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新密市李家沟遗址发掘简报

河南新密市李家沟遗址发掘简报

举报
开通vip

河南新密市李家沟遗址发掘简报 河南新密市李家沟遗址发掘简报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关键词: 河南 新密 李家沟遗址 新石器时代 KEYWORDS: H enan Xinm i Lijiagou Site Neolithic Age ABSTRACT: In t he autumn 2009 and spr ing 2010, tw o terms o f rescue excavat ion w ere jo intly conduct ed by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 l...

河南新密市李家沟遗址发掘简报
河南新密市李家沟遗址发掘简报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关键词: 河南 新密 李家沟遗址 新石器时代 KEYWORDS: H enan Xinm i Lijiagou Site Neolithic Age ABSTRACT: In t he autumn 2009 and spr ing 2010, tw o terms o f rescue excavat ion w ere jo intly conduct ed by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 logy , Peking University and Zhengzhou M unicipal Insti� t ute o f Archaeo logy to L ijiagou Site in Xinm i City . T he excavation revealed t he st ra tig raphical re lat ion� ships o f mult iply cultures, the cultural deposit s, implement assem blages, inhabit ation patt erns and sub� sistence types o f w hich reflected the evolut ion of t he people in present�day Cent ra l P la ins from t he Pale� o lithic Age to the ear ly Neolit hic Age w ith relatively stable residentia l types and subsist ence type hav ing bo th anim al sourced and plant sourced food. 图一 遗址位置示意图 李家沟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岳村镇 李家沟村西, 地处嵩山东麓的低山丘陵区, 海拔高约 205米。地理坐标为北纬 34�33� 55 , 东经 113�31�25 。附近地势由北向南部 倾斜, 淮河水系溱水河上游的椿板河自北向 南流经遗址西侧。遗址坐落在河左岸以马兰 黄土为基座的二级阶地堆积上部(图一)。该 遗址于 2004年底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进 行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时发现。遗址所处位 置因煤矿开采形成塌陷, 加之降水与河流侧 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临河一侧已出现严重 垮塌。为全面了解遗址文化内涵并提供保护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 考古研究院于 2009年秋季和 2010年春季 两度联合进行抢救性发掘,获得一系列新发 现。 尽管属抢救性发掘, 但发掘单位确定了 明确的学术目的,即希望寻找中原地区裴李 岗文化与旧石器时代晚期之间的缺环, 认识 本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进程与特点, 进而探讨影响本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特点 的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由于准备工作充分和学术目的明 确,本次发掘得以完整揭露出距今 10500年 至 8600年左右连续的史前文化堆积的剖 面。