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州市2009年高考化学备考策略

广州市2009年高考化学备考策略

举报
开通vip

广州市2009年高考化学备考策略高三化学最后阶段回归课本指导提纲(一) 广州市2009年高考化学备考策略 广州市教研室化学科 一、备考依据 (一)依据之一:新课程高考广东卷化学试题 1、试卷结构和内容分布 表1 新课程高考广东卷试卷结构 2007年 2008年 题量 分值 题量 分值 必考 选择题 单项 10 30 9 27 不定项 10 40 9 36 非选择题 实验题 3 29 3 34 无机题 3 32 3 34 有机题 1 9 1 9 选考 非选择题 有机题 2选1 10 2选1 10 结构题 表2 新课程高考广东卷内容分布 考试内容 考...

广州市2009年高考化学备考策略
高三化学最后阶段回归课本指导提纲(一) 广州市2009年高考化学备考策略 广州市教研室化学科 一、备考依据 (一)依据之一:新课程高考广东卷化学试题 1、试卷结构和内容分布 表1 新课程高考广东卷试卷结构 2007年 2008年 题量 分值 题量 分值 必考 选择题 单项 10 30 9 27 不定项 10 40 9 36 非选择题 实验题 3 29 3 34 无机题 3 32 3 34 有机题 1 9 1 9 选考 非选择题 有机题 2选1 10 2选1 10 结构题 表2 新课程高考广东卷内容分布 考试内容 考纲比例 2007年 2008年 必考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约45% 约51% 约55%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约18% 约9% 约11% 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 约8% 约6% 约8% 化学实验基础 约22% 约27% 约19% 选考 物质结构与性质 各约7% 约7% 约7% 有机化学基础 2、最突出的几个特点 总体来说,2007年、2008年高考化学广东卷中,没有出现偏题怪题,体现了课改的基础性、选择性、综合性、时代性,突出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实现了平稳过渡、创新发展的要求。试题整体难度适中,但只有基础知识扎实、化学学科素养高的学生才能取得高分。总体特点是“基础知识+学科思维特点+自主建构新知识”,这种变化符合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新要求,体现了新课程的选择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① 形式——命题方式新颖,关注中学化学与STSE的紧密联系 新课程强调“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广东卷试题选材大量来自于实际应用或实验情景,内容涵盖了医药、材料、能源、生活与日用品、化工、环境、现代技术等领域,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和实践性。几乎每个试题都有一个具体的应用情景和真实的数据,在具体情景中设计联系中学知识应用的提问点。 选择题除了一些概念的考查几乎都是在实际应用中挖掘相关的考点,在新颖的情境中渗透主干核心知识的考查,仍然属于常规题。二卷的实验题、无机题、有机题取缔了无实用价值的转化图,均代之以工艺流程图、操作流程图、生产有用产品问题、有机实际合成路线或实际反应等情景素材,对其中有关步骤进行设问。 这种试题情景的真实化给学生传递的信息是“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等学科价值,是对考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具体体现,充分发挥了高考指挥棒对中学教学的积极影响,对中学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不同版本教材所引起的考试公平问题。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应该大胆摒弃一些虚假的过于理想化的试题情景。 ② 内容——考试内容分布广泛而合理,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和核心思想 首先,广东卷化学试题考点覆盖面广。必考内容占《考试说明》规定内容的比例超过90%,选考内容考点覆盖率也达到60%以上。因此在第一轮务必全面复习,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都要认真复习,切忌只挑“重点”、“难点”、“热点”作为重点复习。 其次,必考内容的不同知识板块在试卷中所占比例适当,与其在中学化学新课程体系中所处位置及所占课时相当。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试题所占比例较大,即使是在实验题、元素化合物题中,考查的还是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如2007-25(4)表面上考查Fe3+、Fe2+的性质,但落点在盐类水解和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应用;2007-27(2)、28(1)以有机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007-4、12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原理等。又如2008-6表面上考查铝及其化合物性质,实际上是质量守恒定律的灵活运用;2008-19看似一道分离提纯的实验题,而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溶解度和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2008-23以硅及其化合物为载体,考查的是质量守恒、电子得失守恒、水解平衡等基本原理。化学方程式书写是无机题的常见设问,这两年广东卷中要书写的化学方程式比较多,但几乎都不是直接来自教材,而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整合新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这也反映出基本概念和理论才是这类题目考查的最终落点。 