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论西汉初期儒学内容的变化

试论西汉初期儒学内容的变化

举报
开通vip

试论西汉初期儒学内容的变化 第 �� 卷第 � 期 �� � 年 ! 月 昆明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 � � () ∗ + , − . ) / 0 ∗ , 1 2, 3 (∗ , �4 + , ) + 1 − . 5 ) . . 6 3 6 ∀7 % 8 98 :∋ # 1 ; 年#。 “卓然罢默百家, 表彰六经 ” , 儒学才 重新得到西汉统治者的重视 , 又经过六年之后 ∀元朔五年, 即公元前 �?≅ 年# 巨儒董仲舒 的对策, 最终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局面。 儒学最后的崛起 , 既与当时经济、 政治形势的变化 密切...

试论西汉初期儒学内容的变化
第 �� 卷第 � 期 �� � 年 ! 月 昆明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 � � () ∗ + , − . ) / 0 ∗ , 1 2, 3 (∗ , �4 + , ) + 1 − . 5 ) . . 6 3 6 ∀7 % 8 98 :∋ # 1 ; < ∋ , ) 一 & �� � 试论西汉初期儒学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的变化 杨爱民 = 摘要 西 汉初期孺学的复兴 , 既与当时经济、 政治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 又是儒学自身发生变 化 的直接结果 。 经过陆 贾、 贾谊及爹仲舒等孺生的改造工作, 以黄仲舒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孺学吸收了大 蚤阴阳家和法家思想 , 与先秦孺学相比较发生 了巨大变化。 关键词 中国思想史 西汉初期 儒学 变化 考察西汉初期儒学的发展 , 不难看出它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 汉高祖称帝后一度青 睐儒学 , 儒学得以从秦朝思想统治的高压下兴盛发展起来, 而惠帝、 文帝、 景帝时期 , 基 于稳定政治、 恢复经济的需要 , 黄老学说占据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 儒学不为统治者所重 视 。 直到汉武帝继位后的建元六年 ∀公元前 �!> 年#。 “卓然罢默百家, 表彰六经 ” , 儒学才 重新得到西汉统治者的重视 , 又经过六年之后 ∀元朔五年, 即公元前 �?≅ 年# 巨儒董仲舒 的对策, 最终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局面。 儒学最后的崛起 , 既与当时经济、 政治形势的变化 密切相关 , 又是儒学自身发生变化的直接结果 。 本文将通过对西汉初期儒学内容变化的探 讨 , 来进一步把握思想潮流吐故纳新的发展特点 = = 。 马克思指出 ,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 现程度, 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 。 ”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的西汉统治者 , 面 临着两项重大任务 Α 缓和社会矛盾 , 恢复和岑展社会经济 Β 除秦弊政, 巩固新王朝的统 治。 正是此经济 、 政治背景 , 决定了标榜“清静无为”、 “休养生息”的黄老学说占据了思想 界的统治地位。 但是 , 与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二重性一样 , 黄老学说在当时所起到的社会作 用也具有着二重性 Α 一方面 , 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政治的结果 , 促成了社会基本安定 、 经 济恢复发展 、 国家逐步富强的政治局面的形成Β 另一方面 , 在封建国家经济上的繁荣和政 治上的无为背后 , 正酝酿着新的危机。 