堆积下部出土细石核与细石叶等典型的 细石器遗存,中部是普遍施压印纹的粗夹砂 考古 2011年第 4期 ! 新发现 ∀新进展 第 4 期 ∀ 3(总 291) ∀ 图三 南区地层剖面图 1�褐色砂质粘土 2� 含碳酸钙胶结物的棕褐色土 3�灰白色砂砾 层 4�棕黄色砂质粘土 5� 砂质粘土 6�褐色砂砾层 7�棕褐色黏土质粉砂土 ∀ 4(总 292) ∀ 考 古 陶及石磨盘等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上部则 发现典型的裴李岗文化陶片。现将本次发掘 的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层堆积 经过 2009年秋季与 2010年春季 4个 多月的发掘,李家沟遗址遗址目前已揭露面 积近 100平方米。发掘探方分布在一条沿断 层破碎带的人工取土沟两侧, 形成南北两个 发掘区(图二)。南北两区的主剖面均包括旧 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地层堆 积。南区的地层堆积自上向下可分为 7层 (图三)。 第 1层: 褐色砂质粘土, 厚约 0�04~ 0�34米, 含陶、瓷片等近现代遗物, 为扰土 层。 第 2层: 含碳酸钙胶结物的棕褐色土, 以褐色粗砂为主 , 包含大量料礓, 厚约 0�94~ 1�76米,有少量陶片。 第 3层: 灰白色砂砾层, 厚约 0�18~ 1�34米,含零星陶片。 第 4层: 棕黄色砂质粘土, 厚约 0�14~ 0�78米,极少见文化遗物。 第 5层: 上部为灰黑色砂质粘土, 向下 渐变为棕黄色, 厚 0�5~ 1�56米, 岩性特点 与北区 5、6层相同, 应与马兰黄土上的黑垆 土层相当, 出土夹砂压印纹陶片与石磨盘 等。 第 6层: 褐色砂砾层, 含大量 料礓砾石, 厚约 0�4~ 1�82米, 发 现有船形、柱状细石核与细石叶 等典型的细石器文化遗存, 亦见 人工搬运的石块及粗大石制品 , 最新又发现局部磨光的石锛与素 面夹砂陶片。 第 7层: 棕褐色黏土质粉砂 土, 为次生马兰黄土, 未发掘到 底。 北区的文化层厚约 3米, 从 上向下共分 7层。第 1至 3层为近代堆积, 第 4至 6层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堆积,发现较 多的陶片、石制品与动物骨骼碎片等。从岩 性与包含物的特点判断, 北区的第 4层当与 南区的 3层属同期堆积, 5、6层与南区的 5 层相当,第 7层是仅含打制石器的旧石器时 代文化层。 综合南北两区剖面层位序列, 清楚可见 本地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 渡地层关系。根据碳十四加速器等年代测定 技术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的结果, 南区第 6层 (细石器文化 图二 发掘区探方分布图 层)的木炭样品为距今 10500~ 10300年。北 区第 6至第 4层 (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的木 炭样品分别为距今 10000 年、9000 年和 8600年。 观察出土遗物的产状可知,南北两区主 要文化层均原地埋藏,仅局部受到流水作用 的轻微影响。 二、细石器文化遗存 细石器文化遗存主要发现自南区第 6 层。该层的底部与其下的次生马兰黄土为不 整合接触, 保留有清楚的侵蚀面。上面分布 着众多石制品、人工搬运石块、动物骨骼碎 片、陶片和局部磨制的石器, 这显示当时人 类就活动在次生马兰黄土被侵蚀后形成的 地面上。数量众多的遗物和清楚的遗迹现象 明确显示当时人类曾在此居住。 (一)遗迹 本层所揭露出的活动面的中心部分为 石制品与人工搬运石块形成的椭圆形石圈, 东西长约 3�5、南北宽约 2�5米。2009年秋 季发现北侧的大部分 (图版壹, 1) , 2010年 揭露出南部剩余的小部分(图版壹, 2)。 埋藏情况显示, 在当时人类的活动之 后,这里即被片流冲击带来的泥土夹杂砂砾 覆盖,因而保存情况较好。石圈内除人工搬 运的石块外, 还有较多石核、石片与工具 等。