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儒家和道家的对比 儒道之争

儒家和道家的对比 儒道之争

举报
开通vip

儒家和道家的对比 儒道之争儒道之争 李莉 20104018034 10财特   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发生,社会寻求变革,因此出现了众多提出治国方略的知识分子。这些人相互辩论,这种思想繁荣的状况持续了三百多年,也就是所谓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虽然儒家和墨家是当时的显学,但是论谁是最终的赢家,必定是由后人不断吹捧最终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而墨家在短暂的显赫之后逐渐被人们忽略。论治国,统治者遵循着外儒内法的方略;论为人处世,知识分子总是在显赫之时体现出儒家的入世观,而在逆境之时表现出道家的出世观。...

儒家和道家的对比 儒道之争
儒道之争 李莉 20104018034 10财特   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发生,社会寻求变革,因此出现了众多提出治国方略的知识分子。这些人相互辩论,这种思想繁荣的状况持续了三百多年,也就是所谓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虽然儒家和墨家是当时的显学,但是论谁是最终的赢家,必定是由后人不断吹捧最终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而墨家在短暂的显赫之后逐渐被人们忽略。论治国,统治者遵循着外儒内法的方略;论为人处世,知识分子总是在显赫之时体现出儒家的入世观,而在逆境之时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道家的出世观。因此,儒家和道家成为了中国文人的既矛盾又统一的表征。   儒家和道家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因此接下来,我们将对儒家和道家进行对比分析。   一,哲学观   虽然儒家和道家在政治思想上有很大差异,但是两家在对于人生的反思上却具有相似点。儒家和道家都赞成一个观点——      物极必反,一切事物都包含着自我的否定。这个理论体现了中国人的普遍信仰,为中庸提供了依据。由于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之上,因此人们总是比较讲究实用主义,而中庸也能体现一种使用主义的精神,具体可以将其解释为遵循规律、全身避害等等。   除此之外,老子的哲学观还有朴素的辩证法。比如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也就是说,圣人不为天下先,反而能占先;将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生存。不正是由于他表现出大公无私吗?反而能成就其私欲。还有“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塞,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些都体现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二,社会组织观   儒家和道家的差异在于对小农生活的描述上的不同。   儒家学说大多数强调着家族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必要性,崇尚家族,强调血缘关系的纽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极力维护周礼,要求克己复礼。而道家则强调自然、个性、个体,比若说老子奉行小国寡民的组织,强调“民老死不相往来”,这体现了一种反大家族、反社会的思想。   儒家强调着人的社会责任,因此更加关注于社会,强调着外部性。而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因此有内部性。所以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两者互补,使得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保持着平衡。   三,对人的要求   儒家强调人要仁义。比如孔子就认为人要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这样才能做到爱人。另外孔子还强调忠恕之道,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所以要施行仁,就要推己及人。其次,孔子也提出了人要知命,也就是一心一意做事,不计较成败,也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孔子曾说“十五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中学的是道,是用来提高精神境界的真理;而五十认知到了天命,也就不在介意外在的成败,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虽然无法将自己的治国方略对外推广,但是却并不因此而气馁。尽管遭遇了各种失败,孔子仍然继续努力下去。因为知命,所以仁者不怕失败,也不会忧惧,获得了超道德的价值。   而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则强调人要发展四端。这四端是四德之端,即仁义礼智。孟子认为,人要发展这四端,才会成为真正的人。   至于荀子,认为人要成为圣人,就要不求知天。此外,荀子还强调人要加强教养,由于人性向恶,所以必须加以教养,那些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所以荀子强调人为,认为必须通过社会关系、礼、道德来教育人,使人向善。   总的说来,儒家各位代表的观点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加强人的修养的观点,也就是说,儒家要求人具有修养。   至于道家,则更加强调人的超道德价值,完全抛开了对仁义道德的要求,追求与自然的合一。比如说,杨朱就强调个人主义,强调隐者“欲洁其身”。杨朱曾说,拔一毛而力于天下,吾不为也。