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碩士論文摘要-史學彙刊 總第26期/2010年第2期(2010.12)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碩士論文摘要-史學彙刊 總第26期/2010年第2期(2010.12)

举报
开通vip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碩士論文摘要-史學彙刊 總第26期/2010年第2期(2010.12) 博士班論文摘要 王良的尊身思想與社會參與 史研八十八張建 指導教授宋時 本論文旨在討論明代中期適值社會變遷逐漸加劇的時代,一個知識份子 在面對種種社會變化,如何以一個儒學的命題進行省思與創新,並且切實體 現在現實社會中,並與百姓日用、社會參與密切結合的交互關係。本論文所 探討的主人翁一一王良(明憲宗成化十九年~世宗嘉靖十九年, 1483'"'-' 1541) 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生在一個社會轉型變化的時期,卻處在一個長期講究 形上、內求心性的傳統學風下,提出了概念性的理論一一「尊身,思想J '究竟 是如何...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碩士論文摘要-史學彙刊   總第26期/2010年第2期(2010.12)
博士班論文摘要 王良的尊身思想與社會參與 史研八十八張建 指導教授宋時 本論文旨在討論明代中期適值社會變遷逐漸加劇的時代,一個知識份子 在面對種種社會變化,如何以一個儒學的命題進行省思與創新,並且切實體 現在現實社會中,並與百姓日用、社會參與密切結合的交互關係。本論文所 探討的主人翁一一王良(明憲宗成化十九年~世宗嘉靖十九年, 1483'"'-' 1541) 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生在一個社會轉型變化的時期,卻處在一個長期講究 形上、內求心性的傳統學風下,提出了概念性的理論一一「尊身,思想J '究竟 是如何能具體落實到現實民生日用之中? 由於學術思想與社會活動是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但通過對王良思想的 考察與研究,發現他應用傳統儒學的舊題,卻能跳脫宋明儒者論辨心性的範 疇與框架,進入其體而實際的日用層面,本論文的研究正是呈現出王良的理 論思辨與社會活動是互為表裡的關係。 本論文主要討論王良思想體系的精華一一「尊身」理論的內涵與社會意 義,在當時心性之學籠罩下,是如何確立個人實踐主體的地位與社會價值? 在強調個體人格意識與確立自我主體價值同時,又是如何建立新的人倫觀與 人我社會關係?以及處於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變遷加速的時期, 社會上普遍呈現貧富不均的不平衡發展,以及矛盾價值觀充斥的現象,王良 如何為知識份子定位?而知識份子的社會參與,應擔當怎樣的角色與功能? 進而析論王良思想學說,從抽象的「心性」系統跨越到實存主體的「踐形」 系統,不僅為走入偏狹觸倆的儒學開出一條新路,也為社會中上層開啟了新 的思考方向,為社會下層啟迪了粗愚的心智,使明代中晚期的人文社會注入 挑戰傳統的新思維,也影響當時社會發展的新動向。 以上種種的問題,本論文都一一做深入的討論。此外,也詳細析論以王 良為首的泰州學派,經過王裝、顏鈞、何心隱等人的傳承與發展,到李蟄時 不過短短五十年左右的光景,卻是以對已發展五百年的理學思想產生強烈的 顛覆作用,他們「疾痛追切」的濟世精神與社會責任,皆分別展現出不同的 經世風貌,並為明末清儒者朝向經世思想發展奠下了基石。 一245 一 史學彙刊第二十六期 安史之亂與肅代二朝新政權結構的開展 史研八十八林偉洲 指導教授王吉林 安史之亂被近代史家視為是唐代政治史的分界點。假設我們同意此說, 則應將中晚唐的政權結構,視為有別於唐前期的一個新的類型。至新政權結 構的形成,不應是唐前期三省體制的瓦解,而是為了平定叛亂,權力結構重 組後所形成的新類型。本論文以安史亂後唐中央最高決策的形成及於平亂時 軍政經的執行,所形成的工具效應型態的政權結構為討論。 第一章一一緒論。說明本論文撰述之視角,以安史亂起作為中晚唐政權 結構之開展期,在肅代二宗時期,唐後期的政權結構大致已形成。 第二章一一安史之亂與玄宗平亂的對策。本章說明玄宗朝的邊防政策, 尤其是河北道節度區特殊權力結構,導致安祿山之亂,及亂起後玄宗的軍事 佈署。 第三章一一肅宗靈武自立與唐室政權轉移。本章從皇權轉移,說明肅宗 的繼承皇位與其才性對於將來決策的影響。 第四章一一中央決策與唐本部藩鎮體制的形成。唐代藩鎮為何遍設內 地?本章從中央平衡軍功及建立關中環衛節鎮,以護衛長安之角度,重新思 考其形成。 第五章一一危機處理與外朝權力轉移。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三省制 先已瓦解於長安淪陷,肅宗既建立天下兵馬元帥府集權內朝,加上地方藩鎮 權力形成,外朝權力乃上下移動,遂形成內朝集權及地方新行政結構的產生。 第六章一一肅代朝財經體制的形成及其類型。肅代朝唐中央如何在消滅 叛軍及後之穩定社會經濟之中,擴展其經濟控制。本章以第五琦任使至與劉 晏的分區治理,及新賦稅型態,達成唐中央對於人身的直接控制為討論。 第七章一一結論。中晚唐的政權類型自安祿山之亂後,軍事、行政、經 濟成為唐中央急欲掌握的權力。政權不免有總承,但是為了平定安史之亂, 權力結構產生重組,遂發展出有別於唐前期的政權類型。 -246一 博士班論文摘要 美國學者對中美關係發展 (1949--1958) 的看法 史研八十八莊榮輝 指導教授孫同勛 對中國而言, 1949 年是個大變動的一年。在這一年,中共雖然佔據了中 國大陸,但是國府並沒有完全的崩潰,仍舊統治著台澎金馬等地區,造成了 中國分裂的局面。這樣的結果,深深的影響了中美關係的發展,使得中美關 係轉變成海峽兩岸與美國之間的三角關係。而這樣的演變過程,到了 1958 年 的時候,因為美國與國府之間關係的確立,而到了一個段落。對於這一段期 間中美之間關係的發展,為何會有這樣的演變過程,美國學者是如何的加以 看待,是值得加以探究的課題。 本文連同導論與結論,共計五章,約有三十萬字左右。第二、三、四章 為本文主體。