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苏联解体原因综述

苏联解体原因综述

举报
开通vip

苏联解体原因综述 识。也没有如同日本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这样的富有现代性的能臣相佐。同时,尽管也有要求督 抚议奏、举行御前会议讨论,甚至派员出洋考察,但各个关键点上推出的方案,都无非急就章,具有 很大盲目性与随意性。前期改革内容多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延伸与扩充,变动不是太大,故较 平稳;后期预备立宪,涉及政治制度根本变革,深层矛盾突显,应对显然少章法。所谓“大权统于朝 廷,庶政公诸舆论”,似乎很经典,究竟如何解读施行,不清楚;制度设计新旧间如何衔接,无人知 晓。既有了咨议局与资政院之后,“皇族内阁”居然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结果...

苏联解体原因综述
识。也没有如同日本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这样的富有现代性的能臣相佐。同时,尽管也有要求督 抚议奏、举行御前会议讨论,甚至派员出洋考察,但各个关键点上推出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都无非急就章,具有 很大盲目性与随意性。前期改革内容多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延伸与扩充,变动不是太大,故较 平稳;后期预备立宪,涉及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根本变革,深层矛盾突显,应对显然少章法。所谓“大权统于朝 廷,庶政公诸舆论”,似乎很经典,究竟如何解读施行,不清楚;制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新旧间如何衔接,无人知 晓。既有了咨议局与资政院之后,“皇族内阁”居然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结果无法预测风险,尤 其是后期,越来越陷于被动,终至于失控。其二,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新政缺乏执行力。在当时 的中国,改革难度极大,尤其需要凭借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力量来推行。此时清廷已成强弩之末,慈 禧太后个人强势,并不能代表中央强势,何况风烛残年,很快去世。中央最高层分裂,涣散无力。最 终成孤儿寡母、懦弱无能之载沣诸人秉政,更形成了严重的内轻外重与大权旁落的危局。新政之最 高领导层,软弱无能,一盘散沙,其难乎为继,是不可避免的。其三,阶级局限无法超越,新政难乎为 继。新政虽是清廷的变法求存,但它的近代化属性,要求统治者必需尊重民意,逐渐放弃阶级特权。 清廷君臣恰恰无法超越自己的阶级局限,将新政变成了争权夺利的盛宴;结果不仅葬送了新政,同 时也使自己与清王朝同归于尽。由清廷新政的失败,还可以进一步引出以下的教训: 转型期往往是社会大变革的关键时期,人心思变,孕育大希望,同时新旧矛盾交错,也潜伏大风 险。它要求主持者必须有大魄力、大智慧,始终把握改革进程的主动权。“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 的话只具部分真理性。强调周密稳妥是必要的,但强调高瞻远瞩目,洞察先机,把握主动权的雄才 大略,同样是必要的。 转型期的大变革涉及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乃是应有之义。主持者必需具有崇高的使命感,超 越小己私利,维护大局与公益,以人格魅力,彰显改革的公信力。所谓“英雄造时势,时势造民众”; “政策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皆为至理名言。吏治腐败绝对是改革之毒药。 晚清与当今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但历史的经验仍值得注意,“化腐朽为神奇,心知其意,存 乎其人”。现在我们仍身处近代以来历史大转型的核心华章,相信我党有智慧,继往开来,最终完 成转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 ① 宜果:《论中国之进步》,《东方杂志》第 3 卷第 1 号,1906 年 2 月 18 日。 ②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第 210、221 - 222 页。 苏联解体原因综述 吴 恩 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北京 100006) [收稿日期] 2010-07-10 [作者简介] 吴恩远(1948 -),男,重庆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苏联东欧史。 苏联解体已经十余年,但研究“苏联解体原因”这个问题的“热度”却丝毫没有降低;几乎在每 一个涉及苏联解体的问题上都存在有时是十分对立的观点。 一般来说,都同意苏联解体是由综合性因素造成,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国内的、也有 国际的,既有政治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等方面因素。