别人平家杨朱,说他“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轻物重生之士也。全性保真,不以物类型,杨子之所立也”。至于老子则强调人要懂得自然规律,用自然规律来指导人的行为。由于道家强调全身避害,所以老子又提出,人应该柔弱、谦虚、知足。老子强调人要无为,也就是说要少做些事。一个人应该把他的行动限定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内,以朴作为生活的指导原则,不要过度,要顺德而行,不做个人努力。比如老子曾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所以在老子看来,儒家等人是做的太多事了,才导致了不好的后果。因此老子鄙视儒家的仁义,认为那是道德的堕落。老子曾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可见人之所以失德,就是因为欲望太多和知识太多。老子还强调人要寡欲,去智。因为知识太多,人们就会不知足。比如老子曾说:“慧智出,有大伪”。而庄子,则提出要顺应人的本性,比如说逍遥游当中,就提到人与宇宙的同一以获得幸福的方法。   总的说来,儒家和道家对人的要求是有很大不同的。儒家更强调人的自身修养,也就是后天教育;而道家更强调人的自然本性,是一种不加修饰,不加人为的初始状态。事实上,儒家之所以追求人自身修养的提高,是为了更高地变革社会。而道家则不讲究个人的提升,强调无为,因为道家并不以服务社会作为目标,而是主张全身避害,做一个隐者。   四,处世之道   事实上,处世之道和对人的要求是有相似之处的,只不过处世之道更加强调了实践性。前面已经提到,孔子主张仁义、仁爱、忠恕和知命。事实上,这些为人处事的宗旨都是为了更好地做官。孔子曾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认为,做官是读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的目的。因为做官还是士人的正当职业,俸禄是士人的正当收入。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可见孔子对做官的追求,也证明了孔子的处世之道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做官。而孟子也与孔子类似,强调仁爱、忠恕,并将其推广到治国上。而荀子,前面已经提到,荀子主张人性必须加以教养,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人应该有道德 。因为荀子的人性观是——人性向恶,所以荀子主张后天教育,也就是通过人为来提高自身修养。作为儒家学派的现实主义者,荀子很讲究实际,他认为教育、社会关系、礼、道德很重要,因为它们很有用。比如说,荀子认为礼可以调节情感和欲望,使人变得文雅,所以礼很实用。荀子曾说:“恭敬以先之,忠信以统之,忖度以行之,端悫以守之”,这里对道德的强调也是为了更高地治国,更好地做官,可见其实用性。   总的说来,儒家的处世之道可以概括为——内圣外王。   至于道家,道家主要是强调无为,道家处世的宗旨是全身避害,也就是更好地保护自己,躲避人世间的恶。比如杨朱的“拔一毛而利于天下,而吾不为也”,就是典型的全身避害的思想。杨朱认为人应该重生轻物,因为即使失去天下,有朝一日或许可再得,但是人死了,就不能再活了。他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一个人要是行为太好,获得美名,不是全生的办法。所以杨朱强调无用之用,因为无用就是全生的办法。而老子曾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可见老子的处世之道也是全身避害。   五,世界观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大致上是唯物主义的,比如孔子就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可见孔子是不主张崇拜鬼神的。而孔子又主张知命,即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可见在孔子看来,世界也是客观存在的。而荀子也曾对礼和祭祀作出解释,比如说,荀子认为丧礼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敬爱和思慕,事死如事生,而不是宗教和迷信的。占卜和祈雨等等的祭祀是为了表示我们的忧虑,所以也不是一种迷信。可见荀子也具有唯物的思想。同时,荀子又强调“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可见荀子遵循自然规律,并且主张运用自然规律。这也能体现其唯物的思想。然而宋明理学却将儒道法的思想融合,认为理是万物本原,之后的心学又强调致良知,这样又体现了唯心的思想。   而道家则既有唯物主义的思想又有唯心主义的思想。老子曾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道是世界的发源。老子所说的道,是自然的不变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由此可见其唯物的观点。然而老子又提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又把到看作一种认识,于是就体现了他的唯心的思想。老子又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说道是天地之母,这又体现了其唯心的思想。   六,人生观   儒家的有为是为了读书做官,孔子就认为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就必须做官或者做学问。而为了更好地达成自己做官的目的,并且实现自己的政治蓝图,孔子强调了仁义、仁爱、忠恕。孟子也与之类似。而荀子认为,宇宙中的三种势力(天地人),各有自己的职责,人的职责就是利用天地提供的东西创造自己的文化。由于荀子认为“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所以荀子认为人为和教育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而道家的人生观是顺应自然的无为。比如杨朱的轻物重生,老子的不做个人努力,以及庄子的逍遥。在庄子看来,“我宁游戏污渎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可见庄子的人生价值是体现在自我快乐上。