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理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生理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举报
开通vip

生理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生理学习题集 参考答案 编者 罗荣敬 陈朝凤 谭宝璇 周乐全 广州中医药大学生理教研室 2000 年 2 月 录入:06 中医七年制全体同学 校对:袁韶倩 陈丽嫦 郑 洁 岑 欢 黄惠琼 王 飞 方俊锋 吴 涛 排版:吴 涛 绪言 1 绪 言 一、填空题 1. 急性实验 / 慢性实验 2. 神经调节 / 体液调节 / 自身调节 3. 反射弧 /...

生理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生理学习题集 参考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编者 罗荣敬 陈朝凤 谭宝璇 周乐全 广州中医药大学生理教研室 2000 年 2 月 录入:06 中医七年制全体同学 校对:袁韶倩 陈丽嫦 郑 洁 岑 欢 黄惠琼 王 飞 方俊锋 吴 涛 排版:吴 涛 绪言 1 绪 言 一、填空题 1. 急性实验 / 慢性实验 2. 神经调节 / 体液调节 / 自身调节 3. 反射弧 /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中枢神经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4. 反应迅速 / 范围较局限 / 作用时间较短暂 / 反应较缓慢 / 调节范围广泛 / 作用时间持久 5. 阈刺激 / 反比 二、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C 5.C 三、双项选择题 1.BD 2.BC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CD 3.ACD 4.ACD 五、名词解释 1.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发生有适应性意义的反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 人体是作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进行活动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互相配合,协 调进行,以一种固定形式作出有适应性意义的反应,称为整合作用。 3. 机体通过调节改变自身各种功能活动,使机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以适应环境 变化,称为“内稳态”。 4. 反馈信息制约控制信息的作用,使机体的功能活动维持相对稳定的反馈调节称为 负反馈。 5. 当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人体组织或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而产生的适 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罗荣敬)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及神经、肌肉 一、填空题 1. 主动转运 / 被动转运 / 胞吐和胞纳作用 2. 高度特异性 / 饱和现象 / 竞争性抑制 3. 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 / 需要消耗能量 4. 胞吐 / 胞纳 / 主动 2 生理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5. K+ / Na+ 6. Na+ / 增多 / K+ / 增多 7. 全或无定律 / 不衰减传导 8. Na+-K+依赖式 ATP 酶 / 维持细胞内外 Na+、K+的不均衡分布,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体积和兴奋性 9. 兴奋性 / 动作电位 10. 增大 11. 兴奋 / 抑制 / 兴奋 12. 阈值 / 阈值 / 低 13. 一定的刺激强度 / 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 /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14. 局部电流 / 兴奋区 / 两侧未兴奋区 15. 阈电位 / 阈电位 16. 绝对不应期 / Na+通道失活 二、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B 5.B 6.A 7.C 8.A 9.B 10.D 11.C 12.B 13.A 14.A 15.D 16.C 三、双项选择题 1.BC 2.BE 3.AB 4.AE 5.AC 6.BC 7.AE 8.DE 9.AB 10.AC 11.BD 12.AC 13.DE 14.AE 15.BD 16.BE 四、多项选择题 1.BCD 2.ADE 3.ABCD 4.ACD 5.ABCD 6.BCE 7.BCDE 8.ACD 9.ACD 10.CDE 11.ABDE 12.ABCD 13.ABC 14.BCDE 15.ABD 16.ACD 五、名词解释 1. 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高浓 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可分为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 扩散两种类型。 2. 普遍存在于细胞膜上的、能主动转运 Na+、K+的一种特殊蛋白质称钠—钾泵。钠 —钾泵的本质是 Na+-K+依赖式 ATP 酶。它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 Na+、K+分布不均衡, 使细胞保持正常兴奋性。 3. 又称强度阈值或阈值。指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 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强度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常用 指标,它与兴奋性呈反比关系。 4. 指能引起细胞膜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也是衡量细胞兴奋性的指标之 一。 5. 指细胞兴奋时产生的可扩布的一系列电位变化。动作电位分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及神经、肌肉 3 过程。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 6. 指细胞安静时膜内外的电位差。细胞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7. 指可兴奋细胞的兴奋能力。也就是细胞或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兴 奋性是以兴奋细胞的极化状态为基础的。 8. 指联系以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 介过程。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中介物质。 六、简答题 1. 答:载体与通道转运物质的异同有:相同:①顺浓度差;②被动转运;③不耗能。 相异:①载体有饱和性,通道无饱和性,受通道开关(通透性)影响;②载体有高度特异 性,通道有相对特异性;③载体转运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2. 