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宋明理学体用说对法象药理学构建的影响

宋明理学体用说对法象药理学构建的影响

举报
开通vip

宋明理学体用说对法象药理学构建的影响 2009年第26卷第6期 V01.26.No.6.2009 中 医 药 信 息 InforrnationonTraditi(,rlalChineseMedi(_·ine ·5· 宋明理学体用说对法象药理学构建的影响 张胜1’,秦竹1,熊洪艳1,徐薇3 (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3.首都医科大学杏林学苑,北京100069) 摘要:“体用”是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体”即形质,“用”即功能。随着理学兴起,体用说日 臻成熟。宋明理学的体用说对法...

宋明理学体用说对法象药理学构建的影响
2009年第26卷第6期 V01.26.No.6.2009 中 医 药 信 息 InforrnationonTraditi(,rlalChineseMedi(_·ine ·5· 宋明理学体用说对法象药理学构建的影响 张胜1’,秦竹1,熊洪艳1,徐薇3 (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3.首都医科大学杏林学苑,北京100069) 摘要:“体用”是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体”即形质,“用”即功能。随着理学兴起,体用说日 臻成熟。宋明理学的体用说对法象药理学的构建发挥了重要影响。法象药理学援用了体用说。为古代 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中药作用机理起到推动作用,但同时将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混为一谈。简单、机械的说 理方式使法象药理学沦入形而上学,并最终使中医药发展没有走上科学实证的道路。 关键词:宋明理学;体用;法象药理学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06(2009)06—0005—02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作为主干,对 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久远的影响。而儒家文化又与 中医药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纵观中医药学发展之 历程,其兴衰每每与儒家相呼应;其学说与儒学相贯 通;其医业处处有儒者之风骨。因此,儒家文化对中医 药学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宋明理学的体用说 就对法象药理学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体”即形质,“用”即功能。“体用”是传统文化 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体用之说最早见于《周易·系 辞》:“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汉代经学与魏晋玄学均 讲体用,但直到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体用说才日臻 成熟。 1 宋明理学中的体用说 宋初三先生之胡瑗首倡“明体达用”之学,后在张 载气一元论视野里,气是体,天地自然现象是气之用, 他在《正蒙·太和》中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 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程颐提体用之间“体用不二”、“体用一源,显微无 间。”嵋1即“体”是根本的“理”,而“用”是“理”派生的 具体的“象”。以“理”为事物内部深微的原理,把事物 看做是理的表现,以理为体,以事为用,认为体与用是 统一的,强调本体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与用相即 不离。 邵雍也曾谈到体用的问题,他说:“人之所以能灵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基金课题“宋明理学与法象药理学的相关性研 究”(5Y0479C) 作者简介:张胜(1977一),男,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复方配伍规律 以及中医传统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09—06—08 修回日期:2009—07—03 于万物者,谓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听万物之声,鼻能 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声色气味者万物之体 也,目耳鼻口者万物之用也。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 无定体,惟化是体。体用交而人物之道于是备矣。”L3J 邵雍在这里讲的体用还不是理学所讨论的典型的体用 问题,但他的提法具有相当的辩证色彩。特别是强调 了“体”是可以被感知的。综上,宋明理学中的“体”是 谈基础,“用”是谈作用、谈应用。没有“体”,这个 “用”不可能发生;而没有“用”的“体”,也就从根本上 失去了意义。实际上,任何生命的活体都是“体”、 “用”结合的结果,那么作为治疗疾病的药物也是 “体”、“用”和谐的整体。 2宋明理学体用说对法象药理学构建的影响 在北宋末期,已有法象药理学的雏形,而金元时期 的医家,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他们在宋人基 础上,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法象药理之法象, 一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二是效法、模仿的意思。法 象药理认为,药物的功用是由其形、色、味、体、质、所生 之地、所成之时等自然特征决定的。如连翘性状象心。 故人心经;桔梗色白,故用于治肺。古代医药学家援用 了宋明理学中的体用说,以药物的“体”来阐释其 “用”,这也是法象药理学的立论基础之一。 2.1 明清医家有专篇论述药物体用关系 清代医家石芾南在《医原》中有专篇论药物之体 质号眭昧功用:“《易》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 道,日刚与柔。草木虽微,其气味有阴阳之分,体质有 刚柔之道,一物一太极也。古人论药性,多言气味,少 言体质。盖以地之刚柔,即天之阴阳所化,言阴阳而刚 柔即在其中。后人不悟此理,每每误用。春山先生谓 病有燥湿,药有燥润。