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基础11

中医基础11

举报
开通vip

中医基础11null中医学中医学深圳市南山医院中医科 黄胜光 教授、主任医师 第一节 绪论 第一节 绪论 绪论 绪论为什么要学习中医学?绪论绪论1、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1)砒霜治疗癌瘤—-亚砷酸注射液治疗M3型早幼粒,疗效达80-90%。 2)青蒿治疗疟疾—青蒿素治疗恶性疟。 绪论 绪论2、中西医结合疗效好 1)中药治疗SARS经验: a、 缩短退热时间; b、 改善...

中医基础11
null中医学中医学深圳市南山医院中医科 黄胜光 教授、主任医师 第一节 绪论 第一节 绪论 绪论 绪论为什么要学习中医学?绪论绪论1、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1)砒霜治疗癌瘤—-亚砷酸注射液治疗M3型早幼粒,疗效达80-90%。 2)青蒿治疗疟疾—青蒿素治疗恶性疟。 绪论 绪论2、中西医结合疗效好 1)中药治疗SARS经验: a、 缩短退热时间; b、 改善整体状态; c、 降低死亡率; d、 减少远期并发症(肺纤维化等)。 绪论 绪论2) 叶任高治疗狼疮性肾病经验: 中西医结合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西药组。 绪论 绪论 3、 临床工作的需要 1) 西医经常要用到中医中药治病: 子宫肌瘤——大黄蜇虫丸 乳腺增生——乳薜消片 发热——抗病毒口服液 2) 日本小柴胡汤治疗肝炎的教训 绪论 绪论 怎样学习中医学? 绪论 绪论 1、学好基础; 2、坚持自学。绪论绪论 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一、中医学的起源 100万年以前: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 发现药物的过程:“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 汤药的出现:伊尹始创汤药。 针刺术的出现:从砭石到石针、骨针、金属针。 绪论 绪论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形成年代:先秦至两汉时期 哲学基础:朴素的唯物辨证法思想。 标志: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绪论 绪论 最早的理论著作:《黄帝内经》 18卷162篇,20万字。系统的阐述了生理、病理、诊断、预防、治疗等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籍。 绪论 绪论 最早的临床著作:《伤寒杂病论》 为汉代张仲景所著。 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后世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匱要略》两书。 绪论 绪论 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收载药物365种。 分为上、中、下三品。 绪论 绪论 三、预防医学思想及措施 古称“摄生”,又名“养生”。即保养身体、却病延年的思想。 绪论 绪论中医养生学特点: 1、 突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中心思想。 2、 强调顺应自然的整体观念。 3、 重视调动内因——正气的作用。 4、具体方法上强调动静结合。 绪论 绪论未病先防: 1、 调摄精神: 强调精神情志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精神养生要点: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情志变动,保持乐观的情绪。 《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绪论 绪论2、锻炼健身:五禽戏、太极拳等。 调形、调气 、调意; 形劳而不倦。 3、预防疾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 预防接种 绪论 绪论 (二)既病防变 绪论 绪论四、中医方药学及针灸 1、 药物学与方剂学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 、 《本草纲目》。 2、 针灸学的发展: 《灵枢经》、晋代《针灸甲乙经》 绪论 绪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恒动观念 3、辨证论治。 绪论 绪论一、整体观念 整体: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联系;人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绪论 绪论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 生理 ;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绪论 绪论各器官虽有不同的功能,但与其他器官是既相互协调,彼此为用,又相互制约,相反相成,共同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绪论 绪论(2)病理:某一个局部病变,不仅可影响该部功能,而且可引起相关脏器及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失调。 (3)诊断疾病:通过外在变化,了解内在脏腑的病变。 绪论 绪论(4)治疗疾病:治疗局部病变,必须从整体出发。 目病治肝,鼻病治肺,耳病治肾。 注意调节人体整体的机能状态。 绪论 绪论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病理反应。即“天人相应”。 (1)季节气候: (2)区域环境: nullnullnull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都会影响人的生理、心理活动。null二、恒动观念 一切物质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生命活动、健康、疾病也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null生理: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处于永恒运动之中。 病理:疾病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疾病防治: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绪论 绪论三、辨证论治: 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又称“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机理、部位、性质以及疾病发展的趋势。 