答:活细胞、组织或机体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衡量兴 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是阈强度。兴奋性与阈强度呈反比关系,阈强度大,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组织细胞的 兴奋性低;阈强度小,表示兴奋性高。 3. 答: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安静时,在膜对 K+有通透性条件下,细胞内 K+顺浓 度差向膜外移动,使膜外正内负电位达到 K+平衡电位。 4. 答:动作电位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而传导的。在兴奋部位内为正膜外为负,邻旁 未兴奋区膜内负外正,两者间存在电位差而产生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可使未兴奋区发生去 极化,当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便可产生动作电位。于是兴奋就由原兴奋部位传向邻旁 安静部位。 5. 答:区别是①AP 呈“全”或“无”现象;而局部兴奋可迭加;②AP 可扩布,不 衰减而局部兴奋不能扩布,呈电紧张性衰减。 6. 答: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会发生周期变化。在去极开始到复极一定程 度,兴奋性接近于零,称为绝对不应期。而后复极过程中兴奋性有所恢复但比正常兴奋性 低,称为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后,兴奋性高于正常,称为超常期。最后兴奋性又低于 正常,称为低常期。 7. 答:兴奋—收缩耦联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纤维内部; 三联体结构处的信息传递;肌质网终池膜对 Ca2+的通透性改变引起 Ca2+的贮存、释放和重 摄。 七、问答题 1. 答:细胞膜转运物质主要有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种形式。被动转运又包括单纯 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单纯扩散是指一些脂溶性物质通过溶解于膜脂质而顺浓度差扩散。 易化扩散是指一些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借助膜载体或膜通道的顺浓度差扩散。 被动转运形式和主动转运形式的不同主要有两点:第一,被动转运形式是一种顺浓度 差转运,将物质从高浓度一侧移向低浓度一侧;而主动转运则是将物质从低浓度一侧向高 浓度一侧的逆浓度差转运。第二,被动转运不需要消耗细胞本身的能量,其扩散的动力来 自物质的分子运动;而主动转运则需要消耗细胞的能量(ATP)。 2. 答:兴奋是指机体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转变为活动状态,或由活动弱变为活动 强的状态。是具有兴奋性的组织或细胞的外在表现,是反应的一种形式。而兴奋性是机体 的内在因素或特性,即指一切活的细胞、组织或机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一个没 4 生理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有兴奋性的组织或细胞,给予如何强大的刺激也不会产生兴奋。但是,没有产生兴奋的组 织不一定没有兴奋性,这可能是由于刺激量不足或刺激的性质不能被受刺激的组织所感受 有关。 3. 答:动作电位是指兴奋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 暂的,可扩布的电位波动。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即当给予神经 纤维的刺激强度太小时,不会出现动作电位,而只要达到阈强度,引起神经纤维兴奋产生 的动作电位幅值一般是固定的,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而神经干动作电位不具有 “全或无”规律,其动作电位幅值在阈刺激与最大刺激之间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因为神经干由许多兴奋性高低不同的神经纤维组成,随着刺激强度增大,兴奋的纤维数目 愈多,当达最大刺激时,使神经干中所有的纤维都兴奋,动作电位叠加起来的幅值就达最 大值。所以在神经干上测得的动作电位是许多纤维兴奋时所形成的复合动作电位。 4. 答: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的通透性变化及离子的转运有关。动作电位分去极 相和复极相。去极相主要由 Na+内流产生。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时,Na+通道大量开放, 膜对 Na+通透性突然增大;由于膜外 Na+浓度高于膜内,膜外电位也高于膜内,故促使 Na+ 顺浓度差和电位差从膜外迅速流入膜内,使负电位逐渐减小、消失进而变为正电位,形成 动作电位的去极相。 动作电位的复极相主要由 K+外流产生。动作电位时程很短,当细胞内出现正电位后, Na+通道很快关闭,膜对 Na+通透性减小,同时对 K+通透性却大大增加,于是 K+又顺着浓 度差和电位差从膜内移向膜外(膜内 K+浓度高于膜外,约为 35∶1),使膜内电位逐渐恢 复至原初的安静时的静息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复极相。 膜电位恢复到静息水平,但膜内外离子分布尚未恢复。此时,细胞膜上的钠—钾泵活 动加强,将去极过程内流的 Na+逆浓度差移出胞外,同时将复极过程外流的 K+移入膜内使 离子分布恢复到兴奋前的水平。 5. 答:当肌肉受到刺激肌细胞膜兴奋产生动作电位时,动作电位沿横管膜向细胞内 扩布到三联体和肌小结附近,引起终池膜对 Ca2+的通透性突然升高,终末池中的 Ca2+顺浓 度差向肌浆中扩散,使肌浆中 Ca2+浓度升高。Ca2+迅速与肌钙蛋白结合并引起其构型改变, 从而使原肌球蛋白移位,进而使肌动蛋白上能与肌球蛋白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ATP 酶被 激活,ATP 水解放出能量,使横桥向 M 线方向扭动,牵引肌球蛋白丝向粗丝中间滑行, 引起肌肉收缩。肌肉收缩后,肌质网中的钙泵将 Ca2+由肌浆逆浓度差摄回纵池中,使肌浆 中 Ca2+浓度降低,与肌钙蛋白结合的 Ca2+解离,引起肌肉的舒张。 (谭宝璇) 第二章 血液生理 一、填空题 1. 60 / 2/3 / 1/3 2. 7.35~7.45 / NaHCO3/H2CO3 3. NaCl / 调节细胞内、外平衡,保持血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 4. 不变 / 不变 5. 铁 / 蛋白质 第二章 血液生理 5 6. 悬浮稳定性 / 悬浮稳定性愈大 7. 下降 / 增多 8. 血容量 / 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 9. 促红细胞生成素 / 肾脏 10. 运输 O2和 CO2 / 缓冲酸碱度的变化 11. 细胞外液 / 内环境 12. 中性粒细胞 / 单核细胞 13. T 淋巴细胞 / B 淋巴细胞 14. 5-HT / 儿茶酚胺 / ADP / 血小板因子 15. 因子Ⅻ的激活 / 组织损伤释放因子Ⅲ 16. 抗凝血酶Ⅲ / 肝素 17. 柠檬酸钠 / 因子Ⅳ或 Ca2+ 18. O 型 19. 供血者 / 受血者 20. D 抗原 / 不存在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C 5.A 6.B 7.D 8.C 9.A 10.A 11.B 12.B 13.D 14.D 15.C 16.D 17.A 18.A 19.B 20.D 21.B 22.A 23.B 24.C 25.B 三、双项选择题 1.AD 2.AC 3.CE 4.AD 5.BD 6.CE 7.BE 8.BD 9.BE 10.BD 11.AE 12.BC 13.CE 14.BC 15.BD 16.AC 17.AD 18.CD 19.CD 20.AC 四、多项选择题 1.BDE 2.ABCD 3.ABDE 4.BCE 5.ABCE 6.ABC 7.ACE 8.ABCDE 9.ABDE 10.ABCE 11.BDE 12.ABC 13.ACD 14.ABCD 15.BDE 16.BCDE 17.ABE 18.BDE 19.ACD 20.ABCD 五、名词解释 1. 