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

举报
开通vip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知识点精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 绪论 ◎ 1新闻学:定义、中心议题、研究内容 ◎ 2新闻学和新闻工作: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 3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 4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知识点精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 绪论 ◎ 1新闻学:定义、中心议题、研究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 2新闻学和新闻工作: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 3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 4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世界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研究内容: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 新闻理论: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它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 新闻史: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它既提供理论科学的历史材料,又为当前的新闻工作者作借鉴。 新闻业务:总结、研究各种新闻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和报刊发行。 媒介管理与经营:研究国家的新闻法规、新闻政策以及国家对媒介的宏观调控;总结、研究媒介内部的管理机制,研究媒介的受众市场以及媒介的经营方针、策略等等。 3、新闻主导理论:是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影响新闻人观念的一个决定理论主张。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有四种: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二、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第二、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新闻工作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三、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盛行于美国。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 1、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与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2、其核心是反对政府对报刊活动的任何干预。 3、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独立自主)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政府的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保护新闻自由。 2)(监督政府)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人民有权监督政府,最主要最经常的途径是报刊。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或第四种权力。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自由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各自的意见。而充分地表达意见的前提是给予人民有关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4)对事实的信念。认为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公众灌输某种标准的观点,而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提倡客观性报道。 基本问题: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从一开始就带有片面性和空想成分,绝对自由化曾使西方新闻界陷于一片混乱。进入20世纪,西方报刊的混乱情况虽稍有改善,但基本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这个基本问题就是: 支配着西方报刊的,不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设计者们所理想的理性至上,而是利润至上、金钱至上。利润至上的原则支配西方新闻媒介,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这包括黄色新闻泛滥、多元意见难以表达,公民的权利被践踏,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不满。 四、“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最早由英国的约翰﹒弥尔顿提出,是指让人民群众,让各党各派利用报刊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而充分表达意见的前提是给予人民有关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任何试图利用权威的力量来压制言论自由表达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对正确的意见与错误的意见的辨证阐述,使得“意见自由市场”在理论上站稳了脚跟。 五、社会责任论 第一、20世纪40年代由一批美国学者正式构建,50年代为西方所接受并逐渐取代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主导性理论。其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第二、产生背景:进入20世纪,媒介垄断日渐加重,“观念的自由市场”和实际情况发生冲突;赢利动机驱使传播日渐浅薄、刺激化和煽情化,引起众多的问题,公众权利被践踏,多元意见难以表达。 第三、"报刊自由委员会"构建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五项基本要求: 1) (对事实的信念)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全面、理智;新闻报道要做出合理真实的解释。 2) (意见自由市场)新闻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要求报刊应担起社会成员间思想观点交流的责任。 3) (缓和社会矛盾)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对各个集体给予正确描述,避免因误解而引起冲突。 4)(教育宣传)报刊要提出和澄清社会目标和价值观。这是社会责任论对大众传播媒介提出的全新要求,即大众传播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 5) (完整性)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这是对新闻完整性的要求,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都不能漏报、瞒报。 第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报刊不能真正实行自律,公众对报刊的不负责任又无能为力,社会责任论者只能求助于政府来管束和制约新闻媒介。社会责任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西方社会的变迁,适合西方国家的现实需要,但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之间的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 六、发展新闻学(发展传播学) 主要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盛行,在表述和应用方面表现出很大差异,但其核心内容基本一致。 