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决策认知偏差的认知心理学分析

决策认知偏差的认知心理学分析

举报
开通vip

决策认知偏差的认知心理学分析 收稿日期:2008-07-10 作者简介:周菲(1954-),女,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决策认知偏差的类型 (一)归因偏差。归因偏差是指决策者的归因 由于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脱离逻辑的偏向,主 要表现为:(1)基本归因偏差。这种偏差表现为决 策者低估情境的作用而高估个人或内因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J·捷里和J·格林认为,这种现象的 产生是因为决策者头脑中有一种信念,即每个人 要对自己的行动结果负责,因此往往更多地从内 因去评价行动结果,从而忽视了外因对行动结果 的影响。...

决策认知偏差的认知心理学分析
收稿日期:2008-07-10 作者简介:周菲(1954-),女,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决策认知偏差的类型 (一)归因偏差。归因偏差是指决策者的归因 由于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脱离逻辑的偏向,主 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1)基本归因偏差。这种偏差表现为决 策者低估情境的作用而高估个人或内因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J·捷里和J·格林认为,这种现象的 产生是因为决策者头脑中有一种信念,即每个人 要对自己的行动结果负责,因此往往更多地从内 因去评价行动结果,从而忽视了外因对行动结果 的影响。这种对个体和个体行为的过度关注可以 导致决策将行为的结果归因于个性因素,如能力、 特质和动机等。(2)行为者-观察者归因偏差。决 策者往往把别人的行为归因于他们的内因,而把 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境。如果决策者是行动者,将 更加强调情境的作用,如果决策者是观察者,将更 加强调行动者的特点。行动者一般比较清楚影响 他们行为的各方面的环境条件,深感条件的约束 力,而对自己的主观缺点往往认识不足。反之,观 察者站在行动之外,他往往认为行动是行动者个 人的事,因而成败也应该主要由行动者个人负责, 从而习惯于把成败归因于行动者个人。(3)自我中 心偏差。自我中心偏差包括自我服务偏向与自我 损害偏向。自我服务偏向是指决策者把决策的积 极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智力、学识水平等,如 某一决策成功是因为我个人的判断能力高于他 人,而把决策的消极结果归因于情境。自我损害的 偏向则表明,决策者在面对一项风险决策任务难 以拍板决断时,则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行,适应力下 降或认为自己智商较低,于是就更加紧张,更加难 以决断。也就是说,正性的行为进行个性紧因,负 性的行为进行情境紧因。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决策者的自我防卫能力,或是决策者为了加强其 控制客观世界的自我感觉,从而造成对决策信息 的曲解。 (二)直觉偏差。当决策者面临一个风险性或 复杂性较高的决策任务时,通常会依据自己的直 觉或一些常识来进行决策。在大多数情况下,直觉 决策可以获得“满意解”,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产 生决策的系统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1)代表性 (representative)直觉偏差。特沃斯基和卡尼曼通过 一系列的心理实验证明,随着情境中细节数量的 增加,该情境发生的概率只会逐渐降低,但是它的 代表性和由此带来的外显的可能性却会上升。也 就是说,相对于一般情境而言,决策者会认为表述 非常具体的事件似乎更有可能发生。同样,代表性 直觉还会导致“小数法则”和“赌徒谬论”。“小数法 则”是相对于统计学中的大数法则而言的。因为统 计学中,大数法则会使我们认为,抽取的样本越 大,该样本与总体平均数越接近。但代表性直觉会 使决策者认为,从总体中抽取的小样本具有自我 修正的功能,因而它与总体的平均数的接近程度 仍然很高。特沃斯基和卡尼曼在 1971年和 1973 年所做的一系列实验表明,决策者往往忽视样本 中图分类号:C9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21(2008)05-0075-05 决策认知偏差的认知心理学分析 □周 菲 (辽宁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摘 要:文章综合了国内外有关决策偏差的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着重对决策认知偏差 类型、认知偏差的形成机制以及纠偏策略进行了研究。