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天一点经济学

一天一点经济学

举报
开通vip

一天一点经济学《一天一点经济学》 《一天一点经济学》 内容简介: 有一堆诸如“供给需求”、“宏观微观”、“边际效用”等抽象虚幻的专业术语,这是绝大多数人印象中的经济学。可是现在却有人告诉你,买车买房、升职加薪、投资理财、子女就业也关经济学的事儿。经济学到底是什么呢? 劳伦斯是经济学的“王牌魔术师”,可以为我们变出“一站式”经济学:所有棘手的生活经济问题,统统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 个人简介: 劳伦斯‧H‧奥菲瑟,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经济学教授,www.measuringworth.com网站的共同创办人兼研究总监。编著有14本书...

一天一点经济学
《一天一点经济学》 《一天一点经济学》 内容简介: 有一堆诸如“供给需求”、“宏观微观”、“边际效用”等抽象虚幻的专业术语,这是绝大多数人印象中的经济学。可是现在却有人告诉你,买车买房、升职加薪、投资理财、子女就业也关经济学的事儿。经济学到底是什么呢? 劳伦斯是经济学的“王牌魔术师”,可以为我们变出“一站式”经济学:所有棘手的生活经济问题,统统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 个人简介: 劳伦斯‧H‧奥菲瑟,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经济学教授,www.measuringworth.com网站的共同创办人兼研究总监。编著有14本书,在多本专业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也写过许多书评和网络随笔。 封底文字:   劳伦斯是经济学的“魔术师”,给我们变出“一站式”经济学:   假如生活是精彩的,那么经济学也是精彩的;   如果你想拥有更好的生活,就让经济学来帮你实现吧。   Q:运动员和明星的薪水为什么比一般人高?   Q:如何确保退休生活“衣食无忧”?   Q:为什么不能把所有的钱都存在银行里?   Q:每个月的信用卡账单应该全额还清还是只还最低还款额?   Q: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是不是应该及时行乐?   Q:我想买部新车,经济学可以给我什么建议?   Q:如何阻止股市大崩盘再次发生?   每一天我们都会碰到大大小小棘手的问题,你一定很想及时得到答案吧?   让《一天一点经济学》来解答你的“10万个为什么”! 目录   序 经济学就在你身边   第1章 经济学的意义:精炼的常识   Q:经济学是什么?   Q: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在哪里?   Q:经济学学起来有趣吗?   Q:对靠直觉取得成功的商人来说,经济学有用吗?   Q:学习经济学对我有什么好处?   Q:经济学中的方法对我的投资决策有帮助吗?   Q:经济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Q:经济学家都是“冷血动物”吗?   Q:经济学家们为何总是争论不休?   第2章 就业与薪水:职场   Q:如何引导孩子找到理想的工作?   Q:为什么运动员和明星的收入比一般人高得多?   Q:如何消除职场中存在的偏见和歧视问题?   Q:给CEO们少发点年薪和奖金,会让企业丧失竞争力吗?   Q:官方发布的失业率数据是否低估了实际状况?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   Q:经济若要健康运行,失业率应该维持在什么水平?   第3章 个人理财:投资和储蓄   Q:市场猜得透吗?   Q:如何做才能拥有一个“衣食无忧”的退休生活?   Q:既然股市的总体趋势是上涨的,为什么依然有投资者会蒙受巨大损失?“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可以降低这种损失吗?   Q:经济低迷时,购买债券是明智的投资选择吗?   Q:股市大跌,我是否应该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股市上涨,我是否应该赶紧卖出手中的股票?   Q:为什么不能把所有的钱都存到银行?   Q:如果银行破产,我的存款能拿回多少?   Q:安全的负债额度是多少?   Q:每个月的信用卡账单应该全额还清还是只还入最低还款额?   Q:如何判断我的投资顾问是否称职?   Q:我是投资门外汉,如何选择养老保险的投资方案?   Q:标准401(k)和罗斯401(k),我入职时应该选择哪一种?   Q:房贷被迁转到另一家银行时,我应该做些什么?   第4章 个人消费:购物   Q:人生无常,我是不是应该及时行乐?   Q:尽管成份相同或相差不大,但阿司匹林我只买拜耳牌的,可乐只买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这是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吗?   Q:购买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是否应该选择延长保修期的服务?   Q:我想买部新车,经济学有什么好的建议?   Q:我应该如何购买或卖掉一辆二手车?   Q:易趣网上产品的价格都是公平的吗?是否所有的商品都应该以拍卖的方式销售?   Q:搭乘同一趟航班,乘客的机票价格却不一样,这公平吗?   Q:我们可以相信市场吗,就像信赖看得见的商品一样?   Q:有时候物价上涨反而会刺激消费,为什么呢?   Q:经济新闻中常常提及的CPI是什么?   第5章 政府与经济:税收和补贴   Q:营业税对政府来说很重要吗?   Q:政府对烟酒征收重税是因为它们是“罪恶的”吗?   Q:房屋租金管制政策好还是不好?   Q:政府补贴是好是坏?   Q:政府给面临破产的企业“输血”,是利还是弊?   Q:企业破产的方式有哪些?   Q:哪项政策更有利于农业发展,补贴还是税收?   Q:谁应该为环境治理和温室气体减排买单?   Q:贫困会消失吗?   Q:全民医保如何实现?   Q: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哪个更有效?   Q:“供给学派经济学”奏效吗?   Q:“涓滴经济学”可行吗?   Q:“巫毒经济学”是自相矛盾的经济学吗?   Q:财政赤字意味着政府欠了谁的钱?   第6章 金融市场:股市与银行   Q:如何预防股市大崩盘再次发生?   Q:股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固定资产的价值还是股民对公司的预期?   Q:股票与债券有何不同?   Q:什么是“市场”?   Q:纳斯达克、道琼斯和纽约证券交易所有什么不一样?   Q:“按市值计价”更科学吗?   Q:电子银行让我几乎能随时随地取出钱来,它安全吗?   Q:如果银行把投广告的钱用来提高储蓄利息,你觉得怎么样?   Q:为何会有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分?   Q:银行收回房贷逾期未还的房屋,有利可图吗?   Q:我应该投资神秘的对冲基金吗?   Q:什么是“抵押贷款证券”?   Q:利息率的高低是什么决定的?   Q:对银行来说,金融恐慌中的挤兑和呆坏账哪个更致命?   Q:政府放宽金融监管,会不会导致经济衰退?   第7章 经济周期:繁荣与衰退   Q:人均实际GDP为何如此重要?   Q:我们有办法预测或阻止经济周期的变化吗?   Q:政府出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真的有效吗?   Q: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可以并存吗?   