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洛地:腔_调_辨说

洛地:腔_调_辨说

举报
开通vip

洛地:腔_调_辨说 �腔�、�调� 辨说 洛 地 [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辨说我国戏艺中 � 腔�、 � 调� 二字指义的文字。本文提出 � 腔�、 � 调� 二字在我国戏艺中的显现的历史时序, 大致呈现为 � 调� ! � 腔� ! � 调� 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 是我国戏剧从文本文学向场上技艺转化、从文体为主向乐体为主转化过程的反 映。从述说 � 调� ! � 腔� ! � 调� 这三个阶段中 � 腔�、 � 调� 二字的具体指义及其演化, 对我国戏艺中 � 腔�、� 调� 字义进行规范和定义。 本文辨说我国词曲、戏艺、...

洛地:腔_调_辨说
�腔�、�调� 辨说 洛 地 [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辨说我国戏艺中 � 腔�、 � 调� 二字指义的文字。本文提出 � 腔�、 � 调� 二字在我国戏艺中的显现的历史时序, 大致呈现为 � 调� ! � 腔� ! � 调� 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 是我国戏剧从文本文学向场上技艺转化、从文体为主向乐体为主转化过程的反 映。从述说 � 调� ! � 腔� ! � 调� 这三个阶段中 � 腔�、 � 调� 二字的具体指义及其演化, 对我国戏艺中 � 腔�、� 调� 字义进行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和定义。 本文辨说我国词曲、戏艺、音乐中之 � 腔�、 � 调�。� 腔� 为 � 腔� , � 调� 为 � 调� , 笼 统合称 � 腔调�。 一, �腔�、�调� 诸义 � 腔�、� 调� 二字, 皆具多义; 戏艺、音乐使用极多。但要说得明白, 很难。 � 腔� , 与戏艺关系甚大 ∀。其义有四: 1, 物体内中空的部分, 是为 � 腔� 之本义。 2, 空腔所发之声。元曲杂剧 #博望烧屯∃ 有 � 遮天杂彩旗, 振地花腔鼓� %。 3, 口 (腔) 中所发之声, 即语言中的语音、语调谓之 � 腔�。 4, 歌唱中的旋律部分谓 � 腔�。 与本题相关者为后二义, 说见下文。 � 调� , 义极多, 与文、艺、乐关系尤大。今诸字书、词典皆失于过简。 �调� , 本义为 � 和� (调 ti�o 和、协调) ; 乃有使 � 调和� 之 � 调 di�o� (选调、征调 )。 本题亦如是, 如音乐中众 � 调 di�o� 义, 皆由 � 诸音相调 ti�o� 所引申。质言之, 有三不同 学科中的众多指义: 一, 语言音韵, 即音韵学中, 1, 用韵为 � 调� (戈载 #词林正韵&发凡∃ � 用韵之吃紧处, 则在起调毕曲∋∋起是始 韵, 毕是末韵� )。 2, 平仄声类为 � 调� (语调、声调)。 3, 字声类别之走向起伏亦为 � 调� (调值。如高平调、低升调等)。 二, 文体学中, 1, 词、曲, 总体概念上统称为 � 调�。 2, 词体的分类亦称 � 调� (如单调、双调)。 3, 结构完整、稳定、独立成篇的词、曲个体称 � 调� , 为词调、曲调。 