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资制度

投资制度

举报
开通vip

投资制度 1 投投资资制制度度、、投投资资结结构构与与经经济济增增长长 卢建新* 摘 要:投资制度创新与投资结构变动密切相关,它们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 它们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对我国投资制度、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系统考察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我国投资制度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投资结构问题。针对我 国投资制度和投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投资制度;投资结构;经济增长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仅有三大传统柱石——自然禀赋、技术和偏好...

投资制度
1 投投资资制制度度、、投投资资结结构构与与经经济济增增长长 卢建新* 摘 要:投资制度创新与投资结构变动密切相关,它们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 它们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对我国投资制度、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系统考察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我国投资制度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投资结构问题。针对我 国投资制度和投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投资制度;投资结构;经济增长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仅有三大传统柱石——自然禀赋、技术和偏好——还不够完 善,第四大柱石,而且也是不言而喻的柱石,就是制度。结构主义则认为经济增长不仅是总量 增长同时也是结构变动的过程,总量增长与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两大基本要素。由此 看来,投资制度创新和投资结构变动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那么,投资制度和投资结 构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它们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本文试图对这两 个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投资制度、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考察 (一)投资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在竞争均衡的 假设下,经济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所谓竞争均衡是指经 济制度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维持均衡价格,从而无论从生产者,还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资源 到达到了长期的有效配置,即帕累托最优。这意味着,所有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的转移不可能 增加总产出,即不存在任何结构效应。结构主义则认为,经济增长受投资结构变动的影响,在 预期不足和要素市场分割及调整滞后的条件下,投资结构变动极可能在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 因此,劳动力和资本从生产力低的部门向生产力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增长。由此他们 认为,经济增长不仅是总量增长过程,同时也是结构变动的过程,总量增长与结构变动是经济 发展过程中的两大基本要素。 显然,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竞争均衡假设是有缺陷的,因为事实证明,不论是市场机制还是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机制,都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均衡调整。因此,不同部门中要素收益便会有差异,在这种情 况下,投资结构调整便会加速经济增长,这种结构主义的观点得到广泛的实证支持。一方面, 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等人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经济总量增长依赖于投资结构的转换; 在一定条件下,投资结构的转换率越高,经济总量的增长就越迅速。另一方面,新兴工业国的 发展经验也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投资结构的调整升级是加快经济增长的一个本质要求。 由上述分析可知,有序的投资结构变动是提高经济增长绩效的一个重要动力,或者说投资 结构转变的滞后是造成一个地区经济增长低绩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投资制度失衡是发展中国家投资结构效能低下的根本原因 由于受结构主义的影响,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的发展战略需要都将结构主义观点 纳入政府政策体系当中。但实践中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一种是通过行政计划手段,将稀 缺的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通过倾斜配置到少数重点产业,力图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实现投 *卢建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讲师,博士生。 2 资结构优化和经济赶超。①另一种却是重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通过间接调控手段实现 投资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实践证明,前一种方式并不能取得最终成功,后一种方式却比较 成功地克服了经济中的失衡,实现了投资结构的有序演进和经济增长。 