Q:衰退与萧条有什么不同?   Q: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会再次发生吗?   Q:消费者信心指数真的可以预示经济的涨跌吗?   Q: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吗?   Q:通货膨胀的受害者是谁?受益者又是谁?   Q:什么是通货紧缩?   Q:通货紧缩的受害者是谁?受益者又是谁?   Q:降低利率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吗?   Q:美国经济会继续增长吗?什么时候会停止增长?   第8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Q:什么是货币?   Q:何为资产的流动性?   Q:货币政策是如何操作的?   Q:美联储主席与财政部长的职能有何不同?   Q:各国中央银行的权力大小一样吗?   第9章 经济制度:自由市场和宏观调控   Q:如果中产阶级消失了会怎么样?   Q:国有化对经济增长有利吗?   Q: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以及德国在经济方面有何异同?   Q: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大区别在哪里?   Q: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比市场经济更优越吗?   Q:一国经济可以在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均衡发展吗?   第10章 经济全球化:关税和汇率   Q: “自由贸易”真的自由吗?   Q: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对我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Q:为什么许多美国企业将制造基地设在中国或印度?   Q:美国限制蔗糖进口的政策是否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Q:取消商品的进口关税,是否意味着本国相关产业会走向衰亡?   Q: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哪个对我更有利?   Q:货币的升值或贬值是由什么决定的?   Q:为什么美国政府希望美元“疲软”呢?   Q: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做什么的?   Q: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有何不同?   Q: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是否应该成立一个全球性的监管机构,用以防止一国的经济危机波及其他国家?   Q:全球化会终结吗?   致谢 序 经济学就在你身边   本书不仅可以带给你愉悦的阅读体验,更能让你学到实用的经济学知识。你对经济学的恐惧将会因此得到缓解,有关经济学的错误观念也会因此得到纠正,当你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作决定时,经济学所发挥的作用将会愈加明显。    这本书是写给每位男女的,经济学是为每一个人服务的。对于受过教育、有才智、有认知,并且想要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总能作出明智决策的你来说,这本书就是专门为你设计的。一谈起经济学,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门枯燥的学科,但本书所讲的经济学并不枯燥,假如生活是精彩的,那么经济学也应该是精彩的。如果你想要拥有更好的生活,就让经济学来为你实现吧。不是经济学家也可以知道经济是怎样影响到你的,如何运用经济学常识以便过得更好,这本书会给你带来全新的放眼世界的方式,为你提供实用的理财建议。如果你对经济学抱有偏见,觉得经济学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乏味的学科,认为经济学只跟脱离日常生活的事情打交道,那么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你将会体会到快乐和惊喜。   现在很多媒体和博客都在报道和讨论经济学,有时候甚至是长篇累牍,有关经济学的信息和资料随处可见,因此对信息的有效处理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人们常常会忘记经济学其实主要是一门技术和一种思维方式,他们认为经济学仅仅是数据的累加。因此,理解经济学,尤其是知道如何使用经济学,将会成为你的优势。本书将会帮助你站在金融、消费者、国家乃至全球的角度思考经济问题,这些可能不会给你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至少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阅读本书会让你改变一些观念和做法,学会更好地在思想和行为上掌控你的生活。   知识既是思维力量,也是情感力量。在你身边围绕着各种各样的经济力量。也许此刻,你对这些力量的担心不是太少,就是太多。什么时候要为这些力量担心?什么时候应该放轻松?有时候也许是你想得太多了。本书将会改变你对经济环境的看法,这样你就不会为没有必要的事瞎操心了。但有些时候你又会顾虑不足:你可能认为所有的经济问题都会自行解决。   本书会告诉你如何正确地看待眼前有关经济的困扰;将会为你解答如何解决你所面临的经济挑战,从而得到一个更为有利的结果。以后当你遇到经济问题时,你会更加充满信心,因为你知道应该运用哪些相关的、有用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不切实际的担忧中。   我们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有关经济的错误观点。第一种错误观点通常认为政府在经济问题上总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我们可以相信政府的这些做法,政府至少意图是好的;假如经济环境变差,那么政府肯定是在处理经济问题的时候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对此,本书的很多地方都指出,“相信政府的意图是好的”这个观点在政府的行为和最终的结果上来看都是不现实的。因此本书为你开了一剂“良药”:是到了摒弃这个观点的时候了!   有时候,政府采取某些经济政策是为了帮助经济体中的少数人。举个例子,美国政府限制白糖的进口纯粹是为了帮助美国的制糖业,而不是为了普通大众的利益;有时候,政府的意图虽然是好的,但导致的结果却很坏,例如对纽约城市房屋租金加以控制。这些事例在随后的章节中都会进行详细说明。   第二种错误观念就是“经济衰退”是迟早的事。人们害怕经济最终会走向萧条,生活水平(甚至是人类文明)将会下降到无法想象的低位。1930年的经济大萧条还会再次降临吗?股市会跌到零点吗?到时候我(还有我的孩子)是不是不可能再找到工作?   虽然以上这些假设在逻辑上有可能发生,但可能性实在太低,所以你不用过度担心。经济大萧条不会卷土重来,因为政府和中央银行比我们更加懂得经济,更何况它们已经从大萧条中学到了很多,知道什么环节会出现问题。毋庸置疑,它们会积极应对,防止经济大萧条再次发生。股市也不可能跌到零点,因为股价的基础是建立在对上市公司业绩表现的预期上,而这些表现最终还是来自于本国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物质资产(工厂、办公楼、农田、机器及设备等)、技术、劳动力以及人力资本(受过教育和培训的员工),还有由这些资源带来的生产力。