三, 音乐学中, 1, 使音相和、相合谓 � 调 ( ti�o) � (如调音)。 2, 不同诸音有规则地构成完整的系列组合, 谓 � 调 ( di�o)� , 今称 � 音阶�。 3, 以某音为主音及其所构成之诸音序列称 � 调� (如羽调、商调等) , 今称 � 调式�。 4, 调式主音之律位称 � 调� (如中吕羽调等) , 今称 � 调高�。 5, 乐器上音阶音所处之调高称 � 调� (调门。如笛调之小工调等, 琴调之凄凉调等)。 6, 以乐器散声 (空弦) 作某音阶音, 称 � 调� (如四工调、( 合) 尺调等)。 7, 具有稳定的旋律和节拍、首尾完整、可独立成篇而为音乐的结构单位者称 � 调� , &1& &民族音乐研究& (如 [孟姜女调]、[本摊调] 等)。 8, 某一些音乐类别泛称 � 调� (如小调、秧歌调) 等。 9, 音乐风格亦称 � 调� (如水磨调、高调等)。 10, 甚至 � 音乐� 亦可以统称为 � 调� ( 如白居易 #琵琶行∃ 有句 �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 二 若按上述 � 腔�、 � 调� 诸义释说自古至今有关 � 腔�、� 调� 种种, 本文或将无法卒读。 且取按我理解在历史时序中 � 腔�、� 调� 二字于戏艺中之显现情况角度以述。 我国戏艺, 自宋元起至二十世纪中叶, 其主要脉络, 大体呈现为: � 调� ! � 腔� ! � 调� 三个阶段。作图大致示意于下: 宋∋∋元∋∋明 正德/嘉靖/隆庆後∋清初/乾隆後∋∋∋∋ ( ~ 1276~ 1368~ 1521) ( 1522~ ) ( 1567~ 1644~ ) ( 1736~ ) 调 (词调、曲调) ∋∋∋∋∋∋∋∋ (其後或称 � 牌� ) ∋∋∋∋ ∋∋∋∋∋∋∋ � (声韵、宫调) ∋∋ � (其後使用笛调) ∋ ∋∋∋∋∋∋ 腔 (语音语调) ∋∋∋∋∋∋∋∋∋∋∋∋∋ ∋∋∋∋∋∋ � (音乐旋律) ∋∋∋∋∋∋ ∋∋∋∋∋∋ 调 (唱调) ∋∋∋∋ � (散声调) ∋∋∋ 文体之 � 调� !语音语调之 � 声腔� � 演化为 � 唱腔� !音乐性质之 � 调� 以下分别述说 三 宋元至明中叶, 戏艺中 � 腔� 字甚少见 (有, 说见下节) ; 主要是 � 调�。 一, 调, 在当时, 其主要指义为: 词调、曲调。 1, 宋元至明中叶, 诸戏艺包括小唱、诸宫调等, 诵唱皆调- 词调、曲调。 戏弄, 如宋杂剧中有 #看灯胡渭州∃、#赖房钱啄木儿∃ 等 ( #武林旧事∃) ; 金元院本中 有 #逍遥乐打马铺∃、#喜迁莺剁草鞋∃ 等 ( #辍耕录∃)。#看灯∃、#赖房钱∃、#打马铺∃、#剁 草鞋∃ 等为戏弄所演之事, [胡渭州]、[啄木儿]、 [逍遥乐]、 [ 喜迁莺 ] 等为曲调。无不如 此, 直至後世。 戏文, 如宋 #张协状元∃ 中的 [水调歌头]、 [满庭芳]、 [凤时春 ]、[小重山] 等计 164 篇名, 皆词调、曲调。无不如此, 直至後世。 元曲杂剧, 如 #元曲选∃ 头一本 #汉宫秋∃ 中 [点绛唇]、[混江龙] 、[油葫芦]、[天下 乐] 等 38篇名, 都是曲调。无不如此, 直至後世。 2, 明中叶后, 人们有以 � 牌� 称 � 调� 者; 但仍多称 � 调� , 如 � 调寄 [沁园春]� ; 如 清软定 #新定九宫大成∃ 称 � 南北词调�。 3, � 调� 为词调、曲调, 其文体格律即为 � 调�。 #中原音韵∃ 评 [满庭芳] 例作, 谓: � 多了 (急管) 二字, 不成调� , 即为显例。 