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师心理与教师伦理

教师心理与教师伦理

举报
开通vip

教师心理与教师伦理null教师心理与教师伦理 教师心理与教师伦理 主讲人:汪海燕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2006.03. 德兰修女获和平奖时 讲了这样几句话:   1、 饥饿并不单指没有食物, ——而是指爱心的渴求; 2、 赤身、寒冷并不单指没有衣服, ——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 3、 无家可归并不单指要一栖身之所, ——而是指受到排斥和遗弃...

教师心理与教师伦理
null教师心理与教师伦理 教师心理与教师伦理 主讲人:汪海燕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2006.03. 德兰修女获和平奖时 讲了这样几句话:   1、 饥饿并不单指没有食物, ——而是指爱心的渴求; 2、 赤身、寒冷并不单指没有衣服, ——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 3、 无家可归并不单指要一栖身之所, ——而是指受到排斥和遗弃。 德兰修女获和平奖时 讲了这样几句话:   1、 饥饿并不单指没有食物, ——而是指爱心的渴求; 2、 赤身、寒冷并不单指没有衣服, ——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 3、 无家可归并不单指要一栖身之所, ——而是指受到排斥和遗弃。 目前我国有1100多万教师,这支教师队伍支撑起了世界各国中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立足本职岗位,辛勤耕耘,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恪尽职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建设者,造就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推进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我国有1100多万教师,这支教师队伍支撑起了世界各国中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立足本职岗位,辛勤耕耘,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恪尽职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建设者,造就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推进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做出了突出贡献。 null 但是由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使得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面临着许多挑战。由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密切相关,且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所以,在关心教师的道德健康的同时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整个社会责无旁贷的任务。 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21世纪需要的人才应具有四大特点:会做人、会做事、善于与人合作、善于学习。如果一个人自身生活的频率很难与社会发展的频率同步,那么,不仅不能领先时代,恐怕连生存都是困难的。可见,我们所处的时代呼唤健康心理,人才呼唤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的无声选择! 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21世纪需要的人才应具有四大特点:会做人、会做事、善于与人合作、善于学习。如果一个人自身生活的频率很难与社会发展的频率同步,那么,不仅不能领先时代,恐怕连生存都是困难的。可见,我们所处的时代呼唤健康心理,人才呼唤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的无声选择! 教师心理与教师伦理教师心理与教师伦理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及其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三、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 四、心理调适与道德修养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教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育人 (二)教师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身体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教书育人(-)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教书育人 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很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年轻一代的健康发展。其他社会活动者,如工人、干部等等,他们当然同样需要心理健康,否则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无法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一个工人的心理不健康,会损坏机器,出废品,浪费国家财富;而一个教师的心理不健康,会直接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进而影响社会,其危害是不可估计的。谁都希望自己周围的人,心理是健康的,因为“心病亦传染”,与心理健康的人生活在一起,会使人们的心理也健康。学生每天和教师在一起生活学习,他们需要心理健康的教师。 (二)教师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二)教师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就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的健康的发展,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做到能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应付客观环境,使教师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关系协调,使个体与环境取得积极的平衡,有利于教师的学习和工作。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因此其学习、工作的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身体健康(三)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任何一个人所显示生理的或心理的现象都影响着其心理和身体的两个方面。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心理健康可以提高教师的机体免疫水平,增加抗病防病的能力。教师要通过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促进生理健康,增强体质。如果心理是健康的,即使身体有了疾病,也会较快地治愈。