结构主义认为,投资结构变动之所以促进经济增长,是因为经济中存在“预期不足和要素 流动受到限制”,并认为“投资结构转变对于发展中国家比对发达国家似乎更重要,因为发展 中国家要素市场的非均衡现象表现得更突出”。由此可见,要优化投资结构的主要原因是经济 中要素市场不完善阻碍了要素的自由流动。由于市场化程度低,无法满足投资结构优化的要求, 从而出现制度供给不足,而通过投资制度创新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发展中国家投 资制度失衡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要素市场的分割,即由于这些国家的市场机制基础薄弱,市场体 制发育滞后,使价格扭曲现象严重,无法为经济主体提供充分信息,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稳定预 期,从而无法实现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可见,市场化程度低是发展中国家产生投资结构负效 应和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发挥投资结构效应的重要政策手段就应是通过制度 创新,逐步减少价格扭曲现象,为市场提供充分信息,使其形成有效激励和稳定预期,使资源 顺利地从低效率利用部门向高效率利用部门转移,则可实现有序的投资结构演进,并促进经济 增长。相反,如果主要采取行政手段去代替市场机制,认为造成要素价格扭曲,通过要素倾斜 配置,将稀缺资源配置于少数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图促进投资结构的转变,则结果往 往是短期内会使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而从长期来看,不仅不会促进投资结构失衡的改善,反而 会造成进一步的非均衡,从而背离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这种方式只能应用于特殊时期,或在 某一局部地区采取的短期措施,而不应成为长期的全面性的主导行为。 由此可见,对于发展中国家,投资制度失衡是投资结构转换滞后和功能低下的根本原因, 其直接体现就是相对于投资结构转的制度供给不足,即市场化程度低和要素市场分割。因此, 通过市场化取向的制度创新,加快市场化程度的深化,完善市场发育环境,为经济主体提供充 分信息和有效激励是发展中国家以投资结构促进增长的根本起点,也是一种更有效的制度选 择。 (三)投资制度创新是投资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投资制度创新成为推动中国投 资结构转变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投资制度创新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 进投资结构转变,从而引发经济增长。第一种是通过市场需求张力。传统体制下中国有大量的 闲置资源没有得到利用,改革开放以后被压抑的需求得到巨大释放,使原本闲置的资源得到利 用,从而带动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促进经济增长。第二是通过竞争压力。市场机制逐 渐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竞争将资源从低效率利用部门配置到高效率利用部门,从而使效 率高的部门兴起和效率低的部门萎缩,促进经济增长。转轨过程中的投资结构调整,是投资制 度创新和投资结构优化相互结合与相互促进的过程,因而有效地推进投资制度变迁会促进投资 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 传统的结构主义主要从要素结构角度来分析投资结构转变,他们把制度作为外生变量来看 待。因而,它对经济转轨中的投资结构转变问题解释力有限。现实是,转轨经济中的投资结构 转变不仅存在着要素配置的非均衡,更主要的是存在着深层次的投资制度失衡。因而资源要素 流动重组的背后,实际上是围绕资源要素所产生的所有权结构的重组。所有权结构发生改变, 它的载体——资源要素的重组和各种要素产权的组合体——企业的组织形态重组便难以实现。 同时,各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机制作用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了资源优化配置的程度。在 转轨过程中,这些既是改革的目标,也是投资结构优化的前提条件。 渐进转轨的重要特征是投资制度变迁的渐进性和非均衡性,正是由于投资制度失衡才导致 要素配置的非均衡和投资结构效能低下。投资结构失衡必然导致低效率,而要通过投资结构优 ① 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 1999 年版。 3 化实现经济高效增长,则必然从解除深层次的投资制度失衡入手,因而必然会引致投资制度创 新。所以,转轨经济中投资结构转变必须将投资制度作为一个重要的内生变量。通过投资更新 制度、扩大或缩小某一制度形式的作用范围,用高效率的投资制度形式代替低效率的投资制度 形式,必然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在转轨经济中,投资结构调整是与投资制度创新相 伴随的,没有投资制度创新相跟进,要素的优化配置难以进行,投资结构难以实现。因此,忽 略投资制度创新的作用,仅仅从要素层面来调整投资结构也难以取得成效。转轨经济中的投资 结构调整,既是一个物质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又是一个相应的投资制度创新和重构的过程。 (四)投资制度变迁的差异是造成区域投资结构和经济增长差异的关键 在转轨经济中,区域之间和产业之间的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就是不同地区的投资制度安排 和变迁速度不同。发达地区之所以经济增长速度快,是因为它们的投资制度创新起步早、力度 大、速度快、条件好,它们有较强的投资制度创新能力和较高的投资制度适应性。而在某些发 展缓慢的中西部地区,投资结构调整之所以体现出刚性化特征,其重要原因就是投资制度创新 不足和投资制度变迁滞后。由于传统体制的根深蒂固,并体现出一种自我强化的反馈机制,使 新投资制度的引进非常困难,甚至被“锁定”在某种落后状态难以自拔。相反,投资结构演进 快速、高效的地区,往往是投资制度创新和投资制度变迁迅速的地区。在转轨经济中,内生性 投资制度变迁的差异是形成区域投资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二、我国投资制度、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历史考察 自建国以来,我国投资制度变迁与投资结构变动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从 1949 年至 1978 年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阶段;二是实行改革开放阶段。 (一)传统经济体制下的投资制度变迁、投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 建国后,由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领导人选择了以优先发展 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然而,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与当时的经济状况相冲突,从 而使重工业优先增长无法借助于市场机制得以实现。解决这一困难的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就是作出适当的投资 制度安排,人为地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即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和劳动等的价格, 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于是,适应于重工业优先增长的发展战略,一套以全面扭曲产品 和要素价格为内容的投资制度就形成了。相应的投资制度安排就是,对经济资源实行自上而下 的指令计划性数量限额配给,而价格只是一种核算手段,货币则是一种分配工具,两者处于从 属地位。政府成为唯一的投资主体,企业的投资自主权被剥夺。 在这种投资制度下,中国的经济总量水平经过 50 年代初到 70 年末的增长有了巨大的提高。 统计资料表明:1952-1978 年期间我国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 分别为 7.9%、8.2%、6.0%。①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即使与发展较快的 台湾地区、韩国相比也不低多少。而且,在近 30 年间,中国以较快的速度建成了比较完整的 工业经济体系。 传统投资制度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形成完整工业经济体系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投资结构 问题。传统投资制度通过扭曲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以动员资源和降低重工业的成本,并建 立相应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以保证资源有限流向重工业部门,中国确实实现了重工业优先于其 他部门的增长。这一投资制度实行的结果是造成了中国产业投资结构的极大扭曲(见表 1)。 ①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平衡统计司编:《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7 年 版,第 45-46 页。 4 表 1 1952-1978 年产业投资结构的变化 年份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其他产业 “一五时期” 7.1 6.4 36.2 50.3 “二五时期” 11.3 6.4 54.0 28.3 1963-1965 17.6 3.9 45.9 32.6 “三五时期” 10.7 4.4 51.1 33.8 “四五时期” 9.8 5.8 49.6 34.8 1976-1978 10.8 5.9 49.6 33.7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2)》,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58 页。 传统投资制度是政府强制性政策给定的,投资制度变迁体现了政府的偏好,而且新的投资 制度供给严重不足,从而导致了投资制度的失衡。 (二)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制度变迁、投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 1.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制度变迁的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针对传统投资制度缺乏效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行政性的项目审批 和指令性的投资计划是传统投资体制的两大支柱,因此最初的改革从下放审批权限和缩小指令 性计划入手,不过重点主要集中在对项目建设实施阶段的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引入市场机 制代替行政手段,其主要措施是承包责任制。1985 年又推出“拨改贷”,改资金的无偿使用为 有偿使用,以期提高投资效率。不过这些改革并没有涉及到投资体制的核心和实质,行政性分 权并没有脱离政府决策的本质,政府仍是最主要的投资决策者,企业仍处于从属地位。1988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投资体制改革近期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政府作 为投资主体其运行方式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投资的范围,并第一 次提出要使企业成为一般性建设的投资主体,从而将政府投资与国有企业投资区分开来。对于 国有投资的具体投资项目,1993 年推行项目业主责任制以强化微观行为主体的约束机制。1994 年,根据不同投资主体的特点和不同行业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市场需求情况,将 投资项目具体化为竞争性、基础性和公益性三大类,明确政府从竞争性项目中退出,让位于企 业和个人,政府承担公益性和部分基础性项目的投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进一步划分财权 和事权的基础上,实行了经常性预算和建设预算相分离的复式预算管理。1995 年 5 月成立国家 开发投资公司作为国家投资主体的代表和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工具。为加强投资项目建 设实施阶段的责任约束,1996 年建立项目业主责任制,1997 年开始实行法人投资责任制和项 目资本金制度。1998 年引入重大项目稽查制来加强对项目建设、项目业主及地方政府的监督。 