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土特色与艺术创新

本土特色与艺术创新

举报
开通vip

本土特色与艺术创新 本土特色与艺术创新 ——新加坡华文微型小说创作述评 刘天平(中国) 摘要:一个国家的文学创作,很大程度上与该国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有密切的 联系,这也使文学作品往往会带有“国界”,具有“民族性”、“本土化”。新华微型小说 创作也是如此,从2002年新华小说作家董农政主编、新华作家协会出版的《跨世纪微型小 说选》中所荟萃的成果来看,这跨世纪的十年间,新华微型小说的创作极具本土特色。无论 它的创作主题、语言风格和创作技巧等都“少了一份隔膜,多了一份本土的亲和力”。而新 华微型小说在艺术创新上更...

本土特色与艺术创新
本土特色与艺术创新 ——新加坡华文微型小说创作述评 刘天平(中国) 摘要:一个国家的文学创作,很大程度上与该国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有密切的 联系,这也使文学作品往往会带有“国界”,具有“民族性”、“本土化”。新华微型小说 创作也是如此,从2002年新华小说作家董农政主编、新华作家协会出版的《跨世纪微型小 说选》中所荟萃的成果来看,这跨世纪的十年间,新华微型小说的创作极具本土特色。无论 它的创作主题、语言风格和创作技巧等都“少了一份隔膜,多了一份本土的亲和力”。而新 华微型小说在艺术创新上更是形成了自己的美学追求,开创了一个新的创作路子。 新华微型小说发端于七十年代,蓬勃于八十、九十年代。它在世界华文微型小说中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创作技巧上,新华微型小说作家敢于大胆创新,艺术形式上开创出诗歌 、寓言、科幻、公文、书信、讣告等多种非传统意义上的“微型小说”体式,或者将这些体 式的精髓融合到微型小说中,在形式和艺术手法上不断出新,形成别具一格的创作特色。从 资深作家及中生代的“伤痕文学”、“文化乡愁”到新生代的诗化、散文化和创作技巧的多 样化,新华微型小说逐渐走向成熟,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现阶段,新华微型小说正从一 个高峰步入平稳的发展阶段,并作着调整向另一个高峰探索。 2002年,新加坡作协出版了《跨世纪微型小说选》,总结了1992- 2002十年间新华微型小说界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并以此探讨这种现代小说文体在 未来的发展道路。该书的编辑意图是“在新华文学的长河里作一次截流式的选择”,将新华 微型小说界迄今为此最繁荣的十年间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结集出版,这在新华微型小说史 乃至新华文学史上都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它是见证新华文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该书集合了 资深作家、中生代作家、新生代作家三代作者的作品,因此具有“题材的繁复、新技巧的实 践,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的时代感”都涵括在内的特点,入选作品在创作主题、语言风格、创作技巧等都极 具本土特色。可以说,这本书较全面地呈现了新华微型小说界这十年间的艺术特色,同时也 是新华微型小说这十年间的成果展。 纵观全书可以发现,这十年间的新华微型小说的发展变化表现为:在题材上是从“华文情结 ”、“文化乡愁”转向“都市生活”、“情感婚恋”;创作手法上则是逐渐融入了诗歌散文 的因素,并有不少新技巧的“发明”,创作技巧渐趋多样化。这也体现了从资深作家、中生 代作家到新生代作家人生经历、创作观上的差异与转变。 上述三类作家,他们的共同之处是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的面貌,作品的语言、人物情感、地 名(如乌节路)、选材等都极具“本土化”,“南洋色彩”格外浓郁,体现了较强的现代感 和真实感。他们大多都在东西方文化冲撞、道德情感新变、华文教育没落、创作技巧探新等 方面去着手努力,很少去塑造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在文化底蕴方面也相对略显薄弱一些,大 多数作家都是从日常生活中较为表层的人和事去选材立意,多是体现个人的主观追求,没能 站在人性、时代本质这些深层次的角度去思考和审度。