旨在使决策者认识决策过程中认知偏差的客观性以及决策 过程中人脑的有限理性等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关键词:认知偏差;心理机制;有限理性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经济·管理 75— — 分布的大小,即使是有经验的、受过统计训练的心 理学家也同样忽视小样本,即过高地赋予小样本以 可靠性。似乎从10个人中、100个人中、1000个人中 抽取平均身高170cm的概率是相同的,这种过度推 论(overinference)显然违反了样本理论,形成推理过 程中的“以偏概全”。“赌徒谬论”则认为,在一系列 坏运气后,必然会有好的结果出现,也就是决策者 容易认为,一系列结果相同的独立事件之后,必然 会跟随一个相反的结果。(2)易得性(availability)直 觉偏差。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在获取信息的过程 中会重视某些赋予权重较高的信息,忽略某些赋予 权重较低的信息,其好处在于决策者会依据容易想 起来的事例判断一类事件出现的频率或概率,进而 将困难的决策内容简化,但是易得性直觉也会导致 认知偏差。决策者的直觉会根据事件在大脑中唤起 的程度来估计事件的可能性,因此也是导致决策者 错误地进行概率判断的认知因素。特沃斯基和卡尼 曼将概率转化成为一种权重函数,即高概率发生的 事件被赋予较高的权重,低概率发生的事件被赋予 较低的权重。另外,易得性偏差还与事件的易想象 有关,如果一个事件的结果容易被决策者想象,则 会增加对其发生概率的判断。如果一个事件的表述 生动,对其发生概率的判断也会增加。因为生动的 信息比平淡的信息更加易得,因此会使决策产生偏 差。(3)锚定(anchoring)偏差。因为人脑处理信息的 能力有限,因此,决策者常常会对问题进行事先的 估计(锚定),然后进行调整,以形成理想的判断,这 就是有名的“锚定效应”。特沃斯基和卡尼曼使用 “锚定和调整”的概念,即个体的判断是以一个初始 值,或者是以一个“锚”为依据的,然后会进行并不 充分地上下调整。这个初始值有的来自于历史资 料,有的是先前经验的启示,有的则是局部计算的 结果。 研究发现,决策者往往会将事件的初始值 看作自己做决策的参照系。当决策者把这些作为参 照系时,可能会提高决策效果,如事先的“锚”可以 影响个体对自己完成任务的估计,进而影响他们的 坚持性。但也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它有时会导致决 策者在进行判断时常常过于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 的证据,在决策时基于表面特性,将特定事件区别 对待,看不到更大的背景。另外,锚定心理的存在使 决策者产生了心理账户(psychologicalaccounting), 即对金钱的来源、保存地点和如何使用产生不同分 类与支配的现象。心理账户虽然让人们的支出有了 更好的理由,也可以令人心情舒畅地进行经济活 动,但这种心理现象实属非理性决策,因此,它必然 影响决策过程,有时甚至会利用认知盲点掩盖事情 的真相。例如,决策者常常会决定卖掉盈利的股票, 而保留亏损的股票,这就是由心理账户导致的“损 失厌恶”,即比起收益账户来说,决策者更在意损失 账户。 (三)信息处理偏差。认知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 过程,这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整 个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信息的输入、信息 的加工、信息的输出以及信息的反馈几个阶段。在 这几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程度不同的认知偏差,这 是因为,人脑是一个有选择的、序惯的信息处理器, 它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它必须采取一 些心理办法简化智力消耗过大的信息量。这虽然是 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的副产 品就是认知上的偏差:(1)顺序偏差。决策者在接受 信息时,往往会对最先进入大脑的信息给以优势地 位,形成一种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会形成一种强 烈的影响从而决定着决策者对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判断,即首因 效应。