2004 年 7 月 16 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中国经济和投资领域 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投资体制改革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本次投资体制改革的主线是在国 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其重点有四个:一是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 的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 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二是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 主化水平,建立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健全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改进调控方式,完善调 控手段;四是加强投资监管,维护规范的投资和建设市场秩序,加快投资领域的立法进程。 以上简要地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制度的变迁,下面来看这种变迁对投资结构和经 济增长的影响。 2.投资制度变迁对投资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倾斜政策,相应地,作出了有利 于东沿海地区的投资制度安排。例如,在国家投资上优先安排东部基建项目;在投资审批上赋 予东部沿海省份更高的投资审批权限;在税收优惠上不仅给予经济特区还给予众多沿海开放区 5 海外优惠,不仅包括所得税优惠还包括部分流转税优惠。这些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投资制度 的创新,从而进一步强化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制度的差异。其直接结果就是造成东、中、西 部地区投资总量、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投资增长率和地区经济增长的较大差异。 从投资总量来看,东部地区投资总量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见表 2)。2004 年东、中、西 部地区固定资产分别为 40242 亿元、15126 亿元、13749 亿元①,东部投资是中西部地区投资总 和的 1.4 倍。如果把内地(中、西部地区的总称)投资与东部地区投资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二 者之间的规模差距比改革开放初期有明显扩大,从绝对差距来看,1982 年东部地区比内地多的 101 亿元,但是在 2004 年差距扩大到 11367 亿元;从相对差距来看,1982 年内地与东部地区 的差距为 16.24%,随后还有短暂的下降,但接着就是连续上升,在 1994 年达到 49.62%,此后 又开始逐年下降,在 2004 年达到 28.25%(见表 3 和图 1)。 表 2 1982-2004 年东、中、西部地区投资总量及增长率(单位:亿元、%)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年份 投资额 比重 增长率 投资额 比重 增长率 投资额 比重 增长率 1982 623 50.65 - 342 27.81 - 180 14.61 - 1983 689 48.16 10.53 414 28.96 21.02 200 14.01 11.41 1984 925 50.48 34.32 553 30.14 33.41 273 14.90 36.31 1985 1275 50.13 37.80 747 29.36 35.15 396 15.57 45.04 1986 1630 53.13 27.85 860 28.04 15.19 445 14.52 12.46 1987 2106 55.54 29.21 992 26.16 15.33 523 13.79 17.38 1988 2750 57.86 30.60 1178 24.78 18.74 641 13.48 22.56 1989 2558 58.00 -7.00 1051 23.82 -10.81 617 13.99 -3.69 1990 2564 56.76 0.23 1114 24.65 5.99 652 14.44 5.69 1991 3209 57.35 25.15 1344 24.03 20.71 817 14.61 25.34 1992 4885 60.45 52.24 1821 22.54 35.48 1095 13.55 33.96 1993 8204 62.76 67.94 2753 21.06 51.17 1652 12.63 50.84 1994 10923 64.10 33.15 3505 20.56 27.30 1998 11.73 21.01 1995 12773 63.80 16.93 4210 21.03 20.12 2392 11.95 19.69 1996 14293 62.21 11.90 5091 22.16 20.94 2882 12.54 20.49 1997 15224 61.04 6.51 5594 22.43 9.88 3354 13.45 16.37 1998 16932 59.61 11.22 6340 22.32 13.33 4168 14.67 24.27 1999 17909 59.99 5.77 6565 21.99 3.55 4494 15.05 7.84 2000 19336 58.74 7.97 7457 22.65 13.59 5104 15.50 13.56 2001 21530 57.85 11.35 8563 23.01 14.82 6000 16.12 17.55 2002 24934 57.32 15.81 10044 23.09 17.30 7057 16.22 17.63 2003 33061 59.50 32.60 12795 23.03 27.39 8748 15.74 23.95 2004 40242 58.22 24.80 15126 21.88 30.20 13749 19.89 26.60 说明:本表未列出不分地区的投资,故东、中、西部地区的比重之和并不等于 100%;2004 年的数据是由 国家统计局编 2005 年 2 月 28 日公布的《200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得到。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中国统计出 版社 2002 年版,以及《中国统计年鉴》(1983-2004 年),整理计算得到。 表 3 1982-2004 年东部与内地固定资产投资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的比较 ① 国家统计局编:《200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 年 2 月 28 日公布。 