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禅的入门方便

参禅的入门方便

举报
开通vip

参禅的入门方便 参禅的入门方便参禅的入门方便参禅的入门方便 参禅的入门方便 很多学佛的人,想通过参禅的方法冲破凡圣关,了脱生死累,转凡成圣,成为无挂无碍 的见道人,证得自由自在的大解脱。但是对于参禅怎样用心、怎样体会、怎样实践、怎样参 究、怎样受用,如此等等,想在佛经祖语里去找现成的答案是很难的。即使有所阐发,也大 都是些否定的话。 真是承言者丧,逐句者迷,向上一著没有你插嘴处,问者给三十棒。禅师们主张不论禅 定解脱,只须自见本性,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凡落言诠皆是错误,不疑语句 是大危险。起心即乖,动念即错。说...

参禅的入门方便
参禅的入门方便参禅的入门方便参禅的入门方便 参禅的入门方便 很多学佛的人,想通过参禅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冲破凡圣关,了脱生死累,转凡成圣,成为无挂无碍 的见道人,证得自由自在的大解脱。但是对于参禅怎样用心、怎样体会、怎样实践、怎样参 究、怎样受用,如此等等,想在佛经祖语里去找现成的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是很难的。即使有所阐发,也大 都是些否定的话。 真是承言者丧,逐句者迷,向上一著没有你插嘴处,问者给三十棒。禅师们主张不论禅 定解脱,只须自见本性,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凡落言诠皆是错误,不疑语句 是大危险。起心即乖,动念即错。说似一物即不中,说一佛字,满面羞惭,念一句佛,漱口 三日。如人立在十字街头,辨不出东南西北,不知道向哪里走才是。 于是就行脚参方,求师问道,想在自己的本分上讨个分晓。但从上各家接引学人的方便 却不相同:有的说当体是,佛不要再参再学,自然解脱。有的说鼻直眉横,本来是佛,只要 时刻保任便是。有说万事无心,只问自己是谁,自然相应。有说空心静坐,久之必悟。有说 放下一切,穿衣吃饭,脱体现成。有说不染一物,自然成佛。有说一念净心,便是参禅。有 说只管打坐,终为妙悟。有说要得妙悟,必须破关。有说参一句话头,必得开悟。如此等等 , 是则俱是,非则全非,弄得想参禅的人,不知所措,好像呆子似的找不到一个门路。 禅宗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既是无门,那怎么透去?祖师说:从门入者,不是 家珍,从缘得者,始终成坏。这样说来,大似掉棒打月,隔靴抓痒,永处缠缚,无有出期了 。 其实不然,禅虽然深邃,还是有门可入的。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说:“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 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前。” 这是释迦如来最初成道后的教导,也就是禅的来源和禅的本质。经文告诉我们像如来那样的 智慧人人本具,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如来是通过修习禅定开悟的,那么我们只要穷心参 究于禅定,也就会发生无漏的根本智而证得一切智智。禅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心;心是什么? 就是禅的体。所以禅的起源,在于释尊的正觉,正觉即禅心禅体。用参究的方法,彻见心的 本源,即可得其本旨。禅宗的本源,是佛的正觉,不在语言文字上,必须领会正觉的意义, 以心为宗。 “禅”即梵语“禅那”的略语,汉译为思维修,亦名为静虑,是静止念虑散乱的意思,亦即 定慧的通称。知道了禅的本源和意义,就会觉得禅门是有方便可入的。 《传灯录》上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对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 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传付摩诃 迦叶。”这是释尊与迦叶在拈花微笑、心心交照之间的大法授受,迦叶就成为传灯的第一祖。 这样的传授,完全是公开的授受,绝无一丝一毫的神秘之处。如果说它是神秘,无非是教外 别传,以心传心而已。 自此二十八传至菩提达磨,自印度来中国倡导不涉名言、不历修证、直指人心、见性成 佛的禅法,是为中国禅宗的初祖。他在《血脉论》里说:“若要乱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 佛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即心是佛, 无心是道。”我觉得这两句话可以作为参禅的入门方便。禅是心宗,必须体会心的正觉,才 能悟得即心是佛,唯证乃知。众生的心,都是妄想,只有断除妄想彻底无心,才能通达即心 是佛。大死一番而后大活,无心而后真心现前,心与法界,共同一体,无挂无碍,智境双忘 , 脱体无依,无依亦不存,方是大解脱之时。 