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网状_生态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指标权重分配方法

_网状_生态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指标权重分配方法

举报
开通vip

_网状_生态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指标权重分配方法 第 27卷第 1期 2007年 1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 ICA Vol. 27, No. 1 Jan. , 200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0371049)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D031002) 收稿日期 : 2005212205; 修订日期 : 2006204226 作者简介 :吝涛 (1978~)男 ,河北邯郸人 ,博士生 ,主要从事环境生态学和海岸带管理. E2mail: lint@ xmu. edu. cn3 通讯作者 Corres...

_网状_生态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指标权重分配方法
第 27卷第 1期 2007年 1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 ICA Vol. 27, No. 1 Jan. , 200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0371049)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D031002) 收稿日期 : 2005212205; 修订日期 : 2006204226 作者简介 :吝涛 (1978~)男 ,河北邯郸人 ,博士生 ,主要从事环境生态学和海岸带管理. E2mail: lint@ xmu. edu. cn3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2mail: xzxue@ jingxian. xmu. edu. cn Founda tion item : The p roject wa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0371049) , Fujian Province Natural Science Fund (No. D031002) Rece ived da te: 2005212205; Accepted da te: 2006204226 B iography:L in Tao, Ph. D. candidate, mainly engaged in coastal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ecology. E2mail: lint@ xmu. edu. cn “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指标权重分配方法 吝 涛 ,薛雄志 3 ,卢昌义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厦门 361005) 摘要 :生态指标体系是广泛应用于监测、评估和管理生态系统的一种有效方法和工具。针对不同目的在使用生态指标体系时 , 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结构并合理确定操作指标的权重 ,是有效利用生态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 2个关键问题。指出目前常 用的“树杈状 ”生态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在保持“树杈状 ”生态指标体系原有指标和层次结构的基础上 ,通过弥补指标 间的重叠和交叉联系 ,构建“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 ,体现生态系统的层次性和完整性。同时提出利用权重 2次分配法对规则和 不规则“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权重分配。通过构建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案例研究 ,对比“树杈状 ”和“网状 ” 生态指标体系在结构和指标权重分配上的不同。还针对构建和实际应用“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时的 2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生态指标 ;指标体系 ;权重分配 文章编号 : 100020933 (2007) 0120235207 中图分类号 : Q148, X171. 1 文献标识码 : A M ethods for develop ing a net shape ecolog ica l ind ica tor system and a ssign ing ra tiona l we ights to the ind ica tors L in Tao, Xue Xiongzhi3 , Lu Changyi S tate Key Laboratory of M arine Environm enta l Science, Environm ent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X iam en U niversity, X iam en 361005, China A cta Ecologica S in ica, 2007, 27 (1) : 0235~0241. Abstract: The comp lexity of an ecosystem is only seen in parts and its interrelationship s are never well understood. Ecological indicators are able to rep resent, integrate and characterize information embodied in comp rehensive data sets when direct