指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内环 境的各种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生存的必要条件。 2. 血细胞在全血中的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男性为 40%~50%,女性 37%~48%。 3. 凡是具有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人工配制的电解质溶液,称之。常指 0.9%氯化钠溶 液。 4. 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这是因为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力和红 细胞间同性电荷相斥,使红细胞不易形成叠连所致。 5. 血液经抗凝处理后置于垂直放置的血沉管中,红细胞因其比重较大而下沉。通常 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速度,即血浆柱的高度(mm)来表示,成为红细胞沉降率。 6 生理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6.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正常红细胞一般在 76.5mmol/L NaCl 溶液中开始溶血,在 59.5mmol/L NaCl 溶液中完全溶血。 7. 由在组织损伤释放因子Ⅲ而开始的凝血系统。参与该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除部分 存在于血浆中,还需要组织因子参与。 8. 由于血管内膜损伤与胶原组织暴露以接触激活的形式,激活因子Ⅻ而开始的凝血 过程。参与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全部凝血因子均在血浆中。 9. 血液凝固后所释出的液体。血清中无因子Ⅰ,比血浆缺少一些参与凝血的物质。 10. 血型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主要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存 在的凝集原命名,临床意义最大的是 ABO 血型系统和 Rh 血型系统。 六、简答题 1. 答: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悬浮稳定性。其形成机制主要是: ①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膜表面积/容积比值大,与血浆间产生的摩擦力大,故下沉慢。 ②红细胞表面有负电荷,相同膜电荷产生排斥力,使红细胞之间不易相互叠连,故难以下 沉。 2. 答:凝血过程是一连串酶促反应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②凝血因子Ⅱ转变为凝血酶; ③凝血因子Ⅰ转变为纤维蛋白。 3. 答: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有两方面:一是运输 O2 和 CO2;二是对机体代谢过程产 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这些机能主要靠血红蛋白来完成,而且血红蛋白只有在红细胞 完整时才能发挥作用。 4. 答:血浆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①运输功能,作为载体参与体内许多物质的转运; ②缓冲功能; ③参与机体免疫功能; ④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⑤参与血液凝固和生理止血功能。 5. 答:加速血凝的常用方法有:①让血液接触糙面,如用纱布压迫止血等;②适当 加温,如用温生理盐水纱布敷盖伤口;③加钙;④补充维生素 K 等。 延缓血凝的常用方法有:①让血液接触光滑面;②适当降低血液温度;③应用抗凝剂, 如肝素、柠檬酸钠等。 6. 答:红细胞来源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经过几个阶段的分化、成熟后的红细胞进 入血液中。生成红细胞的重要原料是蛋白质和铁。维生素 B12、内因子和叶酸可影响其生 成。目前认为调节红细胞生成数目的因素是造血微环境的作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 7. 答:纤维蛋白溶解指体内纤维蛋白和因子Ⅰ水解的过程。纤溶的基本过程包括纤 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两个阶段。其生理意义是溶解血液中形成的纤维蛋白和清 除血栓,限制血凝过程的发展,保持血管内血液处于液态。 8. 答:输血时,要防止发生凝集反应,故首选同型输血。如无法找同型血液时也可 考虑异型间输血,异型输血时血型选择的原则是: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能被受血者 的血浆所凝集,而且输入的血量要少,速度应缓慢。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第二章 血液生理 7 七、问答题 1. 答:细胞外液称为机体内环境,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酸碱度、渗透压、 温度及各种无机盐离子浓度等)经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 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条件。这是因为新陈代谢的酶促反应需要相对稳定的理 化条件;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新陈代谢的酶促反应需要相对稳定 的渗透压;细胞兴奋性和反应能力的维持也要求内环境中各种离子分布正常。所以细胞代 谢,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均依赖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 答:血浆总渗透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晶体渗透压,主要是 NaCl 等电解质 形成。另一部分是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相 对稳定可调节细胞内、外水分的正常分布,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血浆胶体渗透 压影响水分子在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移动,对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的作用。 3. 答: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吞噬作用和免疫功能对机体实现防御、保护作用。 根据其免疫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吞噬细胞和免疫细胞两大类。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 单核细胞,执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免疫细胞指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功能。 ①中性粒细胞:有活跃的变形能力,趋化性和很强的吞噬能力。集聚于细胞侵入部位 吞噬细菌,并能清除免疫复合物和坏死组织。 ②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活性,从而限 制速发型过敏反应;二是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③嗜碱性粒细胞:产生多种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组织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和嗜酸 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A 等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 ④单核—巨噬细胞:主要是吞噬、消灭病毒、疟原虫、真菌、结核分支杆菌等致病物; 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B 淋巴细胞主要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4. 答:主要因为血小板有以下几方面的的特性和功能:血小板有粘附和聚集作用, 可黏聚在血管壁,释放出 5-HT、儿茶酚胺等引起局部血管平滑肌收缩,促进止血;血小 板在血管壁受损伤处黏聚成团,形成松软的血小板血栓,堵塞伤口而止血;血小板释放出 血小板因子参与凝血,并可吸附血浆中许多凝血因子加速血液凝固。最终形成牢固的止血 栓,达到有效止血。 5. 答: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来源(X→X2)的不同,凝血过程可分为内源性凝 血和外源性凝血两种途径。若凝血过程由于血管内膜损伤,因子Ⅻ被激活所启动,参与凝 血的因子全部在血浆中者,称为内源性凝血。如凝血是由于组织损伤释放因子Ⅲ启动才形 成凝血酶原激活物者,称外源性凝血。 6. 答:正常循环系统内血液不发生凝固而保持流体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血管内膜光滑完整,可防止Ⅻ因子接触粗糙面激活而引起内源性凝血。同时也防止血小 板发生粘附、聚集和释放作用,防止凝血因子活化;②血液在血管内不断迅速流动,即使 血浆中有少量凝血因子被激活,也迅速得到稀释,并被网状内皮细胞吞噬清除;③正常血 浆中存在肝素、抗凝血酶等抗凝物质;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可使血液中形成的少 量纤维蛋白迅速溶解。 7. 答:在 ABO 血型系统中,人类的红细胞膜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凝集原,ABO 血型 鉴定根据红细胞膜上 A、B 凝集原分布的不同,将血液分 4 型。仅有 A 凝集原者为 A 型, 其血浆中则含有抗 B 凝集素;仅有 B 凝集原者为 B 型,其血浆中则含有抗 A 凝集素:兼 有 A、B 两种凝集原者为 AB 型,其血浆中不含抗 A 和抗 B 凝集素:两种凝集原均缺乏为 8 生理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O 型,其血浆中含抗 A 和抗 B 两种凝集素。为防止引起凝集反应,输血时应首选同型输 血,无法找到同型血液,也可以考虑异型间输血,但只限于小剂量输血。异型间输血选择 的原则是: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能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例如 O 型血液,可输给其他任何 血液的人。又如 AB 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输血。输血时必须严格遵循输血的基 本原则。 (谭宝璇) 第三章 循环生理 一、填空题 1. 长 / 平台 2. Na+ / 胞外 / 胞内 3. 快 / 大 4. 窦房结 / 心跳起搏点 5. 4 期电位不能保持稳定水平,可自动去极化 6. 房室交界 / 心肌传导细胞 7. 增高 8. 相对不应期 / 超常期 9. 绝对不应期 / 超常期 10. 有效不应期长 / 收缩期和舒张早 11. 胞外 / 胞内 / 增强 12. 长 / 强直 13. 短 / 长 14. 心率 / 心率 15. 关闭 / 开放 16. 心室舒张充盈期 / 房缩期 17. 开放 / 关闭 18. 快速射血 / 快速充盈 19. 等容收缩 / 等容舒张 20. 收缩初 / 收缩 21. 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前负压) / 动脉血压(后负压) / 心肌收缩性能 22. 低 / 长 23. 舒张初 / 舒张 24. 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 / 机械收缩 25. 左右心房兴奋过程电变化 / 左右心室去极化过程电变化 26. 减少 / 降低 / 收缩压 27. 12~18.7kPa / 8~12kPa 28. 心输出量 / 射血速度 / 外周阻力 / 大动脉可扩张性 29. 小动脉口径 / 舒张 30. 心脏收缩射血 / 外周阻力 第三章 循环生理 9 31. 心肌收缩力 / 减少 32. 心脏收缩射血 / 静脉回流速度 33. 心舒末期容积 / 大动脉压力 34. 增大 / 增多 35. 升高 / 降低 / 增大 36. 心交感 / 心迷走 37. α / β2 38. 动脉舒张压的高低 / 舒张期的长短 39. 加强 / 加快 40. 升高 / 升高 41. 不变或者是接近正常水平 / 减慢或者停止 42. 下降 / 迷走神经末梢释放递质乙酰胆碱与心肌 M 受体结合,抑制心脏活动。 43. 升高 / 颈动脉窦内压力降低,减压反射减弱 二、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D 5.B 6.A 7.A 8.D 9.C 10.C 11.A 12.B 13.A 14.D 15.B 16.B 17.C 18.C 19.C 20.D 21.A 22.D 23.B 24.C 25.C 26.A 27.B 28.B 29.B 30.D 31.C 32.B 33.B 34.C 35.D 36.B 37.C 38.D 39.B 40.B 41.B 42.B 三、双项选择题 1.BE 2.BC 3.BD 4.BD 5.AE 6.BD 7.AD 8.BC 9.CE 10.AB 11.AD 12.AD 13.BE 14.AC 15.CD 16.DE 17.AB 18.AC 19.AC 20.BD 21.AE 22.BC 23.CD 24.CE 25.BD 26.BE 27.AE 28.BE 29.AD 30.AE 31.AE 32.CD 33.BC 34.BC 35.BD 36.DE 37.CE 38.CE 39.CD 40.AE 四、多项选择题 1.BCDE 2.CDE 3.ABCDE 4.ACD 5.ABD 6.BCD 7.ABC 8.ABC 9.ABD 10.ABCD 11.BCE 12.ADE 13.ABCD 14.ABCDE 15.BCDE 16.ABCDE 17.ABCDE 18.ABD 19.ABD 20.ABDE 21.ABC 22.ABCDE 23.ABCDE 24.ACDE 25.ABCE 26.ABCDE 27.ABCD 28.ABC 29.BCDE 30.ABCDE 31.ABCDE 32.ABDE 33.ABCDE 34.ACDE 35.ACDE 36.ABCE 37.ABCDE 38.ABD 39.ABCDE 40.ABC 41.ABD 五、写出下列正常值 1. 60~100 次/分 2. 60~100 次/分 10 生理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3. 60~80mL;4.5~6 升/分 4. 0.8s(以心率为 75 次/分计,其中室缩 0.3s;室舒 0.5s) 5. 3.0~3.5L·min-1/m2 6. 50%~60% 7. 12.0~18.7/8.0~12.0kPa;脉搏压 4.0~5.33kPa;平均动脉压 9.33~13.78kPa 8. 0.39~1.18kPa 六、名词解释 1. 