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行车运动员耐力训练方法探讨

自行车运动员耐力训练方法探讨

举报
开通vip

自行车运动员耐力训练方法探讨 t 职业教育 摘要院对于自行车项目来说,耐力是自行车运动员的首要素质,是取得优 异成绩的基础,良好的耐力也是大负荷训练后加快恢复的一个重要前提。耐 力素质的发展水平对专项经济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院自行车 耐力 训练方法 耐力项目,一般是在保持专项目标要求稳定的快节奏的条件下, 逐步增加训练负荷数量,同时保持一定训练数量比例,逐步提高训练 强度,这种训练比例随着训练数量的增加又因人而异地逐步加大训 练强度的比例。速度项目的耐力素质主要是发展速度耐力,速度力量 耐力,一般耐力素质与运动成绩相关相对较小,又...

自行车运动员耐力训练方法探讨
t 职业教育 摘要院对于自行车项目来说,耐力是自行车运动员的首要素质,是取得优 异成绩的基础,良好的耐力也是大负荷训练后加快恢复的一个重要前提。耐 力素质的发展水平对专项经济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院自行车 耐力 训练方法 耐力项目,一般是在保持专项目标要求稳定的快节奏的条件下, 逐步增加训练负荷数量,同时保持一定训练数量比例,逐步提高训练 强度,这种训练比例随着训练数量的增加又因人而异地逐步加大训 练强度的比例。速度项目的耐力素质主要是发展速度耐力,速度力量 耐力,一般耐力素质与运动成绩相关相对较小,又不是运动训练过程 的主要因素,因此,也不是逐步加大训练负荷的主要因素。训练负荷 的数量必须给予严格控制,切不可追求训练数量的无限增加,更不能 追求训练强度的逐步提高,其发展耐力素质的目的是调整机能,促进 恢复。速度项目的耐力素质训练应以快节奏、匀速度,协调放松技术 的持续跑。 耐力素质的发展,是耐力项目专项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代 谢供能耐力训练目的不同,训练方法也不同,但又必须和专项能力训 练融为一个整体。 1 发展耐力训练需注意的问题 1.1 严格控制无氧阈 发展运动员有氧代谢供能的耐力一般都 是严格控制在无氧阈值速度的条件下,长时间跑(中长跑),长时间游 (游泳)、长时间的骑行等。以逐步增加训练负荷的数量,训练效果较 为显著。但是,专家指出:“运动员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无氧阈值速 度也逐步提高。”因此,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阶段性进行无氧阈值 的测试是非常必要的,以改变有氧代谢供能训练的速度,才能获得最 佳的训练效果。 1.2 科学安排混合代谢训练比例 发展运动员有氧、无氧混合代 谢供能的耐力是有氧代谢供能耐力的基础,同样是在长时间跑、游、 骑行的条件下,改变速度,改变不同速度跑、游、骑行的距离,改变运 动员有机体不同代谢的供能的持续运动,发展混合代谢耐力。控制好 不同代谢供能的速度和运动的距离,是影响训练效果的关键,当达到 专项需要的混合代谢训练比例,并得到一定巩固后,再逐步扩大混合 代谢训练强度的比例,其训练效果是显著的。 训练实践证明,在多年系统训练中,有计划、有目的、按比例科学 的改善和提高运动员混合代谢供能的速度耐力,是最大限度的利用 运动员有氧代谢速度耐力和逐步提高无氧代谢速度耐力最有效的训 练方法。因此,出现了目前世界耐力项目的运动员,运动水平越高混 合代谢训练比重越大,有氧速度和无氧速度混合差也越大的现象。 1.3 逐步提高速度耐力训练 耐力项目运动员既需要磷酸能速 度(CP),又需要乳酸能速度(糖酵解)。这两种速度的同时改善才能促 进运动员速度耐力水平的提高。发展运动员无氧代谢供能的速度耐 力一无氧代谢供能是运动员依靠机体内糖酵解供能保持运动的能 力,又是在有氧代谢耐力,混合代谢耐力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改 善和提高的速度耐力,也是决定运动成绩水平高低的最重要的能力。 因此,在多年系统训练中,有计划,按比例科学的发展有氧代谢耐力, 混合代谢耐力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提高无氧代谢供能的速度耐 力水平一即专项运动能力。但是,由于项目的不同,比赛距离的不同, 则在比赛中缺氧程度也不同,逐步延长糖酵解供能运动的距离,保持 高“速度”的运动能力,是发展无氧代谢供能速度耐力的有效训练方 法。故此,控制好专项比赛特点需要,年度成绩目标需要,又适合个人 特点的无氧代谢供能的速度耐力训练,是能否逐步提高运动员无氧 代谢速度耐力的关键。 运动训练研究证明,运动员的无氧代谢速度耐力,是人体多因素 参与专项运动的“综合训练效应”。因此,运动员无氧代谢速度耐力的 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较长的过程。也是逐步改善,挖掘人体多运动因 素潜力的过程。只有经过多年的系统训练,才能达到人体极限无氧代 谢供能持续高“速度”运动的高峰,创造最佳的运动成绩。 2 自行车运动员耐力训练方法 2.1 间隔训练 间隔训练是指运动持续 1-10 分钟候,又开始新 的运动强度。良好的耐力素质有助于运动员更好的克服训练,比赛和 活动中出的疲劳。这种训练要求身体在氧气变为乳酸之前,在很短的 时间和相当高的负荷下(4级强度)将其输送到肌肉中。当最大强度 不超过 75%时,这项艰苦的训练内容产生的重要结果就是无氧“极 限”的升高。 2.2 爬山训练 在马鞍形山口以最大地速比、极低地转动数(最 低 50 转 / 分钟,最高 70 转 / 分钟)进行爬山训练,会使耐力和运动 水平有所提高。如果在训练时阻力增大到最大体力地 80%时,那些 一般强度运动中不需要地肌纤维就会派上用场。这样,一部分肌肉也 能被有意识地加以锻炼,只有经过这种锻炼,才能意识到因身体两侧 的差异而引起的单侧传力现象。 在山地自行车运动中一般进行两种耐力训练,即长时间地耐力 训练和普通地耐力训练。长时间的耐力训练是普通耐力训练的一种 特殊形式,在增强基本耐力时,会经常采用这种方法。这种耐力训练 的特点是强度低、训练时间持续较长,因此经常被安排在周末进行。 2.3 极限训练 极限训练主要是为身体的“警戒区”,即无氧呼吸 的极限而进行的训练,训练时的速度要比比赛的速度稍慢些,在训练 的后半段应尽快地骑完全程,训练地强度为最高心率的 81%- 90%。