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独尊儒术与西汉学术大势_与王葆玹先生商榷

独尊儒术与西汉学术大势_与王葆玹先生商榷

举报
开通vip

独尊儒术与西汉学术大势_与王葆玹先生商榷 �《哲学研究》�卯仃年第 期! 独尊儒术与西汉学术大势 ∀ ∀一与王葆兹先生商榷 黄 一 升 一 国 在《中国学术从百家争鸣时期向独尊儒术时期的转变狱载《哲学研 究》� # #∃ 年 第 � 期 。 以 下 简称王文 ! 一文中 , 主葆珐先生提出 , 罢瓢百家% 狐尊儒术不是发生在汉武帝时 , 而是在 成帝建始二年· 班固氰汉书》, 贬抑王氏 , 鳅尊儒术 的主持人是成帝时当政的王凤而篡改厉史 , 才将这一厉史事件上溯到武帝 , 以致造成武帝罢瓢百家 , 独尊儒术的谬说千古流传。 细读王文 , 其中是有...

独尊儒术与西汉学术大势_与王葆玹先生商榷
�《哲学研究》�卯仃年第 期! 独尊儒术与西汉学术大势 ∀ ∀一与王葆兹先生商榷 黄 一 升 一 国 在《中国学术从百家争鸣时期向独尊儒术时期的转变狱载《哲学研 究》� # #∃ 年 第 � 期 。 以 下 简称王文 ! 一文中 , 主葆珐先生提出 , 罢瓢百家% 狐尊儒术不是发生在汉武帝时 , 而是在 成帝建始二年· 班固氰汉书》, 贬抑王氏 , 鳅尊儒术 的主持人是成帝时当政的王凤而篡改厉史 , 才将这一厉史事件上溯到武帝 , 以致造成武帝罢瓢百家 , 独尊儒术的谬说千古流传。 细读王文 , 其中是有不少精到的见解的 。 但根据汉代学术的大量材料来看 , 王文的基本 论点和论据 , 却难令人苟同 。 由子独尊儒术是中国 一文化史上重大的厉史事件 , 而且事关酋汉 学术大势 , 很值得研讨 。 因此 , 笔者仅就个人的一孔之见 , 也从西汉博士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宗教体制和 官方文化政策等方面作一探讨 , 以就教子主先生 。 、 武帝独尊儒术 、 罢瓢百家辨 王文的论证从西汉官方文化政策入手 。 首先 , 这篇文章提出一个问题 & “在汉初废除 ‘挟 书律 , 、之后 , 儒家与百家的矛盾有没有可能立刻尖锐起来∋ 或者说 , 百家在当时尊儒 的 气 氛 电 有没有可能再次处于受压制的地位呢∋ ”废“挟书律” , 时在惠帝四年三月 。 西汉初至武帝 之前 , 是黄老之学 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 尊濡的风气取代黄老 , 是武帝才开始的 。 崇尚黄老与 尊儒 , 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着西汉学术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 「 从王文论证提出问题所引用的材料 , 只言及高 祖 、 文帝来看, 他所谓除 “挟书律”之后 , 仍属于崇尚黄老的西汉初期。 这段时间 , 儒学虽有 受到统治者不断重视的趋势 , 但与崇尚黄老的时俗相较 , 却还谈不上所谓 “尊儒 的气氛 ”。 而当他转换视兔来提出同一间题时 , 却讲在“ 当时尊儒的气氛中”如何 , 这就将尊儒看作汉初 的社会风气了 · 有乖史实 。 从主文后面的分析看 , 他是十分清楚汉初为尊崇黄老的时期 , 支 持儒学是武帝才开始的 , 显然主文把两个不同时期的事当作同一个问题了 · 王文认为 , 《史记 · ’礼书》的一段话间接地 回答了这个问题 。 这段话说 & “至于高祖 , 一光有 四海 , 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 , 大抵 ’皆袭秦敌 。 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 宫 室 官名 , 少所 变 改 。 孝文即位 , 有司欲定仪礼 , 孝文好道家之学 , 以为繁礼饰貌 , 无益于治 , 躬化谓何耳 , 故罢去之。 ”从这段话中 , 主文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 仅承秦制与汉初崇尚黄老 原是 可 以 柑容 的 。 他又根据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关于黄老的论述 , 得出其在政治上具有 “不创新制” 、 “沿 袭旧制” 的结论。 王文的这些论述原本是要论说儒家与百家的关系 , 但实际上却归结于这样 一点 & 崇尚黄老亦即因袭秦制 。 尽管王文没有明确表述这一点 , 但却是他的论、述 的 必 然 结 论 , 而且这成为王文许多论证的前提 , 以致认为武帝细黄老, 是为了 “制止黄老学派对推翻 秦制的干涉”。 也是基于这样的前提 , 王文推出了如下黝 & “汉嘟叙创寺儒学 , 反(时黄老 , 意在破坏秦擂梦尝篡鹜霭蔡默%&翼霆华篡襄菜六管馨孟篡监咒票馨鼎霆贫反对黄老 , 决不会罢黯百家的结论。 ) ) 这里涉及到两个事关重大的间题 & 汉承秦制、 崇尚黄老及其关系 % 武帝宋持稀学, 反对 黄老 , 是否是针对秦代官方文化而发∋ 《史记》· 《汉书》中都有“汉承秦制”之语 。 