有的癌症患者正是因为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积极治疗,从而战胜疾病的,有的甚至出现了奇迹。所谓“三分药,七分养”讲的就是要重视心理的调节。 二、心理健康及其标准二、心理健康及其标准(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教师心理不健康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 (五)教师心理不健康的成因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一)健康与心理健康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健康乃是身体上、心理上与社会适应方面良好而完满的状态。”由此可见身心平衡、情感理智和谐是一个健康人必备的条件。 健康与心理健康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21世纪人类的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与道德健康的完美结合。在这一新概念中,以生理健康为物质基础并发展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道德健康则是整体健康的统帅。 健康与心理健康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21世纪人类的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与道德健康的完美结合。在这一新概念中,以生理健康为物质基础并发展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道德健康则是整体健康的统帅。 后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人的身心健康的八大标准,即“五快”、“三良”。所谓“五快”指的是食很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食得快,说明胃口很好,对食物不挑剔,证明内脏功能正常;便得快,说明排泄轻松自如,证明胃肠功能良好;睡得快,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协调,且内脏无病理信息干扰;说得快,表明头脑清楚,思维敏捷,心肺功能正常;走得快,证明精力充沛、旺盛、无衰老之症。 后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人的身心健康的八大标准,即“五快”、“三良”。所谓“五快”指的是食很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食得快,说明胃口很好,对食物不挑剔,证明内脏功能正常;便得快,说明排泄轻松自如,证明胃肠功能良好;睡得快,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协调,且内脏无病理信息干扰;说得快,表明头脑清楚,思维敏捷,心肺功能正常;走得快,证明精力充沛、旺盛、无衰老之症。“三良”指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个性,即性格温和,意志坚强,经常保持乐观和幽默;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待人接物以“和为贵”为准则,遇事不斤斤计较,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三良”指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个性,即性格温和,意志坚强,经常保持乐观和幽默;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待人接物以“和为贵”为准则,遇事不斤斤计较,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①认知功能正常; ②情绪反应适度; ③意志品质健全; ④自我意识客观; ⑤个性结构完整 ⑥人际关系协调; ⑦社会适应良好; ⑧人生态度积极; ⑨行为表现规范; ⑩活动效能吻龄。(三)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三)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 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3.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4.具有教育独创造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 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1.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1.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 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体表现在:(1)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其个人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4)积极与他人做真诚的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则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3.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3.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更表现为;(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2)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4.具有教育独创造性4.具有教育独创造性 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教学环节.使用语言,布置作业等。 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3)能冷静地处理课题情境中的不良事件;(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5)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古人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自知者不怨人, 知命者不怨天, 怨人者穷, 怨天者无志。” 古人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自知者不怨人, 知命者不怨天, 怨人者穷, 怨天者无志。” 亚里士多德的挑战   任何人都可能发火,这不难。但要做到为正当的目的,以适宜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适时适度地发火,这可不易。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的挑战   任何人都可能发火,这不难。但要做到为正当的目的,以适宜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适时适度地发火,这可不易。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界定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 三条基本原则: ①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正确地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的差异。 ②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即人的心理活动中认知、情感、意志三个过程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协调一致。 ③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相对稳定,行为表现出一贯性。 界定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 三条基本原则: ①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正确地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的差异。 ②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即人的心理活动中认知、情感、意志三个过程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协调一致。 ③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相对稳定,行为表现出一贯性。 心理健康的特点心理健康的特点 1.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 2.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连续性 3.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可逆性 4.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动态性 (四)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四)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1.情绪困扰及其身心反应. 2.人际关系困扰及其表现。 3.职业行为问题及其表现。 4.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表现 。 1、情绪困扰及其身心反应。1、情绪困扰及其身心反应。教师心理不健康在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1)抑郁。比如:情绪的衰竭、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等。(2)焦虑。包括:1)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如过分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2)弥散性的、非特异性的焦虑,如说不出具体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3)预期焦虑,如并不怎么关心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而是担心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Fimian,1982)。此外是在抑郁和焦虑两种情绪之间波动。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疼、晕旋等。 null如果教师不及时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就可能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有的教师开始失去自信和控制感,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产生了内疚感并开始自责。有些教师则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教学上的失败归于学生、家长或领导,变得易激惹、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往往交叠在一起,并不断发生变化,如有些教师时而感到愧疚,时而感到愤怒。2、人际关系困扰及其表现。2、人际关系困扰及其表现。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身心症状常常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这时,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作出消极的判断,从而相应地作出消极的反应.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中产生不良情绪后一般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节才能与家人、朋友正常交流。而对于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不仅其劳动的特点使教师比其他人更易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又是一家之长、子女的家庭教师、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社会的模范公民)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作出种种心理调节。 null因此,教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适应不良。如与他人交流时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的劝告或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或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无法用一种理性的、没有伤害性的、对后果负责的方式表达自己或对他人作出反应,如冲家人发脾气、打骂孩子、出口伤人等;另一类行为则是指向内部的,如交往退缩,避免与他人接触,对家庭事务缺少热情等。3、职业行为问题及其表现。3、职业行为问题及其表现。教师心理健康可使学生受益,而若教师出现种种心理行为问题,受害最大的自然也是学生。教师的不健康心理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1)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如用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 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或者有些教师在尝试各种方法失败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null(2)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3)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4)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这种怨职情绪常常会在教师之间得到互相的强化,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士气。 4、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表现。4、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表现。职业倦怠是西方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中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在国内几乎没有。