较高的无氧“极限”是在乳酸升高而产生疲劳以至影响到成绩 之前,使运动员有可能在几乎接近最高强度时完成行程。 2.4 速度训练 耐力项目运动员的速度水平,是影响运动员速度 耐力水平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努力提高运动员的速度水平也是训 练的主要内容之一。又因为速度只是形成高水平速度耐力的因素之 一,因此,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就必须与影响速度耐力水平提高的其 它因素同时协调发展。训练实践证明,单一的追求最大速度提高的速 度训练(同短跑运动员一样的速度训练),既使获得了最大速度的提 高,其速度转化为速度耐力的比率也是很小的。所以,耐力项目速度 训练就出现了项目特征所需要的特殊的速度训练方法。速度训练时 在极限范围内持续 10-45分钟的高强度训练,在彻底休息之前,可 进行短暂的休息。 运动训练研究指出,“耐力项目运动员的磷酸能速度水平是乳酸 能速度改善的基础。”同时又指出,“运动员乳酸能速度的提高,又有 效地促进了磷酸能速度的改善。”因此,目前世界优秀运动员乳酸能 速度训练比重有增大的趋势,运动水平越高相对比重越大。 2.5 比赛形式训练 比赛训练非常适用于检验实际的训练水平, 在基础训练阶段、强度训练阶段、运动顶峰阶段和比赛的准备阶段都 应当安排一些这种训练,速度训练、极限训练和组织比赛都属于这种 训练内容。比赛训练有助于坚持训练目标,能够改进和提高技术、战术 和装备水平。同时,应该看清目前达到的负荷与高负荷之间的差距。 实际的运动水平为运动强度的选择提供一句。生理和心里承受 力的最大值能够根据比赛的需要而不断提高,一些物质技术因素如 车胎外形÷气压及身体在自行车上平衡,一级器材保养、注意力和在 恶劣环境下的骑行技术都能通过比赛练习得到检测。 2.6 注意力训练 最行之有效的练习就是在山地车上进行的训 练,你很快就会发现要想百分之百地集中注意力是多么困难,简直就 像是白日做梦。 自行车运动员的注意力训练极为重要,进行注意力集中训练要 采用 4级强度,进行车上力量训练或骑行技术练习。速度和间隔强 度比正常地间隔稍低一些。 训练实例:驾驶 15-30 分钟,进行 30 秒 3-8 级强度的练习, 每分钟的速比至少为 100,根据身体感觉选择休息时间的长短。 3 结语 自行车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较高,特别是一般耐力和 速度耐力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 自行车运动员耐力训练方法探讨 宋春林 1 高沛滨 2 (1.伊春市体育局;2.伊春市南岔铁路中学) 157 万方数据 重 职业教育 摘要院对我国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后备人才基本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分析和建议。旨在为我国业余体校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依据和 启示。 关键词院业余体育训练 体育后备人才 问题 建议 新中国的业余体育训练经历了 50 多年的发展,已经由单一的 青少年业余体校发展到多种业余体育训练模式并存,如各类业余体 校、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以及高水平运动队的 试点高校。这几种模式构成了培养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主体。 1 我国业余体校现状 现有的各级业余体校是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主要模式,也是我 国高水平体育运动员的主要来源,据统计我国有 61%的优秀运动员 来自各级各类业余体校。从 1996 年到 2000 年,我国共获得世界冠 军 361个,其中 90%以上的运动员来自业余体校。可见竞技体育人 才的主要来源仍然是业余体校。但是,有关业余体校学训矛盾突出、 成材率低以及学生的出路问题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从体校系统内 部来看,对文化教育的忽视、学生出路不畅、教练员素质的缺陷及培 养目标单一,是业余体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系统外部来看,我国在 国际赛场竞争较激烈的项目上鲜有斩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业余体 校“金牌第一”的业务方针。因此一个更加根本的问题摆在眼前:很多 市场化程度极低的项目在业余体校普遍开展,项目本身基本靠国家 扶持,市场上人才的供需失调,学生的就业自然成了问题。 2 影响业余体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 基层训练体系受到冲击和消弱 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技体育人力资源 的合理开发和配置。而基层体育训练是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 径,在我国由于训练经费短缺,没有保证,生源受限,招生困难大,教 练员自身素质等一系列问题使基层训练体系受到冲击和削弱,严重 影响了我国后备人才的培养。 2.2 体育人才资源开发模式陈旧 “学、训”矛盾突出,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学 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是长期困扰我国竞 技体育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学习与训练矛盾突出;后备人才文化科学 知识明显欠缺;从事专业面窄,发展空间有限;后备人才培养理念落 后,自我培养自我提高意识差。另外,该模式将竞技体育从教育体系 中强行剥离出来,使后备人才的选材面大大减少,大量的竞技天才可 能被埋没。 2.3 独生子女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影响 2.3.1 独生子女数量对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影响。