但探的继承秦制 , 并不是完全娜(琴袭秦制 , 而 主要是因袭“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一类 。《汉书 · 百官公卿表》说 & “凑飨良夭下 , 建皇帝 之号 , 立百官之职 , 汉因循而不革 , 明简易 , 随时宜也 。 ”《外戚传》说 & “汉兴 , 因秦之称号 , 帝母称皇太后” 云云 , 皆可为证 。 而秦奉行的单纯用刑法统治人民 , 不许挟书等政治文化制 度 , 汉非但没有因袭 , 反而有所更改 。 因而 , 秦二世而亡 , 西汉王朝却立国二百余年 。 崇尚黄老 , 是汉初的统治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采取的政策 。 老子讲 自然无为 , 相传 黄帝垂拱而天下治 。 黄老之学具有任 自然 , 少人为干涉之义 , 这在承秦之弊 , 万象凋零的汉 初 , 最适合体养生息的社会需要 , 因此 , 被统治者所尊奉 。 关于这点 , 前人论之详矣 。 汉承秦制与崇尚黄老之间, 确有某种相容性 。 从黄老主张 “因循”来看 , 汉承秦制合子黄 老精神。 但黄老讲的 “因循” , 是以合于 自然之道为原则的 。 班固讲 , 汉袭秦代官名是 因 为 ∗ 明简易 , 随时宜” , 就是此意 。 因此 , 在崇 尚黄老的气氛下 , 汉承秦制绝不是简单的 “沿袭 旧制” 夕而是根据时宜米沿袭的 。 +司时 , 黄老的因循无为 一与秦制核心的刑名之学 , 又是根本不 同的霹北资霖翟拿户霆井霎鬓少霆罢军麒认而又不 ,司的方面 。 &蔽反对黄、& 东产 不存在反对秦的政治文化体制的问题 , 因为黄老之学是汉初的统治思想 , 而不是秦的官方文 化形态 。 所以, 反对黄老 , 否定的只是汉初的统治思想 · 如果把这说成是反对 秦的官方文 化 , 就不仅错误地将秦官方文化与汉初统治思想棍为一谈 , 而且也错误地把黄老看成是秦官 方文化了 · 就支持儒学这一方面讲 , 确有反对秦官方文化的意义 , 这是不待深言的 。 但是 , 需要指 出的是 , 支持儒学并非突发王武帝 , 而是汉初以来学术进程的必然发展 。 汉初的思想家如陆 贾、 贾谊等人 , 在反思秦亡教训的基础上 , 总结出马上得天下 , 不能马上治之 , 攻守异势的 历史经验 , 提 出应重视儒家思想在治理天下 ,时的作用 。 他们的建议连那位曾用儒冠溺尿的汉 高祖 , 后来也多少有所接受 。 自高祖起 , 儒生被拜博士 , 代不乏人 。 高祖二年 , 叔孙通为博 士 , 惠帝时有孔附弟子襄作博士 , 文 、 景之世 , 更为申公 、 贾谊 、 韩婴 、 董仲舒 、 胡毋生 、 辕固生等儡生傅士 。 虽然 《史记 , 儒林传》称述 & ) 高祖时“尚有干戈 , 平定四海 , 亦米暇邃痒 序之事也 。 孝惠 、 吕后时 , 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 孝文时颇征用 , 然文帝本好刑名之言。 及 至孝外 不任快者· 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 , ) 故诸博士具官待问 , 未有进者” , 但儒学的渐受 重视却是汉初思想的一种发展趋势 。 因而 , 武帝的支持儒学 , 虽有吸取秦亡二教训的因素 , 但 主要是对汉初以来儒学渐受重视趋势的继续和发展· 无论是从反对黄老 , 还是 支持儒 学 来 看 , 都不能说是或主要说是反对秦的官方文化 。 主文还通过“考察武帝时期的历次学术文化革新运动” , 来证实武帝的支持儒学 , 反对黄 老 , 是反对秦官方文化的论点。 拙文对此再作一辨析 。 辨析之先 , 需要指出, 武帝的支持儒学 , 除王文讲的罢申韩之学 , 议立明堂 , 细黄老刑 名百家言矽卜, 尚有如下三次 & 工, 建元五年的初置《五经》博士〔见《汉书 · 式帝纪》! 。 − , 元光元 年的诏举贤良文学对策 。 此次对策 , “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 ” �见,《汉书 · 武帝纪》! 。 . , 元朔 五年的为经学博士置弟子员�见《汉书 · 武帝纪》、 《文记 · 儒林传》! 。 总计有六次 。 除姗黄老 刑名百家言与为经学博士置弟子员发生在窦太后去世后 , 其余四次都在这之前 。 笔者认为 , 帝武 的这六次尊儒活动 , 都是罢黯百家、 独尊儒术的不同步骤 , 而不是旨在反对秦官方文化 。 关于武帝尊儒的第一个行动 , 《汉书 · 武帝纪》载 & “建元元年冬十月 , ‘诏皿相 、 御史 、 列 倪 币二千石 、 二千石 、 诸侯相举贤 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 垂相馆奏 & ‘所举贤良, 或治申 、 ‘商 、 韩非、 苏秦、 张仪之言 , 乱国政 , 请皆罢 。 ’ 奏可。 ”汉以十月为岁首。 表明武帝一即位 , 就罢黔了申 、 韩刑名之学与纵横家言 。 王文认为 , 申韩苏张是秦代官方学术 , 武帝此举只是 针对秦代官方文化 。 