4, 自宋元至明中叶数百年, 众多论著, 皆论词曲之音韵、文体格律、词藻及剧作故事 的考证, 等等。 自宋直至明中叶 � 南方诸腔� 兴起前, 可谓以 � (南北) 曲调� 之 � 调� 为标志的阶段。 &2& &民族音乐研究& � 调� 此义, 较易解。然而 , 似须强调: 词调、曲调系文体之 � 调� , 与音乐上的 � 调� 原则上无干。古人对此本无多少纠缠, 出现纠缠在今人, 说从略。 二, 在此阶段, � 调� 更有一罕为后世着意、而事实上极重要之指义: (用) 韵。 1, 词、曲, 韵文也, 其首要一条, 即在 (用) 韵。韵之称 � 调� , 至迟在宋词中已成定 义, 并延申至元曲。如词中 [贺圣朝] 定格为仄韵调, 用平韵者称 [转调贺圣朝] ; [满庭 芳] 定格为平韵调, 用仄韵者称 [转调满庭芳] 等。如北曲中换韵叠用 [货郎儿] 称 [转调 货郎儿] ; 南曲中换韵叠用 [淘金令] 称 [转调淘金令] 等。 2, � 调� 为用韵, 对戏艺来说, 有一个很关要的问题, 即 � 宫调�。 元曲中有 � 宫调� 有 � 套曲� , 由一 � 宫调� 的多曲调组成 � 套曲� ; 人人皆知。元曲杂 剧。以套曲为其基本结构单位, 以四种不同 � 宫调� 的四套曲构成一本; 亦人人皆知。何谓 � 宫调�? 元人无说; 明人对元曲无限崇拜, 将元曲 � 宫调� 说得天花乱坠, 以讹致讹, 造成 极大混乱。实际上, 元曲 (包括诸宫调 ) 之所谓 � 宫调� , 并不是、至少主要不是音乐上的 宫、调, 而是用韵。宫, 君也, 公也, 共也; 调, 用韵也。所谓 � 宫调� 即 � 公调� 即用同 韵, 是所以诸宫调即为诸公调 ∗ ∗ ∗ 由某一些特定曲调之一为首曲, 率 (与该首曲) 同韵的诸 曲调组成套曲 (如 [点绛唇] 套、 [一枝花] 套� 等 ) , 一套曲乃为一 � 宫调�。一本杂剧以 互不同韵又各自同韵的四套曲构成, 即四 � 宫调� 为一本。关于这个问题及 � 南曲� 无 � 套� , 本文不能详说, 请参看拙著诸文著。 概言之, 宋元到清中叶, 我国戏艺系以 � 文� 为主之阶段。 � 乐� (唱) 依附于 � 文� , 音乐之发展尚未高到形成稳定结构, 尚未上升到足以对戏艺发生大影响。故即如 � 有名人题 咏� 之元曲, 其语音及唱, 任意性皆甚大, 是所以元曲首先出现的是: 规范其语音之 #中原 音韵∃ 及规范其文体曲式的 #太和正音谱∃ 等 ∗ ∗ ∗ 然而, 事实上, 元曲作品中用韵甚杂; #中原音韵∃ 作者周德清喋喋教人之 � 务头� 等在他自家作品中屡犯其禁。 事情就是这样, 事物有其自身的逻辑。 四 其后, 大致明中叶后, 可说以 � 腔� 为标志之阶段。 � 腔� , 在戏艺, 主要有二义: 一为口中之声即语言中的语音、语调; 一为唱中旋律。 � 腔� ∗ ∗ ∗ 语音语调是为首义。古今如一。在我国戏艺中, 为 : 腔是演员在演出当场唱念口中之语音语调。 在宋元至明中叶 (魏、梁 � 新声� 出现之前) , � 腔� 主要用此本义。 一, 元代, � 腔� 作为一重要词语, 明确地提出来, 首见约有三处 +。 1, 钟嗣成 #录鬼簿∃ � 沈和� 条有云 � 以 (南北词调合腔) �。何谓 � 南北词调合腔�? �南北词调� 合 (用一) � 腔� , 即以 � 南腔� 或 � 北腔� 唱 � 南北 (曲 ) 合套� ,。前者, 有如元戏文 #错立身∃ 和 #小孙屠∃; 後者有如贾仲明所作的 #升仙梦∃。此 � 腔� 字何指? 演唱时的语音语调。 2, 夏庭芝 #青楼集∃ � 张玉莲� 条中云 � 旧曲其音不传者, 皆能寻腔依韵唱之�。