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够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收缩的特性。 2. 0 期去极化速度快者为快反应细胞。在非自律细胞中,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 属于快反应细胞。在自律细胞中,心房传导组织、房室束和浦肯野细胞纤维为快反应细胞。 0 期去极化速度缓慢者称慢反应细胞。窦房结、房结区和结希区的自律细胞为慢反应细胞。 非自律的结区细胞也是慢反应细胞。 3. 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每分钟心搏 75 次时,心动周期历 时为 0.8 秒。 4. 心室肌在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内,受到人工或发自异位起搏点的异常刺激时,可 以产生一次期前兴奋,由此而引起一次期前收缩。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它是因为由 原来窦房结传来的兴奋恰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以致脱失了一次兴奋和收缩。 5. 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 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正常值约为 4.5~6.0 升/分。左、右两侧心室的心输出量基本相等。 6. 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包括心率储备和每搏输出量储备。 7. 在每一心动周期中,随着心脏的收缩、舒张,动脉管内压力发生周期性升高、降 低,使动脉管壁相应地产生扩张和回缩的搏动,这种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8. 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肌收缩和舒张,瓣膜启闭、血流冲击心室壁和大动脉壁及形 成湍流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称为心音。 9.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正常成年人左心室舒张末期 容积约为 125 毫升,搏出量约为 70 毫升。射血分数则为 70 毫升/125 毫升×100%=56%。 正常人安静时射血分数的正常范围是 50~60%。 10. 心指数是指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一般身材的成年人平均为 3.2 升/分/ 平方米。静息心指数(空腹安静状态下的心指数)是衡量不同个体以及射血功能的常用指 标。 11. 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它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 换的场所。包括七个组成部分和三条通路。 12. 动脉管内的血压称为动脉血压,即指动脉管内血液加于管壁的侧压力。它是反映 循环机能的重要指标。动脉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心脏快速射血末期动脉血压达到的 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脏舒张末期动脉血压达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它反映动脉血压搏动的幅度,正常值为 4.00~5.33kPa。 13. 心肌细胞兴奋时所出现的一系列电位变化,称为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它包括去极 第三章 循环生理 11 化和复极化过程,可分为 0、1、2、3、4 五个时相。 14.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其正常变动范围为 0.39~1.18kPa 厘米水柱。中心静脉压可以反映静脉回心血量和心脏的射血功能,故临床上常用作控制补 液速度及补液量的重要指标。 15. 由体表一定部位引导的心脏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的综合电位变化称为心电图。它 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播和恢复过程。正常心电图的基本波形包括 P 波、ORS 波群和 T 波等。 16. 当动脉血压升高或降低时,由于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增加或 减少,通过反射使动脉血压回降或回升的活动称为压力感受器反射。它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能缓冲血压的升降变化,对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此反射的效应主 要是使血压回降,特称为降压反射。 17.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与调节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心血管中枢。它 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最基本中枢在延髓。 18. 血流在体循环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之和称总外周阻力。在小动脉和微动脉处的血 流阻力特称为外周阻力,因为小血管是循环系统的外周部分,故称。一定的外周阻力是维 持血压的基本因素。 19. 当血液中 O2分压降低、CO2分压升高或 H+浓度增高时,由于主动脉体和颈动脉 体的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放冲动,通过心血管中枢反射性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 高而称之。该反射在正常情况下对心血管活动不起明显调节作用,只有在低氧、窒息、动 脉血压过低或酸中毒等情况下才发生作用,以加强心血管活动,提高血压,适应机体变化 的需要。 20. 血液和脑髓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主动转运过程而不是被动扩散,就像在它们之间 存在一道屏障,称为血—脑脊液屏障。由于脑内毛细血管壁没有小孔和脉络丛细胞中有运 输各种物质的特殊载体系统,使屏障对不同物质有不同的通透性。 血液和脑组织之间存在一种限制物质自由交换的屏障,称为血—脑屏障。脂溶性物质 如 O2、CO2以及乙醇等很容易通过,而对水溶性物质,有的通透性较高,有的很低,甚至 不能通透。这与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存在和结构特点有关。 七、简答题 1. 答:心脏内兴奋传导的途径是: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左右束支 →心肌传导细胞→心室肌。其中传导速度较慢的是房室交界。较快的是心室和心房。 2. 答:心室肌动作电位分 0、1、2、3、4 期五个时期,与神经或骨骼肌细胞动作电 位相比,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点是时程特别长,复极化过程缓慢,有平台期。 心室肌动作电位 1、2 期形成的离子基础是:1 期是 K+的一过性外流形成,2 期主要 是 Ca2+内流与 K+外流引起。 3. 答: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肌收缩和舒张、膜瓣启闭、血流冲击心室壁和大动脉壁 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产生声音称为心音。通常情况下,一般都可听到第一心音和第二 心音。