第二章論述學者對美國政府在面對中共佔據中國大陸,而國府 退居台灣的情況下,其所處的態度與實施的政策為何。第三章討論學者對美 國對兩岸政府態度的轉變過程。第四章研究的重點則在於學者對兩次台海危 機過程的詮釋。 從學者對這段中美關係發展的討論當中,可以發現美國政府的中國政 策,以及海峽兩岸與美國三者之間關係的發展,並不如檯面上的敵視中共與 支持自由中國般的黑白分明,這中間實際上充滿了美國基於國家利益考量下 的灰色地帶。縱使學者的觀點,並不等同於官方的立場與政策,不過透過學 者的分析,也有助於我們對美國政府政策的考量,與政策的走向,有相當的 掌握,仍是值得參考的。 由於 1949 年到 1958 年這段期間,美國方面的資料、檔案,從 70 年代已 經陸續的開放,到了 90 年代之後,幾乎已經到達全面性開放的地步。所已, 學者對於杜魯門總統與交森豪總統在位期間的中美關係發展,可以充分的以 各種不同的角度與立場加以探討。 不過,由於是以使用美國資料為主,自然呈現的大都是美國方面的觀點, 所關切的主題,也以美國政府的施政與態度為關注的重點,不僅使這段期間 中美關係發展的全貌無法盡得,在其詮釋上也往往有一面之詞之嫌。近年來, 中共方面資料也陸續選擇性的開放,所以在某些議題上,也加入了從中共角 -247一 史學彙刊第二十六期 度切入的觀點,相當程度的修正或是彌補了單從美國角度切入的偏差與不足。 但是,遺憾的是,這段期間的中美關係發展,原本是關係到海峽兩岸與 美國的三角關係,可是學者卻甚少使用國府方面的資料,或是從國府的立場 來探究,使得國府的表現與立場,成為輕忽或鄙視的對象,相信這也是往後 學者可以努力的方向。 一248 一 博士班論文摘要 宋代《崇文總目》之研究 史研八十九 張園束 指導教授宋時 宋代是我國目錄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時期。由於雕版印刷術的發明促進 了書籍的流通,為目錄學的繁榮、興盛,提供了客觀物質條件。目錄學本身 的發展,到了宋代也已經進入成熟的階段。 《崇文總目》是北宋官方一部重要的藏書目錄,主要是以崇文三館(昭 文館、史館和集賢院)及秘閣所藏的圖書編修而成的。它的黨修,是對北宋 前期,主要是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大力收集歷史文獻的總結。 《崇文總目》仿唐代開元年間所編『群書四部錄Jl '每類有序,每書有解 題。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四十五類,著錄圖書三萬六百六十九卷。《崇 文總目》繼承了自劉向、劉散以來我國目錄編囂的優良傳統,仿《群書四部 錄》而編成了有序有解題的目錄,對宋代及其以後的公私藏書目產生了很大 的影響,也起到了示範的作用。 《崇文總目》編成以後,得到許多目錄學家的讚許;也受到一些人的抨 擊,但它對宋代圖書的補缺、辨別圖書存亡、真偽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 它的分類和著錄的方法對後世圖書分類和著錄,以及目錄學研究都有深遠的 影響,在我國目錄學史上應給予應有的地位。 因而,針對《崇文總目》編舉過程及其影響,取其精華,去其糟柏,並 分析古籍的種類及分類方法;進而探討它在目錄學發展的影響,並找出目錄 學產生和發展的一般規律,這正是本論文所研究的目的。 一249一 史學彙刊第二十六期 先秦音樂文化之演進 史研八十九趙廣暉 指導教授王吉林 音樂為人類精神食糧,乃由於生活需求而自然產生,先期的表現是祖略 的,它隨著時代的推移與進步也逐漸發展與改良。原始音樂是歌樂舞三位一 體的,誠然是人們情緒之舒發與展現。而樂器則是為了模仿或加強某些音響 效果,取以為歌舞助興而製作。那也是由簡單而邁向精緻,這在歷年考古挖 掘出土文物中可以得到印證。 早期的樂器在工業文明出現前,多取材於自然物,如敲擊石片以為聲, 採取禽骨或竹管吹之以為笛,利用空心樹幹搏之以為鼓,在這些基礎下再逐 漸改良,斯乃石器時代之一般現象。及至進入青銅器時代,鈴、饒、証、鐘 一類的樂器陸續問世,歷經了夏商,工業技術也日趨精良,因而到了周朝, 則有以金、石、絲、竹、龍、土、革、木之質材為分類的“八音"樂器產生。 隨著樂器之演進,則產生了音律,於春秋與戰國之際,更有以管求律的“三 分損益法"之發明,繼而又有了“還相為宮"移調與轉調理論之間世。 西周初期,由於周公之“制禮作樂"使得禮樂與雅樂特別興盛,然到了春秋 的末期,原諸侯國各爭霸主,政情混亂,禮樂廢施,加之有些士大夫更逾越 禮樂規範,因而導致史稱的“禮壞樂崩" ,在此之際,民間俗樂則隨而興起,音 樂文化而呈現多元。先秦音樂在那時看起來雖已有相當成就,但一路走來也 有著相當可觀的曲折歷程。 -250一 博士班論文摘要 唐代長江中下游地區瓷器手工業的研究 史研八十九 陳瑋靜 指導教授王吉林、耿寶昌 唐代長江中下游地區瓷器手工業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重要的項目。本文 為闡述其興衰變化的過程,時間始於高祖武德元年(西元 618 年) ,迄於哀帝 天祐四年 (907) ,共二百九十年;空間上包括准南道、江南東道及江南西道 等三十一扑卜從古代文獻回顧中,首先釐清史料記載訛誤之處;由於在瓷窯 考古工作中,除了科研性發掘外,大部分是配合地方基本建設進行調查與發 掘,各地工作成果不一;在文獻資料與考古工作的基礎上,國內外學者及文 博單位研究成果各有特色,反映出科際整合研究的必要性。 結合近年來長江中下游地區窯址發掘調查成果與各地文博單位的藏品, 以考古地層學與類型學的分析方法,歸納器物的組合、類別及型式增減與演 變,得出本區瓷器產品變化的歷程,代表瓷器發展的四個階段,依此可以分 為四期:第一期大致相當於高祖武德元年 (618 )至高宗永淳元年 (682) ,共 計六十四年;第二期大致相當於中宗弘道元年 (683 )至玄宗天寶十四載 (755) ,共計七十二年;第三期大致相當於肅宗至德元載( 756) 至憲宗元和 十五年 (820) ,共計六十四年;第四期大致相當於穆宗長慶元年 (821)至哀 帝天祐四年 (907) ,共計八十六年。在瓷器研究中,可以證明同時期的器物 具有相同的特點,不同時期的器物則真有明顯的繼承與發展關係。 在製瓷工藝方面,瓷器生產過程包括選料、配料、成形、裝飾、施細、 裝燒、燒成等步驟,工藝技術的良軍車和瓷器的品質息息相關。