第一、核心内容: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 第二、特征:从这样的核心内容出发,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都十分重视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和教育功能。 (1)守望:就是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改变闭目塞听的落后观念,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国家发展项目,使传统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状态。 (2)整合:就是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教育:强调教育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技术。 七、党报理论 起源于前苏联,后来在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 核心: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八、学习新闻学理论的意义 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 3)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4)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第一章 新闻活动 ◎ 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新闻事业(大众传媒)、广义新闻活动 ◎ 2、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新闻活动的历史、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 3、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一、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二、广义新闻活动: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1、原始社会新闻活动 人类的新闻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 产生而出现。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纯粹服务于人类的生存斗争。我们可以从原始社会中得出结论,原始社会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 1)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2)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和社会性的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3)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奴隶社会新闻活动 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比原始社会更加频繁;规模扩大。其进一步发展的背景及原因是: 1)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国家统治机器; 2)出现社会分工;3)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奴隶社会,人们不仅需要了解自然界的变动,还要了解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动。 3、封建社会新闻活动 A.其进一步发展的社会背景及原因: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彼此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1)国家的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始终和灵敏的情况反映相联系。 2)农民起义不断,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情况。同时敌对双方内部也需要大量的新闻传递工作,以便协调一致。 3)封建社会的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自主权,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4)地主阶级除了用武力来维持统治,同时需要从思想上软化或者说奴化农民,新闻成为其宣传德政威严的工具手段。 5)社会分工比过去更加明确,尤其是大量城镇的出现,为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地域基础。 B.封建社会新闻活动与奴隶社会新闻活动的相同点是: 1)无论何种阶级都必须要一定的新闻量才能生存下去。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人们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C.和原始社会相比,人类的新闻活动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1)规模越来越大,并且在封建社会有一大批专门从事新闻活动的脱产专职人员。 2)新闻的内容大大丰富、复杂。除了自然变动、部落战争,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 3)传递新闻的手段多样化了:语言和极为简单的符号、信号(原始)——手写文字(奴隶)——印刷品(封建) 4、新闻活动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1)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2)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对新闻需求量增加,迫使人们扩大新闻活动的规模,增加新闻的内容,增加新闻传递的手段。 3)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决定了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规模、方式和内容。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又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之间相互联系越密切,社会的变动就越剧烈。社会变动越剧烈,所产生的新闻就越多;人类相互之间关系越密切,社会对新闻需求量越大。 5、新闻活动的渠道 第一、亲身传播: 1)采用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语言传播(直接交谈、电话会谈)、文字传播(信件、电报、传真、邮件)、 体态语言传播(手势、眼神、表情)、信号传播(暗记、旗号等)。 2)特点: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3)优点: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性大,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4)缺点: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第二、大众传播(通过大众媒体传播): 1)方式: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杂志、书籍、电影(中国只包括前三种) 2)特点: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3)优点: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4)缺点:反馈慢,互动性差(网络除外) 第三、群体传播(即一个人面对一群人的传播): 1)方式:集会、发布会、讲座、报告会、讨论会 2)特点:既属于无定向传播又属定向传播,长处和不足介于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 第二章 新 闻 ◎ 1、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及其延伸而来的对相关概念的要求 ◎ 2、两种新闻定义:报道、分析、判断 ◎ 3、新闻的本源: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新闻的主要功能、新闻来源 ◎ 4、新闻要素:五要素、五要素作用 ◎ 5、新闻类别:按内容、地点、时间性、与读者关系分 一、新闻的基本特点: 真实和新鲜,由此而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律。 