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武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论武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举报
开通vip

论武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第 8卷 第 1期 2011年 1月 搏击·武术科学 【专家论谈】 论武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程大力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文化是人类共通的、共同的创造或遗传,使人得以成其为人,并区别于其它生物。中国文化从来 都以迥异于其它文化类型的鲜明的特征与广大的内涵,与其它民族和民族文化相区别开来,并独立存在。武 术文化是中国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武术以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特殊本质,却反映了一般意义上的、 共通的、共同的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武术文化形态包含有三个层次:...

论武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第 8卷 第 1期 2011年 1月 搏击·武术科学 【专家论谈】 论武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程大力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文化是人类共通的、共同的创造或遗传,使人得以成其为人,并区别于其它生物。中国文化从来 都以迥异于其它文化类型的鲜明的特征与广大的内涵,与其它民族和民族文化相区别开来,并独立存在。武 术文化是中国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武术以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特殊本质,却反映了一般意义上的、 共通的、共同的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武术文化形态包含有三个层次:道与理是核心层,礼与艺是中间 层,技与术是外显层。 关键词:文化 文化形态 武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1)01—0001—04 作者简介:程大力(1954 ~),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 1 文化、文化类型与中国文化的概念 文化作为一个科学的术语,据说 1920年以前只有六个不同 的定义,而在 1952年便已增加到 160多个。现在则可能更多。一 般而言,狭义的“文化”,专指与精神生产直接相关连的活动过程 与产品;而广义的“文化”,则约略等于与自然物、自然界运动相 区别的———既包括精神产品也包括物质产品在内的———人所创 造的一切非自然物,以及这种创造活动过程本身。这就是文化。 文化是人类共通的、共同的创造或遗传,使人得以成其为人 并区别于其它生物。但文化又形成为不同的模式或类型,以区分 不同的种族、民族或部族。A·克罗伯肯定“不同质的文化可依据 价值观念的不同进行区别”。著名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 特更强调文比的这一特点,给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文化)是 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种 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它任何民族的方式。”于是她又借鉴了尼采 在古希腊悲剧的研究中所采用过的名称,将两种具有不同精神 特征的文化称为“阿波罗型”文化和“狄奥尼索斯型”文化。 当然,文化既是一个民族区分于另一个民族的方式,那么反 过来说,不同的民族就会有不同的文化。所以又有人更具体地将 世界文明划分为欧美基督教文化圈、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圈、印 度佛教文化拳、东亚儒教文化圈等四大文化类型。德国著名历史 学家斯宾格勒在其《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提出:世界历史上曾有 过八个高级文化,它们分别是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 中国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墨西哥文化、西方文 化。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一书中则认为:世 界历史上存在过 21种文化或文明,有趣的是他把中国文明和古 代中国文明分列。后来在《历史研究》再版时,他的观点有了些变 化,文化类型数目更多了,但中国文化则并为一种。无论是否必 要,或许将一个族群的特征追踪得更细,文化类型与模式的划分 也将更细。 中国文化从来都以迥异于其它文化类型的鲜明的特征与广 大的内涵,与其它民族和民族文化相区别开来,并独立存在。中 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是中国人,主要并不是 种族意义上的而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的发达、深厚,也从 来使面对它的异文化的拥有者们注目与震惊。 