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汉代儒学的社会化走向

论汉代儒学的社会化走向

举报
开通vip

论汉代儒学的社会化走向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论汉代庸字肋武会化走回 惠 吉 兴 先秦时期 , 儒学荃本上是知识分子拥有的“精英 文化 ” 。 到汉代 , 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 , 儒学突破原有 形态 , 转化为涵盖广泛的“大众文化 ” 本文用“社会 化 ”来概括汉代孺学的这种变迁 。 所谓俪学社会化是 指 , 在国家政权的倡导 、推动下 ,...

论汉代儒学的社会化走向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论汉代庸字肋武会化走回 惠 吉 兴 先秦时期 , 儒学荃本上是知识分子拥有的“精英 文化 ” 。 到汉代 , 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 , 儒学突破原有 形态 , 转化为涵盖广泛的“大众文化 ” 本文用“社会 化 ”来概括汉代孺学的这种变迁 。 所谓俪学社会化是 指 , 在国家政权的倡导 、推动下 , 儒家知识分子及偷 生化的官吏通过教育 、教化的手段 , 将儒学的文化知 识 、 思想观念 、伦理道德和 礼仪 关于商务司机的礼仪须知经典商务礼仪礼仪中的美术巫鸿教师职业形象与礼仪文明礼仪主题班会 规范灌输给杜会的各 个阶层 , 使之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信仰和生活 棋式 这一文化进程不仅对孺学自身产生了巨大影 响 , 而且对传统思想文化 、对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 对 国家社会生活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 今 日所称的“ 儒教 中国 ”就是汉代儒学社会化的结界 。 以前 , 学术界对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 , 儒学与国家政治的结合注意 较多 , 相对忽视了孺学对社会生活的浸润 。本文就这 一课题做些探讨 , 请方家指正 , 教育是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集道 , 汉代的学校 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孺学的传播和普及发挥了决定性 作用 同先秦相比 , 汉代的需学教育有三点显著变 化 。 首先是教学形式的改变 早期的儒学教育完全 靠侃学大师招徒授学 , 孔子 、 孟子 、荀子既是著名学 者 , 也是有影响的教育家 , 他们无论是居家还是出 游 , 学生皆追随左右 , 师生之间的讲学论道随时随地 进行 , 没有固定的形式和地点 。 这种私学活动尽管也 有传播知识 、培养人才的功能 , 但他们的教学活动更 主要的是阐发和建立 自己的学说体系 , 在一定意义 上 , 可以看作是学派活动 汉武帝以后 , 学校教育成为播学教育的基本形 式 。 在百家均遭罢黝 , 儒学一统夭下的局面下 , 学校 教育失去了与其他学派争鸣的意义 , 完全变成了纯 知识的传授活动 。建元五年设立《五经 》博士 , 元朔五 年 , 为博士置弟子员 , 形成了正式的学校 —太学 公孙弘提出招收学生的两个途径是 一是由太常选 择十八岁以上 , 仪状端正者 , 补博士弟子 , 二是由荃 层官员将“敬长上 、肃政教 、顺乡里 、 出入不悖 ”者推 荐给二千石 , 二千石再行考察 , 把通过考察的推荐给 太常 , 得受业如弟子 《汉书 · 需林传 》 。 由政府组织 级师和学生 , 学习讲授舫家经典 , 使偷学的传授形式 发生了根本变化 中央太学作为传授需家学说和培 养政府官员的机构 , 有汉一代受到了充分重视 。 除中央太学以外 , 各级政府机构还设立地方学 校 。 早在景帝时 , 蜀郡太守文翁就自发地开办学校 , “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 , 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 ” , 培养人才 。 “ 至武帝时 , 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 《权书 · 循吏传 西汉平帝元始三年 , 王莽奏请 , “ 立官极及学官 郡国曰学 , 县 、道 、 邑 、侯国曰校 。校 、 学盆经师一人 。 乡曰库 , 聚曰序 。序 、率里《孝经 》师一 人 。 ,’《汉书 · 平帝纪 》在地方学校中 , 一方面设里 经师 , 讲论孺学 , 传授知识 , 培养人才 另一方面 , 地 方官吏利用学校的教化功能 , 移风易俗 , 治理社会 故从武帝开始 , 接受了播家政治理论的汉代统治者 , 一再倡导以教为政 , 把粉学作为地方官吏的重要职 贵 《汉书 》、《后汉书 》列入《循吏传 》中的官员几乎都 在地方办学方面做出了突出政绩 。 由于中央的提倡 , 地方官的努力 , 遂使汉代出现了“ 四海之内 , 学校如 林 , 率序盈门 《后汉书 · 班彪传 》的盛况 。 官方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并未取消偷者师徒私相 授受的传统形式 , 事实上 , 这种民间的教学活动在汉 代自始至终都广泛存在 。 早在西汉初年 , 天下甫定 , 伏生就开始收徒讲学 。有汉一代 , 儿乎所有学有所成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社会科学战线 · 年 期 · 教育学研 究 的儒生都招收弟子 。如董仲舒 , “ 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 讲诵 , 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 , 或莫见其面 。 ” 《汉书 · 董仲舒传 》东汉马融 , “ 才高博洽 , 为世通儒 , 教养诸 生 , 常有千数 。 ”“ 后汉书 , 马触列传令瑞学大师们 无论是避处 山野下还是位居公卿 , 讲学搜业 , 皆不伺 断 。 如经学大师伏恭 , 建武时 , “ 迁常山太守 , 敦修学 校 , 教授不辍 。 由是此州多伏氏学 。 ” 《后汉书 · 播林 传 》鲁王 , 为 当世大儒 , 官拜赵相 , “ 虽有官 , 不废教 授 , 门 人 常有 数百 , 关 东号 曰 ‘《五经 》复兴鲁叔 陵 。 ”, 《东观汉记校注 》卷 当时 , 社会上盛行讲 学之风 , 及东汉 中叶以降 , 由京师太学学成而归者 , “ 各教授门徒 , 每一宿儒门下著录者至千百人 , 由是 学遍天下矣 。 ,’赵翼《陈余丛考 》卷 官学 、私学之 间建立了相互促进 、相互补充的关系 。 其次是教学对象的扩大 先秦孺学的教育对象 主要是士这一阶层 。 到汉代 , 教育对象扩大至整个社 会的各个阶层 , 上至皇帝 、太子 , 下至兵卒 、音夫 。 封 建时代 , 皇帝在国家政治生括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 , 因此作为储君的皇太子的教育培养便受到格外 重视 。 自独尊儒术以后 , 必五经 》等孺家典籍成为皇太 子的基本教材 , 教师皆为硕学宿儒 。 西汉昭帝八岁即 位 , 霍光等“选名描书贤 、蔡义 、夏侯胜等入投于前 ” 。 汉宣帝从师学《诗 》、《论语 》、《孝经 》。 元帝师事萧望 之 , 受《论语 》、《礼服 》。 东汉明帝 , 十岁通《春秋 》, 后 师事博士桓荣 , “ 治《尚书 》, 备师法 , 兼通四经 , 略举 大义 , 博观众书 , 以助术学 , 无所不明 。 ” 《东观汉记 校 注 》卷 明帝还曾自制《五家要说章句 》和《五行 章句 》, 足见其对经学有相当的功夫 。和帝师事刘方 、 桓郁 , 治《尚书 》, 兼《五经 》, 周览古今 。 除皇帝 、太子 外 , 统治者还要求皇族子弟及公卿大臣子弟皆习经 书 , 明帝“ 崇尚儒学 、自皇太子诸主侯及大臣子弟 、功 臣子弟 , 莫不受经 。 又为外戚樊氏 、郭氏 、 阴氏 、 马氏 诸子立学于南宫 , 号四姓小侯 。 置《五经 》师 , 搜选高 能 以授其业 。 ” 心资洽通鉴 》卷 “ 本初元年 , 梁太 后诏 曰 ‘大将军下至六百名 , 悉遣子就学 , 每岁辄于 乡射月一飨会之 , 以此为常 。 ’ ” 《后汉书 · 濡林传 》 在王公贵族普遍接受播学教育的同时 , 社会下 层民众也成为儒学教育的荃本对象 。 如 ’ 师事欧阳 生 、孔安国的兑宽 , “贫无资用 , 尝为弟子都养 。 时行 赁作 , 带经而钮 , 休息辄读诵 ” 《汉书 · 完宽传 》 。 