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举报
开通vip

3-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中历史教材(人民版必修一)配套光盘制作原材料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概念阐述】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1.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政治组织形式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内容。它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其核心问题是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结构形式和治理形式问题。 2.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从社会形态来说,可以划分为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政治制...

3-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教材(人民版必修一)配套光盘制作原材料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概念阐述】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1.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政治组织形式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内容。它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其核心问题是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结构形式和治理形式问题。 2.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从社会形态来说,可以划分为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从政治体制来说,可以划分为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从权力系统来说,可以划分为血缘集权统治和政治集权统治。就其产生与演变而言,有三次大的创新:(1)禹传位于启,开始“家天下”的国家制度。(2)西周确立起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使中国历史由“方国联盟”走向“天下共主”,走向血缘集权统治时期。(3)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历史从此摆脱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单纯政治集权统治时期。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所谓“早期”,是指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前的夏、商、西周政治时期,即先秦时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形式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其基本特点是:(1)王权与神权结合:早期王权是通过神权来表现的,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西周时期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在分封制下受封者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同时,早期王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力量的制约,要受习惯法和传统礼制的约束,这与后来的皇权是有差异的。 二、王位世袭制 1.含义:王位世袭制是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政治制度。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以最高统治者“王”为核心的维护王、诸侯继统的王权专制制度。 2.王位世袭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在夏朝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商朝时,有时兄终弟及,有时父子相传;到西周时,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总体上看,它有三个基本特点,即专制独裁、世袭和终身制。 3.王位世袭制形成于夏启统治时期,发展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所取代。这些变化赋予了王位世袭制以新的内涵,而最终随着秦的统一和秦朝的建立,王位世袭制演变为君主专制制度。 三、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四、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含义。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形成原因:①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②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③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3)建立的前提:秦王嬴政发动战争,灭掉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 (4)确立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这套金字塔形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5)特点:①皇权至上原则。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⑤宣扬“君权神授”。⑥ 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突出特征:皇权至高无上,主要表现在皇位世袭和皇帝总揽国家的政治、经济、司法和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6)作用和影响:①使秦朝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②促进了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秦始皇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 、车轨、文字 ;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大规模移民等。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④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实行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导致了它短命而亡。 五、郡县制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 国推行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2.特点:(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2)郡县长官,皆由天子任免调动, 不得世袭。 3.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 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六、三公九卿 秦王朝在皇帝之下设立的中央执政机构。最高长官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有人称之为“三公”。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总管一切行政事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三公”各有分工,互相钳制。“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地位与之相当的还有中尉、将作少府等。所有这些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概不世袭。国家有军政要务,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参与讨论,供皇帝用作裁决的依据。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以后一直为历代王朝所仿效,比如西汉就基本上照搬秦制。 七、皇帝制度 1. 概念: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便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中国皇帝制度维持了两千一百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才废除。 2.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特点 (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2)君主专制政体下,皇帝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3)秦朝以后,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群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公”与“奴才”的关系。 八、三省六部制 1.概念: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而创立的一种新的中央行政制度,唐时得以完善。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即吏、户、礼、兵、形、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部有分工,也有合作;它们互相牵制、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 2.特点:三省六部制是对中央行政机构的一个完善,各部分工明确,有力地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的一分为三,造成了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九、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它把人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九品中正立制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是不久就被门阀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现象。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十、军机处 (1)最初设置的目的:起初是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始设军机房,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 (2)职能和特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又因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但政治决策封闭的特征更为明显。 (3)实质:军机处的设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十一、改土归流 (1)概念: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 (2)原因:元朝开始实行的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3)措施: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4)意义: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史料解读】 1.西周的宗法制及其影响 材料一 宗法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时代,经过夏、商的演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即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是同姓(姬)贵族的大宗和天下共主,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周王嫡长子的兄弟被封为诸侯,诸侯对于周天子是小宗,而诸侯在自己的国内又是同姓的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嫡长子的兄弟被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相对于诸侯是小宗,在本宗族的各分支中又是大宗……依此类推,按血亲关系不断分封下去……由于周朝规定同姓百年不婚,所以诸侯国之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这样,整个西周国家就由宗法关系联结起来。 材料二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了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历史纵与横》 【解读】两则材料介绍了西周宗法制的起源、特点及其影响。材料一说明宗法制的实质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亲疏关系实行分封,以王族为主体,联结许多旁系、支系贵族形成的政治制度。材料二说明了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即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等。 2.《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关“皇权”的几则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 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 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解读】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材料一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材料二反映出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材料三说明皇位世袭。 3.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秦国的郡县制   材料一 武公……十年(前688年),伐、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 (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惠文君十年,前328年)魏纳上郡十五县。十一年,县义渠……(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材料二 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五年(前242年)……初置东郡……十七年(前230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解读】两则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秦设郡、县最早。秦孝公以后(亦即商鞅变法以后),聚乡为县,更成为定制。新征服的领土,基本上都是设郡县。秦始皇即位以前,郡县制在秦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已占据主导地位。   4.郡县制与秦朝的灭亡 材料一 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 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 然哉? ……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解读】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在历史上有不同的看法。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材料二认为,秦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事实上,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秦王朝的衰亡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5. 关于古代选官制的几则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 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 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沉)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 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解读】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则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的选官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材料一体现了世官制下根据血缘、门第、等级来选拔官吏;材料二反映了汉朝的察举制,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选官制;材料三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材料四反映的是唐代的科举制及其影响。 6.汉、唐、明、清皇帝对丞相的态度变化 材料一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 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四 清高宗(乾隆帝)曾说:“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此止可就彼时朝政闒冗者而言。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东华录》 【解读】 古代帝王对宰相有不同的认识。材料一、材料二反映出汉唐皇帝重视并重用宰相。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与宰相等大臣商量,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克服个人决策的局限性 。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明清时期的皇帝贬低并取消宰相。 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权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是大多数君主并没有总结这一教训;清高宗认为以宰相治天下之乱,自己便成了傀儡,这是要不得的,而宰相以天下之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是更要不得的。 7.关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材料一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明确指出:……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为了防止专制的出现,孟德斯鸠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立。他指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高翔:《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 材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解读】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它一方面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政治保障;另一方面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上述两则材料指出君主专制之下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特点,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难点辨析】 1.全面认识西周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拱卫王室。 (2)主要特点:一是分封对象多。主要是同姓王室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先代帝王后裔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等。二是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三是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存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具体说,就是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有条件的封于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尽义务。四是层层受封。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又可以对土地进行再分封。 (3)破坏及其原因:①破坏:到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发展,王权衰落,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周天子基本失去分封大权。②原因:在于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掌握了封疆内的用人、行政、军事、财政大权,势力日益壮大。随着诸侯与周王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目的不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宗法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权力继承的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②内容不同:分封制下,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重要的诸侯国有燕、鲁、宋等;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为大宗,庶子进行分封,为小宗。 ③作用不同:分封制通过分封诸侯以加强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联系,进而强化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宗法制形成了森严的宗法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强化了王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④结果不同:分封制下,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边疆的开发,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而宗法制在以后的封建社会仍是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在封建社会继续传承,到今天在民间还有影响。 (2)联系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周天子世代以嫡长子世袭相传,其他诸子由周天子分封到各地,成为一方的诸侯。在各诸侯领地内,除诸侯由嫡长子继承外,还再分封其余各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如此层层分封,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可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 3.大宗与小宗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他次子、庶子的后裔又是小宗。 (2)联系:大小宗的划分以血缘关系的亲疏划定,宗法等级严格。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4.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连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5.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秦始皇所创建的中央官僚机构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这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的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中央官僚机构比较完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地位、权力的规定;丞相之下设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6. 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不同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盛行时代 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确立于元朝 和中央的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 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 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部产生了积极作用 7.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三公九卿制是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他们的职责分别是丞相协助皂帝,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九卿中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太仆主管宫廷舆马;廷尉主管司法;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主管皇室事务;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主管户籍、土地、赋税等, 礼部主管礼仪、科举等,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狱,工部主管国家的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建设等。 (2)联系: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都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中央官僚制度,两者一脉相承,由于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使得中央机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中央集权政治不 断完善。 8.“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世官制是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的选官制度。它主要在汉朝以前实行。 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它主要在汉至隋唐以前实行。 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它在隋唐以后实行。 (2)联系:三种制度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都是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维护其统治,都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定国家政局的作用。 9.中国古代王朝处理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措施 (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体现在中央政治制度的不断调整、演变: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东汉光武帝“虽置三公,事门台阁”;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枢密院,参知政事和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权,这些都加强了君权。 (2)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体现在地方政治制度的不断调整、演变以及中央对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西汉地方郡国二制并行;汉武帝创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政治;东汉末年刺史变成地方最高长官;唐太宗时将全国分为10道,设观察使监察地方,后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实体。唐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宋代吸取唐末五代教训,将地方实权收归中央;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10.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特点及评价 (1)措施: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晚期。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大力 加强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1​ 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并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正式形成了 内阁制度。③明宣宗时,内阁又取得了票拟权。但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④清朝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特点:①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已预感到统治不稳,于是千方百计地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明朝建立后不久,废除中书省和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由皇帝控制。为了加强对官吏和人民的监督和镇压,明朝还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明朝除将中央之权集中于皇帝手中外,又将地方之权集中于中央,废行省、设三司,使三司之间互不统辖,直接归中央管辖。清雍正时期增设军机处,作为全国最高的军政决策机构。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再次加强。②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在思想文化上也有明显的表现。明清两朝还大兴“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的思想。此外,明清两朝采取的八股取士制度,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僵化了思想,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是造成我国近代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3)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评价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这在当时具有—定的积极意义,对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和外族入侵,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了重要作用。 虽然明清时期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制度,但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恰恰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一方面明清时期统治者采取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措施,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另一方面妨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图说历史】 图片1:《河南新密古城寨新石器时代城址北墙剖面》 【解读】古城寨新石器时代城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东南35公里的曲梁乡大樊庄溱水东岸,城址面积17万平方米,有城墙、护城河和宫殿基址。它反映了在龙山时代黄河流域的居民已经进入了早期国家历史阶段。古城寨古城的发现和发掘,为探索夏文化,研究我国文明起源与国家的形成提供了宝贵资料。 图片2:《戴冠冕的夏禹》 【解读】《戴冠冕的夏禹》,出自《中华古文明大图集》。