measurements cannot be realized. Ecological indicator system ( E IS) is normally made up of a number of ecological indicators with certain structure to rep resent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environmental state, the comp lex ensembles of ecosystem elements and the multip le webs of actions, reactions and interactions. A s an effective tool or app roach, the ecological indicator system ( E IS) is widely used in ecosystem monitoring,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W hil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form s of E I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purposes for E IS uses, they are all concerned with the following two key step s: structure of the integrated E IS frame and the assignment of rational weights to the ecological indicators. The frame of the E IS should integrally reflect not only the ecological hierarchy, but also the relationship s among the comp lex ensembles of the investigated ecosystem. The status or the importance of an indicator in the E IS will be rep resented by its weight, which, to some extent, will be determ ined by the frame of an E IS.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branch shape ecological indicator system (BE IS) which is in common use at p resent, and point out its deficiency: (1) the overlapp ing or intersecting connections of the indicators are often overlooked or simp lified. (2) Incorrect weights are assigned to the indicators because of disintegrated rep resentation of the ecosystem comp lexity. Secondly, a net shape ecological indicator system (NE IS) was p resented, including regular NE IS and irregular NE IS. It is developed by adding the overlapp ing and intersecting relation of the ecological indicators to the BE IS hierarchy frame and thus will better rep resent the integration and hierarchy of ecosystem. Then a twice assigning weight method ( TAW ) was demonstrated in both regular NE IS and irregular NE IS. This was used to resolve the p roblem of assigning the rational weights to NE IS indicators. For further study and comparison of BE IS and NE IS, two indicator system s for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were derived from hierarchical ecosystem indicators respectively, using the frames of BE IS and NE IS. The weights of the indicators in BE IS were determ ined by the AHP and those in NE IS were determ ined by TAW. It was easy to see the changes of the weights of the indicators in between the BE IS and NE IS. The indicators′weights in NE IS have a significant trend to the averag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BE IS. Two p roblem s about the NE IS design and app lication were discussed. Key W ords: ecological indicator; indicator system; assign weight 生态指标体系 ( Ecological indicator system, E IS)是监测、评估和管理生态系统的一种有效方法和工具 [ 1 ] , 它由一系列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指标构成 ,用来代表生态系统复杂的成分、结构和功能 [ 2 ]及其之间的联系 ,体 现生态系统的层次性 [ 3 ]和完整性 [ 4~6 ]。