其实 , 这是武帝用儒学取代黄老的统治地位所采取的一个策略。 联系到当时思想界的大势来认识 , 这一点就十分清楚了 。 《史记 · 儒林传》说 & “及今上即 位 , 赵结 、 王减之属明儒学 , 而上亦乡�向!之” 。 《汉书 · 窦婴 田蛤传》载 & “婴 , 蛤俱好儒术 , 推载赵给为御史 、 王减为郎中令 ” % 又说 & “太后好黄老言 , 而婴 、 盼 、 赵给务隆推儒术 ” 。 这 些材料表明, 武帝的隆儒与窦太后的好黄老之间的矛盾 , 是当时思想界斗争的焦点 、 实质和 要害所在 。 ) + 至于申 、 韩 、 苏 、 张之学 , 由于汉初在崇尚黄老的同时 , 也容许诸子百家并存 , 因此 , 崇肖黄老虽主要是对秦文化的否定 , 却也给了申 、 韩 、 苏 、 张之学以一席之地 。 然而 , 直至 武帝即位 , 申、 韩 、 苏 , 张之学都是在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之下 , 作为百家之一而存在的 。 因此 , 武帝隆儒的主要打击对象是黄老之学 , 而不可能是申 、 韩 、 苏 、 张之学 。 但当时武帝 初即位 , 他的祖母窦太后又好黄老 , 所以 , 武帝还不便为隆儒 , 马上直接取替黄老之学 。 而 申 、 韩 、 苏 、 张之学最受儒家攻击 , 加上与黄老之学亦有对立 , 因而 , 武帝很 自然地会首先 拿申、 韩 、 苏、 张开刀 , 作为他独尊儒术 , 取替主要是黄老在内的诸子百家的第一个试探性 行动 。 紧接着同年七月发生的“议立明堂” , 就较为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综合《史记》、 《汉书》 的材料来看 , 这次事件是由明儒学的赵给、 王减发起的 , 并且专门征召儒 学 大 师 申公 , 因 而 , 这次议立明堂实是以儒学为根据的 。 ‘之具有使汉初以来与诸子同等地位的孺学 , 变为国 学的意义 。 王文却说 , 赵 、 王议立明堂联合了墨家、 阴阳家与道家。 此说没有史料根据 , 于是王文 拉扯后面 的历史为证 & � � !武帝元封立年立明堂采方士公玉带之说 。 此事距赵 、 王议立明堂 达三十年之久 , 三十年后的事 , 怎证三十年前的事专 � − !汉成帝时儒者曾抨击武帝的宗教设 施 。 据王文后面所论 , 此指匡衡奏议在长安建南北郊 , 以祭夭地之事 。 匡衡奏议并没有论及 武帝所立明堂 , 也未抨击所谓武帝的宗教设施 , 而只是说在甘泉宫祭天 , 在汾阴祭地 , 不合 古制 , 当改为在京城南郊祭天 , 北郊祭地 。 � . !平帝时 , 王莽奏立 明堂 , 得到群臣的称颂 。 当时王莽实己操纵汉室 , 群臣的称烦或出献媚 , 或迫于形势 , 怎能以此作为严肃的论据呢 ∋ 第三次事件 , 是建元五年的置 “五经” 博士 。 拙文将专门辨析 , 此处从略 。 这里只需指 出 , 这次事件标志着儒学取得法定的国学地位 , 是武帝独尊儒术的初步实现 。 与这次事件相 密切联系的是第六次为经学博士置弟子员 , 是汉武帝为巩固 、 健全经学博士制度而采取的组 织措施 。 一 第四次发生在元光元年的诏举贤良文学对策 , 最重要的 、 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是董仲舒在 对策中提出的“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 孔子之术者 , 皆、绝其道 , 勿使并进”的建议 。 一般 论著都以为, 董仲舒这个建议首开独尊儒术 、 罢黯百家之论 。 其实 , 这个建议不过是点明了 前一年武帝置“五经”博士的实质要求 , 其真正的意义并不在提出了罢默百家 、 独尊儒术 , 而 在于要求彻底地实现罢瓢黄老在内的百家 , 完成儒学独尊的历史转变 。 王文认为 , 汉武帝没 有采纳董仲舒的具体建议 。 笔者则认为 , 无论是从社会的变化 , 还是从汉武帝的意向来看 , 董仲舒这一建议都会被采纳 。 只是由于考虑到窦太后尚在的缘故 , 董仲舒的建议虽被接受 , 却未马上实施罢了 。 第五次事件, 就是最好的证明。 《史记 · 儒林传》叙其事说 & “及窦太后崩 , 武安侯 田盼为 承相 , 细黄老 、 刑名百家之言 , 延文学儒者数百人” 。 这里清楚标明是包括黄老 、 刑名 在 内 的百家 , 可以说 , 这次事件标志着儒学取代黄老 , 罢黝百家 , 独尊儒术的最终实现 。 王文则提出 , 这次事件是对第一次罢申、 韩 、 苏、 张之学的翻案 。 其实 , 史料上并无谁 否定罢申、 韩 、 苏、 张之学的记载 , 何翻案之有 ∋ 王文还说 , 这次翻案是以儒家为主 , 联合 百家来进行的 , 司马迁明确说是细百家 , 百家稣为所细 , 怎能成为联合对象呢 ∋ 又怎能如王 文所说只是“反对秦代的政治学术文化体制”呢 ∋ 为证其说 , 王文还详辨司马迁这段话的“延文学儒者数百人”一句话 , 说 “文学”的含义至 少包括儒 、 墨两家 。 从语法逻辑讲 , 文学若包括儒 、 墨两家 , 司马迁为何在文学之后又提儒 · 者 , 岂不重复∋ 既提儒者 , 为何又不言墨者 ∋ 王文之说难以讲通 。 