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兽医试题

中兽医试题

举报
开通vip

中兽医试题第1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 A: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B: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三)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1. 阴阳的对待性 (即阴阳双方必须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其属性,单一事物无法定阴阳。) 2. 阴阳的转化性(即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 方向转化,) 3.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表现为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

中兽医试题
第1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 A: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B: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三)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1. 阴阳的对待性 (即阴阳双方必须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其属性,单一事物无法定阴阳。) 2. 阴阳的转化性(即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 方向转化,) 3.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A对立制约: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B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C阴阳消长:消长含义: 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消,减少;长,增加。1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2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3此长彼长-----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4此消彼消----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D阴阳转化: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向 其相反方向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 三、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1 说明机体的组织结构 2概括机体的生理功能 3阐释机体的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5用于疾病的防治 (一)说明机体的组织结构: 阳 :表 ,上,左,外侧,腰背,背,胸,六腑,心肺,手足三阳经 阴:内,下,右,内侧,胸腹,腰,腹,五脏,肝脾肾,手足三阴经 (二)说明机体的生理功能 1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2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升、出(阳) 降、入(阴)升降相因,相反相成 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 病态——阴阳失衡 (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六淫(阳) → {其中,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 寒邪、湿邪为阴 })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阴)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阳失调---------A1阴阳偏盛 {1阴盛----实寒证(阴胜则寒)同时阴胜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2阳胜---实热症(阳盛则热)同时阳盛伤阴---兼阴虚(阳盛则阴病)} A2阴阳偏衰{1阴虚---阴不治阳----虚热证(阴虚则热)同时阴虚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2阳虚—阳不治阴---阴寒证(阳虚则寒)同时阳虚---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阳:色泽 (鲜明 ),声息(高亢洪亮),症状(热,燥,动),脉象(数,浮,大,洪,滑),病变部位(表,外,上) 阴:色泽 (晦暗 ),声息(低微无力),症状(寒,润,静),脉象(迟,沉,小,细,涩),病变部位(里,内,下)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疗的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秘。 调整阴阳------A1----{阴阳偏盛实证1阴胜---实寒证,寒者热之(热性药方)同时,阴胜伤阳—兼阳虚(酌加温阳药)2阳盛—实热证,热者寒之(寒性药方)同时阳盛伤阴—兼阴虚--(酌加养阴药)}→总之,泄其有余 A2{阴阳偏衰虚证—1阴虚 ---虚热证,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2阳虚---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总之, 补其不足归纳药物性能 (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气 温、热——阳 。 寒、凉——阴 五味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作用方向:升、浮——阳(麻黄) 沉、降——阴(大黄)。