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道主与游客_旅游人类学的一种诠释

东道主与游客_旅游人类学的一种诠释

举报
开通vip

东道主与游客_旅游人类学的一种诠释 2002年第6期 思想战线 THIN KIN G  第 28  卷     SIXIANG ZHANXIAN    No16 , 2002 Vol1   2 8 “东道主”与“游客”: 一种现代性悖论的危险 ———旅游人类学的一种诠释 彭兆荣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 福建 厦门 , 361005) 摘 要 : 旅游是介乎于东道主和游客之间的结构性行为 , 就不仅仅指具体的人的行为 , 它必定 包含着一种自然生态或者生产形态的改变。旅游开发时常成为“建设/ 破坏”地方性资源和民族传 统文化的一对矛盾。在...

东道主与游客_旅游人类学的一种诠释
2002年第6期 思想战线 THIN KIN G  第 28  卷     SIXIANG ZHANXIAN    No16 , 2002 Vol1   2 8 “东道主”与“游客”: 一种现代性悖论的危险 ———旅游人类学的一种诠释 彭兆荣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 福建 厦门 , 361005) 摘 要 : 旅游是介乎于东道主和游客之间的结构性行为 , 就不仅仅指具体的人的行为 , 它必定 包含着一种自然生态或者生产形态的改变。旅游开发时常成为“建设/ 破坏”地方性资源和民族传 统文化的一对矛盾。在旅游开发建设中 , 如果贸然把自己的特色去作金钱交换 , 又无法使这种交换 长时间地继续下去 , 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 需要特别警示的是 : 切不能以 牺牲地方性文化资源为代价 , 削弱了可持续性的旅游发展。 关键词 : 旅游现象 ; 深度描写 ; 应用性的研究价值 中图分类号 : F59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778X (2002) 06 - 0040 - 03  Ξ “Hosts”and “Tourists”: A Danger of Modern Paradox ———Interpret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Anthropology PEN G Zhao2rong ( Institute of Anthropology , Xiamen University , Xiamen , Fujian , 361005 , China) Abstract : Tourism is a kind of structural behavior between the hosts and the tourists. In this sense , it in2 volves not merely the concrete behavior of human beings but harbors a change of the natural ecology or the pro2 ductive mod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usually faces a paradox“constructing or destroying”local resource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s of the people. In the cours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 the tragic consequences will be inevitable if the exchange of the local resources and specialties is rashly made for money without knowing whether the exchange can be sustained or not. For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 it must be alert that this rash endeavor will definitely undermin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1             Key words : the phenomenon of tourism ; deep description ; the value of applied study   如果说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 , 最主要的几 个常项有旅游一款 , 大约不会有人持反对意见。