6 年份 绝对差距 相对差距 年份 绝对差距 相对差距 1982 101.18 16.24 1994 5420.40 49.62 1983 74.31 10.79 1995 6170.91 48.31 1984 99.61 10.77 1996 6319.33 44.21 1985 132.15 10.37 1997 6275.80 41.22 1986 324.46 19.91 1998 6424.23 37.94 1987 591.20 28.07 1999 6849.44 38.25 1988 931.86 33.88 2000 6774.89 35.04 1989 890.38 34.81 2001 6967.67 32.36 1990 798.12 31.13 2002 7832.56 31.41 1991 1047.06 32.63 2003 11518.50 34.84 1992 1968.78 40.30 2004 11367.00 28.25 1993 3799.10 46.31 说明:本表是根据表 2 中的有关数据计算得到;绝对差距=东部数值-内地数值;相对差距=(东部数 值-内地数值)/东部数值。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绝 对 差 额 ( 亿 元 ) 0 10 20 30 40 50 60 相 对 差 距 ( % ) 绝对差额 相对差距 图 1 1982-2004 年东部与内地固定资产投资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的比较 从各地区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来看,1982 年东部占 50.65%,到 1994 年则高达 64.10%, 到 2004 年下降到 58.22%,可见改革开放最初的十几年是东部地区发展最快的一段时间。相反, 西部地区在 1982-2004 年间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始终维持在 14%左右;中部地区稳中有降, 从 1982 年的 27.81%下降到 2004 年的 21.88%(见图 3)。 7 0 10 20 30 40 50 60 70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比 重 ( % )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图 2 1982-2004 年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 从各地区投资增长率来看,1982-2004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东、中、西部地区年均增 长率分别为 22.13%、19.99%和 21.19%,可见东部最快、西部次之、中部最慢。东、中、西部 地区增长速率化曲线见图 3。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增 长 率 ( %)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图 3 1982-2004 年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从地区经济增长来看,东部地区与内地 GDP 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在扩大。统计表明, 从 1981 年到 2003 年,东部地区与内地 GDP 的绝对差距由 196 亿元扩大到 28498 亿元,相对 差距由 2.9%扩大到 34.8%(见表 4)。 表 4 1981-2003 年东部与内地 GDP 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的比较 GDP 1981 1985 1991 1995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东部 6655 10755 17931 33759 37974 51564 57740 63624 70744 82019 内地 6458 9991 15077 24104 27698 35989 39470 43142 47276 53521 绝对差距 196 765 2854 9744 10274 15575 18270 20482 23468 28498 相对差距 2.9 7.1 15.9 28.9 27.1 30.2 31.2 32.2 33.2 34.8 8 说明:(1)绝对差距=东部数值-内地数值;相对差距=(东部数值-内地数值)/东部数值 (2)表 3 中除相对差距的单位为%外,其余单位均为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2-2004 年),中国统计出版社,整理得到。 通过对我国投资制度变迁、投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 第一,传统经济体制下的投资制度和投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的影响。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内生出的以扭曲要素和产品价格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环境、高 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和毫无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既促进了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增 长,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投资结构问题。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制度以市场化为发展方向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对不同地 区实行有差别的经济政策,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投资制度存在差异,而不同地区投资制度的差异 进一步造成了不同地区投资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区域投资结构问 题。 三、当前我国投资制度不合理和投资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投资制度通过提供有效的市场运行规则而发挥对投资结构的 影响作用,因而对投资结构最终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需求结构。