再证以这句话出处的《史记 · 儒林传》, 文学一词其义有三 & 一为职官 , 二为儒学的别称 , 三为儒者的别称 。 这表明, , 司马迁言文学只与孺相关 , 而与墨无涉 , 故将文学、 儒者连用 。 王文用《盐铁论》中时有儒 、 墨并提这一点 , 更不能证明文学包括墨家。 桑弘羊有时指责 文学 , 儒 、 墨并称 , 那只是一种习惯用语 。 儒 、 墨为先秦显学 , 因而 , 儒 、 墨并提用以表示 读书人的通称 , 就成为一种习惯用语 。 自立“五经”博士后 , 读书人基本上是唯《五经》是务的 儒生 , 因此 , 昭帝时 , 儒 、 墨并称作为读书人通称的习惯用语 , 实是指儒而言 。 更有一个基 本的历史事实是 , 自汉初以来基本上无所谓墨家学派 , 墨已流为侠 。 、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考 证汉代墨学 , 竟无一研治《墨子》者 , 而全为任侠之人 。 因此 , 王文关于文学至少包括儒 、 墨 两家学者的说法 , 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以上论述表明, 罢瓢百家 、 独尊儒术 , 确是发生在汉武帝时 。 汉武帝的历次文化变革 , 主要是反对黄老为首的百家之学 , 而不是反对秦的官方文化 。 只是 由于窦太后所代表的势力 的阻挠 , 汉武帝的罢黝黄老为首的百家 , 才经历数次事件而得 以实现 。 ‘ 、, 博士制度与宗教体制的变化 从汉代博士制度入手 , 否定武帝时有罢黝育家 , 独尊濡术 , 是王文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在这方面 , 他的论点是武帝立 “五经”博士 , 并没有取消诸子传记博士 % 细黄老只是将其从经 学博士的地位降为诸子传记博士 。 为了辨析这一问题 , ’ 需首先简略地对博士制度作一述说 。 博士制度起源于战国 。 秦代作为一种职官 , 其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是“掌通古今” , 人数有数十之多 。 汉 初亦设博士官 , 与秦博士基本没什么区别 。 秦及汉初博士的构成较为复杂 , 秦有儒生为博士 者 , 亦有占梦博士 、 为仙真人诗博士等 % 汉初博士诸子传说 , 百家皆有 。 刘欲 《移太常博士 书》说 & 孝文时 , “天下众书往往颇出 , 皆诸子传说 , 犹广立学官 , 为置博士” 。 武帝置“五经”博士 , 博士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 这个变化主要有二 , 一是 博 士 的 构 成 成 分 , 由多种成分变为单一成分 , 诸子百家皆无作博士的资格 , 能充任博士的只能是 “游文于 六艺”之中的儒生 % 二是博士的职责由 “掌通古今 ” , 变为以教授经学为主 , 博士变成了经学 博士 。 以往的论著都忽视了这一点 , 因而 , 多将博士与经学博士混而不分 。 而只有 明了这一 点 , 才能说 明武帝的立“五经”博士 , 决非只是增加儿个儒学博士的事 , 而是他独尊儒术, 使 儒学取得唯一的国学地位的重大措施 。 武帝立 “五经”儒士后 , 儒学典籍才成为法定的经典 , 才有所谓经学可言 。 王文则提 出, 景帝时 , 黄老博士曾“由子学博士上升为经学博士” 。 他此说根据的是唐释 道宣《法苑珠林》与道士杜光庭《历代崇道记》的两条材料 。 唐代三教相争 , 在与儒学的斗争方 面 , 释 、 道有一致性 。 杜光庭说文帝、 窦太后救天下 & “如不通黄 、 老经者 , 不得注官” , 并 不见于汉代史料 。 不通黄老者为官是普遍现象 , 杜说明显是为崇道而编造的厉史谎话 。 释道 宣说景帝时 , 黄老被 “改子为经” , 则具有联合道家共同贬儒的意义 。 这种材料究竟有多大可 靠 ,性, 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 这两则材料是不能作为根据的 。 查遍《史记》、 《汉书》等第一手资料 , 都没有一则材料可 以证明有所谓将黄老由子改为经 的事。 更为重要的是 , 景帝时还无区分经 、 子的观念 , 甚至不具备产生这一观念的条件 。 将 儒家典籍称为经 , 把黄老百家称为子 , 是武帝立“五经”博士以后才有的 。 因此 , 说景帝时有所 谓黄表博士由子学博士变为经学博士之事 , 实无从谈起 。 东汉翟酩不懂这一点 , ’ 故将文帝所 立《诗》博士 , 称为一经博士 , 学术界皆信以为说 , 并据以进而为说 , 认为武帝以前已有“诗 ” 、 “书” 、 “春秋”三经博士 , 武帝置“五经 ”博士 , 只是使经学博士完备而已 , 这是以误为误 。 如 果文帝时儒学的 “诗”博士 , 郎已为经学博士 , 那么 , 儒学岂非在汉初已取得 法’定 的 经 的地 位 , 那么 , 武帝就用不着独尊儒术了 。 作为“狂热地称颂汉德 ”的班固 , 又为何不在《文帝纪》 中大书“置 ‘诗’经博士 , , 而要在武帝时 , 才记上置“五经”博士呢 ∋ 翟醉之说的不当是很明显 的 。 