旅游 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发动机”已成为不争的事 实。如果说旅游构成了中国社会文化变迁中非常有特 色的一道风景线 , 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异议。如果说旅 游行为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一种“东道主/ 游客”新型的社会关系 的话 , 那么 , 我们对它的研究 , 特别是旅游人类学方 面的研究与旅游高速度增长的社会事实之间完全不成 比例 , 亦是不争的事实。 最近 , 《思想战线》连续发表了几篇“旅游人类 学”论文 : 张晓萍教授的《旅游人类学在美国》 (2001 年第 2 期) 、宗晓莲博士的《西方旅游人类学两 大流派浅析》 (2001 年第 6 期) 、张晓萍教授的《文化 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 (2002 年第 1 期) , 云南 04 Ξ  收稿日期 : 2002 - 10 - 08 作者简介 : 彭兆荣 (1957 - ) , 男 , 福建厦门人 ,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 , 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 , 法国巴黎大学客座教授 , 主 要从事人类学研究。 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晓萍教授等翻译的《东道主与游 客 : 旅游人类学研究》 (2002 年) , 这对推动中国旅游 人类学的深入研究 ,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说旅游具有一种悖论性的危险 , 并不是故作惊人 之言 , 因为现代性本身就是矛盾的、悖论的。现代旅 游自然潜在着同一种结构性因素。重要的是我们如何 正确地看待它、处理它。旅游人类学无疑在厘清和辨 析方面体现出研究上的擅长。这样的研究 , 不仅可以 做到对旅游现象的“深度描述” (deep description) , 其 应用性的研究价值 , 还可以直接服务于社会。而且 , 它对旅游这样特殊的社会现象所存在的多重因素的揭 示具有指导意义。 不言而喻 , 在强调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时 , 必须同时强调它是一个具有现代性的社会行为。在世 界范围“经济一体化”的当代社会 , 旅游事实上变成 了一种类似的“帝国主义形式”。经济不仅表现为单 一的计量手段 , 它还作为一种带有社会权力象征的指 喻。当它与旅游产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 自然 给旅游行为“东道主/ 游客”的社会关系打上了具有 现代性的深深烙印。毫无疑问 ,“东道主/ 游客”这一 组社会关系的结构性特征具有二元对峙的“双位制 度”。排除旅游中纯粹自然性生态方式 , 旅游行为一 般都包含了基本的二元关系。然而 , “东道主/ 游客” 二元受到了现代权力的操纵之后 , 传统伦理认知的宾 主关系也就可能产生二元关系裂变的危险。 众所周知 , 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权力话语 , 表现在旅游行为中金钱也就成了“话语”的一种替 身。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引 用了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句子 :“ (货币、黄金) ‘可以 把一切黑的变成白的 , 一切丑的变成美的 , 一切罪过 变成正义 , 一切卑贱变成高贵 , 把胆小鬼变成豪迈的 勇士 , 把年迈的老人变成活泼的少年 ! ⋯⋯’莎士比 亚特别强调货币的两种特性 : (一) 它是看得见的神 , 把一切人的特性和自然的特性变成它的反面 , 把事物 加以普遍的混淆和颠倒 ; 它使各种不可能的东西密切 结合起来。 (二) 它是全世界共同的姘妇 , 是人们和 各民族的共同媒婆。” 马克思的精辟在于他洞悉货币在社会交往中的权 力话语性质。在旅游行为社会关系的“宾主”二元制 度里面 , 由于货币的权力话语“第三元”的浸透 , 旅 游行为的结构性转化就可能出现。比如“游客就是上 帝”便是一个例子。它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经济范畴 , 嵌入到了旅游的社会关系之中。它不能不说是经济权 力在现代性中之于旅游社会性的某种暗示。凭什么要 捧游客为“上帝”呢 ? 真正的关键其实不是游客而是 钱 ! 钱在那里被“替身化”了 : 先人格化 (游客) 再 神格化 (上帝) 。多可怕 ! 它明白无误地宣告这样一 种人际交往的不平等原则。这样 ,“主人/ 客人”的现 象关系便可能或可以为“喧宾夺主”的事实关系所取 代。