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预防医学复习

预防医学复习

举报
开通vip

预防医学复习绪论 预防医学 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要有健全机体、精神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 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次公共卫生革命:1.确立预防医学的主导地位,使之形成完善体系 2.降低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的发病率、死亡率 3.人类平均期望寿命提高20~30岁 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1.对预防医学认识更深刻 2.预防医学扩大到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和环境医学的社会预防阶段 3.疾病的发生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以生态学模型为指导的综合干预措施,来延长人群健康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又称“新公共卫生”(...

预防医学复习
绪论 预防医学 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要有健全机体、精神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 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次公共卫生革命:1.确立预防医学的主导地位,使之形成完善体系 2.降低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的发病率、死亡率 3.人类平均期望寿命提高20~30岁 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1.对预防医学认识更深刻 2.预防医学扩大到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和环境医学的社会预防阶段 3.疾病的发生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以生态学模型为指导的综合干预措施,来延长人群健康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又称“新公共卫生”(New Public Health) 疾病的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病因学预防,主要针对无病期,目的是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 因素,增进人群健康,防止健康人群发病。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 “三早”预防措施。早期发现是二级预防非常重要的环节。早期发现病人的方法包括普查、 定期健康检查和设立专科门诊等。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发病后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所采取的措施。三级预 防的目标是防止病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康复治疗 是实现三级预防目标的手段之一。 自然环境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次生环境: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构成环境的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生态系统的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生态环境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联系 生态平衡的内容:结构平衡、功能平衡、输出物质平衡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分为生物性、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物 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 剂量—效应关系:指暴露剂量与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对于整体而言,是指某种效应关系的平均暴露剂量与效应严重程度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暴露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者引起某一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表现:急、慢性危害,致癌危害,致畸作用,致突变危害 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公害病、职业病、食物中毒 公害病有明显的地区性、共同的病因、相同的症状和体征 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污染,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交通运输,其他如意外事故、垃圾焚烧、尘土飞扬、挥发性物质 大气污染引起的健康危害: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肺癌、间接危害 急性危害(著名事件) 烟雾事件 煤烟型烟雾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 光化学型烟雾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事故性排放造成的急性中毒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瓦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重庆市开县高桥井喷事故 间接危害: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 室内空气污染物 二氧化碳 燃烧产物:氟、砷致氟中毒、砷中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刺激皮肤黏膜;颗粒物致肺癌。 