目前 ,生态指标体系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1, 7~11 ]和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等 [ 12~14 ]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针对不同目的构建的生态指标体系有所不同 ,但是构建完整指标体系结构 并合理确定各指标在体系中的权重 ,是利用生态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 2个关键问题。生态指标体系结构 要客观地再现生态系统各要素 (包括生物和非生物要素 )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指标的权重则代表了生态系统 中各生态要素的重要性和地位 ,对于操作指标 ,权重的大小也反映了该指标体现生态指标总目标的程度或比 例。生态指标体系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指标权重的分配方式 ,而指标的权重又会直接影响生态指标体 系的评价结果和使用效果。本文对目前常用的生态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 ;同时提出一种 新的生态指标体系来改进现有的指标体系 ,并进一步探讨了在这种新的生态指标体系中确定指标权重的 方法。 1 “树杈状 ”生态指标体系和“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 图 1 “树叉状”生态指标体系 Fig. 1 B ranch shape ecological indicator system (BE IS)  实线表示“树杈状 ”生态指标体系中指标在层次间的 联系 ; dij表示生态指标 , i表示该指标所在的层次 , j表 示该指标在某一层次的位置 Real line means the indicator relation within hierarchies in BE IS. dij rep resent ecological indicator, i is the level number of the indicator; j is the p lace number of indicator at the same level 1. 1 “树杈状 ”生态指标体系及其存在的不足 目前的生态指标体系一般由总目标指标层、分目标指标层 和操作指标层 3部分构成 ,如图 1。总目标指标层位于指标体系 的顶层 ,通常由一个综合指标构成 ,代表生态指标体系的最终或 综合结果 ;操作指标层位于生态指标体系的底层 ,由多个容易直 接获得量化结果的指标构成 ,这些指标需要进行实际调查、分 析 ,作具体评价 ;分目标指标层位于以上两者之间 ,是总目标指 标的具体外延 ,可包含多个层次 ,它是对总目标指标层和操作指 标层之间联系和作用机制的分析和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在目前的生态指标体 系中 ,上层指标与下层指标之间互不重叠或交叉 ,即下层的每一 个指标只能从属于一个上层指标 ,是单向分散的承接关系 ,呈现 “树杈 ”形状 ,本文称为“树杈状 ”生态指标体系 (B ranch shape indicator system , BE IS)。 但是在分析各个生态指标的作用和联系时 ,往往会遇到这 样的一些指标 ,它们与两个或更多的上层指标都具有密切联系 , 例如生态系统的景观指标可以重复用作生态系统成分、结构和功能指标的下层指标 ;森林覆盖率和湿地类型 632   生  态  学  报 27卷   既可作为生态结构指标 ,也可作为生态功能指标。这是由于在实际的生态系统指标的相互关系中 ,除了具有 生态层次性外 ,还具有重叠性和交叉性。这些重叠和交叉的指标能够从属于并指示 2个以上的上层指标。由 此可见 ,目前的“树杈状 ”生态指标体系中存在以下两方面明显的不足 : (1)人为忽略或简化了指标之间的重叠和交叉联系 ,将各层次指标间的关系简单化 ,因此降低了生态指 标体系对真实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表征 ; (2)由于生态指标之间重叠和交叉联系信息的缺失 ,影响了具有重叠和交叉联系的指标权重分配合的 理性。 1. 2 “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 针对目前“树杈状”生态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 ,本文提出补充层次间指标的重叠和交叉联系 ,前者表示一 个指标可以指示两个以上的上层指标 ,如图 2A中 d22、d23与 d33的关系 ,后者表示两个指标可以相互表示对方 的上层指标 ,如图 2A中 d21、d22与 d23、d33的关系 ,交叉联系可以认为是重叠联系的一种特殊情况。“树杈状 ” 生态指标体系虽然忽略了指标间的重叠和交叉联系 ,但是它较好地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层次性。因此 ,“网状 ” 生态指标体系 (Net shape indicator system, NE IS)可以继承“树杈状 ”生态指标体系中选取的指标及其层次结 构 ,并通过补充指标间的重叠和交叉联系 ,反映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并合理的分配指标权重。 “网状”生态指标体系可分为规则网状结构和不规则网状结构两种 :前者是指指标间的联系完全按照层 次结构来承接 ,即指标之间的重叠和交叉关系发生在相邻的两个层次 ,如图 2A,能量在各营养级生物呈阶梯 状的传递和流动就可以用规则“网状 ”生态指标表现。后者是指指标间的联系不完全按照层次结构来承接 , 即指标间的联系可以跨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层次 ,如图 2B中 d23与 d44的联系 ,食物链中物种的捕食关系可 以通过不规则“网状 ”指标体系表现。   图 2 “网状”生态指标体系 Fig. 2 Net shape ecological indicator system (NE IS)  虚线表示在“网状”生态指标体系中补充的指标间的重叠或交 叉联系 Dead line means the overlapp ing and intersecting relation of the indicators in BE IS “网状”生态指标体系更为完整地体现了生态系统 中成分、结构和功能等要素间的复杂关系 ,并为限制指标 权重信息的丢失提供了前提。接下来本文将进一步探讨 “网状 ”指标体系中各层次指标进行权重分配的方法。 