為了提高市場 的佔有率,瓷器手工業者致力於產品質量的提昇,進而改良窯爐的設計與生 產形式,以擴大行銷範圍,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從製瓷工藝的研究,可以 發現:這個發展過程因時間、地點的差異,呈現不同的風貌。 瓷器手工者生長在民間,以市場為導向,深切瞭解各階層的產品需求和 審美品味。工匠創作的動機,除了經濟及工匠技藝等個人因素外,社會條件 與時代背景也是重要因素。瓷器藝術表現在胎細、造型、紋飾等方面,結合 實用與美觀的功能,利用鐵系與銅系細料作為著色劑,進行書法和繪畫創作, 反映時代審美風格。藝術鑑賞和藝術創作構成了藝術實踐活動不可或缺的基 一251 一 史學彙刊第二十六期 本環節,通過鑑賞者的眼光,瓷器藝術的審美價值與社會功能,得到彰顯, 進而發揮澄靜心靈、怡情養性與教化補世的積極作用。 唐代使用瓷器的情況日漸普及,質量日益提升,產品內容豐富,可以具 體而微地再現不同時期的社會情況。當時,作坊主的經營目標,不再侷限於 少數上層人士所消費的高檔產品,而是著眼於社會上廣大民眾所需要的大宗 產品。除了上供的貢品外,作為交換目的的商品,透過市場經濟的運作,跨 越地域的限制,不僅面向全國各地,也積極投向國際貿易市場。 從唐代長江中下游地區生產的瓷器中,進一步反映了唐代求新納異的社 會風俗與士庶生活文化,就長江中下游地區瓷器手工業的四個發展階段來 看,瓷業發展與政局的關係密切,有助於博覽通觀及建構唐代歷史事實。 產質與產量並重的經營理念,推動著唐代長江中下游地區瓷器手工業的 全面發展,業者在前人的基礎上,精益求精,不僅能生產符合皇室貴族特殊 用途的高級產品,還兼顧大眾審美品味與消費能力的日常生活用品;通過技 術交流,影響當時國內外窯業發展外,對後代瓷器手工業者也有傳承啟迪之 功。因此,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有著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 一252一 博士班論文摘要 清代倉儲研究 史研八十九李扮陽 指導教授黃彰健 倉儲建置一直是我國歷代政府的重點施行工作,它的內容除了實質的政 策與推行的工作之外,還包含了思想與理論的源流與發展,鑑於它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化 與標準化,總成於清代,乃以「清代倉儲研究」為本文論題,希圖藉著清代 各種檔案、實錄、會典與方志等史料,對此制度作一完整的說明與探究。全 文計八章,十五節,都十五萬餘字,三萬餘言。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之撰述動機、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清代倉儲思想的源流與制度的傳承略論我國倉儲思想及措施的 源流,與相互關係。 第三章:清代中央倉儲制度的建立分為二節。敘述清代倉場街門及其長 官的設置,職掌工作內容和弊端形成的原因。 第四章:清代中央區域的積儲策略及其施行成效分為三節。敘述清代中 央積儲策略的發展,並區分為建構期、成熟期、衰退期予以討論。 第五章:清代各省區倉儲體系的建構及其內容分為三節。以常平倉、社 倉、義倉儲備系統的建立,敘述其內容及發展。 第六章:清代地方積儲的施行成效分為四節。以倉儲工作的三大任務範 圈, r脹饑」、「平耀」、「貨栗」的行政流程及工作內容討論其施行成績及困境。 第七章:清代中央與地方倉儲系統的關係及其成效的評估分為三節,討 論中央與地方倉儲系統的相互關係,並試行評估整體的工作成果。 第八章:結論對於清代倉儲制度的實行,做一概略的檢視,並作語。 司、 U ZJ 勻,劃 史學彙刊第二十六期 陸心源及其《面宋樓藏書志》史部宋刊本研究 史研九十林淑玲 指導教授劉兆祐 陸心源 (1834'"'-'1894) 係清末四大藏書家之一,藏書豐富完整,內容涵 蓋經、史、子、集,並以蒐藏宋元舊葉著稱,曾築「守先閣」藏普通刻本, 對外開放藏書, r十萬卷樓」藏明清刻本與名人手校、手抄本、稿本, r頤宋 樓」則藏宋元舊葉。其著作宏富,體裁多樣,遍及目錄、版本、校餓、題跋、 方志等文,論其藏書與著作成就,晚清藏書家無出其右者。 陸心源去世後,其長子陸樹藩於 1906 年因經商失敗,將藏書售予日本岩 崎氏之「靜嘉堂文庫J '計售古籍四千一百四十六種,四萬三千二百八十冊, 愛國學者莫不為此沉痛、浩歎無己,此後私家藏書樓即將散{失之大批藏書, 均在學者努力奔走之下,陸續度藏於公立圖書館,不僅喚醒國人重視文化資 產典藏之重要性,亦促使文化瑰寶得以受到國人的寶愛珍藏,並得以散發前 人永恆之智慧光芒。 本文旨在探討陸心源之藏書精華所在,以其編著之《茁宋樓藏書志》為 主,探討其宋刊本之價值,並觀其藏書與著作精華,以明其在學術上之成就, 茲就各章撰述重點闡述如下: 第一章:闡述陸心源之生平、仕履、交遊等重要事蹟及學術思想之形成。 第二章:闡述陸心源主要藏書之源流、版本、流布等。 第三章:闡述陸心源主要著作之精華,並分析其著作與藏書之關係。 第四章:以陸心源編著之《由宋樓藏書志》史部宋刊本為主,探討各宋 版書之藏書來源、卷數、版本、版式、序跋、宋諱字、刻者姓名、藏書章等, 並以海內外現存宋刊本相對照,推定其宋刊本是否為孤本或罕見本,以明其 宋刊本之價值。 第五章:闡論陸心源之藏書與著作,歸納其目錄學、版本學、校儡學、 方志學、題跋文等學術成就。 第六章:綜論陸心源藏書與著作特色與影響。 陸心源處於我國藏書樓鼎盛時期,平其優握家產,窮其畢生之力蒐購、 專研古籍,不僅為文化資產奉獻心力,亦積極參與社會慈善工作,其藏書雖 因子孫不崗而流布域外,然其對學術、文化、社會之貢獻,實具深遠之意義。 一254一 博士班論文摘要 居延漢簡甲渠塞人物研究 史研九十 羅仕杰 指導教授 馬先醒、何雙全 1930 至 31 年間,由斯文﹒赫定( Sven Hedin) 領導的中瑞西北科學考查 團瑞典籍團員貝格曼 (Folke Bergman) 在額濟納河流域漢代居延烽健遺址出 土漢簡一萬餘枚。 1972 至 74 年悶,甘肅居延考古隊在同一地區從事漢代居延 甲渠候官 (A8) 、甲渠第四燈 (pI)與肩水金關 (A32) 三處遺址的考古工作, 出土漢簡二萬餘枚。 在已發表的居延漢簡中,若論及單一遺址出土數量,無疑當首推已出土漢簡 13180 枚的甲渠候官遺址。有鑑於史籍中對於邊都相當於「縣」級的「候官」 記載極少,因此出土數量多、內容涵蓋層面廣的「甲渠候官」出土簡贖具有 極高的研究價值。 