马祖道一示众说:“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 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 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又云:夫求法者, 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 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 马祖这段教导,对于即心是佛的意思,开示得非常明确。当时有大梅法常初参马祖,问 : “如何是佛?”马祖答:“即心是佛。”常即领悟,遂到大梅山隐居。马祖令僧去问他:“得到 什么好处,便在此住山?”他说:“马大师问我说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僧说:“大师近日 佛法又别,说非心非佛。”常说:“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其僧回来说给马祖听, 马祖说:“梅子熟也!”印证法常坚持“即心是佛”是正确的,马说赞许他对禅的认识和参究的 工夫成熟了。 即心即佛是禅宗的根本观点,是诸大禅师一贯的主张。如僧法海参六祖慧能,问曰:“即 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禅 。 我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 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说明领悟了即心是佛语,就能大彻大悟,直到不疑之地,解脱 自在。特别是“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值得参禅者深思体会,不要放过。 五祖弘忍曾经对六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名大丈夫、天 人师、佛。”这些言教与《华严经》所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完全一致。所以初祖 传法给二祖慧可时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也是独指妙心为禅源 体性。这个宗旨,竖义于达磨,弘演于诸祖。因为参禅学道的人,停滞于经教语言,终不能 契合妙心,立地成佛,所以达磨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独传妙心,悟此心当体是佛,虽 万劫轮回而不动的天真佛性从无迁变。二祖悟得禅源的妙心后,忽然向初祖说道:“我已息 诸缘”。初祖问曰:“莫不成断灭否?”二祖答曰:“不成断灭,了了常知,言之不可及。”初 祖印证曰:“此是诸佛所传心体。”因为息却诸缘,则外境相空寂;内心无喘,则内寻合等绝 ; 如墙壁则心行处灭;言不及则言语道断;了了常知而无妄念,则寂照同时,心境不二,迷悟 不二,生佛不二。其恰到好处时,心亦不可得,妙亦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非心非不心 , 非妙非不妙,行住坐卧,莫非妙心体现。这就是“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的境界 。 宝志公《大乘赞》说:“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傅大士《心王铭》说:“了本 识心,识心见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自观自心,知佛在内, 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诸佛诸祖,赞叹即心是佛的语句甚多,不烦广为引证。但马祖又曾答僧问而说“非心非 佛”,因此引起了后世禅者的争议辩论,以非心非佛为极致之谈,从而引起《宗镜录》的破 斥。《传灯录·马祖章》说:“僧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云:‘为止小儿啼。’僧云:‘啼 止时如何?’师云:‘非心非佛’。”《宗镜录》说:“问:‘如上所说,即心即佛之旨,西天此 土祖佛同诠。理事分明,如同眼见。云何又说非心非佛?’答:‘即心即佛是其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诠,直表其 事,令证自心,了了见性。若非心非佛,是其遮诠,即护过遮非,去疑破执。……近代有滥 参禅门不得旨者,相承不信即心即佛之旨,判为是教乘所说,未得幽玄,我自有宗门向上事 在,唯重非心非佛之说,并是指鹿为马,斯悟遭迷,执影是真,以病为法。’”可见妄执非心 非佛的人,必然走上邪途  ,不但不能开悟正觉,而且永沉三界。禅宗门下,诸祖许多言句 , 都是为对治学人的妄执愚迷解粘去缚而设施的,把抽钉拔楔的语句,迷执为是,岂不大错特 错!还有别的祖师对此也有斥责,那就不再引证了。 即心即佛既是参禅最好的入门方便,用什么方法去参究,才能真正证得即心即佛呢?古 德说:“即心即佛,唯证乃知。”不是嘴上说说就能真正了知的。成佛实际上是以根本无分别 智亲证实相。实相就是无相之相。