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AC_2R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霸權」及其建構之基礎

EAC_2R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霸權」及其建構之基礎

举报
开通vip

EAC_2R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霸權」及其建構之基礎 1 第二講:閱讀作業: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霸權」及其建構之基礎 黃俊傑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 台大「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總主持人 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Email: cc10.huang@msa.hinet.net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未刊稿〕 一、引言 在人類進入 21 世紀,全球化蔚為歷史主流的今日,我們要分析全球化 時代文化霸權問題,必須先從「全球化」的表象及其實質來思考。進入 21 ...

EAC_2R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霸權」及其建構之基礎
1 第二講:閱讀作業: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霸權」及其建構之基礎 黃俊傑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 台大「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總主持人 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Email: cc10.huang@msa.hinet.net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未刊稿〕 一、引言 在人類進入 21 世紀,全球化蔚為歷史主流的今日,我們要分析全球化 時代文化霸權問題,必須先從「全球化」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象及其實質來思考。進入 21 世紀,在海峽兩岸的知識界「全球化」一詞甚囂塵上,人人琅琅上口。在兩 岸都加入有「經濟聯合國」之稱的「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都開始 面對全球性的競爭。所謂「全球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全球各地 的聯繫與日俱增。所謂「全球化」現象在世界史上可以追溯到 16 世紀,甚 至更早以前。古代宗教或思想傳統的傳播本來就具有全球的特性,例如兩千 年前在印度南亞次大陸形成佛教教義,在釋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 Sākyamuni, 566?-486? BCE)涅槃以後,有藏傳、南傳、漢傳佛教的發展, 既有全球性的普世價值,又與各地域文化結合,形成具有「全球在地性」的 宗教信仰,其中漢傳佛教逐漸形成具有中國文化色彩的佛教傳統,再由中國 東傳至朝鮮半島以及日本。16 世紀後,全球化趨勢才加速發展,二戰以後 逐漸成為人類歷史的主流。當代英國社會學大師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1938-)在《超越左與右——激進政治的未來》一書中指出,所謂「全球化」 就是世界各地相互聯結性與日俱增的現象,1例如日本東京的股市升降可以 影響上海 A 股、B 股的價格變化。 1 Anthony Giddens, Beyond Left and Right: The Future of Radical Politic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中譯本:楊雪東、李惠斌譯:《超越左與右—激進政治的未來》(台北:聯 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 2 「全球化」的第二個表現是,無國界世界的來臨。當代日裔美籍管理學 者大前研一(Ohmae Kenichi, 1943-)說:在 21 世紀全球化時代,國與國的 疆界日趨模糊,將來統治這個世界的是四個“I”—— 產業(industry)、資訊 (information)、投資(investment)以及個人(individual)。在高等教育界, 第四個因素更具重要性。人才以自己的學問和能力在全球競爭、流動。