出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新闻必须真实和迅速。这两大基本要求决定了: 1)​ 新闻工作的方向;2)塑造了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3)决定了新闻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4)人类传播工具的选择和发展,根本上也是由新闻特性所决定的。人类传播工具经历了:口头新闻——书信新闻——新闻书——新闻周刊——日报——电台——电视台——互联网 人体器官 印刷媒介 电子媒介 5)"真实和迅速"还决定了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基本要求:首先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其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1663年德国《莱比锡新闻》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 二、新闻的两种定义: 1、(形式)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实质)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两个定义的共同点:都概括或反映了新闻的“真”和“新”的两个基本特点。区别:前者指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后者说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这两个定义互为表里,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三、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这里所谓“可以查证的事实”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有据。 四、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是对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作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作的预测。分析的前提是掌握全面的事实,分析的依据是事实,分析的结果同样必须是事实。 五、判断:是对某一件事情的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做的结论。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新闻既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就应该尽可能多地向人们提供可以查证的事实,也不妨做些分析,但尽可能避免下判断,更不要以判断代替事实。 六、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界对新闻本源的普遍表述。但这样的表述对新闻工作是不够的。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的变动。必须从事实的变动中着手找新闻——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七、新闻的来源: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介都明文规定必须交代新闻来源,让受众了解该新闻的权威性、可靠程度。 新闻的来源一般有三条途径: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 八、新闻的五要素及其两大作用 第一、新闻要素是新闻构成的必须材料。新闻的五要素是指: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五要素用英语表示就是who, what, when, where, why,新闻的五要素又简称新闻的五个W。 第二、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两大作用:1)有助于记者采访时迅速弄清每一个新闻事实的要点,以保证新闻来源不失实。2)有助于记者迅速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是在新闻导语写作中。 九、新闻类别: 按新闻内容分:政法新闻、经济新闻(工交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文教卫新闻、社会新闻 按新闻发生地点分: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按新闻时间性分: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按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硬新闻、软新闻 1、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硬新闻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迅速);硬新闻的另一个要求是报道尽可能的准确,信息尽可能的量化(准确)。 2、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供人们茶余饭后作谈资。 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属延缓性新闻;软新闻耐压,其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软新闻讲究写作技巧,须用生动活泼的文笔,写出情趣来,即“散文笔法”。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 1、新闻与信息:信息的定义、特点,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 2、新闻与宣传:宣传的定义,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决动宣传效应的因素 ◎ 3、新闻与舆论:舆论的定义、特点,舆论的社会功能,新闻媒介与舆论的关系 一、信息:(一般)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信息与物质,能量构成客观世界,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所有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可能性。(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 信息的特点: 1、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信息必须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2、除此之外还具有五个特点: 1)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正是信息的共享性才使得信息得以传播。 2)扩缩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这说明信息是可以无限发掘的。 3)组合性。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来。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这也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 5)相对性。信息的相对性是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的;而所注意到的信息又和接受者的内在需求相关。信息的这一特点,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了解、熟悉受众的需要。 3、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1)◇新闻工作者在观念上:①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媒介以向社会提供广泛而及时的信息作为其生存的前提,一切宣传都必须建立在提供信息的基础上。