首先, 在休养生息的政策下 , 发财致富的主要是地 主阶级 。 随着地主阶级的财富的增加,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发展起来 , 造成了小农的大量破 产, 加剧了阶级矛盾 , 是导致封建统治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因此 , 当时一些具有远见卓识 的人士就曾发出“限民名田”的呼吁。 其次 , 中央政权实行无为政策 , 使得地方诸侯王势力 乘机发展 , 乃至构成对中央集权政治的严重挑战。 文帝时的淮南王刘长骄溢逾制 , 景帝时 的吴 、 楚七国之乱 , 武帝时的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图谋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 , 从一定 意义上说就是实行黄老无为政治的消极结果。 再次 , 匈奴奴隶主违背和亲之约, 肆无忌惮 地率骑兵侵扰汉庭北方领地 , 掳掠人畜财物 , 造成了对汉帝国的严重威胁 。 总之 , 在统治 力量日益强大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的形势下 , 统治阶级已不可能再长期安于“清静无为” 的自由放任状态, 他们必然要求不断强化和集中权力, 回击来自各方面的对中央集权统治 枚稿日期Α �� �Χ 年 月? 日 作者系昆明师专历史系讲师。 邮编 Α Χ> 44 !� , 关于西汉初期儒学的复兴过程 , 请参阅 《昆明师专学报》 ∀哲社版# �� � Χ∀!# , 《试论西汉初期儒学的复兴##% ≅Δ 昆明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年第 �� 卷 的挑战。 于是 , 西汉初年一度盛行的黄老学说 , 到西汉 中期汉武帝时代也就随着国家由弱 到强的变化 , 走上了由盛而衰的道路。 而到武帝亲政后, 正式抛弃了黄老学说这面旗帜, 拾起了与新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儒家学说 , 将它定为独尊。 因为此时, 儒家思想非常适合 汉武帝积极进取、 发奋有为的需要Α 儒家所提倡的仁义道德 , 可以用来麻痹人民的反抗意 志 , 缓和阶级矛盾 Β 儒家所鼓吹的礼乐教化 , 可以用来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Β 儒家的大一统 思想 , 可以用来服务于封建中央集权Β 儒家的天命论 , 尤其是汉儒的天人感应目的论神秘 体系, 可以用来为封建统治提供神学根据 。 总之 , 当统治阶级需要挑选出一套与当时经 济 、 政治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统治思想时, 一直顺应着思想潮流的变化趋势、 不断向地主阶 级“皮”上“附 ”去的儒学, 最终符合了统治者的需要 , 二者一拍即合 , 儒学代替了黄老学说 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儒学到汉武帝时被定为一尊 , 是几代儒生坚持不懈地努力 , 在内容上作了巨大改变的 结果。 郭沫若先生曾说Α “杂家的面貌也正是秦以后的儒家的面貌 , 汉武帝以后的儒学成了 百家的总汇。 ” 〔’〕汉代的统治阶级也道出了这个秘密 , 汉元帝为太子时 , “见宣帝所用多文 法吏 , 以刑名绳下 , ⋯⋯尝侍燕从容言Α ‘陛下持刑太深 , 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 Α ‘汉家自 有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本以霸王道杂之 , 奈何纯任德教 , 用周政乎 「!〕 Ε ”,这一切表明 , 汉武帝表彰的 儒生 , 已经不是原始儒学, 而是综合其他各家学说的经过改造的儒学 , 在内容上有了巨大 的变化 。 