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各自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1依据:五行属性 2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3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将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 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1.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五行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4.相生相克的反常: 1)相乘相侮2)子母相及 A:.相乘相侮: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相克与相乘的异同:同:次序一致, 异:相克——正常、生理 .相乘——异常、病理 。 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原因:太过——被克者太过 不及——克者太弱 。 B.子母相及:母病及子 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 两行皆异常。子病及母 :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母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三、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1)​ 生理方面: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2 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肝属木:木曰曲直,枝叶条达,有升发之性 ,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火曰炎上,有温热之性 , 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土性敦厚,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肾属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肾有藏精,主水之功 2.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相生: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 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 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 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 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间相资的联系 相克: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 —— 木克土 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 —— 火克金 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 —— 土克水 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 —— 金克木 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 —— 水克火 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相制的联系 (二)病理方面 五行的生克规律,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根据五行的生克关系,每一“行”都有四个方面:“生我”、“ 我生”、 “克我” 、“ 我克”并以此与其它四行相联系,从而决定了疾病的传变。1.子母相及传变:(“生我”、“ 我生”) 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如:肾病及肝。 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如:心病及肝。 2.相克关系传变:( “克我” 、“ 我克” )相乘——相克太过而为病,如“木旺乘土”和“土虚木乘” 相侮——反向克制而为病,如“木火刑金”和“土虚水侮” (三)诊断方面( 控制传变) 一般说,母病及子,病情轻微;子病犯母,病情较重。相乘为病,较轻;相侮为病,病情较重。 (四)治疗方面(确定治则和治法) 以相生规律确定: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以相克规律确定 :治则:抑强,扶弱 。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第二章 脏 腑 第一节 概 述 一、脏腑学说的概念:脏腑:是内脏及其功能的总称,是动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称脏腑为“藏象”。 “藏”者,藏也。谓脏腑组织均藏在体内。“象”者,表现也。谓脏腑虽藏于内,但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皆表现于外。 “藏象”即脏腑的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是研究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 二、脏腑学说的内容 1、五 脏2、六 腑3、奇恒之腑4、以上三者的关系等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和胞宫。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 脏----形 态 结 构(实体性脏器)----功 能 特 点(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六 腑---中空有腔性脏器----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奇恒之腑---中空有腔性脏器----藏精气而不泻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脏腑表里关系 脏与腑之间存在着阴阳、表里的关系。脏在里,属阴;腑在表,属阳;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心包络与三焦相表里。