王文却引其说立论 , 这是他轻信景帝时黄老改子为经的一个原因 。 《汉书 · 艺文志》著录有《黄帝四经》与《老子邻氏经传》, 、似乎可证王文之说 。 但如先秦墨 学将其学派的典籍称为《墨经》, 只是对 自己学派著作的尊称一样 , 这种尊称还不包含后来与 子相对的经的含义 。 至于王文把辕固生攻击黄老之学为“家人言” , 说成是所谓否定黄老的经 的地位 , 那更是作者的揣侧之论。 在考察汉代经学博士建置时 , 王文认为人们的理解没有道理 , 因而 , 他提出武帝的立五 经博士 、 宣帝的增设经学博士, 都是在七 一卜诸子传记博士之外增加人数而已 。 从而 , 得出了 七十诸子传记博 士一直存在到成帝时的结论 。 王文论及人们的理解有两点 。 其一 , ·在孔用哎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和《儒林传》关于武 、 宣经学博士建置的材料后 , 王文说 & “人们都说这表明武帝 、 宣帝时只有五经博士 , 这说法其 实是没有道理的 。 ”在这里 , 人们的说法恰好是依据王文所引刁料斗而得出来的 , 而且 , 在《汉书》 中可以找到充足的史料为证 , 怎能说没道理呢 ∋ 主文的理由是 , 班固并没指 出当时除五经博 士之外便无其他了 。 这个理由是经不起推敲的 , 是否班固没说无某家博士 , 就一定意味着某 家博士的不存在呢 ∋ 查遍 《史记》、 《汉书》,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么后 , 所有博士皆为治《五经》 者 , 无一例外。 其二 , “人们还说 , 武帝博士有五经七家 , 宣帝博士有五经十二家 , 每家均 为 一 人 , 这 也是没有道理的。 ”的确 , 人们此说多不合史实。 据笔者考证 , 宣帝时 《易》有施 、 孟 、 梁三 家 , 《诗》有齐、 鲁 、 韩三家 , 《书》有欧阳 、 大夏侯、 小夏侯三家 , 《礼》 有大戴、 小戴 、 庆 氏三家 , 《春秋》有《谷梁》和 《公羊》 的颜 、 严 , 共计有十五家之多 , 同时 , 西汉经学博士一 家可有数人。 但是 , 人们的说法不合史实 , 也决不能成为王文推定七十诸子传记博士在武帝 后继续存在的理 由。 因为二者之间并无逻辑的联系。 王文证其七十诸子传记博士存在武帝以后的唯一材料 , 是三国时王朗的奏议论西汉 , 有 所谓“学官博士七十余人”一语叭 王文认为 , 这句话是王朗当作“西汉一般情况来介绍” 的 , 汉有博士七十余人之说 , 最早出卫宏的《汉旧仪》, 但说的是文帝时的情况 。 而笔者认为 , 卫 宏之说极为可疑 。 考《史记 · 秦始皇本纪》& “始皇置酒咸阳宫 , 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又侯生 、 卢生言有博士 七十人之语。 据为皇帝祝寿 , 臣僚无敢不到者来推测 , 七十人当是秦博士官的定制。 而汉文 帝时 , 博士官今可考者唯申公 、 公孙臣、 贾谊 、 韩婴四人 。 从文帝时社会的状况与文化发展 来看 , 也很难达到博士官七十人的规模。 因此 , 卫宏之说难以确信 。 王朗后于卫宏, 其说可 能就本于卫宏 。 而且 , 王文找不到一条可证王说的旁证 。 因此 , 王朗之说诚如王文所论 , 凭 此非第一手材料的孤证 , 也断定不了七十诸子传记博士在武帝后的存在 。 、 王文还从西汉宗教体制方面 , 来论证七十诸子传记博士继续存在武帝以后 , 并据以说明 罢默百家 , 独尊儒术发生在成帝建始二年。 而他根据的材料只有一条 , 一即《汉书 · 郊祀志》的 如卞一段话 & “是岁 , 衡、 谭复条奏 & ‘长安厨官县官给祠郡国候神方士使者所祠 , 凡六百 八 十 三 所 , 其二百八所应礼 , 及疑无明文 , 可奉祠如故 。 其余四百七十五所不应礼 , 或复重 , 请皆罢 。 ’奏可。 本雍旧祠二百兰所 , 唯山川诸星十五所为应礼云 , 若 诸 布、 诸 严 、 诸 逐 、 皆罢 。 杜主有五祠 , 置其一 。 又罢高祖 所立 梁“一 , 及 孝文 渭 阳 、 武帝 薄忌 泰 一⋯ ⋯ , 及孝宣参山⋯⋯原水之属 , 皆罢 。 候神方士使者副佐 、 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 家。 ” 王文认为 , 这里的七十余人即指诸子传记博士 。 对此 , 拙文也稍咋制析 。 成帝时罢废诸祠事件的发生 , 是元帝以来儒生议罢宗庙的继续 。 《汉书 · 祭祀志》说 & “元 帝好儒 , 贡禹、 韦玄成、 匡衡等相继为公卿 , 禹建言汉家宗庙祭祀多不应古礼 , 上是其言。 后 � 王文引语有误 , 原文作“学官博士七千佘人。”胡秉虔《汉西京博士考》谓“当统指博士弟子员也�’, 是 指平帝时的状况 。 此说是正确的。 中华书局标点本因此在“博士”后增 “弟子”二字。 故此材料根本 不能作为王文的证据 , 即以王文“七十”而论 , 亦不足为据。 韦玄成为皿相 , 议罢郡国庙 , 自太上皇 、 孝惠帝诸园寝庙皆罢 。 ”关子议罢诸庙的具体情况 , 《汉书 · 韦玄成传》有详细记述 。 匡衡在元帝末年继韦玄成为相 , 也力主罢庙之议 。 