②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2)◇新闻工作在业务上:①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信息的强烈的时间效应要求我们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事前有预测报道,发生时有动态追踪报道,事后有总结反馈报道。 ②加强深度报道。即根据信息扩缩性特点,对信息展开深加工。 ③加强新闻综合评述。这是信息的组合性特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运用。 ④加强全方位报道。这是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特点,对新闻做多角度、多侧面 "全息"报道。 二、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1、宣传与新闻的区别 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 具体区别:1)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宣传者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去追逐受众;新闻活动却是受众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而追逐信息。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 2)归宿点不同:宣传者传播一定的观念的目的是要受众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传者在宣传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力图通过宣传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自觉地按宣传的意图去行动(宣传是为了“收买人心”); 新闻发布者除了以新闻谋利以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受众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3)传播的方式不同:信息的传播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能再称为信息。 宣传却需要经常重复,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的了解和理解,并往往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形式反复宣传同一种观念。 4)传播的要求不同: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即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 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真实典型。 2、联系:二者有一定的复合。新闻有时被利用作宣传。但必须强调当新闻和宣传结合时,要尊重信息传播的基本要求,不能把它当宣传品。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蔽自己的意见。这就是通常所谓的“用事实说话”。 3、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宣传的目标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宣传目的,即争取良好的宣传效益。宣传作为一个传播过程,其影响因素为:WHO(宣传者)、WHOM(被宣传者)、WHAT(内容)、WHERE(场合)、WHEN(时机)、WHY(动机)、HOW(宣传方法)。总称6H1W原则。 1)宣传者: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信任度和宣传效益成正比。 2)宣传对象:既是宣传效果的承担者,也是宣传效果的最后鉴定者。 3)宣传内容:在宣传效益中,起最后决定性作用的是宣传内容。要看其是否是真理\谬误,是否有利于人民利益。 4)宣传场合:分封闭环境和开放环境。善于组织和选择具体的宣传场合是取得预期效益的重要一环。 5)宣传时机:需针对各个个体在不同时机的不同心理状态宣传。 6)宣传动机:宣传动机要纯正,为人民的利益而宣传。 7)宣传方法:须得当地运用一定的宣传手段、技巧和媒介途径,讲究宣传的艺术。 三、舆论的定义、本质及特点 1、定义: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2、本质:舆论作为公共意见(公众意见)是社会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众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特点: 1)公开性。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自始至终它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2)公共性。具体体现为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3)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现实的带迫切性的问题才能引发舆论。 4)广泛性。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5)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它不是一般的客观评述,而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也就是具备了一种评价性。 4、舆论的社会功能: (1)舆论作为一种公开的社会评价,它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决定的。舆论是公众针对特定公共事务的一致意见,其目的就是要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形式之一。 (2)舆论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 A.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舆论针对公共事务。作为最大公共权力的国家权力成为舆论监督和制约的最主要对象,体现在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决策实行结果和相关决策执行人物的监督这三个方面。 B.对于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的发生;鼓舞公众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舆论还在社会改革和革命中担当思想启蒙、争取群众的先导作用,为改革和革命赢得人心,这时它又是先行者和启蒙者。 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志倾向的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意志并非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真理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高低好坏的标准就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短期与长期的结果等。 5、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与舆论建立起一种天然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反映并代表舆论。①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②新闻媒介最初也是最经常的承载作用,使得新闻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的位置,即"拟态公众"。 ③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常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2、引发舆论。①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公共事务,即公众必须首先了解、认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的信息,才有可能发表意见。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②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事务)。