这很大程度与新加坡的文明程度高, 法律健全,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等因素有关。由于这些因素,文人们内心“受伤”的程度就 会低些,视角也就会集中在“华文教育”、“情感和谐”、“追忆乡愁”等方面,这具有一 定的局限性,虽然具有本土特色,但也削弱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像黄孟文、希尼尔、董农政 、卡夫等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作品能够写得深沉旷达,表现了作家深刻的洞察力和浓厚的人文 精神、可贵的忧患意识。然而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家作品的“觉悟”性还未能令人满意,因为 这些作家的内心“受伤”的程度还不高,还未有用“沉痛”的目光去“透视”世界,把立意 深入到一些人性和社会的深层的本质。他们大多是持乐观的态度去审视现在这个社会的现象 ,他们的作品多数是“平静”地向社会呼吁在哪些方面要提高。他们笔下没有官场腐败、环 境保护、重大犯罪、欲望膨胀、人性弱点等重大社会问题,而多数涉及的都是人性情感、人 生态度、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较为生活化、片面化的话题,有些还常常是生活上的小事或 一些小问题、小片断。如一篇论文的提纲(《论文》);一些个人对生活的想法(《十二想 》);一件生活上的小事(《戒烟》);一些“常见”的小人物(《黑狗仔》)。当然这些 作品虽然没能站得更高更远,但我们不能否认它们也是一些优秀的微型小说作品,因为它们 在揭示时代本质的和生活底蕴方面,也是十分有力度的,虽然没有使人黯然泪下的情节,没 有让人疾首的恶霸,没有让人崇拜的传奇人物,没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英雄气概,没有让人恐 慌的变故(这里是指多数作品没有或没有其中的元素,并不是所有作品都缺乏这些元素), 但却也有自己的特色,能把故事里的情、意、社会内涵、时代意念、人文精神都融铸在一起 ,使作品有相当的艺术张力。一部分作品更是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准的,特别 是张挥、彭飞等发人深省、关乎民族荣辱的“华文情结”;黄孟文、希尼尔、南子等关注政 治黑暗、战争残酷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华文情结”与“文化乡愁” 这类作品主要体现社会的各种新旧意识的冲撞。文化与教育是新华微型小说创作的基本母题 ,是新华微型小说的一大特色。在城市化进程中,华文教育没落,现代意识突起,东西文化 对撞,这些都使得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华人作家们感到十分痛心与忧虑。谢裕民的《论文》通 过“我”把论文题目由原来的“《新加坡的民间遗产》”改为“《新加坡流失的民间遗产》 ”这样前后强烈的对比,道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叙述母题—— “华族遗产的流失”;黄孟文的《迈克》则通过描写杨迈克身为一个正统华人却不会读不会 写华文的窘态,道出了一类人轻弃华文的心态,也直述了一个深刻的现实-- “华语(母语)的低迷与式微”,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尤今的《七叔的书店》通过一 个酷爱华文文学的“七叔”经营书店无奈转业,继而经营音像店却是人如潮涌的对比,道出 了当代青年男女价值观的改变,也揭示了另一个更为深沉的叙述母题-- “华文教育的没落”;而吴彬映的《僧推月下门》则以荒诞的形式,通过韩愈与贾岛的对话 ,从中隐喻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不同态度,一者是仍然坚持传统文化,另一者却是“弃中从西 ”了,从而道出了另一个叙述母题-- “东西方文化的冲撞”等,这些就使华文作家们形成了一种伤惜华文的创作主题,焕发起一 股挽救华文的文化使命和创作激情。这些作家在华文教育者和华文作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其原因,黄孟文就这样提过:“在五十、六十年代,新加坡社会注重儒、道、释三教,孝道 思想至浓,遵循规范迥然不同,对老一辈的族群产生了冲击。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不会有这 种感受,所以他们用别的题材写作。