独生子女问 题是我国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独生子女问题同时也是我国竞 技体育社会学需要重点,它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体竞技体育的战略发 展,间接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我国自从实行计 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人口数量迅速升高,客观上我国青少年人 数正在不断减少,由此造成了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的短缺。随着竞技体 育人才数量减少,新一代独生子女生源将成为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 制的基础环节,是我国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塔基。 2.3.2 独生子女家长态度对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影响。现阶段 我国有很多家长无论层次、地位和籍贯如何,对子女,特别是独生子 女发展的第一选择为高考,由于竞技体育容易受伤,退役后无法安 置,淘汰率高,不容易出成绩等,从而大多数家长都反对子女从事竞 技体育,使后备人才数量减少。即使一部分同意孩子从事体育的家 长,对体育的认识也具有趋利性,如认为哪个项目能够获得高额收入 就让其子女从事哪个项目,而忽略了子女的兴趣和特长,造成了人才 资源的浪费和项目人口的分布不均衡。 3 关于业余体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议 3.1 健全运动员社会保障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完善退役运动员的安置 体育人才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影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的一个 重要因素,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更为重要。因此应对运动员建立运 动伤残制度、运动医疗保险制度等,同时要走“竞教结合”、“竞训结 合”的培养之路。使运动员能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技能,退役后也能 有一技之长,为安置减轻负担,从而解除家长对孩子从事竞技运动的 担心。 3.2 改革我国训练管理体制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最主要的特点是把过去的 单轨制改为多轨制,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制,实现在 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横向和纵向结合的培养体系,这种多轨制后备人 才培养的模式有利于调动全社会来发展竞技体育。 3.3 走“体教结合”的路子,重视人才素质的培养 体教结合是培养和造就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由之路。要进一 步加大体教结合的力度,争取政府、教育部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以 教育为依托,挖掘、开发、培养体育后备人才,随着我国体育社会化程 度的进一步加大,业余训练的社会化程度也会不断扩大,体教结合将 呈现出大中小学课余训练一条龙模式与体育俱乐部社会化模式并存 的局面。 3.4 提高运动员选材和训练的科学性 合理、科学的选材和训练是运动员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应该从 运动员和教练员两方面抓起。一方面提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知识,掌 握相关的各学科理论,促进运动员技战术的提高;另一方面要提高教 练员的教研能力,采用最科学、最适宜的训练方法指导运动员,提高 成材率,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 3.5 提高体育后备人才的输送率 我国原有的以体校为基础三级训练网的培养体制存在许多弊 端,人才选择范围窄、培养模式单一、投入资金大、优秀运动员输送率 低、国家负担重等弊端逐渐表露出来。因此可以实行多层次、多渠道、 多形式的网络化运动员培养体制,调动全社会来发展竞技体育,拓宽 优秀运动员输送渠道,同时应对较差项目予以经济扶持,以国家投入 为主,扩大其项目人口和训练人口,协调各项目均衡发展,转变独生 子女家长对竞技体育的态度,从而扩大后备人才的数量。 3.6 注重人才的多元化发展 学习与训练的矛盾一直在困扰着体育后备人才的来源和培养。 由于业余训练是作为向专业培养的过渡阶段,在这中间,大多数青少 年不可能成为优秀运动员,即使成为优秀运动员,在退役后也面临着 走向社会再就业的问题。如果他们文化素质低就难以在竞争激烈的 社会中立足。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到受训人员将来多元化发展的特 点。从而打消家长们对自己孩子以后出路的顾虑,鼓励更多的孩子参 加业余体育训练。 参考文献: [1]徐开春,梁金娜.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J].沈阳体育 学院学报,2006,(2). [2]汪敏,李忠堂.独生子女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5). [3]项和平,许贵泉.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探析[J].安庆师范学 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3). 