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日语谚语看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人

从日语谚语看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人

举报
开通vip

从日语谚语看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人 2008.08 (下旬刊) 前言 语言与思维是语言学研究中长期被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德 国语言学家洪堡特(1836)曾在其著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 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说过,“一个民族的精神特性和语言 形式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极为密切,不论我们从哪个方面入手,都可 以从中推导出另一个方面。这是因为,智能的形式和语言的形式必 须相互适合。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 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 任何想象”(中译本P.52-53)。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其民族...

从日语谚语看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人
2008.08 (下旬刊) 前言 语言与思维是语言学研究中长期被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德 国语言学家洪堡特(1836)曾在其著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 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说过,“一个民族的精神特性和语言 形式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极为密切,不论我们从哪个方面入手,都可 以从中推导出另一个方面。这是因为,智能的形式和语言的形式必 须相互适合。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 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 任何想象”(中译本P.52-53)。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其民族精 神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也是这个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诸 多的语言表现形式中,凝聚了古人智慧和经验的谚语无疑是一种 极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的话,谚语就 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早在隋唐时代,日本就派遣了 大批留学僧到中国留学,前后持续约三百年之久,他们系统地利用 汉字来研究中国传统儒学,并且精研中国的政制法令、学术思想、 文学艺术以至于风俗习惯、娱乐游戏等,因而中国古代文化必然也 会通过留学僧们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普通日本民众的思维方式,并 在谚语中表现出来。 因此,本文即从日语谚语入手,考察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并 且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一、日本人思维方式之一———整体性思维 日本人很喜欢说一句话:「和を以って貴しとなす」(以和为 贵)。他们高度强调整体性,重视人的团结与和谐,崇尚“和为贵”, 强调以社会和集体利益为重,把集体至于个体之上,并且认为集体 的力量是无穷的,个人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成功。为了维持这 种和谐,人们应该重视相互之间的礼节,个人不能标新立异,不能 凌驾于集体之上,不能破坏集体关系。表现这些思想的谚语有很 多: 三人寄れば文殊の知恵/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新日 汉成语谚语词典》p167) 出る杭(くい)は打たれる/锤打露头桩 (同书 p254) 仕事は大勢/人多好办事;众擎易举 (同书 p171) 人は互い/人靠互助 (同书 p334) 人は情け/处世靠互谅 (同书 p334) 法あっての寺寺あっての法/互相依存;相辅相成 (同书 p360) 纏まる家には金も溜まる/和气致祥 (同书 p374) 世の中は相持/人靠相助,事靠相扶 (同书 p429) 笑う門には福来る/和气致祥 (同书p453) 衆力功あり/人多智广 (《日汉惯用语谚语辞典》p264) 实际上「和を以って貴しとなす」这句话来自于我国《论语》 中的“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传到日本后,经日本人体会、领悟, 最终成为日本人的基本行为模式。