亲证无相,刹那间是智境冥合,能所双忘,虚空粉碎,大 地平沉。这样的境界,绝不是有分别心能通能证的。因此,我觉得古德所谓“无心是道”的说 法,是正确的方便法门。如黄檗答僧问时就说:“即心是佛,无心是道。”达磨传心给二祖慧 可时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就是彻底的无心。所谓无心者,非 无真心,而是没有一切杂念妄想,只有孤明历历的心。六祖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 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就是无一切念,一切处无心,对一切境界不动不 起,无念时即真念,一切处无心,六根即无染,自然得入诸佛知见,即称无念。入佛知见复 从何建立?从无念立。如《维摩经》说:“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所谓“无相为体”,诸法实 相,是一切法无相,在无相中不分别是佛是众生,若起分别,即见相取相,不见法界平等相 。 真如佛性,本来无相。所谓“无住为本”,无住即实相异名,实相即性空异名。《维摩经》文 殊师利问颠倒想孰为本?维摩大士答曰:“无住为本”。所以六祖说:“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 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六祖最初教 导惠明时,就是用无心是道的方便。他教惠明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恶,正 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遂于言下得悟。说明无心是道,是令学人大彻大悟 的最好方便。六祖自己,也是从体认无心是道而悟入的。五祖给他说《金刚经》至“应所住 而生其心”,他便言下契悟。众生的心,本无所住,因境来触,遂生其心。不知境性是空, 执世法是实,便在境上生心住心,正犹猿猴捉月,病眼看花,自生颠倒。一切万法,皆从心 生,若悟真性,即无所住。无所住,即是智慧,无诸恼烦,譬如太空,无有挂碍。有所住心 即是妄念,六尘竞起,譬如浮云往来不定。《传心法要》说:“你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 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 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你清净法身,名为阿耨菩提。”从达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 指人心,见性成佛”,传佛心印以来,参禅入门之道,可以说都是用的“无心是道”的方便。 但是同安察祖《十玄谈》第九却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这实际上也 是对学人解粘去缚,抽钉拔楔的手法。怕学人在用功上迷执死法而给与否定,使其百尺竿头 再仕一步。在参禅上讲,真正的宗师,决不以实法与人,随时给学人拨转迷头,令其处处无 碍,事事圆通。禅的真实相,是本来无物,说似一物即不中,“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 禅字,满面惭愧。”从这点出发,一切言语,一切心行,都是多余的,岂能停滞在无心是道 上面?当知以为“无心”还是一种执著。为了打破“无心是道”,使学人在参学上活泼泼地见性 成佛去,所以说“无心犹隔一重关。” 明白了祖师否定无心是道的意趣,还是扶著这根拐棍去努力用功,猛参实究。黄檗说: “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向外求佛,著 相修行,那就永远求不到佛,修不了真正清净的行。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对境心不起,主要 在忘心,如果不忘心,对境必著相,无相的一真法界,怎么会现前呢?所以欲忘境最好是忘 心。但用功人往往不敢忘心,恐怕忘心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无念之时,正是孤 明的心,保护孤明,就是修禅最好的一著子。这个方法要求学人,对已经生起的心,不让它 继续生活;对未生起的心,不让它生起。不续前,不引后,中间自孤。黄檗说:“但自忘心, 同于法界,佰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 过去心自绝;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现在事念念不停,不要把捉。于一切事 , 但知无著。无著者,不起爱憎心,现在心自绝。于三世事不生心,则心忘境自空。 南岳怀让禅师礼拜六祖,六祖问他什么物、恁么来?怀让答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问:“还可修证不?”答:“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染污,诸佛之所护念。 汝既如是,吾亦如是。”