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它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这种知觉受个体、组织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职业倦怠常发生于从事教育行业和服务行业(尤其是要求与需要帮助的服务对象面对面接触的职业)的个体身上。 null职业倦怠的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惹、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这种状态在根本上由一种不平衡感引起,即觉得帮助别人的种种努力已经无效,任务永远不会结束,而且总是不能从工作得到回报(回报的形式可以是成功、进步、他人的承认或欣赏)。Maslach将职业倦怠分为三个亚成分:情绪衰竭(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等)、人格解体(指对服务对象作出冷淡和没有感情的反应)、降低的个人成就感。 常见的教师不适应行为 常见的教师不适应行为 1.对家庭背景各异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态度,不能一视同仁。 2.做观摩课失败后,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迁怒于学生,批评斥责没让老师“露脸”或让老师“出丑”的那些学生。 3.对回答不上问题的、学东西慢的、做事经常遇到困难的学生,有的教师常说“你真笨”一类的话。 4.有的学生举了手却没有回答上问题,老师不是鼓励其发言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而是说“你就会瞎举手,你什么都不行”。 5.对因想到答案便大声说出或“接下碴”打断了老师的讲话的学生,寻找机会提出高于学生知识面的问题,使其回答不上来,羞辱他,损其自尊。 6.怂恿班里的学生攻击某一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或让全班不理睬某个学生,隔离孤立,使他渐渐脱离集体,丧失自信。 7有的教师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许愿不实现,搪塞学生。 8.对乖且听话、守秩序的学生的作业给分稍高。 9.对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给分较低,对平日行为不检点者,想办法扣分或挑剔。5.对因想到答案便大声说出或“接下碴”打断了老师的讲话的学生,寻找机会提出高于学生知识面的问题,使其回答不上来,羞辱他,损其自尊。 6.怂恿班里的学生攻击某一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或让全班不理睬某个学生,隔离孤立,使他渐渐脱离集体,丧失自信。 7有的教师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许愿不实现,搪塞学生。 8.对乖且听话、守秩序的学生的作业给分稍高。 9.对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给分较低,对平日行为不检点者,想办法扣分或挑剔。10.对不同学生同样的违纪行为,处罚有差异。 11.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就将学生赶出教室,并且说:“你不愿意听就给我滚出去。” 12.学生上课稍微分心,教师就大声斥责“X X X你给我站起来”。 13.教师不在教室时,让小组长记下不守秩序学生的名字,课后交给老师。 14.上课秩序不佳就罚全班,或用“连坐法”,少数人的不守纪律招致全班受处分。 15.学生没有遵守纪律,就罚写作业。 16.上课时只照课本念,声调平淡,速度太快。 10.对不同学生同样的违纪行为,处罚有差异。 11.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就将学生赶出教室,并且说:“你不愿意听就给我滚出去。” 12.学生上课稍微分心,教师就大声斥责“X X X你给我站起来”。 13.教师不在教室时,让小组长记下不守秩序学生的名字,课后交给老师。 14.上课秩序不佳就罚全班,或用“连坐法”,少数人的不守纪律招致全班受处分。 15.学生没有遵守纪律,就罚写作业。 16.上课时只照课本念,声调平淡,速度太快。 17.上课时大声吼叫或用教鞭之类的东西拍桌子,来阻止学生的吵闹。 18.学生不可反驳老师的意见,教师的一切都是好的,任何事情都以教师为依据。 19.教师如发现自己有问题时,如自己所教学科所教班级考试成绩不理想,便迁怒于学生,体罚学生,或向学生散布对其他教师的意见。 20.教师的尊严丝毫不能损伤,如有冒犯,便吹毛求疵,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21.性格狭隘,对学生的差错,耿耿于怀,伺机报复。 17.上课时大声吼叫或用教鞭之类的东西拍桌子,来阻止学生的吵闹。 18.学生不可反驳老师的意见,教师的一切都是好的,任何事情都以教师为依据。 19.教师如发现自己有问题时,如自己所教学科所教班级考试成绩不理想,便迁怒于学生,体罚学生,或向学生散布对其他教师的意见。 20.教师的尊严丝毫不能损伤,如有冒犯,便吹毛求疵,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21.性格狭隘,对学生的差错,耿耿于怀,伺机报复。 (五)教师心理不健康的成因 (五)教师心理不健康的成因 l.社会因素。 2.职业因素。 3.个人因素。1、社会因素的影响。1、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二教师劳动的复杂度、繁重度、紧张度比一般职业劳动者大,但教师的待遇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尤其是一些农村、山区学校更是如此。又例如教师的社会地位依然较低。社会对教师的看法与教师的神圣职责是不成比例的,尽管《教师法》颁布、实施已有数年,但教师被侮辱、被殴打事件仍不断发生,时有耳闻。凡此种种,都有可能成为教师心理压力的来源。2、职业因素的影响。2、职业因素的影响。 其一,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这是很多教师感到压力和紧张的根源。据调查和研究,教师的角色冲突还有以下几种类型;1)社会对教师职责的高要求、教师对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与现实社会中教师的经济地位、职业声望等的矛盾造成的角色冲突;2)教师所承担许多拉杂的非教学任务(如维持纪律;管理学生值日 卫生、上操等)与教师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之间的冲突,3)学生、家长和学校对教师角色的不同期望以及教师自己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4)教师的边缘地位造成的冲突。如学校中的副科教师常常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这与教师的职业自豪感相冲突, 5)教师的社会角色规定与其真实人格及真实情绪体验之间的冲突。 null其二,与其他劳动者相比,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比较封闭的群体,与社会的联系较少,参与种种决策的机会也很少。大部分教师生活在一个儿童的世界里,教师90%的工作时间是专门与儿童在一起的,他们进行反思和与亲朋好友交流的时间很少。因此,教师的合群需要和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国外有些研究曾发现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缺乏社会支持的知觉有很高的相关。3.个人因素的影响。3.个人因素的影响。在相同的压力下,有些教师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有些则能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造成这些差别的个人因素主要有:(1)人格因素。研究发现,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此外,教师中的外在控制源者,即认为事情的结果不是决定于自己的努力,而是由外界控制的教师比内在控制源者更难应付外界的压力情境或事件,因而心理健康水平也较差。 