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编成语故事

新编成语故事

举报
开通vip

新编成语故事 编写者的话 这部新编成语故事是为少年儿童编写的。所选的大多是他们在阅读中可 能遇到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理解。此外也选了一些故事颇有意思的比较生 僻的成语。 书中的五十个成语故事都是属于寓言性质的。排列次序以成语第一个字 的笔画为准,少的在前,多的在后。书后附有检索表,以成语第一个字的拼 音字母的次序排列。如果有选材不恰当和解说不妥贴的地方,希望各位家长 和教师提出批评,以便在修订的时候改正。 内容提要 这部《新编成语故事》,是老教育家、作家叶至善先生专门为儿童少年 编写的。全书收寓言性的常见常用成...

新编成语故事
编写者的话 这部新编成语故事是为少年儿童编写的。所选的大多是他们在阅读中可 能遇到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理解。此外也选了一些故事颇有意思的比较生 僻的成语。 书中的五十个成语故事都是属于寓言性质的。排列次序以成语第一个字 的笔画为准,少的在前,多的在后。书后附有检索表,以成语第一个字的拼 音字母的次序排列。如果有选材不恰当和解说不妥贴的地方,希望各位家长 和教师提出批评,以便在修订的时候改正。 内容提要 这部《新编成语故事》,是老教育家、作家叶至善先生专门为儿童少年 编写的。全书收寓言性的常见常用成语故事50(实则85)个。故事的排列和 检索表分别以成语第一个字的笔画和拼音字母为序,便于读者按需查阅。 对带拼音的每个成语,先用生动准确、形象逼真、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述 故事,指出出自这个故事的全部成语,比如“两虎相斗”“两虎相争”“一 举两得”都是从“卞庄子刺虎的故事”来的;接着是成语释义,先解字词意 义,后说明比喻意义和具体用法,比如“病入膏肓”——病重得没法医治, 事情糟到没法挽救,人的品德坏到没法教育,都可以说是病入膏肓;有的还 指出与本成语相同(相近)或相关的成语,并释其义,比如跟“杀鸡取蛋” 意思相似的成语有“竭泽而渔”,等等;有的还要特别加以提示说明,比如 “按图索骥”,以前用来比喻不会实际运用书本上的知识,现在用来依照已 有线索就很容易把所要寻找的事物找到,意思和原意相反了;行文中不仅对 生僻字词加注音,而且对所用的成语也都加注音,并用黑体标明,文后还要 加以注释,指出用法,比如在讲述“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又使用并解释了 “目无全牛”和“游刃有余”;书中故事大都配了相应的画图⋯⋯以上六点, 都是区别于同类图书之处。这就是“新编”所在,实用性、针对性极强,广 大儿童少年得此书,定会“爱不释手”。 新编成语故事 yì míng jīng rén 一 鸣 惊 人 楚庄王即位了三年,没管理过国家大事。大臣伍举很着急,进宫去对楚 庄王说: “大王,我有个谜解不开,想请您猜一猜。” 楚庄王说:“您就说吧!” 伍举说:“有一只鸟停在南山上,三年来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缘故呢?” 楚庄王笑笑说:“三年不飞,为了让翅膀长得坚强些;三年不叫,为了 看看周围的情形。它虽然不飞,一飞起来就直冲云霄[yún-xiāo];虽然不叫, 一叫出声就让人吃惊(一鸣惊人)。您放心吧,我知道您的意思了。” 又过了半年,楚庄王亲自管理起国家大事来。他废除了不合理的法令, 制定了新的法令;罢免了不称职的大臣,请有学问的人来帮他办事。楚庄王 把楚国治理得很好,后来成了各国君主的首领。 “一鸣惊人”用来比喻一个一向默默无闻的人,忽然有了使人吃惊的表 现。 sān rén chéng hǔ 三 人 成 虎 魏王[wèi-wáng]和赵王订了和好的条约,要把儿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 [hán-dān]去作抵押,派大臣庞葱[páng-cōng]陪去。庞葱临走之前,对魏王 说:“如果有一个人报告大王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大王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说:“我不相信。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来呢?” 庞葱接着问:“如果有两个人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大王相信不相 信呢?” 魏王回答说:“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倒半信半疑了。” 庞葱又问:“如果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大王还相信 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说:“大家都这么说,我只有相信了。”庞葱说:“老虎不会 跑到大街上来,这是谁都知道的。只因为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的老虎就 成了真的了。我想邯郸跟大梁(魏国的都城)比宫里跟大街远得多,只怕背 后议论我的人还不止三个,请大王仔细考查才好。”魏王点头说:“我知道 了,您放心去吧!”庞葱于是陪着魏王的儿子上赵国去了。后来果然有许多 人说庞葱的坏话,魏王听了果然相信了,就不让庞葱再去见他。 “三人成虎”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一个谣言因为说的人多了,听的人 就信以为真,可以用“三人成虎”来比喻。 wéi hǔ zuò chāng 为 虎 作 伥 有个人被老虎吃掉了,变成了鬼。他做了鬼还非常怕老虎,自己愿意给 老虎当差。老虎捉人吃的时候,他就跑在前头,挡住人的去路。老虎把人咬 死了,他就把死人的衣服脱掉,让老虎吃起来又方便,又痛快,他就这样一 心一意地帮助老虎杀人。 “为虎作伥”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伥”是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的鬼。 故事当然是迷信传说,这个成语可经常有人用,用来比喻有人把坏人当作主 子,专门帮助他干坏事儿。 跟“为虎作伥”意 思相同的成语有“助 纣为虐[zhù-zhòu- wéi-nüè]”。“纣”是商 代最后一个王,是一 个暴君。“为虐”是残 害百姓的意思。 