大前 研一樂觀地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沒有國界的世界」,他說將來的世界地圖不 是以喜馬拉雅山、地中海、白令海峽等為界而劃分,而是以手機覆蓋區和網 路使用率等而劃分。大前研一還說未來是一個民族國家退出歷史舞臺的新時 代,是一個地球村的時代。2他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地球村時代的遠景。亞洲 國家,特別是海峽兩岸的知識界都在關注全球化時代的來臨、無國界世界的 形成。 「全球化」的第三個表現是民族國家的終結和區域經濟的興起。上個世 紀最後 20 年是世界局勢快速變動的時期。1989 年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年 代——柏林圍牆倒塌,兩德統一;前蘇聯瓦解,形成諸多獨立國家;歐盟開 始形成,成為二戰以後第一個區域經濟共同體。在東亞,1989 年底臺灣大 選,在野黨第一次取得最高得票,預告了 2000 年政黨輪替的可能性;朝鮮 半島南北雙方開始對話,讓世人期待和解的願景;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大 中華經濟圈已然形成。在北美,則有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形成。似乎真像大前 研一所說的「民族國家」似乎要消失了。 但是,在全球化的表面現象之下,我們應深刻分析全球化的本質。以上 三種表現基本上是全球化的結果,如果我們從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來看,就可 以發現全球化的本質是:第一,全球化有其片面性,幾乎就等於美國化,舉 例言之,全世界跨國大企業,大部分總部設在美國,全世界前 100 名的大企 業之中,其領導階層不具有美國國籍者僅佔極低比例。全球化的這種片面性 發展,很容易使宣揚「全球化」光明面的人士完全忽視了其他國家的歷史特 殊性。從歷史上看,最近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人都是在用他們的血和淚寫 自己的近現代史。全球化的片面性忽略了東亞尤其中國近代史的特殊性,是 在於中國人飽受帝國主義侵略後民族主義的昂揚。 全球化的第二項本質是,愈全球化的國家愈脆弱。2001 年發生舉世震驚 的 911 事件,來自中東的恐怖分子在兩、三個小時內,將人類高科技成果波 2 參考 Kenichi Ohmae, The End of the Nation State: The Rise of Regional Economies (New York: Mckinsey & Company, Inc., 1995);中譯本:大前研一著,李宛容譯:《民族國家的 終結:區域經濟的興起》(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1990),頁 22。 3 音 747 瞬間變成飛行炸彈,針對資本主義世界最傲慢的紐約世界貿易大廈, 將其夷為平地。911 事件使美國經濟重創一千億美金,使全球損失三千六百 億美金。由此看來,愈全球化的國家愈是脆弱!上文說全球化使人才自由流 動,讓有能力的學者游走于世界各國。但是,人才的自由流動、資金的自由 流動、資訊的自由流動,其實同時也意味著毒品的自由進出,使金三角的毒 品行銷世界各地。 全球化的第三項本質是:居於全球化中心位置的國家日趨流氓化。我們 看世界歷史,現在居於全球化中心的是美國,美國現在的影響力大概是人類 歷史所未見的,超過了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居於全球 化中心位置的國家通過其政治經濟力量,對其他國家肆虐橫行。當代語言學 家杭士基(Noam Chomsky, 1928-)在所撰《流氓國家》一書中,就批判他 的祖國——美國之霸道。3杭士基很像前蘇聯的物理學家、1975 年諾貝爾和 平獎得主沙卡洛夫(Andrei D. Sakharov, 1921-1989)。沙卡洛夫曾得過列寧 獎章。他晚年全身心投入民主運動,後來被流放西伯利亞。他和杭士基一樣 有一個知識份子的良心。 二、文化霸權」的涵義及其表現 全球化的潮流所激發的問題多種多樣,不一而足,「文化霸權」是特別 值得深入分析的問題。什麼是「文化霸權」呢?文化霸權是居於全球化趨勢 中心位置的國家,憑藉其政治經濟上的優勢,將其特殊的文化價值理念,向 邊緣國家擴散而成為普世價值的一種發展趨勢。所謂「霸權」的觀念可以上 溯到列寧(Vladimir Lenin, 1870-1924)對「霸權」的批判。義大利共產黨人 葛蘭西(Antonio Gramsci, 1891-1937)的《獄中雜記》提出文化戰場中有兩 種形態的戰爭:游擊戰和陣地戰。他比較清楚地觸及「文化霸權」這個問題, 但是由於時代局限性,他沒有將「文化霸權」一詞放在全球脈絡裡考量。4 全球時代中的文化新霸權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價值理念的擴散 與宰制。我們可以舉出許多例子,最常見的便是「人權」這個價值理念。毛 3 杭士基(Noam Chomsky)著,林祐聖譯:《流氓國家》(Rogue States)(台北:正中書局, 2002)。 