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举报
开通vip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脾 脾 胃 科 中医临床路径 目 录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409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412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418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424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427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432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435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脾 脾 胃 科 中医临床路径 目 录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409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412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418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424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427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432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435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门诊 流程 快递问题件怎么处理流程河南自建厂房流程下载关于规范招聘需求审批流程制作流程表下载邮件下载流程设计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 疗共识意见(2009)》”。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 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 脾虚气滞证 肝胃不和证 脾胃虚寒证 脾胃湿热证 寒热错杂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8 周/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 X 线片 (6)腹部超声 (7)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 (8)幽门螺旋杆菌测定 (9)钡条 X 线透视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 CT 或 MRI、上消化道造影、乙 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虚气滞证:健脾理气。 (2)肝胃不和证:疏肝和胃。 (3)脾胃虚寒证:温中散寒。 (4)脾胃湿热证:清热祛湿。 (5)寒热错杂证:辛开苦降。 2.针灸治疗:辨证取穴。 3.推拿治疗。 4.外治法。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音乐疗法、心理治疗等。 (九)完成路径标准 胃脘痞胀等主要症状改善。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TCD 编码:BNP020;ICD-10 编码:K30 0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病程: 进入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结束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标准治疗时间 4-8 周 实际治疗时间: 天 时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间 (第 1 天) (第 2-7 天) (第 8-14 天) (第 15-21 天) 日 (第 22-28 天)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便常规+潜血 □中医四诊信 息采集 □注意证候变 化 □根据病情变 □中医四诊信 息采集 □注意证候变 化 □根据病情变 □中医四诊信息 采集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 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中医四 诊信 息采集 □注意证 候变 化 □根据病 情变 □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化调整治疗方 化调整治疗方 化调整治 疗方 血糖、电解质 □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 检查 □心电图 □胸部透视或胸部 X 线片 主要诊□疗腹工部作超声 □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 □幽门螺旋杆菌测定 □钡条 X 线透视 □其他检查 □完成初步诊断 □中医辨证 □确定治疗方法 □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 剂、中成药 □针灸疗法 □推拿疗法 □外治法 □其他治疗 □完成首诊门诊病历 □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交代病 情及注意事项。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案 □完成复诊记 录 □无 □有,原因: 1. 2. 案 □完成复诊记 录 □病情评估 □判断治疗效 果 □制定随访计 划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案 □完成复 诊记 录 □病情评估 □判断治 疗效 果 □制定随 访计 划 □无 □有,原因: 1. 2. 医师签名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 意见(2009)》”。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 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 脾虚气滞证 肝胃不和证 脾胃虚寒证 脾胃湿热证 寒热错杂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 X 线片 (6)腹部超声 (7)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 (8)幽门螺旋杆菌测定 (9)钡条 X 线透视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 CT 或 MRI、上消化道造影、乙 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虚气滞证:健脾理气。 (2)肝胃不和证:疏肝和胃。 (3)脾胃虚寒证:温中散寒。 (4)脾胃湿热证:清热祛湿。 (5)寒热错杂证:辛开苦降。 2.针灸治疗。 3.推拿治疗。 4.外治法。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音乐疗法、心理治疗等。 6.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胃脘痞胀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 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TCD 编码:BNP020;ICD-10 编码:K30 0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21 天 实际住院日: 天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第 8~14 天) 年 月 日 (第 15~21 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上级医师查房:治疗效果评估和诊疗方案调 整或补充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及诊疗评估,确定出院日 期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出院记录、出 院证明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和病历首页的填写 □通知出院 □出院宣教:向患者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及随诊方案 □开具出院带药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分级护理 □普食(清淡软食)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针灸疗法 □推拿疗法 □外治法 □其他治疗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检查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分级护理 □普食(清淡软食)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针灸疗法 □推拿疗法 □外治法 □其他治疗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检查 □对症处理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门诊随访 主要 护理 工作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心理疏导、健康教育 □配合治疗 □完成护理记录 □生活与心理护理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进行卫生宣教、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坚持治疗和预防复发的措施 □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服法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轻、中度患者。 一、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久痢。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ICD-10 编码:K5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 诊疗共识意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华医 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2007 年)。 