如果属于民族旅游 , 也就可能使得民族文化资源 历史性地变成一种交换品和消耗品 , 这是非常危险 的。现代旅游行为不啻为人类学考察最简单、最短暂 的社会关系提供了一个案例。它是现代性悖论的最小 化约。旅游的“帝国主义形式”是需要格外引作警示 的。是为现代旅游悖论的危险之一。 民族旅游以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底色 , 这很容易理 解。而民族传统文化是以族群认同 (ethnic identity) 为知识背景和逻辑依据 , 这也很容易理解。 旅游人类学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 : 11 由 于一种外来的、常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体系 侵入另一个弱小的、受影响的文化体系所产生的变 化 ; 21 这些变化一般对当地传统极具摧毁性 ; 31 这 种改变会导致一种单一文化 , 因为一种技术中更先进 的工业体系 , 一种民族或多民族的官僚政治 , 一种消 费经济和喷气飞机时代的生活方式会取代本族或当地 文化。 作为一种消费性社会价值特征 , 人们很容易在现 代社会中不由自主地趋附于一种媒体神话的广告宣 传 , 并把追逐经济利益作为主要动机 ; 特别是那些弱 小的、内部文化动力不强的民族。当他们意识到自己 的文化与主流文化 , 自己的民族与主体民族之间有着 巨大差别的时候 , 经常会因此产生一种“自卑感”。 这个时候 , 他们在还没来得及弄清楚原因何在的时 候 , 便匆忙地将自己的全部文化“资本”拿出来做交 换。至于在这种不平等的交换中他们最终能够得到什 么 , 剩下什么 , 已经来不及思考了。民族文化的资源 通常无法再生 , 也不能完全复制 , 仿佛自然生态中的 生物种类那样 , 丧失了就无法再找回来。最后的结果 可能是“主体民族化”, 在中国可能就是所谓的“汉 化”。 当然 , 民族旅游的行为和过程并不总是悲观的 , 喷气式飞机的时代使得任何一个民族的闭关自守成为 不可能。重要的是在民族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如何增强 民族认同的价值。了解游客纷至沓来为的是什么 ; 明 白在经济交换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动机和意图 , 并 以此作为传统文化自我传承的一种内部动力和能量增 长。一俟一个民族真正认识到了哪些是“我们的”, 哪些是“他们的”; “我们的”是“他们”所没有的 ; “他们”来“我们”这里是因为“我们”有着“他们” 最想要的东西 , 这些东西又是如此有价值 , 那么 , 接 下来的技术性问题就显得容易得多。记住 : 经济一体 与文化多元是一对孪生子。如果贸然把自己的特色去 作金钱交换并无法使这种交换长时间地继续下去 , 悲 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民族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检验一个民族自我认 同的能力 , 它可能使传统的民族认同感受到削弱甚至 完全丧失 , 也可能使民族认同感得到加强。这要视民 族内部动力如何。但无论如何 , 在实行民族旅游的行 为过程中 , 民族认同需要格外提醒。是为现代旅游悖 论的危险之二。 旅游既然介乎于东道主和游客的结构性行为 , 就 不仅仅是指具体的人的行为 , 它必定包含着一种自然 生态或者生产形态的改变。表面上 , 游客的到来只是 “有客自远方来”的“不亦乐乎”。事实上 , 源源不断 的游客除了带来了某些文化上的“好奇”之外 , 还携 带着资本和“后工业时代”的生活方式。为了迎合游 14 客们不断增长的需要 , 或者为了达到官方和政府对旅 游目的地所下达的各项指标 , 旅游地一方通常必须改 变他们缘生性状态 (primordial statement) , 甚至包括 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可悲的是 , 二者之间经常超出了基本的限度。于 是 , 旅游开发时常也就成了“建设/ 破坏”地方性资 源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对矛盾。对于发展中的国家而 言 , 如果在这方面处理得不好 , 往往会变成在“开 发”的口号之下 , 行事实上的破坏之实。这种惨痛的 历史教训在世界的许多地方都有发生 , 都在发生。比 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的旅游开发就存在着这样的矛 盾。借用人类学家格尔兹的术语就是“内在农业变 化”———即在旅游开发这一过程中 , 传统的、古代 的、静态的社会模式在殖民主义的影响下变得“僵 化”。 这种情况在中国广大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旅游 开发过程中大量存在。本人曾经在西南民族地区做过 长时间的田野调查 , 亲眼目睹了大量类似事件的发 生。