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 五 十 步 笑 百 步 孟轲[mèng-kē]就是孟子,是战国时候人。 孟轲来到魏国[wèi-guó],魏惠王常常请他进宫去谈话。有一回,魏惠王 对孟轲说: “我治理国家,真是费尽了心力。河内(在现在河南省济源县一带)的 年成不好,我就让河内的百姓搬一部分到河东(在现在山西省安邑县[ān- yì-xiàn]一带)去,又把河东的粮食运一部分到河内去。河东的年成不好, 我也这么办。我看邻国的国君,没有哪一个像我这样操心的。可是邻国的百 姓不见减少,魏国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轲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鼓咚咚地敲起 来,双方的刀枪一接触,一些兵士丢了盔甲[kuī-jiǎ],倒拖着兵器就逃,有 跑了一百步站住的,也有跑了五十步站住的。跑在后头的人因为自己只跑了 五十步,就讥笑[jī-xiào]跑一百步的人(五十步笑百步)胆子太小了,您 看可不可以呢?” 魏惠王说:“这怎么可以呢?他也是逃跑呀,只不过没跑到一百步罢了。” 孟轲说:“大王要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用希望魏国的百姓比邻国多 了。我看魏国跟别国差不多。猪狗在吃人吃的东西,大王不知道检点;路上 有饿死的尸体,大王不知道开仓救济。大王真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应该少打 仗,少派差,让百姓能按时耕种,安排好农活,让他们不再挨饿,不再受冻, 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跑到魏国来的。” “五十步笑百步”就是从孟轲打的这个比方来的。两个人犯了同样的错 误,只是程度不同,其中一个以为自己的错误比较轻些,就讥笑错误比较严 重的人,可以说是“五十步笑百步”。 yè gōng hào lóng 叶 公 好 龙 叶公[古时念作shé-gōng]最喜欢龙。他穿的衣服上绣着龙,戴的帽子上 镶着[xiāng-zhe]龙。他住的房子,墙壁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diāo-zhe] 龙。这些龙都屈曲盘绕,张牙舞爪,真是又华丽,又威武。 天上的龙听说叶公喜欢龙,真下来找他了。他的头才伸进窗口,尾巴已 经甩[shuǎi]到了堂上。这一下可把叶公的魂都吓掉了。他脸色刷[shuà]白, 回头就逃。原来他喜欢的并不是真的龙。 “叶公好龙”就是从这 个故事来的。“好”是“喜 欢”的意思。有人嘴上说喜 欢某件事情,实际上并不 这样,甚至还害怕某件事 情,可以比喻作“叶公好 龙”。 dōng shī xiào pín 东 施 效 颦 西施是春秋时候有名的美女。据说她就姓施,家住在若耶溪西岸,所以 大家管她叫西施。若耶溪东岸也有个姓施的姑娘,长得很难看,大家管她叫 东施。 东施听人家说西施长得漂亮,一心要跟西施学,西施怎么打扮,她就怎 么打扮,西施怎么走路,她就怎么走路。有一回,西施得了心疼病,她皱紧 了眉头,走起路来双手按住了胸口。人家看见了说:“这姑娘真可怜见的。” 这句话传到东施的耳朵里。她以为人家又在夸西施的模样儿好看,便学 着西施,也皱紧了眉头,双手按住了胸口。人家看见了可并不说她漂亮,反 而说:“这姑娘干吗装模作样,看了真叫人害怕。” “东施效颦”和“效颦”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效”是“学样”, “颦”是“皱眉头”。从前人以为美人皱了眉头就越加俊俏。故事本来的意 思是丑人不知道自己丑,硬要学美人的模样,结果越学越丑。这个成语的意 思也是这样,如果用来说自己,就表示谦虚,说自己的根底差,学人家的长 处没学到家;如果用来说别人,就讥笑别人不自量力,硬要跟人家学,结果 越学越糟。这不是对别人的善意的批评。 zài zuò féng fù 再 作 冯 妇 晋国[jìn-guó]有个打虎的能手,叫冯妇。后来,他说他要做善人了,发 誓不再杀生,当然也不再打老虎了。 有一天,冯妇乘着马车来到郊外,看到许多人在追赶一只老虎。老虎被 逼到山脚下的一个角落里,没有路可以逃,回过头来,张牙舞爪对着追赶他 的人。大家看老虎还这样凶猛,都不敢近前。 有人看见打虎的冯妇来了,就跑过来请他。冯妇卷起袖子,跳下车来, 奔上前去,三拳两脚就把老虎给打死了。大家都称赞冯妇又为人们除了一害, 可是也有人讥笑冯妇,说他自己发了誓自己不遵守, “再作冯妇”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意思就是再做一次冯妇,也就是像 冯妇那样,再干一次自己说过不再干的事情。用这个成语来说自己,含有受 人邀请或嘱托,不得不再干的意思;用这个成语来说别人,含有讥讽别人习 性难改,说了话不算数的意思。 “负嵎[fù-yú]”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负”就是背靠着的意思,“嵎” 就是山的角落。敌人被追赶到无路可逃的时候,还死不投降,有人干了坏事 被揭穿了,还死不承认,都可以说是“负嵎”。因为他们就像故事里的老虎 那样,逃到了山的角落里,还要回过头来反扑追捕他的人。为了说得清楚一 些,可以把“负嵎”写成“负嵎顽抗[fù-yú-wán-kàng]”。在这里,“顽” 是“死硬”的意思,“抗”是“抗拒”的意思。“嵎”可以写作“隅”。 zhēng xiān kǒng hòu 争 先 恐 后 王良是春秋时候有名的驾车能手。赵襄子[zhào-xiāng-zǐ]请了他去,跟 他学驾车的本领。王良教得很仔细,赵襄子学得很用心。赵襄子学成了,跟 王良比赛驾车。谁知道比了三次,赵襄子换了三次马,都落在了后头。 赵襄子不大高兴,对王良说:“您教我驾车,没把本领全教给我。” 王良说:“我的本领全教给大王了,可是大王没好好地运用。驾车最要 紧的是让马和车配合得很好,驾车的人要把心思全放在调理马上,这样才能 跑得快,才能跑远路。可是大王落在后头的时候,只怕赶不上我;跑在前头 的时候,只怕让我给赶上。本来比赛嘛,不是跑在前头就是落在后头。大王 把心思全放在我身上,还有什么心思来调理马呢?这才是大王落后的原因。” “争先恐后”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一个人参加什么比 赛,不能只担心自己的名次先后,而忘记了在比赛中尽量发挥自己的技能。 现在用这个成语,只是怕落后要争先的意思。 wēi ruò lěi luǎn 危 若 累 卵 晋灵公[jìn-líng-gōng]只贪玩乐,有一回,他命令手下的人筑一座九层 的高台。许多大臣劝晋灵公不要这样浪费人力物力。晋灵公非常生气,说: “谁要是阻拦我,我就把他杀了。”吓得大家都不敢作声。