公元604年,由圣德太子颁布的 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法律———《宪法 17条》中的第一条就是“以和 为贵”,强调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成为安邦治国的最高信条。 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1867)是日本谚语的诞生及发展时 期。众所周知,在中国隋唐之前的时期,日本文化几乎一片空白。为 了填补本民族的文化空缺,日本在这一时期开始全方位地吸收学 习中国文化,因此中国文化对日本各个方面产生了开天辟地般的 影响。尤其显著的是中国的语言文字,被日本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带 回日本,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了日本文字。此后,日本在漫长的学 习研究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几乎遍览了中国儒家典籍、佛教典籍、 历史著作、文学艺术、诗歌辞赋等等,并进行了筛选。在这些典籍 中,对日本影响最大的,就是以《论语》《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思 想。 早在3世纪后半叶,日本已从中国传入儒学经典《论语》、汉籍 和《千字文》。6世纪上半叶又大量传入包括五经在内的儒学典籍。 张艳萍(2005)曾做过统计,日本谚语中出自《论语》一书的有352 条,出自《孟子》一书的有 231条,出自《春秋》的有 276条,另外 《礼记》203条,《诗经》108条,《孝经》14条,《易经》77条,《书 经》78条等。这个数量是相当惊人的。我们知道,儒学的核心是仁 和礼,而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 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暨全社会的和谐,即追求整个群体 的整体性。由此,当如此大量的儒家典籍被带到日本之后,源于中 国封建社会的一体化政治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思维,经过长 期的沉淀不断在日本民众中被强化,人们以此为主导,形成规范意 识、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形成同一的价值取向、人格标准和行为模 式。在这种“大统一”的氛围之下思维方式趋于求同、排异,具有收 敛性和封闭性,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例如,日本人思考问题就比较 集体主义一些,注重与周围人群的“调协”。做事情时不但要考虑 自身情况,还要考虑与周围人的协调。如果一个太过个性,就有被 周围的人排斥“出局”的危险,而日本人最害怕的就是自己被周围 的人排斥出圈子,因此日本人处理某事时就会“收敛”一些,不敢太 过张扬。 与此相反,没有受到儒家与道家思想影响的西方则崇尚个性, “个人主义”被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他们强调个人的独立,并且 信奉依靠自身的能力获得成功。 二、日本人思维方式之二:具象性思维 具象是与抽象相对立的概念,具象思维就是具体而形象的思 维。或说得更清楚一些,即在当下,面对一切具体的对象,通过我们 的感觉器官和大脑,所能察觉到的一切形象,包括视觉的(大小、形 状、色彩等)、听觉的(声音的强弱、节奏、旋律等)、嗅觉的(香臭 等)、味觉的(酸甜苦辣等)、触觉的(软硬冷热等),以及总体感觉 的(动感、意向等),总之所有一切能够具体察觉的形象,都可称之 为具象。然后通过这些具体的形象,运用语言的修辞进行思维。如 形容、比喻、对比、夸张等,用于表达人的情感。 具有具象思维的日本人习惯将特定的思想寓于具体事物中,通 过类别联系来表达情感、概念及意向,喜欢将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 范畴用客观具体的形象或者动作来表达。他们也善于运用比喻和 象征的手法对抽象意义进行表达,通过直观表象去领悟象征意义。 可以说“具象”只是“冰山一角”,它背后隐含的意念情感才是话语 表达的真正目的。因此,这种思维方式在日本谚语种也留下了轨迹。 例如: 青柿が熟柿弔う/青柿哀悼熟柿子,引喻兔死狐悲 (《新日汉 成语谚语词典》P3) 空き樽は音が高い/半瓶水晃荡,满瓶水不响 (同书 p5) 顎で背中を掻く/用下巴挠背,引喻鞭长莫及 (同书 p9) 梅と桜/梅花和樱花,引喻左右逢源、二美兼备 (同书 p58) 枝を鳴らさず/风不鸣枝,引喻天下太平 (同书 p62) 籠で水汲む/竹篮打水一场空 (同书 p87) 風に柳/风中之柳,引喻百依百顺 (同书 p89) 狐と狸/一狐一狸,引喻尔虞我诈 (同书 p110) 月前の星/月前之星,引喻相形见绌 (同书 p135) 那么,日本人的这种具象性思维又源于何处呢。这还要从日语 本身的文字表记形式说起。我们知道,日语的表记方式主要是在汉 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三世纪下半叶,汉文化传入日本后,具 有文化修养的日本人开始以汉字记事。5世纪中叶后,日本开创了 从日语谚语看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 贺 蓓 (广东培正学院 广东·广州 510830) 摘 要 本文从谚语的角度探讨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并且初步考察了中国古代文化是怎样对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的造成 影响的。 