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西方医学

东西方医学

举报
开通vip

东西方医学东西方医学的汇聚 西医崇尚实证主义,而我们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细节还有大量的未知部分,离开对事物的全面了解,仅凭对局部的认识,按实证的要求就难以作综合判断,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治疗,这是西医的局限。中医通过意象思维和类比思维,能很好把握整体的属性,强调和谐调节,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但由于收认识手段的局限,又难免失之笼统,缺乏规范。 吸收并整合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学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将逐步形成一门崭新的医学,在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等领域,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当代社会正在快速向城市化、老龄化社会过渡,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

东西方医学
东西方医学的汇聚 西医崇尚实证主义,而我们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细节还有大量的未知部分,离开对事物的全面了解,仅凭对局部的认识,按实证的要求就难以作综合判断,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治疗,这是西医的局限。中医通过意象思维和类比思维,能很好把握整体的属性,强调和谐调节,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但由于收认识手段的局限,又难免失之笼统,缺乏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 吸收并整合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学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将逐步形成一门崭新的医学,在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等领域,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当代社会正在快速向城市化、老龄化社会过渡,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医学发展的背景和环境正面临着重大变化,现有的疾病防治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医学目的调整和医疗模式转变成为当代医学发展必须研究和探索解决的重要课题。 近200年来,快速发展的西方现代医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西医学的优势在于注重证据的循证医学思想和建立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实证医学体系,强调还原分析,解明事物的本质等。但是,随着人类面临的主要健康挑战逐步向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等)转变,以线性思维和还原分析为特点的西方医学遇到严峻挑战,在阐明复杂生命系统的整体行为特征和系统活动规律方面遇到严重困难,迫切需要发展新的思路和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以中医学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积累,其优势在于具有整体论的生命科学理论、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和以“治未病”为指导的综合调理养生保健理论。中医药学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当代生命科学前沿探索、应对当代面临的以非传染性慢性病等复杂疾病为主的健康挑战、实现医学模式的调整和转变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 在上述背景下,中、西医学的汇聚和交融已经成为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两个医学体系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中、西医学优势互补,不仅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而且也已成为临床实践中提高医疗保健水平、降低医疗费用和社会成本的有效手段。 中医药的国际化是东西方医学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不断深入,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对生命和疾病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等关键问题认识的突破,将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将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和新学科的产生,使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融汇东西方医学优势的统一的新医学将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造福全人类。 陈凯先(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 麝香保心丸实现药物“搭桥” 活血化瘀治疗心血管病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的例子。