第一心音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心室肌收缩、房室瓣突然关闭,以及血液射入大动脉 等引起的振动。 4. 答:心肌接受刺激后会发生兴奋,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发生周期性变化, 即经历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首先是兴奋性迅速下降,几乎达 12 生理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到零,此时用任何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使其再发生兴奋。接着兴奋性开始恢复,但只能引起 局部去极化,仍未能产生动作电位,以上即为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总称为有效不应 期。随后兴奋性逐渐恢复,此时用阈上刺激可使之发生第二次兴奋。再后是兴奋性超过原 来的水平,用低于阈强度的刺激也能使之发生第二次兴奋。经过上述的变化后,心肌兴奋 性便恢复到原来未兴奋前的水平了。 如果有一个额外刺激刚好落在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就可以使心肌细胞在原来节律兴 奋之前出现一次兴奋,称为期前兴奋,由此引起一次期前收缩。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段较 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这是因为原来窦房结传来的兴奋恰好落在期前兴奋的 有效不应期内,以至脱失了一次兴奋和收缩的缘故。 5. 答:心电图指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布和恢复过程的生物电变化,通过体表电极引 导记录出的综合电变化波形。心电图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不同点有:(1)前者为整 个心脏所有心肌的综合电变化,后者为单个心肌兴奋时的电变化。(2)前者为胞外记录所 得,后者为胞内记录所得。(3)波形不同。 6. 答: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心输出量,它等于每搏心输出量×心率, 故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搏出量和心率两方面。直接决定搏出量的因素是心肌收缩力,心 肌收缩力又受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前负荷)、大动脉血压(后负荷)和心肌收缩性的影响。 7. 答:心交感神经末梢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 β1受体结合后引 起的心率加快、收缩力加强、输出量增多。 8. 答:与骨骼肌相比,心肌收缩的特点是:①同步收缩;②无强直收缩;③对胞外 Ca2+的依赖性大。 影响心肌收缩性的因素有:①血浆中 Ca2+浓度;②低氧和酸中毒;③神经体液因素(交 感神经和儿茶酚胺)。 9. 答: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微循环。有三条通路:直捷通路,迂回通 路和动静脉短路。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 10. 答:动脉脉搏压是指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值。可使动脉脉搏压特别增大的因素主 要是:①大动脉管壁弹性变差,使收缩压明显升高而舒张压降低;②每搏输出量增加使收 缩压升高比舒张压明显;③外周阻力明显减小使舒张压明显降低。 11. 答:特点有:①血流量丰富、量大、流速快。②冠脉血流随心肌节律性收缩呈相 性波动。最重要调节冠脉血流量的因素是心肌本身的代谢水平。冠脉血流量与心肌代谢水 平成正比。 12. 答:在毛细血管动脉端,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营养物质中的水和代谢产物不断滤 出毛细血管,形成组织液,称为组织液生成。在静脉端,组织液中的水和代谢产物又不断 进入到毛细血管内,称为组织液回流。 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有:①毛细血管压;②血浆胶体渗透性;③毛细血管通 透性;④淋巴回流。 13. 答: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与调节心血管活有关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心血管中枢。基 本中枢在延髓。心血管中枢活动有二个特点:①有紧张性活动;②交感中枢与心迷走中枢 之间相互抑制。 14. 答: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一个心动周期包括心房收缩、舒 张,心室收缩、舒张。心动周期活动的特点是:①心房先收缩、心室后收缩,互不重迭。 ②心室收缩时间长于心房。③不论是心房还是心室,舒张时间长于收缩时间。④心房、心 第三章 循环生理 13 室共同舒张时间为 0.4 秒,占心动周期 1/2。⑤心动周期时间与心率快慢密切相关,心率快, 心动周期短,舒张期缩短更明显。 15. 答:动脉脉搏是心脏周期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内压力发生周期性变化,动脉管 壁随之周期性扩张、回弹引起的起落搏动。其上升支是由心室快速射血期,动脉内压迅速 上升,管壁扩张形成;下降支是在射血后期,射血速度减慢,动脉内压下降形成。 16. 答:一个心动周期可分为 7 个时期:①等容收缩期;②快速射血期;③慢速射血 期;④等容舒张期;⑤快速充盈期;⑥减慢充盈期;⑦房缩期。②③期为心室收缩射血期, 此两期血液从心室流向主动脉。⑤⑥期为心室舒张充盈期,⑦期心房收缩,心室继续充盈, 这 3 期内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 17. 答:血液在血管中能连续流动主要是大动脉管壁扩张和弹性回缩所起的作用。心 室收缩射血是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表现为动能,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向前流动,另一部分 表现为势能,对大动脉壁产生侧压力,并使其扩张。到心室舒张,射血停止时,由于大动 脉弹性回应,将贮存的能量释放出来,即将贮存的势能转化为动能,继续推动血液向前流 动。 18. 答:当夹闭一侧颈总动脉时,血压会升高。其调节原理是:当夹闭一侧颈总动脉 时,该侧颈动脉窦内压下降,压力感受器受刺激减弱,使压力感受器反射作用减弱,于是 动脉血压升高。 19. 答:当电刺激动物迷走神经外周端时,血压会降低。其原因是:迷走神经兴奋其 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上的 M 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膜对 K+通透性增加,使心 脏的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心输出量减少,所以,血压降低。 20. 答: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它们对心血管的作用既有 共性,又有特殊性。共性是都可以与心肌细胞 β1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活动增强。但由于 两者受体结合能力不同,肾上腺素与 β1结合的能力较强,因而有明显的强心作用,临床常 作为强心急救药;肾上腺素对于血管的作用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中 α 受体与 β2受体的分布情 况,小剂量肾上腺素常以兴奋 β2受体的效应为主,引起血管舒张,只有在大剂量才引起缩 血管反应。去甲肾上腺素主要能与 α和 β1受体结合,使全身各器官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 压明显升高,故临床上常用作升压药。