4 參看葛蘭西的文選: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s from Political Writings, 1910-1920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0);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1996); 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s from Cultural Writing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4 澤東(1893-1976)的《到韶山》:「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 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喜看 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這首詩的歷史背景是當時中國國內階級鬥 爭的歷史脈絡,沒有提到全球化的高度而從國與國的關係考量。全球化以 後,中心國家的價值理念擴散乃至宰制邊緣國家,這種現象特別值得我們關 心。「人權」價值觀之成為全球化時代的普世價值就是重要的現象。 自從中國大陸加入聯合國成為常任理事國以後,幾十年來與歐美國家爭 執的焦點就是人權問題。「人權」作為近代西方政治哲學概念有幾個特徵: 第一它是西方的,第二它是近代的,第三它是在公民與政府抗爭中形成的。 個人作為公民而與國家對抗,彰顯出來的便是「人權」這個價值理念。幾千 年的中華文化有關「個體」之理念與西方近代的「人權」觀構成對比。在中 國文化與社會之中,群體性常常壓倒個體性。中國的正史常常把人加以範疇 化如忠臣傳、烈女傳、侫幸傳等,所彰顯的是作為類別群體的特徵。個體性 之不凸顯是中華文化一大特徵。因此源自西方的人權理念傳入非西方地區與 國家,便出現水土不服的狀況。 但這是否說明中國文化沒有「人權」觀念,而只能「大海航行靠舵手」 呢?當然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權」理念比西方近代作為孤零零的個 體、作為卡繆(Albert Camus, 1913-1960)、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 筆下的「異鄉人」,更有其博厚高明的存在向度。中國人上對億萬代的祖宗, 下對億萬代的來者,中國人的時間感很深刻。 5中國的文學作品中很少有孤 獨感。中國人的孤獨感只有在被時間放逐的脈絡裡才會產生,那就是 ——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唐代陳子昂 《登幽州台歌》)。中國人對「人」的概念是在時間脈絡裡來體現的。中國人 講求天人合一的理念,作為人的價值不在於權力的爭奪和金錢的獲取,而有 一個人格世界的建立。中國人的「人」是社群的一分子,與近代西方歷史上 和政府對抗的「個人」不同。例如中國的京劇人物出場,好人扮黑臉,壞人 扮白臉 —— 「好人」、「壞人」都被範疇化了。中國文化中的「人權」理念 有其博厚高明的面向,「人」是秉「天」而生,「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 視」,統治者不能恣意胡作非為。但是,作為全球化中心位置的國家,將源 生於自己歷史、社會、文化、經濟背景的特殊理念,擴散到全球之後,許多 5 參考 Chun-chieh Huang and Erik Zürcher eds., 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Culture (Leiden: E. J. Brill, 1995); Chun-chieh Huang and John B. Henderson eds., Notions of Time in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6). 5 源生於近代西方的價值理念(如「人權」)難免與非西方社會格格不入,如 果硬推就不免形成一種「文化霸權」。西方國家可能用心良善,自認為將自 己認為最好的理念輸出,但卻渾然不知自己的善良構成了對別人的霸權與宰 制。 第二種表現是生活方式的擴散和支配。美國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 生活步調快速,講求效率。舉例言之,在全球化時代講求「績效」的壓力之 下,海峽兩岸的大學現在都在評「績效」,大學的師生逐漸被工具化,教授 已不再「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而是變成一級期刊論文生產機器。他 們的教育工作是開發學生某一特定能力,以便提高他們在資本主義分工體系 中的被利用價值。除了教育機構講求「績效」是一種「全球化」的負面效應 之外,麥當勞、肯德基等美式食物也席捲全球。 「文化霸權」的第三種表現是世界秩序的再建構。我們可以從什麼是「東 亞」來講起。