但其中到底是什么因素起主要作用? 61 苏联解体原因综述 一、十月革命与苏联解体 一些人把苏联解体归咎为十月革命的“原罪”。如法国《宇宙》杂志主编让·埃伦斯坦断定 “1917 年俄国革命后在世界各地诞生的、今天在一切领域都证明业已破产的制度”,①就是把十月 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联系起来。认为十月革命本来爆发的条件就不成熟,“先天不足”, 造成苏联解体的根源;二是“后天失调”,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是所谓“不民主、不人道”的无产阶级 专政政权,这就埋下了苏联解体的种子。 俄罗斯当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前莫斯科大学历史系主任、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库库什金教授 在 2007 年应邀为我国《历史研究》杂志撰稿中写道:普列汉诺夫在 1917 年 6 月宣称:“俄国历史还 没有磨好将来要用它烤成社会主义馅饼的那种面粉。”②四个月后,这一说法的没有根据性已经十 分明显了。引人注目的是,普列汉诺夫在逝世前不久对自己的妻子说:“在我们的争论中,乌里扬 诺夫———列宁是对的,而我———普列汉诺夫错了。”库库什金进一步指出:列宁是一个革命家,同时 也是一个出色的思想家、天才的学者。他发现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前所未有地加剧的规律,得出一个社会主义甚至可能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大胆结论。③十月革命 的发生是俄国社会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绝非少数人的“阴谋”。 最重要的是,判断十月革命是否应当进行最重要的依据是实践,即十月革命对俄国社会发展到 底是起了推动还是阻碍作用。2002 年俄罗斯著名学者、科学院院士 Ю. А. 波利亚科夫撰文指出: “旧俄罗斯的落后和软弱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十月革命后,俄罗斯(苏联)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向前发展,并摆脱了落后性。尽管面临着被入侵的威胁,苏联在 30 年代末期还是进入了先进国家 的行列,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④因此那种把十月革命和苏联解体联系 起来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二、斯大林模式与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否与斯大林模式有关是争论的最大焦点。 西方学者一直认为:“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斯大林式的极权主义管理体制最终必 然走向这种可悲结局”。甚至俄罗斯一些“左翼”学者也把苏联解体与斯大林模式联系在一起。如 著名社会活动家、莫斯科大学教授 А. В. 布兹加林,А. И. 科尔加诺夫认为:斯大林模式是导致苏联 解体的主要原因。⑤我国一些学者也持这种观点,指出:“具有 70 年历史的斯大林模式是导致苏联 解体的主要原因”。⑥ 第一、斯大林模式是否背离了列宁社会主义基本 原则 组织架构调整原则组织架构设计原则组织架构设置原则财政预算编制原则问卷调查设计原则 ,从而导致苏联解体?这是当前学界争论 的一个焦点问题。 值得重视的是 2008 年经俄罗斯文化教育权威专家审定通过的历史教科书在这个问题上的观 点,即认为斯大林模式本质上同列宁时期是一致的。书中写道:苏联“这个体制的基本成分是在 1917—1920 年之间产生的,在 1920 年经历了某些变化,在 1930 年代末最终形成”。教科书总结列 宁—斯大林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共产党是社会的主导政治力量;党领导政府(苏维埃);承认并实 行无产阶级专政;群众社会组织(工会、共青团等等形式)被视作共产党影响非党群众的工具;权力 镇压机构;国家机构对经济生活的集中管理;党和国家的众多 宣传 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期保健知识宣传1冬季预防流感知识宣传手足口病防知识宣传森林防火宣传内容 机构力图使共产主义世界观成为 唯一的、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⑦ 第二、怎样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地位?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面临两个生死抉择:旧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必须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 化、现代化,否则“落后就要挨打”;同时面临法西斯入侵的威胁,必须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能否渡过这两个生死关是检验“斯大林模式”、评价斯大林模式历史地位的唯一实践的标准。