此 � 腔� 何指? 指每个字的声调, � (寻腔) 而唱� 即 � (按字声之起伏) 而唱� ; 也是指演唱时 的语音语调。 3, 周德清& #中原音韵∃ 言及 � 声腔� (见下)。 二, 宋元时戏艺中 � 腔� 甚少见。明中叶後 � 腔� 乃大行, 或即始于祝允明 #猥谈∃: 自国初来, 公私尚用优伶供事。数十年来, 所谓南戏盛行, 更为无端, 于是声音大乱 ∋∋妄名馀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 ∗ ∗ ∗ 变易喉舌, 趁逐抑扬, 杜撰百端 ∗ ∗ ∗ 真 胡说也。 其後又有义乌、乐平、太平等 � 腔�。明中叶南方诸腔之显现, 即以 � 腔� 为标志一阶 &3& &民族音乐研究& 段之后端。南方诸腔何以曰 � 腔�? 语音语调; 并非、至少主要并非指音乐性之 � 唱腔�。何 以皆冠以地名? 各地艺人演戏时口中之 � 唱念呼吸� 乃各用各地的方言故也, 不同地方之戏 子口中之方言乃以各地之 � 腔� 为名称 ∗ ∗ ∗ 是所以为祝允明斥为 � 声音大乱�。且举两事以 示一斑。 1, 明&范濂 #云间据目抄∃ 中有一段记当时情形之文字: 戏子在嘉隆交会时, 有弋阳人入郡为戏, 一时翕然崇尚, 弋阳遂有家于松 (江) 者。其 後渐觉丑恶。弋阳人复学 � 太平腔�、� 海盐腔� 以求佳, 而听众愈觉恶俗。故万历四五年来 遂屏迹, 仍尚土戏。近年上海潘方伯 (允端) 从吴门购戏子∋∋松人又争尚苏州戏∋∋而本 地戏子十无二三矣。 范濂不经意地写下这段文字, 颇有参考价值。至少可说明两点。 苏州戏子做 � 苏州戏� , 弋阳戏子口中之腔为 � 弋阳腔�。做松江 � 土戏� 者明白为松江 本地戏子 (当即为 � 松江腔� ) , 唯不出松江本地, 不若 � 馀姚腔� 等驰名于外地, 故无 � 松 江腔� 之名。待松江已无本地戏子 (按, 潘允端 #玉华堂日记∃ 中有载) , 尚未得 � 松江腔� 之名的松江土戏即消失。此类 � 土戏�、 � 土腔� 南方各地甚多 ( 查县志即得)。说明: 当时 得 � 腔� 名者系一地戏子做戏做到外地, 外地给予之名称, 即 � 他称� , 并非 � 本地戏子� 自以为有多少艺术特点为保持 � 地方特点� 而出现之 � 自称� −。这是一点。 再一点更直接与本题相关, 在松江做家的弋阳戏子的口中之腔原为 � 弋阳腔� 后为松江 听众所恶, � 弋阳人复学 (太平腔) 、(海盐腔) 以求佳, 而听者愈觉恶俗� , 说明同一班戏子 之 � 腔� 可变易; 然而, 设若弋阳腔、海盐腔、太平腔之 � 腔� 是或主要系音乐, 则职业唱 戏者学几句音乐旋律绝不应有难处, 何以令听者愈觉恶俗? 当然不是海盐腔、太平腔恶俗, 弋阳戏子为赶时髦才改学它们的嘛。问题即在语音语调上。有道 �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 改鬓毛催� , 本乡乡音难改, 他乡乡音难学。弋阳戏子改 � 腔� 的失败不在学不得音乐旋律 而是在学不得海盐腔、太平腔之 � 腔� ∗ ∗ ∗ 演出时唱念的语音语调。这种情况又何止古代, 直到如今, 比比皆 , 为省篇幅, 例从略。 2, 再一个例子, 原 � 昆山腔� 之改造, 更为明确。据有嘉靖己未 ( 1559年 ) 序之 #南 词叙录∃, � 昆山腔� 初起之时, 其唱的旋律与 � 字� 声 � 不 (相) 应�。嘉隆之交, 魏良辅、 梁伯龙作 � 新声� , 对它进行改造。改造什么? 