2.疾病分期 (1)活动期:Sutherland DAI>2分。 (2)缓解期:Sutherland DAI≤2分,或病理检查示:①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 炎症细胞减少;②隐窝大小、形态不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排列紊乱;③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 ④潘氏细胞化生。 3.疾病分度 轻度:患者每日腹泻 4 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红细胞沉 降率正常; 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腹泻每日 6 次以上,伴明显黏液血便,体温>37.5℃,脉搏>90 次/分,血红 蛋白(Hb)<100g/L,红细胞沉降率>30mm/1h。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 方案”。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常见证候: 大肠湿热证 脾虚湿蕴证 寒热错杂证 肝郁脾虚证 脾肾阳虚证 阴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 案”和 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久痢(溃疡性结肠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久痢和溃疡性结肠炎(ICD-10 编码:K51.902)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活动期。 3.疾病分度属于轻、中度。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合并有中毒性巨结肠、大出血、肠穿孔、重度异型增生等并发症,需要外科手 术治疗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大便培养 (3)C 反应蛋白(CRP) (4)血沉(ESR) (5)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6)腹部超声 (7)心电图 (8)胸部 X 线片 (9)肠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10)肿瘤标志物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平片,钡剂灌肠检查,腹部 MRI, 血清白蛋白,血清铁蛋白,免疫指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因子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大肠湿热证: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2)脾虚湿蕴证:健脾益气,化湿助运。 (3)寒热错杂证:温中补虚,清热化湿。 (4)肝郁脾虚证:疏肝解郁,健脾益气。 (5)脾肾阳虚证:健脾补肾,温阳止泻。 (6)阴血亏虚证:滋阴清肠,养血宁络。 2.外治法 (1)中药灌肠治疗 (2)直肠栓剂疗法 (3)中药外敷治疗 3.其他疗法:针灸、耳针、穴位埋线、隔药灸、结肠透析仪中药灌洗治疗等。 4.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肉眼无明显脓血便。 2.体温正常,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3.便常规+潜血明显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而需要复查或病情无明显改善时,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明确或者高度怀疑癌变,以及组织学检查发现重度异型增生或肿块性 损害伴轻、中度异型增生者,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中毒性巨结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和大出血 经内科治疗无效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久痢(溃疡性结肠炎)(ICD-10 编码:K51.902) 疾病分期:活动期,疾病分度:轻、中度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28 天 实际住院日: 天 要 主 □做入院介绍、入院评估 □进行入院健康教育 要□护介理绍工各作项检查前注意事项 □饮食、日常护理指导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 施 □观察记录大便质地、颜色和 便次 □观察全身情况,测量体温并 记录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心理疏导、健康教育 □观察记录大便质地、颜色和便 次 □观察全身情况,测量体温并记 录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 措施 □饮食指导 □心理疏导、健康教育 □观察记录大便质地、颜色 和便次 □观察全身情况,测量体温 并记录 病 情 变 异 记 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 任 护 士 签 名 医 师 签 名 要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 一、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吐酸病(TCD 编码:BNP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ICD-10 编码:K21.90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 识意见》(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专家 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 年,三亚)。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 方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常见证候: 肝胃郁热证 胆热犯胃证 中虚气逆证 气郁痰阻证 瘀血阻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 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年)”。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6 周/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吐酸病(TCD 编码:BNP030)和胃食管反流病(ICD-10 编码: K21.903)的患者。 2.反流性食管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可以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胃镜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 24 小时食管 pH 及胆红素监测、食 管测压、心电图、胸片、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肝胃郁热证: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2)胆热犯胃证:清化胆热,降气和胃。 (3)中虚气逆证:健脾和胃,疏肝降逆。 (4)气郁痰阻证:开郁化痰,降气和胃。 (5)瘀血阻络证: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2.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 (2)注入式埋线疗法 (3)药穴指针疗法 (4)灸法 (5)烫熨疗法 (6)穴位贴敷疗法 (九)完成路径标准 1.反酸、烧心等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或好转。 2.胃镜下食管炎症消失或较治疗前降低 2 级。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退出本路径。 2.出现严重并发症不能完成路径,退出本路径。 3.由于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中医: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TCD 编码:BNP030;ICD-10 编码:K21.903)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进入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结束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标准治疗时间≤28 天 实际治疗时间: 天 要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消化性溃疡 A1 期、A2 期的患者。 一、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ICD-10 编码为:K25.901、 K26.901、K27.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 见(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 年,黄山)。 2.疾病分期 (1)A1 期:胃镜下见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 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2)A2 期:胃镜下见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3)H1 期:胃镜下见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 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4)H2 期:胃镜下见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5)S1 期:胃镜下见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6)S2 期:胃镜下见溃疡的新生黏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 别,称白色瘢痕期。 3.证候诊断 参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 方案”。 