在首因效应的影响下,决策者习惯于对某一 方案在首次获得少量信息资料后就做出判断,形成 一个统一的、一致性的第一印象。尤其是在某一方 案的新异性在开始非常突出的时候,首因效应的作 用更大。近因效应则与首因效应相反,是决策者对 最后进入大脑的信息给以优势地位,形成一种深刻 的印象。在对熟悉的环境或方案进行判断时,近因 效应的作用更大些,这往往是由于决策对象的非新 异性,在一开始并不能引起决策者的注意。首因效 应与近因效应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不能发展地、辩证 地分析与判断问题。而事实上,任何一个决策对象 都是处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有的会由坏变 好,有的会由好变坏;有的会越变越好,有的会越变 越坏。(2)定型效应偏差。定型含有一种典型的认知 偏差,它一方面来自于知觉过程的某种固定图式, 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社会宣传与社会规范。在决策 中,影响定型作用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 是信息量的多少,如果对某一问题所获得的信息量 越少,越容易按照定型对它做出反应;二是决策对 象属性的突出性,如果决策对象的属性越突出,越 容易对它进行定型反应。其实,定型反应是在决策 中经常运用的,也有利于加速信息加工过程,但是 它却往往导致对信息判断或信息接收的简单化,从 而产生偏差。(3)事后认识偏差。决策中,决策者 往往根据事后的结果对自己事前的认识进行一种 反馈评估。这种反馈评估会影响到决策者的自信 心。如果一个决策者在A、B、C方案中选择了C 方案,事后的反馈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这种成 功的经验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当他在下一次进行选 择时,他会运用自己成功的经验去进行选择。但是, 如果他成功的经验过多,往往会造成他过于自信,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经济·管理 76— — 即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 现认知偏差,爱德华兹称之为“过于自信 (overconfidence)”。反过来,如果一个决策者,他的 成功经验比较少,反馈评估则会降低他的自信心, 在以后对决策方案的判断中,他会因怀疑自己的能 力而怀疑自己的判断,即使是正确的判断,也会被 自己推翻。因此,事后认识常常会使决策者产生一 种后悔感,后悔感的大小往往影响着偏差的大小。 如果后悔感小,决策者在下次决策时不会花很大的 努力去进行论证,出现偏差的可能性就大;如果后 悔感大,则既可能偏差大,也可能偏差小。因为决策 者在后悔感大的情况下,可能会更加小心认真地进 行方案的论证,则偏差的可能性就小,但是如果决 策者在后悔感很大的心理压力下,转而失去自信 心,则偏差的可能性会增大。 (四)主观概率估计中的认知偏差。主观概率 由于具有主观性,因而偏差是必然存在的。心理学 家们对主观概率评估中存在的认知偏差进行了大 量研究,特沃斯基、卡尼曼以及爱德华兹(W. Edwards)等人对此都作过专门论述,学者们一致认 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可以帮助决策者注意防止 概率估计中的认知偏差。爱德华兹等人的有关研究 结果是:(1)保守主义倾向(conservatism)。 决策者 对事件概率的估计总是根据一定的信息进行的,一 旦收到新的信息后,就会对原先的概率估计(先验 概率)做出修正,得出后验概率,但是,修正的幅度 往往达不到贝耶斯定理应该修正的幅度,这种现象 被称为保守主义倾向。这一现象被解释为三种原 因:一是决策者不善于以精确数字反映事件;二是 错觉,即决策者总是低估信息对判断的作用;三是 错误的集合,即决策者往往可以正确地接收单一 的信息,却不能正确地将多种信息集合起来运用。 (2)效价判断偏差。对事件概率的判断,有时会受 到事件结果“效价”的影响 ,即事件结果在多大程 度上被认为是正性的还是负性的。研究表明,在其 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决策者认为正性结果发生 的概率比负性结果要高,这种判断的产生来自于决 策者对结果效价的估计。(3)复合事件偏差。在概率 理论中,单个事件被认为是“简单”事件,同时多个 事件被认为是“复合”事件。如果一件复合事件是由 A事件和B事件同时发生组成的,这样的事件被 称为“连续性事件”,如果事件是由 A或 B中的一 件发生组成的,则被称为“非连续事件”。在决策中, 决策者往往会高估连续性事件发生的概率,低估非 连续性事件发生的概率。这是因为决策者在判断一 个复合事件发生概率的时候,更加倾向于“锚定”在 简单事件的发生概率上。一旦决策者将简单概率固 着在头脑中,就会产生认知偏差,就会忽略大量简 单事件可能会同时发生这一事实。