比如我在贵州省、荔波县的瑶族地区调查时就遇 到过这样的事情 , 地方政府为了进行旅游开发 , 在没 有充分地评估自然生态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之间的平 衡关系的情况下 , 对诸如喀斯特地貌、崖洞葬俗、凿 壁谈婚等进行了旅游项目开发 , 其结果是有些独具特 色的民族文化伴随着现代旅游的进入迅速地发生了变 化 , 有的甚至很快消失。 为了适应如火如荼的民族旅游开发 , 许多地方甚 至放弃了他们赖以为生的传统方式 , 破坏了生态环 境 , 超负荷地接待游客。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 , 生硬 地“制造”一些民族歌舞表演。旅游产品千篇一律。 表面上看 , 热闹虽热闹 , 其实 , 代价则是削弱了可持 续性的旅游发展。这些现象必须予以高度的警惕。是 为现代旅游悖论的危险之三。 为旅游下定义是困难的。一般性的定义为 : 游客 指暂时休闲的人自愿离开家 , 到某一个地方去参观、 访问 , 目的是为了经历一种变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动机 , 但旅游通常有三个基本要素 , 并形成一个等 式 : 旅游 =休闲时间 +可供自己支配的收入 + 积极的 地方认可 (对旅游目的地的认可) 。旅游首先表现为 个人行为 , 即必须通过个人自愿的行为来满足旅游的 定义。旅游人类学虽然是一种新鲜事物 , 但它的出现 却有着很好的人类学基础 , 并且与仪式、民俗、地 理、跨文化比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在时间上表现 出某种类似于人类学家涂尔干、莫斯所界说的“神圣 / 世俗”的关系性质。每一个有意义的事件都标志着 某一段时间 , 因此也标志着生活在本身。 每一段世俗或神圣的阶段 , 就是一段微观的生 活 , 有着良好的开始、过程和结局 , 这些生活的开始 和结尾都是以仪式作为标志 , 这些仪式贯穿在我们的 生命历程里。说到底 , 旅游其实是进行一种“体验差 异”的行为和过程。在旅游的时间和时态的表述中 , 它与根纳普的“通过礼仪”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 , 它 包含着分离、过渡、整合三个阶段 , 或曰阈限。从旅 游的基本形态来看 , 它大致可以简约为 : 习以为常的工作生活状态 (原始状态) ↓ 进入异地异景的体验状态 (旅游状态) ↓ 回归原先的工作生活状态 (更新状态) 如果人们的工作或生活状态达到一定的时间或限 度 , 就需要休息、休憩、休闲 , 这无论从任何一种角 度 , 打任何一种比喻都是合适的。从生理、心理的恢 复体力和精力的层面是这样 ; 一台机器 , 运行到一定 的时间就需要保养 ; 土地耕种到一定的程度需要休整 ⋯⋯。而生命的通过礼仪表现为“阈限”的阶段性通 过 : 经过一个周期性过程 , 达到另一个新的周期性整 合 , 生命方可得以持续。“休闲”二字在古文字的考 析中 , 能指 ( signifier) 都从“木”, 其所指 ( signi2 fied) 喻指生命力周期所必备的整休阶段 , 如草木一 岁一枯荣 , 如四季一年一复始。这无疑是一种合理的 解释。人类学家喜欢以宗教上的“朝圣”旅游为例来 分析三个阶段的“通过仪式”。人们原先生活在一种 罪感的“分离”阶段 , 为了达到对罪感的减少或涤 除 , 就必须以某一种身体力行旅游方式———“过渡” 阶段 , 直到最终他到达某一个圣地 , 或者求得了神祗 的宽恕和赐福 , 达到了“整合”阶段。虽然根纳普的 分析模式看上去带有机械性、工具性 , 用于旅游显得 有些许的刻板 , 可是在道理或逻辑上都是可以说得通 的。问题在于 , 无论是宗教旅游抑或是民俗旅游、生 态旅游 , 人类对于旅游的心理期许与事实上的旅游实 践经常存在着某种背离 , 导致了类似莎士比亚《哈姆 雷特》中的经典性忧郁情结 :“去旅游还是不去旅游 , 这是一个问题。”是为现代旅游悖论的危险之四。 旅游行为 , 归根到底 , 还是人类的社会行为。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 作为应用人类学的一个分支 , 旅游人类学在西方蓬勃兴起。《东道主与游客 : 旅游 人类学研究》正是这一时代的优秀作品。它在我国的 翻译出版 , 不仅具有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价值 , 对我国当代的旅游开发与建设也具有很高的指导作 用。 (责任编辑 甘万莲) 24
本文档为【东道主与游客_旅游人类学的一种诠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4053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0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6-06
浏览量: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