这些石制品多属使用后不能继续剥片或 修理加工者。如细石核多处废弃阶段, 细石 叶比例明显偏低,多是不适用者。出自该石 圈南侧的石锛也经过严重的使用磨蚀, 已不 宜继续使用,这些现象均很清楚地显示这是 人类居住后废弃的遗存。 石圈的东侧主要是动物骨骼遗存。多是 大型食草动物的肢骨、角类等,多较破碎,显 示出肢解猎物活动区的特征。 (二)遗物 1�石器 细石器文化层发现打制石器 1000余件、人工搬运石块近 200件, 以及较 多的动物骨骼残片等。尤为重要的是发现有 磨制石锛 1件、陶片 2片。 打制石器 包括简单剥片技术生产的 石制品与典型的细石器。前者的种类与数量 均不多, 加工技术也简单粗放, 不见精制 品。细石器的数量多,技术特征明显,有细石 核、细石叶以及精细加工的工具, 代表了本 阶段的石器技术水平与文化发展特点。细石 核有船形与扁柱形两大类,这两种类型的不 同剥片阶段的细石核均可见到。细石叶的数 量不多, 且多是剥片初期阶段产品, 或形状 不太适宜用作加工复合工具者。典型细石核 标本如下。 09XLS # 491,船型细石核, 黑色燧石。 原型为断块。台面系剥片之前打击成的平 面,未再行修理。与台面对应面为一平面。台 面与底面间有四个平行的细长疤痕,为剥片 工作面。与剥片面相对一侧呈刃状,可见两 条向剥片面的片疤, 较浅平。长 0�96、宽 0�77、厚 2�29厘米,重 2克(图四, 4)。 09XLS # 153,亦为船型细石核, 黑色燧 石,系剥片结束阶段的产品,已近似锥状。原 型为断块, 台面为剥片前打击所得平面, 无 修理痕迹, 形状不规则。沿台面一周向底部 压制细石叶。长 0�76、宽 1�15、厚 0�99厘 米,重 0�9克(图四, 5)。 09XLS # 105, 柱状细石核, 黑色燧石, 系剥片中间阶段的产品。整体呈柱状, 上部 略宽。上下两个台面均剥取过细石叶。上部 台面形状不规则,较平,可见三个小片疤,应 为修理台面所致。下部台面形状亦不规则, 略向两边翘起。核身平行分布有十几个剥取 细石叶遗留的长条形片疤。长 1�82、宽 1�37、厚 0�71厘米,重 2�2克(图四, 1)。 工具组合包括端刮器、雕刻器与琢背刀 等。 09XLS # 150,端刮器,灰色燧石。原型 为∃型石片,打击台面,形状为四边形。在远 端和右侧分布有正向修理的连续片疤, 形成 第 4 期 ∀ 5(总 293) ∀ 图四 出土细石核与石质工具 1� 细石核 ( 09XLS # 105) 2�端刮器 ( 09XLS # 510) 3�端刮器 ( 09XLS # 346) 4�细石核 ( 09XLS # 491) 5� 细石核 ( 09XLS # 153) 6� 屋脊形雕刻器( 09XLS # 416) 7�琢背刀( 09XLS # 347) 8�端刮器( 09XLS # 150) 刃缘。远端从腹面向背面进行陡刃修理,共 有八个平行的规整小片疤。远端刃缘长 2�12厘米, 刃角 85~ 90度。长 2�28、宽 2�23、厚 0�82厘米, 重 4�9克(图四, 8)。 09XLS #346,端刮器,褐色燧石。原型 系残片。由背面向破裂面反向修理若干片 疤,刃缘为凸弧状,刃缘长度 1�2厘米, 刃部 较陡,刃角 68度。修理片疤排列较为规整, 平行、连续分布。在刃部可见细小碎疤, 可能 为使用所致。长 1�85、宽 1�27、厚 0�48厘 米,重 1�2克(图四, 3)。 09XLS #510,端刮器,红色燧石。原型 为远端断片。刃缘为凸弧状,刃角 66度。远 端为一系列平行排列的小片疤。远端右侧为 一系列阶梯状分布的小疤,与远端的小疤连 成一条刃, 刃缘总长度 2�6厘米。远端和近 端左侧可观察到细小碎疤, 可能为使用所 致。长 1�96、宽 1�92、厚 0�5厘米, 重 1�8克 (图四, 2)。 09XLS # 347,琢背刀,黑色燧石。原型 为细石叶。石片右侧保留未经修理的直刃, 刃缘长度 2�2厘米, 局部有使用微疤, 刃角 32~ 38度。石片左侧加工为厚钝断面, 断面 上分布有大量微小层叠的修理片疤,修理方 向以背面向劈裂面为主, 应为镶嵌部位。长 2�14、宽 0�66、厚 0�44厘米, 重 0�6克 (图 四, 7)。 09XLS # 416, 屋脊形雕刻器, 黑色燧 石。原型为断块。两个片疤为从顶端交叉打 击而形成的雕刻器小面, 共同组成一个宽为 0�4厘米的凿形刃口,刃角 75度。长 2�4、宽 1�12、厚 1�1厘米,重 2�8克(图四, 6)。 10XL # 0282,局部磨制的石锛。原型是 一长条形扁平的灰色石英砂岩砾石,仅在一 端磨制出锛形刃口, 前后两面只有轻微磨 制, 然后在两侧打出对称的缺口, 与磨刃面 相对的一面亦保留有清楚的打琢痕迹, 明显 是装柄所用。