这是媒体长期潜在地影响、作用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3、引导舆论:①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媒介拟态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沉默的螺旋理论) 总之,新闻媒介与舆论密切相关。它反映舆论、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因此我们要在认识舆论强大的社会时更要明确新闻媒介在其间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导向作用。所以要善于利用这种作用,为营造良好、健康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公众舆论积极正面的作用奠定基础。 第四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 ◎ 1、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口头、信号、书信、印刷、其他(露布、牌报、揭贴等) ◎ 2、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山品经济的产物: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 3、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广播产生的历程、电视的几种制式 ◎ 4、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邸报的内容、作用和对象,近代中国报纸的产生。 一、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古代社会新闻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 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 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口头信息。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3)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 4)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报; 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 二、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 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无以此为职业的机构,也就是说古代社会只有新闻活动而无新闻事业。 第二、和近代社会相比,古代社会的新闻活动规模小,新闻基本上为定向传播,即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对象,而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新闻活动在规模上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可以说,古代社会的新闻活动基本是由统治阶级所垄断。 三、西方报纸的产生 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历史背景) 1、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2、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规模、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激增,需要信息的人也在激增。而古代社会狭小的新闻活动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 3、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不但使新闻事业的产生有了社会必要(需要性),而且为新闻事业的产生准备了全部物质手段(可能性): ①(读者)—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各类知识人才,并促进了各类学校的兴办,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 ②(报刊的新闻采集和发行)资产阶级创造了大量巨大城市,便利了新闻采集和报刊发行。报纸是城市的产物。 ③(交通,通讯的发展)——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④(报刊的物质需要)——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质需求。 ⑤(创办报刊的可能性—资本)——资本原始积累增加了资本集中速度,使资本家有可能合办或独办报纸,并刊登大量广告,使报纸成为有利可图企业。 4、报纸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它发轫于封建社会末期并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扼杀或控制,但最终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最终成长发展起来。 四、报纸、广播、电视 1、报纸的三个阶段 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是最早的新闻媒介。其产生经历了手抄新闻、新闻书、周报和日报三个阶段。 长处:记录性好(便于反复阅读和研究,可长期保存);选择性强,材料运用不受时空限制。 不足:时效性差;群众基础不及广播、电视广泛;文字不及声音、图像那样真切、逼真、有感染力。 第一阶段:手抄新闻的出现和盛行时期。 手抄新闻,因为法院于威尼斯,有些新闻论著也称其为《威尼斯公报》。14-15世纪在意大利威尼斯兴起,很快流行到欧洲各地;17世纪初达到高潮,17世纪末逐渐消亡。 *手抄新闻是公开发行的,集编、写、发行于一人,这些人是名副其实的个体劳动者,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靠新闻为生的职业新闻工作者,是新闻事业的真正开山祖。 第二阶段:新闻书的出现。 德国法兰克福最早出现新闻书,1588年奥地利人艾青氏印刷新闻书每年两册,1620年荷兰人在阿姆斯特朗开始印刷新闻书。新闻书基本是不定期的,间隔时间长,新闻迟缓,无固定订户,公开出售。 *这种新闻书已有刊名,但基本上是不定期的,中间间隔时间较长,新闻迟缓;没有固定的订户,只在市场上像其他书一样公开出售。 第三阶段:周报(周刊)、日报的勃兴。 1609年德国奥格斯堡《德国观察周刊》(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周刊);日报:1663年德国莱比锡《莱比锡新闻》(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1665.11.16英国《牛津公报》(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单页双面印刷,一反过去书本的模样。加快了印刷,争取了提前发行的时间)。 *周刊和日报的产生,使得个体劳动不能胜任。采访、编辑、排版、印刷、发行,报纸出版的整个过程需要有一批人分工协作。这就需要资本家出资来添置设备,雇佣人员。于是报纸正式成为一个资本主义企业,成为社会的一个新兴行业——新闻事业。 (周报定期出版,吸引了固定订户,刺激了其勃兴。周刊以刊登政治、经济、军事等动态为主,部分周刊兼有言论。周刊和日报的产生,使报纸正式成为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了新闻事业)。 ※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并无绝对的时间界限,是交叉发展的。但就整个发展过程而言,报纸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独创的过程,朝着迅速(出版周期越来越短),广泛(发行范围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 2、广播的产生 广播: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长处: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渗透性好;对象广泛;感染力强。 不足:一瞬即过,不易保存;选择性差。 1895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同时发明无线电波。 ※ 1920.10.27,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成立,它是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台。