浅析业余体校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韩媛 (江苏省淮安体育运动学校) 方法来进行,教练员不能只懂得方法,更主要的是要掌握训练的内 涵,深入学习生理学、训练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为训练的深入进 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院 [1]刘晶.浅析青少年业余自行车速度训练[J].教学实践与管理.2010(3): 236. [2]张勇,李之俊.自行车耐力项目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研究进展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3):57. (上接第 157页) 158 万方数据 自行车运动员耐力训练方法探讨 作者: 宋春林, 高沛滨 作者单位: 宋春林(伊春市体育局), 高沛滨(伊春市南岔铁路中学) 刊名: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英文刊名: 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 年,卷(期): 2011,(3)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4条) 1.张勇;李之俊 自行车耐力项目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案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03) 2.刘晶 浅析青少年业余自行车速度训练 3.刘晶 浅析青少年业余自行车速度训练 4.张勇.李之俊 自行车耐力项目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案研究进展 2006(3)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夏春晓 对男子场地自行车一公里计时赛专项耐力训练方法的研究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0) 本文通过对高水平男子场地自行车一公里运动员的专项耐力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归纳总结,并根据自己的运动实践和本人从事自行车专业训练10多年及教练四年的一些自身感悟,与 从中得到的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学习心得,对场地男子自行车一公里计时赛运动员的专项耐力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并对今后的训练提出建设性意见. 2.期刊论文 张勇.李之俊.ZHANG Yong.LI Zhi-jun 自行车耐力项目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案研究进展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 在长期的运动训练实践中,人们发现对于已经经过长期训练的耐力运动员来说,次最大强度训练对他们的运动成绩和相关生理指标的提高作用甚少,好像只有通过高强度的间歇训 练才能提高他们的运动成绩.本文对高水平耐力项目自行车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案中所涉及的内容及研究进展加以总结和展望,以期对今后优秀耐力项目自行车运动员的训练和研 究有所帮助. 3.期刊论文 张勇.李之俊.ZHANG Yong.LI Zhi-jun 高水平自行车耐力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案优化研究述评 -体育学刊2005,12(5) 就高水平耐力自行车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案最优化的研究加以总结和展望.高水平自行车耐力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案优化的研究主要涉及训练强度、持续时间、组数,间 歇恢复形式(主动或被动)、间歇恢复时间,踏车节奏和成绩模型.这些变量需要根据训练时期、训练状态、个体身体反应来进行实践. 4.学位论文 耿捷 30d头低位卧床期间体育锻炼对下肢肌肉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007 失重时,流体静压消失,体液头向分布会引发机体各生理系统出现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化将直接导致心血管功能失调。心血管功能失调不仅会对航天员在空间的工作能 力和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还可能影响到航天员从空间返回到地面的再适应过程,其最主要表现是立位耐力和运动耐力下降。因此,为了保证航天员的身体健康、安全及工作效 率,开展中长期失重对抗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的对抗措施主要包括运动、企鹅服、下体负压、水盐补充、抗荷服、营养、药物、肌肉电刺激以及飞行前适应性训练等。 虽然空间体育锻炼对机体的作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与其它对抗措施相比,体育锻炼的作用与效果更全面。因此,体育锻是现有对抗措施的核心部分。迄今为止,对抗 失重的体育锻炼方案各有不同,不同方案的实际效果也互有差别。采用何种体育锻炼方法才能够最有效地预防和对抗航天失重环境对机体的影响,仍然是航天医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之一。 因此,本实验采用了-6°头低位卧床来模拟失重,通过观察和比较30 d 头低位卧床期间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下肢肌肉和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影响,旨在进一步阐 明体育锻炼对抗失重不良影响的效果,筛选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案,为制定我国载人航天飞行时航天员对抗训练方案提供实验依据。