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完 善,投资制度具有明显的转轨经济特征。在这种转轨经济条件下,投资制度不合理的主要原因 是市场机制不完善;投资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结构不合理。 (一)投资制度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市场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要素和产品通过市场进行配置时,会受到各种制度的或非 制度的因素的影响或扭曲,从而降低了市场的运行效率,在这种条件下,投资制度也无法提供 有效地市场运行规则来影响投资结构。因此,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的投资制度必然是不 完善的。 1.政府实际控制的投资资金在全社会投资资金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仍很大造成现行投资制 度不合理 经过 20 多年改革,投资资金的供给主体逐步多元化了。这使得政府直接控制的预算内投 资资金在投资资金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大大降低,但是,在实际的投资运作过程中,政府仍然用 各种方式控制着投资资金供给的很大部分。预算内投资资金由政府直接控制自不必说,用股票、 债券等手段从社会公众手中募集的投资资金不管是总量还是使用方向到目前为止还是政府以 行政指令的方式直接控制的。政府对银行贷款投向也保持着很强的影响力,同时由于银行的国 有及其非真正的商业性质,其贷款的决策人还是更愿意将贷款投向公有部门。 2.政府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投资项目决策权造成现行投资制度不合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曾多次下放项目投资决策权,使适应计划经济的投资决策体制 有了很大的松动,企业根据自己意愿提出的投资决策方案比较容易获得通过了,但是,决策权 的下放只是权力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转移,并没有从政府转移到企业。直到目前为止, 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在投资项目决策时仍然拥有很大的权限。一是各级投资计划管理部门对投资 项目行使审批权;二是政府对政府直接投资的项目拥有完全的决策权;三是政府综合经济管理 部门对投资决策的具体内容的影响。总之,不仅是政府直接出资建设的项目,和政府控制的资 金投资的项目,而且包括企业甚至是民营企业自筹资金投资的项目,仍然都需要由国家职能部 门审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完整意义上的企业投资主体尚不存在。 3.在政府用自有资金直接投资或用它所能控制的资金投资时,投资实施过程并没有企业 化 9 为了使投资建设的实施过程从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中分离出来,政府在有关投资体制改革 的文件中曾强调项目投资采用业主制和投资项目法人负责制。但是,在实际的投资运作过程中, 这方面的改革几乎没有多大进展。政府立项、政府直接出资的项目和政府立项政府组织资金的 项目,至今仍旧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投资管理的老模式,很多基础设施项目甚至在建成运营后 仍由政府直接管理或由政府职能部门管理。 4.一般国有企业中尚未建立投资约束机制造成现行投资制度不合理 可以说,公有投资领域所进行的一切改革,最后都要落脚到把国有企业培育成市场经济投 资主体这一目标上来。国有企业要能够成为市场经济投资主体,一要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努力 使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机制,二要在企业内部形成能够对投资风险负责任的主体。对于前一种要 求来说,条件是投资活动的管理者能够从未来的投资收益中占有相当的份额,即在未来成为投 资收益的所有者。对于后一种要求来说,条件是投资管理者现在就是财产所有者。如果不能从 投资的未来收益中占有一定比例的份额,投资管理者就没有足够的动力促使资本收益最大化, 如果现在没有足够的财产所有权,投资管理者就没有办法承担由于投资的失误而造成资本损失 的风险。至少到目前为止,国有企业内部还缺乏这样的主体。 (二)投资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结构不合理 在转轨经济条件下,需求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是:城乡分割制度造成了农业投资需求不足 以及对工业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不足;城市收入分配结构及消费品供给制度不合理造成收入分配 不公和公款畸形消费。 1.城乡分割制度造成城乡投资结构失衡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主要通过调整工农产品的比价关系和鼓励发展乡镇经济来调 节城乡利益格局。农民收入伴随着工农产品比价关系的调整有所提高,城乡收入水平的差别也 一度缩小。但是,在 80 年代后期和 90 年代初期,城乡收入差别重新扩大。1994 年,政府采取 提高农产品定购价格、减轻农民负担等措施,加上非农产品价格普遍回落,农村居民收入的增 长超过城市居民。但是,1998 年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又再度扩大。农村与城市 居民不仅在收入上存在很大差别,在享受卫生、教育等社会福利和公共商品服务方面的差距还 有扩大的趋势。城乡分割制度对我国投资结构的演进造成两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农村投资需 求不足;二是对工业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不足。由此可见,城乡分割制度不仅阻碍了农村经济的 发展,也严重阻碍了城市经济的扩张。 2.城市收入分配结构及消费品供给制度造成某些产业的投资结构失衡 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虽然相对于农村居民来说较高,但是,城市居民的需求结构并不合理。 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二是城市 居民消费品的供给实行双轨制:市场供给和非市场配给同时并存。三是公款消费导致畸形消费。 尽管近年来公款消费增长势头有所收敛,但公款消费的总额仍在扩大。四是城市居民消费需求 集中的高档耐用消费品等少数消费领域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其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异常迅猛。