null(2)个人生活的变化。在人的一生中,经常会有生活的变化,无论这些改变是积极的(如结婚、升迁)或是消极的(如亲人死亡、离婚),都需要个体作出种种心理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在这种调整时期,心理问题容易发生。尤其是进入一个人生阶段到另一个人生阶段的过渡时期,如艾里克森等提出的“中年危机时期”,个体需要对自己、家庭及职业生活作出再评价,这些很可能会显著地影响个体的自尊、婚姻关系以及对工作的忠诚和投入。null 总之,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从心理问题的发生机制上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由三个系统支撑起来的,这三个系统是: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缺乏锻炼引发的生理问题,长时间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社会的过高要求、家庭、朋友缺乏理解和有效沟通而导致个人的支持系统不完善,这些现象都是教师这个特殊职业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所在。三、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三、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一)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道德品质中,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产生,往往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关。个体的意识倾向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发展,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许多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心理问题尤其是个性及其发展的阶段性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心理素质的调整,心理机制的调节,心理结构的张力与心理潜能的开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拒绝道德价值观的建立与完善。好的心理调适对个体道德价值观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研究表明,一个人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必须要有健康的心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有责任感。可见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密切相关。 从实践来看,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二者也是相互联系,互为表里。 从实践来看,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二者也是相互联系,互为表里。当我们对教师的道德状况进行观察和分析时,常常发现许多所谓的教师道德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某位教师要求学生对他绝对服从,容不得学生好动与犯错。有时学生上课一不小心搞小动作或讲话,他轻则对学生封嘴、罚站,重则罚做俯卧撑乃至拳打脚踢;作业做错了,罚抄 50 遍乃至 100 遍。经了解他是一个自私骄横,心胸狭窄,多疑猜忌,宽容性差,却又自视甚高,目中无人,听不进半点逆耳忠言,报复性甚强,性格存在严重缺陷的人。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位教师除去缺乏师爱与敬业精神外,心理不健康是他产生极端惩罚的主要原因,他通过惩罚学生来宣泄自身的情绪。显然,如果要改善他的职业道德现状必须先提高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生理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遗传(2)发育(3)疾病 *心理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l)需要(2)动机(3)情绪 (4)意志(5)性格 *环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l)家庭环境(2)学校环境 (3)社会环境 (1)遗传 遗传是指机体的生理解剖结构和机能特性由上 一代传递给下一代。心理卫生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某些心理障碍或疾病同遗传因素有关。 (2)发育 在个体从胎生到成熟的过程中,发育情况如何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大量的研究证实,母亲孕期身体有病、情绪不好或营养不良,可直接间接地损及胎儿生理发育,并进而影响其心理功能的正常发展。 ( 3)疾病 许多躯体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或伤害,可直接导致心理异常。 (1)遗传 遗传是指机体的生理解剖结构和机能特性由上 一代传递给下一代。心理卫生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某些心理障碍或疾病同遗传因素有关。 (2)发育 在个体从胎生到成熟的过程中,发育情况如何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大量的研究证实,母亲孕期身体有病、情绪不好或营养不良,可直接间接地损及胎儿生理发育,并进而影响其心理功能的正常发展。 ( 3)疾病 许多躯体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或伤害,可直接导致心理异常。 心理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人生观、价值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处于动态心理过程和稳定个性特征间的心理状态。各种心理活动的功能调节和发展水平如何,都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所影响,其中尤以需要、动机、情绪、意志和性格的影响为甚。 心理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人生观、价值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处于动态心理过程和稳定个性特征间的心理状态。各种心理活动的功能调节和发展水平如何,都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所影响,其中尤以需要、动机、情绪、意志和性格的影响为甚。 (l)需要 需要是机体与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的种类很多,其中生理性的需要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社会性的需要则是人类需求的本质反映。需要通常以欠缺、渴望满足的方式为个体所察觉、所体验,并且以意向、愿望、欲求等形态表现出来。日常生活中,当个体的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需要的自我调节机制出现问题,特别是不符合社会的现实条件与规范准则的需要畸形发展或恶性膨胀时,便会给人的心理健康造成直接或潜在的威胁。 (l)需要 需要是机体与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的种类很多,其中生理性的需要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社会性的需要则是人类需求的本质反映。