马祖示众也说:“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何为染污?但有生死心,造 作趋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无舍 , 无断常,无凡无圣。”虚灵本心无物可比,所以说似一物即不中。此虚灵的本心,不可染污, 不必另用心修行,只对孤明历历的心加以保任护持,令不染污即是。 禅宗常用“牧牛”做比喻,以显示无心是道的方法。如马祖问慧藏禅师作什么?慧藏答: “牧牛。”马祖问他怎样牧?回答说:“一回入草去,便把鼻拽来。”马祖说:“子真牧牛。”参 禅要保持无心,必须时刻反省内心,照顾当前一念,如牧牛一般,不让它犯人苗稼,做到一 回入草去,立即把鼻拉回。就是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做到对境心不起,亦无散动,透过一 切色声,无有滞障,名为道人。如一团火相似,触物便烧。古人说,直截径要处,一刀两断 , 直下便休。 无心者,即是内照反省,一念触境生心,就是生死,离境  无生灭,就是解脱。一念无 心,凡夫等佛,烦恼即菩提。六祖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 离境即菩提。”此是“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 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狂妄,用自真如 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参禅贵实践,即真参实悟;多知 多解,翻成壅塞。但销溶凡情圣解,都无人衣执,心如虚空,离有无诸去,到此无栖泊处, 即是行诸佛路,无所住而生其心。古人道:“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若不会此 , 纵是多知勤苦,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是邪行。今但学无心,实修实悟,死却心猿,杀却 意马,一念不生,颠倒心绝,妄息心空,真知自现,枯木生花,大事了毕。如《净名经》云 : “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始知不从他得,庆快平生。 再说一点对于心的认识问题。心有两种,一种是真心,以灵知寂照为心,不空无住为体 , 实相为相。一种是妄心,以六尘缘影为心,无住为体,攀缘思虑为相。参禅用功,要保任孤 明历历,不续前念,不引后念,逼使中间孤明,那就要时时对治妄心,使真 心得 信息技术培训心得 下载关于七一讲话心得体会关于国企改革心得体会关于使用希沃白板的心得体会国培计划培训心得体会 以显现。真 心以实相为相,必须是无念无相之心才能冥合亲证。明乎此,“即心即佛”、“无心是道”是参 禅最初的方便之门,还有什么可怀疑呢?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 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无修无证,不历 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起信论》也说:“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 , 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一达到这种绝对境界 时,便处处无碍,事事通达,大用现前,一切光明。这便是不存规则的自在无碍境界。 最后,借永嘉禅师的一个颂文,帮助参禅者时刻检验用心之正确与否。偈曰:“惺惺寂 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黄龙死心禅师说:“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 何生度此身。”黄檗断际禅师说:“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 得梅花扑鼻香。”禅,重在真参实悟,上来闲扯葛藤,以死法给人,自感惭愧,应该痛杖三 十棒! 调和五事助参禅调和五事助参禅调和五事助参禅 调和五事助参禅 参禅,是以见性契悟涅槃妙心为主,除此皆是助道之法。禅之一字,本是天竺语音,具 体应名禅那,翻成汉语意为思维修。 禅的体性,经教祖语,立种种不同名称。《梵网经》说名心地。《般若经》说名菩提, 亦称为涅槃。《华严经》立为法界。《楞伽经》说名如来藏识。如是等名,不烦多举。一法 千名,应缘立号。祖师门下,有时呼为自己,有时名为正眼,有时号曰妙心,有时名曰主人 翁、无底钵、没弦琴等等,不可俱录。若见性悟心,诸名尽晓,迷昧自性,诸名皆滞。 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自性的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德万行,乃至神通光明, 皆从禅定生。故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但禅有深浅、内外、大 小,三乘各异。如来禅、祖师禅,必须心无所著,方可参究妙悟。 