对于美国经济来说,以上这些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在逐步增加,因技术改进不断得到巩固。一个发展的经济,再加上你自己的教育水平、培训还有主动性, 找一份工作不是难事。经济衰退确实会将事情弄糟,但这只是暂时的。以上谈到的所有可怕问题都将会在随后的章节里详细阐述。   经济学是助你作出最优决定的向导,也是对你来说最优的选择。经济学会告诉你如何把握住身边的机会,增加自身优势,这些优势的取得意味着你又朝目标近了一步。经济学所倡导的是选择一条最有效率的路来实现目标:付出相同的代价,你会得到最多的优势;付出最少的代价,得到某些给定的优势。就像你花1 000美元买一台平板电视,当然是越高级越好;或者你仅想买一台最适合你的电视(比如尺寸大小、分辨率等),当然是花钱越少越好。   你先确定一个目标,假如你是一个商人,你的目标就是获得更多利润;假如你是一个消费者,你的目标就是从你的消费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满足。就好像买车一样,当你决定要买某种型号的车以后,你的目标就是花最少的钱得到这辆车,经济学在这个时候肯定能派上用场。买(卖)车需要不断地进行讨价还价,本书会教你如何有效地讨价还价。   经济学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来帮助你作决定也同样适用于任何事物。我们的目标并不那么局限,你可以想办法向慈善事业捐更多的钱,或是用有限的经费为某个慈善活动作最为有力的宣传等。   本书里所讲述的经济学一点儿也不枯燥乏味,恰恰相反,当把经济学用一种生动有趣并且切实可行的方式呈现出来时,它就会变成有趣且实用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这是因为本书有两个特点:第一,所有的章节都以问答形式展开,这些问题都跟你的生活息息相关;第二,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跟你一样的普通人,头脑敏捷但又不是经济学家,并且想从一些跟日常生活有关的经济学知识中获益。我告诉身边的这些人,尽量向我提问题,不用客气,只要是他们想知道的,问题再棘手也没事。书中只有数量很少的几个问题是我自己编的,目的是为了让本书涉及话题的覆盖面更广。   书中的每一次问答都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你不需要按顺序阅读本书,甚至不需要按顺序阅读每一章的内容。如果你只是想要知道某些特定的话题,可以直接翻到相应的章节挑选出你感兴趣的问题。   所有的问题都由我一个人回答,这些答案我没有进行任何的“艺术加工”,事实是什么,我就说什么。我相信每一个阅读本书的读者都只是想知道真相—不管这个真相是美好的,还是丑陋的。你们有勇有谋,能够直面经济学的真相,本书将会教你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实。   透过本书,经济学不仅向你展现迷人的一面,又可以作为一个实用的工具,帮助各行各业的人们作出最优的决定,从是否为家用电器延长保修期到该不该支持对香烟提高征税等。经济学并不是无所不知,也不会让你无所不能,经济学代表着一种更清晰准确的思维方式,是帮你作出最优决定的一种工具,仅此而已。但是通过经济学可以让你树立正确的理念,作出最合适的决定,这样可以使你变得更强,本书将会助你一臂之力。当你阅读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在处理日常问题的时候,在试图弄清楚影响我们生活的国内、国际问题的时候,你会比以前更加游刃有余。 第1章   经济学的意义:精练的常识   经济学更应该是一些常识。许多人眼中的经济学只是很多理论和对经济数据的处理,这种经济学对那些搞学术的经济学家有用,但对你来说可能没什么用处。本书建议你从常识入手,利用这些常识来帮助你实现目标、提高效率。因为人们总是想要尽可能高效地达到目标,也就是说,花费尽可能少的资源。   Q:经济学是什么?   有位博学的经济学家曾经这样说过:“经济学是经济学家的事情。”由此看来,为经济学下定义并非易事,要想让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接受更是难上加难。经济学家要做的事情有很多,绝不仅仅是关心价格、商业和政府的政策。经济学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100年前为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事情,不可能是今天的经济学家感兴趣的话题。   有人为经济学下了一个精确的定义,大意是:“经济学是研究稀缺的学问,凡是稀缺的都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就是说,经济学关心的可能是金钱、能源、自然资源和时间;总而言之,经济学可以研究任何东西,只要它们是稀缺的。在上述定义中,“稀缺”指的是“某物没有足够的供应量来满足所有的需求者,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等”。所以,一般情况下价格会上涨,以减少那些非急需(即“多余”)的需求,而且要一直涨到足以削减多余需求和购买力的程度。这样一来,对所有的市场主体(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来说,所得与所需(即需求)正好相当,因为他们既有能力又有意愿为自己的所得付款。但如果这些东西是免费的,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当然,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缺乏的,比如空气和水,尽管可能会被污染。而如果你想要的是(所谓“纯净”)瓶装水,那就得掏钱买,所以说瓶装水也是稀缺的。   上述关于经济学的定义经常被扩大化,以涵盖资源稀缺情况下的决策。我们做事时不可能为所欲为,也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一般来说,如果你购买一辆汽车,就有可能不再携家人去度假,因为你的钱也许不够了。同样,如果你成为一名医生,那就不可能再当电工了,因为你的时间肯定不够用。你决定做什么或者得到什么,就意味着放弃本来可以做的其他事情,放弃本来可以得到的其他东西。经济学研究的就是这样的决策,并且大都是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很少有个人、企业或政府拥有取之不尽的财富,所以他们在作决策时通常会为了获得某些东西而放弃其他东西。   一些经济学家走得更远,把经济学定义为“经济学就是作决策,这种决策可以理性地把稀缺的资源分配到各种各样的用途中去”。有些时候,我们的各种目标往往相互矛盾。一个人不可能尽可能地存钱,同时又尽可能地花钱;一个企业不能把盈利全部用于扩大经营,同时又以此作为红利发给职工。有些时候,我们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例如,谁也发明不了永动机。在经济学家看来,顾此失彼或无法实现的目标是“非理性”的,因而不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之内。   那么,在经济学家看来,怎样做才是“理性”的呢?“理性行为”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首先,你必须有一个目标,并且不能有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如果你的目标不止一个,它们之间也要能协调一致。其次,你必须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来完成自己的一个或多个目标,换句话说,你必须抓住一切机会向目标靠近,但要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来做。