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学整理版

教育学整理版

举报
开通vip

教育学整理版教育学重点整理版 1、​ 教育学主要揭示的两大教育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联系规律;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规律。 2、​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特定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4、​ 教育的概念:1、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 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

教育学整理版
教育学重点整理版 1、​ 教育学主要揭示的两大教育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联系规律;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规律。 2、​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特定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4、​ 教育的概念:1、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 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比较(辨析题) 1、共同点:它们都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都在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 2、区别: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是自发的、偶然的;社会教育也是自发的、偶然的,其教育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 ②学校教育是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是零碎的、片断的;社会教育是零碎的、片断的,其教育内容也呈现多样性。 ③学校教育的教育环境优越;家庭教育则以血缘为基础,教育时间持久,作用显著;社会教育的教育方法以接收信息为主。 六、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2、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变为直接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七、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以巩固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影响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八、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意识形态有重要的作用: 1、教育具有选择和传递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吸收、融合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九、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比例;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部分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进。 十、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性质;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部分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 十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 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2、​ 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3、​ 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十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个体能动性、教育 十三、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2、​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3、​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受功能。 十四、教育目的 1、​ 概念: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和规格要求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 功能:定向、调控、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3、​ 我国的教育目的:①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②坚持全面发展 ③培养独立个性 4、​ 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 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实践活动 正确处理五育关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十五、教师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 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主体性和示范性、长期性和间接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十六、学制 1、​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制度、教育制度的辨析 1​ 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人物、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校制度——就每一个学校而言,学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和机构,有自己的制度维系。 3​ 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2、​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单轨制(美国)双轨制(欧洲)分支型学制(苏联) 3、​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1902年,第一个,但未实施)癸卯学制(1904年,仿日,实施)壬戌学制(仿美,影响深远) 十七、课程 1、​ 概念:广义——课程是一个有意图而制定的学习活动的计划或蓝图,是“学习者全部学习活动”或“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包含正规、非正规的内容和过程。课程具有组织性,是一个连贯的整体。 狭义——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各类经验和各种教材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及其过程。 2、​ 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P139)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对比(重点) 学科课程强调以学科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1​ 分科课程最大限度地保持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训练的价值,易教易学,但课程缺乏知识间的整合性和联系性,容易脱离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 2​ 综合课程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了两门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综合课程有利于减少课程门类,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但具体操作难度较大。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是它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了解) 显性课程也称为正式课程,指为完成一定的教育目的而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各种活动。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之一。 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的)有意无意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影响的那部分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3、​ 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P154)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拨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十八、教学 1、​ 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2、​ 意义:教学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 1​ 教学是传递人类认识成果,推动社会发展有效形式; 2​ 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 任务: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P162)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向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交叉关系。教学是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智育只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的内容;而智育也要通过课外与校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若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就使教学走向唯智主义,背离全面发展的方向;并使智育局限于课堂教学,就易忽视与脱离广阔的社会生活实际。 4、​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2​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3​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 教学与教育相互统一的规律 5、​ 教学原则(案例分析):(P212) ①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要求: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 直观性原则: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要求:正确选择只管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 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关怀。 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发扬教学民主 5​ 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求: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6​ 巩固性原则: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7​ 发展性原则: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是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要求: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 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才去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6、​ 教学方法:①运用语言传递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②强调直观手段的教学方法——参观法、演示法 ③强调训练技能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 7、​ 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辨析:(P235) 1​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它具有目的性和双边性。 