需要通常以欠缺、渴望满足的方式为个体所察觉、所体验,并且以意向、愿望、欲求等形态表现出来。日常生活中,当个体的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需要的自我调节机制出现问题,特别是不符合社会的现实条件与规范准则的需要畸形发展或恶性膨胀时,便会给人的心理健康造成直接或潜在的威胁。 (2)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活动的内部动因。动机与需要关系密切。当萌芽中的需要达到一定强度起到激活作用时,即转化为活动动机。然而仅有内在需求却缺乏满足这种需求的外在条件或诱因,动机的始发、选择和强化功能也无从实现。因此,动机的引发和维持是内在需求与外界诱因交互作用的结果。由于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和心理需求的多种多样,使得心理需求的满足经常处于矛盾状态,有时甚至互相对立、互相排斥,构成所谓心理冲突或动机斗争。 (2)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活动的内部动因。动机与需要关系密切。当萌芽中的需要达到一定强度起到激活作用时,即转化为活动动机。然而仅有内在需求却缺乏满足这种需求的外在条件或诱因,动机的始发、选择和强化功能也无从实现。因此,动机的引发和维持是内在需求与外界诱因交互作用的结果。由于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和心理需求的多种多样,使得心理需求的满足经常处于矛盾状态,有时甚至互相对立、互相排斥,构成所谓心理冲突或动机斗争。 常见的心理冲突包括:①双趋式冲突。是指在两种需求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抉择其一所引起的冲突。②双避式冲突。是在对个人持否定态度的事物间选择其一所产生的冲突,逃避即这种冲突的典型反应。③趋避式冲突。是指一种对象同时对个体产生正负(吸引和排斥)两种价值所引起的冲突。④双重趋避式冲突。这是第一种和第二种心理冲突的复合形态,也有可能是两种趋避式冲突的复合形态,即两个目标或情境同时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和排斥力所引起的冲突。在实际生活中,上述冲突常以复杂的变式表现出来。如若处理不当或得不到解决,就会使人处于应激和挫折的体验之中,情况严重时可使人感到困惑、苦闷、颓丧与绝望,甚至有可能导致人的精神防线全面崩溃。常见的心理冲突包括:①双趋式冲突。是指在两种需求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抉择其一所引起的冲突。②双避式冲突。是在对个人持否定态度的事物间选择其一所产生的冲突,逃避即这种冲突的典型反应。③趋避式冲突。是指一种对象同时对个体产生正负(吸引和排斥)两种价值所引起的冲突。④双重趋避式冲突。这是第一种和第二种心理冲突的复合形态,也有可能是两种趋避式冲突的复合形态,即两个目标或情境同时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和排斥力所引起的冲突。在实际生活中,上述冲突常以复杂的变式表现出来。如若处理不当或得不到解决,就会使人处于应激和挫折的体验之中,情况严重时可使人感到困惑、苦闷、颓丧与绝望,甚至有可能导致人的精神防线全面崩溃。情 绪情 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广义的情绪还包含着情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惊恐爱恶都是情绪的具体表现。情绪对人的心理生活影响很大,日本筑波大学教授松田岩男认为,精神健康主要同情绪有关。青少年处于人的一生中情绪最不稳定的时期,青春启动带来的情爱扰乱,情绪两极性引起的心理波动,人际困扰造成的感情伤害,心理不成熟形成的情感压抑,使得青少年备尝情绪生活的甘苦,一些素质脆弱的人则在情绪打击下走向崩溃的边缘,可见,情绪保健在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意志 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在意识的调节支配下,自觉确定目的、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人的意志品质发展如何,对心理健康影响深刻。意志品质健全的人行动自觉,果断坚韧,具有良好的自制能力和勇于献身的精神。与此相反,意志品质不健全的人则有可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一蹶不振,形成意志薄弱和意志增强等心理缺陷甚至病理性障碍(4)意志 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在意识的调节支配下,自觉确定目的、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人的意志品质发展如何,对心理健康影响深刻。意志品质健全的人行动自觉,果断坚韧,具有良好的自制能力和勇于献身的精神。与此相反,意志品质不健全的人则有可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一蹶不振,形成意志薄弱和意志增强等心理缺陷甚至病理性障碍 意志薄弱的人遇事缺乏信心和主见,易受他人影响,自我控制力差。他们是生活的弱者,挫折的俘虏,并在情感与性格方面表现出一系列弱点与不足。这种意志缺陷如进一步发展,就有可能导致意志消沉、意志缺失等心理障碍。意志消沉的人活动量显著减少,情绪低落,悲观沮丧,对周围事物索然无味,甚至整日呆坐或卧床不起。意志缺失者行为被动,孤僻退缩,连个人生活也需外力督促,此外还常伴有思维贫乏和情感淡漠。 意志薄弱的人遇事缺乏信心和主见,易受他人影响,自我控制力差。他们是生活的弱者,挫折的俘虏,并在情感与性格方面表现出一系列弱点与不足。这种意志缺陷如进一步发展,就有可能导致意志消沉、意志缺失等心理障碍。意志消沉的人活动量显著减少,情绪低落,悲观沮丧,对周围事物索然无味,甚至整日呆坐或卧床不起。意志缺失者行为被动,孤僻退缩,连个人生活也需外力督促,此外还常伴有思维贫乏和情感淡漠。 意志增强是与意志薄弱相反的心理缺陷。这种人自信力、努力程度均超过常人,但却把其建立在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上。意志增强达到病理程度的人可出现被害妄想、疑病妄想等症状。前者总以为自己会受到别人的暗算、欺骗或毒害,以致四处奔走控告不觉劳累。后者则表现为疑神疑鬼,多方求医治病,对医生的诊断结果不相信、不放心,有的还会诉说一些令人莫名其妙的事情。 可见,意志品质的发展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意志增强是与意志薄弱相反的心理缺陷。这种人自信力、努力程度均超过常人,但却把其建立在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上。意志增强达到病理程度的人可出现被害妄想、疑病妄想等症状。前者总以为自己会受到别人的暗算、欺骗或毒害,以致四处奔走控告不觉劳累。后者则表现为疑神疑鬼,多方求医治病,对医生的诊断结果不相信、不放心,有的还会诉说一些令人莫名其妙的事情。 可见,意志品质的发展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等闲视之的。性 格性 格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人的性格特征不但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而且具有明显的优劣之分。优良的个性特征(如忠诚、宽宏、开朗、接纳、助人、勤奋、主动、坚毅、果断、独立、热情、自信、谦虚等)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不良的性格特征或缺陷(如虚伪、狭隘、嫉妒、敌对、自私、懒惰、被动、怯懦、固执、依赖、冷漠、自卑、偏激、孤僻等)一方面有损于个人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各种人格障碍和心身疾病的潜在温床。研究结果提示我们,要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必须高度重视优良性格的培养和塑造问题。 