東亞這一塊地域,在歷史上自古以來一直到20世紀可以說是以 中華帝國所建立的朝貢體系為中心的政經秩序。但是進入20世紀,中國就沒 落了。20世紀前50年中國處在日本這個亞洲最早「脫亞入歐」的新霸權國家, 所建立的「大東亞共榮圈」這個框架之下。戰後,世界秩序的建構則是以美 國為中心而建立的東亞冷戰秩序。這個冷戰秩序以反共、防華為架構而建 立。進入第四個階段,也就是進入21世紀,我們看到中國的崛起,或者說整 個大中華文化圈的崛起,我們確實已經進入另一個時代。但是,霸權國家仍 舊深深介入世界秩序的建構,其中包括文化秩序的建構。 三、「文化霸權」形成的政經根源 上文論述文化霸權的三種表現,我們進一步分析文化霸權形成的政治經 濟根源。這些「文化霸權」的國家不是一天形成的,正如羅馬不是一天造成 的。第一,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國家控制世界性的組織,如聯合國、世界貿 易組織、世界銀行等。第二,他們掌握高新科技知識的創新,比如奈米科技、 通信科技、基因科技等。這些知識主要掌握在歐盟國家和美國。此外,這些 國家還掌握市場經濟網路,例如民航機由歐盟的空中巴士和美國的波音兩大 系統所控制。 我們再更深入分析這種「文化霸權」之政經根源,就可以發現根本的的 主宰力量是「國家」。當代保守派知識份子認為,民族國家已經日薄西山, 6 要走入歷史了。他們常常過度忽略「國家」的重要性。關於全球化時代「國 家」的角色,已故管理學者彼德.杜拉克(Peter Drucker, 1909-2005)有一 篇文章說,全球化以後,各國中央銀行的作用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扮演著比 以前更重要的角色。6「國家」對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運作仍發揮可觀的 宰制力量,這是許多人討論全球化現象時常常沒有注意到,或者即使注意到 而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的盲點。「國家」的第二種角色是,諸多國家在全球化 條件下會形成一種超國家聯盟,從而對邊陲國家形成一種宰制。這種壓迫是 過去歷史所少見的。從美國和英國組成的聯軍侵略伊拉克就可以看出這項事 實。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2003年的美國侵略伊拉克戰爭,這些事實都告訴 我們,超國家的聯盟在全球化時代已經形成。 中國重新崛起以後,在全球化的政經秩序裡將扮演怎樣的角色?到底是 加入全球既得利益階級的俱樂部,還是堅持做一個亞洲有良心的國家?這需 要中國人進行嚴肅考慮。 四、從東亞出發因應「文化霸權」的策略 以上分析了全球文化霸權形成的政經根源,以及這種政經根源裡面的核 心問題在「國家」的角色。「國家」的重要作用在華人社會幾乎已不必再多 所強調,因為在大中華地區國家的力量無所不在。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應 該如何應對全球性的世界「文化霸權」呢?我們有哪些策略呢?我們先探討 因應策略的理論基礎。我們可以從18世紀中國思想家戴震(東原,1723-1777) 說起。戴東原在《孟子字義疏證》一書中,對宋明理學進行批判。他說,現 在官府也好,民間的有錢人壓榨窮人也好,他們開口閉口都講「理」。人民 死于法律尚可同情,但是死於「理」有什麼辦法討回公道!他對於孤苦無告 的大眾給予深刻的同情,對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宋明理學嚴加撻伐。7 在宋代理學家思想中,「理」本來應該是融入事情之中的,要有事情才 有「理」。我想引用朱熹(晦庵,1130-1200)在《朱文公文集》第三十七卷 《與郭沖晦》中的話說,「所謂理者,貫乎分殊之中,未始相離也。」8這是 6 Peter F. Drucker, “The Global Economy and the Nation State,”Foreign Affairs, vol. 76, no. 5, pp. 159-171. 7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收入《戴震全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卷上,〈理〉, 頁 161。 8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子全書》(上海與合肥:上海古藉出版社與安 徽教育出版社,2002),第 12 冊,卷 37,〈與郭沖晦〉,頁 1635-1640,引文見頁 1639。 7 朱子非常重要的論點,不幸的是,當「理」被抽離出來以後,也就是當「普 遍性」從「特殊性」中抽離出來以後,就取得了獨立自主的性格,而超越於 「事」之上,而成為殺人的工具,如戴震在18世紀的中國所批判的狀況。我 借用戴震的論述來思考今天的全球化問題。「全球化」作為一個概念,它已 經脫離於當前各國具體而特殊的互動脈絡之上,成為一個抽象的價值觀。從 霸權國家的立場來講,「全球化」是一個不可扭轉的局勢,「順之者昌,逆之 者亡」。換言之,「全球化」作為一種抽象性、普遍性的「理」,它已經脫離 於各國具體而特殊的狀態之上,成為宰制邊陲國家、弱小國家的工具了。