脏与腑之间的表里关系,是通过经脉来联系的 动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与制约的关系,2六腑之间存在着承接合作的关系,3脏腑之间存在着表里相合的关系,4五脏与肢体官窍之间存在着归属开窍的关系等, 第二节 五脏的主要功能 ​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气、血、精、津液,具有藏而不泻的特点。 一、心与小肠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小肠互为表里。 (1)心主血脉 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作用。 心主血脉正常时,舌色淡红,滋润而有光泽;脉缓和有力。 若心火旺,则目赤舌红,尤其舌尖深红起刺,脉数。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 若心脉为瘀血所阻,则舌色均较暗,可出现青紫,舌上有紫色瘀斑,脉象涩而不流利,有时可有结代脉。 (2)、心藏神 广义的神,指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是指精神 含义:指心具有主宰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 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心藏神正常的生理表现 主宰精神活动——则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主宰生理活动——主明则下安,全身各脏腑,功能统一协调。 心藏神异常的病理表现:1{A心神不足——精神萎顿,反应迟钝。B神明被扰——神昏,狂躁。 2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全身各脏腑功能失去协调,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心主藏神”与“心主血脉”的关系: 1.心主血脉是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2.心主神志可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 (3)、心在液为汗: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源,有“汗血同源”之说,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 ​ 出汗异常,往往与心有关。如心阳不足,常常引起腠理不固而自汗; ​ 心阴血虚,往往导致阳不摄阴而盗汗 ​ 血汗同源,津亏血少,则汗源不足,而发汗过多,又容易伤津耗血。故《灵枢·营卫生会篇》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 (5)、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心经的别络上行于舌,因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舌的生理功能直接与心相关,而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最易在舌上反映出来。 心血充足,则舌体柔软红润,运动灵活;心血不足,则舌色淡而无光;心血瘀阻,则舌色青紫;心经有热,则舌质红绛,口舌生疮。 火邪上炎常见证候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肺火上炎----咽喉疼痛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胃火上炎----齿龈肿痛 心病证治要点:心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神、主血脉。因此,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精神活动及血脉两个方面。 证治要点:喜动主明,病多实热;药宜苦寒 小肠: 小肠与心相表里。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一)主受盛和化物(二)泌别清浊 受盛:受盛就是以器盛物,即接受的意思。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故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 化物: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 泌别清浊: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将水谷精微吸收,经脾转输全身。 2将食物残渣下推大肠。 3吸收大量水分,参与水液代谢,并将无用水液泌渗进入膀胱而为尿。 泌别清浊失调 若小肠有病,不仅引起消化功能失常,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还会影响到二便的排泄,导致:1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小便短少,便溏泄泻。2临床上常采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 二、肺与大肠 肺位于胸中,上通喉咙,在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 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 。 在五行属金。与大肠相表里。{肺(1)、肺主气、司呼吸(2)、主宣发和肃降(3)、通调水道(4)、朝百脉(5) 、开窍于鼻(6)、肺在液为涕(7)、肺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 } (1)、肺主气、司呼吸: A肺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 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 1)气的调节方面。肺的呼吸运动,调节着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2)气的生成方面。主要参与宗气的生成。肺吸入之清气+水谷精微之气(和元气的作用) = 宗气 宗气的作用:1由肺入心,助心行血脉2助肺司呼吸 肺主呼吸之气:通过肺不断的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从而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1若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气道畅通,呼吸均匀2若病邪伤肺,使肺气雍阻,引起呼吸功能失调,则出现咳嗽、气喘、呼吸不利等症状。3若肺气不足,则出现体卷无力,气短、自汗、咳嗽无力、口色淡白等气虚症状。即肺气虚:「治则」益气固表;「方」补肺汤加减 B肺司呼吸:指肺有呼吸功能,肺正是通过其呼吸功能完成主气的作用,若肺司呼吸的功能正常,散纳有度,则呼吸调匀有序。