“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此图已不是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形象,表示禹已是帝王的身份。 图片3:《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 【解读】这是一幅汉代画像石,见于山东嘉祥宋山1号小石祠堂。这是一座小型石祠堂,规模较小。此图见于小祠堂的西壁画像,西壁画像仅有这幅周公辅成王和另一幅孔子见老子两幅历史故事画。画面正中座位上为年幼的周成王,旁有周公辅佐,主题为要求臣子对君上要像辅佐成王的周公一样忠心耿耿。 图片4:《太庙》 【解读】图中太庙位于北京天安门东侧,是明清皇帝供奉与祭祀祖先的地方。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有“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之说。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帝后和功臣的神位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太庙体现了宗族的影响,是宗法制度的遗存。 图片5:《秦始皇像》 【解读】秦始皇画像是著名画家刘旦宅于1959年参考《历代帝王像》的古画风格创作的。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或旒冕。冕是古代帝王和诸侯所戴的礼帽,旒是冕前后垂挂的玉串。按规定,帝王的旒应是12串,珠料是白玉。冕上的平板叫板,在冕冠两侧,还对穿一个孔,用来穿插玉簪,将冕冠与发髻拴在一起。在簪的一端,系有一根丝带,戴冕冠时,带从颌下绕过,再系在簪的另一端。在丝带经过两耳的位置时,各垂一颗黄色的珠玉,叫“充耳”。充耳挂在耳边,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意思是提醒戴冠的人切勿听信谗言。“充耳不闻”一语,就是由此而来。与此相称,冕冠上的冕旒垂落下来,正好挡住眼睛的视线,叫“视而不见”,意思是说,戴冕冠的人不必去看那些不该看的东西。秦始皇腰间左侧戴有玉佩,是用白色玉石制成的。当时的制度是“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另外,还佩带一柄长剑。图像中的秦始皇目光炯炯,虎视眈眈,一副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他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 图片6:《秦阳陵虎符》 【解读】虎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拨军队的信物。虎符用铜铸成卧虎状,背有铭文,分为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半留存在朝廷,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调动军队时,须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秦朝阳陵铜虎符长8.9厘米,宽2.1厘米,高3.4厘米,中分为二,左右半符各有错金篆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12字。用虎符调兵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图片7:《秦始皇陵兵马俑》 【解读】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约1.5公里处,面积达两万余平方米,埋藏的文物非常丰富。自1974年以来,发掘出大量的步兵俑、骑兵俑以及战车模型和青铜兵器,这些都是秦国军队的真实写照,是“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奋击百万”的强大军队的缩影。该图生动地再现了秦王朝军队训练有素、兵强马壮的情景,显示了秦王朝横扫六合、威震天下的军事力量及其雄伟的气势,也使我们对秦国的兵种及各兵种的形象获得更加鲜明、具体的认识。 图片8:《秦开五尺道》 【解读】秦时氐、羌、百濮、百越等族群散布在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地区,总称“西南夷”。在统一中国之前,秦国的统治势力曾经通过蜀郡郡守到达今天云南北部和西北部。但是,由于交通阻隔,西南边疆同内地的联系仍然十分困难。秦始皇统一全国时,派常安页“略通五尺道”,在原来道路的基础上,修了一条通往云南、贵州地区的道路。由于这条道路比后来修筑的驰道要窄,大约只有五尺宽,故称“五尺道”。“五尺道”修成后,加强了西南边疆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和政治的联系。秦王朝在部分地区“置吏”进行管辖,把关中和四川、云南、贵州连成一片,将该地区正式纳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 图片9:《秦始皇廿六年诏版》(教材第12页) 【解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中国,为了拨乱反正,便于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一方面销熔天下兵器;一方面车同轨、书同文,同时还颁布诏书,统一度量衡。其词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人们把这种刻在铜版上的诏书,就称之为“诏版”。该诏书反映了秦始皇立号为皇帝,法令出一的天下独尊地位。 图片10:汉武帝像 【解读】汉武帝刘彻,汉景帝刘启之子,公元前141年至前87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上承文景之业,在位期间,对内进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对外用兵,积极防御北方匈奴族的侵略,并进一步向外开疆拓土,成就了一代盛世。在政治上,他对官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设立中外朝分割丞相权力,颁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减诸侯势力,并且建立了以刺史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较完善的监察体系,继秦始皇之后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在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倡仁义,建立太学,确立了提倡“大一统”的儒家思想在思想学术界的优势地位;对外,他积极推动对匈奴的战争,并且伐东越、南越,击朝鲜、大宛,开西域,通西南夷,恢复并进一步扩大了秦始皇时期奠定的疆域。在其统治时期,是西汉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极盛期。但由于汉武帝迷信神仙,大兴土木,连年用兵,好大喜功,重刑诛,急征敛,在其统治后期也造成了“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社会凋弊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图片11:《乌纱帽(上海肇家浜路潘允徵墓出土实物)》 【解读】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到了清代,官员的乌纱帽被换成红缨帽,但至今人们仍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削职为民了。 图片12:《明代谢环<杏园雅集图>》 【解读】谢环,浙江永嘉人(今浙江温州),明前期永乐、宣德年间的著名画家。他知学问,善赋诗,画山水尤工。《杏园雅集图》是国内仅存的谢环画作,绢本设色,画卷长1181厘米,宽37厘米,画中描绘了明代内阁大员们的形象,其中最可贵的是有明代正统(1436—1449)初年在政坛上炙手可热的三位大学士杨荣、杨士奇和杨溥的集体画像。 图片13:《明朝内阁大堂旧址》 【解读】内阁大堂位于今故宫博物院西南文华殿对面的红墙院内。内阁大堂院内设有汉票签处、满票签处、蒙古堂、满本房、典籍厅、红本库、实录库等机构。清朝规定,凡臣公提本经内阁送到票签处,侍读等详校和拟定处理意见,经大学士审订,呈皇帝批示。 图片14:《清代军机处值房》 【解读】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 。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军机处的设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图片15:《万树园赐宴图》 【解读】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古土尔扈特部东归成功,其首领渥巴锡等于九月来热河朝见乾隆帝。诏封之后,渥巴锡等人随乾隆帝来到了避暑山庄。在山庄,乾隆对渥巴 锡等人又多次赐宴、颁赏,其中有两次宴会是在万树园举行的。 《万树园赐宴图》描绘了乾隆帝在万树园宴请土尔扈特部领袖渥巴锡等人的盛大场面,反映了蒙古土尔扈特部与中央政府的亲密关系,是清代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边疆政策的绝好注脚,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习题荟萃】 一、选择题 1. 最初的“王”字是斧钺的象形,因此可以看出,最早的权力是以手握斧钺而体现的。这说明了 ( ) A.早期政治权力是一种强权 B.当时的社会比较民主 C. 早期的领袖不是专制者 D.早期的政治领袖辖制军事首长 2.《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 西周初分封制 D.西周末王室衰微 3.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 ) A.实行宗法制 B.进行封建改革 C.分封诸侯国 D.任人唯亲 4.《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 )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5.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的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适当 ( )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的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6.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意思是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革,而周朝又继承了商代的制度而稍有变革。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的不同点是 ( )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实行分封制度 C.压迫奴隶和平民 D.实行井田制度 7. 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 )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8. 下列对夏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B.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C.形成了层层分封的制度 D.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9.《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10. 下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11.对于春秋时期发生的“楚王问鼎”事件,正确的认识是 ( ) ①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②春秋时期,周王的权威地位日益衰微 ③春秋时期,分封制受到冲击,难以维系 ④春秋时期,社会统治秩序发生动荡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③ 12.