这就是所谓的“经济效益”。   在有些情况下,假如你的目标无法实现,你必须尽可能地接近它,这同样也是“理性”的。你的目标如果是想成为你所在国家最健康的人,显然这是无法实现的,但至少你可以让自己尽量健康些,这是非常理性的。这里所说的目标不一定单纯针对自身,它也可以是尽可能多地为慈善事业捐款,同时又确保自己应有的生活水平。   上述定义被批得一塌糊涂,但批评者并未领会它的真谛。理性行为不一定是自私的,所以问题根本不是出在这里。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个已经被奉为标准的经济学定义,虽然涵盖了整个“微观经济学”,但并未将“宏观经济学”全部包括在内。家庭和企业一旦进入市场,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整体,都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主角”,都要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作决策。政府同样如此。   然而,有时问题不是出在资源太少,而是由于资源太多。请看下面这个宏观经济问题:当经济出现衰退的时候,可提供给劳动力的工作岗位太少,随之而来的就是失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过剩,而不是缺少工作岗位。不过,我们不能把这一逻辑推而广之,因为它并不适用于其他情况下的稀缺。例如 “能源短缺”(更确切地说是“能源匮乏”)就不能说成是其他资源的过剩。   因此,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又对上述定义进行了修正,去掉了“稀缺”这一背景因素。在他们看来,“经济学说穿了就是研究理性决策,仅此而已!涉及的资源不一定是稀缺的”。我喜欢的就是这个经济学定义,因为它同时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从而把经济学表述得入木三分。事实上,经济学不是专门研究任何事物,而是研究一种特殊的决策,这种决策要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实现一个合理的目标。当你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一定要尽可能地采用最好的方式,而“最好的方式”无非是动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没有任何其他含义。举个例子来说,要想提高就业率,就得吸纳剩余劳动力;要想实现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目标,就得出台刻意“增加工作岗位”的计划;而如果注重“经济效益”,创造就业机会的计划将以失败告终。结果,国内生产总值(GDP)上去了,但由于使用了过多的工人,经济效益却是低下的。不过,尽管经济效益不高,但消除了大范围的失业,也算是实现了预期目标。 Q: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在哪里?   微观经济学跟“小”事打交道,宏观经济学跟“大”事打交道。具体来说,微观经济学研究消费者以及企业应该如何作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的是整个经济体。   举几个微观经济学的例子:我们该如何支配收入,储蓄和消费的比例?如何选择商品和服务?假设我们有决定权,每周应该选择工作几个小时?我们应该在几岁开始制定退休计划?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公司应该生产哪些产品?聘请拥有哪些技能的员工?应该聘请多少有技能的员工?在哪些情况下需要加班?公司需要购买或租赁多少台机器?什么时候应该增加物资设备或是扩大规模(工厂数量和办公室面积)?扩大规模应该到什么程度?每件商品又应该如何定价?制定哪些激励措施能让公司经理们从公司及其所有者(假如是股份公司,应该还有股东)的根本利益着想,作出最优决定?最后一个问题对企业来说可能最重要,在随后的章节里会有所涉及。   个体市场,即以个体商品为主角的市场,也属于微观经济学的范畴。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里有很多买家和卖家,这些卖家生产同类商品,各自拥有一小部分市场份额,那么这些商品的价格是怎么决定的?若是换做只有一个卖家的垄断市场,或者是有几个卖家销售的寡头市场呢?在寡头市场,若生产的商品(至少消费者觉得)在一定程度上略有不同,定价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宏观经济学在针对整体经济问题给出有意义的回答前,需要一定的积累(如综合各种重要信息)。因此,宏观经济学不是某种商品的具体数量,而是着眼于除去通货膨胀因素后整个国家的实际总产出;不考虑某家企业或是某个市场有多少名员工,而是考虑整个经济体的就业状况和失业状况。关于宏观经济的问题包括:经济周期的动力是什么?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是由什么决定的?究竟什么在影响着通货膨胀?汇率变化(本币兑换外币或外币兑换本币的比率)又是由什么引起的?所有这些有关宏观经济的问题都会在后面的章节得到解答。   经济学家总是热衷于研究政府的经济政策,无论是微观经济还是宏观经济。微观经济政策包括:环境保护、对私营企业进行援助、反垄断(即政府出面对市场上的垄断和寡头势力进行打击)、对垄断和寡头企业进行管理(即限制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价格管理(在微观领域内针对某个特定产业)。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政府债务的管理、价格管理(在宏观领域内对大部分经济体进行价格调控)。   有时候,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区别在某些问题上并不十分明朗。当一个市场的行为影响到了另一个市场的行为,这个事件既有可能属于微观经济学也有可能属于宏观经济学。但是,当市场逐渐扩大并达到一定规模(比如说农业和制造业)时,那么这个问题很显然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   你也许没想到,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比宏观经济学更加稳固。虽然宏观经济学讨论的问题往往都比较“大”,而且对于整体经济来说更加重要,但事实是,经济学家在微观经济方面所达成的共识比在宏观经济方面更多。就我而言,我在大学里既教微观经济学,也教宏观经济学,但是我本人更倾向于微观经济学,因为我认为微观经济学能为我们提供更加实用的理解现实的方法。   由于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行为的一门学科,因此拥有一个比较扎实的知识体系。家庭和企业都是由人来经营管理的,这些人在经营过程中需要作出各种决定,同时也受到这些决定的直接影响。因此若想知道家庭和企业会如何发展,我们可以研究它们的经营者是如何管理的,这是符合逻辑的一种研究方法。   与之相反,宏观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庞大的经济实体,人们作的决定往往不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自己。宏观经济不是直接建立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个体行为上的,因此缺少像微观经济那样坚实的基础。