当然 , 西汉初期儒学内容的变化 , 在董仲舒之前就已发生 , 这是儒学为了迎合统治者 的需要从而战胜黄老学说而不断努力的结果 、 我们考察汉初一些儒学代表人物的言行 , 将 他们的思想与原始儒学相比较, 可以看出两个特点Α 一是渗透进方士文化 , 二是混合入法 家学说 。 第一 , 儒生方士化。 按 《史记 · 封禅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的说法, 方士文化是邹衍学说之末流 , 系怪 迁阿谈苟合之徒传其术不能通而为之 , 它成长于战国中期燕齐滨海地区 , 勃兴于秦汉之 际 , 至西汉晚期演化为俄纬神学。 应该说 , 方士与儒生是有明显区别的 , 二者不能混淆。 但我们也应看到 , 确实有一部分儒生在特殊的环境之中染上了方士的色彩 , 使其言行与方 士们的言行有了相通之处 , 所以说汉初有儒生的方士化倾向。 这虽然不是针对所有儒生而 言的 , 而是指一部分儒生的言行, 但正是这部分儒生的方士化改变着儒学的内容。 追溯儒生方士化的开始 , 是在秦朝。 由于秦始皇采用了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 , 不少儒 生为了取得合法的地位, 就不惜与阴阳家合流, 成为儒生而兼方士 , 儒家队伍从此发生 了 新的分化 , 儒学中大量渗入阳阴五行和天人感应的神学迷信思想成分 = 。 到了汉初 , 这个 问题更为突出。 以围绕“汉德”进行的讨论为例 , 计相张苍首先提出汉为“水德” , 后来鲁人 公孙臣又提出汉为“土德” 。 这些本来都是阴阳家的货色 , 但这场讨论裹挟进了一些儒生 , 如少年时便“以能诵 《诗》、 《书》属文称于郡中”的汉初儒者贾谊 , 就按照当时儒家所采纳 的阴阳家的迷信说法 , 提出了变革制度的一系列措施。 《汉书 · 贾谊传》 云 Α “谊以为汉兴 二十一年, 天下和洽 , 宜当改正朔、 易服色制度, 定官名、 兴礼乐。 乃草具其仪法 , 色 Φ. 黄 ∋ 数用五 , 为官名悉更 , 奏之。 文帝谦让未皇也 。 ”贾谊要“兴礼乐 ’夕, 复兴儒家的一些规 章制度 , 但又认为必须与“改正朔 、 易服色 、 定官名”内容一 同进行 , 不可随意偏废一方。 参阅 《昆明师专学报》 ∀哲学版 #, �� ,#? ∀?# , 《略论秦朝的统治思想和秦朝的儒学》 第 & 期 杨爱民Α 试论西汉初期儒学内容的变化 这说明在阴阳学说迷漫朝野的情况下 , 一些儒生也被感染 , 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了些阴阳 学说。 这种情况更滥筋于西汉中期 , 影响着一大批著名儒生 。 “武帝初即位 , 尤敬鬼神之 祀 , 汉兴已六十余岁矣, 天下艾安 , 给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 , 而上乡儒术 , 招贤 良。 赵给、 王减等人以文学为公卿 , 欲议古立明堂城南 , 以朝诸候。 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 事未能” 。 〔≅〕武帝喜儒术但又敬鬼神是可以理解的 , 但因“窦太后不好儒术”而遭到打击的 赵给 、 王减等人提议改革服色之事和立明堂 , 足以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阴阳学说在儒生群中的盛行。 赵缩 、 王减等人提出立明堂 , 无独有偶 , 贾山也曾向文帝提出过“以夏岁月 , 定明 堂 , 造太学 , 修先王之道 。 ” 〔> 〕关于 “明堂”制度 , 《礼记 · 月令》、 《吕氏春秋 · 十二纪》 和 《准南子 · 时则》 里都有详述 。 顾领刚先生认为 , 这是说天子应当住在一所特别的屋子 里 , 屋的总名叫明堂 。 天子每月应换住一地方 , 穿这月应穿的衣 , 吃这月应吃的饭 , 听这 月应听的音东 , 祭这月应祭的神抵 , 办理这月应办的时政 Β 满十二个月转完这一道圈子。 这大院子的中间又有一个厅 , 是天子在季夏之月里去住的。 因此 , “明堂 ”制度是将方向的 “东 、 南 、 中、 西 、 北 ”和时令的“春 、 夏 、 季夏 、 秋 、 冬 ”相配 , 使天子按着“木 、 火 、 上 、 金 、 水 ”的运动去做“天人相应“的工作。 = 这种明堂制度 , 明显地渗透了神秘的阴阳五 行思想 , 而儒生们大力倡导这种制度 , 表明了他们所受阴阳学说的影响之深 。 因此 , 《汉 书》 称贾山“不能为醇儒”是相当中肯的。 第二 , 儒法合流 。 汉初儒学在接受阴阳神秘思想的同时 , 还较多地吸收了法家学说 , 以至于有人说从武帝起汉代是“内法外儒” , “蕃刑”与褥礼并进 , 说当时的儒生是“习文法吏 事 , 缘饰以儒术 ”。 本来以“柔”为特色的儒 , 到此时又加上了“刚”的术 , 使儒学不仅有软 的一手 , 而且也有了硬的一手。 儒生们援法入儒 , 早在汉高祖初即位时即开始 。 当时, 叔孙通曾对高祖说 Α “五帝异 乐 , 三王不同礼 , 礼者 , 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 。 ”而且叔孙通以此为指导思想, 为高祖 制定了一套威严的朝仪来震慑群臣, 整顿朝廷秩序 。 由此可知 , 叔孙通的 “礼 ”有了荀子之 “礼 ”整齐划一的意思 。 陆贾给高祖所献的 《新语》, 也明确提出了“文武并用”和“赏善罚 恶 ”的主张 , 表明了他对儒法的调和。 至于文帝时的儒生贾谊 , 则被后人看作是汉代外儒 内法的一个早期代表 。 《汉书 · 艺文志》 列贾谊为儒生 , 这虽为后人所普遍接受, 但从 《汉书 · 贾谊传》 来看 , 贾谊的老师吴公“故与李斯同邑 , 尝学事焉 ” , 所以 , 贾谊不但可 能接受了荀子 的思想 , 是荀子的再传弟子 , 而且也完全可能受到法家学说的熏陶 。 《史 记 · 太史公自序》 所云“贾生 、 晃错明申商” , 用的虽是贬义 , 却也真实地指出了贾谊受到 法家学说影响的事实 , 考察贾谊的思想, 虽然核心内容仍然是 “礼治” , 着重强调的还是 “礼治”的教化作用 , 但他并不否认法治的功效 , 而且还极力推崇。 他说 Α “夫仁义恩厚 , 人 主之芒刃也 Β 权势法制 , 人主之斧斤也 ” , 主张二者应各用其宜 , 对礼与法的选择应审时 度势 , 因时而变 , “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 , 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是故法之所用易见, 而礼 之所生难知也 。 若夫庆赏以劝善, 刑罚以惩恶 , 先王执此之政 , 坚如金石 , 行此之令 , 信 如四时, 据此之公 , 无私如天地耳 , 岂顾不用哉”。 〔Χ 〕贾谊这种儒法并用的思想 , 是对儒 学的重大发展 。 与贾谊同时代的儒生韩婴 , 也曾提出过 “明好恶以正法度”、 “升贤赏功 ”之 类的主张 , 也表现出了所受法家学说的影响。 我们从黄老学说本身来考察其得势的原因 , ΦΦ ΦΦ &· 参见顾领刚著 《秦汉的方土与儒生》 第 一章 《阴阳五行说及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 Φ ΓΦ海古籍出版社 , �� Δ 。 >∀# 昆明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 年第 &Γ# 卷 一方面是它主张“清静无为” , 适应了社会医治创伤的需要 , 而另一方面 , 它具有浓重的 “刑名”色彩 , 满足了统治者继续巩固政权的心理 。 与黄老学说相竞争的儒学 , 为取代黄老 学说的统治地位 , 势必要改造 、 完善自己 , 因此 , 援法入儒成了当时儒学发展的一个趋 势。 为取代黄老学说的统治地位, 儒学吸收了阴阳家和法家的一些思想, 试图使其理论更 有系统性 , 内容更加丰富 , 适应性更强。 而儒学最后被定为一尊, 得力于汉武帝时代的巨 儒董仲舒 。 董仲舒是厂一川 ∀今河北枣强县广川镇 # 人 , 专治 《春秋公羊传》, 景帝时为博 士 , 以“三年不窥园 ”的刻苦学习 , 写成 《春秋繁露》 一书 。 元光五年 ∀公元前 �!4 年 # , 武帝征诏贤良对策 , 董仲舒与另一儒士公孙弘等为首列。 武帝当时曾策问公孙弘 Α “天命之 策 , 废兴如何 Ε ”公孙弘未能回答。 到了元朔五年 ∀公元前 �?