翟 方进靠继母织鞋卖钱来供其读书 。 卫飒“ 家贫好学 间 , 随师无粮 , 常墉以 自给 ” 《后汉书 · 循吏列传 》 。 承宫“ 少孤 , 年八岁 , 人令牧泵 。 乡里徐子盛明《春秋 经 》, 授诸生数百人 。 宫过其庐下 , 见诸生讲诵 , 好之 , 因弃猪而听经 。 猪主怪不还 ,行索 , 见宫 , 欲答之 。 门 下生共禁步 , 因留精舍门下 , 拾薪执苦数年 , 一 遂通 经 。 ‘, 《东观农记校注 》卷 上迷诸人显然 出身都 相当贫寒 , 他们能有学习机会并学业卓著 , 最终闻达 于世 , 充分说明了汉代儒学教育的普遍性和感召力 。 除了下层群众自发的学 习攻读外 , 统治者还明确把 他们作为儒学教育的对象 , 如东汉时 , “ 自期门羽林 之士 , 悉令通《孝经 》章句 。 ” 后汉书 · 儒林传 第三 , 教学规模空前膨胀 。 随着官学 、 私学的发 挥 , 教育对象的普及 , 汉代需学教育的规模空前膨 胀 。 如中央太学 , 武帝初设时 , 博士弟子只有五十人 , 昭帝时增至百人 , 宜帝末年二百人 , 元帝时已达一千 人 , 成帝末年一度达到三千人 。 平帝王莽秉政时 , 在 常员之外 , 又将公卿子弟从博士受业 , 并为“ 学者筑 舍万区 。 ” 《汉书 · 儒林传 》 。 东汉建立后 , 光武帝建 武五年重修太学 , 立十四经博士 , 明帝推隆儒学 , “帝 正坐 自讲 , 诸播执经间难于前 , 冠带绪绅之人 , 圆桥 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后学舍颓蔽 , 在翟喻的建议 下 , 顺帝大修学宇 , 造构二百四十房 , 一千八百五十 室 。 质帝以后 , 太学生竟达到三万余人 , 可谓空前绝 后 《后汉书 · 儒林传 》 。 在官学人数不断增长的同时 , 私学的发展规模 更是惊人 。 西汉前期的申公 , “ 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 千余人 ” 《汉书 · 儒林传 》 。 但一般来讲 , 西汉时达 到这样规模的还不多见 , 东汉时就成了普遍现象 。 据 《后汉书 · 儒林传 》载 , 习梁丘《易 》的张兴 , “ 弟子著 录且万人 ” 习欧阳《尚书 》的牟长 , “ 诸生讲学者常有 千万人 , 著录前后万人 ” 习严氏《春秋 》的楼望 , 教授 不倦 , “ 诸生著录九千余人 ” , 宋登 , “ 少传欧 阳《尚 书 》, 教授数千人 ” ,魏应 , “ 经明行修 , 弟子 自远方至 , 著录数千人 ” 。 女如丁恭 、姜肚 、曹曾 、杨伦 、杜抚 、张 玄等皆有弟子数千人 。 私人讲学都有这样的规模 , 难 怪后人有“ 学遍天下 ”的赞叹了‘ 总之 , 汉代的播学教育空前兴盛 , 范哗谓 “ 自光 武中兴以后 , 干戈稍取 , 专事经学 , 自是其风笃焉 。 其 服儒衣 , 称先王 , 游库序 , 聚横熟者 , 盖布之于邦域 矣 。 若乃经生所处 , 不远万里之路 ,精庐哲建 , 燕粮动 有千石 , 其奢名高义开门受崔者 , 编膜不下万人 , 皆 专相传祖 , 莫或讹杂 。 《后汉书 · 播林传 》这样的 规模和热情 , 无疑会将孺学的知识和观念普及 、传播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论汉代儒学的社会化走向 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 一旦儒学理论深入人心 , 它必将 给社会生活以根本的改造 。 儒学作为以 治国椒世为指归的理论学说 , 除具 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 系统的理论体系外 , 还包含着一 套完整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 这套规范和准则被 全体社会成员认同和接受 , 形成普遍的社会风俗和 生活方式 , 这是汉代儒学社会化的基本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和重要 标志 。 一个社会的风俗习惯是该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 规范的典型而又 自发的表现 , 它反映了社会成员基 本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信念 。 