胃疡(消化性溃疡)临床常见证候: 肝胃不和证 脾胃气虚证 脾胃虚寒证 肝胃郁热证 胃阴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年)”。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疡(消化性溃疡)。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疡和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ICD-10 编码 : K25.901、K26.901、K27.9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为 A1 期、A2 期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特殊原因的消化性溃疡,如胃泌素瘤等;有溃疡并发症者,如出血、穿孔、 癌变、幽门梗阻等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 (3)感染性疾病筛查(甲、乙、丙、戊肝、梅毒、艾滋病检测)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 X 线片 (6)X 线钡餐 (7)胃镜检查及黏膜活检 (8)幽门螺杆菌检测 (9)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淀粉酶、血浆胃泌素水平、消化 系统肿瘤标记物筛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肝胃不和证:疏肝理气。 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 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 肝胃郁热证:疏肝泄热。 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 2.针灸治疗。 3.中药穴位贴敷。 4.热敏灸疗法。 5.其他疗法(胃镜下治疗)。 6.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胃痛消失,反酸、嘈杂、纳呆、嗳气等主要症状好转。 2.胃镜复查溃疡愈合或溃疡面缩小大于 50%。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或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 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疡(消化性溃疡)(ICD-10 编码为:K25.901、K26.901、K27.90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21 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 1 天) 年 月 日 (第 2-7 天) 年 月 日 (第 8-14 天) 主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要诊□疗采工集作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完善辅助检查 □防治并发症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 项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注意防治并发症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 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评估治 疗效果,调整或补充诊疗 方案 □完善入院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 估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注意防治并发症 重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饮食:低渣易消化食物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针灸 □中药穴位贴敷 □热敏灸疗法 点医□嘱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血型、 □感染性疾病筛查(甲、乙、丙、 戊肝、梅毒、艾滋病检测)。 □心电图。□胸部透视或 X 线片。 □X 线钡餐。 □胃镜检查及黏膜活检。 □幽门螺杆菌检测。 □腹部超声。 □其他检查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饮食:低渣易消化食物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针灸 □中药穴位贴敷 □热敏灸疗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检查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饮食:低渣易消化食物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针灸 □中药穴位贴敷 □热敏灸疗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检查 □对症处理 主要 护理 工作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 理措施 □饮食指导 □安抚疏导、健康教育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 措施 □饮食指导 □安抚疏导、健康教育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第 14-20 天) 年 月 日 (第 21 天) 主要 诊疗 工作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估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注意防治并发症 □完成出院记录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门诊随诊 □通知出院 重点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饮食:低渣易消化食物 □中医辨证 医□嘱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针灸 □中药穴位贴敷 □热敏灸疗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检查 □对症处理 出院医嘱 □停长期医嘱 □出院带药 主要 护理 工作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安抚疏导、健康教育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指导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 一、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病(TCD 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 编码:K59.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 意见(2010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 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8 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诊疗方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 肝郁脾虚证 脾胃虚弱证 脾肾阳虚证 脾虚湿盛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8 周/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泄泻病(TCD 编码:BNP110),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 编码:K59.9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系统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既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伴有严重焦虑、抑郁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培养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肠镜检查 (4)腹部超声 (5)感染性疾病筛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电图、肿瘤标志物、消化道气钡造 影、血沉、乙肝五项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脾虚证:抑肝扶脾。 (2)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 (3)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4)脾虚湿盛证:健脾祛湿。 2.针灸治疗 3.其他疗法:根据病情可选择红外线照射、药物离子导入、中药泡洗、按摩疗法等 疗法。 4.调摄:心理干预、饮食调摄、提肛。 (九)完成路径标准 1.大便次数减少、大便成形、腹痛缓解。 2.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2.合并其他系统疾病者,或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治疗时间延长、 费用增加,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TCD:BNP110,ICD-10:K59.90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进入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结束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标准治疗日 ≤28 天 实际治疗日: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 1 天) 年 月 日 (第 2-14 天) 年 月 日 (第 15-28 天) 主要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诊□疗完工成作各项检查 □完成初步诊断 □中医辨证 □确定治疗方法 □完成首诊门诊记录 □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病情和 注意事项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注意病情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方 案 □完成复诊记录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注意病情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 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复查相关检查 □做好宣教 □制定随访计划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医师 签名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 一、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病(TCD: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K59.