本論文以《居延漢簡甲渠塞人物研究》為題,以甲渠塞任職吏員為主體, 針對出土漢簡中有關人名簡的部份進行整理與研究。在方法上,透過網際網 路連結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圖象研究室「簡吊金石電腦全文檢索資料庫」 進行漢簡釋文的整理,逐一建立甲渠塞吏員任期表。其次,再結合漢簡與傳 統文獻中的相關記載重建漢代居延的實際情況。 本論文完成的「任職時間表」包括「甲渠候」以下「塞尉」、「據」、「令 史」、「尉史」、「士吏」、「候長」、「候史」、「健長」的各項職務,共計復原四 百八十三位甲渠塞吏員的任職年代。以這些「任職時間表」為基礎,可嘗試 為許多未記載紀年資料的漢簡或簡冊進行斷代,並進一步確定簡文內容所載 事件的發生年代。除此之外,透過各「任職年代表」間的比對,也可進而掌 握一些吏員除、補、遷、轉的情況。過去囡史籍中相關的記載有限,因此對 兩漢時期少吏的任用與罷免存在不少的問題。 例如官吏晉升的標準、任官資格的審查、斥兔的理由及其過程等,都還 有不少值得進一步研究之處。以本論文整理的各項職務的「任職年代表」為 基礎,對日後研究甲渠塞單一人物的任職記錄應有相當程度的幫助。 戶、 J F、J 啊,心 碩士班論文摘要 中國蓊翠研究 史研八十九李淑鑫 指導教授王大智 各種珍貴的寶石中其有代表性的是鑽石、紅寶石、藍寶石和祖母綠,在 東方世界則要加上菊翠(又稱輝玉、輝石玉)。藹翠不只是被東方人喜愛, 今日在國際上也成為一種世界性被珍藏的高價寶石,名列國際五大寶石之一。 弱翠在中國是真有特殊意義的寶石,據說古代的中國商人為了使買賣成 功,常把它當作護身符戴在右手。此外,中國人相信,弱翠其有治療疾病的 效果。 1998 年甄藏 98 弱翠珠寶錶春季拍賣會中,拍品共 171 件,其中菊翠的 件,佔了拍品比例 27.4 %。拍價共 48255500 元,其中弱翠價格共為 11860000 元,佔 24.5 %。到了 2000 年甄藏 2000 弱翠珠寶錶秋季拍賣會中,拍品共 209 件,其中菊翠 69 件,佔了拍品比例 33 %。拍價共 49904000 元,其中弱翠價 格共為 20066000 元,佔 40.2 %。明顯地,弱翠的市場佔有價值有越來越高 的趨勢。 緬甸蓊翠對中國玉器工藝的影響,主要是新玉料的輸入。它不但豐富了 中國玉料的寶庫,更動搖了新疆和闡閃玉獨尊天下的局面。蓊翠玉器不僅在 當時廣受皇室、民問的喜愛,更自此成為中國人的新歡,延續自古以來的愛 玉傳統,是玉器中市場價值最高的品種,影響至今、既深且廣。 長久以來,玉石在東方珠寶市場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緬甸菊翠自 清代以降,成為中國皇室和民間的最愛。本論文有鑑於此,首先欲從文獻資 料探究蓊翠受重視的原因和流變。並從礦物學、造型、紋飾與雕啄技術來探 討弱翠與傳統玉器的關係與傳承。最後,再以弱翠過去、現在的市場地位, 預測未來的市場價值,以對弱翠時代性做完整而全面的研究。 司 I F、J 勻,- 史學彙刊第二十六期 道學運動中的劉安世 史研八十九邱佳慧 指導教授蔣義斌 「道學運動中的劉安世」一文的旨趣,是希望透過對劉安世的研究來理 解宋代道學運動的發展情形。所謂「道學運動」定義,必須先由解釋「道」 一字來看, r道」即是「路J '一種把彼此間關係搭建起來稱之為「道路J '舉 例而言,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也就是道,君王與臣子之間、父母與子女之 間、朋友與朋友之間,各式各樣聯絡起來的關係都可稱為道,正因為彼此關 係的不悶,所以道的展現方法也不盡然相同,舉凡「為官有為官之道」、「待 友有待友之道J '而進一步的發展,道學就是重新來檢討各種「道路J '並找 尋其中的方法論與工夫論,在宋朝的環境中實踐下去,另一方面也跟其他的 學術來作對話,包括佛教與道教等。具有這樣關懷與努力的一群學者不斷地 實踐這個課題,從中獲得普遍性的真理,而道學之所以成為運動,因為如前 所言道學家事從實踐中把道展現出來,把路鋪陳出來,道學家們以此來求道, 而且彼此互助扶持、亦互動交流,所以才有所謂的道學連動。 選擇劉安世為研究切入點,乃因為劉安世是司馬光的重要弟子。司馬光 與道學關係匪淺,堪稱道學始祖之一,從他個人的師友關係以及提攜後進來 看,尤明白他對道學的貢獻,宋人與朱熹早期也視司馬光學派為道學,朱熹 曾提出六君子說,即「六先生畫像贊J '其中包含司馬光在內,朱熹不僅稱讚 司馬光,並將他與周敦願、二程、邵雍、張載北宋五子並列在一起,北宋瓦 子都是宋代道學運動的先驅者,這足以說明當時司馬光與他們是屬於同一群 體,同樣被視為道學運動者。 司馬光學派之中劉安世是很重要的弟子之一,司馬光一生從事著作與研 究的重要時期,劉安世皆跟隨其左右,頗受司馬光影響,而且對早期道學的 傳承,也真有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再者,劉安世對於道學的貢獻不僅於此, 從他的學派中再傳弟子與三傳弟子的分布情形與學術流傳情況來看,劉安世 實有將道學南傳的貢獻,這是不容忽視的。 除此之外,本論文尚有數點值得說明: 第一:本文之所以能較為全面地討論道學,得力於上海圖書館館藏的海 一258 一 碩士班論文摘要 內孤本一一《諸儒鳴道>> '此書原傳已失候,書中對道學的理解有別於朱熹的 rf尹洛道統J 0 <<諸儒鳴道》一書除了上海圖書館收藏,另外,北京圖書館亦 藏有一套由清人抄錄撰跋的《諸儒嗚道》。這事一部很特別的書,輯者不詳, 有學者懷疑是南宋學者之作,亦推論約是 1190 年時成書,此書收錄了兩宋許 多學者的作品,如周敦頤的《擁溪通書》、司馬光的《迂書》、張載的《正蒙》 與《經學理窟》、二程的《語錄》、謝良佐《上蔡先生語錄》、劉安世《元城語 錄》、《談錄》、《道護錄>> '江公望的《江民表心性》、楊時的《龜山語錄》等 作品皆收錄其中,此書之名《諸儒鳴道》其「諸位儒者弘鳴道學」之意,故 這些鳴道諸儒在當時定是被當作道學家看待的。《諸儒鳴道》一書中還存有許 多的疑問,不僅是收錄標準令人玩味,就連流傳的路徑亦值得考究,具目前 資料的顯示, <<諸儒鳴道》只流傳於北方金人地區,李純甫對它做出回應,但 是《鳴道集說》一書只是節錄《諸儒鳴道》的資料,欲由李書理解《諸儒鳴 道》實有不足。