凡体质柔软,有汁有油者,皆润; 体质干脆,无汁无油者,皆燥⋯⋯大抵润药得春、秋、冬 万方数据 中 医 药 信 息 lnformationonTraditionalChineseMHli(.inP 2009年第26卷第6期 V01.26,No.6,2009 三气者多,得夏气者少;燥药得夏、秋、冬三气者多,得 春气者少。燥药得天气多,故能治湿;润药得地气多, 故能治燥⋯⋯若夫水族,如龟板、鳖甲诸品,禀乾刚之 气,得坎水之精,体刚质柔,味咸而淡,能攻坚软坚,能 燥湿清热,能滋阴潜阳,一药三用,阴虚夹湿热者、血燥 结块者,用之尤宜。”【41 清代医家唐宗海在《本草问对》有专篇论述“辨药 性贵体用兼论”,日:“琥珀能拾芥而不能吸铁,磁石能 吸铁而不能拾芥,以所含之电气不同也。然西人单以 气论,尤不如中国兼以质论,则其理尤为显然。磁石之 质类铁,故以类相从而吸铁。琥珀之质能黏,故以质为 用而拾芥。辨药性者,所贵体用兼论也。阳起石生于 泰山山谷,为云母石之根,其山冬不积雪,夏则生云,积 阳上升。故或乘火气而上飞,或随日气而升腾也。凡 人病阳气下陷,阳物不举者,用以升举阳气,亦以阳助 阳之义而已矣。”Do 2.2明清医家多结合药物的“体用”来分析药物的性 能,阐释药物的疗效 明代医家卢之颐在《本草乘雅半偈》论述石膏时 提到:“石以止为体,膏以释为用。质之宁谧,气之微 寒,即体之止;文之理腠,味之辛解,即用之释。体用互 显者也,但止释有时,故体用各有先后尔。或因似体之 止,则显用以释之,或因似用之释,则显体以止之。”∞J 论述硫磺时提到:“偏得山石剽悍之性,阳燧为体,动 流为用者也。”旧。 明代医家缪希雍在《神农本草经疏》论述桂枝时 提到:“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色赤,条理纵横,宛如经 脉系络,色赤属心,纵横通脉络,故能利关节,经通通 脉,此其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味厚则泄,气厚 则发热,辛以攻结,甘可补虚,故能调和腠理,下气散 逆,止痛除烦,此其用也。”¨1在论述滑石时提到:“滑 石,石中之得冲气者也。故味甘淡,气寒而无毒。入足 太阳膀胱经,亦兼入足阳明,手少阴、太阳、阳明经。用 质之药也。滑以利诸窍,通壅滞,下垢腻;甘以和胃气, 寒以散积热。甘寒滑利以合其用,是为祛暑散热,利水 除湿,消积滞,利下窍之要药。”【71 由此可见,法象药理学多是以药物外部之性状 (“体”)来解释其功效(“用”),这既是受宋明理学体 用说影响的结果,同时又是对宋明理学体用说的发挥 和补充。 3法象药理学援用体用说时将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混 为一谈 法象药理学的构建具有很大的人为因素,其特征 是利用药物的自然属性(即“体”)来分析药物的性能, 阐释药物的疗效(即“用”),推衍药物的作用机理。这 种理论模式及推理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明显带有认识的直觉性和概 念的不确定性,因此也存在有很大的局限性。如对一 味药物的性能,只是借助药物性状去推衍,或从其药名 而望名生义。看似周密、通俗易行的药理模式颇为机 械,导致了药物功效认识的浅显平庸化。纵观“法象” 用药模式,其强调了典型,忽略了一般;强调了特殊,淡 化了普遍,对中药药理的解释缺少规范性和一致性。 如认为色黄的药物归脾经,但麻黄色黄归肺经而不入 脾经;再如白扁豆性状似肾但入脾而不入肾经。 法象药理学利用药物的外部特征来分析药物的功 效,很显然是将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混为一谈。中药的 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 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使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中药 的性状是指药物性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是以 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二者之间有一定关系,但没 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法象药理学有时是在药物功效确定之后的说理, 完全无损于药物固有功效的认识。但有时会望文生义 从药物的外部特征(即“体”)推导出一个不正确的功 效(即“用”)。如清代医家张志聪云:天麻“形如芋魁, 有游子十二枚周环之,易仿十二辰十二子,在外应六气 之司天。天麻如皇极之居中,得气运之全,故功同五 芝,力倍五参,为仙家服食上品,是以久服益气力,长阴 肥健。”【8o天麻为祛风之要药,而言其有补益作用,明 显带有直觉和猜想之意。因此,法象药理学很容易陷 入实用主义的泥潭,不能真正揭示药效之由。 4结语 法象药理学援用体用说,其结果必然影响到深入 考求药物功效的机理,也阻碍了中药功效研究在临床 实践和实验中的创新,并最终使中医药发展偏离科学 实证的道路。 正确、全面认识宋明理学与法象药理学之间的关 系,有利于我们从宏观的社会学角度,来重新审视中医 药学理论框架的构建,同时还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医学 与中国文化的脉络,溯本求源,古为今用,追寻中医学 的发展道路,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载.张载集·正蒙·太和篇[M].北京:中华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局,1978:3. [2]程颢,程颐.二程集·易传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1:582. [3]邵雍.皇极经世绪言卷五·观物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3:5. [4]石芾南.医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66. [5]王咪咪.唐宗海医书全集·本草问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1999:521. [6]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23.151. [7]缪希雍.缪希雍医学全书·神农本草经疏[M].北京: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1999:23,128. [8]张志聪.本草崇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 万方数据
本文档为【宋明理学体用说对法象药理学构建的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2985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7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6-21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