2 文化形态与武术文化形态的概念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鲁柯亨指出:“文化存在于思想、情感 的起反应的各种业已模式化了的方式当中,通过各种符号可以 获得并传播它。另外,文化构成了人类群体各有特色的成就,这 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的各种具体形式”。文化是抽象的,概括 的,又是具体的,类分的。克鲁柯亨所说的“各种符号”、“各种业 已模式化了的方式”、“各种具体形式”,事实上说的就是文化之 下的各种具体文化形态。文化形态是文化巨系统中的子系统和 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与文化形态的关系,是母体文化与分支文化 的关系。武术文化,便是中国文化母体之下的一个分支文化——— 一种文化形态。 当然,文化形态也不是无限可分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否成 立,关键是看其文化负载能力,或者说文化的灌注程度。让某一 种小吃、一种陶壶也享受被冠以文化的殊荣,是文化一词的滥 用,因为实际上这些物品的文化意义太小、太少、不够大。武术之 所以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被当做上升到文化 层次的对象来对待和研究,能被称为“武术文化”,关键在于:第 一,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武术文化 自成完整体系;第三,武术文化这一完整体系全面贯彻、反映了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说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说在中国 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必然地会形成要形成武术。在中国文化的有 机构成中,必不可少地要有武术。它不可能不存在,也不可能被 排斥和忽略不计。正是这些诸多的具体的有机体,构成了中国文 化本身。一种器械、一个拳种的出现和存在是偶然的,但武术文 化的出现和存在是必然的;这犹如一种小吃、一种陶壶的出现和 1 存在是偶然的,但饮食文化的出现和存在又是必然的。没有了武 术文化(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等),中国文化就可能不是中国 文化,或者说不是现在面貌的中国文化。 说武术文化自成完整体系,既是说它的内涵广大丰富、历史 悠久、博大精深、千枝百蔓,同时也是说它的内涵足以独立,有着 充分的自足的功能,和使武术文化形态同其它文化形态严格区 分开来的质的规定性、确定性。虽然文化形态之间会有或多或少 的渗透和影响,但武术却未因此与其它文化形态相混淆。少林寺 与武术结缘,武术文化与宗教文化发生了碰撞和联系,但武术文 化并未变成为宗教文化,就是一例。武术文化只是武术文化、就 是武术文化。 说武术文化这一完整体系全面体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 本精神,是说武术有着足够的文化负载能力,武术文化作为中国 文化母体的一个侧面,具有着文化母体的核心本质特征,透过 它,可以完整地折射文化母体基本精神的全部光芒。毫无疑问, 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 取向、人生观和宇宙观,在武术文化形态中都有集中的反映。“窥 一斑而见全豹”,“一滴水可以照见整个太阳”,由武术文化形态 的深入了解与研究,不仅可以把握武术文化形态本身,也可以更 切入地观照复杂文化母体的主导与整体面貌。 是否能反映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否确 立的重要标志。但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或者说这 种基本精神有什么内容呢? 张岱年先生等在其著作《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中提出:“中 国文化丰富多彩,中国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 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许多要素的统一的体系。这个体系 的要素主要有四: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四者 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李泽厚先 生则在《试淡中国人的智慧》中提出:中国人智慧的根基,实即文 化的基本精神内涵,主要有四点,即所谓的“血缘根基”、“实用理 性”、“乐感文化”、“天人合一”。汤一介先生在《再论中国传统哲 学的真善美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中则提出: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哲学问题。中国 哲学的基本命题有三:解决人与自然(宇宙)之关系的“天人合 一”;解决人与人(社会)之关系即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和原则问 题的“知行合一”;解决艺术创作中的人和反映对象之关系的“情 景合一”。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个囊括世界而以伦理意识为中心 的深层结构。正是这一深层结构决定了中国文化的若干表象,也 形成了长久影响民族精神的四个方面:空想主义;实践的道德观 念;求统一的思维方式;直观的理想主义。