研究表明,中医活血化瘀治疗不仅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液供应、缓解心绞痛的作用,还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拮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华山医院戴瑞鸿、范维琥教授领衔的课题组最近对麝香保心丸的基础研究发现,这一中药复方对血管新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缺血心肌区域能促进血管新生,恢复血供;而在血管壁的粥样斑块内,则能抑制血管新生,保持斑块稳定,避免脱落。这一研究结果为今后冠心病的综合治疗中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预示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最近复方丹参滴丸在美国通过了二期临床试验,正在积极筹备三期临床试验,说明国外对中医药也越来越重视。 中医“聚证”治疗代谢综合征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在我国城市人口中的发病率已高达20%左右。由于代谢综合征最终能影响到心、脑、肾、肝等主要器官的功能,因此早期干预非常重要。代谢综合征的基本病理环节是胰岛素抵抗,但罗格列酮等胰岛素增敏剂的应用因为潜在的心血管风险而受到限制,因此目前除了提倡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外,还没有理想的治疗药物。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文健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以中医聚证理论来解释代谢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候,并指导其治疗。中医理论认为“聚证”的主要症候是“不运不化,有所阻隔”,这和代谢综合征营养物质进入体内后不能转化成能量,变成高血糖、高血脂,或脂肪在腹部和组织中蓄积的表现相同。课题组提出了以“益气”来推动吸收的食物向能量转化,以“散聚”来消散因营养物质不正常的堆积造成的郁热、湿浊和瘀血之邪。 临床研究的结果表明,以中医益气散聚治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多种因子疾病,包括中心性肥胖、早期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和微量白蛋白尿症患者,都收到了明显的疗效。这一成果一方面为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早期药物干预提供了可能的途径,另一方面也通过中医“聚证”理论的挖掘和应用,推动了现代科技背景下中医药的现代化。 清胰化积治疗胰腺癌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刘鲁明教授经过长达15年的临床实践研究,针对临床上比较难治和预后极差的胰腺癌,确立了清热化湿的治疗法,并制定以清胰化积方(主要成分蛇舌草、半枝莲、蛇六谷等)为基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治疗组中已有8例带瘤生存超过5年,最长生存者已达100多个月。这表明以清胰化积方为基础治疗可提高晚期胰腺癌生存期,改善预后。该治疗方案已被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17家三甲医院运用,效果十分理想。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走向现代化与国际化 近60年来,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临床与基础研究取得长足进步,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中医肝病临床大家辈出,形成了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等肝纤维化中医治法理论;70年代后期,我国山西、上海、北京等地开展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发现了丹参、桃仁、葫芦素B、齐墩果酸、甘草甜素等部分有效中药及其成分;80年代后期以来,医药学家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完善中药质量控制与制备工艺,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临床研究,并采用现代生命科学方法探讨有效中药的作用机制与配伍原理。 通过这些工作,出现扶正化瘀胶囊(片)、复方鳖甲软肝片等抗肝纤维化中药产品,广泛应用于临床,解决患者疾苦;形成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临床诊疗指南,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使得我国抗肝纤维化临床研究独树一帜,走在世界先进行列。尤其是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的扶正化瘀系列研究,实践上通过治疗前后的肝组织病理活检证实了肝纤维化的可逆性与可治性;机制上阐明了补虚与化瘀的配伍特点、药物的多靶点作用机制与效应成分等。该所目前在美国开展的扶正化瘀片抗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二期临床试验完成过半,并开展中医药防治器官纤维化的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研究,这些工作将促进复方中药产品迈向国际主流医学市场,并为高效优质的新一代抗纤维化中药产品研发奠定基础。 人参皂苷的新作用靶点 糖皮质激素(GC)广泛用于治疗多种难治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难治性哮喘等,但其无可避免的副作用一直是广大医务工作者面临的棘手问题。人们试图对GC的结构进行改造,也曾积极寻找新化合物替代GC,但都收效甚微。GC通过与其受体GR结合发挥作用,若有药物或方法能提高GR水平,同样能达到对GC“增效减副”的作用。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凌昌全教授课题小组在多个国家自然基金和上海市科委基金的资助下,连续研究15年,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医临床实践为依据,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以GR作为重点观察指标,从中医经典方剂到单味中药再到中药组分,循序渐进地筛选出能够调节GR的中药有效组分——人参总皂苷(GSS),应用于临床证实了其对GC的增效减副作用。 