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宏观经济学家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经济到底是如何运行的(如经济衰退、经济扩张、通货膨胀、失业率),以及对政府的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该如何评价等。 Q:经济学学起来有趣吗?   经济学既不属于物理范畴也不属于生物范畴,而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这就是经济学的魅力所在。研究人类可比研究原子或是化学元素有趣多了,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实际上在研究自己,我们也因此参与其中。第二原因在于,通过自身经验不难发现,人类行为不像物质世界那么容易被预测;假设无论未来会发生什么都可以被预测到,那一定无聊至极。   经济学充满魅力的第三个原因在于人类能够并且已经改变了他们生活的环境。事实上,这些改变是极为可观的。第四个原因在于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这些改变,而这些改变的行为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学这门学科。也许你觉得以上所有这些听起来像是个怪圈,但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对这些情况进行专注的研究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Q:对靠直觉取得成功的商人来说,经济学有用吗?   成功的商人确实在作决定的时候需要他们的直觉、智慧和经验,但是经济学可以给他们这些优势再加点分。每当我和一些成功商人聚在一起时,总爱和他们讲下面这个故事。   广阔的农田上空飘过一个低空行进的热气球,热气球里坐着两个人,此时的农田上站着两个人。热气球里的两个人对着地面上的人大喊:“我们在哪里?”下面的人回答道:“你们在热气球里。”   两拨人的对话同时发生了。热气球里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看下面那两个人,我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另外一个就问了:“他们是干什么的?”第一个人回答说:“他们是经济学家。”第二个人问:“你怎么知道?”第一个人回答:“因为他们说的都是最明显的事实。”   此时,地面上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看热气球里的那两个人,我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 另外一个就问了:“他们是干什么的?”第一个人回答说:“他们是商人。”第二个人问:“你怎么知道?”第一个人回答:“因为他们可以看见所有的东西,可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哪儿。”   这个故事向经济学家和商人各指出了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经济学应该是实用的,应该向人们展示事物的不同方面。假如经济学就是对人们普通想法和行为进行确认和支持,那么这仅仅会给经济学家带来好处,我也没必要写这本书了。其次,商人只会日复一日地关注自己的生意,缺乏一个开阔的视野,也不会试图理解这些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原理。不过,在这一点上经济学肯定对商业有所帮助。再次,经济学家和商人之间是有很多理论依据可以相互借鉴的。尤其是沉浸在学术世界里的经济学家更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编织的“茧”里进行研究与教学,他们应该多接触社会,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才是让经济学更加贴近我们生活的最好方法。 Q:学习经济学对我有什么好处?   经济学教授对他们的学生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学习经济学并不能让你摆脱失业,但至少能让你知道为什么会失业。”   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经济学有些不切实际,但至少可以让你见多识广。我赞同经济学能让人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但是经济学能给你的不只这些。我深信经济学是一门“活”的科学!经济学不仅能帮助你了解周围的世界,还能理顺你的思维过程,让你能够作出有利的决定。经济学对思维和行动都是一个实用的知识体系—这个理念始终贯穿本书。   你没有必要对于学习经济学这件事太过严肃,经济学只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帮助人们作出合理决定的一种方式。你是否对这种常识有所了解?从根本上来看,经济学是一种常识,比直觉稍微理性一点,比你所知道的最普通的常识要深奥一些,涉及范围更广一些。就像一个经济学家说的:“经济学是精练的常识。”实际一点,我们现在就来讨论如何让经济学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更好的决定。   首先,你需要明确目标。假如你想要作出正确的决定,你必须很清楚地知道你的目标是什么。因此一个好的(经济学家说“理性的”)决定的第一要素是:你试图完成什么目标?其次,你应该意识到你可支配的资源是有限的,比如金钱、时间等。你必须认真配置这些资源,使用尽量少的资源达到你的目标,因为你将来做其他事的时候还会用到这些资源。这就是构成一个理性决定的第二个要素。   下意识地遵守这些规则并不难,但是当你真正有意识地照着这两个要素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在下决心作决定时,更有可能真正融会贯通,并且正确地使用它们。作出理智决定需要你多付出一些努力,而这些额外的努力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巨大好处。 Q:经济学中的方法对我的投资决策有帮助吗?   学习经济学会用到很多方法,其中一些来自其他学科。数学有助于经济学原理的表述和推理,不需要复杂的代数,几条曲线图在很多情况下就足够了;历史为经济学原理的发展和验证提供了大量的经验;计量经济学(对经济数据的统计)对经济原理的检验也是不可或缺的。实验经济学包含了实验室试验和计算机实验,也是理论发展和验证的方法之一。最后,只需对经济现象进行思考和诠释,这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经济学的方法。   数学、曲线图和历史不用多说,下面让我举个计量经济学在投资决策方面运用的例子。假设你正在考虑购买某家黄金类上市公司的股票,你的投资顾问如果是个喜欢拿数字说话的人,他就会去收集金价和这家公司股价的统计数据,然后可能会发现当黄金价格上涨10%的时候,股票价格会上涨40%。因此现在这个投资顾问要做的就是预测黄金价格未来走势,这样你就可以在价格上涨之前事先购买黄金和股票。这个对未来金价的预测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的,但是相比直接预测某只股票价格,那还是容易多了。   至于实验经济学,无论实验对象是人还是动物,我们都应该把常人会有的伦理因素放在一边,因为实验仅仅是实验。实验和现实不是一回事,经济学家能够拥有的最佳实验室是这个真实的世界。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真实的事件因为真实原因正在真实地发生着。   通过使用几种或多种经济学方法,尤其是使用数学方法后得出来的经济学原理,通常看上去都非常复杂。我认为复杂原理的背后有时会隐藏着一个愚蠢的结论。