春秋以降 , 随着经济 、 政 治生活的剧变 , 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瓦解 。 至 秦代 , 专任严刑峻法 , 遗弃礼义仁恩 , 遂使社会风俗 日益乖决浇薄 。 贾谊认为 , 这是秦亡的重要原因 , 他 等告汉代统治者 , “挺之为秦者 , 今转而为汉矣 。 然其 遗风余俗 犹 尚未改 。 ,’《汉书 · 贾谊传 》他主张以 儒家的礼义廉耻来“移风易俗 ” , 改造社会 , 而基本手 段和途径是“ 教化 ” 。 贾谊提出 “ 教者 , 政之本也 道 者 , 教之本也 。 有道然后教也 , 有教然后政治也 。 ” 新书 · 大政 》下 其后的董仲舒也认为 , “ 教 , 政之 本原也 ,狱 , 政之末节也 。 ,, 《春秋繁露 · 精华 》他向 汉武帝建议 , “ 以教化为大务 ” , 以此“ 变民风 ” 、 “ 化民 成俗 ” , 达成万民“ 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 ”的 目标 。 这 些主张 , 实质上是要求建立和推行一套以儒家学说 为依据的社会规范体系 。 儒家的这一套政治理论为汉代统治者所接受 。 武帝元朔元年 , 诏令 “ 公卿大夫 , 所使总方略 , 台统 类 , 广教化 , 美风俗也 。 ” 《汉书 · 武帝纪 》这 以后 , 以儒家的仁义观念和礼仪规范教化百姓成为各级官 吏的墓本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元帝即位后 , 下诏曰 “ 相守二千石诚 能正躬劳力 , 宣明教化 , 以亲万姓 , 则六合之内和亲 , 庶几乎无忧矣 ” 《汉书 · 元帝纪 》在最高统治者的 大力提倡下 , 地方官吏不仅积辉兴办学校 , 传播儒家 思想 , 而且依据儒学理论制订具体的礼仪规范 , 教化 民众 , 转移世风 。 这方面的例子《汉书 》、《后汉书 》多 有记载 , 兹举数端 昭帝时 , 韩延寿迁颖川太守 , 时颖川吏民以相互 告发为能事 , 百姓多有怨恨 , “ 延寿欲更改之 , 教以礼 、 让 。 恐百姓不从 , 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 十人 , 设酒具食 , 亲与相对 , 接以礼意 , 人人 向以 谣 俗 , 民所疾苦 。 为陈和睦亲爱 、销除怨咎之路 。 长老皆 以为便 , 可施行 , 因与议定嫁聚丧祭仪品 , 略依古礼 , 不得过法 。 延寿于是令文学校官诸生 , 皮弃执姐豆 , 为吏民行丧嫁聚礼 , 百姓遵用其教 。 ” 《汉书 · 韩延 寿传 》此后 , 韩延寿迁任东郡太守 , 他向样如此 , “ 上 尚 礼义 , 好古教化 , 所至必聘其贤士 , 以礼待用 , 广 谋议 , 纳谏争 , 举行丧让财 , 丧孝弟有行 , 修治学官 , 春秋乡射 , 陈钟鼓管弦 , 盛升陈揖让 , 及都试讲武 , 设 斧械放旗 , 习射御之事 。 ” 同上 这两条材料说明 , 到 昭帝时 , 儒学独尊虽已四 、 五十年了 , 但除了齐鲁 、燕 赵部分地区和关中地区 , 儒学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 则还没有被下层社会普遍接受 , 颖川 、 东郡并非是偏 远蛮荒之地 , 民众仍然喜结朋党 、 争勇斗狠 、不讲礼 仪 。 针对这种情况 , 韩延寿修治学官 , 宣扬儒家礼教 , 倡导谦让恭敬 , 表彰孝弟德行 , 并依据需家礼义制定 “嫁聚丧祭”之礼 , 以及“ 春秋乡射 ”等民间礼仪规范 。 作为地方官员 , 韩延寿 自觉地将儒家的价值观念和 行为规范灌输给当地百姓 , 努力建立丫种新的社会 秩序 。 据《汉书 · 地理志 》载 , 在韩的努力下 , 他任太 守的几个郡县皆“ 教化大行 ” , 成绩斐然 。 东汉建初元年 , 秦彭迁山阳太守 , “ 以礼训人 , 不 任刑罚 。 崇好儒雅 , 教明摩序 。 每春秋飨射 , 辄修升降 揖让之仪 。 乃为人设四诫 , 以定六亲长幼之礼 。 有遵 奉教化者 , 摺为乡三老 。 ” 《后汉书 · 循吏列传 》 朱宠为颖川太守 , “ 表孝佛儒义 , 理冤狱 , 抚孤 老 , 功曹 、主薄皆选明经有高行者 。 每出行县 , 使文学 祭酒佩经书前驱 , 顿止亭传 , 辄复教授 。 周旋吁用 , 观 课 农桑 , 吏安其政 , 民爱其礼 。 ” 《后汉纪 校注 》卷 和帝时 , 何敞迁汝南太守 , “ 敞疾文俗吏以苛刻 求当时名誉 , 故在职以宽和为政 立春 日 , 常召督邮 还府 , 分遣濡术大吏案行属县 , 显孝佛有义行者 。 及 举冤狱 , 以《春秋 》义断之 。 是以郡中无怨声 , 百姓化 其恩礼 。 其出居者 , 皆归养其父母 , 追行丧服 , 推财相 让者二百许人 。 置立礼官 , 不任文吏 。 ” 《后汉书 · 何 敞列传 桓帝时 , 刘宽为南阳太守 。 “ 每行县止息亭传 , 辄 别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 。 见父老慰以农里 之言 , 少年勉以孝佛之训 。 人感德兴行 , 日有所行 。 ” 《后汉书 · 刘宽列传 》 东汉以降 , 儒教不仅在内地得到广泛普及 , 而且 还传播到边远落后地区 , 一些出任边郡少数民族聚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社会科学战线 · 年 期 · 教育学研 究 居地区的官吏如朱忠 、 卫飒 、 应奉等 , 在当地积极兴 办学校 , 设定丧葬娶嫁礼仪 , 推行孺教礼乐文明 , 使 当地的一些陋俗得到根本转变 。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 播学向社会的渗透 、转化取 得 了巨大成功 , 所谓 “ 百姓遵用其教 ” 、 “ 民爱其礼 ” 、 “ 百姓化其恩礼 ” 、 “ 人感德兴行 ” 、 “ 儒化大行 ” 。 这些 表明人们普遍接受了擂学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 整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生存方式随之发生了根 本变化 , 讲究礼仪 , 追求孝涕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 。 汉代察举孝廉的前后不同情形能够生动地说明这一 点 。 文帝十二年诏举孝佛 、力田 、三老 、廉吏 , 结果是 , “ 万家之县 , 云无应令 ” 《汉书 · 文帝纪 》 ,武帝元朔 元年 , 诏举孝廉 , 结果是同祥的 , “ 或至阖郡而不荐一 人 ” 《后书 · 武帝纪 》 。 这两条材料说明 , 至少在汉 代前期 , 儒家教义还没有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行为 准则 , 因而符合儒家道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人才非常稀缺 但到 西汉后期 , 特别是东汉以后 , 情况就完全变了 , 章帝 建初元年 , 诏日 “ 夫乡举里选 , 必累功荣 今刺史 、 守 相不明真伪 , 茂才 、孝廉多以百数 。 ” 《后汉书 · 章帝 纪 》这上百的茂才 、 孝廉虽然有真有伪 , 却也反映人 们的一种共同追求 。 由“ 阖郡而不荐一人 ”到“ 岁以百 数 ” , 这种前后差异 , 正是在儒教的影响下社会风 尚 发生根本变化的生动写照 。 在统治者的提倡下 , 随着教育 、教化的普及 , 儒 学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念被社会普遍接受 , 成为广大 社会成员的内在信仰和人生 目标 , 这是儒学社会化 的最深层面 。 这里 , 就儒家的三纲观念在汉代社会的 影响和表现作一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 以此来透视孺学的社会化深 度 。 统一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建立后 , 官僚体制 日 益完善 , 君臣之间事实上失去了血缘纽带的维系 , 儒 家“ 忠 ”的观念在调整规范君臣关系方面的作用立刻 显现出来 , 成为秦汉 以后君臣之义的核心 , 构成了官 僚士大夫的最基本的政治品德和人生信仰 。 董仲舒 在他著名的《天人三策 》中就提出 , “ 今汉继大乱之 后 , 若宜少损周之文政 , 用夏之忠者 , ” 《汉书 · 董仲 舒传 这一思想受到汉儒的高度重视 , 他们认为 , 世 运周转循环 , 施教各不相同 , “ 夏人之王 , 教以忠 , 其 失野 , 救野之失莫如敬 。 殷人之王 , 教以敬 , 其失鬼 , 救鬼之失莫如文 。 周人之王 , 教以文 , 其失薄 , 救薄之 失莫如忠 。 继周尚黑 , 制与夏同 。 ” 《白虎通义 · 三 教 》按照三统循环的历史观 , 汉朝代周而兴 , 与夏同 教 , 即应“ 教以忠 ” 。 作为经过诸儒讨论 、 皇帝“ 称制临 决 ”的结论 ,《白虎通义 》的上述思想代表了汉代占支 配地位的观念意识 。 另外 , 光武帝感于西汉末年士大 夫寡廉鲜耻 , 为王莽篡汉推波助澜 , 着意提倡忠教 , 奖掖名节 , 遂使东汉一朝忠臣辈出 。 考察东汉时的忠义之臣有这样几种类型 死谏 。 所谓“ 忠臣之事君也 , 莫先于谏 。 ⋯ ⋯ 夫谏始于顺辞 , 中于抗议 , 终于死节 。 ” 马融 《忠经 · 忠谏章 》建武七年 , 申屠刚迁尚书令 , 时“ 光武帝 欲出游 , 刚以陇蜀未平 , 不宜安逸豫 。 谏不见听 , 遂以 头韧乘舆轮 , 帝遂为止 。 ” 《后汉书 · 申屠纲传 建功 。 马融认为 , 为国家建功立业是忠的主 要表现之一 汉代的一些志士都怀有强烈的立功报 国志向 。 明帝永平十六年 , 太仆祭彤与窦国等分路出 击匈奴 , 祭彤因听信南单于左贤王信的话 , 错认琢邪 山 , 无所得而还 , 被下狱 。 “ 彤 自恨无功 , 出狱数 日 , 呕 血死 救其子日 ‘吾奉使不称 , 微功不立 , 身死惭恨 , 义不可以受赏赐 。 汝等资兵马诣边 , 乞效死前行 , 以 副吾心 ” 《后汉纪校注 》卷 这番话 , 使明帝 “ 咙 叹者良久 ” , 就连乌丸 、鲜卑使者也对祭彤十分思慕 感佩 。 , 从道 。 儒家提倡忠君 , 但不主张无原则的一 味服从 。 他们认为“从道不从君 ” 、 “ 逆命而利君 ” 皆 旬子语 同样为忠 。 明帝的同母兄弟广陵王荆图谋不 轨 , 后 又“使巫祭祀祝诅 ” , 事发 , 帝以至亲悼伤之 , 诏 樊修与任魄治其狱 。 奏请诛荆 。 “ 帝怒 曰 ‘诸卿以我 弟故 , 欲诛之 , 即我子 , 卿等敢尔邪 ’修仰而对 曰 ‘天下高帝天下 , 非陛下之天下也 。 《春秋 》之义 , “ 君 亲无将 , 将而诛焉 。 ”是以周公诛弟 , 季友鸿兄 , 经传 大之 。 臣等以荆属托母弟 , 陛下留圣心 , 加侧隐 , 故敢 请耳 。 如今陛下子 , 臣等专诛而已 ’帝叹息良久 。 ” 后汉书 · 樊宏阴识列传 》最后迫使广陵王 自杀 抗恶 。 东汉 自和帝以后 , 外戚和宦官势力恶 性膨胀 , 二者交替秉政弄权 , 祸国殃民 , 一些刚正不 阿的官吏为维护皇权和 国家利益 , 同外戚和宦官势 力进行了殊死抗争 。 和帝时 , 外戚窦宪为大将军 , 权 倾中外 , 骄横暴庚 , 不遵法度 。 尚书何敞上书 , 把窦宪 比作犯上作乱 、祸国殃民的郑之公叔段和卫之州吁 , 他表示 “ 臣闻忠臣忧世 , 讥刺贵臣 , 至 以杀身灭家 , 而犹为之者何 诚君臣义重 , 情不能已也 。 ”又说 “ 虽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论汉代儒学的社会化走向 知言必夷灭 , 诚不忍 目见祸至 , 故敢书写肝胆 , 舒度 愚情 。气《后汉纪校注 》卷 东汉祖帝依靠宦官诛 杀权臣梁冀 , 结果朝纲又落入阉竖手中 , 白马令李云 上书指陈 , “ 今官位错乱 , 小人 日进 , 财贷公利 , 政治 日消 , 是帝欲不谛乎 《后汉纪校注 》卷 祖帝看 了大怒 , 下李云罪 , 弘农五官缘杜众同情李云 “ 以忠 获罪 , 上书原 愿 与同日死 。 ”李云 、 杜众的忠言高行 受到了大鸿护陈蕃等人道义上的支持 , 显示了忠义 之士在人们心 目中的地位 忠的观念对社会成员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上述所 谓的忠臣义士的言行上 , 而且还休现在对那些权臣 豪强的约束和威慑上 , 如范哗所论 , “ 自祖灵之间 , 君 道批僻 , 朝纲 日睦 , 国隙屡启 , 自中智以下 , 廉不审其 崩离 而权班之臣 , 息其阔盗之谋 , 豪俊之夫 , 屈于哪 生之议者 , 人诵先王言也 , 下畏逆顺执也 。 至如张温 、 皇甫禽之徒 , 功定夭下之半 , 声驰四海之表 , 俯仰顾 阿 , 则天业可移 , 犹鞠躬昏主之下 , 狼狈折札之命 , 散 成兵 , 就绳约 , 而无悔心 ⋯⋯迹衰敞之所由致 , 而能 多历年所者 , 斯岂非学之效乎 故先师垂典文 , 褒历 学者之功 , 笃央切知 ” 《后汉书 · 儒林传 》在人们 的想象中 , 身处乱世的权臣应该是我行我素 、肆无忌 惮的 , 但东汉末年的一些朝庭重臣虽有匡世之功 , 却 仍“鞠躬昏主之下 , 狼狈折札之命 ” , 这就更加深刻地 反映了孺学教化的社会功效 。 