环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l)家庭环境 (2)学校环境 (3)社会环境(l)家庭环境(l)家庭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下列各项: 家庭的自然结构 家庭的人际关系 家庭的教育抚养方式 家庭的文化经济背景 null家庭教养方式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争斗; 在虐待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伤害别人; 在支配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依赖; 在干涉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被动; 在娇宠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任性; 在否决中长大的孩子,他反对社会; 在忽视中长大的孩子,他情绪孤癖; 在专制中长大的孩子,他喜欢反抗; 在淫乱中长大的孩子,他会心理变态; 在民主中长大的孩子,他领导能力强; 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自信; 在公平中长大的孩子,他抱有正义感; 在宽容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耐心; 在赞赏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喜欢自己; 在爱之中长大的孩子,他会爱人如己。(2)学校环境(2)学校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主要包括下列各项: 教育规模与教育结构, 教育目标与教育态度,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学校风气与人际关系。(3)社会环境(3)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下列各项 社会的政治局势是否稳定, 意识形态是否健康, 经济、文化、 社会风气和社区环境的发展状况 四、心理调适与道德修养四、心理调适与道德修养无论是教师的心理健康还是教师的道德健康都需要教师个人高度关注,维护自我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的重要途径是学习有关的心理学、伦理学知识,了解有关心理调适和道德修养的方法,提高心理调适的能力和道德修养的觉悟。主要内容:主要内容:1、学会调适情绪 2、学会直面挫折 3、学会应对压力 4、加强道德修养1、学会调适情绪1、学会调适情绪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在生活中谁都会碰上不顺心的事,谁都会产生烦闷恼怒、悲怨焦虑、惊慌恐惧等消极的情绪,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但人更是有理智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用理智驾驭情感,而不做情感的俘虏。因此,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对于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是很有帮助的。常见的调适情绪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转移。 ②升华。 ③自慰。 ④合理宣泄。⑤幽默。 ⑥自控。 2、学会直面挫折2、学会直面挫折①何谓挫折? ②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 ③心理挫折的意义。 ④正确对待挫折。 ⑤掌握应对挫折的策略。 ⑤掌握应对挫折的策略。⑤掌握应对挫折的策略。策略之一: 要加强个性修养,培养理智感。 策略之二: 要做好应付挫折的心理准备,提高挫折忍受力。 策略之三: 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而且要不断调整目标。 策略之四: 培养兴趣,丰富生活。 3、学会应对压力。3、学会应对压力。 综合国内外研究,较为常用的提高教师压力应对技术的方法有: 放松训练 时间管理技巧 认知重建策略 反思4、加强道德修养4、加强道德修养所谓道德,简言之,就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合。 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道德情操和达到的道德境界。 师德修养一般是指教师为了培养高尚的师德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的功夫及所达到的师德水平和精神境界。1997年国家颁发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国家颁发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 爱岗敬业、 热爱学生、 严谨治学团结协作、 尊重家长、 廉洁从教、 为人师表大学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大学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1、热爱教育,献身教育 2、教书育人,遵循规律 3、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5、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6、学而不厌,开拓进取 国家教委办公厅 1997 年 01 月 31 日 1、热爱教育,献身教育 1、热爱教育,献身教育    教育是造福子孙、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需要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投身到人民教师队伍中来。热爱、献身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觉悟。    热爱教育,树立为人民教育事业献身的观念,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和思想基础。    热爱教育,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表现。    热爱教育,献身教育要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教书育人,遵循规律 2、教书育人,遵循规律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均作了精辟论述。    教书育人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是由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任务决定的。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尤其需要人民教师自觉地挑起教书育人重担。    教书育人也是人民教师应尽的道德义务。教师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满足,离不开社会提供的条件,因此教师也应自觉地负起培养教育下一代的责任,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对社会的一种道德义务。    能否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义务,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把教书与育人分割开来的作法是错误的。    大学教师要切实做到教书育人,必须努力培养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遵循和探索教育规律,开辟教书育人新途径。 