一些资深作家写校园苦闷,写被歧视,为作品提供了最 原始的素材。其实,文化地位低落便是新华微型小说的最大特色……”在现代经济大潮和社 会剧烈转型时期所产生的新的思想意识不但对文化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人的生活,对 人的传统习惯和生存状态都产生了激烈的冲击。在新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人生态度、生 活习俗、文化氛围中,人们都感到困惑,感到无奈。许多作品都对此有所反映。蓝玉的《林 大光想移民》道出了人们不再适应新加坡到处要使用英语的西化生活;林高的《舍不得》则 通过一个老年人对旧事物的不舍情怀,道出了这一类新加坡人不愿意改变原来的生活状态的 意愿。……以上这类主题的创作我们称之为“华文情结”;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使许多 作家生发出一种危机感,在怀旧与留恋的情绪中手足无措、焦虑不安。他们对新环境感到难 以适应,精神焦灼忧郁,于是便有了留恋旧日生活状态与思古怀乡情绪的作品。张挥的《门 槛上的吸烟者》题材虽然普通,但却写得深沉苍凉,在这一位吸烟者的经历中,我们看出了 骨肉分离、民族异化,同时华文教育日趋式微,这对老一辈爱国念家、思古怀乡的人如何不 伤怀?他们始终不变的,又何止是吸烟这一习惯?而怀鹰的《最后一夜》就表现了时代变迁 ,人生苍桑,在世事变幻中,人的内心亦倍受磨砺,在莫名的悲痛中,人们怀念昔日的习惯 与气味,留恋那流失的年华。雨还是那场雨,但青春不再,时代变迁,许多东西都已不同, 这如何让人不伤怀?……这些作品可称之为“文化乡愁”。“华文情结”和“文化乡愁”都 是一个长久的叙述母题,至今仍未停息,而这类作品多数是中生代以前的作家创作的,人们 把这一时期充满感伤情怀创作的作品称之为新加坡的“伤痕文学”。 二、重审情与义话题和历史精神 随着现代化经济发展,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外来的新思想也渗透到本土的思想中,社 会观念进入了剧烈的转型时期,新旧文化、中西文化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交锋。在金钱观及追 求享受思想的强化突起中,人性与亲情受到了重大的挑战,开始逐渐淡薄或异变。都市生活 中出现林林总总的新现象,这些,都引起了许多文人作家的关注,他们用其高度的社会责任 感、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以及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社会道德规范、人际关系、价值观等 生活内容中所襄括的情与义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同时,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也会很容易回 顾历史,重新寻找和思考历史精神,并给这些历史赋予新的意义,希望以此唤醒人们的民族 精神,重树社会的道德规范,重塑人性的真善美。 在审视情与义的话题中,有如反映现代工作繁忙的《伤疤》等作品。《伤疤》从坐车打盹撞 破头的角度,反映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为了不被淘汰不得不争分夺秒地忘我工作 ,以适应这快节奏的“经济性”的生活方式。从而发掘出了新的社会问题—— 如何处理、优化我们的生存状态呢?反映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的《电话怎么还不响》、《沉 默族》等作品,这两篇作品都道出了现代经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增强,人们的交流减 少,不善于沟通,而《沉默族》更是写到人们甚至互相猜忌,从爱诽谤到顾虑重重,变得沉 默,甚至失语;反映要珍惜亲情的《打嗝的亲情》、《彬彬》等作品。《打嗝的亲情》通过 一系列意识流的回忆与幻想,告诫人们,要给孩子们多点爱心,比如亲手为他们准备一桌丰 盛的晚餐,不要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大灰狼”、“外星人”。《彬彬》则写出了母爱之深沉 ,道出了母爱的可歌可泣,那在死亡边缘挣扎的母亲却牵挂着自己儿子的安危,用自己的血 肉之躯挖出了一条深沟!她的灵魂,她的品质,感动了每一位活着的人,提醒了麻痹的人们 思考,我给孩子们的爱,够了吗?