所 以,我們今天思考全球化霸權問題就需要有一個特殊的思考策略,把全球化 從「之上」轉化為「之中」,把它轉化為存在於各國具體的互動關係、具體 網路脈絡之中的一個價值理念。 如果這種策略可行,那我們如何把這種策略轉化為具體的行動綱領呢? 在多元多樣的行動綱領中,最重要的是:讓我們深入本土文化根源,開拓全 球視野。所謂「深入本土文化根源」的涵義是:我們要重新運用我們的傳統 文化精神,特別要從亞洲文化精神出發來思考全球霸權的問題。 更具體地說,讓我們從中國經典詮釋經驗,來建構一套建立在中國文化 基礎上的論述。現在流行於海峽兩岸知識界的各種論述,都是源自於西歐或 者北美,例如女性主義、後殖民主義等等,都不是源自於本土的或東亞的論 述,我們應深入中華與東亞文化傳統,汲取新時代智慧的泉源。除此之外, 海峽兩岸都加入了WTO以後,中國大陸的企業一方面面臨著競爭;另一方面 在國際的企業倫理上面臨著很大的壓力,那就是中國大陸企業的信用、中國 大陸產品的質量與國際的標準常常有很大的落差。可見數百年前的徽商、晉 商那種講誠信的傳統已日趨式微。國際上有CSR8000(企業社會倫理規範), 這套規範基本上是注重童工、女工的勞動人權的保護,例如2005年廣東省的 一家台商企業,就是因為壓榨童工而違反CSR8000規範,而使得它的產品被 歐盟國家拒絕進口。然而,海峽兩岸都加入了WTO之後,現行的CSR8000 的倫理守則、行為規範、產品要求都是源於西歐和北美的近代歷史背景。可 是中國人幾千年來也有一套價值規範,我們應深入本土文化資源以開拓世界 視野,草擬一套諸如CCSR9000的國際企業社會責任規範,以作為全球化時 代國際企業的行為規範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深入本土、展望全球的「反霸」 的策略。 另外,21世紀是一個新時代,戰後台灣的經驗顯示民間的非政府組織 8 NGO或者非營利組織NPO日趨茁壯,因為臺灣有龐大的中產階級,可以支撐 民間的非營利與非政府組織,例如臺灣的慈濟功德會,是全世界最大的非營 利組織之一。它在世界各地救災,可以說是把臺灣的善心與台灣人的善良發 揮到最高的程度。大陸的唐山大地震,有慈濟的影子;長江發大水,也有慈 濟志工投入——慈濟可以說是臺灣的光榮。讓我們再來讀一段青年馬克思的 話:「現代的國家,只不過是資產階級在管理內部事務的俱樂部而已!」而 現在的超國家聯盟只不過是世界霸權國家管理世界事務的俱樂部而已!讓 我們來共同期許超越國家權力的民間力量的崛起!以民間力量來導正政府 的不公、不義,來批判掌握權力者的沒有良心。這是反對文化霸權非常重要 的出路。因此,我們要從民間入手。 五、結論 展望21世紀全球化時代的新發展,我們期待以下三項「典範的轉移」: 第一,讓我們從過去的(也就是20世紀的)地緣政治學為中心的思考習慣, 邁向多元文化論的思考習慣。20世紀初年的戰略學者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 1840-1914)撰寫《海軍戰略論》,提出一種地緣政治學的觀點。9但 是,21世紀由於通信科技的發展、網路的普及化等因素的影響,地緣政治學 作為一個思考的座標已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我們今天應該宏觀的審視多元 文明對話在新時代中的互動,認識並真誠的接納多元文化論,這樣我們才能 發乎內心的欣賞異己。第二,讓我們共同期許,從現在的價值一元論要邁向 價值多元論。只有在價值多元論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真誠的欣賞多元多樣、 百花齊放的一個新時代。第三,讓我們從國家中心主義的立場走向民間社會 的立場。全球化發展的結果加大了貧富的差距,而並沒有更多的機制來照顧 孤苦無告的人民。讓我們來共同期待,民間社會能夠壯大。臺灣的慈濟就是 非常好的例子。總而言之,我們期待文化多元論與價值多元論的昂揚發展, 我們期待一個民間社會的新時代的來臨。讓我們在21世紀全球化時代的文化 霸權的宰制之下,為亞洲文明發出新的良心的呐喊!(2007年8月13日) 9 Alfred Thayer Mahan, Naval Strategy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with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ilitary Operations on Land (Boston: Little, Brown, 1911).
本文档为【EAC_2R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霸權」及其建構之基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838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7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6-11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