第三,学科主干知识突出,一些化学核心思想、核心观念成为考查的重点。 2007、2008选择题考点:原子结构、pH测定、微粒数计算、海水资源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硅及其化合物用途、生活中的有机物、实验绿色化、原电池工作原理、实验基本操作、离子反应方程式、金属腐蚀及防腐、分子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等概念、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简单实验设计与评价、物质的分类、电解池工作原理、化学平衡、沉淀溶解平衡。考点重现率达到70%以上。 2007、2008非选择题必做题考点:基本概念和理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热化学方程式;盐的水解及其影响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接触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锌锰干电池工作原理;电解精炼铜原理;电化学腐蚀;原子利用率。无机物性质及应用——铵盐的性质;酸性氧化物的性质;铝、铁、铜、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酸雨的形成及其防治;化学实验——常见分离提纯方法;化学计算——质量百分含量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盖斯定律计算;转化率计算;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速率定量计算;有机化学——苯、乙烯、乙醇、乙酸、酯的性质; 通过对试题的整理我们发现,一些多年的高考重点和热点地位明显下降或者淘汰,如无机物的转化与推断、混合物计算、“等效平衡”、复杂方程式配平、实验装置的设计与连接、有机推断等,而学科基础常识以及对后续学习产生影响的知识成为考查的重点,杜绝了“偏”、“怪”的倾向,从化学学科知识中提炼出的核心思想和核心观点也逐渐成为高考试题新的亮点。 表3 新课程高考广东卷学科思想的体现 题号 2007年 2008年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归纳与辩证思想 √ √ √ √ √ √ √ √ √ √ √ √ 守恒思想 √ √ √ √ √ √ √ 平衡观点 √ √ √ √ √ √ 实证观点 √ √ √ √ √ √ √ √ 条件控制思想 √ √ √ √ √ √ √ 绿色化学观点 √ √ √ √ ③ 目标——考试目标明确,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 首先,突出对流程图、坐标图、数据表、结构模型等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的考查。2007年试题中需要认真观察分析的表格、图形数量为9个,2008年试题中有13个。 学生分析坐标图必须掌握的要领是:理解横、纵坐标的含义;曲线本身的含义;起点、终点、转折点的意义;曲线变化趋势的意义;曲线以外区域或某一点的意义等。分析表格数据必须掌握的方法是:①审读题干,弄清目的;②找出自变量、因变量;③分析归纳单一自变量的影响结果;④对比或综合多个自变量的影响结果;⑤归纳要有层次性:有无影响→影响有无规律→规律有无单调性→单调性能否定量化;⑥切忌断章取义。分析流程图需要掌握的技巧是:①浏览全题,确定该流程的目的;②了解流程图以外的文字描述、表格信息、后续设问中的提示性信息,并在下一步分析和解题中随时进行联系和调用;③解析流程图并思考:从原料到产品依次进行了什么反应?利用了什么原理(氧化还原?溶解度?溶液中的平衡?)。每一步操作进行到什么程度最佳?每一步除目标物质外还产生了什么杂质或副产物?杂质或副产物是怎样除去的?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广东卷对《考试说明》中“能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这一要求有显著体现,不仅要求考生能分析利用图表信息而且要能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地用图表来回答问题,可见图表、模型、图形、演算过程等将与文字、数字、化学符号一并成为回答化学问题的常用手段。 其次,突出对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考查。 同一题覆盖多个知识点或组合式囊括不同板块的知识是广东卷非选择题的重要特点,同一题的各个小题设问角度、综合程度、能力层次、作答方式等灵活多变,各问之间一般没有承接和递进关系,解答时互相之间基本没有提示作用,很好地考验了学生独立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部分问题的成功解决必须经过一系列过程:提取信息→储存、加工信息→问题的分解→新信息与已有知识、待解决问题的整合→组织化学术语进行表达。 如2007第21(3)题,要求考生首先要从坐标图中分析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变化特征,然后结合这一特征分析该工业流程的反应原理,再结合分离提纯知识将流程转化为具体的实验步骤,在头脑中构建一个生动的实验,把题目的问题进行分解,最后再次与图表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得出答案。在解决此问的过程中考生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有:①曲线图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②蒸发浓缩为什么析出硫酸钠?浓缩到什么程度为宜?③为什么要趁热过滤?滤液成分是什么?④冷却会带来哪些变化?应冷却到什么温度? 2008第19(2)题与之类似,学生需要主动分解出以下问题并作出回答:①曲线图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②杂质是如何除去的?蒸发浓缩前还有什么杂质存在?③蒸发浓缩析出哪种形式固体?蒸发到什么程度为宜?④为什么制备碳酸钠选择析出Na2CO3·H2O而不是Na2CO3·10H2O?⑤如果过滤时溶液冷却可能产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何不利? 