有一个大臣叫荀 息[xún-xī],他想了个法儿,进宫去对晋灵公说: “大王,我会玩一个把戏,您想不想看?” 晋灵公没想到荀息这老头儿也会玩把戏,就说:“你会玩什么呢?” 荀息说:“我能拿十三颗棋子搭成一个台,再在台上堆九个鸡蛋。” 晋灵公想,这些滴溜滚圆的东西怎么堆得起来呢?就叫人把棋子和鸡蛋 拿来,要荀息堆给他看。荀息蹲下身子,先把十三颗棋子平铺在地上,再把 五个鸡蛋竖在棋子上面。这五个鸡蛋有棋子垫着,倒还勉强能站稳。荀息又 用三个鸡蛋堆第二层。这可不容易了,鸡蛋又圆又滑,一个不小心就滚了下 来。荀息搭了一次又一次,终算又勉强搭成了。他再把最后一个鸡蛋非常小 心地放到堆儿尖上去。 晋灵公看得眼珠子都瞪直了,嘴里不由得说:“好险哪!好险哪!” 荀息把最后一个鸡蛋放稳了,站起来说:“这不算什么,比这更险的事 儿还有的是呢!” 晋灵公惊奇地问:“还有更险的事儿?你说说看。” 荀息说:“就是大王要筑九层高台的事儿呗。筑这座九层高台,百姓得 花三年工夫。这三年里头,男的不能耕田,女的不能织布,大家吃的穿的从 哪儿来呀!到头来弄得民穷财尽,百姓怎么能不怨恨大王呢?要是邻国乘这 机会来攻打咱们,还要弄得国破家亡。那时候,您在这座九层高台上还能望 见些什么呢?” 晋灵公听荀息这么一 说,吓了一大跳,就下命令停 止筑台。 “危苦累卵”就是从这个 故事来的。“若”是“像”, “累”是“堆起来”,“卵”是 “蛋”。情况非常危险,可以说 “危若累卵”。 shǒu zhū dài tù 守 株 待 兔 有个人在田里耕地。忽然跑来一只野兔,一头撞在田边的大树上,折断 了脖子死去了。那个人高兴极了,把野兔拾了起来。他从此放下了锄头,坐 在大树下等着,希望再有野兔跑过来自己撞死在大树上。野兔当然不会再来 了,那个人的田地可荒芜[huāng-wú]了。 “守株待兔”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株”在这儿就是“树”。这个成 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比喻有人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作经验,还牢牢守 住不放。一个是比喻有人不愿切实地工作,妄想得到意外的收获。 shā jī qǔ dàn 杀 鸡 取 蛋 有个老太婆,养着一只母鸡。这母鸡可是个宝贝,他每天下一个黄灿灿 的[huáng-càn-càn-de]金蛋。老太婆每天能捡到这么一大砣[tuó]金子,什么 事儿也不用干,日子还过得挺阔气。她闲得没法儿,就天天守着她的宝贝鸡, 只盼望他早点下蛋。 有一天,母鸡照例又下了一个金蛋。老太婆把金蛋托在手上,心里想: “这宝贝鸡一天只下一个金蛋,真叫人等得闷气。不如宰了他,把他肚子里 的蛋一古脑儿取了出来吧。” 老太婆拿定主意,真把这宝贝鸡宰了。没想到打开肚子一看,一个金蛋 也没找着——长成的金蛋已经下完了,新的金蛋可还没长成。 “杀鸡取蛋”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为了急于得到某种利益,毁坏了产 生这种利益的根本,可以说是“杀鸡取蛋”。意思相似的成语有“竭泽而渔 [jié-zé-ér-yú]”——汲[jí]干了池塘里的水捕鱼。 shā jī xià hóu 杀 鸡 吓 猴 有个耍猴戏的,新买了一只受过训练的猴子。这猴子可机灵了,他一听 到鼓声就会跳舞,一听到锣声就会翻斤斗,可是就不听新主人的指挥。耍猴 戏的使劲打鼓,使劲敲锣,猴子眨眨眼睛,一动也不动,只做没听见。 耍猴戏的想了个法子,他抓了一只公鸡来,对着公鸡又打鼓,又敲锣。 公鸡怎么会演戏呢,他听到鼓声锣声早吓呆了,蹲在地上动也不敢动。耍猴 戏的拿起一把刀,一刀把公鸡宰了。这一下可把猴子吓坏了。耍猴戏的一打 鼓,他就连忙跳舞,一敲锣,他就连忙翻斤斗,一点儿也不敢含糊。 “杀鸡吓猴”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惩罚一个不相干的人,来威胁另一 个人,可以说是“杀鸡吓猴”。 qǔ tū xǐ xīn 曲 突 徙 薪 有家人家新造了一座房子,请了许多客人来参观。主人领着客人们看过 了厅堂,看过了卧室,最后来到厨房前面。大家都称赞房子造得好。有个客 人看到烟囱[yān-cōng]笔直地竖在厨房顶上,就对主人说:“这个烟囱得拆 了重砌,半中腰里至少得弯曲一下。要不,火星直冒出来,容易引起火灾。” 主人听了不大高兴,没理会他,领着客人们走进了厨房。那个客人看到灶门 口堆着一堆柴禾,又对主人说: “灶门口的柴禾得移个地方,搬远点儿才保险。要不,很可能引起火灾。” 主人听了这话,更加不高兴了。他心里想,这位客人干吗老说些不吉利 的话呢! 没过几天,厨房果然失火了。左右邻居都赶来救火,幸好救得快,火势 没蔓延开去。主人感激极了,杀了牛,备了酒,酬谢帮他救火的邻居。他请 被火烧伤的人坐在上面,其余的人依出力的大小挨次坐在下面,可没请那个 劝他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有个人对主人说:“要是您早听了人家的话, 把烟囱改砌一下,把柴 禾搬远点儿,不但用不着花钱杀牛备酒,根本就不会发生火灾。今天您 请被火烧焦了头烧烂了额角的(焦头烂额[jiāo-tóu-làn-é])人坐在上面, 怎么反而把那个劝您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忘掉了呢?” 主人听了这番话才醒悟过来,连忙派人去请那个劝他改砌烟囱搬走柴禾 的人。 “曲突徙薪”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突”是“烟囱”,“徙”是“搬 动”,“薪”是“柴禾”。在灾难发生之前,把发生灾难的原因消除掉,这 种做法可以用“曲突徙薪”来比喻。 “焦头烂额”在故事中是形容被火烧伤的人的样 子。一个人为了应付某件事情,弄得手忙脚乱,精疲力尽,也可以用“焦 头烂额”来形容。 qǔ gāo hè guǎ 曲 高 和 寡 宋玉是战国时候的文学家。有一回,楚襄王[chǔ-xiāng-wáng]听到有人 说宋玉行为不好,就把宋玉召来,对他说: “先生,您的行为有点儿不大检点吧?为什么许多人在背后议论您 呢?” 宋玉回答说:“是的,有人在背后议论我。请大王先不要责备我,让我 把话说清楚。前几天,有个人在大街上唱歌,他先唱《下里巴人[xià-lǐ-bā -rén]》,大街上跟着他一起唱的有好几千人。后来,他唱起《阳阿薤露[yáng- ē-xiè-lù]》来,大街上跟着他唱的只有几百个人了。后来,他又唱起《阳春 白雪[yáng-chūn-bái-xuě]》,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个人了。唱到最后,他又 一再变调,能跟着他唱的只剩下了几个人。可见得曲子越高超,能跟着唱的 人就越少(曲高和寡)。 “大王听说过吗,鸟里头有凤凰,鱼里头有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凤凰飞起来直冲云霄,背碰着了青天。那些整天在篱笆上跳来跳去的小鸟, 怎么说得清天有多高呢?鲲早晨从昆仑山出发,傍晚就在海边上晒太阳。那 些小池塘里的小鱼,怎么说得清江有多长,海有多宽呢?大王要知道,不但 鸟里头有凤凰,鱼里头有鲲,人里头也有这样行为出奇的独特的人。那些平 平常常的人,怎么能理解我的行为呢?” 楚襄王听了宋玉的这一段狡辩[jiǎo-biàn],真以为他行为出众,所以一 般人不理解他,也就不再追究他的行为到底怎样了。 “曲高和寡”就是从宋玉这段狡辩来的。“和”是“随着一起唱”,“寡” 是“少”。照宋玉的说法,歌曲越是高超,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行为越是 高超,能理解的人就越少。过去用这个成语,都带有称赞的意义,称赞不被 人们赞同的奇特的行为,称赞人们看不懂的文章和听不懂的道理。我们当然 不同意宋玉的说法。我们认为好的歌曲,一定是人民大众所喜爱的;好的行 为,一定是人民大众所赞同的;至于写文章讲道理,一定要使人民大众能懂 得才好。因此在现在,“曲高和寡”变成了带有讥讽[jī-fěng]的意义。 “下里巴人”本来是当时很通俗的歌曲的名字,后来就用来指通俗的诗 歌;“阳春白雪”本来是当时所谓高雅的歌曲的名字,后来就用来指高雅的 诗歌。 zì xiāng máo dùn 自 相 矛 盾 一个人拿着一面盾牌和一枝长枪,在市场上叫卖。他举起盾牌,吆唤说: “我的盾牌坚固极了,什么兵器都刺不穿它。快来买吧!” 呆了一会儿,他又举起长枪,吆唤说: “我的长枪锐利极了,什么东西都刺得穿。快来买吧!” 有人问他:“拿你的长枪来刺你的盾牌,结果怎样呢?” 那人听了,不知怎么回答才好。 “自相矛盾”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矛”是“长枪”。有人的言语或 行动前后正好相反,可以说他“自相矛盾”。哲学上用“矛盾”来指互相依 附又互相对立的两个因素。 yuǎn shuǐ bú jiù jìn huǒ 远 水 不 救 近 火 战国时候,鲁国(在现在山东省西部)越来越衰弱,相邻的齐国(在现 在山东省东部)可一天比一天强盛。鲁穆公[lǔ-mù-gōng]很害怕,只怕他的 国家会给齐国并吞了。 鲁穆公想,要保存自己的国家,只有靠大国帮忙了。他打算派他的叔父 到晋国[jìn-guó](在现在山西省内)去做官,派他的侄子到楚国(在现在湖 北省安徽省一带)去做官,以为这样一来,晋国和楚国都跟鲁国有了交情, 齐国要是来侵犯,他们一定会出兵救援鲁国的。 鲁穆公把他的主意说给臣子们听了。有个臣子叫犁锄[lí-chú]不同意这 么办,他说: “大王,要是有个孩子掉在河里了,做爸爸的跑到越国(在现在浙江省 内)去请人来救他的孩子。越国的人固然是游泳能手,那个孩子可一定活不 成了。 “要是谁家的房子着火了,那一家人跑到海边去提水来救。大海里的水 固然多,火可一定来不及扑灭了。所以说,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远水 不救近火)。 “大王,晋国和楚国固然都很强盛,可是齐国就在咱们旁边。咱们鲁国 一旦有什么灾难,晋国和楚国离得这么远,只怕救不了咱们吧?” “远水不救近火”除了故事中所说的意思,还可以引申到时间方面,意 思就成了要解决目前的困难,不能依靠将来可能有的有利条件。 mǎi dú huán zhū 买 椟 还 珠 楚王看了墨翟[mò-dí]的文章,问田鸠[tián-jiū]说: “大家都说墨子(尊敬墨翟的称呼)是个很有学问的人。我看他写的文 章,照着做固然很好,可是为什么写得这样朴质,没有一点儿文采呢?” 田鸠说:“从前楚国有个人,带了一颗又大又圆的珍珠,到郑国去卖。 他想,这样宝贵的一颗珍珠,再配一只漂亮的盒子,一定会卖更高的价钱。 他就用上好的木料做了一只盒子,用贵重的香料把盒子熏得浓香扑鼻,还用 小珠子和红的绿的白的宝石,在盒子上镶嵌[xiāng-qiàn]出美丽的花纹。他 把珍珠放在这只漂亮的盒子里,到市场上去叫卖,果然有人出了很高的价钱 把它买去了。没想到第二天,那个买主拿着珍珠来找他了,对他说:‘昨天 我把盒子带回家一看,才发现里面有一颗珍珠。想来是您忘在盒子里的,我 特地把它带来还给你。’这个人卖掉了装珍珠的盒子,可没卖掉那颗宝贵的 珍珠。” 楚王听了觉得好笑,可不明白田鸠的用意,就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 么呢?” 田鸠说:“现在人写文章,都喜欢用很华丽的词句,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可忘记了应该照着文章里所说的道理去做。文章这样写法,不是跟这个人卖 珍珠一样吗?墨子怕别人只欣赏华丽的词句而忘记了文章所说的道理,所以 把文章写得这样朴质。” “买椟还珠”就是从田鸠打的比方来的。“椟”是“盒子”。田鸠这个 故事是就卖珍珠的人说的,比喻写文章,讲道理,如果过分修饰词句,会损 害内容的传播。这个成语是就买珍珠的人说的,因为“买椟”和“还珠”都 是买珍珠的人做的事,所以意思和故事不同。比如有人在学习中只学了些词 句章法,没领会内容实质,就可以说他是“买椟还珠”。 hú lún tūn zǎo 囫 囵 吞 枣 有个青年人买了一堆水果,有梨儿,也有枣儿,坐在路边上吃。有个老 头儿看见了,对他说: “小伙子,梨儿可不能多吃呀。这玩意儿对牙齿虽然有好处,可是多吃 了会伤脾[pí]。” 青年人就问:“那么枣儿呢?” 老头儿说:“枣儿倒是补脾的,可惜伤牙齿,也不能多吃。” 青年人看看梨儿,又看看枣儿,想了一会儿,说:“那好办,我吃梨儿 就光用牙齿嚼,不咽到肚子里去。那枣儿么,我就把它整个儿吞下去,不用 牙齿嚼它。”他拿起一个枣儿放在嘴里,伸直了脖子吞了下去。他没想到, 囫囵的枣儿到了肚子里不会消化,对脾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好处。 “囫囵吞枣”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囫囵”就是完整的,整个儿的意 思。有人念书只顾死记硬背,或者含糊了事,不去理解书里所说的内容,可 以说他是“囫囵吞枣”。 qǐ rén yōu tiān 杞 人 忧 天 杞国有一个人,老是怕天塌下来,怕地垮下去。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觉也不敢睡,饭也不想吃。他的朋友看他老是担忧,倒替他担忧起来,跑去 跟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大气。