关键词 日本谚语 整体性思维 具象性思维 后馈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08)08-227-02 文化研究 227 2008.08 (下旬刊) 切斯特要迎娶英格拉姆小姐,同时将自己留在桑菲尔德时,她说了一 段掷地有声的话:“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吗?一架没有感情的机 器吗?⋯⋯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 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惯、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 —————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象两个都经过了坟墓, 我们站在上帝的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不是 泛泛地谈论生命的平等,而是有精神基础的,是基于对美善生活的 不断追求。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布伯所言的平等的我—你关系, 而不是主仆关系或我—它关系。 这种主体意识还反映在人与神的关系中。小说反对神本,倡导 神与人的平等关系,而非上位对下位的压迫、控制的关系。正是基于 这一点,简·爱聆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尊重自己的感受,对自己一生的 幸福负责,婉绝了身为牧师作为上帝代言人的堂兄的求爱。简·爱这 个获得了主体性的女子并不是孤独的代表。其堂姐妹亦属于这一 阵营。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手法,衬托出新式女性强大的生命力。小 说实写简·爱的奋斗过程,详细描述其卓绝的困难和坚忍不拔的意 志,更突出了新女性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同于尼采笔下男性主义的强 人意志。那是蔑视和压迫弱小的“强人”,他完全不懂得男女之间的 平等与和谐。 五、结论 简·爱是独立女性的经典,简?爱的精神是不朽的。她为新时代 的女性追求独立的人格,自尊自爱的品格,平等的权利,平等自由的 爱情观提供了光辉的女性形象。新时代的女性应该像简·爱那样做 到平凡而不平庸,自尊而不自卑;自强自爱,坚强不屈,奋发向上。 参考文献: [1]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2]董荣月,马志民.试论简·爱形象的现实意义[J].河北经贸大学学 报.2007(2). [3]邸玲.美丽的乌托邦梦—从《简·爱》的结局看夏绿蒂·勃朗特的女性 意识[J].安康学院学报学报.2007(2). [4]郑青.《简·爱》中的性别意识—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的反抗与 命运.[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2). (上接第226页) 以汉字为表音符号来书写日语的方法。由于汉字记事作文较为烦 琐,因此后来慢慢简化,只书写汉字楷书的偏旁(后来发展成为片 假名),另外柔和的汉字草书(后来发展成为平假名)适用于书写 和歌,从而形成另一种简练流畅,自由洒脱的字体。当然日语中也 保留了大量的汉字。正因如此,日语就蕴涵了汉字的特点,也就是 说日语本身就刻上了中国语言文化的烙印。 而对于汉语,其最具特点的是其“观物取象”的具象思维模式, 即运用相应的具象使概念生动可感并有所依托,具有重意轻音的 虚实感和以形写意的写意性,这种思维方式无论是在最初的汉字 的造字法上,还是日后发展的诗歌、建筑、哲学、美术等各个领域都 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汉语的具象表达并不是“为具象而具象”,具 象的创造是为了意念情感的表达。学者陈建民先生(1989)在《语 言文化社会新探》一书中指出:“汉语是具体性的语言,汉字是表意 文字,它本身来源于具体事物,汉字的形象性强,有利于诗歌的发 展。《诗经》的‘比兴’手法是形象思维的结晶,诗的意境一直靠具 体形象来表现。由于形象思维用具体形象构思,汉人说话都离不开 具体性、形象性和直观性的要求”。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具象思维是 汉民族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同样,与中国同属一个语言表记系 统的日本,在思维的表达上也具有了同样的特征。特别是随着古代 的儒、佛典籍的传入,日本人学习汉字普遍了,写诗作文都使用汉 字,多次掀起了创作汉文学的高潮,虽然之后假名发展起来,但具 象性的思维方式已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并一直持续至今。 三、日本人思维方式之一:后馈性思维 除了上述3种思维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日本谚语中解读出 另外一种日本人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后馈性思维。所谓后馈思维” 就是指主体在实施动作或进行实践活动时坚持用传统的力量和以 前的方法来制约现在的思维方式,它重视传统的观念、法则和行为 方式,主张效法前人成功的经验或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日本人的 思维方式就具有重视历史、重视传统,以及与此相联的敬老尊老、 重视经验和资历的后馈性特征。许多日本谚语都表明了这一思维 方式。 