又如2007年第23题以“设计合理实验探究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铁、铜元素元素的存在”为载体,很好地考查了考生对“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的把握。学生解决此题的思维过程包括:①铁元素用什么方法检验?铁单质如何转化为铁离子?②铜元素用什么方法检验?铜单质如何转化为铜离子?③检验时是否发生干扰?如何分离?④实验划分为几个步骤比较清晰?上一步与下一步在样品、操作、现象、预期结论上如何衔接?⑤怎样表达比较严谨、规范?对于平时没有实验经验,只是背实验的或实验时只是照方抓药的考生,很容易忽略实验细节的表达,从而影响成绩。如任何检验操作都应该“先取样,再加试剂”;又如对现象描述要科学规范,“溶液呈浅绿色,可能含铁”与“氯化亚铁溶液呈浅绿色”是有本质不同的,前者在对现象进行描述与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而后者没有现象只有结论。该题型在2008年第21题再次出现,问题情景由2007年的“基于假设3”变为各种假设均有可能成立,探究更加真实,思维要求又提高一个层次。 重视过程考查的另一种更为显性的特征便是试题中简答题比例显著提高。2007年有5处:21(4)、23(3)、25(1)、26(5)、29(3)。2008年增加至8处:20(2)、21(1)、21(3)、22(4)、23(3)、24(3)、27(3)、27(4)。要求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清楚“为什么”,并且要能反映在准确的语言和文字上。学生使用化学术语的规范性和熟练性是高三复习不可忽视的要求。 (二)依据之二:《化学科考试大纲的说明》(暂2008版) 1、对能力考查要求有了更明确的描述(略) 其中“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属于新增表述,更加突出表述能力的要求。2008试题中除文字表达和计算过程外还涉及的特殊表达方式有填表、坐标曲线图、能量变化示意图等,除此之外实验装置图、结构模型图、流程图、原电池或电解池示意图等也是化学中常用的表达方式,须一并引起重视。 2、计算能力要求降低 新的考试说明中已不再有“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代只以“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对计算的要求大大降低。如2007、2008试题中涉及的计算问题有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计算;化合物中元素质量百分含量计算;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转化率和平衡常数计算;物质的量浓度计算。 计算要求不高,但是从评卷情况看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失分严重。计算的复习要放到实际问题中训练,使之成为熟练的工具,解决的都是真实的化学问题。过去两年考查过的计算问题仍将是2009年的重点考查对象,除此之外实验数据的筛选与整理、从数据抽象出定量关系也是化学研究中常常遇到的数学问题,应该让学生进行适当训练。 3、“删除”的考点 “同素异形体”的概念不作要求,但是这种普遍的现象仍然需要学生有充分的了解。“电子式”从化学用语考点中删除,但是在化学键和简单分子结构的复习中仍然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的概念不作要求,但是2008年试题中涉及到溶液的浓缩、结晶以及结晶水合物的分解反应等,因此该内容实际上并未删除。胶体不再要求“其重要性质和应用”,相关的 习题 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习题护理管理学习题以及答案高等数学极限习题过敏性休克习题与答案诫子书习题及答案 可以略过。“燃烧热、中和热”概念不要求,这两年试题中确实未涉及,了解其基本要点即可,无需深究。 4、新增考点和表述发生变化的考点 考核目标中特别指出“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素养”。考试内容中首先以“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为题突出化学科试题的主要内容是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核心理论和学科价值。化学键考点上增加了“了解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形成”,因此应要求学生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两者的形成过程。增加“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显然要求学生能从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的角度理解能量变化的本质,应从文字表述和图像表达两个方面予以要求。 “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等是新教材添加的重点知识。“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属于新增考点,值得挖掘使之更为具体化。 必考部分“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不再限定“以第1、2、3周期的元素为例”,意味着范围相当于整个周期表。一些考点的表述比以往更有侧重性,强调在真实情景下的运用,如“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在2008年的试题中有显著体现,催化剂的高效性、选择性及其作用原理理论解释应当要求学生有较深刻的理解,速率和平衡很多时候是一个化学反应必须同时综合考虑的两个意义不同的方面(虽然两者有内在联系),要求学生有清晰的思辩能力。盐类的水解考点特别补充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等说明,反映出考查的深度和灵活度会加大。又如电解质的电离考点补充了“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2008-18题是对此考点的直接体现,学生对电解质溶液导电原理以及增大或减弱其导电性的措施要有系统的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应用板块的说明虽然简化了,范围有所收缩,但是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要求没有降低。