该项目为需要长期大量激素治疗的难治性疾病提供了一个简易、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具有非常好的原创性,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先后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采用“人参总皂甙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肿瘤、风湿病、红斑狼疮、哮喘等疾病,可以明显减少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和维持量。该方案目前已在全国8个地区、12家医院推广应用,受益患者达5700多例。 探索治疗癌症新出路 以消灭肿瘤为目标的西医治癌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可喜进展,但距离攻克仍有很长距离。西医治癌的问题是:各种疗法都难以完全消灭肿瘤而导致转移复发,并因缺乏有效的后续治疗而失败;各种消灭肿瘤疗法本身还会促进残癌转移而缺少对策。过去我们通过早诊早治成倍提高了肝癌切除疗效,但40年后其生存率始终没有进一步提高,原因就是术后转移复发。尽管我们也找到少数防治癌转移的方法,如应用干扰素,但只对部分病人有用,且有副反应,还要长期应用。最近通过宏观的回顾和实验研究,我们感到中西医结合也许是可探索的一条出路。 宏观把握上的差异 中西医如同硬币的两面,看似矛盾,其实可以互补。中西医分别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形成,各自有其特点。对待癌症,西医和中医分别重视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消灭与改造、单药与复方、按急性病和按慢性病来治疗等。总之,西医偏重看肿瘤,中医重视看整体。对这种差异的认识对于探究肿瘤治疗规律是有帮助的。 西医之短或中医可补 百余年来西医治癌,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局部治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均旨在消灭肿瘤。但这样的抗癌战略至今未能彻底取胜。西医由于重视看肿瘤,所以消灭肿瘤的力量较强,中医重视看病人整体,在改造机体(以增强抗癌能力),改造残癌(使之“改邪归正,带瘤生存”)方面可能有优势。为此中西医结合实际上可以达到“消灭”与“改造”并举,在消灭癌的主要部分后,也许采取合并改造残癌和改造机体的策略会走出目前的困境。其实西医近年也已悄悄开展“斩尽杀绝”和“带瘤生存”的讨论。 实验研究的启迪 我们有限的实验研究发现,一个含5味中药的小复方,可以使长在裸鼠身上的人肝癌肿瘤长得慢些,裸鼠生存长些。在不彻底切除肿瘤(保留残癌)后合用这个小复方和干扰素,可以延长裸鼠生存期。如果中药小复方和化疗合用,则比单用化疗要好,癌转移减少,生存期延长,而且裸鼠消瘦也没有那么明显。为此,合并中药减轻了西医疗法的促进残癌转移的作用。重要的是,这个小复方可以使一些促进肿瘤生长转移的有关基因(如基质金属蛋白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减少,而一些好的基因(如E-钙粘蛋白)增高,说明其疗效也有一定现代科学的证据。 思维上的互补 当前西医的思路是先弄清机理再设计治疗(找到与癌有关的分子,然后针对这些分子设计治疗,即分子靶向治疗);而中医则是反复实践有效(如砒霜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再提升为理论(阴阳五行等)。但即使分子靶向治疗也需要通过实践去考验,近来已发现分子靶向治疗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而中医在千百年的实践中,确实找到一些临床有用的东西。两者结合将缩短攻克癌症的进程。我没有专门学过中医,也没有系统研究过中医治癌,照理没有什么发言权。只是与西学中的老伴(李其松教授)半个世纪的相处中,感到中西医结合也许是一条出路。上面只是个人的观点,供同道参考。 汤钊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 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附照片) 医学模式的转换以及疾病谱的改变,使人类面临很多新的挑战,现实的需求推动了科学的进步,这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中西医结合一方面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阐明其科学内涵,推动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接轨,扩大中医药学的服务领域,提升其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中西医结合医学又要认真继承和充分发扬中医药学对生命现象和疾病防治规律的独到认识和富有成效的防病治病手段,启迪我们的创新思路,充实和丰富现代医药学乃至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实现提高临床疗效和推动医学理论创新的目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寻求防治疾病的合理模式,以病人为中心,力求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充分展示了医学的人文关怀精神。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医药学继承、创新、现代化和国际化伟大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中医药学在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中西医结合医学很可能成为对当代医药学作出重大贡献和取得原创性成果的医学领域之一。 中西医结合医学不是中医和西医诊疗技术的简单加成。两者的结合应该是科学的,因此要研究中医、西医各自的作用机制及相互作用可能产生的影响,阐明两者结合的科学原理;这种结合应该是规范的,因此要对不同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阶段两者结合的方式在循证医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规范的指导方案;这种结合应该是经济的,因此要从保健、预防、临床和康复的全过程评价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经济意义,力争耗费较少的医疗资源来获得较好的疗效;这种结合应该是发展的,随着中医、西医各自的进步,两者结合的方式和侧重点也会随之变化,中西医结合应该与时俱进。 