烹调油烟:引起肺鳞癌、肺腺癌 甲醛:刺激眼结膜、呼吸道黏膜 苯、三氯乙烯等:损害中枢、消化、造血系统,损害肝脏 氡:最常见放射性污染物,引起肺癌,来自建筑材料 生物性污染:花粉、毛屑、真菌孢子,军团菌可致军团菌病,尘螨导致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 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有机物不断输入水体中,造成藻类大量繁殖,溶解氧耗竭,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俣病:长期食用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引起。 氟中毒主要表现:氟斑牙、氟骨症 碘缺乏病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亚临床型克汀病、智力障碍、生殖功能障碍 砷中毒特征性表现:皮肤色素沉着或脱失、掌跖角化等皮肤改变,可引起恶性肿瘤 镉中毒导致痛痛病,临床表现为腰背痛、膝关节痛、遍身刺痛,长期致骨质疏松或软化 二氧化硫引起支气管哮喘为主要症状的四日市哮喘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 职业病 定义: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机体不能代偿,导致一系列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病例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 特点:1.病因明确,职业性有害因素和职业病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控制病因或限制作用条件,可减少或消除发病 2.病因大多可被识别和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反应关系 3.发病有群体性 4.早期发现,并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较好 5.多数职业病尚无特效疗法,应以预防为主,特别是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 诊断及处理:依据职业史、生产环境劳动卫生调查、临床资料(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诊断时,由3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并共同签署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还要有该医疗卫生机构审核盖章。 职业性损害的防制措施 法律措施:依法进行职业卫生监督 组织措施:领导重视、加强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合理的职业卫生制度 技术措施:a.改革工艺过程以减少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害 b.生产过程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和密闭化,减少工人接触毒物、粉尘及各种有害物理因素的机会 c.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排毒除尘 d.厂房建筑和生产过程的合理设置 4.卫生保健措施: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职业病危害的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监护)、合理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合理供应保健食品和饮料 职业性中毒 汞、酸雾:口腔炎 四氯化碳、氯仿、砷中毒、三硝基甲苯:急、慢性中毒性肝炎 慢性铅、铊中毒:腹绞痛 铅:低血色素性贫血 苯:白血病 苯、三硝基甲苯、砷化物、有机磷、农药、X射线:再生障碍性贫血 铅:口有金属味、“腕下垂”、“足下垂”、齿龈“铅线”,点彩、网织红细胞增多 汞:汞毒性皮炎、易兴奋症、震颤、口腔牙龈炎、肾病综合症 苯:神经系统麻醉症状(酒醉状态),尿酚、血苯增高 尘肺:长期吸入一定浓度的生产性粉尘可引起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矽肺:矽肺是因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的生产性粉尘而引起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听觉疲劳:较长时间停留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提高超过15~30dB(A),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恢复。是一种生理性疲劳。 永久性听阈位移:随接触噪声时间的延长,在前一次接触噪声引起的听力改变尚未完全恢复前再次接触噪声,使听觉疲劳逐渐加重,听力改变不能恢复而成。属不可逆的病理性改变,分为听力损伤和噪声性耳聋。 手臂振动病有诊断意义的是振动性白指。 工作有关疾病:工作中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可以使职业人群中常见疾病的发病率增高,使潜伏期的疾病发作,使现患疾病病情加重的一类疾病。常见腰背痛、腕管综合征、颈肩腕综合征。 必需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赖氨酸、组氨酸。(携一两本单色<精>组书来) 必需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n-6族亚油酸和n-3族亚麻酸 我国主要缺乏的维生素是Vit A和Vit B2 我国容易缺乏的的元素是:钙、铁、锌、碘、硒 Vit B1缺乏:脚气病 Vit B2缺乏临床表现 表现为口角炎,口角湿白及裂开;唇炎,嘴唇干裂、肿胀、溃疡以及色素沉着;舌炎,舌疼痛、肿胀、红斑及舌乳头萎缩;脂溢性皮炎,多见于鼻翼两侧、眉间、腹股沟、阴囊等皮质分泌旺盛部位;眼球结膜充血,睑缘炎、角膜血管增生、畏光等,称为“口腔生殖性综合征”。 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1.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合适 2.食物对人体无毒无害,保证安全 3.合理的加工与烹调 4.建立合理的用膳制度及良好的饮食习惯。 了解食品添加剂 食物中毒 定义: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特点:共同食物史、发病潜伏期短而集中、人之间无直接传染、中毒表现和治疗方法相似。 生物性污染:细菌、霉菌及其毒素、病毒、寄生虫及虫卵、昆虫污染(前两者比例最大) 化学性污染:农药、有害金属、N-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化合物、二恶英以及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加工设备和滥用食品添加剂 物理性因素:放射性污染物、杂物 流行病学 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的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研究方法: 观察法: a.