另外,庞朴先生则在 《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中,提出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 缺乏神学宗教体系,以伦理政治为轴心的内容的观点。除了“天 人合一”以外(中国文化中有着努力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是所有中国文化研究学者和大家的共识,但我的看法恰恰与之 相反,因为问题比较复杂,这里无法展开,我将另文阐述),综合 这些看法,大致可以清晰全面地把握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 要方面。 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武术中有着集中的反映,或者 说,这种基本精神,深深渗透于武术文化形态之中。武术以其作 为一种文化形态的特殊本质,却反映了一般意义上的、共通的、 共同的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武术文化中反映的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大致可归纳为以下 几个方面: (1)武术中反映的刚健有为、入世进取的精神。孔子提倡刚 健有为的精神,强调并实践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态 度。《易传》进一步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口号。历 代儒家士人,无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勉,奋发有为, 积极进取。在此基础上,又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杀身成 仁,舍生取义”的精神。葆有“气节”,从来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人生 价值准则。中国武术从来赞扬锄暴安良、扶弱济贫的行为。专以 惩恶扬善为己任,以高超武功作手段的侠客,更是中国人欣羡的 对象,并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特殊社会角色,由此,更形成了世 界文学史上所仅见的武侠文学。忧国忧民、匡扶正义,始终是中 国武林行为的座右铭,并蔚为爱国主义的传统。武林爱国英雄, 代不乏人。明代少林僧兵抗击倭寇的事迹,更为武林平添了一分 荣光。 (2)武术文化反映出的伦理型文化、重视人际关系的特殊人 文精神。中国文化又被人称做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反对把人从 社会人际关系中孤立抽象出来,强调人是社会的人,重视人与人 关系的和谐和睦。武德观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上产生的。“拳以德 立,无德无拳”,“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武林重德,武德观念存在 本身,就证明了武术和中国文化犹重人际关系这一特殊人文精 神的联系。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推行中庸之道,谦虚恭敬,重视和 合,是儒家人伦的基本要求,是儒家思想核心“仁”的基本内容, 也是武德的核心。由武德出发,武术技术、武术方法也因之有了 不少限制。武林有所渭“八打八不打”的说法,《罗汉行功短打·序 言》竟称点穴术是为了“不得不打”,但又“不致伤人”才创立。内 家拳的“后发制人”,套路之所以产生,中国武术家各式各样的间 接比武方法,可以说都和遵循人际关系和谐的宗旨以及限制武 术的暴力程度有关。 (3)武术中反映出的中国文化排斥神学宗教体系的世俗化 精神。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和文明的一种普遍文化 形态。中国又是一个多宗教共存的国家。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在 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在民族文化的其它文化形态中,宗教的影响 或大或小,或深或浅,但始终显而易见。 然而一般而言,宗教的本质与武术的本质是截然对立的,成 熟的、文明的、高素质的宗教的禁欲、原罪、非暴力等特征,与武 术通常意义下的作为致伤、致残、致死的技术的特征,无论如何 很难吻合与接近。中国宗教与中国武术的非同—般的结合,显然 需要具备某种特殊的文化历史前提与条件。 孔子是不信神的,中国人对血缘亲情,现实社会、身体、生 命、人生的重视,始终超过了天国与彼岸的设计。孔孟儒学始终 是社会思想的主流与正统,并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延续数 千年。外儒内法、儒道互补、三教合流,也始终没有突破这一以宗 法和伦理为构架的社会文化基本模式,这就使得中国本土产生 的以及外来的宗教,几乎无例外地变得非常世俗。要么始终未能 出现高素质、成熟的宗教必然的天国福音的追求与设计,一如道 教;要么一定程度上教律松动形成世俗化潮流,一如佛教。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武术和中国宗教才可能发生如此 深刻的影响与结合。毫无疑问,禅宗的世俗化,及少林寺作为禅 宗祖庭的特殊地位,正是少林作为宗教组织,却能产生容忍武术 乃至僧兵及种种武术行为的必须前提。宗教与武术的结合,其实 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化排斥神学宗教体系的世俗化精神。 (4)武术中反映出来的重视血缘关系、血缘团体的宗法精 神。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是宗法。