⑧ 71 史学史研究 2010 年第 3 期 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在苏联卫国战争的艰难岁月,表现出了坚 韧、勇敢和英雄主义,粉碎了希特勒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社会主义的祖国———苏维埃社会主义 共和国联盟被拯救出来。⑨这是全世界众所周知的事实。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В. В. 阿列克谢耶夫充分肯定了斯大林模式对俄罗斯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 用。他写道:由于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1929—1937)执行的结果,苏联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取得 了重大进展。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末期,工业生产水平为 1913 年的 8. 2 倍。按照工业总产量, 革命前的俄国占世界第五位,工业生产份额占世界总量的 2. 6%,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专工业总 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它在世界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达到 13. 7%。1937 年工业产品占 国民生产总值的 77. 4%,而在 1913 年仅为 42. 1%。⑩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品的生产依靠劳 动生产经的提高和劳动分工的深化增长了 82%。瑏瑡到了 40 和 50 年代,现代化进程继续深入和扩 大。到 1955 年,工业总产量是战前的 3. 2 倍。同时生产工具的产量几乎增加到 4 倍。瑏瑢苏联成为世 界上仅有的能生产当年人们所能生产出来的任何一种工业产品的两个国家中的一个。就这样,苏 联时期就克服了俄罗斯与世界先进工业发达国家按阶段发展的落后局面。 当然,对于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一些严重弊端也必须加以重视,主要表现在: 一、轻工业的恢复落后于重工业。国家领导人没有把人民日用消费品的生产看成如同发展国 防力量和资源那样紧迫的任务。在一系列轻工业部门中(例如纺织业)不仅没有完成计划,甚至没 有完成战后重建。 二、农业的落后面貌没有大的改善。农业在第四个五年计划结束时仅达到战前生产规模的 99%。似乎被宣布为最重要任务的农业机械化,经常是按剩余原则进行的,即最后才轮到它。 三、斯大林时期国家经历了几次大镇压浪潮。斯大林本人就是“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倡导者和 理论家。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经济学家(叶·斯·瓦尔加)、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物理学家(尔·德·兰 道,普·尔·卡皮察等等)、生物学家—遗传学家都遭到了激烈的批判。导致某些学科领域(如遗传 学、控制论、世界经济研究等)、学术流派遭到封闭或者其研究受到实质性的限制。 但俄罗斯学者特别强调要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斯大林模式。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 室主任舒宾教授写道:“俄罗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决定性的阶段是在 30 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斯 大林体制确实具有严酷性,其严酷的程度甚至比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也毫不逊色。但只有这样才能 集中掌握对于建设工业基础必须的资源,并奠定了苏联工业体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瑏瑣可以看出, 他们特别强调,在认识到这些弊端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这是由那个时候的历史条件、历史环境、历史 认识所决定。 三、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 一些人否认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应当承担的主要责任。这种观点认为:“如仅仅停留在 戈尔巴乔夫改革错误这一直接原因去分析苏联剧变,只能是一种浅层次的认识,”戈尔巴乔夫“的 责任只能是直接意义和浅层次上的,是表面性的,属于导因性质”。认为导致苏联解体主要原因在 于苏联体制,无论是戈尔巴乔夫或是其他什么人谁也无法挽救这个体制。但这个观点甚至连戈尔 巴乔夫也不能接受。 2006 年在戈尔巴乔夫 75 岁生日时,有人问他“如果不搞改革,您现在在干什么?”戈尔巴乔夫 回答说:“当苏共中央总书记。在我执政的时期,体制也还是足够稳固的。”2007 年俄罗斯新版历史 教师参考书就此指出:当时的苏联体制百分之百地可以抵御外来危险:核武器排除了攻击苏联的可 能性,任何军备竞赛方面的落后,并不能改变这条原则;而且,在避免自下而上的革命方面,也是有 保障的———到处渗透的克格勃机关排除了出现地下革命活动的可能性。