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纵向研究,生态学研究 b.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实验法:与观察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实验者可人为掌握事物变化的条件,结果更可靠主要特征是研究对象分组分组的随机化和实验因素给予的人为化。 分类: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 现况研究 定义:研究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优点:1.以样本估计总体的可信度较高 2.结果具有可比性 3.一次调查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 缺点:1.难以确定先因后果的时相关系 2.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 3.研究结果容易发生偏倚 队列研究 定义:是将一范围明确的研究人群根据其是否暴露于一种或多种因素或暴露于一种或多种因素的不同水平分为两个或多个亚组,然后随访一定时间,观察和比较亚组间的疾病或暴露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以检验研究因素对疾病或暴露结局发生的影响。 常用指标: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死亡比、标准化比例死亡比、标准化发病比 优点:1.是实验性研究难以实施时的最佳方案 2.先因后果的研究,时相关系明确 3.能较好的测量暴露因素 4.可评价暴露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缺点:1.实施一般较为困难 2.所需人力、物力投入较大 3.受非盲因素影响 4.资料分析较为复杂 病例对照研究 定义:是通过选择患某病的病例(或具有其他结局变量的个体)和未患该病的人群,分别调查其既往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危险因素的有无、频度或计量水平差异,以判断暴露危险因素与某病有无关联及其关联因素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优点:1.适于罕见病研究 2.适于潜伏期较长的疾病研究 3.允许同时调查分析许多因素、医德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少 缺点:1.容易受偏倚的影响 2.对照组的正确选择有时会发生困难 3.不能确定暴露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 联系强度的分析:相对危险度RR是联系强度的主要指标。用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发病(死亡)率的比值来表达,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暴露人群的发病或死亡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RR>1表示该暴露组因素有一定的危险性,RR越大越危险;RR<1表示该因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OR可定义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暴露比值 。当OR为1,表示暴露与疾病危险无关联;OR>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增加,该因素为一危险因素,称之“正”关联;OR<1,说明疾病危险度减少,该因素为一保护因素,称之为“负”关联。 2007年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可能大题)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如饮酒应限量 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判断因果关系的标准:时间顺序、联系的合理性——即言之成理、联系的一致性——恒定性、联系的强度、剂量反应关系、可逆转性、研究设计、判定证据 统计学思考题(以下一切公式仅为帮助理解)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它是由许多性质相同的个体组成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 参数:根据总体分布的特征而计算的总体数值(总体的统计指标) 统计量:由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而计算的相应指标(样本的统计指标) 抽样误差:指样本与总体之间的差别或同一总体中相同大小样本之间的差别 概率:反映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常用P表示,0≤P≤1 当某事件发生的概率P≤0.05或0.01,称为小概率事件。 数值变量资料:又称计量资料,对每一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的数值大小所得的资料 分类变量资料:又称计数资料,是先将观察单位按性质或类别进行分组,然后清点各组观察单位的个数所得的资料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研究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实验设计基本要素: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效应 实验设计基本原则: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均衡原则、盲法原则) 资料的分析: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 统计表的基本结构:标题、标目(横标目、纵标目)、线条、数字 如何正确编制统计表和统计图(讲稿P4、P5) 常用统计图 直条图:适用于按性质分组的不连续资料 构成图:适用于构成比资料,分为百分条图和圆形图 普通线图:适用于按数量分组的连续性资料 直方图:适用于连续性频数分布资料 计量资料的频数分布 特征:集中趋势、离散趋势 类型:对称分布、偏态分布 平均数 意义:分析计量资料的基本指标,表示一组性质相同的观察值的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的指标 常用平均数 1.算术平均数:(均数)当一组变量值的频数分布呈对称分布或近似对称分布(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时适用。