症状:疾病的现象。 证候(证):疾病的本质。 绪论 绪论 辨证: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绪论 绪论同病异治:同一种病,由于“证”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的病,由于“证”相同,治疗方法也一致。 辨证论治强调个体的差异性,是一种动态的诊疗体系。 绪论 绪论 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 。 绪论 绪论理论方面 脏腑实质:肾的实质、脾的实质、气的实质 经络实质:解剖方面、生理方面 治法研究:补气法、温阳法 药物研究:党参、黄芪、大黄 方剂研究:药物的配伍 绪论 绪论临床方面 活血化淤法治疗冠心病; 扶正固本法治疗晚期肿瘤。 。 绪论 绪论 将发展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属于全人类的开放性医学。 绪论 绪论思考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书籍是什么?对中医学的发展有何意义? 2、中医养生学有何特点?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第二讲 阴阳学说 一、概说: 1、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理论,是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方法论。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中任何事物,都包括阴和阳两个方面。 如:白昼—黑夜 晴天—阴天 炎热—寒冷 活动—静止 由于阴阳两方面的运动变化,构成了一切事物,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2、阴阳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而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事物。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阴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天与地:天为阳、地为阴 火与水:火为阳、水为阴 上与下:上为阳、下为阴 男与女:男为阳、女为阴 背与腹:背为阳、腹为阴 气与血:气为阳、血为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3、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①因比较而存在:如: 60℃的水—阳 10℃的水—阴 60℃的水—阴 100℃的水—阳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②阴阳中复有阴阳: 如:白昼—阳 上午—阳中之阳 下午—阳中之阴 黑夜—阴 前半夜—阴中之阴 后半夜—阴中之阳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素问》:“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指阴阳处于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相互抑制的相对平衡状态。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1、 任何一方的偏盛,必然导致对立面的相对不足。 如:阴盛—阳衰 阳盛—阴衰 2、 任何一方过于虚弱,必然导致对立面的相对亢盛。 如:阴虚—阳亢 阳虚—阴盛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指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体现在: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1、 相互依存:上—下 寒—热 2、 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地气上升—阳 天雨下降—阴 物质—阴(物质的合成依赖功能的活动) 功能—阳(功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故阳依赖于阴,阴依赖于阳。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指阴阳的相互对立制约平衡,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即所谓的“消长平衡” 机能活动的产生,须消耗营养物质——“阴消阳长” 营养物质的代谢,须消耗能量——“阳消阴长”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指阴阳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物及必反”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概括人体的组织结构 体表—阳 背—阳 六腑—阳 体内—阴 腹—阴 五脏—阴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四肢外侧—阳 气—阳 四肢内侧—阴 血—阴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二)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1、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如:生命物质——阴(精) 生理功能——阳(气)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物质是产生生理活动的基础。阴精 化生 阳气 生理活动又不断产生生命物质。阳气 化生阴精 《素问》:“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三)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衡——疾病产生的基本原理 1、阴阳偏盛(胜):胜:指邪气盛 《素问》:“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①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阳邪侵犯人体,使“阳”亢盛而产生疾病。由于阳的特性是热,故说“阳胜则热”,如发热、烦躁、面赤。 