《諸儒嗚道》中所收錄劉安世弟子所輯有關劉安世的兩部記錄 一一一胡理所著《道護錄》以及韓禮所著《談錄>> '南方學者皆言已經失候,但 如今卻能在《諸儒鳴道》中見到完整版本,可見,劉安世弟子的書在南北兩 地流傳路徑有相當大的差異,且並不互相流通,更可推斷《諸儒鳴道》一書 僅流傳於北方。綜前所述, <<諸儒鳴道》一書本身的珍貴性不待而言。也因為 這個珍貴史料,才得以重新探討道學發展的面貌。 第二、重現朱子早年認同的道學譜系。目前學術界中,對道學運動的研 究,以朱熹所宗主的「伊洛之學」為正統,然而,朱熹對道學譜系有所修正, 對早期道學運動的重要人物如司馬光、呂祖謙等人剔除于外,司馬光學派與 呂氏家學在治學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對於史學都十分重視,朱熹晚年 基於學術上的分歧,故將重視史學的道學運動的學派整個抽離道學運動。事 實上,朱熹早期對於史學也相當重視,他的老師們尤其要求學生閱讀史書, 儘管這是另一個主題,但是,也可以看出朱熹早年的學術發展也與史學有很 深的關係,雖然,朱熹後來還是剔除了重史派,然而,學術發展直到清代時, 仍有學者如章學誠重新重視這個課題,所以學術發展到後來還是回歸到原點。 藉由研究《諸儒鳴道》的貴重史料,來探討宋代道學譜系,可以避免偏 離到朱熹的道統之中,而無法呈現歷史事實。透過重新探索道學運動,亦能 了解學術發展的主要趨勢,這是將來還可以研究的地方。 第三、道學團體展現出來的特點。道學運動者之間的道學運動者之間的 一259一 史學彙刊第二十六期 關係十分親密,除了學術交流之外,對彼此也相當敬重與珍惰,例如楊時與 劉安世世講友關係,且從資料中發現兩人頗有英雄互惜之惰,這也是因為同 為同道者,難得有可以互相問學的對象,故特別在意。除此之外,道學家看 待同道者的態度更甚於自己的親友,道學家往往將自己的後代或弟子托付親 近的同道者,有時候是游學性質,有時候是臨終托付,例如朱松將朱熹交代 給三位友人;劉航囑咐劉安世從學司馬光等情形,是相當普遍的。 正因為道學團體間互相扶持與珍重,容易引起他人側目,而道學運動團 體本身發展至後來,亦發生分裂,故道學家如何解決其他學派的挑戰以j 現道學團體的包容及維持和平,是每一個道學家的重要修練。 一260一 碩士班論文摘要 唐玄宗時期黃洞流域中下游水患 史研八十九黃若皂 指導教授王吉林 黃河為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但自古以來黃河即以水患聞名,其水患災情 常為歷代政府與百姓帶來嚴重的傷害與威脅。以唐玄宗時期,政治安定、經 濟繁榮、倉凜豐實、人口眾多,達到唐代的空前盛況,但仍不斷的遭遇黃河 水患的侵襲,且水患侵襲頻數為唐代之冠。以當時黃河水患對國家、社會、 人民所造成的衝擊,可謂災情嚴重。但即使如此,黃河中下游水患,仍不能 影響玄宗時期為唐代的盛世,其主要因素為救災措施確實達到成效。本文就 玄宗時期黃河中下游水患因素、水患災情、水利建設、救災措施與水息影響, 有系統的整理歸納,提供今後社會之參考。 -261 一 史學彙刊第二十六期 五代禁軍與政權更送之關係 史研八十九楊適菁 指導教授王吉林 綜觀中國歷史,朝代更送最為頻繁者莫過於五代,在短短的五十三年之 中,共歷八姓十三君(實十四帝) ,為其他時期所未見。對此,歐陽修即明言: 「五代為國,興亡以兵J '認為五代政權更送與「兵」璽贊對之關係。 而本文欲論述重點如下:首先,在探討「五代禁軍」與政權之更送關係 以前,必先說明「五代禁軍」之源流以及此「源流」在五代時期的發展,才 能明暸「五代禁軍」乃政權核心之一。其次,再將重點放在史實的敘述上, 瞭解「五代禁軍」與政權之間的互動情形,從而分析「五代禁軍」影響政權 更送的原因。最後,以「杯酒釋兵權」作為「五代禁軍」的終結,以代結論 -262一 碩士班論文摘要 黃道周書法之研究 史研九十廖益賢 指導教授李郁周 晚明書風變革劇烈,傳統帖學董趙藩籬面臨重大衝擊,書法風格頗富個 性表現與創新風貌,黃道周雖為政治上正直敢言的詩臣與寧死不屈的抗清英 雄,學術上的儒學大師,但藝術造詣卓絕,書法過媚渾深、生呦橫肆,可謂 獨闢膝徑,不諧流俗,一掃書壇柔媚之風。本文研探黃道周在書法史的定位, 以探究明代書風演變為經,以黃氏與同時期主要書家之比較為緯,各分章如 下: 第一章緒論,論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相關文獻探討、研究方法及研究限 制。 第二章黃道周的時代背景與生平,探論晚明政治紛亂、社會動盪、個性 主義蓬勃,帖學書風柔媚靡弱,激發書風轉趨創變。並探述黃道周仕途之不 順遂與其剛烈之性格,繼論黃氏與倪元醋、王鐸等人之交遊。 第三章黃道周的書法理念,論究黃氏思想、學問、詩文、繪畫等字外修 養對於書法助益之力,析論其不以書法為務的基本態度,並論列其書論要旨。 第四、五章黃道周的書法藝術,析探其書法淵源與楷書、隸書、行書、 草書各體書法特色與書風發展。 第六章黃道周與當時主要書家之比較,論述黃道周與董其昌、張瑞圖、 王鐸、倪元醋、傅山之比較,著眼於書法綜觀、書法理念、書法特色等的異 同。 第七章黃道周書法的評價及影響,論析黃道周書法的褒貶評價,並論述 黃氏書法對於蔡玉卿、沈曾植、陳定山、沙孟海、來楚生等人的影響。 第八章結論,以字如其人的書法風格、無為而為的書法境界、變與不變 的書法智慧、書以載道的書法精神、開創新局的書法地位,綜論黃氏書法的 卓然成就,黃道周實為明代書法之後勁。 一263 一 史學彙刊第二十六期 明人的居家生活 史研九十 朱倩如 指導教授吳智和 明人的居家生活多采多姿,交疊雅致的「景」、「物」、「事」、「人」、「空 間」而成就閒情逸趣的生活面相。是有趣亦值得探究的領域。本文是將明人 的居家生活,賦予一個具體的形象,不淪於理論的陳述,僅藉明代文人的著 作,描繪出居家的生活長卷,進而了解居室的格局分佈與空間擺設,以及居 家的各類生活情形。並由此而反映整個明代的生活概念、想法與特色,在歷 史生活的組建中,提供一些貢獻。全文共分為八章: 第一章 緒論: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範圍與界定、史料的應用和相 關研究成果。 第二章 居家生活的社會背景:因政治的黑暗、大環境的內憂外患、八 股取士制度的僵化,陽明思想的盛興、程朱理學的反動,以及工商繁榮、經 濟發達等,皆影響明人居家生活的呈現。 第三章 居家生活的空間與格局:明人對於居家外部環境的選擇、屋舍 的位置與規劃,以及內部的佈置與安排,皆賦予慧心與巧思,別具獨特的匠 意與風格。 