≅ 年 # , 武帝以此再策问董仲 舒 , 董仲舒便揣摩着武帝的心理 , 捧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 ” , 编造了一套以神学目的论为 中心 , 包括天人感应说 、 灾异谴告说和君权神授说的思想体系 , 大得武帝赞誉 , 最终确立 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顾领刚先生曾断言 Α “儒学绝于秦, 至汉而终不可振。 ” 〔 · 这种说法虽然未必完全符合 历史事实 , 但将董仲舒的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相比较 , 可知两者确实已相去甚远 , 所以顾 先生才有如此慨叹 。 董仲舒根据所学的 《公羊传》 大讲微言大义 , 任意穿凿附会, 揉合进 了不少阴阳家和法家的内容, 已经把圣人 ∀春秋 # 、 巫师 ∀阴阳五行# 和刽子手 ∀法学 # 的功能混为一体了。 第一 , 汉初以来儒学发展的儒生方士化和儒法合流特点 , 在董仲舒身上表现得更加明 显 、 董仲舒是汉初儒者中受阴阳家思想影响最深的人物 , 这一点班固看得很准确 , 他在 《汉书 · 五行志叙》 中说 Α “汉兴 , 承秦灭学之后 , 景 、 武之世 , 董仲舒治公羊春秋 , 始推 阴阳 , 为儒者宗。 ”在 《董仲舒传》 里他还说 Α “仲舒治国 , 以 《春秋》 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 错行 , 故求雨 , 闭诸阳 , 纵诸阴 , 其止雨反是 Β 行之一 国∋ 未尝不得所欲。 ”事实亦如此 , 阴阳五行学说不仅是董仲舒建构“天 ”目的论的框架 , 而且还是他以阴阳附会社会人事 , 为 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作论证的武器 。, 他说 Α “天之志 , 常置阴空处 , 稍取之以为 助 , 故刑者德之辅 , 阴者阳之助也 。 ⋯⋯天下之三王随阳而改正 , 天下之尊卑随阳而序 位 、 幼者居阳之所少 , 老者居阳之所老, 贵者居阳之所盛 , 贱者居阳之衰。 藏者 , 言其不 得当阳 。 而不当阳者臣子也 , 当阳者君父是也 故人主南面 , 以阳为位也 ∀ 阳贵而阴贱 , 天之制也 ” 〔片一 他还进一步用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来附会社会人事 , 说“五行者 , 乃孝子 忠臣之行也 ” ∀ 可以说 , 董仲舒与先秦儒家之间出现 了许多差异 , 但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他 吸收的阴阳五行学说太多了, 这一特色在孔 、 孟 、 荀三位宗师的思想中是绝对没有的 , 而 且就是与汉初儒士陆贾、 贾谊等人相比 , 董仲舒在这点上也远远超出了他们 。 董仲舒的思想也打上了法家学说的烙印 , 他与荀子一样 , 在一定程度 Φ上体现出了法家 人物的特征 , 《春秋繁露》 中的 《深察名号》和 《实性》 两篇 , 就是脱胎于 《荀子》 中的 《正名》 和 《性恶》 两篇。 他在 《深察名号》 中说 Α “今世暗于性 , 言之者不同 , 胡不试返 性之名Ε 性之名非生与了 知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 性者原也 , 洁性之质于善之名 , 能中 与Ε 既不能中之矣 , 而尚谓之质善, 何哉 Ε ”人的自然之质叫做性 , 那么怎能把这种自然之 质叫做善呢了 资质既然不能叫做善, 为什么说人的性善Ε 这种论述明显在发挥着荀子的学 说。 在政治思想方面 , 董仲舒也吸收了法家的学说。 法学主张以赏罚作为人君的二柄 , 他 竺&期 杨爱民 Α 试论西汉初期儒学内容的变化 也有类似的主张 , 在 《保权位》中他明确提出, “圣人之治国也 , ⋯⋯务致民令有所好 , 必 有所好 , 然后可得而动也, 故设赏以劝之 。 有所好必有所恶 , 有所恶然后可得而畏也。 故 设没罚以畏之。 既有所劝, 又有所畏 , 然后可得而治。 ”董仲舒思想中的这些法学内容, 比 荀子思想突出 , 也是汉初儒者所不及的。 第二 , 董仲舒把自然之天化为宗教之天 , 就儒学的发展历史而言, 这是一个倒退 。 