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与发现如下: 1. 30d头低位卧床期间体育锻炼对立位耐力、运动耐力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本实验观察和比较了30 d -6°头低位卧床期间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立位耐力、最大运动时间、体重以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卧床第30 d,对照组的 立位耐力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1),而下肢肌力训练组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的立位耐力较卧床前有所降低,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卧床第30 d,对照组和下肢肌力训练组的最大 运动时间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较卧床前无明显变化,且较对照组和下肢肌力训练组显著升高(P<0.05)。卧床期间,对照组体重较卧床前有降低趋 势,下肢肌力训练组有升高趋势,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无明显变化;卧床第10 d,下肢肌力训练组体重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心率变异性分析发现,卧床期间对照组归一化 低频(LFn)、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的比值(LF/HF) 较卧床前有升高趋势,归一化高频(HFn)有降低趋势,两锻炼组上述指标变化与对照组相似。结果提示,30 d头低位卧床可引 起立位耐力和运动耐力显著降低,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均衡性发生改变。下肢肌力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模拟失重后的立位耐力,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可提高模拟失重后的立位 耐力和运动耐力。 2. 30 d 头低位卧床期间体育锻炼对下肢肌肉的影响 本实验进行了30 d头低位卧床,观察和比较了卧床期间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小腿围径、小腿截面积和腓肠肌肌电平均振幅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卧床前相比,对 照组小腿围径在卧床第1d显著减小(P<0.05),随卧床时间延长进一步显著减小(P<0.01);下肢肌力训练组在卧床后期(18~30 d)以及起床后的小腿围径显著减小 (P<0.01);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在卧床第22~30 d及起床后显著减小(P<0.01);卧床第10 d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的小腿围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第18 d下肢肌力训练组 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的小腿围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卧床前相比,卧床第30 d和起床后1周时三组的小腿截面积均显著减小(P<0.05)。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肌电 振幅在第1和22 d显著降低(P<0.05),下肢肌力训练组的肌电振幅在卧床第7、22、26和30 d显著降低(P<0.05),自行车功量计组在卧床第7、10、22和30 d显著降低 (P<0.05)。结果提示,30 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严重的肌肉萎缩。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防止模拟失重所致肌肉萎缩,促进肌肉恢复有一定的作用。 3. 30 d 头低位卧床期间体育锻炼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本实验通过观察和比较30 d -6°HDT卧床期间下肢肌力训练或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心脏收缩泵血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LVET在第22、26 d显著降低 (P<0.05),PEP/LVET、ICT、ICT/LVET在第26 d显著升高(P<0.05),EF在第26 d显著性降低(P<0.05),SV、CO在第1 d显著降低(P<0.05)。 下肢肌力训练组LVET在卧床期间显著降低(P<0.05),SV除第5、7 d外的各时间点均显著降低(P<0.05),CO在第1、30 d显著降低(P<0.05)。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心脏收缩 功能指标在卧床期间无明显变化,SV、CO在卧床第1 d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30 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心脏收缩泵血功能下降,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可在一定 程度上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其中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的对抗效果更佳。 