阳邪耗损阴精,使津液减少——口干舌燥、舌红少津。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②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阴邪侵犯人体,使“阴”偏胜而产生疾病。 由于阴的特性是寒,故说“阴胜则寒”,如面白形寒,脘腹冷痛等。 阴邪耗损阳气—形寒畏冷等。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2、 阴阳偏衰 指阴阳的某一方面偏弱,导致另一方相对亢盛的状态。 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倦卧 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3、 阴阳互损 阴虚到一定程度—“无阴则阳无以 阳虚到一定程度—“无阳则阴无以 化”—阴损及阳 生”—阳损及阴阴阳两虚阴阳学说阴阳学说4、 阴阳转化 寒极生热,重寒则热:高热 虚脱 热极生寒,重热则寒:表寒证 里热证 null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1、凡诊病,先辨阳证、阴证。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是其中的总纲。 阴 里、寒、虚 阳 表、热、实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2、正确的诊断,首先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 望诊: 鲜明 阳 晦暗 阴色泽阴阳学说阴阳学说闻诊: 洪亮 阳 低微 阴 切诊: 浮、数、洪大、滑属阳 沉、迟、细小、涩属阴 《素问》:“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声音脉搏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五)指导疾病的治疗: 调整阴阳,是中医治疗的根本原则。 《素问》:“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阳学说阴阳学说1、确定治疗原则: (1)损其有余:热盛-清热;寒盛-散寒。 (2)补其不足:阴虚-补阴;阳虚-补阳。 (3)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阴虚阳亢-补阴 阳虚阴盛-补阳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 阳虚兼补阴 “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 阴虚兼补阳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2、概括药物的性能: 热、温、升浮药——阳药 寒、凉、泻下药——阴药 null 第三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一、 五行的基本概念: 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二、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 五行各自的特性: 1、木的特性: “木曰曲直”:指树木向上生长,向外扩散的现象。 引申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具有此类特性者均归属于木。五行学说五行学说2、火的特性: “火曰炎上”:指火的温热、上升的特性—具有此类特性者归属于火。五行学说五行学说3、土的特性: “土爰稼穑”:指种植和收割谷物的农业活动。引申为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具有此类特性者均归属于火。“万物土中生”,“土为万物之母”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4、金的特性: “金曰从革”。金之质地沉重,且常用于杀戮。引申为沉降、肃杀、收敛的特性—凡是此类特性者,皆属于金。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5、水的特性: “水性润下”指水滋润、下行的特性—凡是此类特性者,皆属于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二)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见表)null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三)五行的生克关系 1、 相生:即资生、促进之意。 “生我”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水木火土金相生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2、相克:即克制、制约之意。 克我者为“所不胜”, 我克者为“所胜” 水木火土金相克五行学说五行学说3、五行制化 生中有制:以木为例 水生木,木生火,水又克火 制中有生: 金克木,木克土,土又生金 任何一个事物都受整体的调节控制,而本身又影响着整体。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4、 相乘: 即以强凌弱之意。指对其相克(所胜)一方的过度克制。 (1)   相克(所不胜): 一方的过度亢盛,如“木乘土” (2)   被克(所胜): 一方的过度虚弱,如“土虚木乘” 水木火土金相乘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5、相侮:欺侮之意,又称反克。 亦有“太过” 和“不及”两种原因。 水木火土金相侮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和生克乘侮关系,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关系,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一)、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1、木性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肝喜条达,疏通气血 2、 火性温热,向上 心有温煦之功 心属火肝属木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3、 土生万物 脾运化水谷,化生精微 4、 金性清肃、收敛 肺具清肃之性 5、 水性滋润、下行 肾主水 肺属金 脾属土 肾属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二) 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关系: 