对汉代社会意识的影响 , “ 孝 ”的观念同“ 忠 ”相 比 , 有过之而无不及 。 “ 孝 ”是孺家伦理学说的核心 , 也是儒家政治学说的荃本原则 ,《孝经 》谓 “ 夫孝 , 德 之本也 , 教之所由生也 。 ”至汉代 , 孝被确定为立国大 纲 , 史家称汉代“ 以孝治天下 ” 祖帝时 , 荀爽在对策 中说 , “ 故汉制使天下 皆讲《孝经 》, 选吏能 , 举孝廉 , 皆以孝为务也 ” 《后汉纪校注 》卷 《孝经 》在汉 代被列入擂家的主要典籍 , 定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 育的基本教材 西汉末期 , 在乡里的学校中 , 专里律 经 》师一人 。 东汉时 ,《孝经 》的地位又有上升 , 被认为 是儒家思想的总纲 , “ 孔子以六艺题 目不同 , 指意殊 别 , 恐道离散 , 后世莫知根源 , 故作《孝经 》, 以总会 之 。 郑玄 《孝经序 》《孝经 》成为全社会人人必读 书 , “ 自期门羽林之士 , 悉令通《孝经 》章句 ” , 崔定在 《四 民月令 》中写道 “ 十一月 , 研水冻 , 命幼童读《孝 经 》、《论语 》篇章 。 ” 同时 , 统治者对社会上涌现出来的孝子给予大 肆表彰奖励 从西汉惠帝开始 , 几乎每一朝都有奖赏 孝佛的诏令 。 一些著名的孝子常受到皇帝的特殊关 怀 如江革 , 他担心母亲坐牛车颇旅 , 便亲 自拉车 , 乡 里 称之为“ 江巨孝 ” , “及母终 , 至性殆灭 , 尝夜伏家 庐” , 官拜谏议大夫 , 以病辞官告归 , “ 元和中 , 夭子思 革至行 , 制诏齐相曰 谏议大夫江革 , 前以病归 , 今起 居何如 失孝 , 百行之冠 , 众善之始也 国家每惟志 士 , 未尝不及革 。 是以见谷千解踢 ‘巨孝 ’ , 常以八月 长吏存间 , 致羊酒 , 以终厥身 , 如有不幸 , 祠 以中牢 由是 ‘巨孝 ’之称 , 行子天下 。 ” 《后汉书 · 江革传 》 在统治者的大力箱物和倡导下 , 汉代的孝子可 谓俯拾皆是 , 其孝行几乎令人发指 。 如长沙人古初 , “遭父丧未葬 , 邻人失火 , 初甸甸枢上 , 以身扦火 , 火 为之灭 ” 《后汉书 · 邪浑列传 》汝南薛苞 , “丧毋 , 以至孝闻 , 后母僧苞 , 出令别居 。 苞日夜号泣 , 不肯 去 , 被殴打 , 不得已庐住门外 , 且夕洒扫进养 父怒 之 , 又庐于里头 , 晨昏不废 积岁 , 父母惭而还之 。 ” 《后汉纪校注 》卷 在这种索尚孝行的社会氛围 中 , 就连一些所谓的盗寇 , 遇到孝佛的人 , 不仅不加 伤害 , 还常常有所恢蹭 。还曾有人将路遇的一位素不 相识的老妇认作母亲 ,接回家供养事奉 , 以尽孝道 见《风俗通义 》卷 反映出时人对孝行的追慕和崇 尚 。 在东汉的孝子中 , 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对继母表 现出十分的恭顺敬爱 。但就整个社会关系而言 , 妇女 的地位却是一落千丈 , 夫权得到充分加强 , “ 夫为妾 纲 ”成为广大妇女心灵中的侄桔 。 封建时代 , 妇女夭生就受到性别的歧视 , 他们除 了在社会政治关系和宗法伦理关系之网中承担相应 的责任和义务外 , 还必须遵从另一种道德规范即“妇 德 ” 早在先秦时期 , 孺家就明确提出了男薄女卑的 观念 , 至汉代 , 随着需学在思想领域的全线胜利 , 在 男薄女卑墓础上形成了一整套妇女道德规范 。首先 , 女人必须绝对服从男人的统治 , “ 女者 , 如也 。 子者 , 单也 · 女子者 , 言如男子之教而长其冬理者也 · 故谓 之妇人 。妇人 , 伏于人也 。是故无专制之义 有三从之 道 , 在家从父 , 适人从夫 , 夫死从子 , 无所敢 自遂也 二 ” 《大戴礼记 · 本命 》杜郊谓 “ 男虽践 , 各为其家阳 女虽贵 , 犹为其国阴 。 ” 《汉书 · 杜郊传 》在封建等 级社会中 , 每个人都具有主人和奴才双重人格 , 即使 最卑残的男人 , 在家庭关系中也俨然成了主宰 , 而女 人 , 性别注定了只能永远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 其次 , 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突出体现在婚姻关系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婆 社会科学战线 · 年 期 · 教育学研 究 中 , 女人根本没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 , 丈夫不仅是妻 子的归宿 , 而且是妻子社会存在的标志 , 所谓 “ 嫁 者 , 家也 。 