宗法制是从氏族制下的血 缘关系与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重本抑 末”、“以农立国”的状况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人民安土重迁,日出 而作,日落而息,完全被束缚而依赖于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的人 民,没有更多的选择,只可能以血缘纽带组合为群。农业经济的 2 长期发达,应该说是造成中国社会长期没有脱离宗法轨迹的一 个重要原因。 秦以后,宗法制度发生过一些变化,不再像殷周那样直接形 成为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但宗法制的一些基本原则几 乎完整地留存下来。儒家“家国一体”的观念,是宗法制的反映, 更是这种制度在思想领域的被论证肯定,宗法的网络,伸展到中 国社会的每—个角落。 作为置身于中国社会的武林,作为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中 诞生的武术本身,便不可避免地探深打上了宗法的印迹。武术门 派的形成,与宗法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宗、门、家、派等名称,顾 名思义,已足以说明宗法与武术的关系。所谓“正宗”、“名门”、 “流派”、“嫡传”的极其讲究,无疑也是宗法习俗。武术承传的师 徒制与武术神秘化的形成,亦都与宗法背景有关。 当然,武术文化形态所反映的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具 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用武术的而不是其它文化形态的方式表 现的。 武术文化既是中国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又自成完整 体系,能全面体现、反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这三点又是密不可 分的。它只有既是母体文化的有机体,又自成完整体系,才可能 全面体现、反映母体文化的基本精神。 3 武术文化形态的结构 3.1 武术的本质、功能、形式与源起 谈武术的本质,必须首先弄清“武术”二字的含义。 《说文解字》沿袭《左传》的说法,释“武”字为“止戈为武”,但 这显然是后起的伦理意蕴上的曲解。而在殷商的甲骨文、周代的 金文中,武字显然都是手执武器的形状。 然而光拿起武器还不够,仅此尚不足以使武术确立,不会武 术的人或一只动物拿起武器,仍然与武术无关。武术所以成为武 术,重要的是还要有“术”。 “术”是什么呢?《说文解字》释为:“术”,邑中道也。段玉裁注 云:“引申为技艺”。道路是通达目的地的,技艺则是方法技术之 谓,都是手段,所以技艺也就被称为术。 那么,简言之,武术就是徒手或手执武器搏杀格斗的方法或 技艺。可以说,这就是武术文化形态和其它文化形态的不移的质 的差异。这种本质,是从它诞生起就被规定了的。无论时间如何 推移,无论有多少文明的、后起的渗透、依附、派生,武术的本质 都是确立无疑、确定无疑的,武术如果真正发生了质的变化变 异,武术就不成其为武术了。 武术的本质确定了,那么武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很明 确,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攻防,即用徒手的或器械的方式方法,用 于搏杀格斗中的攻击与防守。攻防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武术 的本质特征,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武术的灵魂与核心。 将武术的本质与功能混淆可能会造成一些混乱,这也就是 武术界长期为武术是“武”还是“舞”争论不清的原因。功能可能 很多是后起的,而且呈渐趋增长之势。但武术功能的增减并不意 味着武术本质的变化。虽然武术有着表演的功能,但武术并不是 戏曲文化;虽然武术也能强身健体,也有内功养生内容,当武术 绝不是养生文化;虽然武术也能自娱娱他,但武术肯定不同于娱 乐文化;虽然武术也能部分抽出用于竞技,但武术整体而言也绝 对不是竞技运动。武术只是武术,武术文化形态依然故我为武术 文化形态。 武术本质的确定性一同于其它文化形态的本质的确定性。 医学的本质是治病救人,但医学也可用于整形,在坏人手里也可 用来犯罪。这就是说,医学在一定条件下又具备美容和杀人的功 能。然而这并不等于医学的本质有了改变,医学的本质既不是美 容也不是杀人,医学的本质只能是治病救人。 武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按门派流派划分,按刀、 枪、棍、剑、拳划分,还是按功法、套路、散打划分,武术形式总是 依武术本质而展开、存在。而武术的功能,并不直接依武术本质 展开、存在,而是依武术的形式展开、存在,是武术的种种形式, 具有了种种的功能。所谓武术的自卫格杀功能、体育健身功能、 体育教育功能、娱乐自娱功能、表演娱他功能、运动竞技功能等 等,其实都是直接由武术形式而展开,依武术形式而存在,都是 对武术形式的利用和依附。其中,除了自卫格杀功能是武术的基 本、直接功能从而与武术本质联系紧密外,武术的其它功能与武 术本质的关系,则要间接得多。武术形式与武术本质,武术形式 与武术功能的关系是不能脱节的,但武术本质与武术功能的关 系却未必。例如:剑与剑法是武术形式,剑与剑法创制必须反映 服务于武术本质;老太太玩剑,用来锻炼身体,则是利用了武术 的体育健身功能。但老太太舞动的剑,却完全可以略去攻防,和 武术本质不发生任何联系。 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攻防,要形成为攻防和完整的攻防技术, 前提是要有双方、而且双方角色可以互换,也就是说双方都必须 是人。