这 种迅猛变化的市场需求是我国现有供给能力难以适应的,因而给外国商品和外资的进入留下了 很大的空间,许多国内企业则因外国商品和外资的激烈竞争而在成长时就被外国商品和外资所 击败。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我国投资结构调整的难度。 四、优化投资结构和投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 (一)将政府投资局限于市场失灵范围内 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过程中分工的基本原则是:凡是 市场能够做的就让市场去做,市场做不了或做不好的才由政府去做。依此原则,在实物投资领 域,政府能够发挥作用的范围是: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如铁路、机场、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 10 项目;推动产业结构调控,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形成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 力的工业项目,如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等;具有自然垄断特点的项目如供水、供气、供电、通信 等领域里的项目;资源开发领域里的项目等。这些项目要么是投资额大,投资周期长,投资风 险大,一般民间资本做不了或不愿意做的;要么是如果政府不做就会对消费者利益造成较大损 害,原则上不适合民间投资者做的。从结果来看,这些项目建成以后都是要进行经营的,并且 要逐步回收投资资金的,有的项目还会带来利润,个别项目甚至利润很丰厚。因此,这类固定 资产建设项目与前述非经营、非营利不回收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有着性质上的根本不同。所以 这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归入投资范畴。这也是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惟一适合政府投资的领 域。这类固定资产建设实施过程的组织管理与前述属于政府支出范畴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实施 过程的组织管理应有根本的不同,即不能由政府自身或政府委托的项目受益单位以业主的名义 组织管理,而应组建企业法人或依托已有的企业法人组织管理,项目建成后由该法人进行经营。 (二) 使民营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经济投资主体 民营企业,广义上包括外资企业,是直接从市场经济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与市场经济有 着天然的联系,最容易接受市场经济规则。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应是竞争性行业 惟一的投资主体,一些非竞争性的基础行业也应有民营企业投资的地盘。所以,应该逐步消除 计划经济的影响,扫除对民营企业投资的各种不合理限制。 (三)消除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的分割,提高农村人均收入水平 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提高农产品价格;二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我 国一部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已与国际市场价格不相上下、有的甚至高出国际市场价格,目前粮 食等农副产品的价格已跌破市场定购价格,进一步提高价格的余地已经不大。国家财政能够用 于农产品价格补贴的投入也难以大幅度增加。从根本上说,提高农民收入主要应靠提高农业劳 动生产率。 参考文献 1.张中华:《论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与需求结构》,载《财贸经济》2000 年第 1 期。 2.赵晓瑛:《区域投资与经济增长》,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年版。 3.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 1999 年版。 4.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Investment System, Investmen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Lu Jianxin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of investment system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change of investment structure, they are both important factors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growth, but their function is different. Based on review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investment system,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points out, China’s investment system promotes economy growth, but it results in some serious problems in investment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is paper gives some advice. Key Words: investment system; investment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
本文档为【投资制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7015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3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0
分类:互联网
上传时间:2011-06-18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