石锛的刃口使用痕迹明显, 并 ∀ 6(总 294) ∀ 考 古 第 4 期 ∀ 7(总 295) ∀ 图五 北区出土陶片 1�09XLL# 612 2�09XL L# 738 3�09XL L# 623 已严重偏向一侧,难以继续使用。长 10�74、 宽 4�84、厚 4�84厘米, 重 174�9克 (图版 叁, 2)。 除人工打制痕迹明确的石制品,还有数 量较多的人工搬运石块。这些石块大多形状 扁平, 为砂岩或石英砂岩, 当来自遗址附近 的原生岩层。具体用途尚不十分明确, 但应 与当时人类居住相关。 2�陶器 在上述活动面的南部边缘, 先后发现 2片陶片, 均为夹砂陶,素面, 烧制 火候较低, 器形亦简单。虽然仅见 2片, 但说 明本阶段已有陶器。10XL # 0471, 口沿残 片, 羼和料包含方解石和石灰岩碎块, 没有 分选,粒径大者直径可达 0�7、0�8厘米。外 壁部分为灰黑色, 部分为灰褐色, 内壁浅褐 色,陶胎是砖红色。直口,沿面平齐,直腹微 鼓, 素面, 可能为直腹罐残片。高 6�49、宽 5�54、厚 1�39厘米。 另外, 动物骨骼遗存也有较多发现。多 见大型食草类动物, 有大型和中型鹿、马、牛 等。大部分骨骼破碎严重,应与当时人类敲 骨吸髓或加工骨制品等有关。 三、早期新石器遗存 (一)遗迹 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存主要发现在北区 第 5、6层,南区第 5层也含有少量这一阶段 的陶片等遗物。这一阶段的文化层明显增 厚, 显示当时人类在该遗址停留的时间更 长,规模与稳定性远大于南区发现的细石器 文化阶段。亦发现了很清楚的人类活动遗 迹, 同样是石块聚集区, 东西长约 3米, 南北宽约 2米(图版贰, 1)。 遗迹中心由磨盘、石砧与多块扁平 石块构成, 夹杂着较多的烧石碎块 (图版 贰, 2)、陶片(图版叁, 1)以及动物骨骼碎 片等。带有人工切割痕迹的食草类动物 长骨的断口清楚显示这里加工过动物骨 骼。大量烧石则说明这里具有烧火的功 能。虽然尚未发现柱洞等建筑遗迹的迹象, 但石块聚集区显然应与人类相对稳定的居 住有关。 (二)遗物 本阶段已发现的遗物有石制品、陶制 品、带有人工痕迹的动物骨骼以及人工搬运 石块。仅在 2009年北区 10平方米的发掘区 内,就发现 100多片陶片。多数陶片的断口 未受到磨损,也有同一件器物的多件碎片保 存在很小的范围内。这说明当时人类就在这 里或附近使用陶器。而人工搬运石块的数量 也较前一阶段更多, 并且更集中地分布在与 人类居住相关的%石圈&范围内。 1� 石制品 包括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 两类。前者包括细石器与简单剥片技术生产 的石制品。细石器包括细石核、细石叶。细石 核数量不多, 且以宽台面者为主; 细石叶数 量也明显少于早期的细石器阶段。普通石器 数量较多, 但多为权宜性工具, 原料多为石 英砂岩与石英等, 主要是石锤直接打击制 成,亦可见应用砸击技术。工具主要有边刮 器与砍砸器,形态多样。 10XLN #0083, 石磨盘, 灰白色石英砂 岩。矩形, 板状, 无支脚, 简单修成圆角直 边。上表面磨平, 局部已磨光。长 34、宽 16�1、厚 6�5厘米(图版叁, 3)。 2� 陶制品 均为陶片。两次发掘所获 已超过 200片。均为夹粗砂陶,有浅灰黄色、 黄褐和红褐色等。大部分质地较坚硬, 显示 其烧成火候较高,已非最原始制陶技术的产 品。有多件不同陶器的口沿,器形单一, 均属 ∀ 8(总 296) ∀ 考 古 直口筒形器物, 保留有早期陶器的特点。尤 为突出的是绝大部分都有纹饰,包括间断似 绳纹、似绳纹与间断似绳纹的组合纹与刻划 纹等(图五)。 09XLL # 659, 羼和料为石英与云母, 羼和比例约 20% , 粒径 0�1~ 0�5厘米, 有 一定分选。直口方唇。内外壁均呈砖红色。 外壁滚印间断似绳纹,先由右上至左下方向 滚印, 然后下部又沿左上至右下方向滚印, 将之前纹饰部分叠压。口沿与内壁抹光。口 径约 45、长 7�21、宽 10�12厘米(图六, 1)。 09XLL # 701, 羼和料为石英与砂岩, 羼和比例约 15% , 粒径 0�1~ 0�7厘米, 几 无分选。直口方唇。外壁砖红色,内壁褐色。 外壁沿左下至右上方向滚印间断似绳纹,口 沿处亦印间断似绳纹。内壁抹光。长 5�32、 宽 5�83厘米(图六, 2)。 09XLL #623, 羼和料为料礓石, 羼和 比例约 20% , 粒径 0�1~ 0�5厘米, 有一定 分选。