1、相生: 2、相克: 肾肝心脾肺相生 相克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三)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相互传变: 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2、 相克关系的相互传变: 相乘、相侮 木旺乘土(肝旺乘脾) 土虚木乘(脾虚肝旺) 木旺侮金(木火刑金)肾肝心脾肺相生 相克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四)  用于疾病的诊断: 1、望面色:“望而知之谓之神” (1)五色主病: 青色——肝病 赤色——心病 黄色——脾病 白色——肺病 黑色——肾病 (2)疾病传变:本有脾病,而见青色-“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2、辨口味: 口酸———肝火 口苦——— 心火 口甘(甜) ——— 脾湿 口辛(辣) ——— 肺火 口咸——肾虚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白芍味酸-补肝 朱砂色赤-镇心安神 黄连味苦-清心火 白术色黄-补脾 生地色黑-补肾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2、 控制疾病传变: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3、 确定治法治则: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肝火太旺,泻心火以治之 “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益火补土法”、“金水相生法”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正确认识阴阳五行学说 是一种方法论。 阴阳学说: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是辩证法。 五行学说:取类比象,以五行特性来推演归纳,不能用解释全部生理病理现象。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思考题 1、试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五行相生的关系是什么?相克的关系呢?null 第三章 中医学正常的人体观null第一节 脏 腑 概念: 是内脏的总称。 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臧象学说臧象学说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精、气血、津液)。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 六腑:指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臧象学说臧象学说奇恒之腑: 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功能:有类似于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 null    脏腑学说的基本特点: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脏与腑、与形体诸窍各有特定的联系。 2、解剖、生理、病理学的紧密联系。以“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3、联系临床辨证论治。 null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臧象学说臧象学说(一)心 心的位置: 居于胸腔,膈膜之上,形似倒置未开的莲蕊,外有心包护卫。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1)指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 (2)心主血脉的功能有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臧象学说臧象学说心气旺盛,或心血充盈——脉和缓有力 心气不足,或心血亏虚——脉虚弱无力 (治疗心气不足,气促动则尤盛——黄芪、党参) 心血瘀阻--面、舌青紫,脉涩或结代(以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臧象学说臧象学说2、 主神志 (1)广义的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心主神是指心对人体生命活动起着主宰的作用。 《黄帝内经》:“心者君主之官。” (2)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指心有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心主神的功能与心主血脉功能密切相关 心气血充盈——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 心气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神不宁 血热扰心——谵语狂妄,昏迷 (治疗失眠多梦——枣仁等宁心安神)臧象学说臧象学说3、系统连属 (1) 在液为汗: “汗为心之液” 心气不足,卫表不固——自汗 心阴虚弱,阳不敛阴——盗汗 “血汗同源” 出汗过多,耗伤心气、心血——大汗亡阳 人参大补心气——治疗大汗亡阳臧象学说臧象学说(2)在志为喜: 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 正常的喜有利于血脉调和。 “过喜伤心”(范进中举)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3)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 其华在面,指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通过面色反映出来:臧象学说臧象学说心气血充足——脉搏有力,面色红润有光泽 心气血不足——脉搏无力,面色恍白 心血瘀阻——面色青紫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4)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 心的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 心血不足——舌质淡 心阴虚火旺——舌质红 心火上炎——舌烂、舌痛 心血瘀阻——舌质暗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附:心包络 简称心包,又称 檀中。 