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 意见(2010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 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8 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诊疗方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 肝郁脾虚证 脾胃虚弱证 脾肾阳虚证 脾虚湿盛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泄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TCD 编码:BNP110、ICD-10 编 码:K59.902 )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系统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培养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肠镜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 X 线片 (6)腹部超声 (7)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 (8)感染性疾病筛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 CT 或 MRI、上消化道造影、凝 血功能、甲状腺激素、钡条 X 线透视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脾虚证:抑肝扶脾。 (2)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 (3)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4)脾虚湿盛证:健脾祛湿。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他疗法:针灸、红外线照射、药物离子导入、中药泡洗、按摩疗法、提肛运动。 4、护理:心理干预、饮食调护。 (九)出院标准 1、大便次数减少、大便成形、腹痛缓解。 2、病程进入缓解期。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4、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诊疗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 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TCD 编码:BNP110、ICD-10 编码:K59.902 )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21 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 8~14 天) 年 月 日 (第 15~21 天) 年 月 日 (出院日) 主要 诊□疗采工集作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上级医师查房:治疗效果评 估和诊疗方案调整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上级医师查房:治疗效果 评估和诊疗方案调整,确定 出院时间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完成出院记录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门诊随诊 □通知出院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清淡软食)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 □针灸治疗 □其他治疗 □调摄 临时医嘱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清淡软食)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口 服中成药 □针灸治疗 □其他治疗 □调摄 临时医嘱 □复查必要检查项目 □对症处理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门诊随诊 主要 护理 工作 □配合治疗 □完成护理记录 □生活与心理护理 □配合治疗 □完成护理记录 □生活与心理护理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指导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 一、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脘痛(TCD 编码:BNP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 编码:K29.5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 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 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 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候: 肝胃气滞证 肝胃郁热证 脾胃湿热证 脾胃气虚证 脾胃虚寒证 胃阴不足证 胃络瘀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 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脘痛(TCD 编码:BNP010)、慢性胃炎(ICD-10:K29.502) 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 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重度胃黏膜异型增生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4)凝血四项 (5)心电图、胸部 X 线片 (6)腹部超声 (7)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8)幽门螺旋杆菌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胃泌素、胃壁细胞抗体、胃蛋白酶 原;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血清肿瘤标志物、血沉;缺铁贫血 6 项、血清叶酸+维生 素 B12;胃动力检查;心肌酶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胃气滞证:疏肝理气。 (2)肝胃郁热证:疏肝清热。 (3)脾胃湿热证:清热化湿。 (4)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 (5)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 (6)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 (7)胃络瘀阻证:活血通络。 2.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穴位及方法。 3.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单位的实际情况可选用穴位注射、穴位埋线拔 罐、中药穴位贴敷、中药 TDP 离子导入、胃肠动力治疗仪等疗法。 4.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胃脘部胀、痛等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 2.胃镜及粘膜病理检查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并发或合并出血、贫血、HP 感染、严重焦虑及抑郁时,需 进行相应检查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 长、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出现其他严重疾病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TCD 编码:BNP010;ICD-10 编码:K29.50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岁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时间: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28 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 间 年 月 日 (第 1 天) 年 月 日 (第 2~7 天) 年 月 日 (第 8~14 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病情评估及相应量表测评 □完善辅助检查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签署胃镜检查知情同意书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及 注意事项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 整治疗方案 □完成当日病程和查房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 情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当日病程和查房 记录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清淡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针灸疗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 常规+潜血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 