你整天呼吸行动,都在大气里,干吗 要担心它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听了可更加担忧了,说:“照你这么说,天是很厚的大气,那么 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全都要落下来吗?” 朋友说:“这怕什么呢,太阳月亮和星星不过是大气中一些发光的东西, 即使落下来也打不着人。”那个人想了一会儿,觉得朋友说得有点儿道理, 看来天真的不会塌。可是他仍旧不放心,又问:“那么地垮了怎么办呢?” 朋友说:“地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泥土。你看东西南北,哪儿没有泥土。 你整天在泥土上走来走去,干吗要担心它会垮下去呢?”那个人听说地也不 会垮,总算放下了心。 “杞人忧天”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有人为用不着担忧的事情担忧,可 以说他是“杞人忧天”。多余的担忧也可以说是“杞忧”。 qí tú wáng yáng 歧 途 亡 羊 杨朱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全家都出去寻找,还要请杨朱的仆人帮忙。 杨朱觉得很好笑,对邻居说:“你只丢失一只羊,用得着这许多人去找吗?” 邻居说:“你不知道,野地里岔道多,还是人多些好。” 杨朱就让仆人去帮着找,去了半天才回来。 杨朱问邻居:“羊找着了没有呢?” “唉,”邻居叹了口气说,“找不着了。” 杨朱又问:“怎么会找不着的?” 邻居回答说:“岔道之中又有岔道,谁知道羊跑的是哪一条道呢!我们 只好回来了。” “歧途亡羊”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歧途”就是“岔道”,“亡”就 是“丢失”。有人做事情,老是三心二意,拿不定主意,结果失掉了时机, 没把事情做成,可以说是“歧途亡羊”。 liǎng hǔ xiāng dòu 两 虎 相 斗 韩国[hán-guó]和魏国[wèi-guó]打仗,打了一年还不分胜败。秦惠王想 出兵干涉,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有的说出兵有利,有的说不出兵有利, 秦惠王拿不定主意。恰好楚国派陈轸[chén-zhěn]来见秦惠王。秦惠王就问 他: “陈先生,韩国和魏国打仗,已经打了一年了。有人劝我出兵,有人劝 我不要出兵。我拿不定主意。您给楚王定计谋如果还有空闲的时间,能不能 也给我定个计谋呢?” 陈轸说:“可以的。不知大王听说过卞庄子[biàn-zhuāng-zǐ]刺虎的故 事没有。有一回,卞庄子住在一家旅馆里,有两只老虎闯进了隔壁人家的牛 栏,咬死了一头小牛。卞庄子是个勇士,他拔出剑来,要去刺杀老虎。旅馆 里的伙计拦住他说:‘慢一点儿。那两只老虎正在吃小牛。他们越吃越馋, 一定会互相争夺,咬起架来,结果一定是一只被咬死,一只被咬伤。到时候 你只要把伤的那只刺死就成了。’卞庄子听了他的话,呆了一会儿,两只老 虎果然咬起架来,小的被咬死了,大的被咬伤了。卞庄子刺死了那只伤的, 结果只动了一次手,得到了两只老虎(一举两得[yì-jǔ-liǎng-dé])。如今 韩国和魏国已经打了一年了,结果必定是力量弱的一边打败了,力量强的一 边也大伤元气。到时候再出兵去打那伤了元气的,不就跟卞庄子刺虎一样吗? 要是楚王问我该怎么办,我也是这么个主意。” 秦惠王听了点头说:“先生说得有道理。”他采纳了陈轸的意见,就按 兵不动,等待时机。 “两虎相斗”“两虎相争[liǎng-hǔ-xiāng-zhēng]”和“一举两得” 都是从卞庄子刺虎的故事来的。双方争权夺利,而结果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只有害处,这种争夺可以说是“两虎相斗”或“两虎相争”。办一件事收到 了两种效果,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跟“一举两得”意思相同的成语还有“一箭双雕[yí-jiàn-shuāng-diāo]” ——发出一支箭射下了两只老雕来。 kè zhōu qiú jiàn 刻 舟 求 剑 有个人乘船渡江。船才离岸,忽听得“扑通”一声,他腰里佩的剑脱出 了剑鞘[jiàn-qiào],落到水里去了。那个人不慌不忙,用指甲在船舷 [chuán-xián]上刻了一条记号。 撑船的倒很着急,对他说:“让我把船稳住,你快跳下去把剑捞起来吧!” 那个人指着船舷说:“到了对岸再说吧,反正我做了记号,剑是打这儿 落下去的。” 撑船的莫名其妙,把船撑到了对岸。那个人脱掉衣服,看准了船舷上方 才刻的那条记号,跳到水里去捞剑,捞了半天也没捞着。他没想到船已经过 了一条江,刻在船舷上的记号怎么还能作准呢? “刻舟求剑”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舟”是“船”,“求”是“寻找”。 有人办事不管时间地点的变化,硬不肯改变原来的主意,可以说他是“刻舟 求剑”。 跟“刻舟求剑”意思相同的成语,有“胶柱鼓瑟[jiāo-zhù-gǔ-sè]”。 瑟是跟古琴很相像的一种乐器,有二十五条弦,每一条弦下面有一个柱,让 弦绷紧在瑟面上。柱可以移动,哪条弦的声调要是不准,就得移动柱来调整。 “胶柱”是把柱胶牢在瑟面上,这样一来,柱不能再移动,二十五条弦的声 调无法调整,就弹不出和谐的曲调来了。“鼓瑟”就是“弹瑟”。 páo dīng jiě niú 庖 丁 解 牛 魏惠王[wèi-huì-wáng]看庖丁宰[zǎi]牛。庖丁握着雪亮的刀子,不费什 么力气,把肉一块一块割了下来,把骨头一块一块分得清清楚楚,骨头上还 不带一点儿肉。魏惠王称赞庖丁说: “好呀,你宰牛的本领怎么会这样高?” 庖丁说:“这没有什么稀奇,因为我知道牛的肉和骨头是怎么个长法的。 我初学宰牛的时候,眼睛里看到的是一条整整的牛。三年之后,我看到的就 不是一条整牛(目无全牛[mù-wú-quán-niú]),而是一块一块的肉和一块一 块的骨头。我顺着肉和骨头的长法,一刀一刀把它们分开,当然不费什么力 气了。” 魏惠王觉得庖丁说得太神了,说:“这也得把刀子磨得快点儿才成呀!” 庖丁不由得笑了出来,说:“大王,您以为我这刀子是新磨的吗?是的, 一般宰牛的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刀子,因为他们老是用刀子去砍骨头。宰牛的 能手一年只要换一把刀子,因为他们只用刀子来割肉。可是,我这把刀子已 经用了十九年,还像新开口的一样锋利。本来嘛,刀子的口非常薄,而肉和 骨头之间又有很宽的缝道,把这样薄的刀口插进这些缝道里去,还非常宽余 呢(游刃有余[yóu-rèn-yǒu-yú])。我只要看准了缝道,不慌不忙地把刀子 轻轻地插进去,肉就一块一块落下来了。” 魏惠王听了,点头说:“你说得真有道理!” “庖丁解牛”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庖丁”原来是“厨师”的意思, 这里借用来作为人名。