成帝即位 , 匡衡又奏言自武帝以来去甘泉祭天 , 后土祭地的活动 , 不合在京城南 、北郊祭祀天地的古制 , 且甘泉地在云阳 , 后土位于河东 , 每次出祭总是兴师劳众 , 加之旅途艰险 , 因此 , 匡衡奏议 将祭天地的地点 , 设在长安的南 、 北郊 。 这个建议 , 得到成帝的采纳 , 于是第二年 , 匡衡又 奏议罢废诸祠 。 王文因将此事作为成帝罢黝百家 、 独尊儒术的唯一的一 点 线 索 , 并誉 之 为 “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改革运动” 。 其实 , 匡衡的罢废诸祠与贡 禹、 韦玄成的议罢诸庙相较 , 意义要小得多。 这不仅因罢废诸祠只是议罢诸庙的继续 , 而且从关系的重大来说 , 罢诸庙是 事关祖宗 , 匡衡的废诸祠只涉及不合礼的诸布 、 诸严诸神祠 , 祖宗之庙可毁 , 不合礼的诸神 祠被毁罢 , 又算得了什么呢 ∋ 元成间发生的这场毁庙罢祠运动 , 是武帝以来淫祀泛滥的某种纠治。 《汉书 · 韦玄成传》 载 & 元帝时 , “凡祖宗庙在郡国六十八 , 合百六十七所。 而京师 自高祖下至宣帝 , 与太上皇 、 悼皇考各 自居陵旁立庙 , 并为百七十六 。 又园中有寝 、 便殿。 月祭于寝 , 日祭于庙 , 时祭于 便殿 。 寝 , 日四上食 % 庙 , 发二十五祠 % 便殿 , 发四祠 。 又月一游衣冠 。 “ · · ·一发祠 , 上食 二万四干四百五十五 , 用卫士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九人 , 祝宰乐人万二千一百四十七人 , 养牺 牲卒不在数 中。 ”仅祭祀祖宗的庙祀 , 一年耗费就如此巨大。 加上皇帝的祭祀天地 , 郡国祭祀 山/日, 地方方士的祭祀各种神物的活动 , 一年财力、 物力、 人力的耗费肯定是惊人的 。 淫祀 必然带来社会财力康乏 , 人民贫困等现象 , · 从而 , 影响社会的安宁。 元成间的反对滥祀 , 就 是在一定程度上针对滥祀的社会弊端而发的 。 因此 , 匡衡反对去甘泉 、 后土祭天祀地 , 就将 “吏民困苦 , 百官烦费”作为一条重要理由 。 据《汉书》的记载 , 贡禹“以明经洁行著闻 , 征为博士” % 韦玄成 “少好学 , 修父业 ” , 而其 父通《尚书》、 《礼》, 以《诗》教授 % 匡衡则以善说《诗》闻名当世。 可见 , 三人皆为儒学大师 。 他们的反对谣祀 , 实是儒学反对宗教及其恶果的斗争表现。 西汉的滥祀根源 , 在于皇帝的信奉鬼神 , 尤以武帝为著 。 而皇帝滥祀 , 又离不开方士的 支持 。 封建时代皇权至高无上 , 儒生的反对滥祀也离不开皇权的力量 , 因而 , 儒生的反对滥 祀 , 就打击对象而言必然是方士 。 成帝时归家的七十余人 , 自然只能是方士及其助芋了 。 王文则说 , 这七十余人就是 自文帝以来的七十诸子传记博士 , 因为这场运动所打击的方 士们 , 其理论分别得之墨家 、 阴阳家与道家 % 而且 , 七十诸子传记博士 “一开始就与宗教有 密切的联系” 。 说方士的理论有来 自墨家等 , 这未免太抬高方士了 。 而秦 及 汉初博士职掌通 古今 , 主要是用历史 、 现实的知识来为君主服务 , 因而 , 虽也参加封禅礼仪的制定 , 并隶属 执掌 “宗庙礼仪 ”的太常 , 但就其基本精神而言 , 却是人文的, 不能说七十诸子传记博士与宗 教有密切关系 。 王文还特别详辨“候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一句话 , 说陈直先生与颜 师古注的断句都不妥 , 应在“本草”下断句 , 而“副佐”系动词 。 这句话的意思是将候神方士使 者降为药皿的副手 , 并将待诏七十余人全部免职 。 从语法上讲 , 若依王文断句 , “待诏七十余 人皆归家”为一句 , 班固既己标明人数 , 又何必用“皆”字呢 ∋ 班固用 “皆”字在 “候神方士使者副 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之后 , 正是要表明七十余入是指候神方士使者及其副佐的总和 , 而非 仪指“待诏” 。 从这一点看 , 颜师古与陈直的断句都较王文的断句更有道理 。 且待诏作为称呼人的名词 , 泛指各种各样侍奉皇帝的人。 有 以颜容待诏者 , 如文帝时的 邓通 % 有以文学待诏者 , 如成帝时的扬雄 , 等等 。 这里被归家的待诏是因罢祠而遭贬的 , 因 此 , 此待诏显然是官方的神职管理人员 。 王文断定为是诸子传记博士 , 是缺乏证据的 、 即如 听论 , 亦有说不通的地方 。 王文也承认这次打击对象是方士 , 既然如此 , 为何打击对象的方 士只受到降职的处罚 , 而仅为方士提供理论的诸子博士 , 却要受到撤职 、 遣送 回 家 的 重惩 呢∋ 这实在不合情理 。 王文 的断句所能说出的唯一理由 , 是罢祠数 目与七十余人的数 目不相应 。 他的所谓不相 应 , 其实是基于二个混淆 。 一是混淆了一般的方士和作为使者的方士 的 区别 。 《史记 · 封禅 书》说 & “方士所兴祠 , 各自主 。 ”这是讲一般的方士 , 他们所兴的神祠归本人主管 。 