若肺司呼吸的功能不正常,则呼吸不畅,出现咳嗽、气喘等。 (2)、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是指肺气的运动具有向上、向外宣发的作用。肃降:是指肺气的运动具有向下、向内肃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A肺主宣发三个方面:1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2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外达于皮毛。3宣发卫气,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肺气不宣而壅滞,则引起胸满、呼吸不畅、咳嗽) B肺主肃降三个方面:1通过下降作用,使肺能充分吸入自然界之清气2将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于肾和膀胱,变为尿液排出体外。3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肺气不降而上逆,则引起咳嗽、气喘) (3)、通调水道 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有疏通和调节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的作用。清·唐容川《血证论》说:“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 若肺气失于宣发肃降,可影响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出现水液停滞,酿生痰饮,或水湿泛滥肌肤而成水肿,或下注大肠而成水泻,或注入体腔成胸水、腹水等病变。 (4)、肺朝百脉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鼻为肺之窍,有司呼吸,主嗅觉之功能。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所以肺气和、呼吸利,则嗅觉灵敏,声音能彰。外邪袭肺,多从鼻喉而入;肺的病变,也多见于鼻、喉的证候,如鼻塞、流涕、喷嚏、喉痒、音哑和失音等。 (6)、肺在液为涕: 鼻为肺窍,故其分泌物亦属肺。肺的功能正常,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涕黄浊;肺燥,则鼻干。 (7)、肺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 1一身之表,包括皮肤、汗孔、被毛等组织,简称皮毛(外部屏障)。2在生理方面,一是皮肤汗孔(又称“气门”)具有散气的作用,就是说参与了呼吸调节,而有“宣肺气”的功能。3二是皮毛有赖于肺气的温煦,才能润泽 在病理方面,则表现为肺经有病可以反映于皮毛,而皮毛受邪也可传之于肺。 肺气虚的动物,不仅易自汗,而且经久可见皮毛焦枯或被毛脱落;而外感风寒,也可影响到肺,出现咳嗽、流鼻涕等症状。 大肠 位置:位于腹中,上端接小肠,下连魄门。大肠与肺相表里。形态:回环迭积状。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传送糟粕,吸收水份 变成粪便,排出体外( 糟粕的传导通利,一方面依赖于大肠本身功能正常,另外又和胃的降浊、肺气肃降及肾的气化功能有关。) 大肠传导失职:病理1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肠鸣,腹痛,溏泄。2大肠实热,肠道失润——大便干结难解。3湿热蕴结大肠——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 肺病证治要点: 肺主气,司呼吸。肺气宣发,肃降,便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肺有病,影响气机的出、入、升、降,导致咳嗽、气喘为主症的病证。 证治要点:肺性宣降,病多燥热、药宜轻清等几方面 a.肺性宣降:肺不肃降,亦成咳喘,或致水道不利。b.肺病多燥热:司呼吸而合皮毛,与外界大气直接接触,既恶寒,又畏热,容易受外邪侵袭,故称’娇脏“,尤其不耐火热燥刑,故肺病不论外感、内伤言实,则多属燥热过甚,论虚,多阴津耗伤。 c.方药宜轻清,轻,即宣散轻扬的方药;清,滋润清肃的方药。 肺位于上焦,外合皮毛,故治宜宣散轻扬;多燥热,故治宜清肃滋润;与大肠相表里,故对于肺的实证、热证,还可兼通大肠,而使肺热下泻。若虚劳内伤或久病咳喘,虽为肺病之证,但多与它脏牵连有关,治法方药,则须兼顾它脏,权衡标本,不可拘泥于轻清之法。 三、脾与胃 脾位于腹中,其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在液为涎。脾的经脉络于胃,与胃相表里。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2)、脾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1)、脾气主升(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液的关系 :(1)、脾主肌肉四肢(2)、开窍于口(3)、在液为延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主要是指它有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及水湿的功能。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肉、皮毛,均有赖于脾的运化,以获取营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五脏之母”。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A运化水谷:即经胃初步消化的水谷,再由脾进一步消化及吸收,并将营养物质转输到心、肺,通过经脉运送到周身,以供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脾的这种功能健旺,称为“健运”。 若脾失运化,则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失常,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生化不足等病变。 B运化水湿,: 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是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就会出现水湿停留的各种病变。停留肠道则为泄泻,停于腹腔则为腹水,溢于肌表则为水肿,水湿聚集则成痰饮等等。 (2)、脾主统血: 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不致溢出脉外的功能。