妇人外成 , 以出适人为家 。 ” 《白虎通义 。 嫁娶 》“故夫尊于朝 , 妻荣于室 随夫之行 , 故《礼 · 郊特牲 》日 ‘妇人无爵 , 坐以夫之齿 。 , ” 《白虎通义 · 爵 》一般说来 , 丈夫对婚姻的缔结也不能左右 , 但 对解除婚姻关系却有极大的发言权 。 女子有“ 七出 ” 之条 , 不顺父母 、 无子 、 淫 、妒 、有恶疾 、多言 、窃盗 , 这 些都可以成为丈夫抛弃妻子的堂而皇之的理由 。 而 实际情况可能更糟 , 东汉地永的妻子当着婆婆的面 叱骂一条狗 , 即被休掉 、李充的妻子因想同婆婆分家 便被赶出家门 。 可见 , 任何一个借口 , 丈夫都可以将 妻子抛弃 。 第三 , 女人必须格守片面的性道德 。 男人为传宗 接代可以娶妻纳妾 , 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 , 所谓“ 夫 有再娶之义 , 妇无二适之文 。 ” 班昭 《女诫 》东汉陈 留人陈元之母 , 丈夫早亡 , 儿子不孝 , 便告到亭长仇 香处 , 仇香劝慰她 , “ 妇人守寡养孤 , 上欲激贞名于当 世 , 中欲不负于黄泉 , 下欲育遗翩而继宗也 。 此三节 者 , 妇人之妙行也 。 ” 《后汉纪校注 》卷 而这种所 谓美妙德行显然是以妇女的一生幸福为代价的 。 汉代统治者对这种给千百万妇女造成极大痛苦 的妇德极力加以提倡 , 对那些甘于 自股的所谓贞女 烈妇给予表彰 。 安帝元初六年下诏曰 “ 其踢人尤贫 困 、 孤弱 、 单独谷 , 人三解 , 贞妇有节义十解 , 甄表门 阎 , 旅显厥行 。 ” 《后汉书 · 孝安帝纪 》在当时 , 贞妇 的多寡甚至成为衡里地方风俗政绩好坏的一个标 二 蔺山、 女人在成为夫权主义的牺牲品的同时 , 她们的 灵魂也做了播家思想的俘虏 。如东汉才女斑昭 , 为教 育女儿 , 作《女诫 》七章 , 大谈女人要 “ 卑弱 ”, “有善莫 名 , 有恶莫辞 , 忍辱含垢 ” , 丈夫的职贵是“ 御妇 ” , 妇 人的职贵是 “ 事夫 ,’“ 夫有再娶之义 , 妇无二适之 文 ” ,婆婆说得对是对 , 不对也是对 , “ 勿得违决是非 , 争分曲直 , 等等 。 她完全将女人置于长辈和男人的 淫威之下 , 在任何情况下 , 女人只有一味逆来顺受 、 小心奉上的义务 , 而没一点自己做人的权利 。 从女人 嘴里说出这类话 , 足见儒家三纲观念毒害妇女心灵 之探 。 关于这点 , 我们再从《后汉书 · 列女传 》中引几 个例子 赵阿的丈夫周郎骄淫无礼 , 她的公公却指责 这是赵阿不“ 以道国夫 ”之过 , 赵阿答应劝谏丈夫后 又认为 , “我言而不用 , 君必谓我不奉教令 , 则罪在我 矣 若言而见用 , 是为子违父而从妇 , 则罪在彼矣 ” 左右为难的赵阿于是 自杀身亡 。 荀爽之女荀采嫁给 阿瑜 , 不久瑜卒 , 荀爽强迫她再嫁郭奕 , 荀采哲死不 从 , 自级身亡 , 死前还在门上写下“ 尸还阴 ”数字 。 沛 县刘长卿之妻在丈夫和儿子死后 , 剪去 自己的耳朵 , 以示不再嫁人的决心 。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 , 到东汉 时期 , 儒家的贞烈观念已经成了广大妇女的内在信 仰和追求 。 以上所述表明 , 汉武帝“独尊儒术 ”以后 , 经过上 百年的传播 、推广 , 儒学超越原有范围和形态 , 被广 大社会成员接受和认同 , 转化为普遍的社会规范和 价值体系 。 无论是国家的政治 、法律制度 , 社会的礼 节风俗 、道德伦理 , 还是个人的心理情感 、 价值取得 都被播教化了 。 正是汉代儒学的这种社会化走向 , 莫 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生存方式 。 作者单位 《河北学刊 》编拼部 责任编样 张 质
本文档为【论汉代儒学的社会化走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8693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5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7-07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