4. 30 d 头低位卧床期间体育锻炼对脑血流的影响 本实验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了30 d -6°HDT卧床期间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脑血流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卧床前相比,三组的脑血流速度在卧床期间基本 无变化。对照组的脑血管阻力指标PI、S/D在卧床第14、26和30 d,RI在卧床第26和30 d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下肢肌力训练组的PI、RI、S/D在卧床第26 d显著降低 (P<0.05);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的PI、RI、S/D在卧床第3、22和30 d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30 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大脑中动脉发生适应性改变。下肢肌力训练 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脑血流无明显影响。 总之,本实验通过比较30 d 头低位卧床期间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下肢肌肉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发现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模 拟失重所致的不良影响。下肢肌力训练在下肢肌肉和体重维持上锻炼效果相对较好,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心血管功能方面的改善作用较明显。本工作对今后我国载人航天飞行时航天 员失重对抗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价值。 5.期刊论文 商永江 浅谈自行车场地四公里团体追逐赛的训练 -福建体育科技2005,24(3) 本文对自行车四公里团体追逐赛项目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影响该项成绩的主要因素:速度、耐力、速度耐力的训练方法进行了介绍. 6.期刊论文 迟海玲.陈桂林.CHI Hai-ling.CHEN Gui-lin 一公里自行车计时赛能量供应及训练方法分析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2) 本文对自行车一公里计时赛项目的能量供应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影响该项成绩的主要因素:速度、耐力、爆发力、速度耐力的训练方法进行介绍.以期为1km自行车运动员提高运动 成绩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7.期刊论文 张海.ZHANG Hai 耐力性运动中补糖对自行车运动员IL-2的影响 -中国校医2007,21(5) 目的 通过给耐力自行车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补充8%低聚糖饮料,观察NK细胞的数量变化以及IL-2的活性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10名自行车运动员以70%的摄氧量进行功率车运 动1 h,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 h以及运动后4 h采集静脉血,测试机体NK细胞数量和IL-2的活性.结果 在耐力性运动中补糖可以增加NK细胞的数量,增强IL-2的活性.结论 在耐 力性运动中补糖可以增加能量供应,并帮助机体免疫系统的维持. 8.期刊论文 严金慧.李之俊.苟波.马国强.张勇.刘茂.YAN Jin-hui.LI Zhi-jun.GOU Bo.MA Guo-qiang.ZHANG Yong.LIU Mao 优秀自行车 运动员不同训练手段后血乳酸的评定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2) 夏训测验周内,对上海自行车队男子团体竞速5名优秀运动员,以三种典型的训练手段训练后血乳酸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合测验成绩,评价训练手段的作用和效果,评定上海队男子 团体各队员的训练水平与运动能力,为教练员进行针对性训练提供客观依据和建议. 9.期刊论文 连建华 血乳酸在自行车训练监控中的应用 -山东体育科技2004,26(3) 依据项目的供能特点,结合实验数据的分析,提出了血乳酸在山地自行车爬坡间歇训练、自行车50公里团体项目的有氧训练、场地自行车的速度耐力训练中的应用方法. 10.期刊论文 马亚军 浅谈自行车场地四公里团体追逐赛的训练 -教育教学论坛2010(29) 本文对自行车四公里团体追逐赛项目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影响该项成绩的主要因素:速度、耐力、速度耐力的训练方法进行了介绍.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zqykj201103148.aspx 授权使用:黑龙江科技学院(hljkjxy),授权号:b22d421d-bf04-417d-82b6-9f0d00e8a450 下载时间:2011年6月25日
本文档为【自行车运动员耐力训练方法探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0747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92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1-06-25
浏览量: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