一般地讲 , 这类方士与所管的神祠数 目是大致相当的 。 而匡衡奏议讲的是“候神方士使者” , 归家的七十 余人也是候神方士使者及副手 , 这一类方士是政府任命的神职官员 , 一个人可以管理数座神 祠 , 因而 , 这类方士与所管神祠可以有数量上的较大差异 。 王文根据《史记 · 封禅书》讲的一 般方士与神祠关系的论述 , 来看成帝时官方神职官员的方士与罢祠之间存在的量的差别 , 当 然是会发现所谓不相应的 。 二是混淆了两次事件 , 误 作 同一 件 事。 《汉 书 · 郊 祀 志》 那段 话 , , 一实际上讲了两件事 , 第一件事是匡衡奏议的得到批准及其罢祠 。 第二件事是讲罢高祖、 文帝 、 武帝、 宣帝所立诸祠 。 “候神方士⋯ ⋯七十余人皆归家”作为这段话的最后一句 , 只与 第二件事相关 , 而与第一件事无涉 。 王文将两件事混而为一 , 才有罢祠 0 1∃ 余所与 0∃ 余人之 比的悬殊羞异。 姑且完全同意王文关于这段话的分析 , 也得不出成帝罢默百家 、 独尊儒术的结论。 因为 这次罢祠 , 只是罢其不合礼的部分 , 而非全部罢废 , 板应地遣其归家的七十余名 “诸子传记 博士” , 也只能是“诸子传记博士”的部分 , 而非全体 。 按匡衡奏议所罢与不罢的祠数比例关系 大约是 − 比 � , 则除遣归家的七十余名“博士”外 , 还至少有 .∃ 名“诸子传记博士”未遭罢免 。 怎能说是罢默百家、 独尊儒术呢 ∋ 如果再看看 , 在匡衡奏罢诸祠第二年 , 成帝就悔恨罢祠之 举 , 丫其后又“复长安、 雍及郡国祠著明者且半” 的记载 �均见 《汉书 · 郊祀志》! , 就更可以明 白 , 即使将建始二年遣归家的七十余人曲解为诸子传记博士 , 也只能说是成帝一度罢瓢部分 诸子传记博士 , 而决无所谓罢黝百家 、 独尊儒术 。 西汉学术的大势 王文所以得出武帝时无“罢黯百家 、 独尊儒术 ”的看法 , 与他对西汉学术大势的认识是密 切相关的 。 他认为 , 西汉的学术发展过程至少可分三期 , 从汉初到武帝建元年间 , 为崇尚黄 老 、 兼容百家的第一期 % 从武帝建元年间到成帝建始二年 , 是以儒学为主 , 兼容百家的第二 期 % 从建始二年开始 , 进入罢默百家 、 独尊儒术的第三期。 笔者同意西汉学术三时期之说 , 也 同意第一期是崇尚黄老 , 兼容百家之说 。 但对后两个 时期的看法却不同 。 我认为 , 第二期是罢黯百家 , 独尊儒术 , 时间从武帝到成帝。 第三期从 成帝到西汉末年 , 是戳纬神学兴起 、 发展的时期。 关于第一期 , 学术界论之详矣 。 罢默百家 、 儒术独尊是西汉学术的第二期 , 拙文只打算 对第二期与王文进行商讨 。 自武帝起 , 西汉学术开始了独尊儒术 , 罢默百家的新局面 , 这乃是当时社会发展变化的 结果。 汉经文 、 景之治 , 到武帝时 , 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 , 这就是休养生息的历史任务已 经完成 , 封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开始形成 。 与之相联系 , 汉初以来所崇尚的黄老之学已不适 应变化了的社会需要 , 社会需要能够满足大一统的学术去取代黄老之学 。 武帝所找到的就是 汉初以来受到统治者逐渐重视的儒学 , 董仲舒为代表的公羊学因其在儒学中最适合武帝的需 要, 因而最受推崇。 武帝用儒学取代黄老 , 出现的是独尊儒术 、 罢默百家的局面 , )这乃是思想大一统要求的 必然绪果 。 当然 , 罢黯百家 、 独尊儒术 , 并不是消灭儒学以外的其他学术 , 因为思想的东西 是消灭不了的 。 而只是通过法定 的形式 , 不容许百家学说作为晋升的手段 , 而只以儒学作为 获取功名的途径 。 也就是只承认儒学的国学地位 , 而不承认百家存在的合法性。 但这并不妨 碍百家以某种方式存在、 如黄老学派 , 自武帝迄东汉就一直存在 。 因而 , 独尊儒术 、 罢黝百 家的历史意义 , 并不是取消百家 , 而是法定儒学唯一的正宗地位 。 从武帝始 , 西汉学术进入独尊儒术 、 罢默百家的时期 , 其主要表现有三 & � , 自此以后 , 学官所立皆“五经”博士 , 而诸子博士无一人可考 。 争立博士的斗争 , 也完 全发生在儒学内部 , 而没有诸子学者与儒争立博士的一件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 这是《史记》、 《汉书》的全部 材料可以证明的 。 − , 只有儒经成为士子获取职官的手段 , 而没有靠学习诸子典籍入仕的记载。因而 , 《史记 , 儒林传》说 & 自为博士置弟子员后 , “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 。 ” 《汉书 · 儒林传》赞 说 & “ 自武帝立 ‘五经 , 博士 , 开弟子员 , 设科射策 , 劝以官禄 , 迄于元始 , 百有余年 , 传业者 寝盛 , 支叶蕃滋 , 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 大师众至千余人” , 形成儒学空前盛行的局面 。 