首先 � 正吴音之讹� , 即改其方言使合乎规范 之通用语读即 � 官腔�。使用 � 官腔� , 然後方 � 四声宜而五音正� , � 依字声行腔� , 乐与字 乃相应 (成为後世所谓 � 昆腔� )。试看在万历二十一至二十四年 ( 1593~ 1596) 前後, 胡文 焕所编 #群音类选∃, 其 44卷中, 官腔为传奇, 最多, 26卷; 清腔为清曲唱, 8卷; 北腔有 剧曲散曲, 6卷; 其他诸腔 4卷 ( 另有不明者 2卷 )。在演唱演出实际: 官腔、清腔、北腔 计 40卷皆在昆。即经过改造後的昆腔之 � 腔� 与官腔之 � 腔� 等义。这, 也就是魏梁对原 昆山腔之改造首在语音语调的说明。先时祝允明所称之优伶就是指使用官腔的教坊优伶, 他 所以斥诸 � 腔� � 声音大乱� , 即在于那些 � 腔� 唱念系馀姚、海盐、弋阳、昆山之方言。原 先的 � 昆山 (之) 腔� 在改造後使用 � 官腔� 了, 已摆脱其方言的局限, 乃从 � 止行于吴 中� 转而出现为 � 四方歌者皆宗吴门� 行于天下之势。事实上在其後很长时间内, 人们对它 并不称 � 昆腔� 而称 � 本腔� ; 所谓本腔, 即通用之 � 腔� .; 更普遍则称 � 昆曲�。 腔, 在唱, 又在念白, 即语音语调。现今犹如此。戏艺界指斥唱念有误为 � 横 ( w ng) 腔横调� ; 横腔者, 字读有误, 即倒字; 横调, 落韵。(俗或书此 � 横� 为 � 黄� 或 � 荒� )。 语音语调, 是 � 腔� 在我国文艺中的第一指义; 也是在戏艺中的基本指义。 三, 关于 � 声腔�。 何谓 � 声腔�? 若按现今如 #大百科∃ #戏曲辞典∃ #音乐词典∃ #辞海∃ 等经典说法, 一 一辩议, 本文将极长而无趣, 且从所谓 � 四大声腔� 说起, 事实上 , 众家释言 � 声腔� 无不 引所谓 � 明代四大声腔� 以为祖。明代之馀姚、海盐、弋阳、昆山四 � 腔� , 现今人们可谓 &4& &民族音乐研究& 无不称之为 � 四大 (声腔) � ; 读书甚少, 竟不清楚这个说法究出何处, 但是至少在 � 新文化 运动� 即 20世纪之前, 并无此说 ∗ ∗ ∗ 并非没有这些 � 腔� , 也并非没有 � 声腔� 这个词语, 而是没有把那些明代南方诸腔称为 � 声腔� 的。现今既称它们为 � 声腔� 了, 那末, 它们是 哪些 � 有着渊源关系的 (剧种) 所共同具有的腔调� 呢? 至于有说 � 明清时期以 (腔) 为剧 种, 明代的 (四大声腔) 即四个 (剧种) � , 那是绝对没有的事。 �声腔� 这个词语, 大概是在 20 世纪中叶被人们用称 � 四大声腔� 後才脍炙人口起来 的, 所以有先生说 � 近代一些史学家使用了 (声腔) ∋∋沿用至今�。然而, 事实是, � 声 腔� 并不是 � 近代史学家� 在 20世纪才发明的新词语, 而是我国戏艺传统用语。如为我国 戏剧界视为经典之作的元&周德清 #中原音韵∃, 内有云: #广韵∃ ∋∋逐一字调平、上、去、入, ∋∋悉如今之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齐 史沈约, 字休文, 吴兴人, ∋∋南宋都杭, 吴兴与切邻, 故其戏文如 #乐昌分镜∃ 等类, 唱 念呼吸皆如 (沈) 约 (所制之) 韵∋∋予生当混一之盛时, 耻为亡国搬戏之呼吸 周德清, 身为 � 南人� 而以南宋为 � 耻� , 循旧误以沈约为 #广韵∃ 作者等, 都不去管 它。