董 仲舒关于“天”有意志的思想资料主要来源于思孟学派 , 在思孟学派那里 , 他们已经将心 、 性 、 天融贯为一体, 达到了人性就是天性、 天性就是人性的“天人相通”境地。 但儒学发展 到战国晚期 , 荀子提出“天人相分 ” 、 “天命可制”的唯物主义思想 , 使儒家思想关于 “天 ”的 理论发生了重大改变, 这为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武器 。 然而 , 随着封 建政权的逐步巩固和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 统治集团的思想渐趋保守, 宗教唯心主义又变得 有用了。 汉武帝曾醉心于塑造“太一 ”至上神活动 , 这种至上神是地下王权在天上的投影 。 董仲舒要贯彻武帝的造神运动及其政治意识 , 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封建统治提供哲学—神学的理论根据 。 于是 , 董仲舒一反荀子的唯物思想而拾起思孟“天人相通 ”的唯心观点, 并吸取了墨子关于“天志 ”的思想 , 造出了一套 “天人感应 ”的学说, 明确提出“天”有主宰自 然和社会的作用。 但是 , 如果只承认“天 ’夕决定人 , 往往容易忽视人的作用 , 这对于地主阶 级如何积极有为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利。 因此 , 董仲舒又深入发掘了战国时孟 、 荀儒家都 讲过的“人参天地 ”思想 , 主张不仅“天 ”可以决定人 , 而且人亦可对 “天 ”施加影响。 他说 Α “王者参天地矣, 参天地 , 则是化矣, 岂独天地之精。 王者亦参而淆之 , 治则以正气淆天 地之化, 乱则以邪气淆天地之化 , 同者相益 , 异者相损之数也 , 无可疑 。 ” 〔� 〕从“天 ”决定 自然 、 社会和人可以影响“天 ’少两方面 , 董仲舒将关于天人关系的学说发展至完善精致 。 第三 , 先秦儒学虽然存在一些唯心主义成分 , 但所考察 、 解决的多是社会现实问题 , 虽然孔 、 孟 、 荀这些儒学大师也曾希望得到当时的统治者的重用 , 但他们并不是为了升官 发财 , 而是力图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 。 董仲舒则背弃了先秦儒家的这种优秀传统 , 完全揣 摩着汉武帝的心理来构建自己的学说 , 为现行统治辩护。 在这点上可以说他不过是一个投 机政客 , 把儒学当作了政治敲门砖 , 而绝不是为理想奋斗的学者。 正是基于此种动机 , 虽 然他也曾提出过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有关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主张 , 但他的思想更多地是以 阴阳五行神秘学说来附会儒学。 他在 《符瑞》 里说 Α “有非力之所能致而自致者 , 西狩获麟 受命之符是也 。 然后托乎春秋正不正之间而明改制之义 , 一统乎天子而加忧于天下之忧 也 , 务除天下所患 , 而欲以上通五帝 、 下极三王 , 以通百王之道 。 而随天之始终 , 博得失 之效 , 而考命象之为 , 极理 以极情性之宜 , 则天容遂矣。 ”在 《左传》 里被轻描淡写的“西 狩获麟”一事 , 在董仲舒看来却是非常重要 , 认为是孔子受命之符 , 然后托乎 《春秋》 而 明改制之意。 后来西汉末年兴盛的俄纬之学遂承袭此说 , 大倡孔子为“素王 ”的说法 , 把解 决现实问题的孔子由圣人变成了神人 # 第四 , 孔孟的学说以教化为基点 , 其社会 、 政治的功能皆系于此 。 孔子认为“人 ”和 “民 ”都可用“仁”来教化 , 孟子的性善论则就是要在人心中建立起教化的依据 。 他们都认为 教化可以激发人的自信使之能反求诸己 , 以自行其善, 这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模式。 董仲舒 对教化的理解则不同于此 , 他在 《深察名号》 里说 Α “天生民性 , 有善质而未能善 , 于是为 之立王 以善之 , 此天意也 。 