2​ 教学方式:狭义的教学方式常常是构成教学方法运用的细节或形式,它本身不能独立地完成某种教学任务。广义的教学方式外延很广,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甚至涉及教学内容的组合与安排。 3​ 教学手段:指为完成教学任务,配合某种教学方法而采用的器具、资料与设施。它的范围很广,有教学用书、教学用资料、直观教具等等。 4​ 教学模式: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5​ 教学策略:指为达成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它具有目的性、主体性、调控性。 8、​ 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制 优点:①教学效率高②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个性③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缺点:①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②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 9、​ 课型:即课的分类;根据教学的任务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10、​ 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好课的要求有: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11、​ 完整教案的结构:教材分析(重点、难点、关键)、教学目的、教法、教具、教学过程、教学后记 12、​ 上好课的标准:上好课必须要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此外还要注意:明确教学目的、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严密、语言清晰、布置好课外作业。 十九、德育 1、​ 概念:德育也即是道德教育。学校德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 2、​ 意义: 1​ 育人功能——通过德育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2​ 社会功能:a政治功能——通过德育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B经济功能——通过传播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观念来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培养生产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良好职业道德,能动地作用于经济发展 3​ 生态功能:a——通过德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生态意识; b——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 3、任务: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②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公民的政治态度 ③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性 5​ 培养学生道德选择、道德思维、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诸心理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想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 6、德育原则:(p306) ①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要求: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②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要求: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③长善救失原则: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要求:“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④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要求:尊重和信赖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5​ 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的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指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惊醒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要求: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7​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要求: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达到最佳状态。 7、德育方法(p322): ①说服: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讨论、参观等 要求: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以诚待人 ②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 要求: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③锻炼:是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与交往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适当指导;坚持严格要求;注意检查和坚持。 ④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包括: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等。 要求: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⑤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 要求:创设良好的情景;与启发引导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⑥奖惩:是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要求:公平公正、正确适度、合情合理;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注重宣传与教育。 ⑦制度:照顾通过构建良好的学校制度来引导规范和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学校制度要合法;要合德。 二十、班主任工作 1、​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 班主任素质要求:高尚的思想品德;坚定的教育信念;家长的心肠、较强的组织能力、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善于待人接物。 3、​ 培养班集体不仅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4、​ 如何培养班集体? 1​ 确定集体的目标:目标是集体的发展方向和动力。集体的目标应当有班主任同班干部或全班同学一起讨论确定。但对一个新生班或后进班来说,班主任应当果断的不容置疑的提出要求作为集体必须实现的目标。集体的目标一般包括:近期的,如搞好课堂纪律;中期的,如成为优秀班;远期的,如每个学生都成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目标的提出应当由易到难,实现一个目标后,立即提出一个要求更高的目标,以推动集体不断向前发展。 2​ 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这里的关键是要做好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在领导一个新班级时,班主任不宜急于配齐班干部,可先指定临时负责人抓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待积极分子有所涌现后,再通过委派或选举产生班干部。干部一旦产生就要注意严格要求和培养提高。班主任对班干部不可偏爱或护短,以免助长他们的缺点错误,导致干群对立和班的不团结,要教育他们谦虚谨慎,认真负责,不断提高修养水平和工作能力,以身作则,团结全班学生一道前进,充分发挥集体的核心作用。 3​ 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班集体是通过开展集体活动逐步形成起来的,因为只有在为实现集体的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系列活动中,全班学生才能充分交往、互相了解、建立友谊,为形成集体奠定情感基础,才能健全全班的组织机构和功能,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班主任在确定班的奋斗目标后,应制定集体活动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引导集体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 4​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一个坚强集体的重要标志。班主任应经常注意组织学生学生政治理论、道德规范、提高他们的认识;并坚持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思想行为,为形成正确舆论打下思想基础。特别是在处理班上一些设计原则问题而学生又未能正确认识的事件时,班主任要善于抓住时机,通过积极的思想斗争,分清是非,以推动正确遇冷的形成。 5、​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了解和研究学生(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劳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评定学生操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6、​ 班会活动 设计方案 关于薪酬设计方案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停车场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室设计方案农贸市场设计方案 :活动主题、教育目的、形式和方法、活动时限、活动程序与组织、活动准备与分工、反馈与巩固 7、​ 如何转化后进生? 1​ 后进生一般是指品行差或学习差,或品学俱差的学生。他们的人数虽少,但需要做的教育工作十分艰巨而繁重。 2​ 后进生一般都有他们各自的显著特点和缺点,这往往是使他们落后的重要根源。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要针对他们的特点与缺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只有经过深入细致的艰苦的工作,才能获得成效。如对有自卑心理、自暴自弃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和肯定他的优点,重新培养和树立他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 3​ 热爱关心后进生:多与他们谈话交流(自由发挥) 4​ 善于发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如对自尊心强、能力强而又调皮的学生,不能排挤他孤立他,要委以具体工作,充分发挥他的能力和积极性。 5​ 要多与其家庭联系,共同帮助后进生进步(自由发挥) 6​ 做后进生的个别教育工作,没有定法,需要班主任根据具体情况,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教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有耐心。信心和毅力,进行长期的、艰苦 的、创造性的工作,才能是后进生有所进步并得到充分的巩固
本文档为【教育学整理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701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3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7-12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