它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掀开了世界新闻事业新的一页。 1923.1.24美国记者奥斯汀用华商资本在上海外滩开设华“中国无线电公司”,并正式开播,呼号为ECO,它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 1940.12.3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呼号XNCR。这是中共创办的第一个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被作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纪念日。 3、电视的产生 电视: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长处:时效性强,渗透性好,群众性强;强烈的现场感,亲切感,简洁明了。 不足:不易保存,选择性差;利于动态新闻,作深度报道困难;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及限制。 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与贝尔德合作,成功开发了电视图象及传送。 1940年,美国试制成功彩色电;1953年美国政府宣布采用NTSC制式标准;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首先正式开播彩电节目。 三种制式:美国NTSC,德国PAL,法国SECAM。 中国1958.5.1成立电视台(北京电视台),1973年开办彩电业务。中国采用的是PAL制式 ※报纸,广播,电视的诞生虽然经历了数代人的坚忍不拔的努力,但也并无神秘之处。它们随着生产力,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力能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人类就根据新闻所具有的特点来运用这些手段。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从印刷文字到声音再到声画合一,传媒朝着更迅速,更广泛,更逼真的方向发展着。更快,更广,更真,这是新闻的品格,也是传媒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五、邸报 邸报,在古代有关各种记载中有不同称呼,有的以发布机关或发布地点来称呼,称邸报为“邸抄”、“朝报”、“进奏院状报”等。指来自邸或进奏院或来自朝廷、内阁的报告。有的以它的形状称呼,把邸报称为“条报”、“条陈”、“除目”,意为一条一条的呈报。 1、基本内容:皇帝的圣谕;朝廷公布的法令;大臣的奏折。 2、特点:不由朝廷统一公布;内容不相同;无固定发布日期;无自己采写的新闻言论。 3、作用:宣传忠君、封建纲常;通信息。 4、性质:邸报无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与报纸有根本区别,因此其并非近代报纸的始祖,而是政府公报的始祖。 5、读者对象:它最大的发行范围仅仅是官吏以及“官吏预备队”——读书人。 (邸报不是报纸的原因:邸报基本上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和近代报纸有根本区别,或者说邸报不是报纸,近代报是以自己采集并向社会发布新闻为职业的。而邸报仅仅转抄政府所发布的材料,报房也仅仅是印刷工场,相当于现代的印刷厂。因此,不能把邸吏和现代的新闻记者并论,因为他们并不采访新闻;报房也不能比作现代报社,因为它没有编辑部。) 六、近代中文报纸的产生 近代中文报纸是舶来品,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移植过来的。 1、第一批近代中文报纸是19世纪初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的。 主要有:《察世俗每月统纪传》1815——1821,在马六甲出版;《特选撮要每月纪传》1833——1838 ,在广东,新加坡出版;《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833——1837 ,在广东出版。 2、鸦片战争后,在沿海的通商口岸出现了一批外商办的中文报纸,逐步取代宗教报刊,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主干。 3、中国资产阶级从维新运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中国人自办中文报纸的局面。 第五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16—18世纪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 ◎新闻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新闻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1、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世界各国新闻体制差异很大,都是从各国国情出发,由它们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也受文化传统影响。 2、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 3、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报纸、广播、电视同时存在,同时发展,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无法互相取代。 4、读者的需要促使报纸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群不断扩大,读者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多样。这促进了报纸的多样化发展。不断适应读者需要,这是报纸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条规律。 5、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体裁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由模仿到独立的发展过程。 6、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规律一: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是新闻体制中的核心。不同的新闻体制是由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 新闻媒介所有制有三种: 1、 私营媒介:完全由私人独资或集股兴办。西方报纸都是私营媒介,以美国为代表。 特点: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依托财团;以盈利为目的;广告是主要收入来源;迎合受众;监督政府有一定力度。 2、 公营媒介:大多数国家都有公营电台、电视台,还没有公营报纸。以BBC,NHK,德国广播联盟为代表。 特点: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半官方机构;以视听费为主要收入来源;强调对公众负责;不播广告。 3、 国营媒介: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部分发达国家为此种体制。 特点:完全依赖政府;政府宣传机构;节目严肃但呆板。 从国家制度上看: 1、 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新闻媒介特点:(1)、新闻媒介一般属国家所有;(2)、新闻媒介以有利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讲究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是新闻媒介第一个追求的目标;(3)、新闻媒介自觉接受党的领导;(4)、党和国家从多方面支持、扶植新闻媒介。 2、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闻媒介特点:(1)、主要政党和政府没有直接控制的媒介,借助于媒介进行巧妙灵活的宣传;(2)、除美国以私营独占媒体外,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公营、私营并存局面,私营比例在上升;(3)、报纸无需登记,可以自由创办。电台、电视台的创办需经过严格审查。 3、其他发展中国家新闻体制比较复杂,特点是:(1)、多种所有制并存;(2)、新闻媒介大多有政府政党背景;(3)、新闻媒介支持国家发展。 总:世界各国新闻体制都是从各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由他们的政治,经济体制所决定,同时也受到他们的文化传统的影响。 