当然,会有一些自发的动 乱,但是,缺乏革命性组织,这些动乱并不危险。没有外部入侵的威胁,也没有自下而上的革命,那 81 苏联解体原因综述 么,不论是相对于西方的科技落后,还是由经济缺乏效力引起的经济困难,本身都不能导致体制 更迭。瑏瑤 该书写道:苏联体制的激进反对派断然回答说:不!体制是不可能改革的,只能将其摧毁!随 着经济困难的加重,持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普遍。苏联解体似乎证实了对“现实社会主义”进行民 主改革是不可能的。但是,15 年后,这种观点在很多方面已经失去说服力。断言说,体制不能改 革、必须被摧毁,至少是非常幼稚的。瑏瑥应该说目前大多数学者赞同这个观点。俄罗斯科学研究院 综合社会研究所在 1999、2000、2001 年曾作了几次调查,占被调查者 66. 5%、63. 2%、57. 6%的俄罗 斯人均认为苏联解体是可以防止的,赞同“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观点的人仅仅占 20. 3%、25. 4 和 30. 0%。2005 年 12 月俄罗斯“全俄民意调查中心”对俄罗斯 46 个州、边疆区和共和国的 153 个 居民点进行了民意调查,57%的人则认为,苏联解体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就是说多数俄罗斯人并不 同意“当时的苏联社会制度必然灭亡”的观点。 中外学者从戈尔巴乔夫在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民族政策、对外关系等各个领域中所犯一 系列错误及其本身素质的原因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其中最为主要的错误,比较 一致的看法是,削弱、放弃了苏联共产党对于改革的领导,最后导致了思想的混乱、经济的下降、社 会矛盾的尖锐、民族的分裂、国家的解体。正如美国学者斯蒂文·科恩指出:“共产党经戈尔巴乔夫 的改革一折腾,党就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至此,能够抵抗国家离心力的凝聚力量已 丧失殆尽。于是,苏联的解体就不可避免,一句话,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苏联。”瑏瑦2001 年俄罗斯科 学研究院综合社会研究所的民意调查肯定了上述观点:有 64%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 钦应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 ① 戈尔巴乔夫等主编:《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442 页。 ② 普列汉诺夫:《在祖国的一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0 年版,第 207 页。 ③ Ю. С. 库库斯金:《1917 年十月中的列宁》,载李慎明主编《十月革命与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年版, 第 501 页。 ④ Ю. А. 波利亚科夫:《俄罗斯历史中的 1917 年 10 月》,《20 世纪的俄罗斯》1 集。 ⑤ А. В. 布兹加林,А. И. 科尔加诺夫:《斯大林与苏联解体》,莫斯科 2003 年版。 ⑥ 宫达非主编:《苏联剧变新探》,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年版。 ⑦ А. А. 达尼洛夫:《俄罗斯历史 1900———1945 年》(教学参考书),莫斯科教育出版社 2008 年电子版,第 125 - 126 页。 ⑧ 吴恩远:《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理论前沿》2007 年第 19 期。 ⑨ 2008 年 6 月 11 日米·伊·科京在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报告。 ⑩ 《苏联工人阶级史》第 2 卷,莫斯科 1987 年版,第 426—427 页。 瑏瑡 《苏联工人阶级史》第 2 卷,第 198 页。 瑏瑢 《苏联社会文化经济史》第 6 卷,莫斯科 1980 年版,第 225 页。 瑏瑣 А. 舒宾:《关于苏联历史十个荒诞的说法》,莫斯科 2007 年版,第 348 - 349 页。 瑏瑤 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945 - 2006 年》(教师参考书),莫斯科 2007 年版,第 359—360 页。 瑏瑥 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945 - 2006 年》(教师参考书),第 361 页。 瑏瑦 斯蒂文·科恩:《问题之问题:苏联为什么不复存在了?》,莫斯科 2007 年版,第 47 页。 (责任编辑 汪高鑫) 91 史学史研究 2010 年第 3 期
本文档为【苏联解体原因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009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8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6-29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