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 有保护心脏的作用。臧象学说臧象学说 外邪侵袭心脏时,首先是心包受病。 “热入心包”,“邪蔽心包”臧象学说臧象学说(二)肺:     肺的位置: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 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肺为“华盖”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一身之气都归属 于肺,肺对全身气机具有调节 作用。 主呼吸之气:吸入自然界清气, 呼出体内浊气。 肺有病——气喘,气促 主气臧象学说臧象学说2、 主宣发与肃降: 宣发——指肺气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 (1)   宣发——排出体内浊气 (2)   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 (3) 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将代谢产物化为汗液排除体外。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  鼻塞,呼吸不畅,胸闷咳嗽 肺失宣发 腠理闭塞,无汗,恶寒等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 肃降——肺气向下通降和清肃呼吸道异物 (1) 吸入自然界清气; (2)肃清呼吸道异物,使之保持通畅 肺失肃降——喘息咳嗽,气短,动则喘息,胸闷憋气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 宣发与肃降相反相成 (治疗咳嗽、胸闷——麻黄宣肺,杏仁降肺)臧象学说臧象学说3、通调水道: 通调——疏通调节 水道——机体水液的运行和排泄的通道 指肺有促进和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臧象学说臧象学说宣发——司汗孔开合以排泄汗液 肃降——使水液下归于肾成为尿液 肺通调失职——水肿 治疗水肿——宣肺利水(提壶揭盖)臧象学说臧象学说4、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指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而朝会于肺; 肺气有推动血液运行作用。 主治节——指对全身生理功能有某些治理和调节作用。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5、系统连属 (1)在志为忧 忧伤肺(林黛玉)臧象学说臧象学说(2)在液为涕,开窍于鼻: 肺病——鼻塞、流涕、喷嚏(宣肺) 肺热——黄涕(清肺) 肺寒——清涕(温肺) 肺燥——无涕(润肺)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3)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使皮肤致密,抵御外邪(外邪入侵首先犯肺) 肺气虚——多汗、易感冒(黄芪、白术补肺气,防感冒) 肺气不宣——无汗、发热 皮肤病——从肺治(痤疮—枇杷叶、黄芩、桑白皮)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三)脾 位置: 位于中焦,在膈之下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 主运化:运转、输送、消化之意。 (1)   运化水谷精微:指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物质(与食物的消化、吸收关系密切)。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水谷 化生成气、血、津液、精——营养全身 脾气旺 气血津液充足 脾气虚(失健运)——食少,纳呆;腹胀、腹泻;消瘦、疲倦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健运臧象学说臧象学说 厌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治脾 营养不良——治脾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2) 运化水液(湿):与水液代谢有关 津液上输于肺,滋养脏 水液 腑,滋润皮毛肌腠 浊者经肾下输膀胱 脾运化臧象学说臧象学说脾气虚 水肿 生痰(咳嗽、多痰) 水肿——治脾 久咳痰多——治脾臧象学说臧象学说2、 主升清 “脾气主升” 将水谷精微上输心、 肺、头目 升举、托举内脏 脾虚中气下陷 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补脾)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3、 主统血 指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致于溢出脉外。 脾虚不能统血——便血、尿血、衄血、崩漏(补脾)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4、 系统连属: (1)在志为思 思伤脾,不思饮食,脘腹胀闷臧象学说臧象学说(2)在液为涎,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涎有帮助食物吞咽和消化作用。 多涎(流涎) 脾气虚 口淡无味、口甜、口腻 唇色淡 ——治宜补脾臧象学说臧象学说(3)合肌肉四肢: 肌肉四肢有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濡养,才能丰满强壮。 脾气虚——肌肉消瘦、软弱无力。 补脾法治疗重症肌无力、慢性疲劳综合征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四)肝 肝的位置 位于右胁。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宣畅全身气机,使其保持畅达的作用。臧象学说臧象学说(1)调畅气机:使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平衡协调。 