总体均数μ,样本均数 。 2.几何平均数G:当一组变量值呈倍数关系(等比级数资料)或变量值呈对数正态分布时适用。 3.中位数M:当一组变量值呈偏态分布(非对数正态分布)或数据的一端或两端无界限或资料的分布特征不清楚时适用。 常用变异指标:极差R(全距)、四分位数间距、标准差、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当两组变量值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较大时,不能直接用标准差比较其离散程度时适用 最常用的平均数指标是均数、最常用变异指标是标准差 正态分布 两个参数:位置参数μ,变异度参数σ 曲线特征: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对称的光滑曲线 如果X为正态变量,作变量变换 ,则u为标准正态变量,u~N(0,1),即μ=1, =0 医学上应用:1.概括估计变量值的频数分布 2.制定正常值范围(双侧95%正常值范围为: ) 3.控制实验误差 正态曲线下的面积分布规律 μ±σ范围内面积占正态曲线下总面积的68.27%,即有68.27%的变异值分布在此范围内 μ±1.96σ范围内面积占正态曲线下总面积的95%,即有95%的变异值分布在此范围内 μ±2.58σ范围内面积占正态曲线下总面积的99%,即有99%的变异值分布在此范围内 计数资料统计描述的基本指标是相对数 常用相对数 率: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频繁程度)或强度(严重程度)的指标 构成比:表示事物内部各构成部分在全体中所占比重或分布的指标,又称百分比 相对比:两个有关的同类指标的比,常以倍数或百分数表示 应用相对数注意问题:1.避免“比”与“率”的误用 2.样本太小时,不宜计算相对数 3.要注意对比资料之间的“可比性” 均数的抽样误差:由抽样而造成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间的差别,用标准误表示误差大小 均数的标准误与标准差区别和联系 标准差S 标准误 相似 反映观察值的离散程度 反映样本均数的离散程度 不同 计算公式 意义 表示观察值的变异程度,反映均数的代表性 表示均数抽样误差的大小,反映样本均数的可靠性 应用 与样本含量n的关系 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 估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 联系 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即某个区间估计有95%的把握包括总体均数,5%可能未被包括。 总体均数和总体率可信区间的估计,大样本基于正态分布原理,小样本基于t分布原理。 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区别 前者估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后者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 前者 ,后者 t分布与u分布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以0为中心,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对称的光滑曲线 不同:t比u分布离散程度更大(中间面积较少,两边面积较大) 联系:随着自由度增大,t分布越来越接近u分布。当自由度无限大,t分布即为u分布 假设检验 基本步骤: 建立假设:无效假设或检验假设 ,备择假设 = (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比较) =0 (配对设计资料差值均数比较) (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均数的比较) (卡方检验) (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比较) (配对设计资料差值均数比较) (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均数的比较) (卡方检验) 2.确定检验水准(α):一般取α=0.05 3.选择检验方法及计算检验统计量(计算t值或卡方值) 两均数差别的假设检验——t检验 两个或多个率或构成比—— 检验(卡方检验) 两个大样本均数或大样本率——u检验 求P值 先求自由度v,具体求法参考后面“两均数比较t检验的形式”和“卡方检验” 结果推断 当检验结果P<0.05,按α=0.05水准,拒绝 ,接受 ,认为……(相当于答得部分) 当检验结果P>0.05,按α=0.05水准,接受 ,认为…… t或 值 P值 结果推断 t< ; < P>0.05 不拒绝 ,尚不能认为两均数有差别(差别无显著性) t≥ ; ≥ P≤0.05 拒绝 ,接受 ,认为两均数有差别(差别有显著性) t≥ P≤0.01 更有理由拒绝 ,接受 (差别有高度显著性) 两均数比较 大样本资料:u检验 小样本资料:t检验 t检验的应用条件 两样本来自正态分布总体 两总体方差相等(即方差齐) 相互独立的两个随机样本 两均数比较t检验的形式 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比较(单样本) 自由度v=n-1 : = , : 配对设计资料差值均数比较 自由度v=n-1 : =0 , : 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均数的比较 自由度 : , : 两个方差的齐性检验 方差齐性检验——F检验:判断完全随机设计的两组资料方差是否齐同 检验(方差不齐) 变量变换在t检验中的作用 参数统计分析方法对资料有一定的要求,如t检验要求样本来自正态分布总体,并且方差齐同。但实际工作中并非所有的统计资料都能满足参数统计分析方法的条件,变量变换正是使之上述要求。 均数比较适用方法总结 两个均数 大样本 u检验 小样本 正态,方差齐 t检验 正态,方差不齐 检验 非正态,方差不齐 变量变换;秩和检验 多个均数 正态,方差齐 方差分析 非正态,方差不齐 变量变换;秩和检验 两个独立样本的可比性:除了处理因素不同,非处理因素尽可能相同。 大样本率差别的假设检验u检验 条件:n足够大,p不太靠近0或1,或np>5及n(1-p)>5 两个率差别的假设检验卡方检验 可用于计数资料的假设检验。如两个或多个率或构成比的比较,计数资料的相关分析等 自由度:v=(行数-1)(列数-1)=1 条件: (四格表资料)卡方检验:n>40且各格子T>5 卡方检验校正公式:n>40且任一格1<T<5 四格表精确概率法:n<40或T<1 (公式自己看一下!)
本文档为【预防医学复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689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7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7-08
浏览量: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