(5)易得性追忆 偏差。特沃斯基和卡尼曼于1973年所进行的一系 列实验已说明在判断中易得性追忆对概率评估偏 差所造成的影响,即决策者往往倾向于高估容易回 忆事件的概率。爱德华兹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这 样的偏差很普遍。如社会上对残暴的犯罪事件或 对非正常灾难的广泛宣传,会提高人们对这些事 件的概率估计。这是因为,事件的鲜明性与广泛的 宣传,加深了人们对事件的记忆,从而导致这些事 件的概率被高估。 二、决策认知偏差的心理机制 (一)认知与个性因素。认知偏差的心理机制 主要表现在决策者的认知特点与个性倾向性等方 面。(1)知觉特点。知觉中,往往在信息呈现量过多 或过快时,会产生知觉忽视,即过多的信息与过快 的信息不能引起人的知觉的足够注意,并且难以觉 察到这个任务的复杂性。这是因为知觉系统需要对 持续一定时间与一定数量的刺激物进行反应,以便 理解与分辨刺激物的性质。因此,减少信息量和把 信息呈现的过程放慢一些,可以回避这类错误。 另外,知觉的信息本身是否特征鲜明,直接影响着 知觉效果。人们往往对特征明显、刺激作用强的信 息给以比较充分的知觉,这样,就容易忽视很重要、 但是特征不鲜明的信息,从而导致认知偏差。(2)直 觉思维。爱德华兹认为,在认知偏差中,存在着直觉 思维陷阱。由于直觉是建立在对某一问题进行过深 入思考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当人们确信自己在处 理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经验的时候,就开始利用自己 的直觉思维进行决策判断。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直觉 思维看作是对经验的一种再认过程,而人们对经验 的再认可以表现为完全再认与不完全再认,完全再 认是对已有经验的完全再现,不完全再认则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寻 找一定的线索,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差错。决 策中,人们常常以过去的经验对当前问题进行构造, 这都是直觉思维的作用。此外,人类的直觉思维能 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环境的不同、情绪状态的不 同,都会使直觉判断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出现误差。 (3)记忆特点。人类的记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记, 二是忆。在记的阶段,人们按照知觉对象的特征是 否鲜明与出现的频率而进行选择性记忆。特征鲜明 的知觉对象容易记住,出现频率多的知觉对象也容 易记住,这是一种易记性的表现。在忆的阶段,容易 记住的事往往也容易回忆,容易回忆的事会使人们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经济·管理 77— — 认为,它出现的概率较高,但实际上,二者并无因果 关系。另外,人的记忆范围是有限的,人的短时记忆 的信息处理量是7±2,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多次复 习才能转入长时记忆。超过人的记忆范围的信息 量,人脑在进行记忆的时候,就会出现错误。同时, 人脑不会对没有知觉过的事情进行记忆,因此,在 对一件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事件进行判断时,人脑不 可能从记忆库中提取有关信息,因而往往会出现失 误。(4)个性倾向。决策者的个性倾向往往也会体现 在决策判断中,从而导致认知偏差。如决策者个人 的兴趣、爱好、信念等,影响着对信息的判断与对信 息的选择。这是因为,决策者往往对自己喜好的事 物进行有效的知觉与选择,这是人的知觉选择性的 基础。当决策者以某种信念或指导思想出发去进行 判断时,即使他的信念或指导思想是有偏误的,他 也仍然会按照这个偏误去搜集特定的信息,从而导 致他所获取的信息产生偏误。布鲁纳(J.S.Bruner) 和波斯特曼(L.J.Postman)曾经提出“人们看到的就 是想看的”心理效应,说明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个 性倾向去选择事物,即使有些事物存在,但由于不 符合人们的个人意愿,也常常被“视而不见、听而不 闻”。 (二)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卡尼曼和特维尔斯 基认为,人们依赖于几个经验推断法来估计不确定 事件的概率和效用,一般而言,这些经验推断方法 是十分有用的,它们使估计概率和预期值的复杂任 务大大简化了,但有时它们会导致系统性错误,偏 离理性行为。赫尔伯特·西蒙(H·Simon)则用“有限 理性”这个更现实的概念来描述人类处理问题的能 力。