规律二: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从当今世界来看,发达国家有发达和较为发达的媒介,第三世界国家的媒介整体较为落后 直接的因果关系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信息需要增加)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规模扩大,刺激了信息需求;②、(读者群)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受教育面扩大,读者群扩大;③、(广告)生产力水平提高,广告越来越多,新闻事业成了获利丰厚的企业,刺激了投资和扩大再生产;④、(物质手段)经济、技术的发展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手段。 总:新闻事业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这是新闻事业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因此,当我们构想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时,必须从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出发。脱离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去构想新闻事业的发展,那只能是一种空想。 规律三: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1、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特点: 1) 记录性好,便于思考; 2) 选择性强,读者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和内容来读; 3) 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深度报道; 4) 制作程序多而繁杂,新闻时效差; 5) 受文化水平限制大,受众基础不如广播、电视广泛; 6) 不如图像和声音逼真有感染力。 2、 广播: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特点: 1) 迅速及时,时效性强; 2) 无远弗届,渗透性强; 3) 对象广泛,群众性强; 4) 一瞬即过,不易保存; 5) 顺序接受,选择性差 3、电视: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特点: 1) 现场感; 2) 亲切感; 3) 简洁明了; 4) 长于动态新闻,短于深度报道; 5) 电视新闻的采访、制作、传播、接收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 4、通讯社 (1)、通讯社并不直接向社会大众发布新闻,它仅仅向各新闻单位提供新闻稿或称新闻原胚,经各新闻单位采用才公诸于世。 (2)、通讯社产生的条件:当报纸发展到一定数量时,对全国、全世界的重大新闻事件有了共同需要,新闻稿有了一定的销路,就诞生了通讯社。通讯社通过向各报发新闻稿,收取一定的报酬,成为有利可图的企业;报社对全国、全世界的重大事件有了可靠的消息来源,省去一大批人力和财力。 (3)、通讯社是适应各报的共同需要产生的,可以用来弥补各报通讯网之不足。 总:每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为求生存发展,不被淘汰,都需要扬长避短,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又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规律四:读者的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 考查点:报纸分类 1、 从办报方针分 ㈠政治性报纸——以追求政治利益为目的,宣传政党、政府主张;以硬新闻为主。如《人民日报》。 ㈡商业性报纸——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提高广告费;不重视言论;迎合读者口味,新闻追求量多迅速。《申报》、《每日镜报》、《纽约每日新闻》 。 ㈢政治性的企业报(政企合一型)——既追求政治利益,又追求利润,西方大报多属这种类型,如《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朝日新闻》,旧中国著名的《大公报》是中国第一张政企合一型报纸。 2、 以报纸内容分 (在中国)综合性报纸:面向社会所有读者刊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新闻 专业性报纸:集中反映一个行业、一个系统或某一阶层、某一年龄层次读者所需的新闻 在西方以报纸的内容分为严肃的高级报纸和大众化的通俗报纸。 严肃的高级报纸:以刊登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硬新闻为主,格调较高,一般不刊登黄色新闻和黄色广告。 大众化的通俗报纸:以刊登社会新闻、文化娱乐、知识介绍为主要内容。这类报纸往往有许多黄色新闻。它们以社会下层群众为主要读者对象。 3、 以阶级属性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报纸两种。 4、以发行范围分 ①世界性报纸,如《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 ②全国性报纸,如《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等 ③地方性报纸,在本国以一个区域为主要读者对象,像我国的省,市,县和企业报。这类报纸以刊登本地新闻为主,是世界报业中数量最大的。 5、 以出版时间分:日报、晚报和周报 6、综合以上五条标准,中国当前的报纸可以分为:党报机关报、晚报都市报、专业性报纸。 总:不断地适应受众的需要,这是传媒发展过程中一条起决定性作用的客观规律。传媒的多样化,归根到底是为了适应各种各样受众的需要以及受众的多种多样的需要;传媒的任何改革,归根到底是传媒和受众矛盾运动引起的,是受众的需要这一客观存在作用于传媒的意识的结果。 规律五: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了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考查点:三大媒介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1、报纸的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报纸内容构成:新闻、言论、副刊(专版)、广告 我国报纸文字体裁主要有三大种: 1)新闻:分为消息和通讯两种 消息:迅速、准确、简要的报道一个新闻事件 通讯:详细的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个新闻人物的所作所为 2)言论 新闻评论:配合当天报纸上的新闻而发的评论,简明扼要地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影响,事件的性质。 时评:以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或新闻事件为评论对象,结实其内含的意义,性质,引发公众的关注。 政论:阐释党和国家新出台的政策,重大举措,或者就某一重要事件阐明本报立场,态度。 3)杂交品种 新闻的表现形式分为四种: a、纯新闻(Straight News Report)——又称客观报道 迅速地报道在一个短时间里发生了什么,向读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纯粹事实。一般用倒金字塔结构来写。 b、解释性报道(Interpretive Report)——又称新闻分析 它集中回答新闻事件中的“为什么”,即围绕一个读者有疑问、社会有争论的事件或社会问题,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来揭示事件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比较隐蔽地表达记者的观点或倾向。 c、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有些称“揭丑报道” 它用大量的事实揭露一件丑闻或秘密交易,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或倾向。 d、特稿(Feature) 上述四种手段都是向读者提供有关的信息,特稿却是捕捉读者的爱好。它抓住新闻事件的特征、细节,用幽雅的、幽默的笔调加以详细地描述。 2、广播的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广播内容构成:新闻报道、文艺节目、服务性节目、教育性节目、广告 广播新闻文体:消息报道、现场直播新闻、人物访谈 3、电视的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电视内容构成:新闻报道、综艺节目、社教节目、电视剧、广告 电视新闻文体:消息报道、现场新闻直播、纪录片、新闻述评、新闻特写 总:新闻体裁由简到繁的发展,也有其自身发展规律。