双方都可以使用完全相同的手段和技术,双方都既可以 攻,也可以防。武术攻防又是一种循环,也就是说精妙的防守,是 对对手精妙的进攻的反应;而精妙的攻击,往往又是对对手精妙 的防守的反应。攻———防,再攻———再防,又攻———又防,武术技 术正是在互以人为对手,互以对手的技术为对象,“见招拆招”, 才可能产生并发展为如此博大精深。人与人角色可以互换,但人 与兽角色是不能互换的,野兽不可能使用与人同样的技术攻防。 如果说人兽角色可以互换,那实际上等于认为野兽也是智能生 物,同样参与了一种文化———武术———的创造。 人狩猎活动产生的人捕杀野兽的技术是有的,但这种技术 是单向的,因之肯定也非常简单,它不能和武术同日而语,它只 是一种生产性技术,例如下套子、设陷阱之类。 今天的武术已经不再包括弓箭,但弓箭最早无疑是武术器 械,弓箭射术无疑是武术技术。今天的武术剔除了弓箭,与弓箭 作用被火器取代有关,与弓箭更适宜于战阵而不属于武术主体 的民间武术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应是弓箭射术不具备武术攻 防这一本质特征。射者的初射与被射者的防射,射者的再射与被 射者的反射,射者的初射与再射,被射者的防射与反射等,并无 一般武术格斗攻防那种有机的联系。又如:暗器是中国武术曾经 具有的器械和内容,但暗器也逐渐在消亡。同样,这主要也不是 它的使用价值消失的原因。暗器和射箭一样,也不具备武术的攻 防的本质特征。而这两类遥击武器,倒的的确确是最早源于狩猎 的。正因为弓箭与暗器的这一特殊性质,它们在武术的发展中不 得不退出主流,乃至逐渐消失,不仅今天的武术运动员对弓箭茫 然无所知,即使是硕果仅存的民间武术家,也往往对其知之甚 少。 由发生学意义上对武术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对武术源起、 本质、功能的明确,将有助于我们在文明日渐发达,武术文化形 态内容越来越丰富、复杂时,准确把握武术发展的方向,准确投 入我们的努力。 3.2 武术文化形态的三个层面 借用近年来流行的“文化三层次”说,亦可将武术文化形态 的结构分为“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心理价值层”三个层 次。 “物器技术层”是物质文化层面,它是武术文(下转第 49页) 3 (上接第 3页)化形态的表层结构,它主要包括武术技术,武术器 械,武术练功器具、场所、服装等内容。它表现和展开的,是一种 人———物关系。 “制度习俗层”是相对隐形的中间层,它主要包括武术组织 方式、武术承传方式、武术教授方式、武术礼仪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武德内容规 范、武术竞赛方式等内涵。它表现和展开的,是一种人———人关 系。 “心理价值层”是最内层或最深层的武术文化形态结构层, 它主要包括武术文化形态所反映体现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 族情感等内容。至于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之源、超越之源,西方文 化追到了彼岸的“福音”、“天国”和“上帝”,中国文化则追到了实 际上藏于自身的“天”、“理”和“心”。中国文化的超越是一种“内 在超越”,这种内在超越和西方文化的“外在超越”有着很大的不 同。区别于西方文化的外在超越的“人———神”关系,中国文化表 现和展开的是内在超越的人———天关系、人———心关系、人——— 道关系。无怪乎,我们把武术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段;无怪乎,“求 道”或“得道”是我们练武术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 或许我们还可以用另一套术语来表示这三个层面:道与理 是核心层;礼与艺是中间层;技与术是外显层。 能让学员感到有着更好的健身效果,更能让学员身心愉悦地接 受这种新组合的健身方式。 3.2 新的教学内容对新增会员的影响 实验教学期间,四家健身俱乐部太极新会员的变化情况见 表 4。 表 4 新增太极拳会员人数比较 从表 4可以看出,新增会员增长率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 是通过 42.9%和 11.4%的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教学内容对 新增人群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前者新增人数是后者的三倍 之多,减少人数是后者的一半,证明新的教学内容比较容易吸引 新的会员和留住老的会员。所以将健身气功引入太极健身是受 广大会员和健身俱乐部肯定的。 4 分析与讨论 将健身气功教学引入健身俱乐部的太极健身课程,能够有 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为了探究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现在就从二 者存在的某些异同点进行讨论分析。 4.1 共同点分析 太极拳和健身气功,其运动特点都是柔和的、缓慢的,属于 有氧运动,另外二者修炼的方法上都讲究三调:调身、调心、调 气,两种健身术同样生成于中华大地,沐浴中华传统文化,有着 很多方面共同的理论基础。太极拳和健身气功在运动特点和练 习方法上的相似性是二者能够有机结合不致产生冲突和干扰的 根本原因。 4.2 异同点分析 虽然太极拳与健身气功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他们的形 成和发展的最终目的不同,因此导致它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 异,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其是否具有技击性。