认知心理学认为 :(1)由于人脑处理信息能力 的有限性,决策者不可能找到全部备择方案。这种 有限性主要表现在人脑对信息感知能力的有限、记 忆能力的有限以及逻辑运算能力的有限。(2)由于 事件的复杂性,决策者不可能预测出全部备择方 案的后果。社会系统是一个随机系统,同时具有人 为参与的反馈性,因而很难预测某些事件的发展。 (3)决策者不可能对全部备择方案进行无误地评 价与最优地选择。在决策目标单一的情况下,似乎 可以找到最优解,但是在复杂的决策中,由于客观 世界的极端复杂性和人脑的局限性,决策者无法寻 求最优解。因此,H·西蒙建议用“Goodenough”(足 够好)取代最优解。(4)决策者的技能、价值观、知识 水平、情绪情感以及心理压力等因素均影响着对决 策任务的认知。例如,以霍尔和希奇(Hall&Hecht) 领导的“牛津经济研究组”和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 (Lester)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从经济学意义上验证 了一条心理学法则:耶基斯—多德森法则(Yerkes- DodsonLaw),这一法则指出:在低水平压力下,个 人并不努力去计算他们的决策,但当压力增大时, 他们会倾向于以最大化方式行事,超过了某个点, 过大压力会导致迷惑和低水平的决策。 (三)决策任务的特性。一般说来,决策任务的 复杂性程度是导致认知偏差的一个主要变量。决策 任务的复杂性程度常常以信息量的多少、决策所需 时间的长短、环境的动态与否、对象变异度的大小 等表现出来。 复杂的决策任务往往需要有多种备择方案,每 一种备择方案都需要进行判断评估,这样,产生判 断偏误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如果环境中的动态 因素较大,有时会出现始料不及的现象,也加大了 决策任务的复杂性程度,因此常常会出现这种情 况:对某一问题进行了判断评估后,由于环境发生 了变化,决策任务的目标也要相应改变,从而需要 重新论证方案。如果此时,决策者对环境变化的方 方面面估计得不充分,就会出现认知上的偏误。另 外,决策任务的复杂性往往是由于不确定性因素较 大,决策者在面对多种不确定性因素时,会出现不 知所措的行为表现,有时会更多地受一些随机因素 的影响而做出决策,因此也难免产生认知偏差。由 于决策任务的复杂性,决策者的心理压力相应加 大,这会使决策者出现焦虑、不安、烦躁等情绪上的 不稳定状态。在过分焦虑的情况下,决策的有效性 下降,决策者会急于为摆脱心理压力而草率地处理 信息,由此也会导致认知上的偏误。 三、决策认知偏差的纠偏策略 (1)归因偏差的纠偏策略。由于决策判断会对 事件的原因进行推论,因而归因偏差的产生,对决 策有重要影响。所采用的纠偏策略主要有:①关注 共同反应的信息。研究表明,在一些情况下,决策者 往往会由于忽视或低估共同反应信息的价值而产 生归因偏差。因为一致性的信息和独特性的信息看 起来更容易进行因果归因,这类信息往往更加生 动、具体和突出。共同反应的信息是事件的基率, 即如果在一种相同的情境中,绝大多数个体的行为 出现类似现象,我们就不可以归因于个人因素,而 应从情境中寻找对行为的解释因素了。②寻找隐藏 因素。由于因果归因往往取决于事件发生时最为突 出的因素,所以,事件越是突出,看起来就越像因果 关系,这是由人们注意的指向特点决定的。因此,回 避或纠正归因偏差时,寻找隐藏因素就相当重要 了,也是克服归因偏差的有效技术。因为归因往往 会受到决策者的认知风格、情绪情感以及问题的措 辞和问题框架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往往是隐藏在事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经济·管理 78— — 件背后的。 (2)锚定偏差的纠偏策略。由于决策中很难抵 御锚定偏差,因此必须采用一些技术降低锚定效应 以调整不足:①多锚法。当评估一种连续的概率分 布问题时,不是从一个平均数估计起,而是从几个 数估计起(例如,可以利用高于平均数的值和低于 平均数的值),这样,就出现了几个锚,其估计的结 果就不会过于集中在一个数的位置。②反锚法。决 策者可以针对原有的极端锚定值,确定一个反方向 的锚定值,去破坏那个“直觉的锚”,如决策者在评 估时可以有意选择一些不常见的、与自己的观点不 一致的或不熟悉的信息作为判断时的参考。也可以 公开比较决策者低估或高估的数值,如公开牙膏类 企业的某年毛利可高达30%,这样可以破坏决策 者原来那个“直觉的锚”(牙膏类行业既古老又薄 利;既不高新又不热门),有效减少锚定偏差。 (3)回避直觉陷阱。回避直觉陷阱的策略可以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积累经验。皮亚杰(Piaget) 1951年的实验提出了著名的守恒问题,提醒决策 者在对某一决策问题没有深入研究、充分论证的时 候,是不应该进行直觉判断的。决策者应该学会回 避这种直觉陷阱,它从正面告诫人们,直觉陷井随 处可见,因为尽管成人不会犯儿童守恒类的直觉错 误,但是他们可能会在决策这类复杂的问题中犯直 觉错误。