庄子认为为了让自己获得相对幸福,就必须让自然本性充分发挥,顺乎天就是幸福的根源,顺乎人就是痛苦的根源。而要获得绝对幸福,就要对万物的自然本性有所理解,使心灵不受外界变化的影响,达到人与宇宙的同一。逍遥游中提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圣人由于超越了自己与宇宙的区别,与无名的道合而为一,这样就获得了绝对幸福。   七,政治观   儒家提出的治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是仁政。比如孔子,就提出了仁爱,只不过这一时期还主要强调个人的修养,即内圣。而到了孟子,则进一步将内圣扩展到外王,也就是施行仁政。孟子认为国家起源于人伦道德,国家的存在是因为他应当存在,国家是一个道德组织。君主如果没有道德,人们从道德上就有了推翻君主的理由。这个时候,人们杀死暴君,也算不上是弑君。这一中思想在当时乃至宋明时期看来也是很激进的。司马光也曾经批判过孟子的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这种革命的观点还一度成为戊戌变法的思想武器,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辛亥革命。孟子认为,若是圣人为王,就是王道,王道强调道德教育。而与之对应的就是霸道,霸道强调暴力。要行王道,就要为人民谋福利,解决土地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搞好道德教育。比如孔子就曾经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理,有耻有格”,这就是实行仁政的必要性。   至于道家的治国方案就是无为。所谓无为,在实际的施政上有积极无为和消极无为的区别,然而在道家个派的思想上却没有这么明确的区分。杨朱就曾经提到“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要作出牺牲,国家就算是治理得好了。杨朱还认为,贵重自己身体超过贵重天下的人,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爱自己超过爱天下的人,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杨朱的政治观点完全受道家全身避害的思想的影响,因为杨朱认为一个人要是行为太好,获得美名,不是全生的办法思想,所以杨朱的政治观主要还是一种人生观的外化。而老子的无为显得更具有操作性。实际上,老子也赞同儒家的观点——认为圣人应当为王。只不过两者在圣人的有为和无为方面有根本的不同。比如说老子认为,圣人应该什么都不做;然而儒家却认为,圣人要为人民做很多事。在老子看来,天下之所以大乱,不是因为很多事情没有做,而是因为做的事情太多了。老子曾经说过——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这就说明了无为的必要性。此外老子还强调圣王应当废除一切。比如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还提到了无为的种种好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老子主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说,国君应当无为,应当让人民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在老子看来,人民最好就是处于一种愚的状态,所谓愚,即是天真、淳朴,就像小孩子那样单纯。在老子看来,由于小孩子只有有限的知识和有限的欲望,所以孩子们离理想的生活不远,而圣王就希望人民都能像小孩子那样天真。另外,老子也主张圣王也应当愚,这里的愚,就是一个自觉修养的过程的结果,是大智若愚,比知识更高,比知识更多。这一点庄子还进一步解释为——圣人与宇宙合一。也就是说,圣人要超越并忘记事物的区别,就是要弃知,这样才能与大一合一。这就达到更高层次的知识,也就是不知之知。圣人的愚就是不知,事实上,不知和无知不是一个概念。无知是原始状态,而不知却是经历过有知的阶段然后才达到的。无知是自然产生的,不知是精神的创造,圣人并不是原始的无知,他们也曾经有过丰富的知识,能够对事物作出区别,但是后来忘记了。至于庄子的政治观,其实和法家的政治观有相似之处。事实上,道家和法家都主张:君王要无为,而让别人替他无不为。庄子认为,无为是用天下之道,有为是为天下用之道。所以庄子和法家都认为,君主存在的理由是统治全天下,所以他的功能和职责是,自己无为,命令别人替他为,也就是以无为用天下。而臣子的职责就是接受命令,遵命而为。就是以有为为天下用。庄子曾经说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在庄子看来,人们经常做这种断长续短的事,就像国家的施政一样,一切法律、道德、制度、政府都是立同禁异的,这样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社会和政府把法典施加给个人,是好心好意的,但是结果却很糟。庄子又举了一个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这就是为什么,庄子一直反对政府,主张不治之治的原因。庄子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这也就是说,只要顺其自然,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八,结束语      尽管儒家和道家在社会、政治、人生等等的方面都有不同的主张,但是儒家和道家却在一定程度上迥然不同却又殊途同归。两者的不同和相同之处都指导着中国文人的思想和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文人总是表现出既入世又出世的对立和统一。 参考资料: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本文档为【儒家和道家的对比 儒道之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2603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8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1-05-20
浏览量:111