肝、艾滋病、梅毒)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血糖 □凝血四项 □心电图、胸部 X 线片 □腹部超声 □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幽门螺杆菌检测 □其他检查项目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清淡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针灸疗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继续完善入院检查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清淡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针灸疗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对症处理 主 要 护 理 工 作 □入院介绍、入院评估 □健康宣教 □指导进行相关检查 □饮食指导、心理护理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病情变化 □指导胃镜检查前后饮食 □生活及心理护理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检查后不适反应 及体征 □生活及心理护理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 间 年 月 日 (第 15~21 天) 年 月 日 (第 22~28 天) 年 月 日 (出院日)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 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当日病程和查房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 整治疗方案,确定出院时间 □完成当日病程和查房记录 □完成出院记录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门诊随诊 □通知出院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清淡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针灸疗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清淡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针灸疗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对症处理 出院医嘱 □停长期医嘱 □出院带药 主要 护理 工作 □观察病情变化 □生活及心理护理 □饮食指导 □按时巡视 □观察病情变化 □生活及心理护理 □饮食指导 □按时巡视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指导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酒精中毒、病毒性肝炎、免疫紊乱、非酒 精性脂肪性肝炎、化学毒物或药物损伤、长期胆汁瘀积以及隐源性等引起或演变的肝硬 化腹水(1-2 级)的患者。 一、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鼓胀病(TCD 编码:BNG050)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 编码: K74+R18)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33-2008)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 13 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9 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2010 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临 床实践指南:肝硬化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处理》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 案”。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临床常见证候: 气滞湿阻证 湿热蕴结证 气滞血瘀证 肝脾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 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3-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鼓胀病(肝硬化腹水)1-2 级。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鼓胀病(TCD 编码:BNG050)和肝硬化腹水(1-2 级)(ICD-10 编码:K74+R18)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其它原因如肾病、内分泌病变及结核等,所引起的腹腔积液患者,不进入本路 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 (2)尿常规 (3)便常规+潜血 (4)凝血功能 (5)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6)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 (7)血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 (8)血糖 (9)心电图 (10)胸部 X 线片 (11)肝胆脾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氨、HBV-DNA 或 HCV-RNA 定量、肝胆脾 CT 或 MRI 平 扫+增强等。 (2)腹腔穿刺术及腹水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可行腹腔穿刺术,对腹水量不大或肥 胖患者行超声腹水定位,并选择腹水常规、生化、腹水细胞培养及病理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行湿散满。 (2)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3)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4)肝脾血瘀证:活血祛瘀,行气利水。 (5)气虚血瘀证:补中益气,活血祛瘀。 在辨证治疗的同时,应注重针对不同病因的辨病治疗。 2.外治法 (1)中药脐敷疗法 (2)结肠透析疗法 (3)艾灸疗法 3.护理与调摄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一般情况良好。 2.腹胀症状缓解。 3.腹围减小,B 超示腹水减少。 4.体重稳步下降。 5.无严重电解质紊乱。 6.中医临床评估属疗效判定标准中“好转”及“好转”以上者。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 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退出本路径。 3.出现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肝性胸水、慢性重型 肝炎等并发症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TCD 编码:BNG050、ICD-10 编码:K74+R18)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21 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 1 天) 年 月 日 (第 2~3 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下达医嘱、开出各项检查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初步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及入院记录 □制定初步的中医治疗方案 □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必要时监护 □实施和汇总各项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明确辨证分型、中医 诊断,给出治疗方药,完成查房记录。 □明确中医诊疗计划,确定是否应用外治法 □评估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确定干预措施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并签署病情知情 书及特殊检查知情同意书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低盐饮食 □记 24 小时出入量 □测体重或腹围 1 次/日 □中医辨证 □中药汤剂、中成药 临时医嘱: □完成入院检查 □血常规+血型 □尿常规 □便常规+潜血 □凝血功能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 □血 AFP □血糖 □心电图 □胸部 X 线片或食道镜 □肝胆脾超声 □其他检查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低盐饮食 □记 24 小时出入量 □测体重或腹围 1 次/日 □中医辨证 □中药汤剂 □中成药 □外治法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检查 □腹腔穿刺术及相关检查 □对症处理 主 □按入院流程做入院介绍 □入院中医健康教育 要护□理介工绍作入院各项检查前注意事项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辨证护理措施,完成护理 记录 □记录入院时患者体重、腹围、意识状态、询 问和观察大便颜色 □按照初步中医辨证分型制定辨证护理方案 □按照初步中医辨证分型向患者提供膳食和肝 病养生建议 □静脉抽血 □基本生活和心理护理 □完成各项入院检查的护理操作 □根据医嘱执行腹腔穿刺术术前准备 □腹腔穿刺术前和术后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神志、血压、心率;观察腹腔穿刺术后并发 症 □向患者交代口服中药和外用中药的正确方 法及注意事项 □执行医嘱,依据上级医师查房确定的诊疗 措施调整辨证施护 病情
本文档为【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820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98KB
软件:Word
页数:43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7-06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