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第四专题测试题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第四专题测试题

举报
开通vip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第四专题测试题高二语文史记选读第四专题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20分,每小题2分) 1.下面汉字书写与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圩(wéi)顶 皦(jiǎo)如 景行(háng )行止 濯淖(zhuó) B.僭(qiàn)越 惨怛(dá ) 帝喾( kù) 匪兕(sì) C.商贾(gǔ) 举类迩(ěr) 唐眜(mò) 翕如( xī) D.汩罗( mì) 三闾 (lǘ) 温蠖(huò) 弹冠(tán)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忌妒 B...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第四专题测试题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第四专题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20分,每小题2分) 1.下面汉字书写与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圩(wéi)顶 皦(jiǎo)如 景行(háng )行止 濯淖(zhuó) B.僭(qiàn)越 惨怛(dá ) 帝喾( kù) 匪兕(sì) C.商贾(gǔ) 举类迩(ěr) 唐眜(mò) 翕如( xī) D.汩罗( mì) 三闾 (lǘ) 温蠖(huò) 弹冠(tán)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忌妒 B.人穷则反本 穷:不得志 C.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率:带领 D.受物之汶汶者乎! 汶汶:浑浊的样子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请与孔子适周 /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B.微斯人,吾谁与归 /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C.管仲既任政相齐 /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D.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若是,我于《易》彬彬矣。 B.出则接遇宾客。 C.乃因史记作《春秋》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5.下面句子文言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必为二子所禽矣 /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此五霸之伐也 /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求人可使报秦者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人之不我信也 6.下列成语不是全部出自于《史记》的一项是( ) A.一家之言 约法三章 运筹帷幄 破釜沉舟 守株待兔 B.作壁上观 衣锦还乡 怒发冲冠 沐猴而冠 刎颈之交 C.对簿公堂 背水一战 韦编三绝 图穷匕见 胯下之辱 D.安堵如故 画地为牢 博闻强志 四面楚歌 多多益善 7.下面《史记》中司马迁人物评论的对象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项羽 B.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李广 C.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蔺相如 D.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 8.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指代对象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李广 B.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孔子 C.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蔺相如 D.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萧何 9.下面出自《史记》中的名言与说话者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乎!——屈原 B.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子路 C.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丘 D.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管仲 10.下列各组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予一以贯之。 B.夫子盖少贬焉? C.离骚者,犹离忧也。 D.几然而长。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10分)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叔齐让伯夷 让:责备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C.扶而去之 去:离开 D.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亦各从其志也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国人立其中子 B.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 C.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D.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三、(22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史记》的书生私见 费孝通 ①我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来,除不得已外,70多年来,和书须臾不离。自称书生,当不为过。说来也难以自信,尽管我的小小书斋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都是图书报刊,但我常挂记在心头的书并没有几本。细细思来,关于太史公的《史记》实有不少久藏在心里的话,不吐不快。 ②我和《史记》相识是出于父命。年未及冠,父亲带我去拜见老师。礼毕,老师说:“那么,就让他从《史记》圈起吧。”这是他定下的入门规矩,先得圈几部书。圈书就是现在所说的标点,但符号单纯,只用圈断句。接着又指点一句:“可以先从‘列传’圈起。”父亲和老师作出这个安排,目的在学文,而不在学史。 ③在我这一代,父命师训固然还起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大热天能坚持埋头圈书,其实还是出于《史记》本身的吸引力。要分别了,我去向老师告辞。他抽了一筒水烟,抬眼看了我一下:“你觉得这部书怎么样?”对这突然袭击,我毫无准备,只能率直地说:“我很喜欢读。”“为什么?”“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这位老师露出一丝微笑,并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他接着说:“既然喜欢读,还不妨多读读。” ④事隔30年,我列名老九,置身册外。当其时,亲友侧目,门庭罗雀,才又想起这部“不妨多读读”的书来。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我惘然如跌入了时间的空洞。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怎会在2000年前他已写出了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己当时活生生的心态? ⑤过了半个花甲再读《史记》,眼前不能不浮起那位老师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他“不妨多读读”的意思,好像是说:“年轻人,慢慢体会吧。”这么多年的世道,把我的思路导入了对《史记》新的反应——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 ⑥这种体会却又引出了一个难解的困惑。2000年的时间丢到哪里去了呢?我似乎见到了一个时间的空洞。我在“喜读”这部书的感情里,插入了一种“惶悚”的心理。如果真的是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乃见清士——这不是一个令人心寒的世界么?我生来是个软心人,盼望着在时间的推移中世界是会越来越好的。如果时间真是有空洞,人不能在时间过程中不断进步,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⑦又过了30年。我已入耄耋之龄。在写这篇“说史记”的短文时,突然发现我连太史公的生卒年代都不知道。查了一些工具书,对太史公哪年去世都用“?”号,存疑不写。后来我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3321页注16下找到《集解》①说:“案: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古代施宫刑的牢狱)。有怨言,下狱死。”关于太史公保李陵、下蚕室的事,在《报任安书》中言之甚详,也是后世所熟知的。裴骃引卫宏的注,我是第一次读到。