大批儒生 出任国家要职的记叙 , 更是不绝于书 。 《汉书 · 匡张孔马传》赞 & “ 自孝武兴学 , 公孙弘以儒相 , 其后蔡义 、 韦贤 、 玄成 、 匡衡 、 张禹 、 翟方进、 孔光 、 平当、 马宫及当子晏 咸以儒宗居宰相位” , 加上非儒宗身份 , 而以咀经充任博士的贡禹等宰相 , 儒学中人充任宰相 远不止这个数 。 至于儒生充任的其他职官 , 更是不胜枚举 。 《史记 · 儒林传》说 , 仅《鲁诗》学 派弟子武帝时至于大夫、 郎中 、 掌故者以百数 , 还不包括十余名经学博士 。 . , 儒学典籍成为法定的决策根据 。 武帝赐严助书明令 & “具以《春秋》对 , 毋以苏秦纵横厂 �《汉书 · 产助传》!皇帝诏书 、 臣下的奏议 , 都无不将《五经》作为某种决策的根据 , 董仲舒的 对策是如此 , 其他亦无不如此 。 以至所谓以《诗》谏政 , 以《春秋》治狱 , 以《禹贡》治水 , 以《易》 占变 , 成为时尚 。 这几点是 自武帝以来西汉学术的基本情况 , 它说明西汉学术的第二期 , 不是儒学占主导 , 百家并容的局面 , 而确是儒学独尊 、 百家罢瓢的时期 。 由于任何学术现象都不是纯粹的 , 因此 , 对独尊儒术 、 罢默百家也不能作绝对的理解 。 特别是当学术与政治等其他方面发生联系时 , 就更是如此 。 准此而论 , 我们就可对王文论述 武、 昭 、 宣 、 元时 , 用以否定罢默百家 , 独尊儒术的材料 , 作出合理的解释 。 武帝议封禅 , 曾因儒生草仪不合其意 , 而尽罢诸儒不用 。 但武帝尽罢诸儒不用 , 并非就 是重用诸子百家 , 而是重用方士 。 看到这点很重要 , 可以明了武帝在封禅上尽罢诸儒 , 并不 意味着兼容百家 。 史称武帝尤好鬼神 , 多重用方士 , 封禅礼仪为宗教礼仪 , 是方士的特长 , 儒生输于方士 , 方士一度取得胜利是在情理之中的 。 但作为公开占正宗地位的却是儒学 , 《汉 书 ·极黯传》载 , 极黯说武帝 & “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 就含有此义 。 同时 , 武帝在封禅上 一度尽罢诸儒 , 较之他的立“五经”博士等众多的尊儒活动来说 , 只是个别的例外。 昭帝时 , 操纵大权的霍光 , 虽被子侄说是仇视儒生的人 。 但他在后来奏废 昌邑王 , 议立 宣帝的奏议中, 却几处引用《春秋》、 《诗》、 《礼》为说 , 并把受《诗》、 《论语》、 《孝经》作为议 立宣帝的一个理由。 一个仇视儒生的人 , 尚且如此以儒经为据 , 恰是独尊儒术 、 罢黝百家的 最好说明。 在盐铁向题的争议上 , 儒者偶有赞誉管仲之语 , 桑弘羊亦对儒生有抨击 , 这是事实。 但 盐铁之争 , 主要是国家财政政策之争 , 而非学术之争 , 儒生受抨击 , 并非就是否定其独尊的 学术地位。 至于管仲 , 自孔 、 孟以来 , ’ 儒家都有某种赞誉 , 并非完全否定 , 儒者的赞誉管仲 , · 只表明其对管子的一种认识 , 而不等于有管子学派博士的存在 。 而《盐铁论》表明 , 无论是贤 良文学 , 还是大夫御史 , 在其辩论中都无不引《五经》为据 , 动辄一个孔子日 , 孟子 白 , 2这恰 是儒学取得法定独尊地位的表现 。 ) 一 宣帝曾有“俗儒不达时宜”之说 , 但只是指儒生中的俗辈 , 而非指整个儒学 。 一同是王文所 弓灌光子侄的话 , 还有“今陛下好与诸儒生语 , 人人 自使书对事”之语 , 说明宣帝是重任儒生 的 。 汉代经学博士由七家增为十五家 , 亦发生在宣帝时 , 更可说明宣帝是尊儒的。 、 论汉家制度 , 宣帝有“本以霸王道杂之 , 奈何纯任德教 , 用周政乎”之说 , 这是讲政治体 制问题。 一 元帝时 , 宦官石显虽权倾天下 , 但元帝以好儒称 , 贡禹 、 韦玄成 、 匡衡三位儒者相继为 相 , 就是有力的证明 。 石显的专权只说明宦官在政治上的得势。 这并不与濡学在李术上的独 尊相排斥 。 政治与学术有联系 , 但又是有区别的 。 · 王文还弓2扬雄《长扬赋》& “今⋯⋯ 士有不谈王道者则樵夫笑之” , 与《解嘲》& “今⋯‘五尺 童子羞化晏婴与夷吾 ” 之语 , 以证成帝以前是不存在独尊儒术的。 细析扬雄之文 , 樵夫是儒 家轻视的下贱之人 , 五尺童子是无知之人 , 连下贱、 无知之人也知道羞与晏 、 管为伍 , 耻笑 不谈王道者 , 这说明儒学的观念是何等普及 , 何等深入人心 。 要形成这样一个风气 , 决非一 毗而就 , 至少需要数十年的时间 。 由此 , 得出的结论只能是独尊儒术、 罢黝百家 , 决非是成 帝时的事, 而是早在这以前就实现了。 �作者单位, 成都出版社!
本文档为【独尊儒术与西汉学术大势_与王葆玹先生商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8693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96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7-07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