秋荒れ半作 /秋天风雨乱,收成减一半 (《新日汉成语谚 语词典》p4) 朝雨に傘いらず/晨雨短,无需伞 (同书 p9) 医者と坊主は老人がよい/医老能治病,僧人善念经 (同书 p32) 印鑑遠からず/殷鉴未远 (同书 p48) 老いたる馬は道を忘れず/老马识途 (同书 p66) 老いたるを敬うは父の如し/敬老如父 (同书 p66) 往を観て来を知る/鉴往知来 (同书 p67) 子にすることを親にせよ/敬老如幼 (同书 p152) 前者の覆るは後車の戒め/前车之履,后车之戒 (同 p210) 前事の忘れざるは後事の師な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同 书 p210) 年寄りの言う事は聞くもの/要听老人言 (同书 p268) 年寄りは家の宝/年纪老、家中宝 (同书 p268) 日本和中国一样,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化史。中国的农业产生 于距今约1万年前的新时期时代,以徐福为代表中日文化交流先驱 们将当时最发达的稻作技术和与稻作相关的农耕礼仪以及金属器 为代表的复合文化带到了日本,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结束了 日本原有的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的绳文时代,进入了农耕社会——— 弥生时代。而农业文明除了具有“求和求稳”的文化特质外,还具 有一个注重历史的思维特质,也就是后馈性思维。在没有文字的远 古时期,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方法以及跟农业有关的一切生活经验、 方法就是人们严格遵循的行为准则,因此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都 趋向与善于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前人的经验教训,从过去了解现在并推知未来。 此后,虽然社会文明不断发展,但由于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 理环境和长期封建专制、闭关锁国的社会环境,中国人的思维并没 有变成西方所表现的前瞻性,而是继续保持了这种后馈性思维。中 国的后馈性思维具有“唯圣”、“唯书”、“唯上”的特征,这是封建 社会一体化政治结构和“大一统”的整体性思想造成的。特别是两 汉以后,独尊儒术,儒家“六经”成为神圣的经典。孔子说:“述而不 作,信而好古”,朱熹就此作注:“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这就奠 定了传统思维的后馈性传统。所以,当这些历史典籍作为当时一种 最前进的文化传入日本之后,膜拜祖先、崇尚圣人、经典、权威,以圣 人之是非为是非,以经典之学说为信条,以权威之结论为根据的中国 贤人的思维方式被日本人大力推崇。他们也以先王之法、圣人之言 视为推论的前提或证明的论据,经过长期积淀,这一传统使日本人 重视回顾自己的历史,崇拜祖先,尊重经验,推崇传统,以托古求认 同,以“古已有之”为立论准则,习惯在古人、圣人、前人、权威的思 维模式和历史结论中再思维,强调历史的继承性,以求得心理上的 安全感。 小结 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博物馆里的活化石,一个民族的各种文 化都可以在它的谚语中找到踪迹。通过以上对日本谚语的考察,我 们可以得出日本人具有整体性思维、具象性思维和后溃性思维三 种思维方式。了解了这一点,就有利于我们更加正确地掌握日语这 门语言,也有利于深入地了解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 此外,本文还从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谚语影响的角度,浅析了 日本人思维方式产生的原因。日本的谚语吸收了中国古代文化、尤 其是儒学的精华,丰富了日语语言,深刻地影响了日本人的思想和 言行。 但是,由于本文主要就日语谚语中跟中国文化有关的部分进 行了探讨,所以在对日本人思维方式的把握上难免有片面之嫌,在 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再进一步的详细考察。 参考文献: [1]王永升,赵苍率.新日汉成语谚语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9. [2]邓红蕾.从混沌到和谐:儒道思想与文化流变[M].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8.8. [3]威廉·冯·洪堡特,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 展的影响[M].商务印书馆,1999.11.1. [4]金田春一彦.日本語の特質[M].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99. [5]刘红艳.日本谚语的文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第 28 卷总第51期).2008(1). [6]王作新.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M].武汉出版社,1999. !!!!!!!!!!!!!!!!!!!!!!!!!!!!!!!!!!!!!!!!!!!!! 文化研究 228
本文档为【从日语谚语看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6422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6-13
浏览量: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