第四章 居家生活的類型:依地區的位置與區域的特性,區分為山居、 村居、郊居、城居等類型,由避靜到繁華,展現不同的生活方式 o 第五章 居家的園藝生活:分為植木、時花、禽魚、蔬果等方面,並著 重花木禽魚與人的關係,以及與屋舍空間的配置方法。 第六章居家的學藝生活:分為讀書、藏書、詩文、書畫與鑑賞等方面, 是文人專精、擅長並喜好的生活領域 o 第七章 居家的閒適生活:分為品茗、飲酒、奕棋、弄曲、結友、養生 等方面,是明人閒適生活的表徵,並充份突顯明人講究閒情逸趣的生活態度。 第八章 結論:對於明人的居家生活作一概括的整合陳述。 -264一 碩士班論文摘要 金門李、蔡、陳宗祠之探討 史研九十劉宜長 指導教授陳清香 本文旨在以金門李、蔡、陳氏宗祠,作個案研究,探討金門的開發、宗 祠活動其歷程,進而檢視宗祠建築裝飾之美、源流、與傳承。主文共分七章、 十八節,各章內容概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J :旨在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園、架構、方法和 研究的要點所在。 第二章「金門的歷史源流與宗祠活動、族譜J :凡分三節,主要探討金門 的開拓歷程與宗祠密切的關係。 第三章「金門李、蔡、陳氏的源流J :凡分三節,主要在分析金門李、蔡、 陳氏的源流、移民金門,探究其根源。 第四章「金門李氏宗祠興建的沿革、建築型式、雕飾藝術J :凡分三節, 旨在探討金門李氏宗祠興建的沿革過程,並分析建築型式與其雕飾藝術的傳 承與精華,說明金門李氏宗祠的特色。 第五章「金門蔡氏家廟興建的沿革、建築型式、雕飾藝術J :凡分三節, 旨在探討金門李氏宗祠興建的沿革過程,並分析建築型式與其雕飾藝術的傳 承與精華,指出金門蔡氏家廟的特點。 第六章「金門陳氏宗祠興建的沿革、建築型式、雕飾藝術J :凡分三節, 旨在探討金門李氏宗祠興建的沿革過程,並分析建築型式與其雕飾藝術的傳 承與精華,說明金門陳氏總祠的特徵。 第七章「結論J :據前述各章的分析、考証、對於緒論中提到的問題,提 出研究結果及心得。 '、 d ro 勻,』 史學彙刊第二十六期 漢莽諸子與《太史公書》 史研九十 朱浩毅 指導教授李紀祥 隨著《太史公書》的流傳,歷來學者無不對司馬遷以及《太史公書》有 所意見、評價。而今所見較早對司馬遷及《太史公書》提出全面性、系統性 評述的,即屬距離司馬遷成書後不久的漢莽諸子。然事實上,對漢莽諸子而 言,之所以批評《太史公書》尚有部分的原因乃在於為了撰續《太史公書)) , 也就是《續太史公書》。換言之,推究漢莽諸子《續太史公書》產生的背景與 目的,其實就是漢莽諸子接腫撰續《太史公書》從而產生《漢書》的過程。 於是, ((太史公書》與《漢書》之間似乎成了一須重新探究的歷史,然而 究竟是什麼因素促使漢莽諸子開啟了撰續《續太史公書》之始,則是首要問 題。雖然漢莽諸子的《續太史公書》今已不復見,但如按張晏所言「劉向作 《新序》不道王尊。馮商續《史記》為作傳。雄作《法言》亦論其美也。」 則說明了研究漢莽諸子的其他著作,貝IJ多少可補《續太史公書》亡仗的損失。 一266一 碩士班論文摘要 春秋時代秦穆公稱霸西戒之研究 史研九十黃漢文 指導教授王仲乎 一、研究動機 長久以來學術界總是將秦穆公不能稱霸中原而轉而稱霸西茂的原因,歸 諸地理因素,說是受阻於晉國防守桃林之塞的緣故。然而《左傳﹒文公十三 年)) (西元前六一四年)所載: r春,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卻是 秦穆公死後七年的事了。再觀《左傳﹒{喜公三十年》載: r秦、晉圍鄭,鄭使 燭之武見秦伯,曰: Ii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倍鄰? JJJ 則知 秦穆公僻在雍州,如欲稱霸中原確實有「越國鄙遠」的困難。余正變的解釋 是說: r越國鄙遠,春秋戰國時最多。......言晉大國,數欺秦,秦難越之以鄙 遠,明他國不難也。至晉文公卒,秦潛師欲得鄭'是謂晉襄無能為,欲循越 國鄙遠之事。」 秦穆公越國鄙遠,千里以襲鄭,確為不智,然豈有處春秋列 國兵爭之世,唯獨秦國越國鄙遠難,而他國不難的道理?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國不守關塞論》曰: r春秋時列國用兵相鬥 爭,天下騷然,然其時禁防疏闊,凡一切關隘陀塞之處多不遣兵設守,敵國 之兵。平行往來,如入空虛之境。」又曰: rf:喜三十三年秦人襲鄭,道自華陰, 出函谷關,經歷二散及周之輾轅、伊闕而後至河南之值師,行最巖深谷中二 千餘里,商人弦高遇諸途而始覺,而周人、晉人不之詰也。......處兵爭之世 而反若大道之行,外戶不間,歷敵境如行几席,如適戶庭。」若如顧氏所言 春秋列國不守關塞,那麼可以說至少在魯信公三十三年以前,秦穆公東進中 原的通道是不受晉國阻礙的。 先乎此,齊桓既殼,晉文未興,宋襄霸業又僅如曇華一現,其有資格稱 霸者,唯有秦穆一人,然而他終究只能稱霸西戒,原因何在?引起筆者濃厚 的興趣,期望能尋得地理因素之外的其他原因。 太史公於《史記﹒六國年表序》云: r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於戒 翟J '其中「諸夏」係指中原諸侯而言, r諸夏」之所以能夠團結一致,抵制 戒翟,乃是因「諸夏」意識為其凝聚力,而秦穆公未能得志中原,而僅能獨 霸西戒,或許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原因,本文即擬從這一角度加以考察分析。 -267一 史學彙刊第二十六期 二、「秦穆公稱霸西戒」研究罔顧 關於「秦穆公稱霸西戒」這個研究主題,學術界歷來並未有專書或是論 文加以探討,或有,也僅是散見於某書中的一個章節或是論文中的某一個部 分。學術界在這個領域研究成果的缺乏,也是筆者不揣淺陋,擬致力於研究 的主要原因。特別是一般從地理因素解釋秦穆公稱霸中原功敗垂成,幾乎是 一致的看法,這些看法大多只是表面上的印象,似乏深入的探究,因此筆者 茲列舉各家對秦穆公稱霸西殘的看法如下: 月庄 在晉稱霸之時,秦也很想向東擴展自己的勢力。晉文公剛死,秦穆公即 乘晉喪而派兵偷襲鄭圈,後因鄭有備而退回。但在行經鼓地時(河南淹池、 洛寧一帶) ,遭到晉伏兵的狙擊,秦師全軍覆滅,三帥都被晉俘獲。