周武王灭商、周公东征后,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封邦建国的活动。武王之弟受封于今河南淇县一带,镇抚殷遗民;周公之子受封于今山东曲阜一带,作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重镇……上述材料说明这些诸侯国 ( ) ①是周王朝派人建立的新政权    ②最初具有移民驻防的作用 A.①②都正确 B.①②都错误 C.①正确 D.②正确 13.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葬里出现了用九鼎的现象,这说明 ( ) A.统治者比以前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加迷信 C.社会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D.当时的铸造业更加发达 14.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含义是 ( ) A.礼仪礼节      B.政治制度      C.风俗习惯         D.国家政权 15.从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 ( ) A.权力高度集中 B.王权与神权结合 C.严格的等级差别 D.君主专制独裁 16.下列有关西周宗法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②它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③其核心内容是兄终弟及或父子相传 ④它与分封制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17.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2006年连战先生参拜了连氏宗祠。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18.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 ) A.周王—诸侯—卿大夫—土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庶人 C.周王—卿大夫—诸侯—士 D.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19. 传说周幽王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妃子,但她不爱笑,一次周幽王为了能博她一笑,命人点起表示受到攻击的烽火信号,结果各路诸侯蜂拥而至……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对周天子的哪一项义务 ( ) A.镇守疆土 B.缴纳贡赋 C.拱卫王室 D.朝觐述职 20.故宫,顾名思义就是“过去的皇宫”。皇宫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住所,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那么“皇帝”这一称呼最早可能出现于 (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21.毛泽东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的是 (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22.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叔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23.“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材料反映了 ( )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24.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中央政权机构,其直接意图是 ( )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B.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自恣 25.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 ( ) 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②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 ③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 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6.“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2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 ) A.中央集权制建立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D.王位世袭制确立 28.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中“中央集权”指的是 ( )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的文字 C.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最基本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29.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 )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得设立基层组织 30.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 )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爵位世袭制 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④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1.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32.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 是指 ( ) 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 33.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措施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 )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监察制度           D.统一货币 34.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制”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 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D.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35.以下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36.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 (   ) A.分封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宗法制的确立    D.三省制的确立 37.“汉承秦制”也有创设。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   ) A.什伍连坐 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38.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 ) A.皇帝任命 B.世代相袭 C.考试选拔 D.地方推荐 39.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 A.规定皇权世袭 B.建立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县制 D.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40.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41.宋代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42. 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 ) A.颁布附益之法 B.设置转运使 C.推行募兵制度 D.实施行省制度 43.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44.“汉承秦制”,也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 ) A. 什五连坐 B. 郡县行政 C. 刺史监察 D. 皇权独尊 45.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 A.决策权 B. 行政权 C. 军政权 D.财政权 46.“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此制度始于 ( ) A.汉魏 B.隋 C.唐 D.北宋 47.杨家将的故事是根据宋太宗时期西路军副帅杨业的故事改编的。杨业是前方作战的将军,本应该具有较大的自由权,但却受到皇帝、正帅和监军等多方面的制约,只能绝对服从而不得应变,最后战死沙场。除了以上的制约,他还受到谁的制约? ( ) A.丞相           B.知州            C.枢密使           D.通判 48.“王沔(音miǎn),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 ) 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 49. 唐宋通过改革中央官僚机构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之一是 ( ) A.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B.分割宰相权力 C.削弱地方权力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50. 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B.隋唐时期门下省下设六部 C.唐太宗时政事堂的设立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宋代三省六部制有名无实 51. 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 ( ) 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通过
本文档为【3-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580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MB
软件:Word
页数:27
分类:高中思想政治
上传时间:2011-06-08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