去甲肾上腺素虽有强心作用,但在完整机体内,却 由于升高血压而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使心率减慢。 八、问答题 1. 答:心脏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够自动地产生有节律的兴奋和收缩,称为 自动节律性。心脏各部分的自动节律性有高低不同,即其每分钟发生自律性兴奋收缩的次 数不同。窦房结的自动节律性最高,即其每分钟发生自律性兴奋的次数最多。房室交界的 自动节律性次之,心肌传导细胞的自律性最低。 产生自律性的结构基础是因为心脏有特殊传导组织,除结区外,都有自律性。自律组 织细胞 4 期电位不稳定,可以自动去极化,达阈电位便可爆发动作电位,产生自动节律性 兴奋。 因为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掩盖了其他自律性较低的自律组织的节律,故控制了心脏 的节律而成为心跳起搏点。 2. 答:心输出量指每分钟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总量。每分输出量取决于每搏输出量 和心率,所以能影响此二项的因素均可影响心输出量。 14 生理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⑴心肌初长—异常自身调节:正常引起心肌初长改变主要是静脉回心血量。在一定范 围内,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则每搏输出量增多,反之减少。 ⑵心肌收缩性—等长自身调节,仅以心肌细胞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改变增加收 缩力的调节称为等长自身调节调节,受神经体液影响。 ⑶后负荷影响:当动脉压升高即后负荷增大时,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射血期缩短,射 血速度减慢,每搏输出量减少,过大的后负荷会使心输出量减少。由于心室内剩余血量增 加,心肌初长延长,进而使心缩力增强。以提高搏出量至正常水平。 ⑷心率:心率在 40 次/min~180 次/min 范围内,则心输出量随心率增加而增多。如心 率超过 180 次/min 时,由于心舒期短,心室充盈不足,每搏出量减少,使心输出量减少。 心率 40 次/min 以下,由于心室充盈近于极限,也可使心输出量减少。 3. 答: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它包括心房收缩、心房舒张、心 室收缩和心室舒张四个过程。 一个心动周期可分为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 期、减慢充盈期和房缩期七个时期。 ①心缩期:心室开始收缩,室内压迅速升高,当室内压高于房内压时,房室瓣迅速关 闭并产生第一心音。心室肌继续收缩,当室内压高于动脉内压时,主动脉瓣突然开放,心 室内血液射入动脉内,同时心室内压降低,容积减少。 ②心舒期:心室射血完毕开始舒张,室内压迅速下降,当室内压低于动脉压时主动脉 瓣被主动脉内返流心脏的血液冲击下迅速关闭并产生第二次心音。心室继续舒张,压力回 升。最后由心房收缩,促进心房内血液流入心室。 4. 答:心电图是心脏各部分先后有序地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综合形成的电位变化, 通常从体表一定部位引导出来加以记录,它反应心脏兴奋的产生、传播和恢复过程的电的 变化。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Ⅱ导联的心电图由 P 波、QRS 波群和 T 波组成,主要的间期有 P-Q 间期、Q-T 间期和 S-T 段。P 波代表左、右心房去极过程的电位变化。QRS 波群代表左、右心室去极 过程的电位变化。T 波代表心室复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P-Q 间期代表右房兴奋开始到心 室兴奋开始所经历的时间,主要由房室延搁所组成。Q-T 间期代表心室去极化开始到复极 化全部完成所需的时间,即心室去极和复极全过程。S-T 段代表心室全部处于去极状态, 呈相对零电位,若有偏离基线常表示心肌有缺血或损伤。 5. 答: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曲线和心电图曲线描绘(略)。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是表示 单个细胞去极和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心电图则是整个心脏所有心肌细胞先后有序去极和 复极过程综合形成的电位变化,因此,心电图曲线比单细胞电位变化的曲线要复杂。 6. 答:①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增加时,射入动脉的血量增多,收缩压明显升高, 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而脉压增大。反之每搏输出量减少时,则收缩压下降。 ②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则心输出量增加,动脉压升高。舒张压升高明显,脉 压变小。反之心率减慢则动脉血压降低。 ③外周阻力:外周阻力改变时,主要以舒张压变化为主。外周阻力增加,舒张压升高, 脉搏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降低。外周阻力主要指小动脉口径和血液的粘度 而言。 ④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 可使脉搏压减小。当大动脉弹性减弱时,脉搏压增大。 第三章 循环生理 15 7. 答:描绘动脉搏曲线(从略)。动脉脉搏波形包括有上升支、下降支、降中峡和 降中波。上升支代表心室快速射血时,动脉内压力迅速上升,管壁突然扩张,降支代表心 室射血后期(减慢射血期)和舒张期,动脉内压下降,管壁回位;随着心室舒张开始,动 脉瓣关闭,动脉内血倒流,同时主动脉瓣迅速关闭,血液撞击在主动脉瓣上而被弹回,使 动脉内压力再次稍上升,管壁又稍有扩张,因而形成降中峡和降中波。 8. 答:形成动脉血压需要四个条件:血管系统有足量的血液充盈是物质基础;心室 收缩射血是基本条件;外周阻力阻止血液迅速流向外周是维持舒张压的必要条件;大动脉 管壁弹性的弹性贮器作用是缓减收缩压、维持舒张压的重要条件。因此,影响动脉血压的 因素包括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弹性和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使动脉血 压下降的可能因素有:①心肌收缩无力或心率过快或过慢,心输出量减少。②血管扩张。 小动脉扩张外周阻力下降;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③大失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循环 血量减少,血管充盈下降。④全身血管容量增加,回心血量减少。等等。 9. 答: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血流量通常是由神经、 体液以及自身性调节来控制的。 ①神经性调节:小动脉、微动脉是微循环的总闸门,小静脉、微静脉为其后闸门。它 们均受交感肾上腺素能缩血管神经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总闸门相应收缩或关闭,使 之进入微循环血量减少;同时后闸门也收缩,增加后阻力,其血液更新也减少。 ②体液性调节:后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不受神经支配,而接受体液因素调节。 凡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的体液因素,均可使微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细胞代谢产物可使微动 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而增加微循环血量。 ③自身性调节: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控制着真毛细血管血流,其括约肌舒、缩运动由局 部代谢产物影响。从而使微循环血流与局部代谢水平相适应。 10. 答: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感受器主要是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由于压力 感受器受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变化的过程称为压力感受性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 管壁被扩张,刺激了压力感受器,分别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心血管中 枢,使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高,而心交感中枢紧张性降低,心率减慢、心缩力减弱、心输 出量减少;交感缩血管中枢的传出冲动减少,使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导致血压下降。 当动脉血压下降时,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传入神经冲动减少,反射性地使心交感 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活动加强,心迷走中枢活动减弱,结果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心 输出量增加,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回升。压力感受器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 节机制,其意义在于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 11. 答:心脏活动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 去甲肾上腺素,该递质与心肌细胞膜上的 β1受体结合,可引起心率加快;心肌兴奋传导加 速;心肌不应期缩短和收缩增强、增快。总的是起增强心脏功能的作用。 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 M 受体结合,可引起 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和房室交界传导速度减慢等。总的是起抑制心脏功能的作用。 12. 答:心室肌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包括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 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心室肌兴奋性变化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较长,相当于整个收缩 和舒张早期。在有效不应期内,任何强大的刺激均不会使心肌再一次兴奋收缩,故不会产 生强直收缩,始终保持着收缩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如果有额外刺激落在有效不应期后 即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便会产生期前收缩。 16 生理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陈朝凤) 第四章 呼吸生理 一、填空题 1. 肺通气 / 肺换气 /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 组织换气 2. 肺通气 / 肺换气 3. 通气功能 / 加温湿润作用 / 防御作用 4. 收缩 / 减少 5. β2型肾上腺素 / 舒张 / 减少 6. 增大 / 增加 / 降低 / 入肺 7. 膈肌 / 肋间外肌 / 呼吸辅助肌 8. Ⅱ / 维持肺泡容积相对稳定 9. 相等 / 低 10. HbO2 / HCO3- 11. 在一定跨肺压作用下决产生的肺容积变化 / 降低 12. 呼吸膜 / 肺通气血流比值 13. “S” / 血氧分压 14. 延髓 / 脑桥 15. 延髓腹外侧 / H+ 16. 支气管细支管壁平滑肌 / 迷走神经 17. 中枢化学感觉器 / 外周化学感受器 18. 颈动脉体 / 主动脉体 19. 抑制 / 兴奋 20. 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 / 促进胸腔静脉血和淋巴回流 21. 12~18 次/分 / 3.5L / 2.5L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A 5.C 6.A 7.C 8.B 9.D 10.C 11.D 12.C 13.B 14.A 15.C 16.B 17.B 18.C 19.D 20.D 21.C 22.A 23.C 24.D 三、双项选择题 1.AE 2.AB 3.BC 4.BC 5.AC 6.BC 7.AD 8.CE 9.AE 10.AC 11.BD 12.AD 13.AC 14.CD 15.CD 16.AC 17.BD 18.AD 19.BC 20.BC 四、多项选择题 1.ABCE 2.ABD 3.ABCDE 4.ACD 5.ABCDE 6.ABCD 7.ABCDE 8.ABC 9.ABDE 10.ACDE 11.CDE 12.ABD 13.ABCDE 14.ABCE 15.BDE 第四章 呼吸生理 17 16.ABCDE 17.ABCDE 18.ACE 19.ABCDE 20.ABCDE 五、写出下列正常值 1. 0.4~0.6L 2. 男:平均约 3.5L;女:约 2.5L 3. 前 3s 末分别为 83%,96%,99% 4. 平均:男约 5L;女约 3.5L 5. 6~8L 6. 70~120L 7. 0.84 8. 平均约 4.2L 9. 12~18 次/mm 10. 男 1.5L;女 1.0L 六、名词解释 1.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或由肺泡呼出的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 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2. 时间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呼气,分别记录第 1、2、3 秒末所呼 气体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成年人第 1、2、3 秒末分别为 83%、96%、99% 3. 气体经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肺通气的动力是呼吸肌的缩舒运动。 4.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称肺换气,肺换气的动力是气体分压差。 5. 平静呼吸的全过程,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压,称为胸内负压。
本文档为【生理学习题集参考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7763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4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6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6-18
浏览量: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