2 “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分配方法 2. 1 规则“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权重的分配 以图 2A的网状指标体系为例 ,用 w ij表示指标 dij的 权重 : (1)通过对指标 d11 (权重为 1)的权重分配 (具体分 配方法略 ) ,获得第 2层次指标的权重 : w21 , w22 , w23。 (2)将第 2层和第 3层指标之间重叠和交叉的联系 进行分解 ,如图 3A,求出第 3层指标的权重 : w31 , w32 , w33 , w32 , w33 , w33 , w34 , w35 ;此时第 3层指标的权重中 有两个 w32 ,有 3个 w33。 (3)对第 3层指标的权重进行再分配 ,即将同一指标的多个权重合并 ,使第 3层每个指标获得唯一权重 : w31 , w32 , w33 , w34 , w35。 (4)将第 3层和第 4层指标之间重叠和交叉的联系进行分解 ,见图 3A,根据步骤 (3)第 3层每个指标的唯 一权重 w31 , w32 , w33 , w34 , w35 ,求出第 4层指标的权重 : w41 , w42 , w43 , w43 , w44 , w45 , w45 , w46 , w45 , w46 , w47 ;此 时第 4层指标的权重中有 2个 w43 ,有 3个 w45 , 2个 w46。 (5)对第 4层指标的权重进行再分配 ,即将同一指标的多个权重合并 ,使第 4层每个指标获得唯一权重 : w41 , w42 , w43 , w44 , w45 , w46 , w47。到此权重分配完成。 在求“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中第 3层以后的指标权重时 ,只需根据上层确定的指标唯一权重 ,通过分解重 叠和交叉的指标联系和两次分配权重即可获得。在规则的网状指标体系中 ,重叠和交叉的联系限制在两个层 732 1期 吝涛  等 :“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指标权重分配方法   次之间 ,因此权重可以均匀的从上层分配至下层 ,各层的指标权重和保持为 1,即 (w ij = 1 ( i = 1, 2, 3, ⋯)。 2. 2 不规则“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权重的分配 以图 2B的不规则“网状 ”指标体系为例 : (1)通过对指标 d11 (权重为 1)的权重分配 ,获得第 2层次指标的权重 : w21 , w22 , w23。 (2)将第 2层和第 3、4层指标之间重叠和交叉的联系进行分解 ,如图 3B ,求出第 3层指标的权重 : w31 , w32 , w33 , w32 , w33 , w44 , w34 , w35 ;此时第 3层指标的权重中有 2个 w32 ,有 2个 w33和 1个 w44。 (3)对第 3层指标的权重进行再分配 ,即将同一指标的多个权重合并 ,使第 3层每个指标获得唯一权重 : w31 , w32 , w33 , w34 , w35 ,同时第四层的指标 d44也获得 1个 w44。 ( 4)将第 3层和第 4层指标之间重叠和交叉的联系进行分解 ,见图 3B,根据步骤 (3)中第 3层每个指标的 唯一权重 w31 , w32 , w33 , w34 , w35 ,求出第 4层指标的权重 : w41 , w42 , w43 , w43 , w44 , w45 , w45 , w46 , w45 , w46 , w47。 加上步骤 (3)中获得的 1个 w44 ,此时第 4层指标的权重中有 2个 w43 , 2个 w44 , 3个 w45 , 2个 w46。 (5)对第 4层指标的权重进行再分配 ,即将同一指标的多个权重合并 ,使第 4层每个指标获得唯一权重 : w41 , w42 , w43 , w44 , w45 , w46 , w47。 在不规则的“网状”指标体系中 ,重叠和交叉的联系会超越两个层次之间 ,因此权重不能均匀的在各层次 传递 ,所以各层指标的权重和不一定保持为 1。例如在图 3B中 ,由于第 2层的指标 d23与第 4层指标 d44产生 联系 ,减少了由 d23分配给 d44的 w44 ,因此第 3层指标的权重总和 < 1,而第 4层增加了由 d23分配给 d44的权重 w44 ,指标权重总和仍等于 1。 由此可知 ,解决“网状 ”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主要包含两个步骤 : ( 1)将“网状 ”指标体系中 重叠或交叉的联系分解 ,变为“树杈状 ”结构 ,进行指标权重确定 ,称为第 1次权重分配。此时重叠或交叉的 指标将同时被不同的分树杈层次赋予权重。 (2)将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归一化处理 ,然后将重复或交叉指标的 不同权重相加合并 ,使各指标获得唯一权重 ,称为第 2次权重分配。由于对某些层次中的指标权重进行了两 次分配 ,因此“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指标的权重分配法称为权重二次分配法。 图 3 “网状”生态指标体系中指标重叠和交叉联系的分解 Fig. 3 B reak down the overlapp ing and intersecting relation of the ecological indicators within the NE IS 3 案例研究 :构建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进一步对比“树杈状 ”和“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的差异 ,同时演示“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和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从 V irginia[ 3 ]总结的层次性生态指标体系中选取并补充部分生态指标 ,以目前常见的 生态健康评价为目标 ,分别构建“树杈状”和“网状 ”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并计算两种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权重 , 对比两者的不同。 