形状不规整, 近直口方唇。外壁灰黄 色,内壁黄褐色。外壁沿左上至右下方向刻 划平行线纹。内壁及口沿抹光。长 6�5、宽 5�97厘米(图六, 3)。 3�动物骨骼 以小型鹿类等形体较小 的动物骨骼为主。发现 1件磨制骨器, 还有 一些骨骼带有人工切割痕和锯痕。 四、裴李岗文化遗存 裴李岗阶段的文化遗存仅发现于南区 的第 2、3层,主要是陶片。根据遗址附近的 调查发现, 李家沟遗址裴李岗阶段的文化遗 物主要埋藏在发掘区东侧较高处的暗红褐 色砂质土中。南区第 3层中虽含零星裴李岗 文化陶片, 但该层并非原地埋藏, 应该是裴 李岗阶段流水作用的产物。而第 2层在本区 的全新世早期地层堆积中较常见, 如新郑的 唐户遗址即有类似地层, 且被叠压在典型的 裴李岗文化层之下。由此推断,李家沟南区 2、3层的时代显然不会晚于裴李岗文化。 这两层发现的陶片也都属于典型的裴 李岗文化遗存。典型遗物有 10XL # 0068, 小口双耳壶器耳残片。泥质, 内外壁及陶胎 均为砖红色,素面。高 6�93、宽 7�05、厚 0�7 厘米。10XL # 0086,钵口沿残片。泥质, 外壁 为砖红色, 内壁口部为橘红色, 下部为灰黑 色,内外壁均磨光,素面。高 5�84、宽 9�21、 厚 0�49厘米(图版叁, 4)。 五、结 语 李家沟遗址南区第 6层所发现的典型 船型与扁柱型细石核及其所代表的细石器 技术, 在中原及邻近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有较广泛的分布,如舞阳大岗遗址与晋西南 的吉县柿子滩遗址等。李家沟的细石器遗 存,从地层堆积到石器技术与工具组合都与 上述细石器工业完全一致,显然还属于典型 的细石器文化类型。然而与上述遗址不同的 是,李家沟遗址出现了磨制石器技术与制陶 技术。尽管只有一件局部磨制的石锛与两件 陶片, 却反映了划时代的变化。数量较多的 人工搬运石块, 与加工石器无关, 这不见于 时代较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 而与具有稳定 栖居形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更为接 近。这些情况说明李家沟遗址的细石器文化 承前启后的特点非常明显。 图六 北区出土陶片拓片 1�09XLL # 659 2�09XLL # 701 3�09XLL # 623 第 4 期 ∀ 9(总 297) ∀ 李家沟遗址新石器早期阶段与细石器 阶段的陶器制作技术明显不同,细石器技术 也发生了变化。这显示本地区旧、新石器时 代过渡形式与华南地区及华北北部已有的 发现相同, 可能有非本地的技术因素发挥过 重要作用。新石器阶段发现的动物化石中, 中型和小型鹿类较多,而早期则常见大型食 草类如鹿、马与牛等。这显示李家沟遗址居 民的生计方式也发生着变化。 综上所述, 李家沟遗址新发现的学术意 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该遗址包含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 器时代早期文化叠压关系的地层剖面, 即裴 李岗、前裴李岗与细石器三叠层, 为寻找中 原及邻近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遗存 提供了地层学的参照。 2�黑垆土层出土的压印纹夹砂陶器与 板状无支脚的石磨盘等文化遗存或可命名 为%李家沟文化&,填补了中原及邻近地区从 旧石器晚期文化到裴李岗文化 (阶段) 之间 的空白。 3�细石器文化层出土的局部磨制石 器、陶片以及数量较多的人工搬运石块等遗 存, 应视作连接中原及邻近地区旧、新石器 时代过渡阶段文化的重要纽带,为研究本地 区新石器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与 证据。 4�李家沟遗址多层文化的叠压关系, 从地层堆积、工具组合、栖居形态到生计方 式等不同角度提供了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 代过渡的重要信息。 5� 上述发现综合起来反映了中原地区 史前居民从流动性较强、主要以狩猎大型食 草类动物为生的旧石器时代过渡到具有相 对稳定的栖居形态、以植物性食物与狩猎并 重的早期新石器时代的演化历史。 附记: 李家沟遗址发掘得到国家文物 局、河南省文物局、郑州市文物局和新密市 政府的大力支持。