我的立场是假如一个经济学原理不能用简单清楚的语言表达出来,或者即使是简单地表达出来了,但经过读者认真思考后,发现还是不能有力地解释经济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彻底拒绝这些理论,或者是对其保留意见。   对于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假如你要进行某种极为复杂的投资,我会给出如下建议:对于任何复杂程度超出你的理解能力的投资方案,你都应该持怀疑态度。如果对于某项投资你非常信任某个人,尤其这个人还是这项投资的经办人,你千万要小心,不要被美丽的外衣蒙蔽了。相信我,很多富人、养老基金经理,还有政府部门都曾因为轻信了某些经理人或者是投资顾问避重就轻的好话(承诺高回报,却故意忽略随之而来的高风险)而损失惨重。   Q:经济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经济学主要分为两派,其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私营经济自身能够正常运转到何种程度,二是政府应该在经济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前者被称为芝加哥学派,而后者则被称为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学派以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命名,凯恩斯在1936年写了一本有名的经济学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我现在所写的这本书的开头就引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一句话作为题献。凯恩斯的学说拥有众多支持者,他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将他的各种经济理论和观点发扬光大。凯恩斯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如果政府对经济放任不管,那么就会时而出现高失业率带来的经济衰退(甚至是萧条),时而出现过度就业(经济过热)带来的通货膨胀。对此,政府应该通过扩大预算支出规模和减税,也就是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缓解经济衰退。经济衰退会导致政府的财政赤字增加,但是若要平衡政府财政预算,即使是将赤字平摊到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会被认为是对财政政策的阻碍,因此将不被采纳。   该学派认为货币政策是对财政政策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在经济衰退或萧条的时候,应该提倡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央行通过提高货币供应的增长率,下调银行利率,就能刺激商业投资(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建设、机器和设备的购买等)和房地产市场。但是货币政策的效果也是有限的,原因有三:第一,银行利率的下调空间非常有限(不可能降低到零以下);第二,就算银行的贷款能力增加了,企业和家庭也不能强迫银行给他们提供贷款(来扩大投资和购买房屋);第三,有时候经济形势不够乐观,不仅是银行,甚至连企业和个人都对经济前景没有信心,即便银行愿意贷款,企业和个人也不愿意投资。   按理说,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阶段,财政和货币政策就应该和前面提到的政策相反,只要采取紧缩性政策即可。但是在当今社会,通货膨胀通常都会伴随着经济停滞,我们称之为“滞胀”。在滞胀时期,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制定就会往两个相反的方向走。后凯恩斯主流学派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实行“收入政策”,即政府应该直接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涨。但是,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做法很极端。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中被认为是“极端”的政策包括“混合经济”(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各占50%),还有“福利国家”(政府应该保证所有百姓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物资和公共福利保障,包括食物、衣物、住所、教育,以及医疗)。   芝加哥学派发源于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从1930年起经过10多年的发展逐渐自成一体。该学派对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看法跟凯恩斯学派很不一样,他们认为传统的财政政策有很大一部分是无效的,原因在于:政府为了填补财政赤字会大量发行国债,这样就会抬升利率,从而打击企业和个人投资,相当于政府支出挤掉了个人支出。虽然货币政策依然有效,但是政策何时产生效果难以确定。因此,芝加哥学派的追随者也是“货币主义者”,他们建议政府和央行应该放弃对经济的微调,转而以经济的长期效益为基调制定财政政策;无论经济现状如何改变,货币政策都应该遵循货币供应增长率不变的原则。   总体来看,芝加哥学派的成员认为私营的自由市场自身就能够很好地运行,希望政府对市场的介入越少越好。芝加哥学派是国内和国际自由贸易的强烈倡导者。一些经济学家把该学派的思想推向了一个极端,即“自由主义”,否认政府在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个人行为中的作用。自由主义者支持孩子与他们的父母“脱离关系”、零税收、废除公共教育等。如果要为芝加哥学派追根溯源,我们也可以说自由主义来自于艾茵·兰德在《源头》和《阿特拉斯摆脱重负》这两本书中所开创的“客观主义”哲学运动,但是艾茵·兰德本人却否认这项“殊荣”。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极端自由主义是芝加哥学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合理产物。   美国的经济就是“混合经济”,既有凯恩斯学派的特点,也有芝加哥学派的特点,至于哪个学派占上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执政党,美国民主党跟凯恩斯学派联系比较紧密,而美国共和党则是芝加哥学派的实践者。 Q:经济学家都是“冷血动物”吗?   一些对经济学家抱有批评态度的人会说:“经济学家知道所有东西的价格,却不知道它们的价值。”这句话实际上来自19世纪的剧作家、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他写道:“何为愤世嫉俗者?就是只知道所有东西的价格,却不知道它们价值的人。”   对这个批评的一种解读为经济学家就是愤世嫉俗者,但是这样就错误地将所有的经济学家一概而论了。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经济学家也有其多样性。有些经济学家是愤世嫉俗者,有些则是理想主义者。   经济学家通常用另外一种方式解读这句话,认为经济学家是无关道德的,他们只关心事情的本质,并不管事情的表象。不要因为这样就觉得经济学家都是冷血的坏人,他们只是不关心经济本身(或是经济的任何一部分)的好坏。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开始的批评确实有一定道理。