似乎是隐约地说,司马迁下蚕室的真实原因是笔下无忌,得罪了皇上,保李陵何至于下蚕室?结果是死在狱中,年月不详。这个下场,历代史书一般是隐讳不提的。 ⑧太史公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更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落场。他忍辱偷生写完这部《史记》,最后在自序中还明白写出:“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在京师的那本是公开的,自然难免被削改。他似已防止这一手而把正本安放在下落不明之处。《索隐》②作者司马贞还故作谜语,引《穆天子传》说名山在“群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之处;又在《述赞》中告诉读者副本是受到篡改的,所以说“惜哉残缺,非才妄续”。但是正本究竟何在呢? ⑨半夜不寐,似有所悟。我真是个太史公所说的浅见寡闻的俗人。怎么不领会有生无卒的妙笔?太史公的生命早已化入历史。历史本身谁知道它卒于何时?《史记》所述正是这生生不息、难言止境、永不落幕的人世。正是这台上的悲喜啼笑构成了不朽的人类心态。这就是它的正本,也是它的名山。让这台戏演下去吧,留个问号给它的结束不是更恰当、更好些么? ⑩“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是60多年前老师临别时的话,不寐之夜又在耳边叮咛。时乎,时乎,怎样分辨今昔呢? 注释:①《集解》:南朝裴骃注释《史记》的著作。②《索隐》:唐代司马贞注释《史记》的著作,《述赞》是其中的一篇。 15.文章第1段既写满地的书,又写心头的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16.文章第3段和第10段前后两次出现“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句话,含义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6分) 17.文章第3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第5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这前后两次出现的相似性的话语,所指与含义有何不同?请作阐述。(6分) 18.综观全文,概括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历史观。(6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9.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找出来并阐述理由。(4分) 20.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最大特点,请结合诗句作出分析。(4分) 五、文言文翻译(20分) 21.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22.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23.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弥而见义远。 25.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六、表达与交流:(20分) 26.二千多年前的汨罗江畔,春天的太阳挂在蓝天上,一派春光明媚。可是屈原感觉不到这些,他边走边吟……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描写屈原此时的所思所想,所行所为,字数200字左右。 《<史记>选读》第四专题试题答题卷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 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 案 三、(22分) 15.文章第1段既写满地的书,又写心头的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16.文章第3段和第10段前后两次出现“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句话,含义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6分)                                                                         17.这前后两次出现的相似性的话语,所指与含义有何不同?请作阐述。(6分)                                      18.综观全文,概括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历史观。(6分)                                                                           四、(8分) 19.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找出来并阐述理由。(4分) 20.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最大特点,请结合诗句作出分析。(4分) 五、文言文翻译(20分) 21.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22.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23.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弥而见义远。 25.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六、表达与交流 (200字左右)(20分) 《<史记>选读》第四专题试题参考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 案 C C B B B A C D B A A B A C 11.A 让:谦让 12.B B.两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A.“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C.“其”,人称代词,自己的;副词,表期望语气。D.“以”,连词,因为;介词,把。 13.A A.其中:文中为两个单音词,他的第二个;今为双音词,那里面。 B.横行: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 C.操行:举止行为,品行。 D.发愤:下定决心努力。 14. C C项:“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他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裕,子孙也不断绝。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露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15.(4分)两者对比,表明作者钟爱《史记》,有久藏心里的话要说,引出下文。(对比2分,引出下文,2分) 16.(6分)第一次只是老师的嘱咐,第二次已经融入了作者的感悟,成为作者的自我告诫。(各3分) 17.(6分)第一次说“文中有我”,其中“我”指司马迁,读者阅读时无不感到司马迁在写他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化入了多种多样的历史人物,把他们写活了。(3分,仅指出“我”指司马迁,给1分) 第二次说“文中有我”,其中“我”指读者,意思是说一个读者在命运坎坷之际读《史记》,会和书中人物、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以至于觉得两千年前司马迁竟然写出了读者当时活生生的心态。(3分,仅指出“我”指读者给1分) 18.(6分)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人世生生不息、难言止境、历史的舞台永不落幕。(所谓历史观指作者对历史的看法,注意答案的全面性,否则酌情扣分。) 19、(4分)怨,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和屈原的内心情思。 20、(4分)首句不仅是写流水,更是一种比喻:屈原的心中之怨恨,正像沅湘之水,永远无穷无尽。下两句借景进一步突出屈原的悲剧命运,深秋时节,薄暮时分,萧萧秋风吹得大片枫树林飒飒作响,令人更觉得凄凉悲怆,伤情无限。作者借眼前之景抒写了对屈原命运的同情,情景交融。 21.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22.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 23.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盟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2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弥而见义远。 其语言简约精炼,其内容却托意深微,其情志高洁,其品行廉正,其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其所举的虽然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 25.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改变,但屈原不肯给他。
本文档为【高二语文史记选读第四专题测试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0746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5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1-07-03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