脾气健运,则气的固摄血液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血液不致于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若脾失健运,气的固摄功能减退,可使血逸出脉外而见各种出血,如便血、尿血、鼻衄等称作脾不统血,尤以慢性出血为多见。脾气虚,则脾不统血,血溢于外,导致各种出血证(尿血、便血、皮下出血等); 「治则」:健脾止血 「方」:归脾汤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生理作用。 a、升清: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主升清,是指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b、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 【若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卷怠、眩晕、腹胀满闷 、便溏、泄泻等症。若脾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者内脏下垂等病症。临床治疗内脏下垂病证,常采用健脾升陷的补中益气汤治之。】 (2)、喜燥恶湿:喜燥恶湿是脾的生理特性之一,与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脾燥恶湿的特性,与其运化水液的生理功能有关 。 脾气升动,才能将水液上输于肺。而脾气升运的条件之一就是脾体干燥而不被痰饮水湿所困 。 若脾气虚衰,运化水液的功能障碍,痰饮水湿内生,即所谓“脾生湿”;内外水湿,反过来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脾阳不振,称为“湿困脾”。 临床上,对脾生湿,湿困脾的病证,一般是健脾与利湿同治,所谓“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 如,口淡无味:湿浊所致,「治则」:健脾燥湿 「方」:六君子汤。 据以上两个生理特性,可以推测脾气下陷的病机主要有二: 一是脾气虚衰,无力升举,又称为中气下陷,当健脾益气治之;二是脾气被湿所困,不得上升反而下陷,治当除湿与健脾兼用。 (三)、与形、窍、液的关系 (1)、脾主肌肉四肢 全身的肌肉,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滋润,才能壮实丰满,并发挥其收缩运动的功能。 若脾的运化功能障碍,必致肌肉消瘦,软弱无力,甚至萎弱不用。 机体的四肢,同样需要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濡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输送的营养充足,则四肢轻劲,灵活有力。 若脾虚气弱,则四肢疲乏无力,甚或萎弱不用。 (2)、开窍于口 动物的味觉,食欲与脾的功能有关。脾气健运,则食欲旺盛、味觉敏锐、咀嚼有力;反之,味觉迟钝,食欲减退或不食。 唇是脾的外应,口唇的色泽,能反映出脾功能的盛衰。如脾气健运,气血充足,营养良好,口唇红润光泽;脾失健运,气血衰少,营养不良,口唇淡白无华,或萎黄不泽。 (3)、在液为延 涎为口津,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故说“脾在液为涎”。在正常情况下,脾精、脾气充足,涎液化生适量,上行于口而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或脾气不摄,则导致涎液化生异常增多,可见口涎自出。若脾精不足,津液不充,或脾气失却推动激发之能,则见涎液分泌量少,口干舌燥。 胃 (1).主受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以降为和 (1).主受纳、腐熟水谷 饮食入口,经食道容纳于胃中,须经胃的初步消化,有一定的停留时间,故称胃为“水谷之海”、“太仓”。若胃的受纳与腐熟水谷的功能失常,可能出现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腐食积,或多食善饥等症。 (2).主通降,以降为和 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说胃土通降,以降为和。若胃失通降,不仅影响食欲,而且因浊气在上而出现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结。若胃气上逆,则可见恶心、呕吐、呃逆,暖气等症。 口腻、苔黄:湿浊之极,「治则」:化湿,「方」:平胃散加藿香(见p257)。口臭;胃火太盛,「方」甘露饮 四、肝与胆 肝位于腹腔右侧季肋部,有胆附于其下(马无胆囊)。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血,主疏泄,主筋。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肝有经脉络于胆,与胆相表里。 (1)、肝主藏血、主筋,其华在蹄爪 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动则血行诸经,静则血归于肝。 肝血充足,则蹄爪光润坚韧,肝血虚亏则蹄爪枯裂。肝藏血的另一个含义是收摄血液。气有固摄血液之能,肝气充足,则能固摄肝血而不致出血。若肝血不足,则血不养目,则发生目眩、目盲;或血不养筋,则出现筋肉拘挛或屈伸不利。 若肝不藏血,则可引起动物不安或出血。若肝的阴血不足阴虚阳亢或肝阳上亢肝火、肝风等症。 (2)、肝主疏泄 疏:疏通(全身之气机),“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气机是机体脏腑功能活动基本形式的概括。气机调畅,升降正常,是维持内脏生理活动的前提。泄:开泄(开通胆汁),能协助脾胃进行腐熟和运化的作用。 肝的主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协调脾胃运化2调畅气血运行3维持精神活动4影响水液代谢 1协调脾胃运化 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 ,有助于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肝能输注胆汁,以帮助食物的消化。若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影响脾的升清功能,在上则为眩晕,在下则为飧泄;影响胃的降浊功能,在上则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疼痛,在下则为便秘。 2调畅气血运行 1肝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血流通畅的必要条件。A若肝气郁结,则见气滞血瘀;B若肝气太盛,血随气逆,影响到肝藏血的功能,可见呕血、衄血。 3维持精神活动 “心藏神” ,肝藏魄。A肝疏泄功能正常,也是保持精神活动正常的必要条件。B如肝气疏泄失常,气机不调,可引起精神活动异常,或出现精神沉郁、胸胁疼痛等症状。 4影响水液代谢 肝气疏泄还包括疏利三焦,通调水液升降通路的作用。若肝气疏泄功能失常,气不调畅,可影响三焦的通利,引起水肿、胸水、腹水等水液代谢障碍的病变。 (3)、肝主筋,其华在爪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是联系关节,约束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筋附着于骨及关节,由于筋的收缩及驰张而使关节运动自如。 肝主筋,是全身之筋都有赖于肝血的濡养。肝血旺,则筋得养,则肌肉活动自如,强健有力。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可出现四肢拘急,或萎弱无力,伸屈不灵等症状。若邪热劫津,津伤血耗,血不养筋,可引起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症状。 “爪为筋之余” 爪甲亦有赖于肝血的滋养 A 肝血充足,则筋强力壮,爪甲(蹄)坚韧;B肝血不足,则筋弱无力,爪甲(蹄)多薄而软,甚至变形而易脆裂。蹄不坚韧,可考虑肝血虚(如腐蹄病)。 (4)、肝开窍于目 目主视觉,肝有经脉与之相连,其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五脏六腑之精气,特别是肝血的滋养 A若肝血充足,则双目有神,视物清晰;B若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甚至夜盲;C肝经风热,则目赤痒痛;D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E肝经湿热,生眼粪。 (5)、肝在液为泪 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故泪为肝之液。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肝为泪”。 如肝血不足时,两目干涩;如在风火赤眼,肝经湿热时,可见目哆增多,迎风流泪等症。 胆 胆汁的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所控制和调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有助于胆汁的正常排泄,脾胃的运化功能亦健旺。 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则胆汁的排泄不利,从而出现胸胁胀满疼痛,食欲不振,厌食油腻,腹胀,便溏等症;胆汁上逆,可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胆汁外溢于肌肤,可出现黄疸。 五、肾与膀胱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前人有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腰者,肾之府也”。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肾开窍于耳,司二阴。肾有经脉络于膀胱,与膀胱相表里。肾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 (1)、肾藏精 含义:是指精的产生、贮藏及转输均由肾所主。 精——又称精气,是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之 源,是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的分类及关系:1先天之精(生殖之精气) A来源——禀受于父母的生命遗传物质B作用——是形成生命(胚胎)和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基础。2后天之精(水谷之精气)A来源——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之精B作用——营养脏腑形体官窍组织 先后天的关系: 1先天促后天:后天之精需要先天之精的资助才能化生2后天养先天:先天之精有赖后天之精的供养才能充盛。临床用药时,有“先天不足补后天”之说 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两个方面:1、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2、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肾的这一功能是通过肾阳和肾阴的作用来实现的。 肾A“先天之本”—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机体生命之本原。B五脏阴阳之本”—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 阳。 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 A五脏之阳,非肾阳不能发。B五脏之阴,非肾阴不能滋。 肾阴对机体各脏腑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肾阳则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 肾阴 与 肾阳互根互制 ,相互协调促进,互相承制约束,维持全身阴阳的和谐与平衡 病理意义:1肾阳虚,阳虚内寒 形寒肢冷、腰膝冷痛、疲惫乏力。温化失职 水肿尿少或小便清长、阳痿等。2阴不制阳 潮热心烦、腰膝酸软、口干咽燥、阴虚内热 舌红少津等。 (2)、肾主水 是指肾在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升清降浊的作用 ,故肾又有“水脏”之称。 肾的这一功能,主要是靠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肾的气化作用正常,则开合有度,能分清泌浊,调节水液的排出量。在病理情况下,肾中精气虚衰,气化功能失常,开合失调,可出现尿少、尿闭、水肿或见小便清长,尿量明显增多等症状。 (3)、肾主纳气 含义:是指肾具有撮纳肺吸入之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以保证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的功能。 肺所吸入之清气,必须敷布全身并下达于肾,再经肾气的摄纳潜藏,使其维持一定的深度,以利于气体的交换。 1生理意义:防止呼吸表浅,维持呼吸平衡。表现为呼吸均匀和调,平衡有深度。 2病理表现:如果肾不纳气,则见呼吸表浅。表现为呼多吸少,动则气喘。 《难经·四难》云:“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类证治裁·喘证》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矣。” 肺为气之本,肾为气之根,从二者关系来看,肺司呼吸,为气之本;肾主纳气,为气之根。只有肾气充足,元气固守于下,才能纳气正常;若肾虚,根本不固,纳气失常,就会影响肺气的肃降,出现呼多吸少,吸气困难的喘息之症。 (4)、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1在窍为耳:指耳及听觉功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B生理意义:肾精肾气充盛,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分辨力高。C病理意义: 肾精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听力减退,耳鸣耳聋。 临床上常以耳的听觉变化,作为判断肾精及肾气盛衰的重要标志,故说“肾开窍于耳”。 2在窍为二阴 肾的下窍是二阴(前阴和后阴) 生理意义:A前阴 1 尿道——排尿—依赖于肾的气化功能2外生殖器(1)公畜——排精。(2)母畜——娩出胎儿 (依赖于肾藏精主生殖的功能) B后阴肛门主排便 ,(肾阳温煦脾阳,肾阴濡润肠道)----- 排便润爽按时 病理意义: 1肾气化失司—小便增多、小便不利、尿少、水肿等。2肾中精气虚衰—不育、不孕等。3肾阴不足—肠液枯槁—大便秘结难解。4肾阳不足A肠寒气滞,传导无力—大便艰难。B脾失温煦,运化失常—久泻 五更泄等。 (5)、肾在液为唾 含义:唾为口津中粘稠度较低多泡沫的液体,有润泽口腔,滋润食物及滋养肾精的功能。肾与五液中的唾有密切关系。 生理意义: 唾为肾精所化 A肾的经脉向上挟于舌。 B肾阳气化阴液上腾,输于口腔 病理意义:多唾或久唾——易耗损肾精。肾阴不足——口干咽燥。肾阳不足——唾少口干而不欲饮。 唾为口津,为肾精所化。 故古代医家主张咽而不吐,以养肾精。方法是以舌抵上腭,津唾满口,然后徐徐咽下。故多唾或久唾可耗伤肾精。 (6)、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其华在发 主骨生髓 含义:主髓质的生成、骨骼的生长及脑海的充盈。机理:肾精肾气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1生理意义:肾藏精, 精生髓---髓----通脑, 养骨 ---- 精髓充足----脑得其养,脑力聪明, 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 齿固有光泽 . 2病理意义:肾精不足、骨髓空虚 -- A 脑失其充(1) 呼唤不应目无所见 (2)懈怠嗜卧 B骨失所养-----(1) 骨骼发育障碍 (2) 易骨折,修复缓慢 (3) 松脱齿、幼兽齿迟 . 其华在发含义:肾中精气的荣华外现于发。即发之生长及其色泽,取决于肾中精气的盛衰。 生理意义: 肾精----A生髓通脑{1脑居头内窍2发居头外窍}脑海充则发荣B充足则血旺、血濡养发-发为血之余----总之,皮毛光亮 因此:A发之营养源于血 B其生机根于肾----发为肾之外候 病理意义:肾之精血不足,发失其养,被毛枯槁甚至脱落、枯萎无光泽。 膀 胱 膀胱位于腹部,有经脉络于肾,与肾相表里。膀胱的主要功能为贮留和排泄尿液。“膀胱为津液之腑”。 水液经过小肠的吸收后,下输于肾的部分,可被肾阳蒸化而成尿液,下渗膀胱。若肾阳不足,膀胱功能减弱,不能约束尿液,便会引起尿频、尿液不禁;若膀胱气化不利,可出现尿少、尿秘;若膀胱有热,湿热蕴结,可出现排尿困难、尿痛、尿淋漓、血尿等。 三 焦 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即脏腑之间和脏腑内部间隙互相沟通所形成的通道 。 三焦是上、中、下焦的总称。上焦—横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等。中焦—横膈以下至脐的部位,包括脾胃、肝胆等。下焦—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大小肠等。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1、通行元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运行于全身。 2、运行水液,水液运行以三焦为通道。三焦对水液代谢的协调作用,称为“三焦气化”。 三焦各部的生理功能特点:1上焦如雾,雾:形容水谷精气轻清而弥漫的状态。主要指心肺输布气血,象雾露一样均匀的敷布全身。2中焦如沤,沤:是对水谷被消化时状态的生动 描述。主要指脾胃消化饮食, 吸收精液,蒸化津液的作用。3下焦如渎,渎:沟渠水道之意。是对肾、膀胱、大肠、小肠,渗泄水 液, 泌别清浊,排泄二便作用的概括。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心与肺的关系,主要是气与血的关系。 生理:气与血的关系--(A肺主气 B心主血)------(1气为血帅,肺气助心行血 2血为气母,心血运布肺气) 病理:{A肺气虚弱,行血无力 B肺失宣肃,肺气壅塞}-------影响心的行血—心血瘀阻 {A心气不足B心阳不振 }----血行不畅-----影响肺的宣降—咳嗽气促。 (二)心与脾 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生理: 1血液生成------{A脾气充足,心血充盈B心阳温脾则健运不息 }-----相互促进 2血液运行-----{A心行血,推动血行不已B脾统血,血液不溢脉外}------血运正常 病 理: 1脾气虚弱 -----{A生化无源B统摄无力}----心血不足 2心阳不足,脾失温养——脾气虚弱。 综上:心脾两虚---心悸、纳少腹胀、体倦。 (三)心与肝 主要体现于行血藏血和精神情志调节两方面。 生理:1血液 ---{A心主血 B肝藏血 }---血液充足----{ A心有所主—心主血行B肝有所藏疏泄正常}----相互促进血运通利 2神志-----{A心主神明——主宰精神活动B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相互协作神志正常. 病理: 1血液亏损——心肝失养----{A心悸B眼干涩、肢体麻木} 2神志不安---{A心肝血虚B心肝火旺}----心与肝相互影响----{A血不养神B神志狂乱} (四)心与肾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生理方面:1水火既济-----{A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使肾水不寒B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以资心阴,使心火不亢}--- 水火既济互济互制. 2精神互用----{-A心主神—神全可以益精B肾藏精—积精可以全神}---心神肾精相互为用 病理: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失调,称为心肾不交。 1水不济火----肾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心悸、怔忡燥动等症。 2水气凌心---肾阳虚损,下焦水寒不化,心阳虚损,水气上凌于心----在上——心悸怔忡、唇舌青紫 ,在下——水肿、形寒 肢冷、尿少 . (五)肺与脾 主要体现于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A肺主气——主呼吸而纳清气B脾为生气之源——主运化而生谷气 }---相互结合形成宗气 . 2水液代谢---{A肺主通调水道——布散水精B脾主运化水液——转输水精}----津液输布代谢正常. 