中西医学科学思维的差异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随着东西方科学的交流,天文学、数学、地学等学科逐步形成了统一的科学体系,唯一的例外就是医学。西医传入中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至今发源于西方的现代医学与中医学仍然各成一体,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西医传入中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然而迄今为止,在中西医交流频繁且西医整体水平占有优势的状况下,中医仍然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在世界医学领域独树一帜,西医并没有也不可能将中医取而代之或同而化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医同西医相比,在科学体系、思维模式和诊疗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 中医和西医好比是为识别和处置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而采用两种不同的编程语言编制的软件系统,在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接口以前,两者并不兼容或者说兼容性很差。因此比较中西医在科学思维方面的差异,对于从本质上了解两种医学体系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帮助确立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和结合途径,发挥两种医学各自的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西医对世界本原认识不同,因而对事物生成机制和运行模式的理解不同 中西医科学思维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和对事物发生机制的理解不同,前者偏于系统论,认为是由分而生,后者偏于还原论,认为是由合而成;在具体的认识途径和方法方面,一个注重综合研究,一个注重分析研究。在事物运行机制的保障方面,一个是借助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加以调整,一个是针对出现问题的局部进行“修补”或“更换零件”。 以对舌的观察为例,西医除非舌的局部有溃疡或炎症,一般不重视舌诊;而中医对舌质、舌色、舌体、舌苔的观察就非常仔细,不是了解其微观结构和局部病变,而是作为观察人体整体病情深浅、轻重、进退和气血阴阳的窗口。 中医从系统论出发可以撇开对事物细枝末节的把握而对整体属性作判断,并据此进行有效的治疗,但往往认识偏于肤浅,因此中医也在吸收现代医学的技术,提升辨证论治的水平。例如借鉴内窥镜对胃黏膜的观察,黏膜色淡者,多为气血虚证,黏膜充血水肿,多为热证,黏膜红白相间,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见,多为气虚血瘀证,这样的辨证论治其科学性更强,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一种方式。 西医也并非只注重局部而全然不顾整体,从早年的“应激学说”、“稳态理论”到近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的提出,西医对整体调控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不过其最终着眼点还是调控系统中细胞与分子水平的具体物质在信号传导中的变化和作用,还是分析研究为主;而在整个网络调控的物质基础完全阐明之前,西医理论体系的固有特点决定其仍然难以从整体上把握生命活动的规律。 中医重“道”,即属性观;西医重“器”,即物质观 诊断和治疗是临床医学的两个基本步骤。中医有其特有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归纳这些信息的方法,依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在综合的基础上作判断;西医则依靠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各种特殊检查,分析病变的各种细节。 西医强调以物质为基础,以分析的方法为手段,从基础医学到病因学、病理学,都以阐明物质的结构、物质的变化为目的。而中医学以整体观和综合的方法来认识疾病,这种整体特征的思维方式表现为意象思维和类比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医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关注的是事物的属性而不是其物质性。 中医的病因,外感有六淫,内伤有七情。六淫和七情都是对致病因素的属性判断,而不是指具体的致病物质。拿最常见的感冒来说,西医简称“上感”,病变部位明确,是上呼吸道;病因清楚,是感染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原微生物的种类还要进一步判断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对致病因素要了解得非常具体。同样是感冒,中医称之为“伤风”,一个“伤”字表明,中医首先认为在人体和病邪的抗争中,正气受了伤害,即使对这样一个局部的小毛病也要从整体来认知。 中医提倡中和之道,西医重视指标达标 西医一般以局部病变是否治愈,各项化验指标是否恢复到正常范围来判断治疗的效果或作为健康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而中医则提倡中和之道。“和”,就是阴阳平衡或协调,这是最高境界的健康。 阴阳平衡是一种属性的平衡,没有绝对的量化标准,只有相对的和谐。人与人不同,健康人,病人,青年人,老年人,他们的阴阳平衡就不可能处在同一水平。得了病能完全恢复健康当然最好,但这只是阴阳平衡的理想状态,对更多的人或在更多的情况下,则要结合个体的情况来维护阴阳平衡。例如对老年人,你不可能要求他们的各项生理指标达到青年人的水平,他们的阴阳平衡主要体现在老年机体功能衰退的前提下做到气血调和。 再如对肿瘤患者,西医视病灶为大敌,必欲斩草除根而后快,若是早期患者,这样处理是正确的,中医也认为对邪实的患者,应以祛邪为主,而手术切除是祛邪的最好方法;但对一些非早期病变就未必适用,手术切除之后不论患者体质如何还要大剂量的放化疗,结果造成一部分患者肿瘤尚未抑制,人体的正气反遭到摧残,这样治疗实际上是破坏阴阳平衡,病人生活质量下降,存活时间反而缩短。 