气机不畅:胁痛、乳 胀、抑郁 气滞血瘀:经行不畅、 痛经、闭经、肿块肝失疏泄臧象学说臧象学说(2) 助脾运化 肝失疏泄——呕逆、嗳气、腹胀、不思饮食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3) 调达情志 肝气调畅——心情开朗畅达 肝气郁结——抑郁、多愁善感 肝郁化火——烦躁易怒臧象学说臧象学说心情抑郁、乳房胀痛、两胁胀痛——疏肝 食欲不振——疏肝臧象学说臧象学说2、主藏血:指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两目干涩昏花 肝血不足 筋脉拘急,肢体麻木 女子月经量少,闭经等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3、系统连属 (1)在志为怒 怒伤肝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2)在液为泪、开窍于目 肝阴不足——两目干涩 肝火上炎——目赤生翳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肝风内动——目斜上视 因此,目病当治肝臧象学说臧象学说(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指筋有赖于肝血的滋养。“爪为筋之余” 肝血充足——筋强力壮,爪甲坚韧 肝血虚——筋弱无力,爪甲薄而软,变形脆裂(治肝)。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思考题 1、略述中医脏腑学说的特点。 2、心主神有何临床意义? 3、肺主宣发与肃降有何临床意义?臧象学说臧象学说(五)肾: 肾的位置: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指肾有摄纳、贮存、封藏精气的功能。 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生——长——老 生殖能力—— 都与精有关。 “人始生,先成精”;“精者,生之本也。”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 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 构成胚胎 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充 养先天之精 均藏于肾 精包括:臧象学说臧象学说 肾阴:濡养、滋养作用。 又称元阴、真阴 肾阳:温煦作用。 又称元阳、真阳 肾中精气臧象学说臧象学说肾阴虚——腰酸、眩晕、耳鸣、潮热、 五心烦热(滋肾阴) 肾阳虚——畏寒、肢冷、面恍、神疲、 阳痿(温肾阳) 肾精亏虚——不育、不孕、流产(补肾精)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2、主水 指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 包括将津液输送至全身。臧象学说臧象学说将代谢后的水液(糟粕)变成尿液排出体外(由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完成)。 清者——输布全身 浊者——下输膀胱— 尿液排出 水液肾的气化臧象学说臧象学说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液潴留体内——水肿 肾气不固、气不化津——小便清长,尿量增多(遗尿、尿床) 水肿——补肾利水 遗尿——补肾固涩臧象学说臧象学说3、主纳气: 纳:受纳、固摄之意。指肾能摄纳肺吸入之精气。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臧象学说臧象学说肾纳气正常——呼吸均匀调和。 肾虚不能纳气——呼气表浅,动则气喘,呼多吸少。 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 ——补肾臧象学说臧象学说4、系统连属: (1)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惊恐不安、口中多唾——补肾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2)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 肾生精,精生髓 髓在骨中,充养骨骼 脑为髓海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肾精充足——骨髓充足,骨骼坚固有力,思维敏捷。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 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 老年骨质疏松,骨折不愈合 肾精不足 思维迟钝,记忆力差(小儿 多动症、老年痴呆症)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齿为骨之余。 肾精足——牙齿坚固有力。 肾精不足——牙齿松动脱落。 发的生长,全赖精血;肾藏精,故“其华在发“ 牙齿松动、头发脱落——补肾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3)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 耳的听觉、功能依赖肾精充养。 肾精足——听觉灵敏 肾精亏——听力减退 前阴——排尿与生殖功能 后阴——排泄粪便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肾虚 尿频、遗尿、尿失禁; 便秘、泄泻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 [附]命门:生命的关键,根本之意 肾为五脏之本,内藏真阴真阳臧象学说臧象学说五脏六腑之阴皆由肾阴来资助——命门之水 五脏六腑之阳皆由肾阳来温养——命门之火 强调肾阴、肾阳的重要性。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 六 腑 一、概说: 1、 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臧象学说臧象学说2、功能:司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津液的输布和水液的排泄。 3、特性:气化宜动而不宜滞,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胆: 位置: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臧象学说臧象学说生理功能: 1、贮藏胆汁:胆汁为肝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肠,帮助消化。 2、排泄胆汁:受肝疏泄功能的控制和调节。 肝疏泄正常——胆汁排泄通畅,消化功能正常。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肝失疏泄——胆汁郁积,影响消化—— 腹账、纳差 胆汁外溢——口苦、呕吐黄绿苦水,黄疸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3、主决断:胆汁充实,决断无差,行为果敢。 由于胆贮藏胆汁,而不接受水谷糟粕,与其他腑有区别——故又属奇恒之腑。