发掘期间及 2010年 4月 10日在郑州举行 %李家沟遗址与中国北方 地区旧、新石器过渡专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座谈会&期间, 多位 旧、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专家莅临指导。参加 发掘者有张松林、汪松枝、魏小宙、陈宥成、 阮齐军、王文婷、柯大钊、梁亚男、何嘉宁、赵 静芳、曲彤丽、王佳音、高霄旭、王幼平等。参 加整理者有何嘉宁、赵静芳、曲彤丽、王佳 音、高霄旭、刘青彬、陈宥成、阮齐军、王文 婷、梁亚男等。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胡亚 毅等同志承担了很多工作。北京大学考古文 博学院年代实验室在年代测定方面给与了 帮助。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夏正楷教授 多次亲临现场, 指导地层划分与古环境样品 取样等。在此一并致谢。 执笔者 王幼平 张松林 何嘉宁 汪松枝 赵静芳 曲彤丽 王佳音 高霄旭 (责任编辑 付兵兵) Archaeology 2011年第 4期 本期要览 河南新密市李家沟遗址发掘简报 2009年秋季和 2010年春季,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 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对李家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遗址有多层文化的叠压关系, 从地层堆积、工具组合、栖居形态到生计方式等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原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到具 有相对稳定的栖居形态、以植物性食物与狩猎并重的早期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历史。 河北唐县南放水遗址 2006年发掘简报 河北省唐县南放水遗址 2006年进行的发掘中发现了 夏、西周和东周三个时期的遗存。夏时期遗存的文化特征多元。西周时期遗存的年代为西周中 期至晚期。东周时期遗存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本次发掘为认识西周时期周人与商遗民 的关系,解读冀中平原北部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演进和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丹江口市莲花池墓地战国秦汉墓 2006年至 2007年, 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莲花池墓地进 行了发掘, 共清理墓葬 60座, 出土了种类丰富的随葬品。结合出土器物特征, 这些墓葬可初 步分为两期。第一期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第二期为西汉早中期。这批墓葬是研究丹江地 区战国晚期楚文化、秦文化和西汉这三段重大历史时期的重要考古学资料。 聚落群聚形态视野下的长江中游史前城址分类研究 长江中游现已发现的史前城址分为单 聚落、双聚落、多聚落三种类型。三类城址的特点、渊源和属性各有不同。城址本身与城外聚 落之间的组织方式决定了城址聚落群聚形态属性。各类城址崛起导致了史前血缘社会的重 组与整合。随着少数城址向聚落社会地缘化的方向发展,最初的文明古国由此产生。 南放水遗址夏和西周时期遗存的初步认识 南放水遗址的夏时期遗存受到了来自夏家店下 层文化、晋中地区夏时期文化遗存、岳石文化的影响,其主体仍应属先商文化。西周时期遗存 的文化因素体现了西周文化的强烈影响,而商文化因素则可能与商遗民有关。南放水遗址西 周时期遗存或可代表西周燕文化位于大清河及其支流唐河、漕河流域的一个地方类型。
本文档为【河南新密市李家沟遗址发掘简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078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6-04
浏览量: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