首先构建“树杈状 ”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以生态健康综合指数作为总目标指标层 ;生态系统成分健 康、结构健康和功能健康作为第一级分目标指标层 ,选择能够分别指示生态系统成分、结构和功能健康的指标 作为第二级分目标指标层 ;选择能够指示第二级分目标指标健康 ,并在实践中容易获得量化评价结果的生态 指标作为操作指标层 ,如表 1;指标体系结构见图 4A。 832   生  态  学  报 27卷   表 1 “树杈状”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Table 1 the fam e of BE IS for ecolog ica l hea lth a ssessm en t 总目标指标层 Objective indicator 分目标指标层 Sub2Objective indicator 一级分目标 First level 二级分目标 Second level 操作指标层 Operational indicator 生态健康综合指数 Ecosystem health indicator d11 生态系统成分健康 Composition health indicator d21 生态系统结构健康 Structure health indicator d22 生态系统功能健康 Function health indicator d23 非生物环境 Physical Environment d31 生物成分 B iological Composition d32 物种多样性 Species diversity d33 营养物质分布 Nutrient distribution d34 生产力 Productivity d35 自我调节能力 Self2organization d36 物质循环 Nutrient cycling d37 能量流动 Energy flow d38 土壤质量 Soil quality d41 水环境质量 W ater quality d42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d43 植被覆盖率 Vegetation cover d44 总生物量 B iomass d45 物种多样性指数 B iodiversity index d46 水资源分布 W ater distribution d47 景观破碎度 Fragmentation d48 初级生产力 Primary p roductivity d49 生态系统演变阶段 Succession d410 氮循环率 N itrogen cycling rate d411 生物营养级数 Trophic level d412 在“树杈状”生态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各层次指标之间的重叠和交叉联系。分析结果发现 :物种 多样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可以交叉指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土壤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可以重叠表示非生物环境和 生产力 ;景观破碎度可以重叠表示营养分布和物种多样性 ;生物营养级数可以重叠表示能量流动率和生态系统 结构。其中它与生态系统结构指标的联系是不规则的。由此可以构建“网状”生态健康指标体系 ,如图 4B。 图 4 “树杈状”和“网状”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Fig. 4 BE IS and NE IS for ecological health assessment 利用层次分析法 [ 15 ]对“树杈状 ”生态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权重逐层进行分配 ,获得各层指标的权重 ;同样 利用层次分析法 ,参照上文权重二次分配法对不规则“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指标权重进行分配的步骤 ,获得 “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 2。 对比案例研究中“树杈状 ”和“网状 ”指标体系操作指标的权重 ,见图 5,发现由于指标体系结构的不同 , 12个操作指标获得的权重也产生明显差异。总体上看 ,“网状 ”生态健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权重明显比“树杈 状 ”生态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趋向平稳。这可能是因为在“网状 ”指标体系中考虑了更多指标间的联系 ,因此相 932 1期 吝涛  等 :“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指标权重分配方法   互牵制 ,使整体的指标权重趋于均匀 ;但是这种趋势是不是所有“网状 ”指标体系相对于“树杈状 ”指标体系的 特点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表 2 “树杈状”和“网状”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权重 Table 2  Ind ica tors’we ight in BE IS and NE IS for ecolog ica l hea lth a ssessm en t 总目标指标层 Objective indicator 分目标指标层 Sub2Objective indicator 一级分目标 First level 二级分目标 Second level 操作指标层 Operational indicator d11 1. 000 d2 1 0. 333 /0. 333 d31 0. 111 /0. 111 d41 0. 022 /0. 044 d42 0. 022 /0. 044 d43 0. 067 /0. 067 d32 0. 222 /0. 222 d44 0. 074 /0. 074 d45 0. 148 /0. 148 d22 0. 333 /0. 333 d33 0. 222 /0. 211 d46 0. 222 /0. 141 d34 0. 111 /0. 100 d47 0. 074 /0. 067 d48 0. 037 /0. 103 d23 0. 333 /0. 333 d35 0. 167 /0. 153 d49 0. 167 /0. 109 d36 0. 100 /0. 116 d410 0. 100 /0. 116 d37 0. 033 /0. 