病 理: 1气虚-----{A脾气虚—食少、腹胀、便溏、肢倦 B肺气弱—少气、咳喘} 2湿滞----{A脾为生痰之源—水不化津,转为痰浊B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停肺,引起咳喘}----水湿痰饮 (六)肺与肝 主要体现于机体气机的升降和调节方面。 生理:气机升降---{A肺在膈上,其气肃降B肝居膈下,其气升发}----是全身气机升降的重要组成部分. 病理:气机失畅---{A肝火犯肺(1)肝气逆—胁痛、燥动(2)肺气伤—咳逆、咯血、咯痰不爽 B肺燥伤肝(1)肺燥—咳嗽、痰少、咽干(2) 肝伤—胁下引痛、胀满. (七)肺与肾 主要体现于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方面。 1水液代谢—{A肺为水之上源—肺失宣降,行水于全身,下引于肾。B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升清降浊,输于膀胱。} 2呼吸运动----{A肺为气之主—肺主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B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吸引摄纳,使气归根。} 3阴阳互资---{A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盈。B水能润金—肾阴充足,上润于肺,使肺脏清宁。C肾阳资助肺阳—同温肺阴及肺津,推动津液输布} 病 理: 1水肿----水寒射肺 ---{A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水肿、形寒肢冷 B水邪上犯,肺失肃降——咳喘} 2水肿------风水及肾—{A风邪袭表,肺失宣降—头面浮肿、咳喘、恶寒发热B水湿风邪,由肺及肾—全身水肿、尿少 } 3肺肾气虚------{A肾精不足,摄纳失职B肺气久虚,伤及肾气}----呼吸异常气短喘急呼多吸少 4阴阳两虚------{A肺肾阳虚,津凝为痰——老龄久病痰饮咳喘 B【1肺阴不足,下汲肾阴2肾阴亏虚,肺阴失充】------------肺肾阴虚----(1潮热盗汗2干咳少痰)} (八)肝与脾 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协同作用 生理: 1藏血与统血-------{1肝主藏血,调节血量,供应脾运2脾主生血,统血,使肝血充足} 2疏泄与运化----{1肝主疏泄,促进消化2脾主运化,散精于肝} 病 理: 1消化方面—{1肝病及脾,肝脾不和—胁痛腹胀、便溏。2脾胃湿热,熏蒸肝胆——纳少、口苦、黄疸} 2血液方面—{1脾虚血少,肝血亦损—纳少、腹胀等2脾不统血,引起出血,肝血亦亏} (九)肝与肾 “肝肾同源”。主要表现在精和血的关系方面。 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的不断补充,即精能生血,血能化精, “精血互化,肝肾同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病理上,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治疗上,有肝病补肾,肾病泻肝的说法;或肝肾同补(六味地黄汤)。 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医宗必读》 (十)脾与肾 主要是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脾主运化,肾主藏精,二者相互滋生,相互促进。肾所藏之精,需脾运化水谷之精的滋养才能充盈;脾的运化,又需肾阳的温煦,才能正常发挥作用。 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致脾阳不足,脾失健运,这就是临床常见的脾肾阳虚证(火不生土),其主要表现是体质虚弱,形寒肢冷,久泻不止,肛门不收,或四肢浮肿。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主要主要是传化物的关系。 因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排空,虚实更替,故六腑以通为顺(不通则痛;痛:一般为腑痛)。一旦不通或水谷停滞,就会引起各种病症,治疗时常以使其畅通为原则,故前人有“腑病以通为补”之说。 病理方面,相互影响:1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大肠——大便燥结。2大便燥结,粪便不通——胃失和降——呕吐。3肝胆火旺——胃失和降——呕吐苦水。4脾胃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发为黄疸。 四、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心与小肠 生理 -----{1心主血——心火下降小肠,保证小肠化物2小肠化物——清者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使心血充足} 病理—{1心经实热下传小肠——小肠实热2小肠之热上熏于心——心火亢盛 } 病理表现:尿少、尿热赤、尿痛、舌赤、口舌生疮 肺与大肠 生理-----{1肺司呼吸,主行水——有赖大肠通畅2大肠主传导,主津——有赖肺气下降} 病理---{1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影响肺降——胸满气急喘咳2 肺津不降,传导失职——便秘、干结 3肺虚推动无力——气虚便秘,大便艰涩不行 4气虚不固,清浊混杂而下——大便溏泄 } 脾与胃 生理----{A纳运协调(1胃主受纳——为脾运奠定基础2脾主运化——为胃纳提供能源) B升降相因(1脾主升清——转输精气,上输心肺2胃主降浊——浊阴下降,虚实更替) C燥湿相济(1脾性恶湿——脾阳健则能运2胃性恶燥——胃阴足则能纳) 病 理----{A纳运失调(1胃纳不佳,影响脾的运化与升清——腹胀泄泻2脾失健运,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胃脘胀痛) B升降反作(1清气在下,则生飧泄2浊气在上,则生胀) C燥湿不济(1湿易犯脾,困遏脾阳,影响胃纳2热易犯胃,灼伤胃津,影响脾运) } 肝与胆 生 理----消化功能 ----(1肝主疏泄,分泌胆汁2胆附于肝,贮藏胆汁)_ ----疏泄胆汁,帮助消化 病 理----消化方面---(1肝失疏泄,胆汁排泄不利2胆道受阻,影响肝之疏泄)----肝胆同病 肾与膀胱 生理----1肾为水脏——气化津液,司开合,控制膀胱开合2膀胱为水腑——开合有度,使尿液正常贮存排泄 病理----{A膀胱湿热,上犯于肾——尿急、尿痛、尿血等 B肾气不足----(1固摄无权2气化失常) ---膀胱开合失度 } } -  
本文档为【中兽医试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2579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5KB
软件:Word
页数:50
分类:英语四级
上传时间:2011-05-30
浏览量: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