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胃: 位置: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分为三部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上部为贲门,称上脘 下部为幽门,称下脘 中部为胃体,称中脘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功能: 1、受纳,腐熟水谷: 水谷—— 容纳于胃,经胃腐熟——下传小肠;精微经脾运化 ,输送至全身 故称胃为“水谷之海”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2、主通降,以降为和:通畅、下降 胃失通降——口臭、腹胀、腹痛、便秘等。 胃气上逆——嗳气、反酸、呕吐、呃逆等。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3、胃气的重要性: 主要指脾胃对水谷的受纳、消化功能,是人体营养物质的来源。 病重——胃气不衰——预后较好(面色红润,脉和缓有力,食纳好)臧象学说臧象学说胃气已绝——预后不良(面无光泽,脉失和缓,食纳差) 故“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治疗疾病,应当“保胃气”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小肠: 上接幽门,下连大肠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功能: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清者为水谷精微吸收, 食物 代谢水液下输膀胱 浊者下注大肠小肠臧象学说臧象学说泌别失常 大便稀薄 小便短少 心火下移小肠——小便短赤(导赤散)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大肠: 上与小肠相通,下端为肛门 功能:传化糟粕,排泄大便 传化失常——便溏、泄泻 其功能受胃的通降影响。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膀胱: 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 受肾气的影响。 肾气不固,膀胱失约——遗尿、甚至小便失禁 肾失气化——排尿不畅(前列腺增生)臧象学说臧象学说三焦: 一、概念: 1、为六腑之一, 指脏腑之间的间隙所形成的通道。臧象学说臧象学说2、 部位概念: 膈以上——上焦(心肺) 膈至脐——中焦(脾胃) 脐以下——下焦(肝肾) 3、 热病分期(吴鞫通《温病条辩》)臧象学说臧象学说二、功能: 1、总司人体气机和气化: 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 2、是水液运行的通道:此作用称为“三焦气化”——因为水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 三焦气化失职,水液运行失常——水肿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三、作为部位划分的三焦的功能: 上焦——主气的升发宣散 “上焦如雾” 中焦——主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 “中焦如沤” 下焦——主糟粕的排泄“下焦如渎” 臧象学说臧象学说奇恒之腑: 脑:为髓之海 女子胞:胞宫即子宫null 脏 腑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一)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1、心与肺 气和血的关系 肺气推动心血运行 肺气虚弱,运血无力—心血淤阻 null心 与 脾 血液的生成与运行 脾气虚弱,血的化源不足—心血不足 心血不足,无以滋养于脾—脾气虚弱——心脾两虚 null心与肝 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肝疏泄情志——与精神活动有关 心肝火旺——心悸失眠,急噪易怒 null心与肾 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心悸健忘,腰膝酸软,遗精梦交 心阳不振,肾阳虚水泛:“水气凌心”——心悸,水肿 null肺与脾 气的生成:肺主气,脾生气——肺脾气虚——培土生金 水液代谢:肺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湿;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健脾化痰 null肺与肝 气机升降——肺肃降,肝升发 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肝火犯肺 null肺与肾 水液代谢:肺为水之上源,肾主水 呼吸运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阴、肾阴相互资生、相互影响 null  肝与脾 消化方面: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 二者在血的生成、贮藏、运行等方面关系密切 null肝与肾 精血同源:精能生血,血能化精(肝肾同源) 肝阴、肾阴相互影响——补益肝肾 null脾与肾 先天后天相互资生 脾阳虚——肾阳虚 肾阳虚——脾阳虚——脾肾阳虚 null 五脏与六腑 之 间 的 关 系null心与小肠 通过经脉相互络属 心火移热于小肠——心烦、口舌生疮、尿热赤 null肺与大肠 通过经脉相互络属 肺气 肃降,有利于大肠传导;大肠传导功能正常,有利于肺气肃降 肺失清肃,津液不达——便秘 大肠实热,腑气不通——腹胀、喘促 null脾与胃 通过经脉相互络属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食物消化吸收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气不升,则胃 气不降;胃 气不降,则脾气不升。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null肝与胆 通过经脉相互络属 胆汁的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 胆汁排泄无阻,有助于肝发挥疏泄作用 null肾与膀胱 通过经脉相互络属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 肾气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利 肾气不足,膀胱失其约束——尿频、小便失禁null思考题 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2、肺与肾之间有何关系? 3、脾与胃在生理、病理上有何关系? 精气血津液神 精气血津液神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神 精气血津液神 一、精 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肾精、脏腑之精、水谷精微、气血津液以及自然界的精微物质。 