“解”是把肉和骨头分开来。有人对办某件事情非常 有经验,办起来有条有理,可以说他像“庖丁解牛”一个样。 “目无全牛”的意思是眼睛看到的不是一条整牛,而是肌肉和骨胳的结 构,用来比喻能够看透一件事物的规律。 “游刃有余”的意思是刀口有自由运动的余地,用来比喻办起事情来极 有把握,非常从容[cōng-róng]。“刃”就是“刀口”。 kēzhèngměng yú hǔ 苛 政 猛 于 虎 孔丘就是孔子,是春秋时候人。 孔丘常常乘着马车,带着学生,到各处去游历。有一天,他们经过泰山 附近的荒郊,看见有个妇女坐在一座坟旁边哭,哭得非常伤心。那座坟还是 才堆起来的。孔丘看了这样的情景,心里很同情,就叫他的学生子路去慰问 那个妇女。 子路走到坟前,对那个妇女说:“大嫂,您哭得这样伤心,好像心里有 很大的怨气。” 妇女一边哭一边说:“是呀!几年前,我的公公让老虎给咬死了。前年, 我的男人让老虎给咬死了。如今,我的儿子又让老虎给咬死了⋯⋯” 孔丘听到这里,忍不住问:“这儿常常有老虎伤人,您为什么不搬到别 处去呢?” 妇女回答说:“这儿不受官家管,不用给官家当差,也不用给官家交税。” 孔丘叹了口气,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说:“孩子们记着吧,苛刻的政治 比老虎还凶暴(苛政猛于虎)呢!” “苛政猛于虎”中的“苛政”指沉重的劳役和捐税;“猛于虎”是说比 老虎还凶暴,还厉害。通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反动政府对人民的沉重的压迫 和剥削。 bēi gōng shé yǐng 杯 弓 蛇 影 晋朝时候有个人叫乐广[yuè-guǎng],他很会说话,能够用道理来说服 人。 乐广有个好朋友,俩人常常在一起喝酒谈天。可是有一回,那位朋友接 连一个多月没上乐广那儿去。乐广有点儿不放心,派人去打听。派去的人回 来说,那位朋友病了。原来上回他在乐广这儿喝酒,看见酒杯底上有一条小 蛇,当时心里就有点儿不舒服,可是酒已经喝下肚了,回到家里果然害起病 来。 乐广听了,心里很奇怪,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呢?他走到上回喝酒的地方 四处察看,猛抬头看见墙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漆着一条小蛇。他立刻明白了, 就派人去请那位朋友来喝酒,说能治好他的病。 那位朋友勉强来了。乐广仍旧请他喝酒,让他坐在上回坐的老地方。那 位朋友心里本来很疑惑,朝酒杯里一看,嘿,那条小蛇还在酒杯里呢,不由 得吓出了一身冷汗。乐广指着墙上的弓,笑着说: “你别犯疑了,酒杯里没有什么蛇,这是墙上的弓的影子。” 他把墙上的弓摘了下来,酒杯里的影子果然不见了。那位朋友的恐惧立 刻消除了,病也就好了。 “杯弓蛇影”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用来比喻虚幻的[xū-huàn-de]并无 必要的恐惧,如通常说的疑心病。 máng rén mō Xiàng 盲 人 摸 象 大街上有人牵过一头大象。四个瞎子听见了,都想知道这奇怪的野兽是 个什么样儿。可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 有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长牙齿。他说:“我知道了,原来大象就跟又粗 又长的萝卜一个样儿。” 另一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大耳朵。他说:“不,大象就跟大簸箕[dà-bò-j ī]一个样儿。” 第三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腿。他说:“不像簸箕,也不像萝卜,大象就 跟舂米[chōng-mǐ]的木棒一个样儿,不过粗一点儿罢了。” 第四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尾巴。他说:“你们都错了,大象就像一根绳 儿。” 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儿的呢?四个瞎子争了半天,结果还没弄清楚。 “盲人摸象”和“瞎子摸象[xiā-zi-mō-xiàng]”都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有人观察事物,只看到了事物的一小部分,就自以为看到了整个事物,可以 说他是“盲人摸象”或“瞎子摸象”。 jīn yù qí wài 金 玉 其 外 明朝时候,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很会保藏柑子[gān-zi]。他保藏的柑 子经过了一个冬天一个夏天也不会烂,柑子的皮还滋润得像玉一样,颜色黄 灿灿的,好像金子。柑子的价钱虽然提高到十倍,大家还争着买。有人向他 买了一个,才剥开皮,一股臭气直冲脑门,再看里边的瓤[ráng],已经干得 像破棉絮一个样了。买客很不高兴,责问卖柑子的人说: “你的柑子只好装个样子,叫人买去到底是祭鬼神用呢,还是请客人用? 难道你就拿皮色好看来欺骗人吗?这样做生意真是太不老实了!” 卖水果的人笑了笑,回答说:“这个生意,我已经做了好些年了,我就 靠它过日子。我愿意卖,人家愿意买,谁也没意见,为什么单单您这位先生 这样不满意呢?天底下欺骗人的多的是,难道只有我一个人吗?您不想一 想,如今那些腰里佩着兵符(调动军队用的凭证),坐在虎皮椅子上的人, 耀武扬威好像是保卫国家的人才,难道真有孙武和吴起(两个人都是古代的 军事家)那样带兵打仗的本领吗?那些头上戴着纱帽,腰里围着玉带的人, 神气活现好像是管理国家的人才,难道真能建立伊尹[yī-yǐn]和皋陶[gāo- yáo](两个人都是古代的政治家)那样的功绩吗?盗贼到处都是,他们不知 道防御;百姓困苦到极点,他们不知道救济;官吏胡作非为,他们不知道禁 止;道德法律败坏,他们不知道治理;他们整天不干事,耗费了公家粮食, 不知道羞耻。看他们坐在大衙门里,骑着高头大马,吃得饱饱的,喝得醉醺 醺的[zuì-xūn-xūn-de],个个高不可攀,叫人看了敬畏,可是哪一个不是外 表像金像玉(金玉其外),里边是一团破棉絮(败絮其内[bài-xù-qí-nèi]) 呢?您这位先生怎么没看到这些人,光看到我的柑子呢?” 卖水果的人借着柑子,把封建官僚痛骂了一顿。买客听了不再作声了。 “金玉其外”和“败絮其内”常常连在一起用,意思就是外表好看,内 容是一团糟,除了用来形容这样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这样的东西。“败絮” 是“破棉絮”。 huà Shé tiān zú 画 蛇 添 足 有一家人家祭过了祖先,赏给仆人们一壶酒。