西医对于不同人群以一个化验指标一刀切来衡量的做法近年来也有改进。例如在血脂异常的治疗指南中,对不同人群的控制目标提出了不同要求。血压的控制同样如此,一般人要求低于140/90mmHg,糖尿病患者要低于130/85mmHg,肾功能损害者要低于125/75mmHg。治疗指南这样分类达标的要求,实际上也体现了对不同人群、不同个体的健康标准应该以和谐为目的,而不是以一把尺度来衡量。 中西结合,优势互补 西医的物质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随着科学的发展,西医不断地吸收人类积累的知识和创造的成果来推动自身的进步。X光机、CT、磁共振、PET等影像学诊断设备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对病变定位和定性诊断的水平;生物化学和免疫学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技术的进步,成为阐明病变功能基础的重要手段;各种高精度的分析技术的出现,使我们能够了解体内微量,甚至痕量物质的变化;各种介入治疗手段的问世,对病变的治疗更加精准,对病变以外组织的损伤大大减少;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问世,使我们在分子水平对疾病发生的机制和遗传及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有了深刻的认识,为采取相应的措施防病治病奠定了基础。近百年来是现代科学不断有所突破的一个世纪,也是现代医学迅猛发展的一个世纪。 反观中医,其特殊的科学思维方式,重“道”轻“器”的属性观,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其结果是,中医长期游离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之外,难以吸纳现代科学技术的各种最新成果,先进的仪器、设备、方法、技术不能代替中医的整体思维,对中医病变属性的判断少有帮助。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年代,中医的这一弱点显现尚不充分;但人类一旦进入高科技时代,与快速进步的西医相比,中医的发展就显得十分迟缓了。 有识之士在西方医学传入之初,就自觉或不自觉地觉察到中医和西医在科学思维方面的差异,意识到中医学必须和现代科学,特别是和现代医学融合。新中国诞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在党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中西医结合事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如陈可冀院士领衔的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的研究,吴咸中院士牵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研究,和以沈自尹院士为首的中医理论肾本质的研究等。 这些成果虽然分属于不同专科,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较好地处理了中医和西医在科学思维方面的差异,尽量吸收两者的长处。以活血化瘀防治冠心病为例,西医对冠心病的认识是心肌供血不足,中医因其心前区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等宏观表现而辨证为胸痹,即心脉闭塞不畅的血瘀证,认为其病因主要有气虚、阳虚、痰浊等。血瘀证只是一个属性的结论,到底涵盖了哪些具体的病变,传统中医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气虚、阳虚和痰浊为其病因的看法又表明中医意识到胸痹这一局部病变根源是在整体的功能失调。 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发现冠心病血瘀证不仅有血液的高凝、高聚、高黏这些狭义的导致血脉闭塞的病理基础,还有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脂的异常、内皮细胞功能损伤、心肌细胞外基质增殖、炎症反应等的参与,深化了对中医血瘀证的认识。西药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很多,但一种或一类药物往往只针对单一或少数靶标,中医的活血化瘀结合病因标本兼治,不同于西药如阿斯匹林那样只是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而是通过整体的调节改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以及对构成冠心病的上述多个病理环节发挥作用。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疗效明显、稳定而巩固,大大丰富了冠心病综合治疗的手段和内容。 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并存是我国医学事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医和西医都是科学。西医发展很快,可以说日新月异,但也并不是所有的疾病它都有办法;中医学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不但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某些疑难病症还有独特的疗效,但中医也不能“包治百病”。中医要与时俱进,既要在自身理论框架之内有所发展,更要注意吸收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先进理论、技术和方法来丰富和充实自己。否定中医是片面和错误的,但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同样是阻碍中医发展的重要障碍。讨论中西医学科学思维的差异,是试图从认识的源头来分析两者的优势和不足,理性地对待这一问题,为更好地开展中西医结合服务。 王文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
本文档为【东西方医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9037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7-19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