精气血津液神 精气血津液神 狭义之精:指肾所藏的具有生殖能力的物质。亦称“生殖之精”。 精气血津液神 精气血津液神 因此,精既是生命的原始物质,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以及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者,生之本也。”为人身之本,生命之极。 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二、气 概念:是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气的来源: 先天之精气—肾 水谷之精气—脾胃 自然界的清气—肺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激发和推动人体各器官的功能活动。 2、温煦活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维持体温。 3、防御作用: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袭。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4、固摄作用:控制体内的液体物质,防止其流失。 气不摄血—出血 气不摄津—多汗,多尿,流涎 气不摄精—遗精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5、 气化作用: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各种生理性变化。 如:饮食物 气化 水谷精微 气化 气、血、津液。 津液 气化 汗液、尿液。 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气的分类: 1、元气:来源于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原气:来源于自然界的清气与水谷精气。 “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3、营气:指行于脉中之气。来源于水谷精液。化生血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4、卫气:来源于水谷精气,运行于脉外。 防御:防卫肌表,抵御外邪。 温养:温煦脏腑,润泽皮毛。 调节:司汗孔开合,调节体液。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三、血 概念:是循环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 血的生成: 1、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液。 2、精化为血。“精血同源”。 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血的功能: 1、营养和滋润全身。 血虚——毛发干枯、视物昏花、肢体麻木。 2、血是神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虚——精神衰退、健忘、失眠等。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四、津液 1、 概念: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清稀者为津,稠厚者为液。 2、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 肺:宣发输布津液于皮毛,化生汗液;将多余水液下输肾及膀胱。 脾:将水谷中之清者化为津液,散精于肺而布散全身。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 肾:通过气化作用,清者布散全身,浊者化为尿液排出。 此外,与肝的疏泄,三焦的决渎功能也有密切关系。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3、津液的功能:滋润和濡养功能。 津液不足——口干舌燥,皮肤枯燥,眼、鼻干燥等。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六、精气血津液神的相互关系: (一)气与血: 1、 气为血之帅 (1) 气能生血。 气足则血充,气虚则血虚。 血虚需补气—当归补血汤。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2) 气能行血。 气行则血行,气虚、气滞则血淤。 血瘀需补气、行气—补阳还五汤、血府逐淤汤 (3) 气能摄血 气虚可致出血 治宜补气摄血—归脾汤 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2、 血为气之母 (1)血能载气(气须依附于血)大出血—气随血脱 治宜益气固脱—独参汤 (2) 血能生气 血虚时气亦衰 治宜益气养血—归脾汤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二)气与津液 1、气能生津 气虚可致津亏 治宜益气生津—生脉散。 2、气能行津 气虚、气滞可致津液停滞而水肿。 治宜补气、行气利水—五皮饮。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3、气能摄津 气虚可致多汗、漏汗、多尿、遗尿。 治宜补气摄津—玉屏风散、五子衍宗丸。 4、津能载气 大汗、大泻可致气随津脱。 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三)血与津液 “津血同源” 血虚津亦亏—“耗血伤津” 津亏血亦少—“津枯血燥” 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四)精与气血 1、 精能生气,气能生精 肾精亏可致肾气虚 肾气虚亦可致肾精亏 2、 精能生血,血能化津。 “精血同源” 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五)神与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是神的物质基础。 神是精、气、血、津液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思考题 1、气有何生理功能?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与那些脏腑有关? 3、气与血之间有何关系?
本文档为【中医基础1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23654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7-18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