公元前 625 年,秦伐晉,戰於彭衝(今恢西白水) ,秦又戰敗,過了一年,秦穆公親自率 兵伐晉,渡過黃河後燒毀乘舟,晉人見秦有決一死戰之心,不敢應戰。這次 秦雖然取得了勝利,但秦的國力終究不如晉,特別是秦東進的道路被晉所牢 牢地扼住,所以秦無法向東邁出一步。出於這種原因,秦只能致力於征服鄰 近的戒人,史稱穆公「益國十二,遂霸西戒」。 金景芳在《中國奴隸社會史》中說: 秦穆公從其本意來說,並非不想爭霸中原;就其戰略表現看,矛頭所向 實以東進為主。正因如此,才有重任賽叔、百旦羹,和再立晉君,滅梁、滅 丙,參加城濃之戰,乃至襲鄭、滅滑等等事情。但是由於晉有桃林之塞,扼 其咽喉,使其終未能如願。特別是隔之一役,秦國匹馬隻輪不返,實在是受 了沉重的一擊,從此不得不把注意力轉向西方。 童書業在言及秦穆公不能稱霸中原時認為: 秦穆亦為「雄主J '情其霸西戒事跡不能詳悉,其東征則大受挫於晉,以 晉扼崎函之險,國力又強於秦也。......當秦之沖者,又有周室,秦不敢侵。 其南則大國楚,秦亦不能得志,秦國東出之路三面被扼,故終春秋之世常附 於晉、楚,不能成為真正霸主也。 晃褔林分析春秋霸政的形勢認為: 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是春秋時期秦國最重要的一位國君。秦穆公初繼 位的時候,正值齊桓公霸業鼎盛之際,他對於如火如荼的煌煌霸業羨慕不已, 便任用賢臣百旦寞和賽叔,發展實力,雄心勃勃地打算東進中原。然而,秦 -268一 碩士班論文摘要 穆公運氣不佳,歷史為其霸業所提供的舞臺是十分有限的。秦圓的東面是勢 力強大的晉,還有作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它的東南面是強大的楚國。秦要 想通過為晉所扼守的帽函之險而稱霸中原,似乎是「難於上青天」的事情。 林劍嗚在《秦史》中的看法則是: 秦國在穆公統治後期,極欲向東方擴展勢力。但是,由於早在秦、晉正 式發生武裝衝突之前,晉國就占領了被稱為「桃園之塞」的秦國門戶,這就 是晉國最初滅掉虞、貌兩個小國的戰略意義。因此,在春秋數百年中,儘管 秦國勢力曾經有時很強大,並數次戰勝晉軍。但其基本勢力範圍,始終沒有 越出函散以西。 可見上述諸說的共同特點在於認為由於晉國扼有俗稱「桃林之塞」的散 函之險,使秦穆公無法東霸中原,只能西霸戒狄了。從戰略地理的角度來看, 散函之固確實為秦晉兩國兵家必爭之地,也確實為後來秦與三晉之間彼此勢 力消長之關鍵。以此來詮釋秦穆公時代的秦、晉關係,梁啟超對秦穆公不能 得志中原的原因有精闢的見解,他說雖然秦、晉兩國累世婚姻,但是在短短 的六十九年間,卻發生了十五次戰爭,他們彼此兵連禍結的原因皆為爭奪崎 函之地、桃林之塞。秦穆公三置晉君的用意正是企圖從晉圓手中獲取此地, 然而秦穆公三置晉君收效甚微,雖然曾經一時獲地,但終不能久有。散之役 後秦、晉絕交,阻斷了秦穆公東進的道路,秦穆公就再也不能得志於東方了。 然而本文認為所謂山川形勢,地理險要固然重要,但特其表面耳,歷史 事實的發展往往有更深層的內在因素隱含其中,須待我們去研究察覺。眾所 皆知在政治學上利用意識型態操縱政局,團結多數以排斥少數,比起用其他 方法,更收效大且速也。因此本文希望藉由關於「秦穆公稱霸西戒」內涵的 探究,提供吾人另一個面向對此一問題加以認識與思考。 三、本文章節架構與研究取徑 本論文共分五章十五節,前面兩章論述時代的背景和秦穆公之前秦國歷 史的發展進程,後面三章論述秦穆公時代的史事及其對日後歷史發展的影 響。第一章討論周室東遷與「春秋五霸」出現的原因。第二章則論述從遠古 至秦穆公執政前為止的秦國歷史。第三章論述秦穆公的政治、軍事、文化和 經濟的改革。第四章論述秦穆公的外交拓展與三置晉君。第五章討論秦穆公 稱霸西戒的原因、過程、結果和影響。 本論文的論述有三條主軸,一是討論秦國對「諸夏」的認同,二則是討 -269一 史學彙刊第二十六期 論「諸夏」對秦國的排斥,三是秦國最終的加入「諸夏」集團。 長期以來,學者在論述「秦穆公稱霸西戒」史事時,均以地理因素作為 論述的主體,強調晉國扼有散函之險,阻擋了秦穆公的東進之路,故改弦更 張轉而稱霸西戒。但卻忽略了當時已經有所謂「諸夏」意識的存在,歷來史 家對「諸夏」意識的著墨相當有限。其中史料的限制和史觀立場的不同,大 概是主要的原因,這些都會影響我們對於史實的看法,使我們無法清楚地認 識與了解「秦穆公稱霸西戒」史事的每一個面向。 秦人的祖先來自東方,和問入一樣原屬東夷族之一支,輾轉西遷歪今甘 肅天水地區一帶與戒狄雜處,成為「諸夏」眼中的西戒。從考古發掘的遺物 證明,他們在先周時期就已經與周人有所接觸,而且向先周文化學習,後來 逐漸帽起於西垂,循周人故事向關中地區發展。周室東遷雖為避戒,但亦與 秦人勢大有關,秦國自襄公以來即不斷逐戒拓土,文公定居關中西周故土後 得周餘民之助,更努力學習周文化,使秦國逐漸以西戒之組質勇武融合了宗 周的禮樂教化,到了秦穆公時文治武功皆有可觀,國力達到了空前的鼎盛, 儼然以西周文化的繼承者和中國之正統自居。 春秋時代王綱解紐,四夷交侵,霸政應運而生,齊桓公首借以「尊王攘 夷」相號召,實以喚起「諸夏」意識作為推展的基礎來維繫團結,抵禦外悔, 當時的邊睡大國如秦楚吳越,被排斥在「諸夏」圈外,視同蠻夷戒狄。秦穆 公認同「諸夏J '致力於爭霸中原,他一心一意想做「諸夏」的領袖,反而愈 加刺激中原各國「諸夏」意識的發展,把秦國排斥在盟會之外, r秦穆公僻遠, 不與中國會盟」、「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之會盟,夷翟遇之」、「秦始小國僻 遠,諸夏賓之,比於戒翟。」 晉國是當時姬姓之唯一大國,所以秦穆公欲藉秦晉聯姻插手中原事務, 並干預晉國內政,其廢立晉君竟達三次之多,其影響力之大可想而知,當時 齊桓既嫂,晉文未興,宋襄霸業如曇花一現,中國不可一日無霸,韓原一戰, 秦本可乘勢爭霸,唯不見秦穆公會盟諸侯,這可能由於中原諸侯的「諸夏」 意識已經形成,視秦為戒翟之態度極為強烈,而其後晉文公以「譎而不正」 獨佔勤王之功,因此周天子已在晉國勢力控制之下,所以秦穆公此時稱霸中 原已不可能,晉文公在城濃之戰取威定霸,自此霸業在晉,秦穆公雄心抑鬱, 不忍見己日漸華老而霸業無成,遂改變初衷,不再與中原諸侯爭盟,全力向 西方發展,最終完成了局部霸業,獨霸西戒,其功業仍受到後人的肯定。 一270一 朱子《家禮》對家的理解 一一以祠堂為探討中心 史研九十 師瓊珮 指導教授蔣義斌 碩士班論文摘要 《家禮》分為五卷, <通禮〉、〈冠禮〉、〈昏禮〉、〈喪禮〉、〈祭禮〉。