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 , 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 王承天意, 以成 民之性为任者也。 ”这把教化之权转移到了封 ?弩统治者手中, 还说这是天意, 因为帝王乃受 犯 昆明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年第 �� 卷 命于天 , 是天对人世一切事务的代理人 。 尽管董仲舒的“性待教而为善”观点 , 与荀子的人 性论有些相通之处 , 但两者也还是有差异的。 他们虽然都把教化的实行寄托于外在的权 威 , 不过荀子的权威是理想中的圣人 , 在荀子那里 , 教化还操在君子 、 圣人手中 , 教化的 工具是礼义这些制度 , 而董仲舒的权威是现实的统治者 , 教化的手段由各种国家机器的职 能来充任。 这样 , 董仲舒的教化论 , 无疑是为封建统治的合理化建立了人性的根据 。 孔孟 那种强调自觉 、 自发的教化精神 , 在与现实的专制主义的合流中, 完全被董仲舒绞杀了。 第五 , 在君民关系方面的看法上 , 董仲舒的观点与先秦儒学相差也很大。 注意研究和 解决人际关系 , 以伦理 、 政治为轴心来处理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这是先秦儒家的主 体思想 。 孔子对 “仁”所下的定义 , 简单说就是“爱人 ”。 他说“节用而爱人 , 使民以时” , 要 求从政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他盛赞子产“养民也惠 ” , 还提出“富之教之”的富民 、 教民 主张 , 对能做到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的人 , 称为“圣”。 对统治阶级内部 , 孔子也注意到君 臣关系问题 , 他虽讲忠君 , 但不是无条件盲从 , 主张“君使臣以礼 , 臣事君以忠 ” , 这是一 种对等关系。 在孟子思想中 , “民本”思想比较突出 , 他说 Α “莱封之失天下也 ,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 。 得天下有道 ,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 ” 〔’‘, , 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 内容, 他把人民置于重要地位 , 认为“民为贵 , 社樱次之 , 君为轻” , 因此 , 他主张实行暴 政的君王是可以诛戮的。 孟子对君臣关系也颇有新见解 , 他曾对齐宣王说 Α “君之视臣如手 足 , 则臣视君如腹心 Β 君之视臣如犬马 , 则臣视君如国人 Β 君之视臣如土芥 , 则臣视君如 寇仇 〔“ 、 ∀ # ’夕孟子的整个思想虽然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 , 但他的重民思想和对君臣关系 的进步主张却是对封建专制的批评和对封建最高统治者的制约 。 到荀子时 , 而对着业已确 立的封建制事实和在法家的挑战下 , 他的思想有了尊君的倾向 , 但他所尊的君是能“隆礼 义”的圣王 , 而且他主张的“贵民 ”和二诛一夫”思想与孟子完全一致 。 而到董仲舒时, 他对 这个问题的处理再也无法保持儒家的原有立场了。 他在 《玉杯》 里说 Α “ 《春秋》 之法 , 以 人随君 , 以君随天 , 故屈民而伸君 , 屈君而伸天 , 《春秋》 之大义也 。 ”毫无疑问 , 这是为 了迎合专制帝王而造出的新说 , 与 《春秋》 义法无关 。 相反 , 《春秋》 义法正是要贬天 一子, 讨诸候 。 虽说董仲舒在生活中也看到了劳动人民的疾苦 , 并提出过解决的办法 , 但从 其思想的主要方面来说 , 他维护的是君权的神圣性与绝对性 。 他说 Α “君人者 , 国之本也 , 夫为国其化莫大于崇本 , 崇本则君化若神 , 不崇本则君无以兼人。 无以兼人 , 虽峻刑重诛 而民不从 , 是所谓驱国而弃之者也 , 患孰甚焉 ” 「 ’? 君主必须有绝对崇高的权威 , ”立 一于生 杀之位 , 与天共持变化之势” , 这显然与先秦儒家的观点不同。 