反映要品味生活的《滴》及《憋》等作品,《滴》及《憋 》的作者是梁文福,作品用随意识流而动的交互叙述方式,构成一种模拟映衬,用一种为人 所熟悉的事件去阐明另一件为人不注意或难以理解生活哲理,并道出其形成原理,使理性形 象化,深入人心,读来“入口甘甜,回味无穷”;质问生活与艺术价值取向的《手》则道出 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同时也是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这些矛盾是通过一组意象的对比构成 的,茉莉花香与汗臭,艺术的纯洁的手与按摩后油腻的手。金钱的味道与生活的喧嚣使人无 法静下心来听一首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从以上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人在新的生活方式 中有了新的烦恼,他们心中对由于社会的快节奏、竞争激烈所产生的人情淡薄、道德失范、 求实主义等而感到烦恼和迷惑。而微型小说则为他们提供了倾诉的园地。 在现代化较为发达的社会中,或许人人都已忘记或淡薄了历史英雄和民族精神,但无论在何 时何地,历史和民族精神都是不应被遗忘的,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许多从历史中走过来的 作家就用他们敏锐的笔触,激发人们去回顾历史,也籍此来提倡民族精神。 新加坡曾受别国侵略,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的屈辱史,以及在争取独立的民族斗争中所呈现的 民族英雄与民族精神,都使新华作家们有了重提历史,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林 锦的《血胎》就是用惨烈的笔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写出了英殖民者的掠夺与日军侵略者的暴 行,提醒人们要谨记殖民者和侵略者破坏环境、破坏家园的罪行。柯奕彪的《狙击手》则刻 画了一位在新加坡反殖反侵略民族斗争中的民族英雄形象,他沉着、冷静,不畏惧凶残狡诈 的敌人,誓死保卫自己的家园。梁文福的《历史之一日》则通过表现孔子删史及后人拍摄时 也删史的轻率态度,借古讽今地批判了现在部分新加坡人甘愿遗忘历史的“忘祖”现象,指 出了历史有不可侵犯的尊严,以及历史在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这些篇章 并没有因年代久远而“生锈”乏味,没有因现代化的喧嚣而褪色,这些篇章读来仍然因它们 的内在意蕴之深厚而让人觉得荡气回肠,熠熠生辉。 当代世界在和平的大环境中却处处表现出不安的状态来。如“911恐怖袭击”、“中东战争 ”、“美伊战争”、“反车臣武装分子”等等,这些战火,让具有忧患意识的新加坡文人思 古度今,懂得了历史及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它们是保卫家园保卫主权和维持本国社会安稳的 有力武器。希尼尔的三篇作品就是通过反映新历史条件下帝国主义种种新形式的“侵略”来 提醒人们观照历史,反思自我的。如《猫语录》用象征的手法,揭示了社会所存在的假民主 、假自由的现象,指出了人们被愚弄,意识受压抑,思维受强制,从而变成了一群没有主见 ,爱跟人屁股排长龙,易受别人影响追潮流等;《I & P》中则描写了政客间的争权夺利,却酿成了民族仇恨,恐怖袭击异族等惨剧。在这里政客 的嘴脸是何其的丑陋,是何其的让人痛恨!而受灾受难的百姓又是何其的悲哀!《认真面具 》更是将政客们虚伪、贪婪、冷血、好战的特性表露无遗,同时也十分同情和“责备”那些 甘受“奴役”的软弱、被愚弄的民众。历史让人们能认清帝国主义者的本质,从而能使人们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辨别各种新形式的“侵略”。 总之,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在现代化的意识大潮中重新提起更是具有特别 的意义,它们为许多迷失了方向的人们重新指明的道路,使他们不至于感到困惑,也避免了 自己这个“个体”在社会“类”的压抑下变形消亡。 三、探讨情感婚恋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素质不断提高,对情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 责任夫妻”,而是追求情感的伴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竞争压力的加大,也使身 心劳累了一天的“白领”们想找一个可以放松身心的地方—— 情感的归宿。