從研 究的角度來看, <<家禮》中的任何一禮都可以獨立探討,並且可以觸及至許多 面向,如禮俗史、婦女史、家庭史、家族史等等,其範圍非常的廣,由於本 人在碩士階段,無法作一全面探討,而以祠堂做為討論的焦點。 《家禮)) <通禮篇〉屬於平常日用之禮,而冠、昏、喪、祭四禮中除了祭 禮外,舉行過儀式後原則上不會重複,屬於線性式發展,但這些生命儀式的 轉換上,朱熹主張常禮、非常禮均至「祠堂」之中舉行,朱子《家禮》非常 強調它的存在,故〈通禮〉明言祠堂的設計,他為何如此看重祠堂?祠堂與 家有何關係,沒有它家庭會崩潰嗎?如果理解這部份便能清楚《家禮》的核 心思想。然而,朱熹的想法並非是一種創見,在禮經 08 均將冠昏喪祭儀式至 家廟之中舉行,但朱熹主張宋代祭祖場所為祠堂,這是朱熹個人的標新立異, 亦或是因應時代的需要?這些都需要加以釐清。 事實上,宋代社會普遍以影堂為祭把場所, <<家禮》以司馬光《書儀》為 基礎並有所修正,雖如此,司馬光並不主張祭把場所要改換名稱,繼續承認 影堂的事實,故朱熹延續二程的看法對影堂多所批判,反對影堂~的祭把, 故而將名稱改為祠堂,其中透露何種訊息?從二程至朱熹他們反對影堂的立 場為何?這些都需要仔細探究。 家庭是會破滅的,但這樣的說法似乎與中國文化對家的認知有所不同, 中國人認為只要慎終追遠, r家」就可以延續。然而,家的維繫是否是如此簡 單與單向的發展?祭祖必須落實至日常生活例,這樣的日常之禮可以從《家 禮》對祠堂設置地點的規劃來說明,為何要將祠堂設計於家中?此外,在人 類的社會中人際關係是最難處理的部分,而人倫的架構實際上就是人際的運 作,因此家是人際關係運作最直接的場域,一個家要永續發展的確要建立在 慎終追遠的觀念上,但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先要維持家人的關係,才能談到祭 把的問題,就朱熹而言,他對宋代家庭的發展與延續有相當深入的了解,因 -271 一 史學彙刊第二十六期 此在《家禮》強調祠堂的重要性外,並規劃宗子制度,為何朱熹認為宋代的 社會需要宗子?而宗子與家的延續又有何關聯?這部分是值得探討的。 宋代進入了商品經濟的時代,古禮的儀式是否能夠運用於當代?就以 冠、昏喪、祭而言,這些都是在私人領域下完成,照道理應該容易實踐,但 從《家禮》的儀式來看,朱熹做了刪減,如婚禮的轉變,此外他也加入了一 些新的儀式,如喪禮的過程,這反映了什麼?是否意味著古禮已不行於世, 必須設計新的儀式提供社會採用,但新的禮儀又是取自哪側,是朱熹的憑空 想像的?還是現存於社會之中?朱熹如採取了社會的習俗做為《家禮》的儀 式,他該如何平衡禮俗之間的緊張,又或者是他不認為禮俗會有所衝突,不 禁令人想間,他制禮的原則為何?其本身又是如何看待社會上的習俗? 希望藉由本文的論述,從禮的角度為現代社會提供男外的思考方式,當 然《家禮》是在宋代社會的情況下形成,與現今有所不同,但禮分為「禮義」 與「禮儀J '儀式會隨著時代改變,而禮義是在人心之常下被建立起來,具有 普遍性的價值,因此《家禮》如何看待「家」可做為當今社會的一種參考。 勻,且句 f 勻,'』 碩士班論文摘要 好萊塢電影與中國 一-30 年代的電影文化想像 史研九十黃相丈 指導教授李朝津 本文是探討好萊塢電影對近代中國文化的衝擊以及影響。電影十分重 要,它代表現代文化一個重要面相,甚至可以說是現代性的一個集中表現。 筆者試圖從文化層面來研究中美關係'進一步以電影這種興起於 20 世紀的文 化媒介做為切入點,呈現好萊塢電影文化在中國所展闊的文化衝擊以及影響 力。 電影媒介以其特定的傳播方式及環境,對當代人類思維產生重要影響。 本文所關注重點之一,便是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如何形成一個 市場網絡?特別在 30 年代,電影業開展的相當迅速及蓬勃,好萊塢電影更在 中國電影市場佔有相當高的放映率,這其中藉由好萊塢電影所帶來的一波文 化影響,幾乎形成一股特殊的摩登風潮,更是一種迴異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新 勢力。有人認為所謂近代中國電影史,其實就是一部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發 展史,反映出二十世紀美國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力。而這樣的一股特殊文化, 對當時的中國想要進行現代化的改革,影響自然不言可喻。好萊塢電影挾其 最新科技及所呈現絢麗潰紛的現代世界,以其絕佳的行銷能力,稱霸全球電 影市場,更把美國式的民主、價值觀、生活形式、信念理想等甚至是美圓夢 推廣至全世界。這也是本篇論文所希冀論述的,一種有關以電影形式的文化 文本來表現好萊塢文化在中國拓殖事業的歷史。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序論。第二章主要為敘述 30 年代好萊塢電影在 中國的沿革發展。第一節首先陳述好萊塢電影發展的概況,探討電影的出現 以及早期好萊塢在世界電影市場的發展;第二節則綜述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市 場的發展,旨在論述好萊塢電影傳入中國初期及發展狀況和 30 年代好萊塢電 影在中國的發展,包括電影在都市中的普及、好萊塢電影在中國佔有比率; 第三節為 30 年代中國電影市場之分析,主要從當時報刊對各大城市電影院發 展情況的文章,作一文本分析探討。 第三章為新文化形式的體驗,貝IJ探究好萊塢電影在中國所引發的種種社 司、 d 呵,,弓,,面 史學彙刊第二十六期 會效應以及文化差異下的衝擊。第一節,目的在了解好萊
本文档为【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碩士論文摘要-史學彙刊 總第26期/2010年第2期(2010.1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5172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6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7-08
浏览量: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