修禅之法,在形式上必须静坐,诸佛菩萨,三乘圣者,没有不通过静坐修禅而悟道解脱 的。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端身静坐,最易定身息心,有利于用心参究。 释迦太子,修苦行六年,不得解脱,悟知苦行非道,非菩提因,遂从座起,至足连河沐 浴,受牧女难陀波罗乳糜供养,气力充足,诣佛陀伽耶,厚敷净软草座于毕波罗树下,跏趺 而坐,端身正念,发大誓言: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座。于是端坐 思维,经过降魔等阶段,终于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时,豁然大悟,得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 。 开创中国禅宗的菩提达摩大师,梁普通年间来到中国,武帝迎入宫中问法,帝不能领悟 。 大师知机不契,遂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九年如一日。终日默默,人莫之测,谓之“壁 观婆罗门”。 这是佛祖给修习禅定者做出的榜样。虽然六祖为破斥死坐不用心者,而向薛简说:“道 由心悟,岂在坐耶”的方便语。但参禅最正确的形式,还是应以佛祖为榜样,以结跏静坐为 主,于参禅易得成就。若为保任禅心,亦须在行住坐卧时,融化贯彻于生活中。故永嘉禅师 在《证道歌》里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参禅在形式上来说,以坐为主, 坐是四威仪中最稳健中正的方法,姿态形式最为端正,故结跏趺坐是修禅的要道。 坐禅首先要发心,百丈禅师《坐禅仪》说:“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 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常住大悲心以无量功德回向众生。誓断烦恼,誓 证菩提,一切莫为,只管打坐,放舍诸缘,休息万事,身心一如,动静无间,一定能得到禅 定而开悟,作祖成佛。 静坐之先,选择环境,亦至关重要,必须选择寂静处,即远离喧杂,不闻杂乱的人畜之 声的处所。其次调和五事: 1.调食:饮食本为滋身进道之所需。但食之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 塞,坐即不安。若食之过少,则身体羸虚,意虑不固。多食少食都非得定之道。还有吃了杂 秽之物,令心识昏迷。若吃与自身不相宜的食物,则触动旧病,使四大相违,身心不安,也 不利于修定。所以说“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吃饭之后,必须休息半小时才能入坐,否则身息不调。 2.调睡眠:睡眠本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  ,若睡眠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 失功夫,令心暗昧,善根沉昧,要经常思念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静,如是 方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 无所得也。” 3.调身:调身就是关于坐禅时对自己身体的调整。先需厚铺坐具,使身体能安稳久 坐,无所妨碍。次当整定,即调整定式。坐法有两种:一、结半跏趺坐,即以左脚置右脚上 , 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膝齐,右脚指与左膝齐。二、全跏趺坐,先将右脚置于左膝上,再 将左脚安于右膝上。古来分别称为“吉祥坐”与“降魔坐”。禅宗本来没有这种区别,唯以坐久 疲劳时,左右上下交替结跏都无否可,但总以半跏趺坐方为相宜。 其次宽解衣带,使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衣带勿使过紧,过紧身体窄迫,气息亦不 调。迥松时易生颓堕,以松紧适度为要。 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掌上,两手大拇指相接,当心而安。照印相说,名为“法界定 相”。 次当正身,先当摇动其身及诸支节,约反覆七八次,如按摩法,勿令手脚差异。如是坐 已,则身端坐直,令脊骨勿曲勿耸,不得左倾右斜,前躬后仰。坐时不可依靠墙壁及屏障等 物,否则久坐成患。 次当正颈,鼻子与脐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坐。 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令粗急,宜缓细深长,绵绵恣气而出,想自 身百脉不通处俱随放息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至七次,若身息调和,但一次亦足 。 次当闭口,唇齿相依,舌顶上颚。 次当闭眼,只令断外光而已。 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辄尔动摇,是初人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 宽不急是身调相。 