仆人们看壶里的酒实在太 少,要是每个人尝这么一小口,那多没意思呢,还不如让一个人喝,让他喝 个痛快。可是到底让谁喝呢?有人想了个办法,对大家说: “我看这么办吧,咱们来比赛画蛇。谁先画好,壶里的酒就让给谁喝。” 大家都同意这么办,就在地上画起蛇来。有一个人先画好了,他看到别 人还低着脑袋在画,就说: “你们还没画好呀,看吧,我还来得及给蛇添上四只脚哩!” 他左手拿起酒壶,右手又在地上画起来。他还没把四只脚画齐,有个人 也把蛇画好了,就抢过他手里的酒壶,几口把酒喝干了,对他说: “蛇本来没有脚,你干吗要给他添四只脚呢?” “画蛇添足”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这个成语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跟 “弄巧成拙[nòng-qiǎo-chéng-zhuō]”一个样;想卖弄一下本领,反而把事 情搞坏了。故事中的那个人就是这样,他已经把蛇画好了,为了添四只脚, 反而没喝到酒。另一个意思跟“无中生有[wú-zhōng-shēng-yǒu]”相仿,蛇 本来没有脚,硬要给他添上四只脚,这不是多余的吗?因此还有人用“蛇足” 来比喻没有必要的多余的事情。 nán yuán běi zhé 南 辕 北 辙 魏王[wèi-wáng]要出兵攻打赵国。大臣季梁在外边游历,半路上听到这 个消息,立刻赶了回来。他衣服来不及理,脸也来不及洗,就跑进宫去见魏 王。魏王很奇怪,问他: “您怎么回来了?有什么要紧话要跟我说吗?” 季梁说:“是呀,我在路上碰见一个人,他乘着马车直奔北方。我问他 上哪儿去,他说要上楚国(楚国在魏国的南边)去。” 魏王听到这儿,忍不住笑了出来,说:“上楚国去怎么往北走呢?” 季梁说:“是呀,我也这样问他。他说:‘没关系,我的马挺能跑。’ 我对他说:‘马虽然能跑,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说:‘没关系,我路 费带得不少。’我说:‘你路费虽然多,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说:‘没 关系,我这个驾车的挺有本领。’” 魏王忍不住哈哈大笑。他说:“天下哪有这样胡涂的人。” 季梁说:“是 呀,马越能跑,带 的路费越多,驾 车的越有本领, 他离楚国可就越 加远了。大王老是想当各国君主的首领,那就应该让各国的君主都信任 大王。可是大王凭着兵精粮足,打算借攻打赵国来提高声望。这样攻打别国 的次数越多,离您当首领的愿望可就越来越远,这正跟到楚国去走了往北的 道儿一个样。” “南辕北辙”就是从季梁打的比方来的。“南”和 “北”是“往南”和“往北”的意思。“辕”是“车杠”,这里就指车; “辙”是车辆在路上碾[niǎn]出来的痕迹,这里就指路。成语的意思是说: 如果采取的行动跟所要达到的目标相违背,尽管条件好,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跟“南辕北辙”相似的成语,有“缘木求鱼[yuán-mù-qiú-yú]”——爬到树 上去逮鱼。 àn tú suǒ jì 按 图 索 骥 伯乐是战国时候养马的能手,他最能识别马的好坏。他把识别马的方法 写了一部书,叫《相马经》。书上说:千里马的额角很丰满,眼睛闪闪发光, 四个蹄子又大又端正。 伯乐有个儿子,他拿了《相马经》出去寻找千里马,带回来的可是一只 大癞蛤蟆。他高高兴兴地告诉伯乐说: “爸爸,爸爸,我找到了一匹好马,跟您书上说的差不多,不过蹄子不 太端正。” 伯乐知道儿子笨得没法教了,只好笑了笑,说:“可惜这匹马太喜欢跳, 不能用来拉车。” “按图索骥”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索”是“寻找”,“骥”是一天 能跑一千里的好马。故事说的“按书”,成语说的“按图”,意思是一样的。 从前用这个成语比喻有人不会实际运用书本上的知识。现在用这个成语比喻 依照已经有的线索,就很容易把所要寻找的事物找到,意思就跟原来的故事 相反了。 hújiǎ hǔ wēi 狐假 虎 威 一只老虎肚子饿了,想找什么小动物当一顿点心,正巧遇见一只狐狸。 老虎刚要扑上去,没想到狐狸大喝一声,说: “哼,你敢吃我!天老爷派我来掌管大小野兽。你要是吃了我,天老爷 可不饶你!” 老虎看狐狸又瘦又小,不大相信他的话,可是听他这么大的口气,又不 敢不相信。老虎这样疑惑不决,早让狐狸给看出来了。他冷笑一声,说: “嘿嘿,你以为我在骗你呀?要是真个不信,你就跟在我后头瞧吧。我 走到哪儿,大小野兽见了我就得逃跑。” 老虎想:“这倒真得瞧一瞧。”于是狐狸大模大样地在前头走,老虎紧 紧地跟在后头。山上的鹿呀野羊呀,一看见狐狸后头跟着老虎,都吓得撒腿 就逃。老虎看了,还以为他们真害怕狐狸,没想到他们害怕的正是他自己。 “狐假虎威”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假”是“借”。有人仗别人的势 力欺负人,可以说他是“狐假虎威”。故事中说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反过来 欺骗了老虎,后来用这个成语并没有这层意思。 yǐng shū yàn shuō 郢 书 燕 说 有一个人,家住在郢都,他有个朋友是燕国的大臣。有一天夜晚,他给 那位在燕国的朋友写信,叫仆人站在旁边捧着蜡烛。蜡烛的光本来不太亮, 他眼睛又花,看不清自己写了些什么,就对他的仆人说: “举烛!(把蜡烛举高点儿!)” 他嘴里这么说,手上顺着这么写,把“举烛”这两个完全不相干的字写 在信上了。 信送到了燕国,那位朋友很高兴,拆开来就看,可是看到“举烛”这两 个字,跟上下文都不连贯,一时猜不透是什么意思。他揣摩来,揣摩去,最 后恍然大悟[huǎng-rán-dà-wù],自言自语地说: “对了,对了。‘举烛’是为了让眼睛能看得清楚。要让眼睛能看得清 楚,不受蒙蔽,一定得用正直的人来办事。” 他就把这个意思说给燕王听了。燕王采纳了他的话,请了许多正直的人 来办事,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郢书燕说”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郢都是楚 国的都城,在现在湖北省江陵县,燕国的都城在现在北京附近,两地相隔很 远。“书”就是“信”,“说”是“解释”。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地[qiān- qiǎng-fù-huì-de]乱解释,可以说是“郢书燕说”。 wàng yáng xīng tàn 望 洋 兴 叹 秋天,连下了几场大雨,大小河流里的水都直向黄河里灌。黄河的水猛 涨起来,淹没了河中的沙洲和两岸的洼地。人们站在这岸望不清那岸,只见 滚滚的波涛。