先秦时期的儒学是许多学派中的一派 , 尽管它也与其它学派进行论争 , 但并没有排斥 其它学派的存在 。 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后, 其它诸子学说被当作邪辟之说 受到压抑 , 变质了的儒学则被当作天经地义的“真理 ”升到一尊的地位 , 而也正是由于这 ‘机一尊 ” , 便失去了不断充实和发展的动力 董仲舒以后 , 儒家学说已经被当作“明天道 , 正人伦”的“至治之成法 ” , 当作道德的规范 , 行为的准则 , 当作尽善尽美的楷模 , 甚至法 律 总之 , 董仲舒以后的儒家学说 , 已经变成了地主阶级的圣经 , 没有 、 也不允许其它学 派向它提出批判。 论战停止了 , 儒学也便停止了发展而开始了僵化的过程。 这时的儒家学 者只是根据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 对原有的理论作这样或那样的注释甚至曲解。 到西汉后 期, 儒家学者完全走上了寻章摘句 、 支离破碎的烦琐主义道路。 ∀下转第 Δ≅ 页# 料 昆明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明方 言中有 Α “ 一 头一脑 ” , “ 一甩甩” 、 “一 里一气”等多种说法。 �� � 年第 一� 卷 ≅4 、 “一屁股两肋巴的债”—“长随又走了 , 虔婆家又走不进他的门, ⋯⋯ 。 ” ∀第五十四回# 云南方言与此完相同。 银子又用的精光 , 还剩了一屁股两肋巴的债 如果是三 、 四个词 , 比地与彼地相同 , 偶然的因素很多, 不足以立论 。 但是数字达到 三 、 四十个之多 , 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通过上文证明 , 云南方言与南京方言是有 比较密切的亲属关系的。 其代表性当不言而喻。 由于体例限制 , 本文不涉及彼此的音系问题 , 读者若有兴趣 , 请参看笔者其他文章。 参 考 文 献 群 昆明少巾专学于仗, &‘#Η ? 君羊一 飞 同 & 《金瓶梅》 与二南方言集序台 《红楼梦》 词语与昆明方言 《语言美》, &� Δ’# Α ≅ , ? >ΙΙ 一 Χ , > 连载 群 从 认红楼梦》谈云南方音》 昆明师专学报 ϑΗ Δ 年 ! 期 ∀上接第犯 页# 参 考 文 献 ϑ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 ‘乙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卷 # 丰了二 二 郭沫名 Κ扎胖&Λ: 左Α 荀 <的批判 北京Α 人戈出版刊 , Κ吓 ≅ ‘ ? ≅ Χ 飞 班 固 汉 朽Α 儿帝纪 〔标点本 # 北京Α 中华朽局 ∋ #拟 , , ?” 斗 班固 汉 Κ> Α 郊祀志 ∀标志本 # 北京Α 中华 朽局∋ ��粉 , �? 卜 气 班活Λ 汉 朽Α 贾邹枚路传 ∀标点本# 一化尔 Α 中华 朽局 ∋ �州 , ? !? 。 刀Γ固 汉 朽Α 贾谊传 ∀标点本# 北京 Α 中华 Κ>局 ϑ州 , 卫 ?� 顾领刚 占史辩 ∀第!册 # 上海Α Μ 海古籍出版社 , &, Δ ? , �>∀# Δ 策仲舒 春秋繁露 Α 大辩人在 ∀排印本# 北京 中华传局 , ϑ � > 。 董仲舒 春秋繁露 Α 天地阴阳 ∀排印本 # 化京Α 中华书局, �� > 川 刘方儿 孟 了今译 Α 离娄 � ∋ 南昌 江凶人民出版社 , ��盯 , �≅ ϑ Ν Κ 刘方几 孟 护今译 离娄卜, 南昌 Α 江西人民出版社 , Κ� Δ > , &孙 佗 董仲舒 春秋繁露 让儿神 ∀排印本# 北京Α 中华 朽局 , �� > 北京 Α 人民出版社 , �� Χ >
本文档为【试论西汉初期儒学内容的变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8693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8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7-07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