喧嚣的社会环境,也使爱情这一本来浓郁纯正的味道变得淡了,有时还沾上了 铜臭,于是,社会上婚外恋、移情别恋、三角恋、包二奶、一夜情、网恋等诸如此类的现象 便“流行”起来了。而第三者(情妇/夫,竞争者),第四者(介于情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 )也不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了。而这些都对家庭和爱情造成情感危机,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对人们如何选择正确的爱情观与家庭责任感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对社会的稳定也起到较 重大的作用。 于是,探讨情感问题成为了新加坡微型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叙述母题。柯奕彪的《红颜》是讲 述两个有各自家室的一男一女却成为“红颜”,但他们的“偷情”并不是出于肉体上情欲的 渴望,也不是因为金钱和名利的互相利用,而是出于精神的依托,心灵的交流;林高的《相 片的故事》则是以伤感的笔触去审视爱情经不起岁月的考验而淡化或消亡。艾禺的《快乐的 关系》写的是现代人对于美满婚姻的失望情绪,他们宁愿追求一种异化的快乐关系—— 雇佣妻子,把家庭的那种温馨快乐的关系作为一项服务!当然,也有像陈家骏的《捉迷藏》 这样用浪漫的情调赞扬那些纯朴、永恒的爱情。作家们都希望自己能唤醒人们心中要遗忘的 真爱。 而这些问题中,家庭问题异常突出。首先是家庭结构的改变。传统的家庭结构都是要求世代 同堂,父母儿媳都是住同一大院宅的“大家庭”,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受到西方 家庭观的影响,在他们心目中“家庭”的定义已经发生的改变,不再是传统的世代同堂,共 撑一棵树的样式了。他们喜欢追求自由的“二人世界”的“小家庭”,当他们长大成人,能 够独立时就会离开父母搬出去住,组织一个新的家庭,这使家庭的结构发生了剧烈的转变。 如周粲的《搬》就是通过一个小时候极孝顺父母的儿子大读完大学,准备结婚的时候,还是 向父母提出了令他们难以接受的要求,和妻子搬出去住! 二是一个新家庭的建立基础出现了异变,不再是单纯的感情结合,而是把婚姻作为金钱名利 、权力色欲的交易。简而言之,就是“男才女貌”演变成“男财女貌”。甚至出现了连自己 亲生骨肉也成为自己生活、前途的累赘的观念,如李忠庆的《争》来讲述的就是一对离婚的 夫妻争的不是儿子的抚养权,而是为推卸抚养儿子的责任来争吵,这是一种亲情淡薄的伦理 悲剧,是一种伦理失衡的社会现象。 三是家庭关系的冷漠化。由于以上两种原因之一或这些原因的交叉结合,又或人们因为工作 等关系的影响,把以前曾经的情感都“埋藏”起来了,形成了心灵上的“墙”。他们虽然表 面上没有什么矛盾,但却保持一种淡薄的关系,生活程序化,上班、下班、煮饭、教育孩子 ,但却没有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没有生活的情趣。林高的《点歌》写的就是一个丈夫一边与 情人偷情,一边却打电话给妻子点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其实丈夫是用这种方式建立一 份虚伪的“形式情感”,其实他和妻子之间已经有一堵无法破解的“墙”,那堵无形间彻起 的“墙”是为了保护自己,使这段还有其“存在价值”的婚姻不至于就此结束。 随着社会的发展,情感在婚恋、家庭的比重有所削弱,甚至出现情感荒漠化的迹象。人们对 待婚姻、家庭的态度和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出现了许多婚恋的新现象,这引起了 作家们的注意,使他们纷纷参与了探讨,希望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 四、创作技巧的艺术创新 新华微型小说与中国等较为写实的微型小说一个很大的差别同时也是它的优势就是它在技巧 上的大胆创新。新华微型小说虽然没有像中国微型小说那样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总体 上来说),但它在技巧上的灵活运用却也能产生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短短的篇幅里,虽 然叙述的题材十分生活化,部分还停留在生活的表层上,但经创作者一番艺术加工后,就能 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冲击力,达到让人“顿悟”的境界。