因此,回避直觉陷阱的最好办法是学习知 识、积累经验。②记录事件的发生频率。决策者可以 记录过去发生的某些事件的频率,以减少首因效应 和近因效应,减少由于信息的呈现方式不同而产生 的偏差。③重视反馈。反馈是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纠正决策偏差的一个重要环节。皮亚杰的认知 理论曾经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即反馈破坏了 事物原有的平衡,但它却有利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这种由旧的平衡达到新的平衡 的过程就是纠正偏差的过程。它不同于机械学上力 的简单平衡,也不同于热力学上熵的增加,它具有 决策者对决策偏差的自我调节的意义,体现出决策 者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只有不断地进行反馈,通过 不断地再认识、再判断来提高决策者的判断能力, 认知偏差才有可能得到克服。(4)重视基率(一个事 件发生的相对频率)问题。把对问题诊断的信息和 基率信息都作为统计论证的基本资料,强调统计的 需要与两方面信息的关联性及因果关系。了解因果 关系的目的在于让决策者清楚地知道,忽视了哪一 方面的信息,都不可能实现决策目标。同时提供一 些有关基率的有特色的、具体的信息,以加强决策 者对这些信息的注意,克服易得性直觉偏差。 (4)利用智力工具(Intellectualtools)。决策中利 用智力工具是很重要的,专家之所以被称之为“专 家”,就是因为他们懂得运用智力工具。智力工具主 要指那些能够弥补人们智力不足的工具,如人们常 用的“手指法”、算盘、计算尺、计算机等。其实,决策 分析系统也是一种智力工具,如运筹学、统计决策 方法等。专家们了解贝耶斯问题为什么不困难?因 为他们运用了智力工具来弥补自己智力的不足。所 以,我们常人在决策时出现的一些偏误,也是由于 我们不会应用或者说不懂得应用智力工具所造成 的。目前,我们可以利用的智力工具主要有计算机、 自然科学知识与技术、心理学知识等。 (5)补偿性策略。补偿性策略是指经某一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高价值来弥补另一标准的低价值。补偿性策略有 一些具体的方法:(1)线性模型。在这一模型中,根 据每一标准的重要性赋予权重,然后将各个标准的 值加权后得到总体的价值指数,以此得到与人们实 际决策十分相近的结果。例如对某一风险投资的 A、B方案各项因素分别赋予权重,加权后对分别 的价值指数进行比较。(2)差异加法模型。这一模型 与线性模型有些类似。其区别是,在线性模型中,每 一方案的各个标准值加权后在这些方案中做出比 较。但是在差异加法模型中,是先比较每一标准上 各个方案的差异,然后对这些差异赋予权重后进行 加总。例如,对某一风险投资A、B两方案的各项因 素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然后对这些差异赋予权重并 进行加总。(3)理想点模型。在这一决策模型中,决 策者只有一个理想方案,将各种备选方案的各个标 准与理想方案相比较后,对差异进行权重并加权。 (责任编辑 王 昊) Abstract Basedonthenewestresearchfindingsondecision-makingbiashomeandabroadfromtheaspectofcognitive psychologyandbehavioraleconomics,thispaperconductsadeepanalysisofcognitivebiasfromaperspectiveofcognitive psychologyandfocusesontypes,formation,andcorrectionofdecision-makingcognitivebias.Thegoalofthispaperistohelp decision-makersunderstandtheobjectivityofcognitivebiasandthelimitationofrationalityinthedecision-makingprocessin ordertoenhancetheefficiencyofdecision-making. Keywords cognitivebias;psychologicalmechanism;limitedrationality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经济·管理 79— —
本文档为【决策认知偏差的认知心理学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666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生产制造
上传时间:2011-06-15
浏览量: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