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只需要观察现实,并试图对现实进行解释,不需要对任何道德行为有所评价。但是,经济学家不仅仅是科学家,他们在研究经济,尤其是提出政策建议的时候必然作了很多道德评价,他们并不认为经济学只是一门科学,因此上述批评是不准确的。   Q:经济学家之间为何总是争论不休?   有一条关于经济学家的谚语是这么说的:“就算你让全世界的经济学家躺在一起,他们也不会得出一致的结论。”这句话意在批评经济学家总有众多观点,对同一件事总会提出多种不同的政策建议。   但是这句话对经济学家来说也是非常不公平的,毕竟在很多事情上经济学家达成了共识,比如:房屋租金管制在经济上是低效的,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十分重要,关税通常保护的是那些效率低下的产业,消费税比所得税对穷人更加不利等。   经济学家的观点有时候确实存在分歧。当理论出现分歧时,通常是因为经济学家看待世界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不确定用哪个理论最为合适,或者我们可以说经济学家持有各自的价值判断。举个例子,一些经济学家提议对富人多征税来补贴穷人;另一些则提出对富人少征税来鼓励他们更加努力工作,加大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快速发展。前者所蕴涵的价值判断就是帮助穷人比发展经济更为重要,而后者的价值判断正好相反。问题是很多时候经济学家并没有明确自己的价值判断,因此我们并不清楚他们的观点哪些倾向于客观事物本身(科学性),哪些基于价值判断。 第2章   就业与薪水:职场   经济为身处职场的我们带来了工作、事业、薪水、失业—这些占据了每周5天里整整1/3的时间。本书不仅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关于就业和薪水的问题,还能为我们以及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出谋划策。   Q:如何引导孩子找到理想的工作?   你的孩子在将来势必要比你更加灵活才行。他们要找一份能带来巨大满足感,同时又有高收入,还能住得离你很近的工作估计很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如果特别看重某项工作和薪水,他们很有可能需要到海外工作一段时间,甚至有可能到国外生活。业务外包以及工作机会流向海外通常意味着你的孩子在工作中,甚至事业上的稳定性降低。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工作环境,灵活度是关键,为取得经济上的成功,随时准备被派往一个新地方、必要的时候接受新的教育或培训才是明智之举。   你当然希望你的孩子在事业和生活中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快乐,他们也想得到快乐。这就意味着你的孩子最起码得进入一个他们不厌烦的工作领域,绝大部分人每周5天有1/3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一份不喜欢的工作会让他们的整个生活变得悲惨万分。但是也不能一味追求快乐,除了快乐,找工作时另一个重要目标是能挣到钱。   如果一份工作既能带给人满足感,又能带来可观的收入那该有多好,其实这种机会也不是没有。俗话说:“满足感既是你的工作也是你的爱好。”不幸的是,很多时候,工作是满足感和薪水的相互妥协。经济决策通常是对几个目标进行权衡和妥协后作出的,就找工作而言,这几个目标就是满足感、收入和工作地点。选择的关键在于事先为每一个目标设定最低值:一定程度的满足感、一定水平的收入和能够接受的工作地点;然后在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一份能够超越其中一个或几个条件的工作。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实现这三个目标的关键在于教育、培训以及工作经验,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人力资本投资”,为原有的工作能力增加砝码。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他的学习热情。正规的教育当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入名校是确保他们将来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并最终获得事业上成功的万全之策。事实上,比孩子在哪里读书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对知识的渴求。   当孩子进入大学后,该如何把握学习重心呢?了解 “一般人力资本”和“特殊人力资本”的区别对孩子会有点用处,即使他们原来不知道这两个经济学术语。一般人力资本指的是面向大多数工作岗位的教育或培训,特殊人力资本只适用于一个或几个工作岗位。能够提供一般人力资本的学科有哲学、文学和法律,提供特殊人力资本的学科包括医学、护理学和工程学。选择专业,说到底还是对一般人力资本学科和特殊人力资本学科的权衡。   通常来看(虽然有时候也有例外),大学基础专业里的一般人力资本课程的优势在于适用面较广,就业选择较多;而提供特殊人力资本的专业虽然是面向一个具体工作(或是一组工作), 但优势是收入较高。   要获得人力资本,也不是非得上大学,参加培训也是获得一门专业技术的好方法,比如说木工、管道工、机械技术、电器维修等。这些职业同样也可以获得不错的收入和满足感。在我原先住的地方,帮我疏通管道的管道工是一名文学硕士并曾教过书,后来他辞职去学习技术最终成为一名管道工,他在事业上非常成功,而且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管道工的成功例子对于某些拥有创业能力的年轻人来说,是值得效仿的,这些能力包括创立新公司、研制新产品、实践新技术、对已有产品的功能进行开发、发现新市场等。有些人从大学退学,就是为了一展他们的创业才华,如微软的比尔·盖茨,想象一下当他告诉父母他将离开哈佛时,他的父母会如何反应!假如你的孩子拥有创业才华并选择了一条与正规大学教育不一样的路,千万不要茶饭不思。没有完整的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背景,同样可以在商业领域获得成功。   但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具备创业能力(在我看来,这种能力是天生的,而非后天获得的)。从收入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孩子将来能选择进入那些会有很多高薪职位和满意度高的行业,不过应该怎么选择呢?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未来的职场,但是就此我倒有了一些想法。   随着人均寿命的增加,未来的老年人口数量会逐渐增多,因此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也会与日俱增。这些产品包括医疗保健、退休社区、老年人学习班和老年活动室、送货上门服务等。在不久的将来,老年人保健市场将会有长足的发展,因此为进入这个领域作准备工作从经济角度来看是不错的,因为美国的老年人口正在不断增加,对老年人健康护理的需求也会逐渐加大,因此高薪和高满意度的工作也会增多。   与此相反,假如人口结构往年轻化发展(鉴于美国的人口出生率不断增长、年轻移民家庭的数量也不断上升),那么针对年轻人的产品也会相应增加,这方面的工作机会也会增多。这些产品包括电子设备、时尚服装、娱乐器材等。老年人和年轻人这两个年龄层同时出现人口爆炸也是有可能的,因此选择进入针对年轻市场的行业同样可以获得高薪水和高满意度。   