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 在有利于通经活络的同时还有攻守兼备的技击含义,而健身气 功则没有技击性。此外,健身气功和太极拳相比动作路线较为简 单,对于初学者来说更容易达到动作与呼吸、呼吸与意识的协调 配合。因此,健身气功用于太极拳教学之前能使学员更快地做到 气定神闲、心静体松,将二者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更好的健身效 果。 5 结论 (1)将健身气功引入太极拳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员的演 练水平,提高俱乐部会员的自我满意度和对太极拳健身的满意 度。 (2)健身气功和太极拳教学的结合有利于吸引新的会员和 留住老的会员加入太极拳健身行列,将健身气功引入太极健身 受到广大会员和健身俱乐部的一致肯定。 (3)健身气功和太极拳相比动作路线较为简单,对于初学者 来说更容易达到动作与呼吸、呼吸与意识的协调配合,二者在运 动特点和练习方法上的相似性以及动作难度和运动强度上的渐 进性,是其能够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关铁宇.将健身气功引入太极拳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韶关 学院学报,2010(3). [2]常兆立.试论太极拳在安阳市社区老年群体中的推广[J].宜 春学院学报,2008(2). [3]邱慧芳.健身国术八段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4]陶祖莱,周荔裳,郭善儒,等.健身气功二百问[M].北京:人 民体育出版社,2007. [5]刘天君.健身气功概念浅议[C].第一届全国健身气功大会 论文摘要汇编,2004. [6]安 静,李金龙.论太极拳的养生健身功能[J].搏击·武术科 学,2008(5). On the Feas ib ility of In t roducing Tai Chi in to Fitness Qigong Yang Jingyuan1 Neng Jiankun2 Niu shuanhai2 Zhengyuan2 (1.Pos tgraduate Department of Guangzhou Sport Univers 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00; 2.P .E. School of Suzhou Univers ity, Suzhou J iangsu 215012) Abstract: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experimental didactic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feasibility of indtroducing Tai Chi into fitness Qigong.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very inspiring content to acquir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action and movement for student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ai Chi Qigong exercises.It can not only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 of Taijiquan, but also achieve better fitness results. It can attract more who participate in fitness ranks of the Tai Chi exercise. Key words:Taijiquan fitness Qigong fitness results 组别 原有人数 现有人数 减少人数 新增人数 增长率 实验组(两家) 63 88 2 27 42.9% 对照组(两家) 70 74 4 8 11.4% 49 程大力(1954-),男,汉族,中共党员,籍贯山西襄 汾,曾在第二炮兵 80408部队当兵,曾在自贡市炭黑研究 所机修车间当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就读于四川大学 历史系历史专业本科,续为四川大学历史系先秦史专业 硕士研究生(导师为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先生),上海体 育学院体育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著名体育史学家 周西宽先生)。长期习练武术,为峨嵋派僧门著名武术家彭元植、侯仲约先生入 室弟子。长期从事体育史、体育文化的研究工作,在武术史、武术文化领域尤有 心得和建树,在体育理论界特别是武术理论界有广泛的影响。现为华南师范大 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博士生导师,招收博士生专业方向为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与文化。
本文档为【论武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104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8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1-06-02
浏览量: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