这类作品主要有以新体式出现的, 如《十二想》(笔记体)、《黑色日记》(日记)、《论文》(论文提纲)等;有科幻、梦 境等虚幻题材的,如《死刑》、《灭》、《寻找唐努乌梁海》等;有集散文化、诗化的部分 特性出现的,如《纸鹤》、《舍不得》、《吃下午茶遇到苍蝇》等。这些创新,在技巧上是 具有十分积极意义的探索和开拓,应该受到肯定和鼓励。但这些创新又往往会缺乏作为一篇 小说的元素,如人物、情节、细节单元等,因而它也受到了一些作家和读者的质疑。于是人 们对于这些非传统意义的“微型小说”就有了两种观点。一种是把它看成“非小说形式”的 ,如新华小说家艾禺的看法的:“既然冠以‘微型小说’的称号,我始终认为它说什么都应 该具有小说的‘样子’。我不是把对它以‘反小说形式’出现,但如果一味在求变换花招, 虽然有他创意,但却走成一个让人看不出的样子来,说是赋予了微型小说新生命,我却觉得 是在糟蹋这四大家族里的新新文类。”而孙爱玲则认为:“微型小说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小 小结构,换句话说,要成‘型’,虽小但五脏俱全。有人物(或异类)、有事件、有事件发 生之所以然,或后果。” 谢裕民也认为,要区分“微型小说”与“极短篇”的差别。“新加坡的一些微型小说其实根 本不是微型小说,而是‘极短篇’,因为它没有故事可言。” 另一种看法是认为写微型小说就需要运用创作技巧,以求让简单普通的生活题材获得强烈而 丰满的艺术魅力。他们普遍认为在创作上要摆脱任何文学教条的束缚,不断地探索和试验新 的技巧,这样才可以为微型小说的发展壮大开拓更大的空间。如黄孟文的“五脏不全说”认 为:“微型小说不能讲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为微型小说的特征就在于五脏不全”;林 高的“微型小说和诗是乡亲说”就提出:“在技巧方面,微型小说须写得有韵味,让读者回 味无穷。微型小说可以有深度,但从单篇来看,不易有厚度,难与短篇小说一较高低,如果 含有诗的韵味,则可加强回旋的深度。”董农政、希尼尔则提出了“小说诗”的主张,希尼 尔在“走出文化伤口,继续自觉探路”的座谈会上提到:“诗与微型小说互相渗透和结合, 这基本上是好的……诗是语言的精华所在,诗和小说相结合而衍生出另一种文体是可行的, 不过需要另一段时间的尝试和试验。”旅新作家石鸣也赞同他们的观点:“诗重意象、留白 ,而且诗节间也多有跳跃性,微型小说也最忌‘开门见山’,所以这两种文体之间其实是有 共通之处的。我们在创作微型小说时,完全可以融入诗歌的元素”。但他又指出“不过不是 形式上的模仿,而是从精神上去吸取诗的神髓,融会贯通于小说创作中。”此外还有希尼尔 的新闻小说、现代寓言等。马来西亚作家朵拉对于微型小说的创新,曾这样提出过要求:“ 微型小说创作的规律,不断重复,到最后会形成一个窠臼,微型小说作者也许因此陷落在创 作法则里,反而走不出来。如果要问我:‘微型小说是什么?’《禅话101则》的其中一则 正好可以代我回答:‘日本的觉阿禅师是首位到中国学禅的人,天皇听说他回日本来了,就 请他为自己及臣民说禅。觉阿站在天皇面前,一言不发,然后从衣折中取出一只笛子,吹了 一曲短调,接着非常礼貌地鞠了一躬,从此消失不见。’”当然朵拉并不是说微型小说的的 技巧“吹”了一次就“消失”不要了,而是着重指出对于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我们需要有 创新的精神,不要只想着沿用前人的技巧。 我们比较赞同第二种看法。这主要是从它们的作用来说的,而不是从它们的形式来说的。无 论是微型小说还是“极短篇”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与作用:运用短小的艺术形式,在快节奏 的现化生活中,给予读者一种认知生活、情感、道德规范和文化素养等方面人生内涵的机会 。因此,我们有理由将这类“短小的艺术形式”归类或并列在一起,因为它们所负载的质— — “神”是相通的。当然,这种艺术形式与诗歌、日记、散文等又有所不同,它是诗与小说, 散文与小说的结合体,是把诗歌、散文的神髓吸收铸炼后,以另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读 者的面前。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快速地刺激和感染读者,形成一种厚重的审美快感。因此, 它也应有一个“本体规范”,以使它能与其它文体有所区别。美国的小说评论家罗伯特·奥 佛法斯特认为:“微型小说‘不超过1500字,却要具备小主的一切要素’。他规定这种文 体的三个要素是:1.构思新颖奇特;2.情节相对完整;3.结尾出人意料。许多中外微型小 说研究者都认为罗伯特的第一条和第三条的概括比较准确,能够普遍地被人们接受。