026 d411 0. 033 /0. 026 d38 0. 033 /0. 026 d412 0. 033 /0. 059   3“树杈状”生态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 /“网状”生态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  Indicators’weight in BE IS / in NE IS  图 5 “树杈状”和“网状 ”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操作 指标权重 Fig. 5 Comparing the indicators’weight in BE IS and NE IS for ecological health assessment. x轴是操作指标 ; y 轴是操作指标的权重值 x axis is the operational ecological indicator; y axis is the indicators’weight value 4 讨论 4. 1 构建“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时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指标联系的重复。本文认为“树杈状 ”生态指 标体系已经对指标的层次性联系作了有效分析 ,因此在“网 状 ”生态指标体系中 ,上层指标不应该与其下层指标延伸出 的指标产生重叠和交叉 ,如总目标指标 ( d11 )不应与任何次 下层指标 ( dij , i (3) )产生联系 ,因为所有次下层指标都是由 总目标指标通过层次结构延伸而来 ,它们的联系已经通过生 态层次结构得以表达。 (2)要适当简化生态指标体系。当构建指标数目较大 的“网状 ”指标体系时 ,由于指标间的复杂关系 (除单向对应 关系外 ,还有重叠和交叉关系 ) ,往往会使体系构建和指标权 重分配工作变得复杂而庞大。同时过多地考虑指标间的微 弱联系 ,也会影响指标权重的合理分配 ;因此 ,在指标体系中 应谨慎的考虑指标间的重叠和交叉联系 ,适当简化“网状 ” 生态指标体系结构。 (3)“树杈状 ”和“网状”生态指标体系的选取。经管本文指出了“树杈状 ”存在的问题 ,但在面对相对集 中或已经简化的生态问题时 ,使用“树杈状 ”生态指标体系则可 ,而“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则可作为一种深入探 讨 ,或者对前者的检验。“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是一种对复杂生态问题的具体解析 ,或者是对生态问题内部因 素之间真实联系的模拟。因此构建指标体系时 ,应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选择指标体系的类型。 4. 2 关于操作指标的数量与评价效果 操作指标是实际用来测量和直接评估的指标 ,它的权重分配直接影响对总目标指标的评价。在指标体系 中考虑指标间的重叠和交叉关系 ,使指标体系的指标在层次间的联系更加灵活 ,不仅多个下层指标可以指代 一个上层指标 ,多个上层指标也可以通过一个下层指标来指代。这样 ,如果不以“树杈状 ”生态指标体系的原 有指标和层次来构建“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 ,那么一个生态指标体系的下层指标数就不必多于上层指标数 ,因 此“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的形状不一定是逐层发散 ,也可以是其他的特殊形状 ,如图 6;而下层指标获得的权重 042   生  态  学  报 27卷   也不一定要低于其从属的上层指标。由此可知 ,利用生态指标体系进行生态评价时 ,操作指标不一定要等于 或多于分目标指标的数目 ,对于总目标指标评价结果的优劣并不取决于操作指标的数目多少 ,而在于操作指 标是否能真实体现生态系统各要素联系的完整性 ,以及指标权重分配是否合理。 图 6 特殊的“网状”生态指标体系 Fig. 6 Particular NE IS 5 结论 本文探讨了“网状”生态指标体系在体现生态系统层 次性和完整性上的优势 ,并通过权重 2次分配法获得“网 状 ”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权重 ,然后利用案例研究对比了 “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与“树杈状 ”生态指标体系在结构 和指标权重分配上的异同 ,最后讨论了在应用“网状 ”生 态指标体系时须注意的两个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 ,“网状 ”指标体系不仅可以用于解决 与生态系统相关的例如环境影响评价 ,可持续发展评估 等问题 ,同样适用于与生态系统相似的复杂体系问题的 解决 ,例如区域经济、社会评估等。使用“网状 ”指标体系来体现包括生态系统在内的复杂系统 ,具有两个明 显优势 : (1)是对复杂系统内各因素间联系的体现比“树杈状 ”指标体系更清楚、更完整。 (2)是“网状 ”指标 体系有利于提高操作指标权重分配的合理性 ,从而能更准确地评价处于指标体系顶层的总目标指标。 References: [ 1 ] Cairns J, McCorm ick P V, N iederlehner B R. A p roposed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 ing indicators of ecosystem health. Hydrobiologia, 1993, 236: 1 44. [ 2 ] Karr J R. A ssessment of biotic integrity using fish communities. Fisheries, 1981, 16: 21 27. [ 3 ] V irginia H D, Suzanne C Beyeler.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ecological indicators.