除了受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欣赏习惯的制约外,它总是遵循大众新闻传播工具的特点,沿着更真实,更迅速,更深刻地反映现实变动的方向发展,沿着便利于读者阅读(收听,收看)的方向发展。以最省的精力让读者获取最多的信息,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使读者受到最大的影响,这是新闻事业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 规律六: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1、世界各国新闻教育都是很晚才开始,原因: (1)、新闻事业的创业初期,从业人员不多,无须教育部门成批培养; (2)、新闻事业又是一门新兴的事业,凡事总是先有术后有学。要探索其中的规律,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尚待时间; (3)、新闻工作的实践性很强,又和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有相通之处,新闻从业人员可以从其他学科转过来。这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新闻人才没有学校培养,而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把经验一代代传下去,从实践中学习新闻工作的基本技巧。 2、新闻教育史 187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开设新闻专业课 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开设新闻学院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新闻学研究会,聘请徐宝璜、邵飘萍为 教师 教师简历教师简历教师简历教师简历教师简历 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开设新闻 1924年复旦大学设立新闻学科;1929年复旦大学设立新闻系 1978年我国招收第一批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第六章 新闻事业的性质 ◎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事业比较其他事业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特性:一类新闻媒介比较另一类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个性: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他家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个性: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他家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一、新闻媒介的共性 (含义):新闻媒介的共性指整个新闻事业比较其他事物的基本特点,也可以说是新闻事业的一般性质和共同特点。 1、新闻媒介属于上层建筑,在社会上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它仅仅是舆论机构,没有立法、司法、行政机构那样的强制性和指挥权。 2、新闻媒介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新闻媒介的机构性质:是以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 二、新闻媒介的特性 (含义):新闻媒介的特性指一类新闻媒介比较另一类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1、所有制方面:私营、公营、国营 2、与政府与执政党关系方面 独立新闻媒介: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只以国家、公众利益作为是非标准。如1926年复刊后的《大公报》曾声称自己报纸“不党”、“不私”、“不卖”、“不盲”,在经济上完全依靠自己,不接受任何方面的津贴。 官方新闻媒介:代表政府、政党立场,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一般来说它们往往依靠政党或政府的财政津贴来维持运转。世界各国几乎所有的对外广播都是官方的新闻媒介。 半官方新闻媒介:名义上是独立运作,但在重大政治问题、重要时刻往往代表政府发言,替政府宣传。 3、阶级性方面:无产阶级新闻媒介和资产阶级新闻媒介。 4、办报方针方面:商业性报纸、政治性报纸、政企合一型报纸。 5,从媒介的内容看:严肃的高级报纸(电台,电视台),大众化的通俗报纸(电台,电视台) 三、新闻媒介的个性 (含义):新闻媒介的个性是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它家新闻媒介的特点。指它们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之处。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四、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1、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及其意义: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指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双重属性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新闻事业在政治上必须恪守党性原则,经济上则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 2、双重属性的积极影响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新变化: 1)、 新闻媒介形成积极竞争态势 2)、 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 3)、 新闻媒介更加注重受众反馈 4)、 新闻媒介注重自身管理及投入铲除的效益,开源节流,发展壮大 3、消极影响 1)、有些新闻媒介为争取受众,不惜降低报格、台格,传播一些低级庸俗的煽情新闻和格调低下的节目,一味迎合受众。 2)、有些新闻媒介搞有偿新闻,甚至将整个新闻版面标价出售给一家企业。 五、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从经济学角度看,报纸和广播电视产品也是一种商品。按照商业原则来办报,是新闻事业的一个巨大进步。 1、认识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有积极意义: 1)、使新闻工作者经常考虑读者的需要; 2)、报纸既然是商品,那必然可以自由买卖,报纸的销售就会越出行政的区域,报业界必然存在竞争,迫使新闻工作者不断改进工作。 3)、报纸既然是商品,那就必然有价值规律发生作用,这就要求加强对报纸生产的经营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2、消极后果:以商品原则知道办报,既对报纸有促进作用,也带来消极的后果。这种消极后果就是为了扩大报纸的销售,单纯地迎合读者,甚至刺激读者,造成黄色新闻泛滥。 我国报纸不允许出现这种黄色新闻。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指导新闻工作的,或者说对新闻工作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一般的商品生产规律,而是党性原则。我们必须在服从党性原则的前提下考虑报纸的发行量。 六、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1、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指报纸、广播、电视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在存在着阶级对抗的社会中,为维护、争取本阶级的经济利益而展
本文档为【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9378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6KB
软件:Word
页数:31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5-24
浏览量: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