又极寒极热或过寒过热及迎风处,皆不宜静坐。光线也应选择适当,过明过暗,都非所 宜。 如上所讲,住处衣食似乎与坐禅无关,实则不然,住处影响于心,饮食影响于身,睡眠 影响进修,衣带松紧影响于调息。所以调和五事不可轻忽。 4.调息:调息就是调和呼吸,健康人的呼吸,大都正常;一旦四大不调,或精神异 常时,脉搏就会变动,呼吸也就不规则了,这是每一坐禅人都有的经验。坐禅的时候,呼吸 不调,心自然也因之而不调,身体浮动,就不能把心镇静下来,不能心安意悦,就不能明净 入定。 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种是不调相,后一种为调相。 坐时鼻中之息,出入有声,叫做风相。 坐时鼻息的出入,虽无声音,而息出入结滞不通,是为喘相。 坐时息已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细,是为气相。 坐时鼻息出入无声音,不结滞,不粗浮,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 此是息相。 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气息则定。 静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若用功参究,复为心患,心亦难定。若欲调之,当依 三法:一、下住安心,即把心放于气海丹田(气海丹田即脐下一寸五分之处)),把心镇静 下来,将下腹部徐徐用力,使之稍稍向前,精神安住,呼吸自然调顺。二、放宽身体,不要 矜持,放舍一切,使身体轻松愉快。三、想气从遍身毛孔出入,通行无障。 息调则众患不生,散心易定。总起来讲,无声音,不结滞,不涩不滑,是息调相。 5.调心:调心之法有两种:一、调伏乱想,令心与参究相应,不令越逾。二、当令 沉浮宽急适得其所。知道叫沉相?若坐时心中昏暗,心非明历,无所参究,头好低垂,是为 沉相。这时当系念于鼻端,坐安心于发际、眉间(两眉中心),或令心明历,专注本参,无 分散意,此可对治沉相。 什么叫浮相?若坐时心好掉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寻思杂事,这是浮相。这时应安 心向下,最好安住在气海丹田、或肚脐中。更主要者,振奋精神,心住本参,止住散念,心 即定住,则心容易安静。总起来讲,心无乱想,不浮不沉是心调相。 调身、调息、调心这三种方法,在初、中、后(也就是入、住、出),特别是在初、中 阶段,若有不调相,皆需随时适当调整。 若欲出定,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后,也要常作方便,护持定力。 禅之可尊贵者,以得法的要道,全在实修、实证、真参,真究,因此称之为“坐禅办道”。 今引百丈怀海禅息《坐禅仪》全文,以资共勉。 “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 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 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两大拇指相拄。正身端坐,令耳与肩对,鼻与脐对 , 舌拄上颚。唇齿相著,目须微开,免致昏睡。若得禅定,其力最胜。古习定高僧,坐常开目 。 法云圆通禅息呵人闭目坐禅谓黑山鬼窟,有深旨矣。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起即觉,常觉 不昧。不昏不散,万年一念,非断非常,此坐禅之要术也。坐禅乃安乐法门,而人多致疾者 , 盖不得其要,得其要,则自然四大轻安,精神爽利,法味资神。寂而常照,寤寐一致,生死 一如。但办肯心,必不相赚。然恐道高魔盛,逆顺万端。若能正念现前,一切不能留碍。如 《楞伽经》、天台《止观》、圭峰《修证仪》,具明魔事,皆自心生非由外有。定慧力胜, 魔障自消矣。若欲出定,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后,常作方便,护持定力 。 诸修行中,禅定为最。若不安禅静虑,三界流转,触境茫然。所以这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 难。定水澄清,心珠自现。故《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法华经》云:‘在 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是知超凡超圣,必假静缘,坐脱立亡,须凭定 力。一生取办尚恐蹉跎,况乃迁延,将何敌业。幸诸禅友,三复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觉 。”
本文档为【参禅的入门方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9249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1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7-14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