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01, 1: 3 10. [ 4 ] Karr J R. B iological integrity: a long neglected aspect of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Ecol. App lications, 1991, 1: 66 84. [ 5 ] Angermeier P L, Karr J R. B iological integrity versus biological diversity as policy directives: p rotecting biotic resources. B io Science, 1994, 44: 690 697. [ 6 ] Felix M, Regina H k, HubertW. Indicating ecosystem integrity2theoretical concep ts and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EcologicalModeling, 2000, 130: 13 23. [ 7 ] Yuan X Z, L iu H. A ssessment of ecosystem health concep t framework and indicator selection. Chinese Journal of App lied Ecology, 2001, 12 (4) : 27 629. [ 8 ] Xu F L, Zhao Z Y, Zhan W , et a l. An ecosystem health index methodology ( EH IM) for lake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EcologicalModeling, 2005, 188: 327 339. [ 9 ] Cui B S, Yang Z F. Establishing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Ecosystem Health Evaluation onW etlands Ⅰ.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2, 22 (7) : 1005 1011. [ 10 ] W u L F, Ou Y Z, Tan DY.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agro2ecosystem health on a regional dimension.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4, 24 (12) : 2740 2748. [ 11 ] Luo Y C, Zhou Z X, Sun Y, et al. A ssessment methods of watershed ecosystem health.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3, 23 (8) : 1606 1614. [ 12 ] Luo S H, Ma W C, WAN G R, et al. A case study on indicator system of urban environmental p 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3, 23 (1) : 45 55. [ 13 ] L i X M, M in M, Tan C F. The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ecosystem s in Hubei Province, China. EcologicalModeling, 2005, 187: 352 – 360. [ 14 ] Fu B J, L iu S L, Ma KM.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integrated ecosystem assessment( IE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1, 21 (11) : 1885 1892. [ 15 ] Saaty, T L. The Analytic H ierarchy Process.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RW S Publications, 1990. 参考文献 ; [ 7 ] 袁兴中 ,刘红.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概念构架与指标选择. 应用生态学报 , 2001, 12 (4) : 27~629. [ 9 ] 崔保山 ,杨志峰.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Ⅰ. 理论. 生态学报 , 2002, 22 (7) : 1005~1011. [ 10 ] 武兰芳 ,欧阳竹 ,唐登银. 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定量评价. 生态学报 , 2004, 24 (12) : 2740~2748. [ 11 ] 罗跃初 ,周忠轩 ,孙轶 ,等.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生态学报 , 2003, 23 (8) : 1606~1614. [ 12 ] 罗上华 ,马蔚纯 , 王祥荣 ,等.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实证. 生态学报 , 2003, 23 (1) : 45~55. [ 14 ] 傅伯杰 ,刘世梁 ,马克明.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与方法. 生态学报 , 2001, 21 (11) : 1885~1892. 142 1期 吝涛  等 :“网状 ”生态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指标权重分配方法  
本文档为【_网状_生态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指标权重分配方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2767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1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7-12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