 , 1968年 , 第 75—85页。 [ 9 ] 王庆详、萧文立校注、罗继祖审订、长春市政协文史和学 习委员会编 :《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 》,东方出版社 , 2000年 ,第 594、516页。 [ 10 ]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 , 1954年 ,第 166、167页。 [ 11 ] 马衡 :《凡将斋金石丛稿 》,中华书局 , 1977年 ,第 1页。 [ 12 ] 顾颉刚编著 :《古史辨 》第二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2 年 ,第 38页。 [ 13 ] 陈寅恪 :《王国维遗书序 》,《王国维遗书 》第一册 ,上海 古籍书店 1983年影印。 (责任编辑 :唐昌福 )
本文档为【罗振玉与古器物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2488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9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7-21
浏览量: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