金属元素中Cu的要求提高,Mg的要求降低;非金属元素中P的要求降低。“应用”二字在元素化学要求中强调了多次,从试题趋势看学生还要懂得阐明应用过程中涉及的物质结构原理和化学反应原理。 (三)依据之三:《广东高考年报》 《高考年报》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学生作答情况分析以及教学建议。在学生作答情况分析中,作者列举了大量学生的典型错误和失分原因,这些弊病其实是每一届学生作答时普遍发生的,也必将是本届学生的薄弱之处,仍然会引起命题者的极大兴趣。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整理老师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在开始复习以后凡遇到适当的机会就予以暴露和纠正,会收到实效。教学建议则是学生回答问题弊病的另一种正面体现,有很强的针对性,值得认真参考和实施。 以下内容节选自《广东高考年报》(2007): “没有考生普遍感觉某题偏难而空出未答、或绝大部分考生在某题上得分十分高而导致题目区分度差的情况。” “考生对探究性试题作答不适应,尤其独立完成较完整过程的实验探究环节更是如此” “考生在文字表达的试题上丢分严重” “对信息不理解、信息获取不全面” “考生的计算技能仍和往年一样,对这一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缺乏重视” “审题不细、答题粗心而失分很多” “勿任意加深知识深度、广度,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扎扎实实学好典型的理论性与事实性知识” “利用物质的鉴别及分离与提纯、物质的制备、物质组成测定、物质结构分析、环境污染的防治等化学具体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次数不一定很多,关键是要学生真正理解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能最终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设计与实施” 二、备考策略 (一)跳出题海,夯实基础 勤奋的学生对自己做错的题常常比较留心,思考更多,不加选择的训练容易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一些边缘的知识点上,始终抓不住核心,知识体系显得“营养不良”。我们不能不重视大学老师向中学发出的的抱怨,学生学的那么辛苦在他们眼里却什么都不会,可见学生有不少精力用在旧、偏、假的问题(可能多数为中学老师编撰)上,老师们也要再度思考“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含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表达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态度应该包含其中。“基础”的意义首先是体现在“典型”上,复习中要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常规、关键问题的弄通弄透,而不能是学生哪里容易出错就哪里多强调。 精选精讲精练是习题课的基本原则之一。选题需注意:完成这道题需要的知识是否超纲,思维要求是否适度,是否符合学科特点?题目的设计、设问有没有人为的障碍和不足?答案是否规范、科学? 复习不能依赖某一本或两本资料,包括《备考指南》在内。畅销复习资料一般比较细化,一般认为适合学生自学,不过常常会增加学生记忆负担,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这也是《备考指南》编写时力求改善的一个弊端。虽然如此《备考指南》在例题、思维拓展、训练量和题型上仍有不足,结合学生实际和 教学目标 初中乒乓球社团课程教学目标设计钠与水反应的体验型教学目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教学目标工程测量教学目标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设计 的需要编制个性化的资料是必要的。 (二)注重过程,优化思维 考查过程的简单方式就是没有过程,直接把问题抛出来,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示其思维的成果。新课程高考试题中的很多设问不再有连续性和提示性,更多的要求学生能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拿到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是哪里来的,要分成几个问题来解决,然后再进行信息整合,最后是规范而完善的表达。鉴于高考题中不断出现思维容量很大的试题或设问,备考复习中也必须大量创设适当的情景和问题训练学生的大容量思维,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总是能立即回答则表明问题的设计有不足,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高质量的训练。好的试题的利用也是优化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使用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时间必须充足,学生表达自己思路的机会必须充分,教师的点评必须到位,切中学生思维缺陷的根源,能够带领学生处于更高的位置上赏析试题,领会命题意图。 过程的落实还应辅助以书面的反思和整理,被众多老师证明为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用专门的笔记本积累一些关键性的失误题,并通过书写题析进行巩固和思维的完善,这项工作需要坚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出效果,而且老师要保证细致的批改和面评。