在不远的将来,环境问题也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环保型的产品会越来越多,包括电动汽车、太阳能装置、治污设备、无噪音或低噪音割草机、无毒环保清洁产品、风能、有机食物、节能型办公空间等,我们将会迎来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创业机会,下一批亿万富翁有可能就出现在绿色科技领域。第一批发展绿色工业的国家将会在科学、工程、法律、会计以及相关行业创造大量的工作机会,假如美国不在此列,而你的孩子致力于这个行业,就需要去其他国家寻求高薪水、高满意度的工作了。   最后还有一点建议:尤其是对年轻人,培养最为基本的“一般人力资本”的重要方法就是参加工作。对于高中生来说,假期工作和兼职实习(这样就不会和正常的学习时间相冲突)是获得工作经验的好方法,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准时、合作、尊重同事和顾客,还有在工作场合和日常生活中都要尽力保持最积极的态度。 Q:为什么运动员和明星的收入比一般人高得多?   我们需要分两步来解答这个问题:(1)为什么工资会出现不同?(2)工资不同是否公平?工资不同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天生的幸运儿拥有常人没有的特殊能力和市场需求,他们要么有运动天赋,跑得比别人快或身体比别人壮;要么外貌俊美,或者有表演天分。不管我们怎么练习和学习,就是达不到职业运动员和电影明星的水平,因此市场对这类人的供应量是非常少的,想要用同等能力的人来替换现有的这些人员非常困难,因为这类人实在有限。因此职业运动员和电影明星可以心安理得地获得高收入。   与之相反,几乎所有人只要愿意为所需的教育投入时间和金钱,就能成为一名教师或是社会服务人员。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这种对教育和社会服务技能的投资是值得推崇的,但这也意味着市场对教师和社会服务人员的供应量也会很大,因此那些提出涨工资的教师和社会服务人员可以轻易地被替换掉,当一个地方需要招聘教师和社会服务人员时,总会有一个相当大的劳动力市场供其选择。   要是市场没有需求,就算拥有别人所没有的才华也没有用。市场对职业运动员和电影明星,至少对高水平运动员和当红明星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为什么呢?原因是雇用这些人工作可以从中获得高额收入,因为总有大批跟你和我一样的普通人,愿意花钱看比赛(无论是现场还是电视转播)、当红明星演的电影、付费的有线电视,即使必须忍受大量广告。   关键是高水平运动员和当红明星能为他们的比赛团队和影视公司带来可观利润。教师和社会服务人员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他们并不能给雇主带来可观的利润,因此市场对他们的需求并不高。此外,教师和社会服务人员的雇主通常是公共部门—学校和政府。而且依照传统,公共部门的工资要比私营部门低,但这并不是关键。   问题的本质由供求关系决定,运动员和演员供小于求,而教师和社会服务人员供大于求,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运动员和演员的工资会比教师和社会服务人员高得多。供小于求的工作收入高,供大于求的工作收入低,这就是经济效益。假如政府决定要将这些人的工资平均,或者是让两者差距略小一些,就会出现运动员和演员稀缺,教师和社会服务人员过剩的情况(我这里的“稀缺”和“过剩”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的)。   但这是否有失公平呢?这些从事体育和娱乐业的人员的工资远远高于教师和社会服务人员,而后者的工作在教育后代和帮助有需要的人的方面至关重要。但是,这就是整个市场体系的运作方式,如果一定要怪罪谁,就怪这个市场体系好了。   遵循供求关系通常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就如上面所举的这个例子,但是结果却不一定“公平”,不过通过政府可以证明“公平”比效率更为重要。举个例子,政府可以为教师和社会服务人员设定一个“工资下限”,也可以为运动员和演员设定一个“工资上限”,或者政府可以向运动员和演员征收所得税以此补偿教师和社会服务人员。   上述任何一个方法都可以让整体工资水平看上去“更加公平”,但同时也会导致太多人想当教师和社会服务人员,而不准备从事其他一些对经济更加重要的工作(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同时,由于运动员和演员的天赋并不那么容易就能转换到其他工作中,即便工资下调了,他们也有可能仍像以前那样投入相同时间努力工作,因此这些领域的供应量还是和工资上限设定前一样。按照上述推理,经济效益的下降不会发生在工资链的上游(职业运动员和演员),但是有可能发生在下游(教师和社会服务人员)。   Q:如何消除职场中存在的偏见和歧视问题?   只有在政府、公司、大学拥有高级别职位的女性和少数群体成员才会说美国已经消除工作歧视了,不幸的是,这种歧视仍然存在,只有通过政府的积极政策和私营部门的全力配合,歧视才有可能得以根除。   为了能够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最好先来了解一下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仅仅是因为你属于某个群体,遇到了下面所列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情况,你就是歧视的受害者,情况有:在同一个岗位上从事相同工作,但是你的工资却比别人低;你的求职 申请 关于撤销行政处分的申请关于工程延期监理费的申请报告关于减免管理费的申请关于减租申请书的范文关于解除警告处分的申请 被拒,即使你的能力并不比得到这份工作的其他申请者差,甚至更强;你没有得到晋升,但是你比得到晋升的人更具备晋升的资格。歧视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以种族、宗教、年龄、身高、体重、性别、性取向或移民地位为特点的群体,其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偏见和统计数据。   偏见会产生歧视,偏见可以定义为因为某人属于某个特定群体而不被喜欢。这种偏见可以来自于员工(“员工歧视”,如男性员工可能拒绝和女性员工共事或者抵制女性经理),也可以来自于经理所代表的公司(“公司歧视”,如公司可能拒绝提供某些职位给少数群体成员)。   即使没有偏见存在,歧视也有可能发生,这就叫做“统计歧视”。当一家公司(通过经理行为)把某个员工或者应聘者所属群体的平均生产力作为根据,先入为主地认为眼前这名员工或者应聘者也是同等水平,这就是统计歧视。比如,一名高中辍学的应聘者在求职时就会被认为其缺勤率与所有高中辍学者的平均缺勤率一样,因此不被聘用,即使她本人实际上从不迟到。   有趣的是,有时候偏见依旧存在,但歧视却没有发生。比如,虽说你的经理因为你所属的群体而不喜欢你,但是他还是录取你,并且提拔你,因为他知道你很能干,能为公司大幅度地降低成本或是提高收益。   对这种现象,本人最常举的例子来自于第一位黑人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杰克·约翰逊。20世纪当他获得冠军的时候,大家对他的偏见很深,甚至讨厌他,这不仅因为他拿走了当时
本文档为【一天一点经济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381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MB
软件:Word
页数:34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1-06-30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