考 � 声腔� 之义, 其文中 � 唱念声腔� 即与 � 唱念呼吸� 同义 / , 亦即演出当场演员口 中的语音语调 ∗ ∗ ∗ � 声� , 演员口中之声; � 腔� , 演出时的语音语调; 故曰 � 唱念声 腔� ∗ ∗ ∗ 这里, 并没有音乐上 � 唱腔, 唱调� 的指义。 按 � 声腔� 原系演出时唱念之语音语调 , 则大可不必称馀姚腔、海盐腔等为 � 声腔�。 然而, 论家们既引馀姚腔等为 � 声腔� 之祖, 馀姚腔、海盐腔等四 � 腔� 原系四地之语音语 调, 则 � 声腔� 怎么会成为论家们及典籍中所说: 既是 � 演唱腔调及其特点� , 又是 � 剧 种� , 又较 � 腔调� 及 � 剧种� � 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 为 � 有着渊源关系的某些剧种所具有 的共同音乐特征的腔调� 的 � 一种腔调系统� 或 � 剧种系统� 的呢? (未完待续) 注 ∀ � 腔� , 使用极多, 且极重要。我不明白, 为什么在 #大百科&音乐卷∃、#戏曲曲艺卷∃ 和 #中国音乐词典∃ 都不收这 � 腔� 字 ( #大百科&语言文字卷∃ 也不收, #文学卷∃ 当然更不 收)。 % � 花腔鼓� 与庙堂钟鼓之鼓相对, 因其鼓点作 � 花腔� 而称。後世之 � 花鼓� 即此 � 花腔 鼓� 之简称, 而非因鼓上有华饰之义 (虽然鼓面上往往有华饰)。 +燕南芝庵 #唱论∃ 中有 � 腔� 字, 指义不清, 不论。 ,後人多将元人所说 � 南北词调合腔� 与明人所说 � 南北合套� 相混淆 (如 #大百科&戏曲 卷∃) ; 二者实系二事。前者为 � 南北词调合用一 (腔) � , 後者为 � 南北曲合为一 (套) � ; 前 者关系到唱者使用之 � 腔� 即语音语调, 後者只在文体。明人之所以不知前者而只知後者, 当为明代 � 北曲� 已渐失场上演出之反映。 −过去, 无论 � 腔� 如馀姚腔, � 戏� 如绍兴戏, � 剧� 如京剧等, 皆系一地演员 (班社) 演 出于外地, 为外地给予的他称; 而现今有些所谓 � 剧种� 则出自为了显示与他者有所 � 不 同�、有所谓 � 地方特点� 而产生的自称。此二者, 有很大的区别 , 简言之, 前者是 � 外向� 的, 使该腔、戏、剧与外地戏艺融合而逐渐减弱、摆脱其原先的地方局限, 渐向民族戏剧趋 进; 而後者则是 � 排他� 的, 导致自我萎缩。关于其间种种, 此处不能详说。 .今称之 � 昆� , 实际上有各方面很不同的两界: 一为 � 曲界� , 一为 � 戏界�。曲界人士唱 曲, 从不作 � 唱昆腔�、� 唱昆曲� 之类的说法, 但谓 � 唱曲�。� 本腔� 乃戏界而言者, 即戏 文子弟在场上演出时口中之 � 腔�。此词, 在文籍首见于明末清初张岱的 #陶庵梦忆∃; 在现 实实际, 系江浙民众对 � 昆腔� 的普遍称呼, 直到解放后。 / � 呼吸� , 在 #中原音韵∃ 中相当于 � 口中字读� 意。如其文中屡见 � 入声派入平、上、 去三声者, 以广其押韵, 为作词而设耳, 然呼吸言语之间, 还有入声之别。� &5& &民族音乐研究&
本文档为【洛地:腔_调_辨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900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7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6-05
浏览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