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考试说明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部分的一些考点增添了诸如“形成”、“本质”、“原因”、“原理”等字句,其实这是“理解”层次的一种隐蔽的表示,要求考生必须从微观本质上理解相关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而不仅仅是表面的结论和现成的规律。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必须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各种概念;又如对于化学键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对概念的记忆上,要从粒子的结合方式上理解化学键的本质;又如对于离子反应,要从化学平衡的角度来理解其反应本质就是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少;盐类水解的过程应从离子反应的本质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必须能够从有效碰撞角度予以解释;常见电源的工作过程要基本清楚。 (三)强化提取,落实表达 广东卷试题中对信息提取和加工能力的考查力度逐年加大,试卷的阅读量非常大,相当多的学生因为来不及看题而放弃了一些试题。从一些渠道反馈的信息推测,2009年高考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提取信息的准确度仍会保持较高的要求。在过去两年的备考中,我们曾提出了阅读训练的一些措施,再次提供给老师们参考: 如在系统复习的初始阶段(第一讲~第五讲),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没有一个全局的意识,此时应引导学生通读教材,形成总体认识。《备考指南》在第一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和变化”中设计了思考题:在整个中学化学学习阶段,你接触过哪些化学物质,写出它们的化学式,并进行分类。目的就是要学生总体通读各模块教材,了解大致的内容结构,在头脑中留下基本框架,因此,这时的复习不应赶进度,课堂上教师不宜过多讲解,应该留出时间给学生阅读。系统复习的中后期,复习进入深化阶段,此时的阅读应该向精、深发展,要配合复习主题引导学生精读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各种图形、图像、图表等进行信息提取的训练,重在提取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细节性,兼顾速度,老师要有必要的方法和技术上的指导(类似本文第3页所言),如果涉及工业生产,在“阅读”之后还应增加“画流程图”环节。 与此同时,从复习的开始阶段课堂上就要舍得把时间花在学生的说和写上,以说代写效率更高,只要学生能准确的说出来基本就能写出来。学生习惯了这种严格要求后,每次开口就会有意识的对语言进行整理和监控,思维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同时获得提升。7中曾老师还尝试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一对一的互相讲解,使所有学生都有了说出来的机会,效果十分显著。 (四)因“材”施教,有效突破 这里的“材”指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知识点的属性和特点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复习策略。例如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复习适宜从最典型的模型入手予以建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要求很广很深但是要有脉络,应从以元素为中心转变为以类别为中心,通性的把握高于个性的延伸,紧密结合实际应用进行复习。思路一:熟悉课本内容,形成必要的事实基础→概念、理论(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理论,离子反应理论,化学平衡理论)指导下的梳理、归纳、反思、拓展→新情景下的应用。思路二:分散到概念、理论、实验复习中,充分让学生体验其作为载体和应用对象的特征。前者适合一般学校,学生基础扎实能力强的学校可考虑后者。 又如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对高考试题中必考的实验探究题,单纯将这类试题进行训练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两年实验试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普通条件的中学实验室基本能够实现,这有可能是命题者的立足点之一。假设中学实验不能完成,就不能进行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实验分析的考查,最多是实验数据的处理。所以挑选适当的实验课题,让学生完整体验从确定方案到动手操作到修改方案到成功实验到形成报告的全过程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能力的途径。2008年高考试题中的第21题、2008年广州二模的第19、21题以及选修6《实验化学》中的几个实验都是极好的素材。另外新版的选修6《实验化学基础训练》是一本不同凡响的值得好好利用的资料。 1、​ 对格式的要求 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信息,那么系统会将论文按章节分段检测,否则会自动按每一万字左右分段检测。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需要将最终交稿格式提交检测,将影响降到最小,此影响为几十字的小段可能检测不出。都不会影响通过。系统的算法比较复杂,每次修改论文后再测可能会有第一次没测出的小段抄袭(经2 年实践经验证明,该小段不会超过200 字,并且二次修 改后论文一般会大大降低抄袭率)
本文档为【广州市2009年高考化学备考策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205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互联网
上传时间:2011-05-21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