黄河的神名叫河伯,他得意极了,以为天下的水都流到他这儿 来了。 河伯站在波涛上,顺着河水一直流到了东海边上,只见水天相接,分不 清哪儿是边际。河伯仰着头一望,不由得感慨地说(望洋兴叹):“原先以 为天下谁都比不上我了,今天才知道海是这样无边无际。要是不到这儿来看 看,我就永远要惹那些有见识的人讥笑了(贻笑大方[yí-xiào-dà-fāng])。” “望洋兴叹”原来的意思是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现在常 用来表示看到一件事情的规模非常大,感到自己没有力量把它完成,因而无 可奈何的情感。“望洋”是抬头远望的样子,“兴”是“发生”,“叹”是 “感慨”。“贻笑大方”的意思是惹有学问有见识的人讥笑。“贻”本来是 “赠送”的意思,把笑送给别人,就是惹别人笑的意思。“大方”指有学问 有见识的人。 bìng rù gāo huāng 病 入 膏 盲 晋景公[jìn-jǐng-gōng]病了,请了许多医生诊治,不但不见好,病还越 来越重。秦桓公[qín-huán-gōng]知道了,特地派一位名叫缓的医生到晋国去 给晋景公治病。晋景公日夜盼望缓快点到来。有一天,他梦见从他鼻子里钻 出来两个一寸来长的小人儿,站在他的枕头边上谈起话来。 一个小人儿说:“你听说了吧,秦桓公派缓来给晋景公治病哩!” 另一个小人儿回答说:“怕他干吗,量他也拿咱们没有办法!” 先开口的那个小人儿又说:“缓可是个很有本领的医生呀!你说咱们躲 在哪儿最好。” 另一个小人儿说:“放心好了,咱们只要躲在横隔膜[héng-gé-mó]的上 面,心脏的下面,他就没法治咱们了。” 正在这时候,忽听得有人喊:“秦国的医生到了!”两个小人儿连忙钻 进晋景公的鼻孔里去了。 晋景公睁开眼睛,真的有人报告说秦国的医生到了。他吩咐立刻请医生 进来。那位秦国的医生看了看晋景公的脸色,又仔细给他把了脉,最后摇摇 头说:“大王,您的病没法治了。病如今在横膈膜的上面,心脏的下面。动 手术吧,这个部位可动不得;吃药吧,药力又达不到这个部位。大王,您的 病没法治了。”晋景公想起了方才的梦,点点头说:“您说得对,真是个好 医生!” 没隔几天,晋景公果真死了。 “病入膏肓”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膏盲”就指横膈膜和心脏之间的 部位。故事当然是迷信的传说,这个成语可经常有人用。病重得没法医治, 事情糟到没法挽救,人的品德坏到没法教育,都可以说是“病入膏育”。 “二竖为虐[èr-shù-wéi-nüè]”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过去喜欢玩弄笔 墨的人常用它来代替“害病”。“竖”是“小人儿”,“为虐”是作弄人、 害人的意思。 hé zhé zhī fù 涸 辙 之 鲋 庄周就是庄子,是战国时候人。他因为家里很穷,有一回跑到监河侯那 儿去借粮食。 监河侯满口答应,说:“好吧,我就要收租了。等收了租,我借给您三 百斤粮。您总该满意了吧?” 庄周很不高兴,就打了个比方回答他说:“方才我来的时候,半路上听 见有人唤我。我向周围看看并不见有人,只见大路上有一条车轮碾出来的小 沟,小沟里有一条鲫鱼,原来正是他在唤我呢!我问他:‘鲫鱼呀鲫鱼,你 唤我干吗?’鲫鱼说:‘我的老家是东海。您能不能给我弄一小桶水来,让 我好活下去。’我说:‘好吧。我正要到南方去,让我把西江的水给您引过 来。您总该满意了吧?’没想到鲫鱼生起气来,对我说:‘我离开了水,渴 得受不住了,只要一小桶水就可以活命。照先生这样说,不如趁早到卖干鱼 的铺子里去找我吧。’” “涸辙之鲋”就是从庄周打的比方来的。“涸”是“水干掉了”,“辙” 是车轮在路上碾出来的痕迹,“鲋”是“鲫鱼”。通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在 困难之中迫切需要救济的人。 jīng gōng zhī niǎo 惊 弓 之 鸟 更羸[gēng-léi]是魏国[Wèi-guó]有名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跟魏王 到郊外去玩,看见天上有鸟飞过。更羸对魏王说: “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飞鸟射下来。” “呀?”魏王有点信不过自己的耳朵,“会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我可以试一下。” 呆了一会儿,从东飞来一只大雁。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托弓,右手拉 弦,只听得“当”地一声响,那只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下来了。 “呀!”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更羸笑笑说:“没 有什么稀奇,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失群的大雁。”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您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他飞得很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他受过箭伤, 伤口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他离开同伴已经很久了。旧的伤口没长好, 他心里还在害怕,所以一听到弦响就拼命往高处飞。这样一使劲,伤口又裂 开了,他就掉下来了。” “惊弓之鸟”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故事中的大雁听见弓弦响就惊惶得 不得了,是因为他曾经受过箭伤。有人在某一件事情上吃过亏,因而老是害 怕再发生同样的事情,可以说他是“惊弓之鸟”。 yǎn ěr dào líng 掩 耳 盗 铃 有个人要偷一口钟。钟很大,他抱也抱不动,背也背不走。怎么办呢? 他想不如把大
本文档为【新编成语故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258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2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0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7-14
浏览量: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