3、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3、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感情。这种感情来源于对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它是纯真、无私的,又是具有原则性和全面性的。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古今中外凡是有贡献的教育家无不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只有关心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才能取得学生的信赖,更多接受教师的教育;才能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激起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要求: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道德的重要特征,也是教师的优秀传统。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反映了教育过程的客观需要,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具有文明礼貌风度。 5、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5、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教育事业是一项伟大事业,也是一项集体事业,它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进行的。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保证教学、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    要处理好与学校的关系,热爱学校,关心集体: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校的各项工作;为学校和集体的荣誉作出贡献;为树立良好的校风而努力。    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互尊互学,团结协作,勉励先进。    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紧密配合,共同教育学生。 6、学而不厌,开拓进取 6、学而不厌,开拓进取 高等学校教师肩负着教学、科研两副担子,大学教师必须是有学而不厌、开拓前进的品德和作风。  要刻苦钻研,精通业务。  要严谨治学,精益求精。  要埋头苦干,勇于开拓。  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素质修养十法 素质修养十法 1.文化功底 2.志存高远 3.心灵“绿洲”. 4.悟性启迪 5.认知超越 6.升华进取 7.自强不息 8.刚柔相济 9.虚怀若谷 10.生活质量李鸿义教授指出: 总之,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在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中,人必须有三种本事或基本素质。一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个体基本品质,如诚实、自信、责任心、正义感、积极的生活态度等,这是基础素质修养;二是万变应不变的适应能力。这是指人必须尊重和服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事物发展的过程性、阶段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性等,人必须千方百计去适应它们,操之过急或行为迟缓,都将受到惩罚。违背规律,寸步难行。这是心理修养的应用部分;李鸿义教授指出: 总之,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在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中,人必须有三种本事或基本素质。一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个体基本品质,如诚实、自信、责任心、正义感、积极的生活态度等,这是基础素质修养;二是万变应不变的适应能力。这是指人必须尊重和服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事物发展的过程性、阶段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性等,人必须千方百计去适应它们,操之过急或行为迟缓,都将受到惩罚。违背规律,寸步难行。这是心理修养的应用部分;三是以万变应万变的灵活性、创造性。人和客观事物、环境共同变化和发展,互为条件和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这是心理素质提高的发展性修养。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修养,一般包括从基础修养到应用修养和发展修养,三个方面紧密联系,从而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走向成熟。 三是以万变应万变的灵活性、创造性。人和客观事物、环境共同变化和发展,互为条件和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这是心理素质提高的发展性修养。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修养,一般包括从基础修养到应用修养和发展修养,三个方面紧密联系,从而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走向成熟。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Dr.Hhain G.Ginott)为激发教师的动机,树立教育的信念,这样说: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Dr.Hhain G.Ginott)为激发教师的动机,树立教育的信念,这样说: “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为了孩子们的幸福和快乐,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己的健康,包括道德健康与心理健康。 null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 为了我们各自的家庭, 我衷心祝愿各位教师朋友: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道德健康null 主要参考资料目录: 《教师心理学》高明书 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教师心理学》[英]戴.冯塔纳 著 王新超 译 谢 东 审校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出版 《教师问题心理与行为研究》刘启珍 明庆华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教师心理卫生》王以仁 陈芳玲 林本桥 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李鸿义主编
本文档为【教师心理与教师伦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45253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441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6-21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