而他们 对罗伯特的第二‘情节相对完整’却纷纷提出商榷意见。”由此可见,微型小说这种文体不 一定要求情节完整,但它在情节构思和结尾上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的,这里面可以运用许多的 技巧以达到创新的目的。当然,在创作技巧的不断变革中,第一和第三要素也开始了异变, 如结尾往往是没有出人意料。虽然如此,但它还是有一个模式的: 微型小说的结构=“常规性铺垫叙述”+“突转性上升叙述” 这里的“突转性上升叙述”其实就是结尾部分。当然这里的突转也不单单是指“出人意料” ,它指的应是艺术的突转。微型小说的结尾往往都是用一两句话来点睛,无论它是不是“出 人意料”,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是给人以强大的“审美速率刺激”,我们称这种艺术机制 为“艺术的突转上升”。当结尾是“出人意料”的,那么它就是“艺术的反转斜升”;当结 尾只是将全文的信息融会在一起,起点睛之功,那么它就达到了“艺术的急转上升”。 概而述之,微型小说的“本体规范”不可丢,至于这种本体规范的特性,在现阶段我们可以 这样概括:“微型小说是在当代生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字数在1500字左右,既体现出 小说的一切要素又具有其特殊规律的小说品种。” 总之,新华微型小说的成就是华文微型小说界不容忽视的,但旅新作家石鸣认为:“走下坡 路是事实。新华微型小说所以会经历九十年代那段蓬勃时期,是建基于黄孟文、希尼尔、谢 裕民和林高等人的社会责任感。……在作品中,不仅批判、反思,也将伤口呈现出来,试图 ‘痛’醒一些人,这就形成了那一时期的‘伤痕文学’。但现代的年轻作者,大都对那一段 历史没有认识,也没有感受,他们感受到的是全球化、城市化所带来的冲击,所以他们的作 品更多的是边缘化、私语化的写作。而这种写作最好的载体是散文,所以年轻作者从事微型 小说写作的比较少。这也间接造成了新华微型小说近几年的低落。”新华小说作家董农政也 承认:“我也认为新华微型小说已经走下坡,特别在文学技巧与作品视野上。”另外,这种 创作上的低潮,与当代新加坡华语的低迷与式微也是有密切的关系的。文学失去了载体,就 根本没有创作的可能。因此华语地位的改变使新加坡的文学创作都受到很大的阻碍。 但我们也看到其强大顽强的生命力,它的再度繁荣,再创新高的时刻将不会太远。首先从新 华微型小说的创作现状来看:新华微型小说作家在年龄结构分布比较均匀,他们可以延续和 发展微型小说这一文体,相信在三代作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开创出一个新华微型小说再 度繁荣的好局面;而作家们在技巧上的创新精神、现代生活不断涌现的创作题材、日趋成熟 的理论研究,是新华微型小说创作兴盛的动力。除此,发表新华微型小说的阵地也较为宽广 ,《联合早报》、《新华文学》、《赤道风》、《新加坡文艺》等报纸刊物都刊登微型小说 。而从时代需要来看,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更愿意去品味微型小说这一短而精的“文化 快餐”,人们都希望费最小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最大的审美信息量,而微型小说能够迅速反 映生活,深刻揭示时代本质,因此能够满足读者的“速率审美刺激”,从而受到大众的欢迎 。眼下新加坡政府积极鼓励使用母语,许多社会团体和文学团体也进行“语言复兴”运动, 华语的地位在未来也会逐步提高。综上所述,新华微型小说的兴盛虽是面临着挑战,但我们 也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看到它强大的生命活力,并预知它繁荣昌盛的未来。正如《新加坡华 文文学史初稿》所言:“新华微型小说……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在发展,可以预见:有好 的作家、好的题材、好的技巧,同时有好的作品评论与理论研究,就有可能写出一流的作品 来,从而为新华文学走向世界又拓展一条道路。” 刘天平,中国微型小说评论者。
本文档为【本土特色与艺术创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6261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3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互联网
上传时间:2011-06-18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